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 Apple 將於今年推出新一代的 Apple TV 4K,新機將更著重遊戲體驗的改進,與及更完善的智能家居功能,當然在硬件及功能上也會作出升級,現在先為大家介紹一下。
目前的 Apple TV 4K 於 2022 年推出,事隔 3 年作升級也很合理。
1. 升級處理器
目前 Apple TV 4K 採用的是 iPhone 13 同級的 A15 晶片。據傳新機或會改用 A16 或 A17 Pro 處理器,並會加入 Apple 自家開發的通訊晶片,相信會令操作更順暢,apps 載入速度會更快。
2. 支援 Wi-Fi 6E 與藍牙 5.3
從供應鏈的消息估計,新的 Apple TV 4K 將升級到 Wi-Fi 6E,而藍牙傳輸亦由之前藍牙 5.0 升級到 5.3,意味在連接控制器或耳機等配件時,可改善傳輸距離和穩定性。
3. 更聰明的 Siri
雖然 Apple TV 4K 未必能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但在新處理器及 tvOS 的幫助下,相信 Siri 可望會更聰明,甚至可在裝置上進行 AI 處理,懂得分析用家的喜好,建議更適合的內容提供給用家。
4. 更好的遊戲體驗
Apple Arcade 是 Apple 在外國推出的遊戲訂閱服務,和 Microsoft 的 Xbox Game Pass 一樣,只要一個月費就能下載遊玩不同的作品,並可在包括 iPhone、iPad、Mac 及 Apple TV 4K 等裝置上使用。新版 Apple TV 會在遊戲畫面處理及連接遊戲控制器方面作出改良,以滿足玩家的需要。
2025 遊戲開發者大會 GDC 將於下星期舉行,Google 宣佈 PC 版《Google Play Games》將於今年正式推出,未來所有 Android 手機遊戲,將預設可在 PC 版《Google Play Games》上執行。Google 亦透露將會跟各電腦廠商合作,讓《Google Play Games》內建於 Windows 開始選單,讓玩家可直接存取遊戲。
PC 版的《Google Play Games》最初於 2022 年開始進行測試(目前仍然是測試階段),讓 Android 手機遊戲可以在 Windows 環境下執行。除了 Android 手遊,Google 現在也積極發展自家的 PC 遊戲作品,目前已經有超過 50 款作品。Google 表示,過去開發者需要主動申請將遊戲放到 PC 版《Google Play Games》,而在新措施下,所有遊戲將會自動加入《Google Play Games》,並可在 Windows PC 上使用。
Apple 的 iPhone 16e 正式開賣不久,就被用家發現新機的藍牙傳輸可能會出現斷線和卡頓問題,即使更新至 iOS 最新版本依然無法解決,讓人懷疑是否跟 Apple 自家的 C1 通訊晶片有關。
Apple 的 iPhone 16e 正式開賣不久,就被用家發現新機的藍牙傳輸可能會出現斷線和卡頓問題
引述,MacRumors 的報導,包括在 Apple 官方論壇、Reddit 與 X 上,都有不少用戶表示 iPhone 16e 存在藍牙音訊連接的問體,例如每次通過藍牙連線任何設備,聲音都會停頓一秒,隨後才恢復正常播放。特別是如果 16e 手機,會同時有連接智能戒指、智慧腕錶等產品一同使用時,音樂播放就可能出現斷線和卡頓的情況,但只要關閉智能戒指/腕錶的背景應用程式,音訊播放就能恢復正常。
人工智能(AI)的迅猛發展,正在深刻改變知識產權(IP)的格局。從 AI 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到專利申請的法律爭議,再到數據使用的合法性⋯⋯這些問題挑戰著傳統的知識產權框架。以下將結合實際案例與例子,深入探討 AI 對知識產權的衝擊及其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AI 生成內容(如文字、圖片、音樂等)是否享有著作權,以及這些作品應歸屬於誰, 是目前知識產權領域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根據現行法律,要擁有著作權,通常要求創作者具備人類身份,但 AI 生成作品日益普及,使得這一標準受到挑戰,例如 OpenAI 的 ChatGPT 和 DALL·E 等生成式 AI 工具,可以在幾秒內創造出高質量的文章或藝術作品,但這些作品是否受到版權保護?仍然存在法律上的灰色地帶。
非人類創作不受版權保護
一個典型案例是「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拒絕了由 AI 系統創作的一幅名為《A Recent Entrance to Paradise》的藝術作品申請版權,理由是該作品並非由人類創作。同時,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地,也出現了類似爭議。這些案例顯示,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的法律尚未準備好處理 AI 生成內容的版權問題。
此外,AI 生成內容可能被濫用,例如有些人利用 AI 大規模生成文章或圖片,將其冒充為原創作品出售或發布,從而損害了真正創作者的利益。這種情況進一步突顯了為 AI 生成內容建立明確版權規則的重要性。
AI 在技術創新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但也引發了專利申請中的新問題。傳統專利法要求發明者必須是自然人,而 AI 生成的技術發明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資格成為一個爭議點,例如在 2019 年,由斯蒂芬.泰勒博士開發的 AI 系統 「DABUS」,設計了一種新型食品容器和閃光燈裝置,並以「DABUS」名義向多個國家申請專利;然而,美國、歐盟和英國等地均拒絕授予專利,理由是發明者必須是人類。
這一案例反映出現行專利法對 AI 參與技術創新的適應性不足。同時,企業也面臨著如何界定人類與 AI 在共同創作中的貢獻比例的困難,例如如果一位工程師僅提供了初步指導,而大部分創新內容由 AI 完成, 那麼專利應該歸屬於誰?這些問題需要法律進一步明確規範。
AI 對現有內容版權威脅
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的進步,品牌保護面臨新的挑戰,例如有人利用 AI 工具模仿知名品牌設計商標或廣告,以混淆消費者視聽並牟取非法利益。在 2023 年,一家名為「The AI Trademark」的公司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設計了一系列商標,其中部分圖案被指與現有品牌過於相似,引發了侵權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