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143

內地機械人成功完成完美側空翻

Screenshot

中國杭州宇樹科技 (Unitree) 今日在社交平台公一段影片,可見機械人完成側空翻動作後順利站穩,該公司指在程序開發過程,以及拍攝期間,使用的 G1 機械人並無損壞。

宇樹科技研發的機械人在春晚上表演,模仿李預龍作 720 度迴旋踢,成為一時佳話,不單內地人,連外國人看過機械人的流暢動作都表示稱奇。

這部宇樹科技的人型機械人 G1 是於 2024 年 5 月發佈,定價僅為 9萬9,000元人民幣。遠低於 Tesla 打算推出的 Optimus 機械人,預算要約 30 萬港元的售價。

而在數小時後,美國 Boston Dynamics 也發佈了一段影片,在這段影片中,旗下機械人 Atlas 演示了使用強化學習所開發的成果,並參考了人類動作捕捉和動畫,當中包括側手翻。這項研究是波士頓動力公司與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研究所(RAI Institute)合作的一部分。

ZCOPE 最新影片

Disney+ 計劃開拍新版《恐龍戰隊》劇集?

《恐龍戰隊獸連者》是 1992 年日本東映製作的第 16 部戰隊系列特攝作品,後來於 1993 年被美國 Saban Entertainment 購入版權於北美地區播映。
《恐龍戰隊獸連者》是 1992 年日本東映製作的第 16 部戰隊系列特攝作品,後來於 1993 年被美國 Saban Entertainment 購入版權於北美地區播映。

根據外媒 TheWrap 的消息,Disney+ 計劃開拍美版《恐龍戰隊》劇集,並邀請到電影《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的製作人 Jonathan E. Steinberg 及 Dan Shotz 洽談相關的計劃,又指已獲得版權商孩之寶的支持。到底 Disney+ 會怎樣演譯這套 90 年代的經典呢?

《恐龍戰隊獸連者》是 1992 年日本東映製作的第 16 部戰隊系列特攝作品,後來於 1993 年被美國 Saban Entertainment 購入版權於北美地區播映,美方將作品改名為《Mighty Morphin Power Rangers》(簡稱 Power Rangers)並找來一班美國的年輕演員將故事重新演譯。美版於 1993-1996 年間播出並大受歡迎,更成為北美觀眾的一代經典,而《Power Rangers》的成功亦讓歐美觀眾接觸及認識到日本的特攝文化。

2017 年,Liongate 及 Saban Film 合作於 2017 年推出《Power Rangers》真人電影,本來故事還可接受,但當觀眾看到五台巨獸機合體成大獸神的模樣,無不感到失望。最終該作品的全球票房僅錄得 1.42 億美元。

2018 年孩之寶收購了《Power Rangers》的版權,但主要集中在玩具商品的開發上。而今次 Disney+ 計劃重啟《Power Rangers》的消息,在北美也掀起不少討論,有網友希望能邀請日本東映參與角色及機械設計,以免 2017 年「大獸神崩壞」事件重演。

ZCOPE》最新影片

未開封無線耳機放寄艙行李或被拒 !? 原因可能是這樣⋯⋯

目前,航空公司都有規定,充電池產品是不能放在託運行李當中,但一些如電動牙刷、筆電及遊戲機等產品一般都可以如常託運。不過最近有台灣旅客搭乘某日本航空公司航機時,因為寄艙行李中放有一盒未開封的真無線耳機,而被機場工作人員要求取出。該網友表示,自己也試過從外地購買新耳機並放入託運行李中,也可以通行無阻。好奇為甚麼會被日本機場攔下?

