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展望 2017 科技教育 帶香港走出困局(中)

    kaWing
    kaWing
    從事科技教育報導逾十年,見證香港電子學習及STEM的興起和轉變。

     拓展傳統教育

    傳統教育有其存在必要性,但發展多年有其可延伸的空間。以地理科為例,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就運用沙池,配合 XBox 360 感應器、投影機和電腦,製作出山河流動的立體效果,突破傳統概念空間,將紙上談兵變成實物。另外,電子學習聯盟引入了外國的 Skoolbo 網上角色扮演遊戲,幫助學生學習英語、外語及數學。

    傳統地理科難以學習地形變化,但經過科技工具,這些抽象概念均可以活現眼前。
    傳統地理科難以學習地形變化,但經過科技工具,這些抽象概念均可以活現眼前。

    文科之外,較特別的有浸信會天虹小學新設計的 App,以虛擬寶石的獎勵方式,強化學生各科和德育的學習動機。另外,值得一提的由港人成立的 PLAYNOTE ,設計了多款人工智能音樂產品予學生學習音樂,亦有助提升學習成果。

    專業專注技術發展

    除傳統學科以外,也有學校走出專業路線。以往中學的職業發展,很多人會聯想工業中學、職業先修學校,甚至是職業訓練局等,但近年大學升學途徑增加,取得大學學位幾乎或為所有中學生目標。有學校因應老師們的個人才能,於課餘組成各類的興趣班,進而發展成常規課程,甚至培育出社會上的各類型專業人材。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推動舞台及節目管理培育出影音設備的專才,有 SEN 學生未畢業已獲兩萬元的工作招聘。另一方面,海洋生物研究也成為一股新趨勢,如樂善堂余近卿中學的珊瑚培植、中華聖潔會靈風中學的水母計劃等,裡面有涉及生物知識、生態系統循環等,除了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也可發展生涯規劃。

    [row][double_paragraph]

    學生學習舞台上的專業知識非短時間促成,全是老師 興趣及熱心教學的成果。
    學生學習舞台上的專業知識非短時間促成,全是老師
    興趣及熱心教學的成果。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水母由飼養至培育,甚至外出實習,也 是老師們熱心帶領學生的功勞。
    水母由飼養至培育,甚至外出實習,也
    是老師們熱心帶領學生的功勞。

    [/double_paragraph] [/row]

    多科融合教學模式

    眾所周知,最佳的學習方式並非逐一科目學習,而是按興趣並訂定目標而學習,實際上就是科目融合教育,按此方向也會更貼近生活所需。此類型教育多以專案方式進行,一方面可讓學生有更多協作機會,另一方面基於學習不再有標準答案,容易培育學生的創意和自行探索力。

    沙田圍浸信會呂明才小學就以 mBot 為 STEM 課程,老師們群策群力將傳統小學的常識科、數學科和中文科等內容結合,初步得悉學生學習動機大大提升。另一例子是浸信會天虹小學,他們於開學初打破香港學界常規模式,把常見的 48 節課,更改為符合教育局基本要求的 30 節課,下午課時以獨立專案(PBL)和老師指導方式進行,讓學習不再分科和年級。

    男男女女的小學生認 真動手學習,並從中學習 多個科目的內容,是真正 接近生活的學習經歷。
    男男女女的小學生認真動手學習,並從中學習多個科目的內容,是真正接近生活的學習經歷。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