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156

BYD × DJI 再聯乘 推「靈鳶」智能車載無人機系統

BYD × DJI 聯乘 推「靈鳶」智能車載無人機系統

去年,國內汽車品牌比亞迪 BYD 跟國內無人機品牌 DJI 已經合作過一次,在仰望 U8 越野玩家版初搭載無人機。近日 BYD 舉行發佈會,宣佈再跟 DJI 合作,推出智能車載無人機系統,名為「靈鳶」,並會搭載於 BYD 旗下多款車系中,為工業用途或航拍發燒友提供方便的車用無人機系統。

有玩開無人機的用戶都知,要去放飛無人機要顧及很多方面,包括操作、升降、充電等,而「靈鳶」便帶來一站式的車載無人機系統,在使用上提供更大的便利。

「靈鳶」是全球首創、結合汽車及無人機的一體化智能系統,整個系統包括特製版 Air 3S 無人機、車載無人機艙及「靈鳶」app 組成,硬體主要是放在車頂的懸浮式無人機艙,屬於內嵌式設計,艙外有圖傳雙天線、4K 鏡頭及風速計,艙門左右打開後便成為停機坪,無人機就是收藏在內及在此升降。

「靈鳶」提供無人機動態升降功能,只要車速在 25km/h 以內,無人機便能夠透過精準定位在停機坪自行升降,用戶可在車內的中控大屏幕操控,毋須落車,用戶亦可以「一鍵返艙」功能叫無人機自動返航,十分方便。而特製的雙模式遙控器可配合中控大屏幕或車外以手機作顯示,在車內或車外都可輕鬆操作無人機。

「地空雙攝」功能是無人機及車內鏡頭可同時拍攝,車內備有 4K 超高清鏡頭,並提供 200 多個場景識別,另只要將車停在固定位置,甚至可作 Timelapse 縮時拍攝;無人機又可「隨動跟拍」,即拍攝行駛中的汽車,而且有「智能避障」功能,減低炒機風險。

「靈鳶」亦有「收納快充」功能,當無人機低電量時會自動返艙,機艙內備有定制的 100W 充電插頭,只要 30 分鐘即可由 20% 充至 80% 電量,減少等候充電時間。「靈鳶」有換電版及快充版,前者只搭載於「仰望」,後者搭載於「騰勢」、「方程豹」、「比亞迪」車款。

此外,「靈鳶」也提供「AI 姿勢識別」功能,當無人機識別到揮手、拍掌、擁抱、舉手等動作,便會作出相應的行動,如拍掌就開始拍攝,舉手就會環繞汽車拍攝之類,毋須使用遙控亦可操作。拍攝完後,「靈鳶」又有後製功能,如「一鍵大片」可在車內系統直接剪接出一條影片,完成後又可即時分享到社交平台。

「靈鳶」有得獨立發售,快充版售價為 RMB16,000,而搭載「靈鳶」的多款 BYD 車系,包括已推出的仰望 U8,其他會有騰勢 N9、唐 L DM、海獅 07 DM-I 以及方程豹 豹 8,其中豹 8 更釋出了連「靈鳶」的車價,豹 8 無人機版共有四個版本,售價由 RMB39.58 萬至 RMB42.38 萬,預購更有優惠,但未有提及正式交車日期,亦未知香港 BYD 會否有得賣?同會幾時賣呢?

ZCOPE》最新影片

更新 CPU 不加價 Apple 推出 iPad Air (M3) 與 iPad(A16)

Tim Cook 於周一在「 X」上預告本周會有 Air 新成員,今日 Apple 就發表 iPad Air (M3) 和 iPad (A16) 兩款新 iPad,兩部機都是只更新 CPU。讓人失望是 iPad 更新後也未能執行 Apple Intelligence,想用就要跳上 iPad Air。

今次兩款iPad 都只是更新 CPU,功能上跟上代沒有分別。iPad Air M3 一樣是採用橫度為主的機身設計,Apple 聲稱 iPad Air M3 比起 iPad Air M1 效能上快了 2 倍。同樣有 11 吋及 13 吋選擇。機身有「太空灰」、「藍色」、「紫色」、「星光色」四種。容量有128、256 、512GB 和 1TB 四種。當中的 M3 處理器有 8 核心 CPU (4 個高效 +4  個節能核心) 和9 核心 GPU,和 M2 相比,M3 加入了硬件加速光線追蹤, 8K HEVC、4K H.264 、ProRes 及 ProRes RAW 支援,也同時加入 AV1 解碼。iPad Air M3 和 M2 版一樣支援 Wi-Fi 6E 和5G 選項,當中 5G 仍採用 Qualcomm 5G modem,而非最新的 Apple Modem C1 晶片。

iPad Air M3 硬件上只是更新 CPU,最大分別是在精妙鍵盤的升級。

iPad Air M3 的重量比 M2 版輕2g,重量 460g (11吋型號),屏幕具有 500nits SDR 亮度,不支援 HDR。 另有 13吋型號,屏幕 SDR 亮度提升到 600nits。

iPad Air M3 的售價跟上一代相同,11 吋型號由 $4,599 起,而13吋型號由 $6,299 起。

iPad Air 新精妙鍵盤

今次 iPad Air M3 推出的同時,Apple 也更新了 iPad Air 專用的 Magic Keyboard,新的鍵盤加入了 14 鍵功能鍵列,如iPad Pro 使用的一樣,可以透過 USB-C 接口替 iPad Air進行充電。除支援 iPad Air M3 外、M2 版和第 4 及第 5 代 iPad Air(即10.9 吋)都可以使用。價錢 $2,099 ( 11吋)及 $2,299 (13吋)。

