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發行最新進展:香港積極準備,內地摩拳擦掌

Author:

Published:

- 廣告 -

我一直相信「穩定幣」是交易媒介的自然演化,自遠古以來的人類交易媒介——計貝殼、鹽、金銀銅、硬幣、紙幣——發展到今天,「穩定幣」正逐漸成為新世代的數字貨幣基礎。這種數位轉型不僅因金融科技進步,也受地緣政治和國際資本流向影響,而香港正以審慎前瞻的態度,確保在這新興領域走在世界前端,並鞏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穩定幣制度的時代背景 

香港自 2023 年確立制定穩定幣發行人監管架構以來,已正式於 2025 年 8 月施行《穩定幣條例》,建立全球少數可同時涵蓋法幣數碼化、區塊鏈合規及資產託管的全面法規體系。這不僅呼應了國際金融科技大潮,更回應用戶及全球資本市場對效率、透明、安全交易媒介的需求。 金管局的最新諮詢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全港已有 77 家企業(大部分為內地企業),正式向金管局發信表達申請穩定幣發行人牌照的興趣,涵蓋了銀行、支付、科技及商業協會等不同範疇。

金管局核准審查焦點

根據現行《穩定幣條例》和相關監管指引,金管局批核時,將重點考量以下三大面向:

- 廣告 -

企業背景及信譽

申請人需具備穩健的股本及管理團隊背景。申請公司須設立於本地,除 2,500 萬港元的押金外,筆者估計申請企業也需預留不少於 1 至 2 億的初期營運資金,並強調透明的公司治理及獨立董事比例(30% 以上)。

應用場景與商業模式

需提交清晰全面的穩定幣設計及商業用途規劃,必須具備提升金融效率、包容性或跨境結算等強烈現實需求。

合規科技實力

包含儲備資產的管理( 如 100% 高流動優質資產)、高度資訊安全、內部風險控管、數字身份與 KYC/AML 機制、防洗錢與反恐融資措施,以及定期審計與公開披露制度。

香港穩定幣核心應用場景案例

筆者彙整三個香港市場主流穩定幣應用場景,供讀者參考:

供應鏈金融數碼化 PayFi

本地支付企業提出的「PayFi」為例,穩定幣應用於供應鏈金融,標誌著中小企可透過智能合約將 POS 日常營業數據做風險評估,自動批核短期營運貸款(如 10-30 萬港元),再利用穩定幣作為融資和償還結算工具,顯著節省授信步驟和降低借貸成本。相關商戶可動態提取資金,回款流程全數字化,大幅減少對傳統銀行資金的依賴,加強行業流動性。

跨境結算與貿易金融

利用穩定幣進行中港、跨東南亞、帶路國家之間的速結算業務,例如在 mBridge 多邊央行數碼貨幣平台之下,穩定幣可與 CBDC 互通,企業能源跨境貿易(如出口訂單、授信融資),即時將貨款從香港直接結算至外地供應商帳戶,縮短原流程中依賴 SWIFT 或美元清算的時間與成本。此舉配合金管局的新政策,促進香港離岸資金池建設,為港企拓展外地市場提供有力支持.

- 廣告 -

DeFi 與 RWA 實物資產代幣化

穩定幣同時是 DeFi(去中心化金融)及「真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RWA)和鏈上結算的基礎。在 DeFi 領域,企業和投資者可用穩定幣作抵押進行借貸,理財及收息產品,亦能參與 RWA 資產的鏈上證券化(如不動產債券、供應鏈應收賬款),拓展資本市場新型融資渠道。香港一批持牌交易所、基金公司已部署 RWA 平台,穩定幣是連接傳統資產和鏈上資本的「數碼港元」基礎。

審慎發展與國際協作

筆者觀察,金管局將於短期內將實行「穩定幣牌照限量發放」策略,並強調風險管理先於急速擴張。所有申請者須配合香港反洗錢及反恐融資法例,設立全面客戶盡職調查和 KYC 機制,確保穩定幣操作全程合乎監管。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政府亦設有清算和資產隔離預案。

内地穩定幣及 RWA 近期由火變暖

至於內地對穩定幣及 RWA(Real World Assets,現實世界資產)的態度近年來呈現出 「高度關注、積極研究、審慎實踐」 的特點。其發展火熱程度更多體現在學術研討、政策研究與行業關注層面,而非大規模商業應用。筆者於七月底往上海參加「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時,也順道參加了兩個關於香港穩定幣及 RWA 的研討會,與會者其積極參與討論的程度不比香港同業相差得多。對於近期「內媒」報導的「有關當局建議內地機構暫不參與香港穩定幣申請」狀況,這主要反映了內地對相關風險審慎監管的考量。

