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挑戰】又到雨季 回顧香港十大雨災

岑 智明
岑 智明
畢業於香港大學,獲理學士,主修物理。1986 年加入香港天文台為科學主任,2011 年晉升香港天文台台長,2020 年退休。岑先生開發了全球第一套激光雷達風切變預警系統,克服了在無雨環境下探測風切變這個長久的世界性問題,獲得本地獎項及國際嘉許。岑先生於 2010-2018 年擔任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學委員會主席,是首位亞洲人獲選出任這個高層位置。

我在早兩期的《氣候挑戰》專欄以「香港十大風災」的題目測試了 13 個 AI 人工智能平台。在過程中,AI 也為我提供了一些新的資料,幫助我更新了以死亡人數排名的「香港十大風災」名單(表 1)。從列表可見,頭 6 位及第 9 位都發生在二戰前,另外 3 個則發生在二戰後的 60 和 70 年代。死亡人數最高超過 10,000 人(1937 年的丁丑風災和 1906 年的丙午風災),人數最少都有 45人(1960 年的瑪麗)。

圖 1:1889年「世紀大暴雨」後金鐘美利兵房(即今日的中國銀行大廈)一帶的災情。(來源:岑智明)

表 1:香港十大歷史風災,以死亡人數排序

排名颱風名稱發生日期死亡人數
1丁丑颱風1937 年 9 月 2日約 11,000
2丙午颱風1906 年 9 月 18 日超過 10,000
3甲戌颱風1874 年 9 月 22-23 日超過 2,000
4無名1908 年 7 月 27-28 日近 1,000
5無名1841 年 7 月 20-21 日約 300
6庚子颱風1900 年 11 月 9-10 日超過 200
7溫黛1962 年 9 月 1 日130
8露絲1971 年 8 月 14-17 日110
9癸亥颱風1923 年 8 月 17-18 日超過 100
10瑪麗1960 年 6 月 4-9 日45
圖 2:1925年「普慶坊災難」暴雨後倒塌的樓宇。(來源:岑智明)

近日我在香港科技大學為「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學士後課程授課,最後一課是「惡劣天氣與極端事件」,這個題目當然離不開颱風與暴雨。於是我亦嘗試利用AI協助研究一下「香港十大雨災」這個問題。首先,我以《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1] 第五章「自然災害」所記載的「歷年暴雨災害情況表」為參考,並從香港天文台的氣候數據服務庫找出相應的雨量記錄[2],得出了 (表 2)。


[1] https://www.hkchronicles.org.hk/Nature3

[2] https://www.hko.gov.hk/tc/cis/dailyElement.htm?ele=RF

表 2:香港十大歷史雨災,以死亡人數排序

排名雨災名稱發生日期死亡人數天文台最高日雨量(毫米天文台總雨量
(毫米)
1六一八雨災1972 年 6 月 16-18 日164232.6652.3
21925 年 7 月 14-17 日75263.7404.2
3六六雨災/六一二雨災1966 年 6 月 7-13 日64382.6679.9
41959 年 6 月 12-15 日46270.3724.6
51955 年 8 月 28 日2834.334.3
61982 年 5 月 28-31 日28258.4653.9
71976 年 8 月 24-25 日27261.3511.6
81889 年 5 月 29-30 日≥23520.6841.2
91968 年 6 月 12-13 日22200.2326.2
101926 年 7 月 19 日13534.1534.1

(表 2) 包括了幾個之前介紹過的歷史雨災,包括 1889年「世紀大暴雨」
[3](圖 1)、1925 年的「普慶坊災難」暴雨 [4](圖 2)、1926 年的「驚人暴雨」[5](圖 3)、1966 年的「六六雨災」(圖 4)以及 1972 年的「六一八雨災」[6](圖 5)。

圖 3:1926年的「驚人暴雨」令跑馬地馬場被淹。(來源:岑智明)

[3] https://www.hko.gov.hk/tc/天文台網誌/101811/一山還有一山高:1889年的世紀大暴雨

[4] https://www.hko.gov.hk/tc/天文台網誌/101813/1925-年的普慶坊災難

[5] https://www.hko.gov.hk/tc/blog/00000135.htm

[6] https://www.pcmarket.com.hk/climate-challenge-heavy-rainfall-and-flooding/


相信還有許多人會記得「六六雨災」和「六一八雨災」的災難場面,我是親身經歷後者的其中一個!當年我才 8 嵗,讀小學三年班,住在西營盤水街近薄扶林道,記得 6 月 18 日那天是星期日,整日在落雨,吃完晚飯後一家人在看電視,突然聽到隆然巨響,我以爲是雷聲,望向窗外卻看不見閃電或下雨,後來從新聞報道才得知位於西半山旭龢道的 12 層高「旭龢大廈」,因山泥傾瀉令整棟大廈倒塌,隆然巨響原來是塌樓的聲音!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心有餘悸!

