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154

HPE Aruba Networking CX 8325P交換器 具備精確計時功能簡化跨地域管理

HPE switch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HPE)在 2025 年世界移動通訊大會(MWC 2025)上發布一系加速網絡連接創新、協助電訊商為企業客戶推出新服務列的新方案。當中的 HPE Aruba Networking CX 8325P 交換器是焦點產品。

新的 HPE Aruba Networking CX 8325P 交換器強調操作簡單,精確度達到奈秒級,能顯著提升高速及時延敏感應用(如自動駕駛汽車、製造和機器人)的性能。HPE 在會場更展示了該交換器的精確計時功能,能改善數據漫遊體驗。

這是業內首個具備精確計時功能的網絡結構交換解決方案,能提高通話、數據交換及移動蜂巢之間 AI 工作負載流量的質素。與傳統方案不同,HPE 的解決方案毋須單獨的計時設備,並提供備用安全保障。

研究機構 Moor Insights & Strategy 副總裁 Will Townsend 表示,專用蜂巢網絡在實現企業案例(如運輸和物流)方面有巨大潛力,因現時有許多應用程式依賴於精確的奈秒級計時和超低時延配置。HPE Aruba Networking CX 8325P 交換器能夠將電訊級計時整合至網絡結構,可簡化跨地域管理。

HPE 還在大會上發布採用 Intel Xeon 6 Granite Rapids-D 新晶片組合的 HPE ProLiant Compute DL110 Gen12 伺服器。該伺服器專為電訊商在遠端網絡邊緣的部署而設,在性能、散熱和安全防護方面均有突破,增強 Open RAN 部署的需求。

ZCOPE 最新影片

Apple Intelligence 進度落後 大型語言模型開發被遠遠拋離

Apple Intelligence
Apple Intelligence

近年包括 Microsoft、Google、Meta 及 xAI 等科技巨頭都積極從事大型語言模型的開發,其中 xAI Grok 進步之快更讓人驚嘆。但相比起來 Apple 在 AI 的步伐,似乎遠遠落後於其他對手。引述包括彭博及華爾街日報的消息,Apple Intelligence 多項功能,可能延後到五月推出 iOS18.5 才會出現,而今年 6 月發佈的 iOS 19,恐怕不會在 Apple Intelligence 有重大更新,市場對 Apple Intelligence 的發展並不落觀⋯⋯ 

彭博指,Apple 雖然也投入的大型語言模型的開發,希望 Siri 能擁有 ChatGPT 般的對話能力,可惜相關模型的開發進度落後,應無法趕上今年六月份的 WWDC 開發者大會,或甚至要等到明年的 iOS20 才能推出。另外,根據 Apple 內部的調查數據,Apple Intelligence 的使用率相當低,似乎 Apple 用戶對這些  AI 功能並不感興趣。

目前,包括 ChatGPT 及 Grok 等 AI 都可以透過 App 在 iOS/ iPadOS 上使用,雖然用的並不是裝置本身的算力,絕大部份的工作都依賴雲端運算,但說到內容搜尋及生成效果,就遠比 Apple Intelligence 出色。另外,Apple iOS / iPadOS 在圖片及影片剪輯上,可使用的 AI 功能似乎及不上 Android 那麼全面,一般使用者似乎無法感受到 Apple Intelligence 帶來的改變。

ZCOPE》最新影片

Google 再度退出平板電腦市場?Pixel Tablet 2 推出無期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statcounter 的數據,目前平板電腦市場幾乎由 Apple 的 iPad 系列及 Samsung 的 Galaxy Tab 系列所壟斷,兩者市佔分別為 52% 及 26.95%,兩者加起來差不多有 79% 的市佔。其他品牌的平板電腦產品,只能在一片紅海中苦苦支撐。而 Google 雖然在 2023 年推出 Pixel Tablet,不過受歡迎程度似乎遠比不上 Google 的 Pixel 手機,近日又再傳出 Google 或再度放棄平板市場⋯⋯

其實 Google 曾於 2019 年一度退出平板電腦市場,但在 2023 年憑著 Pixel Tablet 捲土重來,不過銷量似乎不似預期。最近 Google 亞太區設備和服務副總裁 Mike Abary 向媒體表示, Google 正評估 Pixel Tablet 產品的發展,未來 Pixel Tablet 將以智能家居中樞作為發展方向,而非像 Apple iPad 那樣著重效能及生產力。雖然 Mike Abary 未有明確表示 Google 會否放棄平板電腦市場,但外媒引述 Google 內部及產業鏈的消息指,Google 已暫援 Pixel Tablet 2 的開發。 

