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與 Intel 大玩游擊戰 AMD Ryzen 6000 筆電技術分析

    Yeung Chun Fat
    Yeung Chun Fat
    曾經在香港各間主要電腦雜誌工作,隨後轉行到電腦公司任職產品經理,最近重回媒體工作。個人出版的作品包括替香港工業總會轄下香港電子業總會(HKEIC)撰寫《香港電子業穩步向前- 回顧與前瞻》紀念書刊。

    繼 Intel 12 代 Core 筆電處理器登場後, AMD 在 2 月下旬也正式推出新一代的 Ryzen 6000 筆電處理器。面對強大的對手, AMD 選擇不作正面交峰,而是以游走方式狙擊 Intel ,也是 AMD 過往慣用的技倆,以局部的性價比取勝。表面上, Ryzen 6000 的對手是 Intel 12 代 Core ,但從 AMD 官方資料來看,其實更多地針對 Intel 11 代 Core 筆電處理器。

    有別於 Intel 把重點放在 12 代 Core-H 遊戲筆電上, AMD 把重點置於 Ryzen 6000U (15W & 28W) 筆電上。傳統上 U 系以薄機尤其是文書機種為主,但拜 Ryzen 6000U 上強大的 RDNA 繪圖核心,使之具備一定的 Gaming 性能。

    全新 RDNA2 繪圖核心

    繪圖核心是 Ryzen 6000 Mobile 最大升級的功能,地位超然。採用 Radeon RX 6000 技術的 Navi 核心及 RDNA2 架構,不但是 APU 首次集成 Ray-tracing 功能,而且大部分較上一代架構有 2X 性能的提升,如最多 12 組 CUs (上一代為 8 組)、 Render Backend 4x RB+ (上一代為 2x )及集成 2MB L2 Cache (上一代為 1MB )等等。另外,在 Radeon RX 6000 的高時脈設計也被保留下來,使最高時脈可達 2.5GHz ,進一步提升顯示效能。

    在版本方面,設有 Radeon 680M 及 Radeon 660M 兩款繪圖核心。 Radeon 680M 見於 Ryzen 7 及 Ryzen 9 ,擁 有完整的 12 組 CUs ,工作時脈在 2.4GHz 。至於 Ryzen 5 會整合次一級的 Radeon 660M 繪圖核心,特點是所有運算單元減半,同時工作時脈被降至 1.9GHz 左右。

    TSMC 6nm 製程

    TSMC 6nm 製程是 TSMC 7nm 的小幅改良版本,嚴格來說僅屬於 TSMC 7nm 製程小幅升級,但成為 Ryzen 6000 的 5 項優化功耗內容之一,可見其作用。至於其餘 4 項,為 CPU 微架構及 SOC 架構的改進,系列軟件及平台的改進等等。雖然筆電的電池續航時間,更多地與筆電的設計有關,但 AMD 已表示 Ryzen 6000 筆電有望提供長達 24 小時的使用時間。

    以 Zen3+ 架構加入 50 項省電改良

    先說說 CPU 方面,Ryzen 6000 仍然屬於 Zen3+ 微架構,但 AMD 表示加入 50 多項省電改良項目,務求精細至各個 Thread Power 的微調。如 PC6 Restore 硬件 Wake Up 功能、 Enhanced CC1 State 等等。至於 SOC 架構的改進方面,主要是作分區管理以增加電源效能,包括 Updated SOC-Wide Partitioning 、 Deep SOC Power Partitioning and Power States 、新增 Z9 及 Z10 Deeper Low Power States 等項目。

    不支援 DDR4

    Intel 12 代 Core 筆電處理器出於對市場妥協,採用 DDR4 、 DDR5 雙線發展的做法,使 12 代筆電不受 DDR5 產能所限制。至於 AMD Ryzen 6000 採用進取的做法,僅支援 DDR5-4800MT/s 或最高 LPDDR5- 6400MT/s 。

    首次支援 PCI-E 4.0

    針對 Ryzen 5000 不支援 PCI-E 4.0 的問題,這一代 AMD 終於升級至 PCI-E 4.0,雖仍屬 x8 的規格,但已使顯示卡可用頻寬得以倍增。另外,從這一代開始, AMD 也加入一些特色功能,如主動降噪這種 AI 功能,這項功能 Intel 自 11 代 Core 筆電處理器時開始 提出,現在為 AMD 所採用。此外,也有一些 AMD 首創的功能,如 Microsoft Pluton Processor、Security Processor 等等。

    挾 USB4 抗 Thunderbolt 4

    不少用家有一錯覺,以為 USB4 等於 Thunderbolt 4 ,其實兩 者的分別很大。技術上,雖然 USB4 可達到 Thunderbolt 4 最高的 40Gbps ,並且兩者都採用 USB Type-C 為物理介面,但兩者屬於不同的制式。 Thunderbolt 4 可說是 Intel 的專利,為抗衡 Intel , AMD 被迫力推 USB4 技術。

    U 系才是重點 但 HS Series 最先登場

    雖然 AMD 表明 Ryzen 6000U 才是重點,但 AMD 推出產品的策略與 Intel 12 代 Core 筆電處理器十分相似。在 2 月先 推出 HS Series ,以 15″ Thin and Light Gaming Systems 為主,在 3 月才推出 HX Series 及 U Series 。 HX Series 屬於 17″ Desktop Replacement 大型筆電,而 U Series 將是首個引入 USB4 的平台,將與 Intel 提倡的 Thunderbolt 4 正面交峰。

    AMD Ryzen 6000 產品規格一覽

    Ryzen 6000 重點型號效能一對一

    接下來, AMD 選取了一些具代表性的型號作效能一對一比較。正如筆者在上文指出,在 Ryzen 6000 系列中, U 系才是重點,AMD 除了拿上一代 Ryzen 5000 系作比較外,以 Intel 11 代為假想敵作出多項重點比較。

    Ryzen 9 6900HX

    Ryzen 9 6900HX

    作為最先登場的型號, Ryzen 9 6900HX 擁有 8 Cores 及 16 Threads ,最高 4.9GHz Boost 時脈, AMD 為他選定的對手為 Core i9-11980HK 及 Ryzen 9 5900HX 。關於 Ryzen 9 6900HX , AMD 主要想強調: 1. Performance per Watts 的優勢, Ryzen 9 6900HX 在 45W 下不論「效能」及「能 效比」均雙殺 Core i9-11980HK 的 65W ; 2. 在遊戲性能方 面,Ryzen 6900HS+Radeon RX 6800S 組合勝於 Ryzen 9 5900HX+GeForce RTX 3080 組合。

    Ryzen 7 6800U

    Ryzen 7 6800U

    首先要介紹的是 Ryzen 7 6800U with Radeon 680M 型號,它擁有 8 Cores 及 16 Threads 、 2.7GHz Base 及最高 4.7GHz Boost Clock 、 20MB L2+L3 Cache 設計,選定對手為 Intel Core i7-1185G7 。

    在這部分測試中, AMD 主要突出兩點: 1. Ryzen 7 6800U 在 15W 下效能已超 Core i7-1185G7 的 28W ; 2. 整合 Radeon 680M 繪圖性能是 Intel Iris Xe Graphics 的數倍以上。

    Conclusion

    由於疫情肆虐關係,多少影響到 AMD Ryzen 6000 筆電的抵港時間,錯過與 Intel 12代Core-H 正面交峰的機會。 筆者認為, Ryzen 6000 的設計,思路是 Ryzen 5000 的效能及省電升級版,設計思路有別於 Intel 12 代 Core 。至於實際表現如何?還要看筆電的各項配置,以及大家的應用偏好。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