新的精妙鍵盤加入第一列 14 鍵功能鍵列,和 iPad Pro 的精妙鍵盤看齊。
舊版 iPad Air 鍵盤沒有功能鍵列,使用起來和電腦鍵佈局有差別。

iPad 升級入門容量倍升

入門版 iPad 雖然不能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但入門版儲存容量擴長一倍達 128GB,學生們應該夠用。

另外一部升級的 iPad,CPU 由上代的 A14 升級上 A16, 提供 5 核心 CPU 及 4 核心 GPU,最有意義的升級,則在於最低容量由64GB 倍增至 128GB,售價不變,性價比變相提升。不過 A16 晶片仍未達到執行 Apple Intelligence 的最低門檻,想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 的話,最低限度也要 iPad Air。但作為最入門的學生平板,$2,799 起的iPad (A16) 仍是好選擇。

ZCOPE 最新影片

八達通今年將開通日本支付、整合內地 Call 車及 P2P 交易

八達通讀寫器 Reader 3.0
八達通預計今年 65% 的合作夥伴將升級至這款 Reader 3.0。

八達通在今日的媒體聚會上,帶出針對用戶數碼支付的目標,透露將會在年內開通日本支付服務,另外亦會在短時間在手機程式提供內地網約車預約及針對個人對個人(P2P)跨設備支付功能,進一步擴展支付版圖。

八達通公司管理層出席傳媒活動分享2025年公司最新動向
八達通公司管理層出席傳媒活動分享 2025 年公司最新動向。

日本支付服務年內推出

據八達通發言人透露,公司正與日本多家主要支付機構洽談合作,積極計劃在 2025 Q4 前實現港人在日本的無縫支付體驗。該服務希望能讓八達通的使用者,可以在日本廣泛使用到支付服務,方便訪日港人消費。由於現時卡日本使用信用卡,或是為電子交通卡以 Apple Pay 增值,都會收取接近 2% 手續費,八達通人員指假如日後推出日本支付,手續費用一定會較現有方式更低,吸引用戶使用。

內地Call車功能一觸即達

同時八達通公司將在其應用程式上推出名為「Call 車易」的全新功能,讓用戶無需下載額外應用程式,允許用戶使用八達通帳戶中的港幣,直接在內地使用網約車服務,該功能將透過內地合作夥伴實現服務,一 App 就可以約到不同網約車平台,選能在主要城市預約網約車服務,讓使用者有更多選擇。

P2P跨設備支付功能

另外八達通亦預告推出全新的 P2P 支付功能,這項服務將允許用戶透過手機八達通直接轉賬給其他用戶的手機八達通,或者在實體八達通卡中進行真正的點對點支付,這一功能預計於今年內推出,旨在進一步提升用戶日常生活中的便利性和實用性,強化支付平台地位。

八達通讀寫器 Reader 3.0
八達通預計今年 65% 的合作夥伴將升級至這款 Reader 3.0。

ZCOPE 最新影片

【ZCOPE】懶理炒價!A卡變救星?RTX 5070 Vs RX 7900 GRE(RX 9070 模擬成績)

本週,顯示卡市場迎來兩大巨頭的新作:NVIDIA 的 RTX 5070 與 AMD 的 RX 9070 XT 及 RX 9070。AMD 原定目標是對標 5070 Ti,但出乎意料地將 RX 9070 定價與 RTX 5070 看齊,分別為 US$549 和 US$599。考慮到 RTX 5070 很有可能面臨炒價,許多玩家將 RX 9070 系列視為救星。然而,AMD 以往常有「雷聲大,雨點小」的表現,究竟這次的 RDNA 4 架構是否如傳聞般強勁?這場顯示卡之戰,誰能脫穎而出?讓我們一探究竟!


