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 iPhone 生產線難以遷出中國 ?

方保僑 Francis Fong
方保僑 Francis Fong
方保僑先生於資訊、通訊、科技及電子消費品市場工作逾二十年,曾引進不少科技新產品,並創辦多個業界組職及為多個非營利機構擔任委員,並於數間主流媒體撰寫專欄及擔任節目主持人。 現任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香港互動市務商會創會及榮譽會長、世界資訊通訊與服務業聯盟董事、香港金融科技商會召集人、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科技發展常務委員會成員、電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電訊規管事務咨詢委員會成員、運輸 署智慧交通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運輸署香港電子道路收費國際專家小組屬下的科技及私隱保障小組成員、樂施會董事會成員、香港小童群益會資訊科技委員會委員、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創新及科技業務管理委員會委員等。

美國政府多次呼籲蘋果將供應鏈轉移至印度或其他國家,以減少對中國製造的依賴,但時至今日,中國仍然是 iPhone 最主要的生產基地。據美國媒體報導,即使是快將推出的 iPhone 20 週年紀念機型,包括傳聞已久的摺疊式屏幕 iPhone,仍可能在中國工廠組裝。為何蘋果難以在短時間內將美國市場的 iPhone 生產線轉移至印度?


中國的電子製造生態系統,歷經數十年發展,已形成極高效的產業集群。以 iPhone 為例,其生產過程涉及上千個零部件,而這些零部件的供應商大多集中在中國,尤其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蘋果的代工夥伴,如富士康、和碩等,在中國設有龐大的生產基地,並與周邊供應商形成緊密的協作網絡。這種「隨叫隨到」的供應鏈彈性,使得蘋果能夠在短時間內調整產能,應對市場需求變化。相比之下,印度雖然在勞動力成本上具備優勢,但當地的供應鏈體系尚不完善,許多關鍵零部件仍需從中國或其他地區進口,這無形中增加了生產的複雜性和成本,彈性卻大幅減低。 

iPhone 的生產不僅是簡單的組裝,更涉及精密製造與質量控制。中國工廠的工人經過長期運作,能夠熟練操作高精度設備,而印度的勞動力雖然充足,但在技術熟練度和管理經驗上仍有提升空間。例如,iPhone 的鏡頭模組、螢幕貼合等工序需要極高的工藝水平,中國工廠的良率遠高於印度現有生產線。此外,中國的工程師團隊能夠快速響應設計變更,而印度在這方面的技術支援體系尚未成熟。這種技術差距,使得蘋果無法在短期內將高階 iPhone 的生產完全轉移至印度。 

多項關鍵條件印度未及中國

儘管印度政府積極推動「印度製造」政策,並提供稅收優惠吸引外國廠商設廠,但當地的官僚體系和基礎設施問題仍阻礙了生產效率,印度港口和公路的物流效率較低,零部件的進出口可能面臨延誤;此外,勞工法規和地方政策的不確定性,也讓企業在長期投資時有所顧慮。反觀中國,穩定的政策環境和高效的基礎設施,為蘋果提供了可靠的生產保障。 

另一方面,中美關係的緊張雖促使蘋果尋求供應鏈多元化,但中國市場本身對蘋果非常重要。中國不僅是 iPhone 的生產基地,更是其第三大銷售市場。若蘋果過於激進地將產線撤出中國,可能引發中國消費者的負面情緒,甚至影響產品在當地的銷售表現。 

蘋果確實已在印度增加部分 iPhone 產能,例如 iPhone 14 和 iPhone 15 的標準機型已開始在印度生產,但這僅佔全球供應量的一小部分。高階機型如 iPhone Pro 系列仍完全依賴中國生產。供應鏈遷移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上下游協調、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儘管地緣政治壓力與日俱增,但蘋果短期內仍難以將美國市場的 iPhone 生產全面轉移至印度。中國供應鏈的成熟度、技術優勢以及市場重要性,使其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是蘋果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而印度若要真正成為全球電子製造中心,仍需在基礎設施、政策穩定性和技術積累上付出更多努力。

ZCOPE 最新影片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