近期其中一個熱門話題,當然是各大航空公司針對旅客攜帶移動電源上飛機,會有更嚴格的限制,例如會要求電池本身要有明確標示 Wh 數值,電池的充電埠要貼上膠貼,並用透明袋封好等等。而有部份航空公司,更要求旅客不能在機艙內使用移動電源。

一直以來航空公司都有規定,充電池產品是不能放在託運行李當中,但好像電動牙刷、筆電及遊戲機等,都是可以如常託運的。有在機場工作的朋友表示,充電池本身的主要功能是為其他裝置供電,所以移動電源必須手提。而電動牙刷、筆電等產品,只要沒接連電源,就不會充電。所以一般都可放在託運行李之中。但真無線耳機,一般會放在充電盒內,耳機和電池盒隨時都在充電中。鑒於南韓航機因為充電池起火而燒毀,所以機場和航空公司才會如此緊張。

ZCOPE》最新影片

Apple MagSafe 充電器有軟件更新 各型號 iPhone 無線充電功率大不同

Apple 於 2024 年推出 iPhone 16 系列的同時,亦推出支援最高 25W 充電功率的 MagSafe 充電器。不過大家會不會很好奇,為甚麼用了新充電器,也不見得充電時間縮短了,到底是手機的問題 ? 還是其他原因呢 ?

不同型號 iPhone 的無線充電功率亦有所不同,並不會因為你換了新的 MagSafe 充電器就會變快。
不同型號 iPhone 的無線充電功率亦有所不同,並不會因為你換了新的 MagSafe 充電器就會變快。

新一代的 MagSafe 無線充電器雖然能支援最高 25W 充電功率,但也要配合合適的充電器才能有達到 25W 的功率,官方會建議使用單一輸出達 30W 或以上的 USB-C 充電器。如果充電器的輸出不足,MagSafe 無線充電器便會將輸出調低到 15W 甚至 7.5W 的水平,這樣手機所需的充電時間當然會更長。

另外,不同型號 iPhone 的無線充電功率亦有所不同,並不會因為你換了新的 MagSafe 充電器就會變快。根據 Apple 官網資料指出,各型號手機、搭配的充電器,可以解鎖的充電速度如下:

  1. iPhone 16 系列手機 + 30W USB 充電器 > 最高 25W 無線充電功率
  2. iPhone 12-iPhone 15 系列 + 20W USB 充電器 > 最高 15W 無線充電功率 
  3. iPhone 8 或以上機寬 + 20W USB-C 充電器 > 最高 7.5W 無線充電功率

近日,Apple 亦為 25W (2024) 的 MagSafe 無線充電器推出韌體更新版本,從目前的 133.0 更新為 136.0,相信是次的更新是用作提升充電器的穩定性和相容性。

只要在使用 MagSafe 充電器充電時,打開 iPhone 的「設定」,進入「一般」>「關於本機」,滑到最下方點選「Apple MagSafe Charger」,就可以看到韌體版本。
只要在使用 MagSafe 充電器充電時,打開 iPhone 的「設定」,進入「一般」>「關於本機」,滑到最下方點選「Apple MagSafe Charger」,就可以看到韌體版本。

要為充電器進行系統更新,只要把 MagSafe 充電器接上電源,然後吸附在 iPhone 進行充電。系統就會進行「佛系」般的更新。如過大家想查看 MagSafe 充電器的韌體版本,只要在使用 MagSafe 充電器充電時,打開 iPhone 的「設定」,進入「一般 > 關於本機」,滑到最下方點選「Apple MagSafe Charger」,就可以看到韌體版本。

ZCOPE 最新影片

被 DEI 風評所害?《刺客教條:暗影者》試玩

《刺客教條:暗影者》推出,遊戲在發表後因為捲入 Sweet Baby 的醜聞廣受批評,雖然之前有預覽試玩出現好評,但外界都覺得是官方施壓。筆者認為值得批評的地方並非硬塞甚麼 DEI 內容,感覺把努力放錯地方。