ZCOPE 友加入頻道!請大家多多支持!!!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UHQK4Zv55dusPVfdy0jGw/join

YouTube: 按此
Telegram: 按此
IG: 按此
FB: 按此
Twitter: 按此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5070 SOLID 登場 GB205 新核潛力初探

GF RTX 5070 的入門型號解禁,轉用新款 GB205 核心,以 DLSS 4、更佳 AI 表現及新一代影片編碼加速等作賣點,也許是今代 RTX 50 中具有 12GB GDDR7 記憶體的最入門級產品,較可滿足新一代 1440p 遊戲需求。

NVIDIA 形容 RTX 5070 是款「性價比不俗」的顯示卡,面向遊戲玩家、內容創作者和直播主,其 GB205 GPU 有齊 Blackwell 架構的新技術。與 4070 相比,DLSS 4 多重影格生成效能提升 1.9 倍,3D 渲染效能提升 20%,傳統光柵效能提升 20%。若是前代 RTX 3070 用戶更可有 DLSS 4 效能提升 3 倍以上,傳統光柵效能提升 65%。而且生成式 AI 效能比 RTX 4070 快 3 倍,且支援 Blackwell FP4 模型。多媒體生產力與 RTX 4070 相比,在 RTX 5070 輸出專業 4:2:2 影片速度提高 6 倍,並且 NVENC 引擎支援硬體加速 4:2:2 格式影片編碼。

【延伸閱讀】Blackwell 架構細節
【延伸閱讀】GeForce RTX 5090 D 效能解禁

從列表可見,RTX 5070 搭載 GB205 核心,可用 CUDA 核心為 6144 個、192 個 Tensor 核心、48 個 RT 核心、192 個紋理單元。與高一級 RTX 5070 Ti 所用的 GB203 核心相比,GB205 設計更細小,近代系列亦少見「x05」為代號的核心級別。其電晶體總數連 GF RTX 4070 的 358 億個也不到,製程沒有變更仍然是客製化 TSMC 4N。可以肯定晶片成本更便宜,不過換成更快更昂貴的 GDDR7 記憶體也許就抵消了整體成本減幅。綜合比較 RTX 4070 / 4070 Super 規格,推算 RTX 5070 表現大概跟 RTX 4070 Super 差不多。

留意 GB205 GPU 完整規格包括:5 個 GPC、25 個 TPC、50 個 SM 和 6 個 32 位元記憶體控制器(192 位元記憶體介面)。該晶片總共包含約 311 億個電晶體、6,400 個 CUDA 核心、50 個 RT 核心、200 個 Tensor 核心、200 個紋理單元和 80 個 ROPS。核心內的 L2 快取記憶體容量為 48MB,故 RTX 5070 並未用盡它的效能。

在 $549 美元區間,AMD 有上代 RX 7900 GRE 國際版同為首發價 $549 美元,當時對手亦為 RTX 4070,將會以新一代 RDNA 4 架構的 Radeon RX 9070 迎戰。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5070 SOLID

RTX 5070 對散熱要求不算高,畢竟它是小核心,功耗亦僅 250W 水平,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5070 SOLID 的設計也沒上線型號般誇張,但是設計風格相同,風扇同樣使用槍鐵色散熱框主色,輔以香檳金色點綴,並包裹至卡的末端增強立體感,照顧到「海景」機箱用家不會露出導熱管及鰭片,背面亦有金屬支撐板兼具散熱及強化結構。在卡的尾部設有簡約 SPECTRA 燈效,可以配合廠商《FireStorm》軟件設定效果。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5070 SOLID 的散熱設計屬於 IceStorm 2.0,有三把 90mm BladeLink 風扇,提供低噪音低轉速高風量排出廢熱,內置 5 條 6mm 導熱管,配合尾部穿透式風道排出熱力,可在《FireStorm》軟件內控速,一般桌面模式下核心啟用 FREEZE 停轉技術,利用機箱風扇對流散熱。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5070 SOLID 的最高 TDP 為 250W,板載「9+3」相供電設計,使用新一代 12V-2×6 供電輸入,其感測引腳較短、電源引腳較長,在 PCB 後方設有電源指示燈,正確插入 12V-2×6 電線後開機會有綠燈,加上電源觸點的 5U 金層塗層增強耐腐蝕性並提高導電性,而且電源插座改用反向設計,拔插施力更為容易,顯示卡僅要求 650W 電源供應器或以上,加上符合 GeForce SFF-Ready 規格,現有絕大部分系統可無痛升級。

《FireStorm》軟件

型號: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5070 SOLID (ZT-B50700D-10P)
核心:GF RTX 5070
記憶體:12GB GDDR7
核心加速時脈:2,512MHz
輸出埠:3x DisplayPort 2.1b、1x HDMI 2.1b
介面:PCI-E 5.0 x16
體積:304.4mm x 115.8mm x 41.6mm
重量:1.11Kg
查詢:GTR (2305 1756)
售價:待定

【延伸閱讀】GF RTX 5070 Ti 實力追平 4080 Super
【延伸閱讀】GF RTX 5080 FE 值得升級嗎?
【延伸閱讀】GeForce RTX 5070 Founders Edition 開箱

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處理器:Core i9 14900K
主機板: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記憶體:32GB DDR5-6000

顯示卡ZOTAC GAMING
RTX 5070 SOLID
RTX 4070RTX 4070 SuperRX 7900 GRE
3DMark -Speed Way5883449551604404
-Steel Nomad4913389145354819
-Time Spy Extreme1110388661021110993

