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以「東方荷里活」之名風靡全球,從李小龍的功夫片,到王家衛的藝術電影;從《古惑仔》的市井江湖到《九龍城寨之圍城》的賽博龐克(Cyberpunk)美學,無數經典場景不僅是電影史的瑰寶,更是城市記憶的載體。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場景或已被拆除,或淹沒於都市更新中。如果能透過 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MR(混合實境)、數位人技術及沉浸式體驗館等科技,重現這些文化地標,絕對有條件將其轉化為旅遊經濟的新引擎。

科技復刻經典場景:虛實疊加的時空穿越
1 – AR 導覽:電影場景的「即時重現」
在實景中疊加虛擬影像,是最直觀的技術應用。例如遊客造訪重慶大廈時,可透過手機 AR 應用,看到《花樣年華》中張曼玉身著旗袍、手提保溫壺的經典畫面,甚至觸發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在走廊抽菸的互動片段。這種技術已在日本京都的「祇園 AR 導覽」中實踐,香港可參考此模式,將《重慶森林》的便利店、《無間道》的天台對決等場景轉化為「電影地圖」,讓遊客透過AR眼鏡或手機,隨時「召喚」電影角色與情節。
2 – VR 全息重構:消失場景的數位重生
對於已消失的場景如九龍城寨,VR 技術能完整復原其立體空間。參考韓國《德魯納酒店》在首爾設置的VR體驗館,香港可於啟德或西九文化區打造「九龍城寨 VR 劇場」,遊客戴上 VR 頭盔後即置身於逼真的城寨巷道,感受電影中黑幫火拼的張力,甚至參與互動任務(如尋找隱藏道具或解謎)。此技術更可延伸至《古惑仔》的藍田邨球場、《英雄本色》的碼頭等場景,讓歷史空間突破物理限制。
3 – MR 混合實境:虛擬演員與現實互動
透過數位人(Digital Human)技術,可將李小龍、張國榮等已故影星的虛擬形象嵌入現實場景。例如在星光大道,遊客能以 MR 眼鏡與「李小龍」進行功夫對練,或與「梅艷芳」合唱《夕陽之歌》。此技術已見於日本TeamLab的沉浸式展覽,香港可結合本地電影IP,開發獨有的「虛擬明星導遊」系統。

沉浸式體驗館:從觀影到「入戲」的進化
1 – 主題展館的科技升級
香港機場的「九龍城寨之圍城」展覽已展示實景還原的潛力,但若加入 XR 技術,可更進一步。例如將展區的理髮店轉化為 MR 互動空間:遊客戴上眼鏡後,鏡中反射出電影角色「龍捲風」(古天樂飾)的虛擬形象,並透過手勢操作觸發劇情分支。此模式類似東京的「鬼滅之刃 VR 列車」,能將靜態展品轉化為動態敘事。
2 – 元宇宙中的電影世界
據了解,已有本地科技公司開發了元宇宙平台,可將經典電影場景數位化為開放世界。例如在「港產片元宇宙」中,用戶能化身《功夫》中的「包租婆」在豬籠城寨收租,或參與《警察故事》的商場追逐戰。此平台還能與旅遊業結合,提供虛擬代幣兌換實體景點優惠,形成「線上體驗—線下打卡」的閉環。
3 – 教育與娛樂融合的科技應用
參考教育科技公司的「VR 世界文化遺產之旅」,香港可開發「電影史 VR 課程」,讓學生在虛擬場景中學習港產片的發展脈絡,例如透過角色扮演體驗《龍爭虎鬥》的武打設計,或參與《甜蜜蜜》的移民故事抉擇。此類內容亦能吸引親子旅客,延伸至學校合作與文化教育產業。
產業鏈整合:從單點場景到經濟生態圈
1 – 電影 IP 的跨域變現
以《九龍城寨之圍城》為例,復原其場景不僅是觀光賣點,更可衍生周邊商品(如限定版 NFT 角色卡)、主題餐廳(重現電影中的「七記冰室」),甚至聯動遊戲產業開發「城寨生存手遊」。日本《鬼滅之刃》透過IP授權創造千億日元產值,香港需強化電影版權管理與跨界合作機制。
2 – 科技賦能在地經濟
在廟街、深水埗等電影取景密集區,可設置「智慧電影市集」:攤販使用AR菜單展示《食神》中的「爆漿瀨尿牛丸」製作過程,遊客消費後獲得虛擬電影票根,累積兌換限定紀念品。此模式既能提升傳統街區的科技體驗,亦能帶動小商家數位轉型。
3 – 數據驅動的旅遊服務
透過遊客在 AR/VR 體驗中的行為數據(如停留時間、互動偏好),可優化景點動線設計,並推送個人化行程建議。例如系統偵測到用戶喜愛《重慶森林》,即推薦附近的「半山手扶梯」與「蘭桂坊」打卡點,並結合交通App提供最短路徑。
案例實踐:從技術到落地的香港方案
1 – 「九龍城寨 XR 主題館」
結合 MR 技術與政府「電影發展基金」支持,在啟德體育園區打造常設展館。遊客可透過體感裝置模擬攀爬城寨外牆,或與虛擬角色合作解鎖隱藏劇情,結束後憑體驗積分兌換周邊商戶折扣。
2 – 「港產片 AR 散步道」
在尖沙咀至油麻地設計一條電影主題路線,嵌入20個AR互動點。例如在彌敦道觸發《鎗火》的商場槍戰片段,或在油麻地警署重現《無間道》的經典對白。此項目可與旅發局的「電影旅遊指南」整合,推出聯名電子護照。
3 – 「虛擬明星演唱會」
利用數位人技術讓已故歌手(如張國榮、梅艷芳)在紅館舉辦全息演唱會,並同步發行VR版門票。此模式參考日本初音未來的全息演出,既能吸引歌迷朝聖,亦能推動演出科技產業鏈發展。
總結
科技為文化旅遊注入「超現實」生命力
香港電影場景的科技復興,絕非單純的懷舊工程,而是透過虛實融合創造「超越時間」的體驗經濟。從AR導覽到元宇宙劇場,從數位人到數據化服務,這些技術不僅能重現黃金時代的榮光,更能將電影文化轉化為可持續的產業動能。筆者亦知悉此工程最大的挑戰並非技術問題,而是能否實現跨產業協助,當中的持份者是否願意把手頭上的資源拿出來優化重用。試想像當遊客在重慶大廈的AR鏡頭前與「周慕雲」擦肩而過,或在VR城寨中親歷江湖風雲,香港的獨特性便以最當代的形式,再次透過文化旅遊「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