《刺客教條》在重啟的《起源》之後,在《奧德賽》及《維京紀元》都是讓玩家變成戰神,也可選性別,真正是 DEI 示範作。到了今次《暗影者》,就不再是單一主角選男女,而是分拆成一男一女,兩種不同玩法及故事觀點。女主角是伊賀女忍者「奈緒江」,男主角是有點爭議的黑人彌助。雖然史實上黑人彌助是否有獲封「武士」具爭議性,其實發展也是作品一貫混合史實虛構,但因為涉入 Sweet Baby Inc. 引起部分玩家盲目不滿,也有玩家覺得官方最初宣傳文章的「黑武士」誇太大難以接受。

《刺客教條:暗影者》把主角一分為二,主要仍是奈緒江為主,當然最終也是跟兄弟會和聖殿騎士有關,伊賀女忍者設定也算跟上刺客的主題,所以她也是用袖劍、小刀及隱密為主力,正面用長刀比較一般,但也有中距離的忍者鎖鎌等主副武器可更換。技能升級都像以往的刺殺型主角。

至於彌助是硬碰型的坦克,有少許霸體,武器都是大武士刀、薙刀、金剛棒等,還有遠程的弓箭、火槍。但玩家很多探索內容都是要切換回奈緒江進行,只有她可飛簷走壁、垂直攀爬到鷹眼點。在攻略敵陣時,今集會有「盟友」系統,有點算是《維京紀元》的掠奪功能變化,可以玩得有些花式,找出可招攬的盟友也是支線。但是敵人等級限制也回歸,玩家只可按部就班解主線推等級,初期不能亂跑。

「藏身處」變砌屋遊戲

遊戲進行方式沒大變化,都是那樣東奔西走,慢慢增加刺殺團體名單,不過世界地圖都有安排奈緒江和彌助專用的支線興趣點,這樣安排某程度上是增加了遊戲的耐玩度,畢竟之前主角只是選性別,流程和任務都是一樣的。而今集亦是可以開關世界的引導功能、再加入一個官方正史式的故事模式,玩家可跳過劇情的回應分歧選擇。

數到今集的子系統,有所謂「藏身處」,讓玩家在有限土地上自由建築及自定裝潢,既有功用可收集資源、強化裝備、派出探子偵察、強化盟友等,也可以安排到日式庭園的感覺,小物件都要在世界內的寶箱或商人處購入,找到的貓、狗等都可以放到庭園。

有了《對馬戰鬼》、《浪人》等類似的改編歷史作品在先,《刺客教條:暗影者》在美術及戰鬥系統的變化都不及前兩者的突出之處,但該有的《刺客》要素也有,甚至加入季節變化,有大量文化考察景點、神社、寺廟等,希望今集也會有教學導賞模式更新。反而過場劇情的演出不太穩定,有時人物表情生硬,似乎並不是全程真人擷取。在配樂方面有些插入歌曲感覺較西化,不像《對馬戰鬼》般來得徹底。遊戲對頭髮及眼神瞳孔渲染很細緻,感覺把努力放錯地方。而遊戲本來對玩家的物件破壞、殺平民等行為沒有很多限制,對於武士人物有要求的玩家及民眾,自然就會覺得不太妥當,只好首發更新再處理。有關 PC 顯示卡效能請留意另文測試。

ZCOPE 最新影片

比 RTX 5090 更快.NVIDIA 出殺手鐧 RTX Pro Blackwell

RTX 5090 被喻為 NVIDIA 最快的單卡 GPU, 而今日 NVIDIA 在 GTC 2025 宣布推出 RTX PRO Blackwell 系列 GPU,專為 AI 和高性能圖形設計,支援桌面、筆記本電腦及數據中心。配備有 24,064 個 CUDA 核心,及 96GB GDDR7 記憶體,比 RTX 5090 多 11%。

RTX Pro Blackwell 有分桌上電腦、筆記簿電腦,以及數據中心用 GPU 多個版本。以桌上電腦版舉例,就有 RTX PRO 6000 Blackwell 工作站版、RTX PRO 6000 Max-Q 工作站版、RTX PRO 5000 Blackwell、RTX PRO 4500 Blackwell 和 RTX PRO 4000 Blackwell 多個版本。