目前的 Google Pixel Tablet 除了是一台性能不俗的平板電腦,而且更可配合 Google Nest Hub 將平板變成智能喇叭,並作為智能家居中樞。據知 Apple 下一代的 HomePod 產品亦會採用類似的設計⋯⋯

ZCOPE 最新影片

【遊戲優化】《Monster Hunter Wilds》PC 出了甚麼問題?太吃處理器 RE 引擎不行了

《Monster Hunter Wilds》同步多平台推出,本來 PC 玩家是極為期待,但是首發版本的效能及穩定度都不太令玩家滿意,似乎是所用的 RE 引擎性能已經接近極限,所以玩家的處理器不能太慢,為了未來砌新機應要八核心起步。

對比 PS5 版本《Monster Hunter Wilds》,PS5 主機規格所使用的處理器僅 x86 Zen 2 架構的 8 核 16 線程,時脈最高 3.5GHz,在 PS5 上的實際渲染模式為 1,080p 60fps、2,496 x 1,404 40fps 及 3,072 x 1,728 30fps。由於並沒有 PS4 版本,可以推算今代遊戲是基於八核心處理器進行基本編程,以分配遊戲特色的無縫大地圖、生態系統、動態環境變化等予各個核心運行,一般而言最少要在順利運行大量模擬維持 30fps 水平。如果用家想提升幀速及解像度,一方顯示卡要有足夠算力,而處理器的 IPC 算力亦要同步提升才可應付。PS5 主機的處理器比較舊時脈亦不高,故限制了遊戲幀速上限。

PC 版因為可更換硬件,處理器問題比較易解決,官方建議最低為 Intel Core i5-10400、Intel Core i3-12100、AMD Ryzen 5 3600,都是 6 核心 12 線程處理器,時脈在 3.5GHz 到 4GHz 左右;建議極高畫質為:Intel Core i5-11600K、Intel Core i5-12400、AMD Ryzen 7 5800X、AMD Ryzen 7 7700,為高時脈 6 核心 12 線程或 8 核心 16 線程處理器。

早前《PCM》的測試也可見 Core i5-12400 在 1,080p 下負載偏高,筆者改用 RTX 5070 TI 顯示卡,將處理器設定成為不同核心數量及時脈,得出以下跑分結果,可見核心數量及時脈都對幀速有影響。事實上,同廠遊戲《Dragon’s Dogma II》亦是採用相同引擎,亦發現有嚴重效能問題,城鎮場景受處理器限制出現掉幀。今次《Monster Hunter Wilds》的模擬工作量也不輕,似乎不及其他大地圖遊戲如《Cyberpunk 2077》的優化表現,所以廠商才會大力推薦用家使用顯示卡的影格生成功能,以避開處理器造成的樽頸。

顯示卡
RTX 5070 TIRTX 5070 TIRTX 5070 TIRTX 5070 TIRTX 5070 TI
CPU14900K14900K14900K14900K14900K
核心5GHz
24C/32T
3.6GHz
24C/32T
3GHz
8C/16T
4GHz
6C/12T
3GHz
6C/12T
1,080
-高RT
114.3791.0479.9999.0275.34
營地CPU%2727537271
1,440
-高RT
104.8489.7880.5896.7173.74
營地CPU%2727537271
用影格生成可拉近兩者表現幾近重疊成最佳狀態,可見 GPU 使用率增加,處理器負載亦增加 5% 左右。
用影格生成可拉近兩者表現幾近重疊成最佳狀態(差距在 0.1xms),可見 GPU 使用率增加,處理器負載亦增加 5% 左右。

5 款 Intel 處理器測試表現

Direct Storage 出事?

遊戲有使用 NVME SSD 及 Windows 11 的 Direct Storage 技術,利用 CPU / GPU 快速解壓貼圖材質,但有些用家的系統似乎出現兼容問題,導致貼圖載入異常,出現破圖、紙片角色等現象,嚴重者需要重新安裝 Windows 11 才可改善。Direct Storage 技術推出至今有多款遊戲採用,部分也發現過出現類似情況,涉及遊戲引擎與系統設定,令一般玩家難以揪出問題根源。

玩家可嘗試手動更新遊戲的 Direct Storage 檔案【按此】,並按「Win 鍵 + G」打開 XBOX GAME BAR,點按上方的齒輪,剔選「記住這個是遊戲」,看看有否改善材質載入的錯誤現像,並留意 8GB 卡不要使用「高」材質設定。

其他設定建議

PC 版的基本畫質「高」大致上跟 PS5 PRO 4K30 畫質優先相同,需要另外下載「高清材質包」方可使用「最高」材質,廠商建議為 8GB VRAM 以上顯示卡,12GB VRAM 卡亦可選,8GB 建議維持用「中」材質。

