首頁 教育 STEM AI 走入微型裝置 掌握機器學習

AI 走入微型裝置 掌握機器學習

1462 AI 走入微型裝置 掌握機器學習

不少學校開始投入教授 AI 方案, 而獻主會聖母書院早於兩年前已投入於此,這次於暑假期間向筆者分享最新方案,利用 Arduino 將 AI 方案收納其中,務求讓學生於學習時感覺新穎,而設備也有毋需連線及粍電量低的好處, 務求可以較低的門檻讓學生接觸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

早於 2019 年,獻主會聖母書院已有發展 AI 教學方案,起初是運用 Raspberry Pi 4 加 Pi Zero Camera ,配合 TensorFlow Lite 製作手語方案,令學生具備基本 AI 認知。次年因應疫情,製作社交距離檢測儀,運用雲端的 Google Colab ,學習物件辨識的運用和盲點。該校過往的教學設計,大多採用 Raspberry Pi ,優點是價錢合理,每件約 400 多港元,但往往要配合特定的作業系統,對新手而言,學習門檻較高。

獻主會聖母書院教師團隊(左起)教師鄭臻諺、彭嘉煒和黃梓駿。
傳統程式與機器學習的分別。

機器學習降落手中

至於該校新發展,彭嘉煒老師講解,這次會讓學生理解傳統程式與機器學習的分別,傳統程式如要辨識貓,就要命令電腦按規則分析,如顏色、形狀等。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角色不一樣,把答案和樣本給電腦

「學習」,電腦自行找出規則,如貓有甚麼特徵?顏色是怎樣?形狀是怎樣?經過機器學習後,由電腦決定甚麼規則才有效。至於這次的學習課程及計劃籌備,由黃梓駿老師負責,他運用 TinyML (微型機器學習技術)作全新教學方案。黃老師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成熟,人工智能在雲端以外,逐漸走入至微型設備中,如此一來不用經由雲端資料傳送,加上在電量方面著重低功耗發展,有望在更多設備上應用。此外, TinyML 能儲存於 Arduino ,成本更低之餘,操作難度亦降低。

黃老師選用 Arduino Nano 33 BLE SENSE 作示範及講解 TinyML。

低成本離線硬件

於 TinyML 教學方案,黃老師選用 Arduino Nano 33 BLE SENSE 作硬件,售價約 200 至 300 港元,低電量支援九軸探測,即計算方位、移動速度和磁力計,還有麥克風、濕度和溫度傳感器等。還有,此硬件最大特色是能簡易匯入 TensorFlow Lite ,如此就可體驗機器學習模型而毋需連接雲端,學生有望能運用此簡單學習經歷掌握更多概念。他表示目前已設計了一個 TinyML 的 10 節課堂教學方案,以下他教授了兩位學生作簡單示範。

楊桐同學示範官方網站裡的隔控操作手勢示範。

用微控制器學機器學習

示範當日,黃老師將預先載入程式兼完成機器學習的 Arduino Nano 33 連接到 Google Creative Lab 就可有兩項示範,包括 Air Snare 和 Finger User Interface(FUI) ,兩項程式均適合初學者理解硬件、軟件和人工智能的關連。楊桐同學將 Arduino Nano 33 BLE SENSE 固定於手指上,連接 FUI 程式後,只要進行指定手部動作就可顯示對應圖案,同學可直接體驗硬件和 TinyML 的特定用途。

另一示範是黃老師修改了程式碼,讓吳凱文同學揮鼓棍,就可經由 AI 程式判斷揮棍擊下是擊一次或兩次。最後一個示範是結合了日常應用,黃老師講解會將 Arduino Nano 33 BLE SENSE 固定於遙控車尾,接著進行多次安全行車和翻車記錄。如此機器學習有了兩組截然不同的數據,就可用作機械辨識使用。

從 Arduino 33 BLE 獲取IMU 感應器的六軸數據,然後讓電腦從數據中擷取規律,以辦認微控制器板的相對位置。
準確度 (Accuracy) 和錯誤率 (Loss) 為訓練 AI 模型過程的重要指標,準確度愈高及錯誤率愈低,對 AI 模型表現愈有利。
輸出結果常輔以信心值(Confidence)作表示,讓人們知道AI 模型對結果有多少信心,一般以言,信心度愈高,表示分析結果愈可靠。

解構機器學習要義

最後,鄭臻諺老師補充,學校會在 2021 至 22 學年裡於中一、中二級別加入每周一節的 STEM 課堂,學生將會以 8 至 10 堂時間接觸不同課題,預定有水火箭、氣墊船
等科學類型的 STEM 課題。此外,亦會加入人工智能的課題,包括上述的 TinyML 相關內容亦將會是其中之一。

另一個示範是修改程式碼後,進行鼓棍辨識。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