內地穩定幣與 RWA 發展近況

1. 學術與研究層面熱度高漲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 2025 年 9 月發布了應急管理項目《全球穩定幣風險治理與跨境協同監管體系研究》的申請指南。這顯示內地高度重視穩定幣的全球影響和風險治理,旨在構建系統的研究框架和風險應對策略。

2. 清晰的風險認知與戰略考量

內地學界和監管層對穩定幣及 RWA 的潛在風險和機遇有清晰認識:

   · 風險關注:主要包括穩定幣可能對貨幣主權、貨幣政策有效性及金融穩定帶來的挑戰,以及其或成為跨境洗錢、詐騙工具的擔憂。

   · 潛在價值認可:同時也看到其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如大幅降低費率、縮短時間)、服務實體經濟(如促進貿易、供應鏈金融)的潛力,並將其視為數位時代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3. RWA 的發展側重「代幣化」技術探索

內地對 RWA 的關注點更側重於利用區塊鏈技術對現實世界資產進行代幣化(Tokenization),旨在提升資產流動性、交易效率及透明度。這被視為一種具有潛力的金融創新技術應用。

4. 黨媒發佈穩定幣訊息

9 月 11 日,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在其微信公眾號發佈了一篇題為《穩定幣的技術原理與信任邏輯》的文章,探討穩定幣的技術基礎、市場應用與監管趨勢。此舉引發外界關注,業界評估中國官方對加密貨幣及數位金融的態度是否有所轉變?是釋放穩定幣的正面訊息,為未來的政策布局與數位人民幣的國際化鋪路?大家要拭目以待。

為何建議內地機構暫緩參與香港穩定幣?

香港《穩定幣條例》旨在建立穩健的監管制度,但內地監管機構對此持審慎態度,主要原因在於:

1. 規避資本流動風險

穩定幣的高流動性和跨境特性可能成為資本異常流動的渠道。在人民幣資本項目尚未完全可兌換的背景下,若內地資金大量參與香港穩定幣,可能衝擊內地外匯管理體系和資本項目管制。

2. 應對複雜的合規與政策風險

香港穩定幣監管規則(如《穩定幣條例》)與美國《天才法案》、歐盟 MiCA 法案等存在差異和潛在衝突。內地機構若參與,可能面臨「雙重甚至多重合規」的複雜局面和較高的合規成本。

3. 隔離潛在金融風險

穩定幣存在脫錨風險、擠兌風險以及發行機構破產風險。內地監管機構需防止這些風險通過內地金融機構的參與傳導至內地金融體系。

4. 等待更清晰的頂層設計與監管框架

內地對穩定幣(特別是與法幣錨定的穩定幣)的定位、發行主體、監管規則等尚無明確的國家級法律框架。在整體戰略和規則明晰前,採取審慎態度是理性選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應急管理項目也意在為相關決策提供支持。

筆者認為,未來內地可能會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探索基於人民幣的穩定幣和 RWA 生態體系,並積極參與全球穩定幣規則制定,爭取更多話語權。

此外,金管局亦鼓勵跨境監管合作,積極與新加坡、美國、歐盟等地交流監管經驗,保障資金安全和國際金融穩定。隨着穩定幣逐漸成為主流支付和結算基礎,香港有望在國際「數碼金融競爭」中佔一席之地,並為全球金融改革貢獻智慧.


總結

穩定幣是一場金融自然進化的革命,繼歐盟的 MiCA,美國的 Genius 對於加密貨幣及穩定幣監管法案相繼推出,香港能在此風口浪尖審慎有序部署,既是科技創新推動力,也是地緣政治下金融主權的積極回應。筆者展望未來,香港有望以全球最高規格的合規穩定幣監管為基礎,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和優質金融科技企業落戶,實現由「世界金融中心」邁向「全球數碼資產核心」的攻守兼備新局。

- 廣告 -
Sam 許健生
Sam 許健生
WebX 產業聯盟創會會長 有超過 25 年傳媒及企業管理人經驗,熱愛媒體工作並致力於推動新媒體和資訊科技發 展。曾任「香港電腦商會」主席,港、台傳媒企業高管、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顧問及 節目主持,現從事新媒體廣告及數碼產品零售業務。許先生於 2016 年度獲選為香港「數碼英雄」。
- 廣告 -

Related Articles

- 廣告 -

Recent Articles

- 廣告 -

最新影片

-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