遊戲內的影格生成技術是有綁定升頻渲染,DLSS 升頻只可用 DLSS 影格生成,AMD FSR 3 升頻只可用 FSR 3。但 RTX 顯示卡用家可手動升級使用 DLSS 4 的程式庫,而 DLSS 的升頻畫質比 FSR 3 略好,官方表示遊戲目前亦未支援 FSR 4。玩家想保留 DLSS 升頻,舊 RTX 30 系列又想要影格生成,只有改用「dlssg-to-fsr3」(安裝複雜),或是付費易用的《Lossless Scaling》

總結:揀定八核處理器比較耐用

PS5 已經轉用 8 核心處理器,令遊戲開發者以它為基準,移植到 PC 平台要「減核」優化會有效能隱憂,雖然 6 核 12 線程仍是主流,文書應用等足夠,但要玩大型遊戲、開放世界地圖,處理器的規格仍不可太弱。不少玩家仍然使用 3 年前的 Core i5-12400 級數砌機,《Monster Hunter Wilds》僅是勉強應付,而 RE 引擎的確在這方面的處理不太理想。

ZCOPE 最新影片

支援八達通又裝到 Android App HUAWEI Mate XT 三摺疊體驗

HUAWEI Mate XT
事隔接近半年,這款話題性手機 Mate XT 終於登陸香港,港版 16GB + 1TB 的售價為 HK$25,499。

去年 HUAWEI 推出全球首部三摺疊手機 HUAWEI Mate XT|Ultimate Design,並選擇跟 iPhone 16 系列同日在中國地區開賣,憑著全球首部三摺疊手機的聲勢,在網絡上掀起不少話題。這款話題性手機終於登陸香港,當然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國際版會否仍採用純血鴻蒙 OS 呢?能否支援 Android 應用呢?三摺疊真的實用嗎?以下即為大家解答。

HUAWEI Mate XT|Ultimate Design(以下簡稱 Mate XT)拿上手第一個感覺,就是滿滿的奢華感,磚紅色的仿皮物料加上金色的框邊,很典型的內地審美觀。機身重量接近 300g,的確有點「墜手」,但考慮到 Mate XT 是一部三摺疊手機,比起普通「大摺」多一面屏幕,機械結構會更複雜,使用部件亦更多,所以整體來說,新機的重量是合理的。而厚度方面,Mate XT 在摺合後僅為 12.8mm,其實只比 Samsung Galaxy Z Fold 6 的 12.1mm 略厚,而當展開屏幕後,最薄僅 3.6mm,比起很多非摺疊手機還要薄,HUAWEI 能把三摺疊手機做到這樣纖薄,的確是值得一讚。

Mate XT 在三屏狀態下,屏幕約為 10.2″,僅比起 Apple 10.9″ 的 iPad 小一點。而對比起市場上的「大摺」手機,Mate XT 讓人一眼看懂的分別,就是在看影片時 Mate XT 實際播放畫面,其實只比 11″ iPad Air 小一點。而傳統大摺手機,雖然一般會有 7.6″ 甚至更大的屏幕,但播片時的實際顯示範圍,其實和 6.7″ 的單屏手機差不多。當然在工作上,使用大摺手機或 Mate XT 來看文件會看得更舒服,要做資料比對更容易,但利用虛擬鍵盤來打字,始終也比不上使用電腦鍵盤那樣有效率。

至於大家最關心的,相信是國際版 Mate XT 是否會採用純血鴻蒙 OS?答案是不會,因為所謂純血鴻蒙 OS,是完全不支援任何 Android App,亦無法透過 GBox 等外掛應用去安裝常用的 Android App,對中國以外市場的用家來說,可能會有點不便。

從安兔兔的資料顯示,Mate XT 是採用基於 Android 12 的 EMUI 14.2 作業系統,在手機的主頁會看到 GBox 應用,可如常下載包括 Google、Facebook、IG、Netflix、YouTube 等常用 apps。而對於香港用家來說 Mate XT 還有一個賣點,就是可以使用電子八達通。

相機方面,Mate XT 是採用三鏡頭主攝系統,包括 5,000 萬像素 f/1.4 – f/4 可變光圈主攝鏡 + 1,200 萬像素 f/2.2 超廣角鏡 + 1,200 萬像素 5.5x 光學變焦 f/3.4 潛望式長焦鏡,而自拍前置相機為 800 萬像素 f/2.2。會結合 HUAWEI 的 XMAGE 影像處理技術,初步試用即使在 10x 變焦下,影像仍然實淨細緻。而無論是夜拍及複雜燈光的環境下,都有很出色的發揮。

