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I 走入中學 免費教材開放自學

    kaWing
    kaWing
    從事科技教育報導逾十年,見證香港電子學習及STEM的興起和轉變。

    回想初接觸 STEM ,很多人表示要中小學生,甚至幼稚園生學 STEM 不是易事。只是短短數年光景,不少人已能輕鬆講解,情況有如初接觸電腦一樣。其實推動 AI 教育也可以做到,香港有熱心推動的組織及機構,公開發放教材兼舉辦比賽。

    早前有兩則 AI 與學生的新聞,十分有意思。其一是 10 歲女孩 Samaira Mehta ,設計了 CoderMindz ,這是一款適合 6 歲或以上人士學習 AI 的棋類遊戲。另一是 13 歲男孩 Rishab Jain ,於美國青年科學家大賽( Young Scientist Challenge 2018 ),他運用圖像化技術,開發出胰臟癌深度學習系統,準確率達到 98.9% ,可讓放射治療時能準確率大大提升。

    [row][third_paragraph]

    13 歲男孩 Rishab Jain 於設計了胰臟癌深度學習系統,並獲得 Young Scientist Challenge 2018 獎項。
    13 歲男孩 Rishab Jain 於設計了胰臟癌深度學習系統,並獲得 Young Scientist Challenge 2018 獎項。

    [/third_paragraph][third_paragraph]

    10 歲女孩 Samaira Mehta 已設計了兩款 STEM 類別 AI 棋類遊戲。
    10 歲女孩 Samaira Mehta 已設計了兩款 STEM 類別 AI 棋類遊戲。

    [/third_paragraph][third_paragraph]

    CoderMindz 是一款適合歲 或以上的 AI 棋類遊戲。
    CoderMindz 是一款適合歲或以上的 AI 棋類遊戲。

    [/third_paragraph][/row]

    https://www.youngscientistlab.om/entry/1664

    CoderMindz: http://www.codermindz.com

    從上述兩個例子來看,就算是沒有專業課程及課堂培訓,但若是學生有興趣鑽研,就算是中小學生也能學習及應用 AI ,畢竟科技趨勢及發展不待人。香港有致力於推動資訊科技教育的機構及組織,他們合力籌辦了「 AI 大比拼 – 天氣預測比賽」,並配合工作坊,重要的是將教材免費公開,務求培養中學生有實質接觸最新科技的實質機會。

    中小學生能學 AI

    「 AI 大比拼 – 天氣預測比賽」是由香港教育城、香港天文台、香港氣象學會及、 Microsoft 合辦,比賽會讓中學生利用人工智能作設計方式,天文台提供過往真實氣象數據作為基礎,學生需預測九龍灣零碳天地於指定時間的氣溫。

    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表示,是次比賽有多重意義,鑑於近年教育城主辦編程的比賽經驗,當中很多學生都期望設計作品能真正學以致用,他個人亦認為真正的設計,既是難得經驗,也更能令學生提升學習動機、參與感及興趣。

    此外, AI 的設計往往涉及範圍內容多且廣,因此更需要通過協作以取得成果。當然,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是最新最先進的技術,由於計劃裡有專業的 IT 公司協助,學生可通過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及設備,有真正接觸新科技工具的應用及學習。綜合以上三個元素,期望學生能通過此比賽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經歷。

    [row][double_paragraph]

    AI 大比拼 - 天氣預測比賽: https://www.hkedcity.net/coding/zh-hant/AI_challenge
    AI 大比拼 – 天氣預測比賽: https://www.hkedcity.net/coding/zh-hant/AI_challenge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講解 AI 比賽內容,他指出學生對能設計真正成品往往會更學習動機。
    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講解 AI 比賽內容,他指出學生對能設計真正成品往往會更學習動機。

    [/double_paragraph] [/row]

    AI 比賽引導學生

    不過,更重要的是 AI 正改變人類生活,因此教育界應注視。他以三個層面解釋,最簡單是基本層面,如小學生只需知道有應用 AI 即可,讓學生了解最新科技對生活影響。進一步是應用層,高小至初中學生能接觸或簡單應用較佳。至於最後一層是可成為設計者,為社會提供各種解決方案。他進一步透露,目前也正與大學及商業機構接觸,期望為學生推出更多 AI 課程。