RTX Pro Blackwell 陣容

桌上型機 GPU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 工作站版
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 Max-Q 工作站版
NVIDIA RTX PRO 50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45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4000 Blackwell
筆記型電腦 GPUNVIDIA RTX PRO 50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40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30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20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1000 Blackwell
NVIDIA RTX PRO 500 Blackwell
筆記型電腦 GPU
數據中心 GPU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
伺服器版

RTX PRO Blackwell 系列主要專為處理複雜的 AI 驅動型工作流程而打造,為 AI 代理、類比、擴展現實、3D 設計和高端視覺效果等應用程式提供支援。無論是用於設計和製造複雜系統,還是創建複雜的沉浸式內容,RTX PRO GPU 都能提供專業人士所需的性能、效率和可擴充性。

桌上版 RTX Pro Blackwell 有比 5090 更多的 CUDA 核心和 3 倍數量的記憶體。

據已公備的資料,RTX PRO 6000 Blackwell 有 24,064 個CUDA 核心,比 RTX 5090 的 21,760 個多出 11 %,效能上,RTX PRO 6000 Blackwell 有 4000 AI TOPS 運算力,比 RTX 5090 的 3352 AI TOPS 多出19%。不過電量上。RTX PRO 6000 Blackwell 也稍為增加,需要 600W TDP,而 RTX 5090 則需 575W。

同步提供全新 AI 開發工具包

除了新硬體外,NVIDIA 還發佈了一套具 AI 運算的工具套件、資料庫和軟體開發工具包,旨在加速 PC 和工作站上的 AI 開發。借助用於數據科學的 NVIDIA CUDA-X 資料庫,開發人員可以顯著加快數據處理和機器學習任務的速度,從而在零代碼更改的情況下實現更快的探索性數據分析、特徵工程和模型開發。借助 NVIDIA NIM 微服務,開發人員可以更無縫地構建具有最佳性能的 AI 助手、生產力外掛程式和高級內容創建工作流程。

540p 升級到 1080p? Switch 2 或支援 AI Upscaling 技術

Nintendo Switch 2
Nintendo Switch 2


目前的 Nintendo Switch 主機只有 720p 解像度,而新的 Switch 2 預計會升級到 1080p,雖然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升級,但其實對主機的處理器效能和電池續航力來說也是個挑戰,不過根據最新披露的專利文件顯示,Switch 2 很大機會支援 AI Upscaling 技術,即使主機效能不高,也能透過 AI 的幫助去提升畫質,甚至可將舊的 Switch 遊戲變得更高清。

爆料者 Mike Odyssey 在《X》上披露,有關 Nintendo Switch 2 最新專利文件,當中提及 Machine Learned Image Conversion,以及如何透過 Nerual Network(神經網絡)將 540p 影像升頻到 1080p 的過程,讓人相信 Nintendo Switch 2 或具備 AI Upscaling 的功能。

雖然在 Nintendo 官方確認之前,這些傳聞都不過是假設,但這也應可相信 Switch 2 的屏幕會有 1080p 解像度。尤其 Switch 2 能向下兼容絕大部份舊有的 Switch 遊戲,期待新主機能在視覺上帶來顯著的升級。

ZCOPE》最新影片

【NVIDIA GTC 2025】機器人 BLUE 動作流暢 亂入黃仁勳演講

日前 NVIDIA 的 CEO 黃仁勳出席 GTC 2025 主題演講,當中就談到機械人的發展,並宣佈會跟 DeepMind 及 Disney 合作,開發名為 Newton 的機器人平台。台上更出現一款有點像 Disney 動畫 Wall E 的小機械人「Blue」,它不單懂得跟黃仁勳互動,而且動作相當流暢。  