硬件方面,Mate XT 是採用的 HUAWEI 自家的 Kirin 9010 處理器,用上 7nm 製程,當然在效能上不能直接跟 Snapdragon 8 Gen 3(4nm)或最新的 Snapdragon 8 Elite(3nm)比較,我們以安兔兔評測進行測試,分數為 71 萬分。

小結

PCM Rating:4.5/5

best performance 2022

有信心將三摺疊手機量產化,這方面不得不佩服 HUAWEI 的手機工藝和勇氣。至於像 Mate XT 這類三摺疊在使用上是否實用,還是身份象徵,可能因人而異。不過起初使用時,每次開合屏幕都會很小心,怕會弄壞屏幕,而香港官方有提供 1 次碎屏寶服務及 2 年 4 次免費更換屏幕保護貼服務,但感覺還是要小心開合。畢竟 Mate XT 的售價,可是一般旗艦手機的 2-3 倍,甚至可抵得上一台頂級電競筆電。

HUAWEI Mate XT|Ultimate Design 產品規格

作業系統:EMUI 14.2(Android 12)
處理器:Kirin 9010 處理器
記憶體:16GB
儲存空間:1TB
屏幕尺寸及規格:6.4″ 2,232 x 1,008 解像度(單屏)/ 7.9″ 2,232 x 2,048 解像度(雙屏)/ 10.2″ 2,232 x 3,184 解像度(三屏),支援 90Hz 刷新率 OLED 屏幕
主鏡頭:5,000 萬像素 f/1.4 – f/4 可變光圈主鏡 + 1,200 萬像素 f/2.2 超廣角鏡 + 1,200 萬像素 5.5x 光學變焦 f/3.4 潛望式遠攝鏡
前鏡頭:800 萬像素 f/2.2 自拍鏡
電池:5,600mAh,支援 66W 有線快充 及 50W 無線快充
機身高度:156.7mm
機身闊度:73.75mm (單屏) / 143.0mm(雙屏)/ 219.0mm(三屏)
機身厚度:12.8mm(單屏)/ 4.75mm(雙屏)/ 3.6 – 4.75mm(三屏)
重量:298g
售價:HK$25,499
查詢:HUAWEI(8128 8810)

ZCOPE》最新影片

最強 Apple 晶片竟然留俾 M3?Mac Studio 更新 M3 Ultra 現身

世事無奇不有,正當 Apple 本周以 M4 推出 iPad Air 與 MacBook Air,加上之前的 iPad Pro M4 、iMac M4 和 MacBook Pro M4 系列,就差一幅拼圖 ⋯⋯Mac Studio 就完成更新世代動作。誰不知今日推出 Mac Studio,最頂流的版本,竟然出現 M3 Ultra,而 M4 Max 只有座陣在基本盤,以為一步到位等 M4 Ultra 的朋友要失望一陣子。

一個很有趣的課題, M4 比 M3 效能快大約 25-30%,特別是記憶體頻寬,M4 有 120GB/s 比 M3 的 100GB/s 有 20% 提升,也有效率更高的 GPU,令 M4 整體比起 M3 更慳電。可以說,Apple 自推出自家處理器晶片 M1 以來,發展到 M4 可謂到了「完全版」階段。使用 M4 處理器的各款 Apple 產品在效能產都有長咳進步。好難想像到在 M3 已被取代的時候,用上 M3 架構推出 M3 Ultra 的理由,唯一想像到是封裝製程的問題;還是 M3 Ultra 早有生產,也需要先用完庫存,再隔一年才有 M4 Ultra? Apple 只表示不是每代晶片都有 Ultra 版本,但由 M1 到 M3 都有,到底何解到了 M4 就沒有?

Mac Studio 外觀上和以往兩代都沒有分別。
今代 Mac Studio 全部升級上 Thunderbolt 5 ,M4 Max 版有前 2 後 2 共 4 個; 而 M3 Ultra 版有前 2 後 4 共 6 個。

以往 Ultra 處理器都是基於 2 顆 Max 處理器合組而成,效能也剛好是 2 倍。今次 Apple 發表 Mac Studio,沒有任何直接拿 M3 Ultra 和 M4 Max 來比較的效能數據,只是和自跟 M2 Ultra、M2 Max 作同級比較。而無論是 M3 Ultra 和 M4 Max,兩者都較 M2 甚至 M1 時代的同級處理器,效能有明顯增幅,以 M4 Max 和 M1 Max 比較,CPU 效能接現快 2.1 倍、圖像處理表則快上 3.5 倍。拿 M3 Ultra 和 M1 Ultra 比較,CPU 效能快 1.8 倍,而圖像處理則快 2.6 倍。升幅上,M4 Max 似乎更高,但相信不會達到 M3 Ultra 水平。不過可以肯定一點,就是今代 Mac Studio,Ultra 與 Max 型號之間,效能沒有一倍的差別。當然詳細的表現分析,還得要待產品付運後,經評測後才解密。