以 3DMark 參考跑分來看,RTX 5070 平均比 4070 有逾 2 成增長,甚至可追上 4070 Super,至於 RX 7900 GRE 亦很貼近,但重度光追渲染當然是 RTX 顯示卡優勢更大。

DLSS 4 遊戲@2K max FGCyberpunk 2077Starwars:OutlawMarvel Rivals
畫質-RT:OD-Ultra-Ultra
RTX 5070 Solid
-DLSS B FG 4x
181.55179335
RTX 5070 Solid
-DLSS B FG 2x
101.11100205
RTX 4070
-DLSS B FG 2x
87.7286174
RTX 4070 Super
-DLSS B FG 2x
102.6799199
RX 7900 GRE
-FSR B FG 2x
66.7579182
DLSS 4 遊戲@2K 原生Cyberpunk 2077Starwars:OutlawMarvel Rivals
畫質-RT:OD-Ultra-Ultra
RTX 5070 Solid26.053090
RTX 407021.712674
RTX 4070 Super25.473087
RX 7900 GRE14.242270

支援 DLSS 4 的遊戲環境下,RTX 5070 亦可跑出 4x 影格生成 144+ 的水平,於 2x 倍幀下就與 4070 Super 看齊。打開更多額外光追渲染功能,RX 7900 GRE 表現亦會被拋離更多。

顯示卡 @2KZOTAC GAMING
RTX 5070 SOLID
RTX 4070RTX 4070 SuperRX 7900 GRE
WuKong -影視級 DLSS58 FG 2x DLSS B1118610095
MHW -高 FG 2x DLSS B158.44129.22143.22181.3
COD:BO6 -Extreme FG 2x DLSS B178153170243
F1 24 -Ultra High FG 2x DLSS B180152170211
FFXIV Dawntrail -Max 原生152.55120.55141.57136.89
CS2:GO -高 原生366.4301.3343.4332
RE4 -最高RT 原生11288105102

綜合遊戲跑分方面,《Monster Hunter Wilds》的引擎對 AMD 卡有一定優勢,但截稿前未能確定有官方 DLSS 4 支援,故 RX 7900 GRE 仍是領先,F1 2024 亦有類似傾向,不過 AMD FSR3 的升頻及影格生成畫質仍相對粗糙一些。同樣地 RTX 5070 表現可追過 4070 Super。

顯示卡ZOTAC GAMING
RTX 5070 SOLID
RTX 4070RTX 4070 SuperRX 7900 GRE
Blender
-monster
2944.862538.863049.121400.77
-junkshop1686.141241.321491.65767.86
-classroom1553.891343.181571.8689.91
Procyon
-AI text Gen
RTX 5070 SolidRTX 4070RTX 4070 SuperRX 7900 GRE
PHI 3.53263299831411701
MISTRAL 7B3423286830591742
LLAMA 3.13490286530591655
LLAMA 22453217322931667
DaVinci 19 Studio
-H.265 4:2:2 10
16s147s147s147s

生產力方面,RTX 5070 核心效能雖然高,測試可見略優於 4070 Super,並擁有新一代 NVENC 編碼器加速轉片,但 12GB 記憶體限制比較大,難以勝任太複雜的應用,有此方面用途的話建議 RTX 5070 Ti 16GB。RX 7900 GRE 整體表現比較慢,表現僅約 RTX 5070 一半。

參考負載溫度

【延伸閱讀】GF RTX 5070 Ti 實力追平 4080 Super
【延伸閱讀】GF RTX 5080 FE 值得升級嗎?

總結:1440p 門檻卡

今代 RTX 50 卡比較特殊,DLSS 4 雖然是有點被誇大,但核心架構效益確有所提升,只是黃叔叔的刀法亦更進一步,用更少電晶體及高速 GDDR7 達成比 RTX 40 高一級效能。但一般玩家覺得 RTX 50 效能升幅不如 RTX 30 到 RTX 40,用 AI 影格生成充數是「敷衍」玩家。筆者認為架構效益加上同等數量電晶體才可有更大進步,奈何刀法實在是太精湛。

RTX 5070 賣 $549 美元有 $599 美元的 RTX 4070 Super 基本效能(不計 4x 影格生成),這降價幅度未必很大,若是售價回穩,RTX 5070 可能是今代的 12GB 入門卡,對 1440p 顯示器已成主流的現在,「甜點卡」定義有必要作出更新。但別忘記對手 RX 9070 出現加上供應問題,今年中高階卡戰況肯定激烈。

ZCOPE 最新影片

精湛開模工藝 GeForce RTX 5070 Founders Edition 開箱詳測

等了又等,終於有定價在 549 美元(約HK$4300)以內的 RTX 50 系列新卡,GeForce RTX 5070 12GB 是否今代玩家的門檻卡?即睇內文測試。

