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神話的隱憂:從 Nokia、BlackBerry 到 AI 滯後的警示

Author:

Published:

- 廣告 -

Apple 自 iPhone 於 2007 年推出以來,建立了強大的產品神話,不僅主導科技市場,還成為文化象徵,令公司市值長期領先業界;然而,歷史上如 Nokia 和 BlackBerry 的興衰故事提醒我們,科技巨頭的優勢並非永恆。


Nokia 曾在 2000 年代初佔據手機市場超過 40% 份額,但由於堅持使用 Symbian 系統,忽略觸屏操作和連接互聯網的趨勢,並受內部官僚主義影響導致決策遲緩,最終在 iPhone 問世後迅速崩潰,市佔率從 50% 跌至 2013 年的 3%, 並於 2014 年將手機業務出售給微軟,轉型為網路設備供應商。

類似情況如 BlackBerry 在 2009 年主宰企業手機市場超過 50% 的份額,專注於物理鍵盤和安全性,並拒絕全觸屏和應用生態的轉變,忽略消費者對娛樂和多媒體的需求,加上專利訴訟和競爭壓力,導致股價大幅下滑,並於 2013 年停止手機生產,轉向軟體服務。

- 廣告 -

過去例子的共同教訓

這兩個案例突顯出科技領導者的共同教訓:過度依賴既有優勢、忽略市場轉型如觸屏革命和用戶體驗變遷、內部組織僵化優先短期利潤而非長期創新,以及市場新競爭者如 Apple 的顛覆性影響,往往導致從巔峰到邊緣化的快速隕落,通常僅需 10-15 年。

這些歷史教訓與其他科技巨頭的經歷相呼應,例如 Bill Gates 後來承認 Microsoft 在互聯網早期階段誤判了其潛力,雖然他於 1995 年發出「Internet Tidal Wave」備忘錄警告公司需全力投入,但 Microsoft 仍頑固堅持自家網絡工具,忽略 TCP/IP 標準的廣泛採用,導致在瀏覽器和搜索領域落後於 Google 等對手,Gates 本人也表示這是其在職場生涯中最大的遺憾之一,讓 Microsoft 在後續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進一步滯後。

iPhone 17 系到推出後仍能受到歡迎,但不少舊 iPhone 用家也表示新 iPhone 升級不足,難以吸引到年年換機。(相片來源:Tim Cook Blog@ Apple)

今天,Apple 正面臨類似挑戰,尤其在 AI 領域的滯後已成為市場共識,致令其股價在 2025 年內下跌 5%,成為「Magnificent Seven」科技巨頭中最差表現者。分析師指出,Apple 損失了 20% 的 AI 團隊成員,流向競爭對手如 Meta 和 Google,而 Apple Intelligence 雖有進展,但仍被批評為「落後」,遠不及 Google Gemini 或 Samsung Galaxy AI 整合即時功能,投資者擔憂其 AI 推進緩慢,可能直到 2026 年才推出更成熟工具,這反映出 Apple 過渡依賴 iPhone 迭代升級,如 iPhone 17 的 AI 小幅改進,缺乏革命性突破,加上中國供應鏈依賴和歐盟監管壓力, 可能推高成本並削弱競爭力,「X」平台上用戶廣泛討論著 Apple 會否像 Nokia一樣「卡在過去」,若不加速革新, 股價恐進一步受壓。

Apple 股價在 2024 年 Boxing Day 創下 260 美元新高,今年 4 月曾經下跌,但自公佈 iPhone 11 至開賣日,已回升到 246 美元高位。

儘管存在這些風險,Apple 擁有獨特的優勢,有別於 Nokia 和 BlackBerry 的失敗,其封閉生態系統如 iOS、App Store 和服務如 iCloud、Apple Music、 Apple TV 等,創造了強大黏性,預計 2025 年貢獻超過 4,150 億美元營收;此外,AI 與硬體的整合潛力巨大,預計 2026 年 Apple Intelligence 將推升 iPhone 銷量 7%, 並與 OpenAI 合作強化 Siri,多元化業務如 Apple Watch 和服務將會增長 2-5%,減輕對 iPhone 的依賴,品牌韌性也讓其在文化層面維持領先,不像 BlackBerry 僅針對企業用戶,Apple 支持者的樂觀聲音認為 AI 長期效應將重振需求,R&D 投資達 335 億美元聚焦矽晶片,助其保持技術優勢。

Apple 神話仍可以延續

綜合而言,基於 2025 年 9 月的市場動態,Apple 產品神話延續至 2030 年的可能性約 70%,高於 Nokia 和 BlackBerry 的轉型失敗率,但需打破產品週期,推出如 AR 眼鏡的顛覆創新,樂觀情境下 AI 驅動營收年增 6-8%, 市值回升至 3.5 兆美元,維持領導地位;悲觀情境則若 AI 持續滯後和地緣衝突惡化,市佔率可能跌至 15%,開啟衰落階段,關鍵在於 iPhone 17 銷售和中國的 AI 應用部署,投資者應關注 Q4 財報並多元化避險,科技領域無永恆贏家, 但 Apple 的生態或許能創造例外。

為了優化並延續其產品神話,Apple 可採取以下可行建議。首先,加速 AI 人才招募與投資,透過併購小型 AI 初創或擴大與 OpenAI 等夥伴合作,目標在 2026 年前推出 Siri 2.0,融入即時翻譯和多模態功能, 以彌補當前落後;其次, 多元化產品線,加快 AR/VR 如 Vision Pro 的迭代,結合 AI 推出智慧眼鏡,減少公司對 iPhone 銷情的依賴,預計可貢獻 10-15% 新營收,第三,強化供應鏈韌性,逐步將生產線移出中國 20% 以上,投資越南或印度工廠,應對地緣風險;第四,注重用戶隱私與倫理 AI,差異化競爭,避免監管罰款;最後,透過內部改革管理結構,設立獨立創新小組,鼓勵「Jobs式」顛覆思維,定期審核 R&D 分配,確保至少 30% 預算投向前沿技術。這些建議若落實,可將延續可能性提升至 80% 以上,助 Apple 避開歷史陷阱。

- 廣告 -

- 廣告 -
梁偉峯博士 Dr. Joseph Leung
梁偉峯博士 Dr. Joseph Leung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行業超過 30 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國際扶輪 3450 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email : mail@joseph.hk
- 廣告 -

Related Articles

- 廣告 -

Recent Articles

- 廣告 -

最新影片

-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