今次是首次出現兩代 CPU 同時登場的局面,到底新核心的 M4 Max 和t上一代核心的 M3 Ultra 效能相差多少?
Apple 之前推出的 M1 Max / Ultra ,以及 M2 Max / Ultra,都以組合不同版本令晶片效能成正比增加。

M3 Ultra 以多核心多記憶體取勝

M3 Ultra 也是由 2 夥 M3 max 連接而成,合共提供 32 個 CPU 核心,包括 24 個高效核心及 8 個節能核心,相比 Ultra M2 效能最高快 1.5 倍。M3 Ultra 的 GPU 核心數目多達 80 個,比 M2 Ultra 的 GPU 效能快 2 倍。

而由於是由 2 夥 M3 Max 組成,M3 Ultra 的內置統一記憶體數量,一開始就是 96GB 起,最高可選擇 512GB。而 M3 Ultra 的 Mac Studio 提供的 6 組 Thunderbolt 插頭,也由 Thunderbolt 4 升級成 Thunderbolt 5。

32 核心 CPU +80 核心 GPU 配 96GB 統一記憶體版本,連同 1TB SSD,訂價 $43,249。如果要完全「打爆」512GB 記憶體和16TB SSD 的話,訂價 $107,749。

Mac Studio 適合高階 8K 剪輯、AI 內容創作等專業用途。

M4 Max 版基本配置性價比高

至於 M4 Max 的 Mac Studio ,以性價比來說,似乎是最值得入手的一部。M4 Max 晶片提供最多 16 核心 CPU,包括 12 個高效核心及 4 個節能核心;40 核心 GPU,支援硬件光追加速。出機最低配備是 14 核心 CPU +32 核心 GPU 配 36GB 統一記憶體版本,連同 512GB SSD,訂價 $15,999 。對於大部分 4K 剪片和圖像編輯工作,此版本的性價比最高。

如想更多記憶體,則要選擇高階的 16 核心 CPU + 40 核心 GPU 配 48GB 統一記憶體版本,連同 512GB SSD,訂價 $19,749,龍版本可以增加記憶體至 64GB 或 128GB,分別另加 $1,500 及 $7,500。如果真的要加 RAM 到128GB 的話,訂價 $28,749, 不如直接上 96GB RAM 的基礎版 M3 Ultra (28 核心 CPU + 60 核心 GPU + 1TB SSD) ,訂價 $31,999, 多付一點換來效能更佳。

Mac Studio 入門版,和 Mac mini M4 Pro 高階版,訂價相當接近。

新增天藍色價錢更平 MacBook Air M4 登場

昨日推出了 iPad Air M4 後,今日終輪到 MacBook Air 更新 M4 版本。一如預料,M4 版 MacBook Air 只係換芯,其他規格大致不變。不過驚喜位係原來的太空灰換成更討好年青人的天藍色,另外就是價格大幅減少,入門版減價 $1,000,新價 $7,999,相當吸引。

MacBook Air M4 同樣有 13 和 15 吋兩種呎吋選擇。

MacBook Air M4 今次一樣有 13.6 吋和 15.3 吋兩個屏幕呎吋選擇,當中 13 吋的基礎型號,採用 10 核心 CPU + 8 核心 GPU 組合,配上 16GB 記憶體和 256GB SSD,基本組成和上代相同。不過 M4 版最高支援的記憶體,就由 24GB 增加到 32GB,以今日的 AI 離線運算要求,算是較為合理。其他如重量、電池續航力、屏幕解像度和亮度,都和 M3 版本相同。最大賣點是 M4 的效能比起 M3 有提升外,就是訂價比起 M3 版本便宜$1,000,新價 $7,999。舊 M3 版 開賣時訂價 $8,999,減幅達 12 %。

MacBook Air 比起 MacBook Pro 機身較薄,但用上被動式散熱,經常高負載工作的話,有機會降速,形成跟 MacBook Pro 有一定的效能差距。

至於高階配置版 13 吋和 15 吋型號,會配備 10 核心 CPU + 10 核心 GPU  的 M4 處理器,13 吋會同時升級 SSD 到 512GB,而 15 吋則由 256GB SSD 開始,兩款售價都是 $9,499,以不到萬元的心理關口而言,13 吋的性價比相對較高。