NVIDIA 形容 RTX 5070 是款「性價比不俗」的顯示卡面向遊戲玩家、內容創作者和直播主,其 GB205 GPU 有齊 Blackwell 架構的新技術。與 4070 相比,DLSS 4 多重影格生成效能提升 1.9 倍,3D 渲染效能提升 20%,傳統光柵效能提升 20%。若是前代 RTX 3070 用戶更可有 DLSS 4 效能提升 3倍以上,傳統光柵效能提升 65%。而且生成式 AI 效能比 RTX 4070 快 3 倍,且支援 Blackwell FP4 模型。多媒體生產力與 RTX 4070 相比,在 RTX 5070 輸出專業 4:2:2 影片速度提高 6 倍,並且 NVENC引擎支援硬體加速 4:2:2 格式影片編碼。

(點擊放大)

GB205 GPU 的完整規格包括:5 個 GPC、25 個 TPC、50 個 SM 和 6 個 32 位元記憶體控制器(192 位元記憶體介面)。該晶片總共包含 310 億個電晶體、6400 個 CUDA 核心、50 個 RT 核心、200 個 Tensor 核心、200 個紋理單元和 80 個 ROPS。核心內的 L2 快取記憶體容量為 48MB。RTX 5070 12GB 所用的版本並不是「全開」內部所有單元,似乎留有一手。

與高一級 RTX 5070 Ti 所用的 GB203 核心相比,GB205 是顆更低階的小核GPU,近代系列亦少見「x05」為代號的核心級別。其電晶體總數連GF RTX 4070的358億個也不到,僅有311億,製程沒有變更仍然是客製化TSMC 4N。可以肯定晶片成平更便宜,不過換成更快更昂貴的 GDDR7 記憶體也許就打消了整體成本。綜合比較 RTX 4070 / 4070 Super 規格,推算 RTX 5070 表現大概跟 RTX 4070 Super 差不多。不過 AMD 亦趕在前夕發表 RX 9070 系列,同樣由 549 美元起直接競爭,但 FSR 4 技術未有支援多重影格生成,生成式AI的運用仍然是 RTX 50 的強項。

NVIDIA 提供 GeForce RTX 5070 Founders Edition,大小跟上代 RTX 4070 Founders Edition 幾乎相同,緊湊雙插槽式設計,於 SFF 迷你機箱使用非常適合,布局仿如 RTX 5080 FE 的迷你版,提供 3x DisplayPort 2.1b 及 1x HDMI 2.1b,DP 支援最高 4K 480Hz / 8K 165Hz DSC,HDMI 最高 4K 480Hz / 8K 120Hz DSC。可惜香港未有行貨發售。

【延伸閱讀】Blackwell 架構細節
【延伸閱讀】GeForce RTX 5070 全新 GB205 核心詳解

新卡使用 GB205 核心,功耗不大,它的散熱跟 RTX 5080 FE 所用 Double Flow Through 設計是有分別,僅在卡尾部使用單穿透式風道,另一把風扇在同一面但是氣流從背板開孔排出,與一般 AIC 款式相似。顯示卡核心支援 MaxQ 節能,沒有負載時完全停轉兩把風扇。使用改良版 PCIe Gen 5 供電接口,有提供一條 2x PCIe 8-pin 轉換線,顯示卡僅 250W TGP,要求 650W 電源,升級要求十分寬鬆。

核心:GF RTX 5070 (GB205)
記憶體:12GB GDDR7
核心加速時脈:2,512MHz
輸出埠:3x DisplayPort 2.1b、1x HDMI 2.1b
介面:PCI-E 5.0 x16
體積:242mm x 112mm x 40mm
查詢:www.nvidia.com

測試平台
處理器:Core i9 14900K
主機板: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記憶體:32GB DDR5-6000
解像度:2560 x 1440

顯示卡RTX 5070 FERTX 4070RTX 4070 SuperRX 7900 GRE
3DMark -Speed Way5850449551604404
-Steel Nomad4931389145354819
-Time Spy Extreme1096388661021110993

以 3DMark 參考跑分來看,RTX 5070 平均比 4070 有逾2成增長,甚至可追上 4070 Super,至於 RX 7900 GRE 亦很貼近,但重度光追渲染當然是 RTX 顯示卡優勢更大。

DLSS 4 遊戲@2K max FGCyberpunk 2077Starwars:OutlawMarvel Rivals
畫質-RT:OD-Ultra-Ultra
RTX 5070 -DLSS B FG 4x178.24176332
RTX 5070 -DLSS B FG 2x99.5698199
RTX 4070 -DLSS B FG 2x87.7286174
RTX 4070 Super -DLSS B FG 2x102.6799199
RX 7900 GRE -FSR B FG 2x66.7579182
DLSS 4 遊戲@2K 原生Cyberpunk 2077Starwars:OutlawMarvel Rivals
畫質-RT:OD-Ultra-Ultra
RTX 5070 原生25.782988
RTX 4070 原生21.712674
RTX 4070 Super25.473087
RX 7900 GRE14.242270

