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普教育 STEM 得獎生獲獎學金往海外 學生冀研發致敏源探測機

得獎生獲獎學金往海外 學生冀研發致敏源探測機

創新科技獎學金日前頒發,得獎學生獲獎後可以利用獎學金到海外留學。過往的研究和工作經驗令學生發現生活環境中不同的缺口。他們均期望善用獎學金,透過海外交流學成歸來後,從多方面推動香港在環保、創科、醫療、教育等發展。

林鄭月娥表示重視創科發展,本屆政府調撥超過 1,500 億於創科。

薪火相傳 推動 STEM 教育

得獎學生有來自不同院校的理科生和醫科生,如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陸巧澄同學期望利用獎學金到新加坡進修,日後致力推動香港 STEM 教育。她指自己過去是 STEM 教育的得益者。以往幸得老師啟蒙令她能勇於嘗試進行不同的研究。畢業後曾回校帶領學生參加比賽,過程中令她發現香港科學教育缺乏啟發性。學生的實驗結果會被老師判斷對錯,甚至在未進行實驗前已預先知道結果。學生的研究和學習範圍有限,變相減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她期望到新加坡進修後,回港推動 STEM 教育的發展,啟發學生培育人才。

陸同學現於科大就讀理學士。她認為新加坡的生活環境與香港相似前往交流有利她日後推動香港 STEM 教育的發展。

科研改變病人命運

就讀香港大學醫科的李懿同學因為自身經歷,她希望研發探測空氣致敏源的感應系統,讓病人及早避開致敏源減少發病。她指研發醫療科技十分困難,不少教授儘管研究成功,也只把成果停留在學術層面,未有把此帶到生活當中,對此她有感可惜。為此她的教授亦鼓勵她若成功研發後可以嘗試把成品,推廣到不同行業當中。她作為醫科生對工程、商業等未必熟悉,因此她希望未來的海外交流中能認識更多不同界別的人志同道合的人,合力推動醫療科研。

李同學指醫生會叫病人不要接觸致敏源,但事實上病人根本不知道那裡有致敏源,實在防不勝防。

失紅雨假期 望改良天氣預測系統

天文台過去的天氣預測不時為人詬病,陳曉筠同學亦有同感。她笑指自己曾因回校前天文台未有發出紅雨警報而回校,導致「痛失」一日假期。她思考為何天文台不能準確預測至一兩小時前的天氣。過去她在天文台的進行實習工作,令她坦言天文台已盡力,礙於預測技術有限。現時天文台只能進行有限度的預測。從她的工作經驗當中,她注意到香港會利用人工智能方式預測天氣,但香港只用此作輔助的功能。反之外國則以人工智能作為一半的輔助,令整個預測更準確。因此她希望到海外進行交流,研究人工智能改善香港的天氣預測系統。

陳同學現於香港大學修讀理學士,期望未來改善天氣預測系統。

商業與環保 可持續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的劉樹霖同學,自小喜歡且希望保育大自然。他認為現時港人的環保意識較弱,基於經濟考慮願意實踐環保的公司亦較少。以往他在銀行中進行實習工作,發現香港欠缺完整的網上資料庫,記錄香港公司在環保、可持續方面等等的數據。現時大多只有大公司會作詳細報告列出公司在可持續發展上的數據,規模較細的公司報告一般傾向流於表面。因此他期望到芬蘭留學,了解當地政策如何推動市民實行環保,並研究方法讓經濟、社會、環保平衡發展。他期望未來能以科技結合大數據資料庫分析,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真正實行可持續發展。

劉同學希望能真正實踐零排放,而不是只有空談。

自信惹禍 研究 AI 望減少意外

李國駿同學自小對航空深感興趣,亦曾修讀不少額外的航空課程,現於理工大學修讀航空工程的他表示,他印象最深刻是關於人為因素造成的飛機意外。他指出意外可以是因為一顆螺絲,甚至可以是工程師的過分自信導致判斷錯誤而造成。他坦言人的判斷或多或少會帶有主觀和失誤。因此他希望研究人工智能,把技術放到航空中。利用機器為飛機進行掃瞄作檢查,減低人為失誤,亦可以減低意外的發生。

李同學計劃未來到北京航天航空大學進修。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