MacBook Air M4 同樣有 2 個 Thunderbolt 4 插頭,支援 2 個外接顯示器,大部分情況下已經夠用。

減價過後,MacBook Air M4 與入門版 14 吋 MacBook Pro M4, 就有較顯著的價差,(相差 $3,500),換來 MacBook Pro 有解像度較佳和支援 HDR 的 XDR 顯示屏,較長的電池續航 (24 小時 vs 18 小時播放影片時間)。不過 MacBook Air 13 就會更輕,只重 1.24kg,而 MacBook Pro 14 則重 1.55kg,就算屏幕再大的 MacBook Air 15,也只重 1.51kg。

Polaroid Now / Now+ Gen 3 新手最適即影即有相機?

Polaroid Now / Now+ Gen 3 新手最適即影即有相機?

Polaroid 於 2020 年推出第一代的 Now 即影即有相機,亦是由 Polaroid Originals 改回最初使用的 Polaroid 名字之作,之後到 2023 年推出第二代,兩年後的今日再有新一代 Now 系列即影即有相機,保留經典外型之餘,硬體及功能也有提升,是部適合新手玩家的即影即有相機。

Polaroid 的 Now / Now+ Gen 3 是該系列第三代產品,跟上代一樣分為基本版及 Now+ 版,兩者功能大致相同,主要是 Now+ 可連動手機,並透過《Polaroid》app 做到更多拍攝功能。今代 Now 系列跟以往一樣,兼容 i-Type 及 600 相紙。

第三代 Now 系列於光線測量、測距感應及閃光燈都有所升級,加上新機採用雙鏡頭自動對焦系統,能拍出更清晰的保麗萊相片。而機身更用上 40% 循環再造物料製作,並備有三腳架接頭,採用 USB-C 充電,也可外加濾鏡使用,甚至提供雙重曝光模式,令相片有更多玩法。

Now Gen 3 機身有橙、粉藍、紫、黃、灰白及黑共 6 種顏色,售價為 US$119.99(約 HK$940),Now+ Gen 3 機身有粉藍、橙、黑、白共 4 種顏色,售價為 US$139.99(約 HK$1,100),於 3 月 4 日正式發售,香港方面的發售日期及售價仍有待確定。

ZCOPE》最新影片

RDNA 4 Radeon RX 9070 效能解禁 RTX 5070 系列腹背受敵

RDNA 4 架構以 Radeon RX 9070 系列進軍桌面系統,對比上代 RDNA 3 架構有逾四成效能提升、支援新一代 FSR 4 升頻及影格生成技術,並在生成式 AI 應用有顯著提升,甚至明言 RX 9070 XT 對比 RTX 5070 TI 的遊戲性價比更好。

AMD 在桌面遊戲顯示卡市場被 RTX 30 系列打得節節敗退,2025 年初終於拿出 RDNA 4 架構,並針對產品名稱作出重塑,以 Radeon RX 9070 系列為首發,採取高效能且具效率的 GPU 設計,使其建議售價低於 US$700 水平,強調遊戲性價比更好,同時提供玩家需要的最新技術。

RDNA 4 架構的效能增長參考
RDNA 4 架構的效能增長參考。

Compute Unit 效率提升

RDNA 4 的 Compute Unit(CU)有許多增強功能,可提升每個 CU 的遊戲效能,光線追蹤和 AI 加速表現,核心加速時脈接近 3GHz,同時針對串流 / 錄製品質升級全新 Media Engine。RDNA 4 的 Compute Unit 增強記憶體子系統、改進數學運算 scalar units 效率、動態寄存器分配等,從而令 CU 有更高效率,加上大幅提升時脈,故 Radeon RX 9070 系列即使在總 CU 數量較低的情況下,仍能提供與上一代 RX 7900 系列相當的效能。

第三代光追加速器。

RDNA 3 的 RX 7000 在重度光追渲染遊戲的表現不太理想,RDNA 4 引入第三代 RT Accelerators,包括:新增第二個光線交叉計算引擎、智能優化以減少執行光追計算的開銷,令它總體比 RDNA 3 高出兩倍效能。另一方面,光追渲染大量使用 BVH 數據結構,RDNA 4 的光線追蹤加速器改用創新的「定向邊界框」(Oriented Bounding Boxes)方式運算,能減少 BVH 數據的大小和複雜性、大幅提升效率及降低記憶體成本,更有效運用 VRAM 容量和頻寬。

