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展望 2017 科技教育 帶香港走出困局(上)

    kaWing
    kaWing
    從事科技教育報導逾十年,見證香港電子學習及STEM的興起和轉變。

    在 2016 年學界、《PCM》、《eKids》和編者均越過分水嶺,見證科學及科技化的多樣性發展的潛力無窮。要知道世界近年的躍進,大多由科技率領所演變,亦因此證明科學及科技化學習,有望能引領香港走出現時經濟框架及困局。今期本文就 2016 年的 STEM 報導作回顧及從中展望將來。

    改革!先改變生態模式

    2016 年 1 月 1 日對於《PCM》是大日子,很多人或沒有留意,我們的出版單位不一樣了。傳統紙媒行業有很多問題,最難解決是成本和運作模式,以《PCM》編輯部為例(還未計美術、營業和巿場等其他部門),過往的架構有記者、高級記者、編輯、高級編輯、副總編輯、總編輯、副社長和社長,單是編輯部的職位設置八級,流程複雜度可想而知,內容的安排也以每周作為單位。在網絡年代的今天,瞬息萬變,一周一題的內容可讀性要求相應提高,需要由簡單新聞報導轉至多角度和深度分析,那麼雙周刊與月刊呢?細心的讀者可注意到,過往數年他們大多已悄悄消失。幸運的是,《PCM》屬於科技雜誌,有合適的轉身空間,因此《PCM》以另一種全新的初創企業模式繼續經營。

    傳統 vs 新衝擊

    至於《eKids》的變化呢?配合科技與學界的迅速結合,繼 2014 年由《eStudent》轉至《eKids》後。2015 年初編輯部已有明確方向,認同科技可以改變教育,密切關注 STEM 相關發展。至 2016 年更轉向以推廣STEM教學模式為首要任務,學期初即邀請鄧文瀚老師(又稱 STEM Sir)和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作每周分享,讓沒有 STEM 教材和經驗的老師也可以作為參考。另一方面,也以至少每月一篇 STEM 採訪主題為目標。既然位處於《PCM》及《eKids》兩者當中,筆者的工作內容,也改變了不少。

    1222kid01p03
    《eKids》隨時代也作出多次改變, 其中一次是從《eStudent》易名,巿場用戶群由學校為主,擴展至家長及關心學界的人士。

    看到這裡,大家能聯想到學界的情況嗎?學校的架構大多有如紙媒,一間學校的職員數目,往往與一間雜誌社相似,甚至會更多。若是以架構角度,學界涉及的老師和相關從業人員、歷屆的學生和家長等,範圍必然更廣,亦因此,每次改變均需要數年或以上才能完成和適應,最為大眾熟悉的例子就是 DSE。

    1222kid01p05
    世界各國及香港教育局仍未關注 STEM 議題,《eKids》早於2015年已推動 STEM 學習。

    新資訊社會與教育脫節

    然而,社會急速變化,此運作模式所製作的學習內容,能配合社會變化嗎?實際上,資訊化新社會與學界脫節,已是不爭的事實,加上現有架構是基於工業社會側重績效而成,當時教育發展側重發掘精英或精英培訓,這些都是教育上需要修正或改善的地方。

    談了現存的問題後,看看真實情況,既然教育改革猶如社會變革,由於涉及人事廣泛,難以一刀切及即時全盤改變,但這不代表要暫停止步。幸而有願意為社會貢獻且認真考慮學生發展的人正默默耕耘,以另一種方式慢慢推陳出新,有望逐步改變現時教育制度。只要回顧 2016 學界科技及科學發展事宜上可見一班,筆者就將去年採訪事實分成四個類別。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