支援 DLSS 4 的遊戲環境下,RTX 5070 亦可跑出4x影格生成 144+ 的水平,於 2x 倍幀下就與 4070 Super 看齊。打開更多額外光追渲染功能,RX 7900 GRE 表現亦會被拋離更多。

其他遊戲

顯示卡 @2KRTX 5070 FERTX 4070RTX 4070 SuperRX 7900 GRE
WuKong -影視級 DLSS58 FG 2x DLSS B1088610095
MHW -高 FG 2x DLSS B156.81129.22143.22181.3
COD:BO6 -Extreme FG 2x DLSS B180153170243
F1 24 -Ultra High FG 2x DLSS B172152170211
FFXIV Dawntrail -Max 原生150.75120.55141.57136.89
CS2:GO -高 原生364.3301.3343.4332
RE4 -最高RT 原生10988105102

綜合遊戲跑分方面,《Monster Hunter Wilds》的引擎對 AMD 卡有一定優勢,故 RX 7900 GRE 仍是領先,F1 2024 亦有類似傾向,不過 AMD FSR 3 的升頻及影格生成畫質仍相對粗糙一些。同樣地RTX 5070 表現可追過 4070 Super。

顯示卡RTX 5070 FERTX 4070RTX 4070 SuperRX 7900 GRE
Blender -monster2968.162538.863049.121400.77
-junkshop1668.61241.321491.65767.86
-classroom1558.431343.181571.8689.91
Procyon -AI text GenRTX 5070RTX 4070RTX 4070 SuperRX 7900 GRE
PHI 3.53258299831411701
MISTRAL 7B3369286830591742
LLAMA 3.13518286530591655
LLAMA 22496217322931667
DaVinci 19 Studio -H.265 4:2:2 1016s147s147s147s

生產力方面,RTX 5070 核心效能雖然高,測試可見略優於 4070 Super,並擁有新一代 NVENC 編碼器加速轉片,但 12GB 記憶體限制比較大,難以勝任太複雜的應用,有此方面用途的話建議 RTX 5070 Ti 16GB。RX 7900 GRE 整體表現比較慢,表現僅約 RTX 5070 一半。

總結:1440p 門檻卡

今代 RTX 50 卡比較特殊,DLSS 4 雖然是有點被誇大,但核心架構效益確有所提升,只是黃叔叔的刀法亦更進一步,用更少電晶體及高速GDDR7達成比 RTX 40 高一級效能。但一般玩家覺得 RTX 50 效能升幅不如 RTX 30 到 RTX 40,用 AI 影格生成充數是「敷衍」玩家,卻忽略背後製程無法提升的根本問題,所以 RTX 5090 強行堆更多電晶體換更高效能,加上供電設計不完善產生更多問題。筆者認為 RTX 50 本身不差,但負責代工的TSMC要能轉用新一代製程,架構效益+同等數量電晶體才可有更大進步。

RTX 5070 賣 549 美元有 599 美元的 RTX 4070 Super 基本效能(不計4x影格生成),這降價幅度未必很大,還有供應不足的炒賣陰霾。若是售價回穩,RTX 5070 可能是今代的 12GB 入門卡,對 1440p 顯示器已成主流的現在,也許不能期待空間不多的 RTX 5060「甜點」了。

延伸閱讀

ZCOPE 最新影片

iOS 18.4 Beta 2 新增多項功能 iPhone 15 Pro 可使用「視覺智能」

iOS 18.4 的 Beta 1 推出兩星期,最大更新是 Apple Intelligebnce 加入更多語言支援。但來到 Beta 2 版,則加入了不少新升級,當中包括將 iPhone 16 的 「視覺智能」功能下放到 iPhone 15 Pro,機主們又多一個理由唔使換機住。

Screenshot

「視覺智能」配合 Action Button

今次 Beta 2 最大的變化,就是將本來 iPhone 16 系列專用的 「視覺智能」(Visual Intelligence) 功能,下放到 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 兩款型號。「視覺智能」 可以透過相機,一拍即可以進行主體物的內容搜尋,或者透過 Siri 向 ChatGPT 進行查詢。和 Googles Lens 的用途差不多。

「視覺智能」功能可以拍攝相片及即時向 ChatGPT 進行提問。

今次 「視覺智能」 開放的同時,原來在 iPhone 16 是透過「相機控制」(Camera Control) 按鍵啟動的,在 iPhone 15 Pro 上則可以利用 「動作按鈕」以及「控制中心」上設定啟用。只要一按一拍就可以查詢相中內容,比以往輸入文字或用語音向 ChatGPT 查詢,效率快得多。

利用 「動作按鈕」設定直接叫出 「視覺智能」功能。

全新 7 個 Emoji 表情符號

iOS 18.4 Beta 2 加入了 7 個新的 Emoji 表情符號,這 7 個符號主要是來自 Unicode 聯盟公佈的 Emoji 16.1 版本:

