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氣候挑戰】應對水浸風險:其他城市的經驗

    岑 智明
    岑 智明
    畢業於香港大學,獲理學士,主修物理。1986 年加入香港天文台為科學主任,2011 年晉升香港天文台台長,2020 年退休。岑先生開發了全球第一套激光雷達風切變預警系統,克服了在無雨環境下探測風切變這個長久的世界性問題,獲得本地獎項及國際嘉許。岑先生於 2010-2018 年擔任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學委員會主席,是首位亞洲人獲選出任這個高層位置。

    筆者今期邀得陳灝博士一同撰文,介紹其他世界城市如何應對水浸風險。陳博士於月前訪問中國內地及香港,並於 11 月 7 日在香港理工大學就 4 個沿海城市如何減低水浸風險作講座,分享內容非常具啟發性。筆者於是邀請陳博士合作寫文章,把相關知識帶給《PCM》讀者。

    客席作者:陳灝博士

    陳灝博士 (Dr Paul Chan) 生於香港,早年留學美國。曾任美國國家氣象局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資訊總監及私人環境服務公司 IMSG 營運總監,對氣候、氣候變化、及農業風險研究具有豐富經驗,並於 2023 年獲得華盛頓科學院頒發「氣候科學領導獎」。


    今期我們先為大家介紹邁阿密 (Miami) 的經驗。邁阿密位於美國佛羅里達洲東南沿岸,處於北緯 25.8 度,與香港的緯度相當接近,向東面向北大西洋,南方為加勒比海,因此無論是亞熱帶的潮濕氣候抑或是面對熱帶氣旋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脅的風險,都與香港的情況類似。邁阿密每隔 6 至 8 年受颶風正面吹襲,所帶來的風暴潮往往造成嚴重水浸。1992 年颶風安德魯 (Hurricane Andrew) 在佛羅里達洲做成廣泛破壞,約 100 萬人需要撤離,44 人死亡。位於邁阿密的「漢堡王」總部附近,曾錄得 5.2 米的風暴潮增水紀錄。

    除了颶風和風暴潮的威脅,邁阿密還有一個問題:城市範圍大多位於低窪,離開海面只有 2 米高度,建於沼澤上的陸地更有跡象在下沉,速度最高達每年 3 毫米。因此,過去十多年邁阿密水浸的頻率增加,尤其每逢在天文大潮出現時,邁阿密的低窪地區都會出現滋擾性水浸,影響物業、商業及市民生活質素。

    在氣候變化及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下,預期邁阿密會受更頻密的風暴潮威脅,並且會受海水入侵,潮水淹浸和海水倒灌影響,渠務系統將會被阻塞,但同時雨量也會因氣候變化而顯著增加,加重渠務系統的負擔。那麼當地採取什麼行動減低水浸風險?

    邁阿密市政府採取降低水浸風險的四步曲,包括:

    1. 利用美國氣象局的歷史雨量數據、風暴潮模擬結果、海平面上升推算等資料來進行水文及水力模擬;
    2. 使用模擬結果確立排水系統設計標準;
    3. 基於這些設計標準,評估未來水浸風險以及實施風險分區 (risk zoning);
    4. 計劃及落實降低水浸風險措施。按照物業的風險分區,業主需要負擔不同的保險費用,建築發展亦需要按風險分區採取相應的建造及防禦標準,以減低水浸風險。

    但是,氣候變化方面的評估尚有改善空間,尤其在未來雨量上還未完全考慮 IPCC 的最新推算。

    要落實整個城市的防禦水浸措施離不開政府的領導和長期規劃。為了應對持續出現的滋擾性水浸,邁阿密在近年已經開始將受影響的路面和建築物升高,以及建造價值 4 億美元的抽水設施,以舒緩水浸問題。同時政府正在規劃興建一條接近 10 公里長、高 6 米的海堤,以保護該市中心地帶免受正在 上升的風暴潮威脅,估計造價約 60 億美元。以上措施之外,邁阿密還會考慮其他不同方案,包括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Nature Based Solutions),例如種植紅樹林。

    標題圖片:邁阿密海堤設計構想圖。(來源:https://www.miamiwaterkeeper.org/

    文:岑智明、陳灝博士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