黃仁勳介紹這台名為 Blue 的機器人,是採用 Nvidia 最新的 GR00T N1 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它可用兩腳移動,與 Wall E 使用履帶前進的方式不同,它不單能做出自然流暢的動作,更能理解人類的說話並作出帶有情感的回應。而 Blue 使用的 GR00T N1 平台,是全球首款開放原始碼人形機器人功能模型。Nvidia 更會推出包括 Simulation Frameworks,並與 DeepMind 和 Disney 合作開發名為 Newton 的機器人平台,積極開拓機械人市場。

說到二足機械人,當然不得不提今年中國春晚,一場人與二足機械人合作的舞蹈表演,成為網絡熱話。其後,有位外國 YouTuber Kai Cenat 花了 70,000 美元買了一台同款的機械人,才發覺這款機械人連基本步行也做不好,而且許多動作都需要操作人員透過遙控器來控制,不單無法做到真正的自主行動,更遑論可以幫助人類處理簡單工作。

ZCOPE》最新影片

【世界初】ELECOM 鈉離子流動充電器 可充電 5,000 次、-30℃ 都用到

ELECOM 推出全球首款「鈉離子電池」流動充電器

目前常用的流動充電器,一般都是採用鈷、鋰等稀有金屬,充電循環次數平均只有 500-1,000 次。最近日本 ELECOM 推出全球首款採用「鈉離子電池」的流動充電器,此技術比傳統鋰電池擁有更長壽命,官方指其充電循環次數可達 5,000 次,而且能在極端溫度下正常使用。

ELECOM DE-C55L-9000 的電池容量為 9,000mAh,支援 USB-PD 與 PPS 充電技術,提供最高 45W 的輸出功率,能根據連接設備自動調整輸出。而使用鈉離子電池技術取代傳統充電池使用的鈷、鋰等稀有金屬,減低開採稀有金屬過程中對環境的傷害,而且鈉離子電池具備廣泛的環境適應性,其工作溫度範圍由 -35℃ 至 50℃,即使在極端環境下仍能提供可靠的電力。

雖然鈉離子電池的確比傳統鋰電池優勝,但目前生產成本始終較高,所以產品的單價亦遠比鋰電池產品貴。目前 ELECOM DE-C55L-9000 已於 日本樂天 Yahoo! 官方網店 有售,售價為 JP¥9,980(約 HK$518),單從產品售價來看,的確比同類鋰電池產品平均 JP¥3,000-5,000 的售價貴得多。

ZCOPE》最新影片

傳 iPhone 17 系列前鏡頭終於升級 Pro 系列將支援 8K 攝錄?

自 iPhone 11 系列以來,iPhone 系列產品的自拍鏡頭(FaceTime Camera)一直維持在 1,200 萬像素,即使來到目前的 iPhone 16 系列仍然是一成不變。不過根據分析師 Jeff Pu 引述產業鏈的消息,Apple 將會為 iPhone 17 系列的自拍鏡頭進行升級,這當然對用家來說是值得高慶的。

Apple 預計會在今年 9 月發表 iPhone 17 系列,四款新型號的自拍鏡頭,將由目前的 1,200 萬像素,升級為 2,400 萬像素鏡頭。而目前大部份 Android 手機的前鏡頭,普遍採用 1,600 萬像素鏡頭,個別品牌如 vivo 更會用上 5,000 萬像素自拍鏡頭 來提升自拍質素。

另外,有說 iPhone 17 Pro 及 17 Pro Max 的長焦鏡頭,亦會由目前的 1,200 萬像素升級到 4,800 萬像素,即是包括主鏡、超廣角及長焦三鏡都是 4,800 萬像素,並將支援 8K 影片拍攝,但會像拍攝 4K Pro Res 影片般,需要連接外置 SSD 來儲存影片,不過市場上 支援 MagSafe 的外置 SSD 產品 已開始普及,相信問題不大。

了解更多支援 MagSafe 的外置 SSD 產品
Corsair EX400U 2TB
HAGiBis Magsafe SSD 磁吸硬盤盒 (MC100 Pro)

ZCOPE》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