第二代 AI 加速器。

RDNA 4 引入第二代 AI 加速器,增加更多用於 AI 計算的數學運算管線、擴展 AI 加速器能力以支援新的數據類型,以及支援結構化稀疏等推理優化技術,比 RDNA 3 有更高效率以處理 AI 模型。在典型 FP16 模型可有 2x 效能、INT 8 有 4x 效能,同時新增支援 FP8 模型,但就不及 RTX 40 般進一步加入 FP4 模式。

強化媒體引擎。

RDNA 4 的媒體引擎集中提升所有主要編解碼器(如 H.264、HEVC 和 AV1)的編碼品質。當使用 H.264 編碼器以 6,000Kbps 進行編碼時能顯著提升影像品質,對於玩家錄製和串流遊戲內容時更加實用,可節省硬碟及頻寬應用,維持比較高畫質。編碼格式方面,可支援最新一代 AV1 格式 4K240 及 8K60 的 4:2:0 SDR / HDR,H.265 支援 4K180 及 8K48 的 4:2:0 SDR / HDR。

Radeon RX 9070 規格一覽。

據了解,Radeon RX 9070 系列使用 Navi 48 核心,電晶體數量比 Navi 31(RX 7900 XT / GRE)略少,RX 9070 XT 擁有 64 個 CU、64 個光追加速器、128 個 AI 加速器和 4,096 個 SP 流處理器。RX 9070 則減少至 56 個 CU、56 個光追加速器、112 個 AI 加速器和 3,584 個流處理器。而且兩卡的核心遊戲時脈差異明顯,功耗亦相差 84W,但記憶體規格則完全相同,亦未有採用新一代 GDDR7 記憶體,將很依賴新核心架構優化來維持光追及 AI 運算時的記憶體頻寬吞吐量。

雖然在 CES 2025 時的 AMD 展區曾有新卡的公板展出,但正式版本 RX 9070 並沒有推出公板設計,全部由 AIB 廠商自行設計線路,部分廠商甚至棄用 PCI-E 8pin 改為 12VHPWR(12V-2×6)。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9070 系列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9070 系列。
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9070 系列
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9070 系列。

遊戲效能初見

測試平台
處理器:Ryzen 7 9800X3D
主機板:AMD X670E
記憶體:32GB(2x 16GB)DDR5-6000MHz

顯示卡 @ 1,440p 原生RX 9070RX 9070 XTRX 7900 GRERTX 5070 TIRTX 4070 Super
Cyberpunk 2077
-RT Ultra
4252326346
黑悟空
-影視級 noRT
4351355541
COD:BO6
-Extreme
11113010010792
刺客教條:幻象
-UH
143155117152125
FORZA HORIZON 5
-Extreme RT
159170127175131
F1 24
-UH RT
961166912592
RE4
-最高 RT
124145112147109

初步可見 RX 9070 表現與 RTX 4070 Super 同級,AMD 傳統優勢的項目如《COD:BO6》、《RE4》等都維持表現。在光追遊戲如《Cyberpunk 2077》都有拉近了差距,而 RX 9070 XT 整體沒落後 RTX 5070 TI 很多。

顯示卡 @ 4K 原生RX 9070RX 9070 XTRX 7900 GRERTX 5070 TIRTX 4070 Super
Cyberpunk 2077
-RT Ultra
4252326346
黑悟空
-影視級 noRT
4351355541
COD:BO6
-Extreme
11113010010792
刺客教條:幻象
-UH
143155117152125
FORZA HORIZON 5
-Extreme RT
159170127175131
F1 24
-UH RT
961166912592
RE4
-最高 RT
124145112147109

來到 4K 原生解像度不升頻,對比上代 7900 GRE 啟用光追畫質後的可玩幀速明顯提升不少,而 RX 9070 系列更有 16GB 記憶體優勢,即使遊戲未能使用最高級畫質,亦可個別啟用 4K 材質提升畫面細節,而不明顯影響流暢度。

FSR4 功能初探

與 NVIDIA 的 DLSS 4 技術類似,AMD FSR 4 亦有在驅動程式介面加入額外啟動功能,部分已知的兼容遊戲將可在遊戲介面內如常設定 FSR 畫質,並於《AMD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遊戲頁面設定中,額外打開「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4」功能,在遊戲內成功啟用後會有提示。如舊遊戲沒有提供影格生成,則可改用 Fluid Motion Frames 2.1 進行補幀。

FSR4 @ 4KRX 9070 XTRX 9070 XTRX 9070 XT
渲染模式原生FSR 4 效能遊戲內影格生成
COD:BO6 -Extreme73145222
Horizon Zero Dawn:FW 最高72101166
Ratchet & Clank: Rift Apart 最高 RT3876142
Spider-Man Remastered 最高 RT85127228

