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豪華跑車製造商保時捷(Porsche)近日風波不斷,其股價於上週一急挫,創下自 2022 年上市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這家三年前才在德國史上最大規模 IPO 中風光上市的汽車巨頭,如今卻面臨延後電動車推出、年內第四次下調盈利預測,以及被剔出德國 DAX 指數等多重打擊,前景堪憂。
導火線源於保時捷近期宣佈的重大戰略轉向,公司坦承面對全球汽車市場的「巨大變化」,不得不調整其電動化藍圖。原先規劃以純電動形式推出的、定位高於 Cayenne 的新款 SUV 系列,現已改為僅提供燃油及插電式混合動力 (Hybrid Plug-in) 版本。同時,現有的燃油及混能車款生產線將延續至 2030 年後,這無疑是對其先前雄心壯志的電動車路線圖的重大修正。身兼保時捷與大眾(Volkswagen)兩家公司行政總裁的奧利弗・布魯姆(Oliver Blume)對外承認,集團已作出了艱難但必要的決策,但前路將會「艱難而漫長」。
這次戲劇性的轉折,反映了歐洲車廠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普遍面臨的瓶頸。高端電動車的需求疲弱,尤其是在中國這個關鍵市場,保時捷等歐洲豪車品牌難與本土電動車廠商的多樣化和高性價比產品競爭,僅有特斯拉 (Tesla) 尚保持一定優勢。
此外,美國在特朗普政府領導下對進口汽車加徵關稅,將進一步提高歐洲汽車的輸入門檻。中國與美國兩大市場的雙重壓力下,直接削弱了保時捷的戰略選擇空間。公司亦坦言,高端電動車的需求增長放緩,正是迫使其重估電動化進程的原因。

此番調整的財務代價同樣沉重,電動車項目延遲落地,預計將令保時捷在 2025 年的營業利潤損失高達 18 億歐元,迫使公司將其利潤率預測由原來的 5% 至 7%,下調至不超過 2%。這已是保時捷今年內第四次調低業績指引,自 2022 年上市以來的經營困境表露無遺。作為持有保時捷 75.4% 股權的母公司,大眾集團亦難以獨善其身,其估計將因其子公司的產品策略趨緩而蒙受 51 億歐元的損失,並不得不將自身的利潤率指引同步調低,更需就品牌相關商譽承擔高達 30 億歐元的非現金減值開支。
雪上加霜的是,保時捷股價在過去一年下挫逾 33%,終在 9 月 22 日 被迫自德國 DAX 藍籌股指數中退場,其席位由德國最大房地產搜索平台 Scout24 取而代之。面對外界壓力,行政總裁布魯姆仍表示有信心能盡快重返指數。然而,公司內部則啟動裁員,預計至 2029 年透過自然流失及自願離職方案削減約 1,900 個職位,另有約 2,000 個定期合約職位將不再續任。面對種種困境,以及股東對布魯姆同時兼任保時捷與大眾行政總裁的角色產生質疑,要求他辭職的聲音正增強。保時捷的戰略改變,不僅是對其企業的考驗,也為全球豪華車品牌的電動化之路,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