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亂局

    Lawrence
    Lawrence
    《PCM》創刊編輯, 見證電腦由 Monochrome 到 3D,9.6Kbps 撥號到 5G 無線上網年代,DIY、攝影、影音、手機樣樣啱玩。

    美國大選,是全球注目大事,特別是今屆大選的兩位參選人,支持者人數都差不多,但結果卻非原先主流傳媒所估計的一樣,最後特朗普曝冷勝出。記得投票當日的香港時間上午,自己就在電視前看新聞直播,一直觀看開票最新報導和上網留意其他人的意見。其實,線上媒體已成了主流的今日,我們在香港,能獲得資訊的速度,跟在美國同樣的快,甚至可以參與其中。

    全球化現象

    當日能夠睇到最多選舉資訊的網上渠道,首推 Twitter,Twitter 在亞洲地區雖然用戶比 Facebook 少,但在美國卻相當流行。當日 Twitter 就和線上媒體合作,發放最新資訊外,Facebook 更約定不同領域的媒體,包括廣播、平面,以及線上媒體合作,在 Facebook Live 上提供影音直播,如此大規模的大包容式報導,力量足以改寫歷史,正如特朗普在未選之前就抱怨民主選舉也變成媒體主導的遊戲一樣,只不過他沒有想過,受益者原來是他自己。

    透過社交平台接收的新聞資訊,除了新聞資料本身,還會看到社會上來自四邊八面的意見,這些意見有些幾乎是完全不負責任的,大眾有機會潛移物化,形成對某事物的偏見,相對傳統的大眾傳媒,只要把關的新聞從業員堅持得住,讀者往往都會有點空間作自我思考。但社交媒體新聞,傳送過程受太多干擾,除了其他人的意見,你是否接觸到新聞的全部?未必!Facebook 會按你日常睇文的習慣計算演算法,你在 Facebook 看到的新聞,好多都是被選出來,配合你的生活顯示出來,目的就是「呃 Like」。

    社交網影響

    以上的篩選動作,每日 Facebook 都會做,久而久之,讀者有機會只看到有興趣的資訊,同時接觸到有相近意見的人,再變成集體意見並升溫。所謂同一鼻孔出氣,在局限的角度去思考和討論問題,欠缺全盤分析。很快地,社會就會出現對某些議題有兩極化的兩個敵對面,造成社會矛盾,甚至衝突。

    以上理論,平常或者會被認為太過誇張,上網睇幾條新聞會有如此大影響?但如果你放下一點立場,客觀地看看香港社會,又或者美國大選前後不滿選舉結果的種種反對現象,社會的撕裂,個人相信絕對與社交網絡有關。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