  • 指紋
  • 無葉樹
  • 眼袋臉
  • 根莖植物
  • 鏟子
  • 飛濺物
  • 豎琴
iOS 18.2 Beta 2 新增 7 個 Emoji ,相信當中的 「眼袋臉」最多人用。

「優先通知」強化功能

iOS 18.4 加入了「優先通知」(Priority Notifications) 功能,可以自動篩選最重要的通知,這個功能需要配合 Apple Intelligence 使用。在 Beta 2 中,「優先通知」功能再被強化,用戶可以自行設定哪一個 App 可以使用「優先通知」。

「優先通知」可以設定個別 App 是否使用優先功能。

App Store 可以暫停下載

有無試過在 App Store 下載應用程式的過程中,要離開 Wi-Fi 網絡,要改用 5G 網絡又或者需要停機?這情況當是漫遊又或者需許升流量流費的 5G 網絡,無法暫定會產生原少的數據費用。iOS 18.4 Beta 2 終終加入暫停下載的功能,排隊中或下載半途的應用程或,可以直接在 App Store 下載清單中按下暫定下載,方便有大量 App 等待升級的用戶。以往要暫停下載 App,則要先回到主畫面,再按住下載中 App 的圖示,如果有多個 App 要暫停下載,操作會很不便,也難以短時間內截停下載數據。

App Store 下載程式時,可以在中途叫暫停。

「捷徑」新增更多控制功能

「捷徑」的控制功能,每次升級都會有一定的新加入預設設定。今次 iOS 18.4 Beta 2 新加入幾個十分有用的捷徑預設功能,包括:

  • Apple Maps : 開啟避開收費路段、繁忙道路,以及設定導航音量。
  • Safari 瀏覽器:自動填入資訊、關閉所有分頁、彈出式視窗封鎖、更改搜尋引擎。
  • 行事曆:管理行程設定。
  • 提醒事項:快速新增式管理提醒。
  • Apple TV : 控制播放顧字幕開關。
  • 書籍:調整閱讀體驗。
  • 備忘錄:設定筆記偏好。
  • 語音備忘錄:錄音設定與管理。
  • 天氣:自訂氣象資訊顯示方式。

Apple Intelligence 在「控制中心」開關

雖然如果你身處的地方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iPhone 都應該會長開這個功能,但 Apple Intelligence 會加重電池的消耗量,有必要時也可以關閉以延長電池使用時間。現在「控制中心」,可以選擇開關 Apple Intelligence。在 Beta 中則加入了 「與 Siri 對話」、「按屏幕邊緣叫出 Siri」,以及「視覺智能」開關。

Apple Intelligence 在「控制中心」加入多個開關。

Wallet 加入訂單與續訂功能

Apple Wallet 在 iOS 18.4 中也有加入新功能,在 Wallet 的右上角,可以叫出菜單,包括「訂單」(Orders) 、「續訂及付款」(Subscriptions & Payments),支援管理利用 Apple Pay 支付的網購交易。「Settings」(設定)功能,可以直接跳到 Apple Pay的設定頁面。

Wallet 加入訂單與續訂功能.

Photos 加入一鍵還原及一鍵刪除鍵

Photos 中刪除了的相片,會放在回收桶之中,在 iOS 18.4 中,回收桶下方加入了「全部還原」,以及「垃圾桶」按鈕。管理回收桶會更快。

放在「回收箱」的相片,以往一是逐張回復,一是集體刪除。
現在可以集體回復。
一按會全部回復。

其他功能

除以上功能外,iOS 18.4 Beta 2 也有「地圖」加入北美的 NACS 充電標準充電站的導航功能,未來 Apple Maps 可以直接顯示 Tesla 超級充電站位置。

另外,Beta 2 加入了 Apple Vision Pro App 專用的應用程式,用作連接 Vision Pro 使用。還有是一些系統性支援,包括之前發現 iPhone 12 出現收磚問題的報告,以及加入最新的 iPhone 16e 到支援測試裝置名單。

ZCOPE 最新影片

網絡安全│趨勢科技推出主動式 AI 代理 助企業平均降低 17% 數據外洩風險

網絡保安方案供應商趨勢科技(Trend Micro)推出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 Trend Cybertron。這代理基於專為主動式資訊保安設計的大型語言模型(LLM),旨在幫助企業預測和防範網絡攻擊。據趨勢科技的數據指,透過 AI 代理及 Trend Vision One 平台,能幫助企業平均降低 17% 數據外洩風險。

Trend Cybertron 跟 Trend Vision One 核心技術整合,包括威脅數據分析和智能引擎,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網絡保安解決方案。它能夠即時串聯全球的數據,並分析歷史資料,以預測潛在威脅和風險,從而加速資訊保安成效的實現。還能減少警報超載的情況,提高優先次序判斷的準確性,有助於避免警報疲勞。Trend Cybertron 更可讓現有的風險感測器提供更深入的洞察,提升整體防護能力。