    用真實天文台數據

    至於選擇天文的原因是大眾近年對天文預測有十分多爭議及討論,但其實天文是一門嚴謹的科學,相信能藉此讓學生及公眾進一步理解當中的設計及原理。

    香港天文台科學主任林學賢博士接著分享講解,以現時天文台的預測系統而言,其實涉及十分多的數據,包括本地及外國資料,經綜合分析才公布。以現時的科技及技術,天文台能作公布提醒及預測。他講解近年天文台就以 Pattern recognition 方式,通過電腦分析雷達圖等多項影像數據及數字數據,對雨雲走向的準確度有明顯提升,與過往相比,新的系統能預計暴雨時間長達兩小時,而 10 分鐘內的走向更是十分準確。

    香港天文台科學主任林學賢博士表示天文台所發出的預測訊息,是經由大量數據運算及分析。
    香港天文台科學主任林學賢博士表示天文台所發出的預測訊息,是經由大量數據運算及分析。

    至於這次比賽選擇零炭天地的原因是,零炭天地於去年安裝了新型智慧燈柱。內有溫度和濕度測量,加上香港過往十年內,十四個站每小時數據的氣溫、濕度、風速和雨量等數據,合共逾 600 萬粒數據供同學應用、學習和體驗,藉能讓學生有真正的實踐機會,也期望藉此讓大眾了解天文科學的真正運作。

    [row][double_paragraph]

    零炭天地內有三支智慧燈柱,最新是圖中柱高較接近地面的燈柱。
    零炭天地內有三支智慧燈柱,最新是圖中柱高較接近地面的燈柱。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圖中的智慧燈柱是為奧運馬術比賽而設,當中黑色膠球是用作模擬人體感溫。
    圖中的智慧燈柱是為奧運馬術比賽而設,當中黑色膠球是用作模擬人體感溫。

    [/double_paragraph] [/row]

    [row][double_paragraph]

    為了科學的準確性,大多或以上智慧柱等類型設備有兩支,並會因應環境而設計,例如高低不一。
    為了科學的準確性,大多或以上智慧柱等類型設備有兩支,並會因應環境而設計,例如高低不一。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林博士指出天文台的颱風預測,近年既有參考外地,也整合本地數據,五日內的預測準確度十分高。
    林博士指出天文台的颱風預測,近年既有參考外地,也整合本地數據,五日內的預測準確度十分高。

    [/double_paragraph] [/row]

    AI 教材及工作坊內容簡介

    AI 涉及多項技術,一般人熟悉的有程式和數據部份,但若運算的是真正大數據,也並非普通一部通電腦可以執行,部分程式還需要運算力高的電腦執行。「 AI 大比拼 – 天氣預測比賽」就有 Microsoft 提供技術支援,包括網上資料庫儲存和運作平台,他們也參與舉辦工作坊,並配合可用拖拉方式組合 AI 模組的 Azure Machine Learning Studio ,而當日的教材及影片已可於網上任意瀏覽。

    [row][double_paragraph]

    若是看不明白圖文教材,還有兩段網上影片,合共只要花 1 小時 15 分鐘就可以有初步概念。
    若是看不明白圖文教材,還有兩段網上影片,合共只要花 1 小時 15 分鐘就可以有初步概念。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早前有舉辦工作坊,有 20 間學校過百學生參與, AI 題材對學生有一定吸引力。
    早前有舉辦工作坊,有 20 間學校過百學生參與, AI 題材對學生有一定吸引力。

    [/double_paragraph] [/row]

    免費淺嘗 ML

    工作坊裡面的內容分為數個部分,其中一個主要部份是由 Microsoft 提供的教材,他們提供一個銷售檸檬水的數據庫,並撰寫了一份 32 頁的圖文教材,任何人仕只要有 Microsoft 帳號,下載資料後可按照教材進行操作,就可獲得建立分析模型的經歷及數據模型,接著就是自行進一步分析。若是不明所以,還有廣東話影片教學,是一個很好的初次接觸體驗。筆者試用後,對 AI 認知有大大的提升。不過,這裡有少少提醒,這次比賽並沒有程式或平台限制,以上教材及資料僅供參考。

    觀看上述資料後,大概五分鐘就可以作一次初步體驗,原因之一是這次平台主要是靠拖拉式操作,毋須程式設計背景。
    觀看上述資料後,大概五分鐘就可以作一次初步體驗,原因之一是這次平台主要是靠拖拉式操作,毋須程式設計背景。

    自學 AI 好時機

    無論大家是否有參與比賽,只要對 AI 有興趣,這次比賽所提供「可用數據」、「網上教材」,以及影片均十分有參考價值。事實上,這次比賽有重大意義,於數碼時代資訊洪流中,能學會自學也是重要的生活技能。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程式設計師,但提早認識及接觸實用性高的新科技,必然有所助益。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