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指,Apple 雖然也投入的大型語言模型的開發,希望 Siri 能擁有 ChatGPT 般的對話能力,可惜相關模型的開發進度落後,應無法趕上今年六月份的 WWDC 開發者大會,或甚至要等到明年的 iOS20 才能推出。另外,根據 Apple 內部的調查數據,Apple Intelligence 的使用率相當低,似乎 Apple 用戶對這些 AI 功能並不感興趣。
其實 Google 曾於 2019 年一度退出平板電腦市場,但在 2023 年憑著 Pixel Tablet 捲土重來,不過銷量似乎不似預期。最近 Google 亞太區設備和服務副總裁 Mike Abary 向媒體表示, Google 正評估 Pixel Tablet 產品的發展,未來 Pixel Tablet 將以智能家居中樞作為發展方向,而非像 Apple iPad 那樣著重效能及生產力。雖然 Mike Abary 未有明確表示 Google 會否放棄平板電腦市場,但外媒引述 Google 內部及產業鏈的消息指,Google 已暫援 Pixel Tablet 2 的開發。
遊戲有使用 NVME SSD 及 Windows 11 的 Direct Storage 技術,利用 CPU / GPU 快速解壓貼圖材質,但有些用家的系統似乎出現兼容問題,導致貼圖載入異常,出現破圖、紙片角色等現象,嚴重者需要重新安裝 Windows 11 才可改善。Direct Storage 技術推出至今有多款遊戲採用,部分也發現過出現類似情況,涉及遊戲引擎與系統設定,令一般玩家難以揪出問題根源。
世事無奇不有,正當 Apple 本周以 M4 推出 iPad Air 與 MacBook Air,加上之前的 iPad Pro M4 、iMac M4 和 MacBook Pro M4 系列,就差一幅拼圖 ⋯⋯Mac Studio 就完成更新世代動作。誰不知今日推出 Mac Studio,最頂流的版本,竟然出現 M3 Ultra,而 M4 Max 只有座陣在基本盤,以為一步到位等 M4 Ultra 的朋友要失望一陣子。
RDNA 4 的 Compute Unit(CU)有許多增強功能,可提升每個 CU 的遊戲效能,光線追蹤和 AI 加速表現,核心加速時脈接近 3GHz,同時針對串流 / 錄製品質升級全新 Media Engine。RDNA 4 的 Compute Unit 增強記憶體子系統、改進數學運算 scalar units 效率、動態寄存器分配等,從而令 CU 有更高效率,加上大幅提升時脈,故 Radeon RX 9070 系列即使在總 CU 數量較低的情況下,仍能提供與上一代 RX 7900 系列相當的效能。
AI 技術快速發展,企業正面對如何有效實施 AI 解決方案及如何確保所有員工都能適應這技術轉變的雙重挑戰。聯想今日舉行的「Tech World Hong Kong 2025」,除了展示 AI 如何幫助企業解決智慧轉型,還提供想投入 AI 項目的公司的一些建議。
AI 投資回報難以量化?
根據聯想委託 IDC 進行的《CIO 2025 年戰略手冊》研究,61% 受訪 CIO 認為從 AI 投資中展示投資回報率(ROI)極具挑戰性。雖然香港企業的 AI 投資預計在 2024 至 2025 年間增長 3.2 倍,如何確保這些投資能夠產生可衡量的商業價值,仍是企業面對的主要挑戰。
Lenovo 香港和澳門區總經理張苑瑩以聯想內部的 AI 應用為例,指通過「Run with AI」項目為客戶服務中心作出改變。「使用 AI 之後,客戶滿意度提升 10%,以每年有 5.7 百萬的對談及 4.4M 百萬通話,這升幅其實是相當誇張,因為要很多客戶一起感受到改善才會有 10% 升幅。」這亦說明,使用 AI 的投資回報關鍵在於找到合適的衡量指標。
香港企業如何制定 AI 策略是 「Tech World Hong Kong 2025」的重點內容,對企業落實使用 AI 提供了實用的指導框架。
企業開展 AI 應用建議
根據大會提供的數據,目前香港企業的 AI 部署率約為 5%,無論是私有還是公共 AI 解決方案都處於早期階段。56% 香港企業計劃在未來一年內採用 AI 技術,而 42% 的企業已開始使用或試行部署 AI 電腦。
聯想電訊盈科企業方案總裁孫耀達以聯想的「Think Big, Start Small」核心策略解說企業啟動 AI 應用的方法。「從小型項目開始,收集反饋,然後逐步擴展規模,這方法能夠讓企業在降低風險的同時,確保 AI 項目與企業目標保持一致。」
LLM in a box 解決方案可以讓企業從小開始亦擁有彈性。這方案支援多種大型語言模型(如 Llama 和 DeepSeek 等),企業亦可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的模型,避免被單一 AI 技術綁定,以增強未來擴展的靈活性。孫耀達強調:「我們為甚麼認為只可以使用這個(模型),還是只可以哪一個?因為大家都不知道甚麼時候有一個新的語言模式,但是投資就不能浪費。」
建立明確的商業目標和衡量標準
張苑瑩與孫耀達均認為,企業採用 AI 技術必須有明確的商業目標,是為提升客戶滿意度?還是為收入增長?另外,使用 AI 的目的及如何訂立衡量標準都相當重要。同步培訓員工與提升技能,都有助消除員工之間時常出現的 AI 應用鴻溝。
張苑瑩對 AI 應用鴻溝加以補充:「現在用 AI 的差異其實很大,在一間公司裡,可能有員工想用,但公司根本部署使用 AI 或者未認識過。」這種企業內部的 AI 認知和使用能力差異,正是阻礙 AI 應用全面落地的關鍵因素之一。
隨著香港政府在 2025-26 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強調對 AI 和科技的重點發展,企業如何把握通過 AI 戰略加速數碼轉型,在新的 AI 技術下帶領公司達成經濟增長,在市場保持競爭優勢自然成為重要課題。
聯想在「Tech World Hong Kong 2025」中展示利用 AI 和自動化技術的機械人檢測方案,透過整合智能感測器和電腦視覺、邊緣運算等技術,實現對資產全天候自動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