圖 4:北角明園西街在「六六雨災」後的災情。(來源:岑智明)
圖 5:1972年「六一八雨災」後港島西半山寶珊道及旭龢道的災情。(來源:土木工程拓展署)

但如果論最高日雨量,「六一八雨災」的 232.6 毫米卻不是最高。名列前茅的是 1926 年的「驚人暴雨」(534.1 毫米),第二高是 1889 年的「世紀大暴雨」(520.6 毫米)。雖然不位列十大,大家都記憶猶新的 2023 年 9 月 7-8 日「世紀黑雨」(圖 6)的最高日雨量排名第三(425.0 毫米),引致 4 人死亡。

圖 6:2023年9月7-8日的「世紀黑雨」令黃大仙地鐵站及地鐵管道嚴重水浸。(來源:星島日報)

鑒於研究「香港十大風災」的過程中,AI 能夠補充一些遺漏的資料,筆者也利用 Perplexity AI 來協助評估 (表 2) 是否準確,結果是 AI 提出 1957 年 5 月底連場大雨的死亡人數,也可以使這次事件載於十大列表之内。《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的「歷年暴雨災害情況表」亦有列出 1957 年 5 月 22 日因連日暴雨引致山泥傾瀉,而造成最少 11 人死亡。但 Perplexity 找到《維基百科》有提及 1957 年 5 月底的雨災帶來 25 人死亡。於是筆者翻查該月的報紙,發現 5 月 22 日後,還陸續因大雨而出現更多的山泥傾瀉、水浸和雷擊事件,由 5 月 21 日至 29 日,共有 27 人死亡,多人失蹤。因此,筆者更新了「香港十大雨災」名單(表 3)。由於 1957 年的個案以死亡人數計排名第 7,除了影響了(表 2)原來第 7 – 9 位的排名外,1926 年的「驚人暴雨」因而跌出十大。

表 3:香港十大歷史雨災(以死亡人數排序)

排名雨災名稱發生日期死亡人數天文台最高日雨量(毫米)天文台總雨量
(毫米)
1六一八雨災1972 年 6 月 16 – 18 日164232.6652.3
21925 年 7 月 14 -17 日75263.7404.2
3六六雨災/六一二雨災1966 年 6 月 7-13日64382.6679.9
41959 年 6 月 12-15 日46270.3724.6
51955 年 8 月 28 日2834.334.3
61982 年 5 月 28-31 日28258.4653.9
71957 年 5 月 21-29 日27246.2664.2
81976 年 8 月 24-25 日27261.3511.6
91889 年 5 月 29-30 日≥23520.6841.2
101968 年 6 月 12-13 日22200.0326.2


我們從更新的名單可以看到一些端倪。首先,「香港十大雨災」的死亡人數介乎 20 至 200 之間,比「香港十大風災」的最高死亡人數(超過 1 萬)低 2 至 3 個量級,這與以往風災令大量漁民死亡關係非常密切。其次,雨災所帶來的影響,可以短至 1 天(1955 年),也可以長達 9 天(1957 年)。深入分析「香港十大雨災」的個案顯示,除了 1955 年的個案外,其他的個案都與山泥傾瀉有關,而山泥傾瀉往往會受長時間大雨影響,泥土不斷纍積雨水而變得不穩定,引致崩塌。「六一八雨災」正好突出了這點:此個案的特點是首次連續三日,每日都錄得超過 200 毫米雨量,差不多同時為秀茂坪和西半山帶來災難性的山泥傾瀉。

1955 年的個案也值得討論:這場災難事件所對應的天文台日雨量,只有 34.3 毫米,但竟足以令 28 人死亡。這是不少年長朋友還會記得的大埔滘(松仔園)山洪暴發事件。當年 8 月 28 日,一群聖雅各小學的師生和九廣鐵路親屬旅行團,分別在松仔園一帶進行戶外活動。中午過後開始下雨,部分人走到附近的橋下避雨。及後山洪暴發,洪水夾雜著泥石將多人沖走。遇難者的遺體被沖至下游,最後證實共 28 人死亡。後來大埔七約鄕公所在事發的橋旁立《怒水橋洪流肇禍記》石碑作紀念,石碑現已搬到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圖 7)。從這慘劇可見,我們必須做好公衆教育:下雨時切忌在溪澗逗留,更不應在橋底低處避雨;山洪甚至可以在比較遠的山上產生後,沿著山澗突如其來。

圖七:紀念大埔滘松仔園山洪暴發慘劇的《怒水橋洪流肇禍記》石碑。
(來源:https://lausoldier.blogspot.com/2015/01/blog-post.html

今天許多山洪暴發黑點都設有警告牌提示;大家遠足時更可以用「我的天文台」應用程式内的雷達圖留意雨區的發展,提高警覺,趨吉避兇。

除了 1955 年的山洪慘劇,其餘 9 個雨災個案,都與山泥傾瀉有關。當 1976 年 8 月 24-25 日由熱帶風暴「愛倫」所帶來的暴雨,再次在秀茂坪引致山泥傾瀉,令 18 人死亡。政府終於下定決心,在 1977 年成立土力工程處,設立斜坡安全管理系統,做了大量的斜坡鞏固工程,大大降低了山泥傾瀉的風險(圖 8)。但是,隨著氣候變化越演越烈,雨量紀錄不斷被打破(圖 9),山泥傾瀉的風險將會無可避免地增加。我們必須做好氣候適應工作,防患未然。

圖 8:香港山泥傾瀉風險。(來源:土力工程處)
圖 9:自 1884 年以來的天文台一小時最高雨量紀錄(來源:香港天文台)

岑智明先生參與創作的天文科普漫畫 — 《CMS 天文調查隊》最新第 3 期經已出版,歡迎到各大書店,或 Playit.hk 網店購買。

ZCOPE 最新影片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