總結:還看供應情況

RDNA 4 帶著不少期待,特別是 FSR 4 升頻的畫質表現,而此方面就未有像 DLSS 4 般挑戰 3x 或更高的多重影格生成,似乎避免了期待過高最終失望的尷尬。玩家對 AMD 新卡的期望值不高,RX 9070 系列似乎就沒有「高開低走」的公關危機。在 RTX 50 昂貴加上炒價,有競爭才是好事,AMD 亦繼續維持性價比的夾擊策略。不過在兩廠有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用家選擇也有限,炒價高多少就很難說。

ZCOPE》最新影片

專家分享:企業如何借助 AI 智慧轉型 提升 ROI 與應用效益

Lenovo Tech World Hong Kong 2025
聯想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張苑瑩女士(左)及聯想電訊盈科企業方案總裁孫耀達博士。

AI 技術快速發展,企業正面對如何有效實施 AI 解決方案及如何確保所有員工都能適應這技術轉變的雙重挑戰。聯想今日舉行的「Tech World Hong Kong 2025」,除了展示 AI 如何幫助企業解決智慧轉型,還提供想投入 AI 項目的公司的一些建議。

AI 投資回報難以量化?

根據聯想委託 IDC 進行的《CIO 2025 年戰略手冊》研究,61% 受訪 CIO 認為從 AI 投資中展示投資回報率(ROI)極具挑戰性。雖然香港企業的 AI 投資預計在 2024 至 2025 年間增長 3.2 倍,如何確保這些投資能夠產生可衡量的商業價值,仍是企業面對的主要挑戰。

Lenovo 香港和澳門區總經理張苑瑩以聯想內部的 AI 應用為例,指通過「Run with AI」項目為客戶服務中心作出改變。「使用 AI 之後,客戶滿意度提升 10%,以每年有 5.7 百萬的對談及 4.4M 百萬通話,這升幅其實是相當誇張,因為要很多客戶一起感受到改善才會有 10% 升幅。」這亦說明,使用 AI 的投資回報關鍵在於找到合適的衡量指標。

Lenovo Tech World Hong Kong 2025
香港企業如何制定 AI 策略是 「Tech World Hong Kong 2025」的重點內容,對企業落實使用 AI 提供了實用的指導框架。

企業開展 AI 應用建議

根據大會提供的數據,目前香港企業的 AI 部署率約為 5%,無論是私有還是公共 AI 解決方案都處於早期階段。56% 香港企業計劃在未來一年內採用 AI 技術,而 42% 的企業已開始使用或試行部署 AI 電腦。

聯想電訊盈科企業方案總裁孫耀達以聯想的「Think Big, Start Small」核心策略解說企業啟動 AI 應用的方法。「從小型項目開始,收集反饋,然後逐步擴展規模,這方法能夠讓企業在降低風險的同時,確保 AI 項目與企業目標保持一致。」

LLM in a box 解決方案可以讓企業從小開始亦擁有彈性。這方案支援多種大型語言模型(如 Llama 和 DeepSeek 等),企業亦可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的模型,避免被單一 AI 技術綁定,以增強未來擴展的靈活性。孫耀達強調:「我們為甚麼認為只可以使用這個(模型),還是只可以哪一個?因為大家都不知道甚麼時候有一個新的語言模式,但是投資就不能浪費。」

建立明確的商業目標和衡量標準

張苑瑩與孫耀達均認為,企業採用 AI 技術必須有明確的商業目標,是為提升客戶滿意度?還是為收入增長?另外,使用 AI 的目的及如何訂立衡量標準都相當重要。同步培訓員工與提升技能,都有助消除員工之間時常出現的 AI 應用鴻溝。

張苑瑩對 AI 應用鴻溝加以補充:「現在用 AI 的差異其實很大,在一間公司裡,可能有員工想用,但公司根本部署使用 AI 或者未認識過。」這種企業內部的 AI 認知和使用能力差異,正是阻礙 AI 應用全面落地的關鍵因素之一。

隨著香港政府在 2025-26 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強調對 AI 和科技的重點發展,企業如何把握通過 AI 戰略加速數碼轉型,在新的 AI 技術下帶領公司達成經濟增長,在市場保持競爭優勢自然成為重要課題。

Lenovo Tech World Hong Kong 2025
聯想在「Tech World Hong Kong 2025」中展示利用 AI 和自動化技術的機械人檢測方案,透過整合智能感測器和電腦視覺、邊緣運算等技術,實現對資產全天候自動監控。

ZCOPE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