Trend Cybertron 的訓練基於趨勢科技的 2.5 億個感測器和全球威脅情報,能夠檢測深偽(deepfake)、網絡釣魚、惡意程式等多重威脅,而且具有超高的韌性,能快速演進,獨立執行風險管理任務,並做出明智的判斷,以防範數十億次的資訊保安威脅。

趨勢科技讓企業能夠比以往更輕鬆地保護訓練資料,有效防止異常狀況,並攔截針對人工智能模型的網絡攻擊。Trend Cybertron 提供涵蓋端點、雲端、網絡、電郵、身分及數據的全面監測,實現即時預測,並應對數千個潛在攻擊路徑。

這 AI 代理不僅能夠學習和適應客戶的特殊環境,還能及時發掘和解決新的漏洞與攻擊路徑。透過全面的可視性和自動化的優先次序判斷,它能確保企業 24 小時全天候快速有效地防範風險。無論企業在網絡資訊保安的哪個階段,它亦能整合進現有的安全環境,減輕資訊保安團隊的負擔,並提升執行任務的便利性。

在 Trend Cybertron 的協助下,保安團隊能能夠安全存取所有防護層的數據,從而做出明智的決策,有助企業平均降低 17% 數據外洩風險,每年節省數百萬美元的潛在損失。

ZCOPE 最新影片

有 iPad Pro 咁薄? iPhone 17 Air 模型機曝光

距離 iPhone 17 系列推出還有近半年時間,不過外媒已急不及待去劇透新機的消息,其中大家最關心的,當然是新機機背會有甚麼新設計?是否真的會有一款叫 Air 的型號推出?根據爆料客 Majin Bu 在《X》前 Twitter)的帖文,相信 Apple 很大機會在今年推出一款主打輕薄設計的新機。從  Majin Bu 獲得與正式版尺寸相同的模型機看來,新機真的相當纖薄。

根據現有資料,iPhone 17 Air 將會取代現有的 iPhone 16 Plus,同樣會配備 6.6″ – 6.7″ 屏幕,目前發售的 iPhone 16 Plus 的機身厚度為 7.8mm。而 iPhone 17 Air 的模型機厚度為 5.44mm,僅比起 11” iPad Pro(M4)的 5.3mm 厚丁點,以直版手機來說已經很薄。不過從其他媒體的報導,iPhone 17 Air 可能僅配備單鏡頭相機,即類似 iPhone 16e,並移除了實體 SIM 卡槽,電池容量可能比 iPhone 16 及 16 Plus 還要少。不過新機相信會同樣改用自家製的 C1 通訊晶片,有望能改善電池效能。

ZCOPE》最新影片

AI 算力都玩外掛?Lenovo AI Stick 內藏 32 TOPS NPU 算力

新一代筆電產品,所採用的處理器大都整合 NPU,並提供 45+ TOPS 或以上的人工智能運算能力,但當要執行類似 Stable Diffusion 等應用時,45 TOPS 的算力可能未必足夠,所以 Lenovo 於今屆 MWC 2025 中發表一款名為 Lenovo AI Stick 的裝置,這款 使用 USB-C/Thunderbolt 連接的 AI Stick 內藏了 32 TOPS NPU,可實現更高效的 Local AI 加速功能。

簡單說,Lenovo AI Stick 有點像 eGPU 產品,不過 eGPU 產品用的是 Nvidia 或 AMD 的高階顯卡,而是 AI Stick 就內藏 NPU 處理器。它除了可以為 AI PC 提供額外算力之外,還有分擔 AI 運算工作,減輕筆電熱力的功用。此外,也可以讓筆電的 GPU/CPU 與 AI Stick 同時獨立處理多個 AI 模型的工作,達到並列運算、處理複雜任務的功用。當然,它還可以令非 AI PC 都獲得一定程度的 AI 運算能力。

但 Lenovo AI Stick 仍是個概念產品,所以目前對於這款產品的技術規格所知不多。從官方公佈的資料顯示,它是透過 USB-C/Thunderbolt 連接埠連接到 PC,需要 Windows 11 與 x86 CPU 才能執行,並內裝 32 TOPS 的 NPU,或需要另外接連 USB 電源才能發揮 AI Stick 的真正效能。

如果打算更換顯示器,Lenovo 也有一款將 AI stick 的 NPU 內置到顯示器內的 AI Display with APU,只要一條 USB-C 連接電腦,就可以同時作顯示,以及向電腦提供 NPU 的 AI 運算力。由於顯示器本身就有電力提供,因此也不用如 AI Stick 般提供電源。

翻查資料,其實在 2019 年 Google 就曾經推出一款名為 Google Coral 的 USB 裝置,作用是讓包括 Raspberry Pi 等的單晶片電腦都能擁有 Edge Computing(邊緣運算)人工智能的能力。目前這款 Google Coral 仍然有售,售價為 HKD$460 左右。

ZCOPE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