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邊止夠好聽咁簡單?Ag 以及 Final 分別推出了具有收藏意義嘅真無線藍牙耳機!鍾意超人 zero 嘅您一定要留意 Costubu Ultraman Zero Version!如果您係 VTuber Patra(周防パトラ)嘅忠實粉絲,就要睇下 Final 的 ZE500 for ASMR,唔係淨係聽歌咁簡單!
ZCOPE 友加入頻道!請大家多多支持!!!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UHQK4Zv55dusPVfdy0jGw/join
香港居住地方有限,不是人人都可以在家中添置全套音響設備。不過 HoTT 新推出的多功能 CD player,機仔細細但功能多多。既可以播 CD 又可以充當藍牙揚聲器,加上搶眼的 RGB 燈效,感覺相當吸引。
這款 HoTT C229A 多功能 CD player 外型設計簡約,透明 CD 盤會有搶眼的 RGB 背光效果,和很多便攜式 CD player 一樣,C229A 也具備防震保護功能。內建揚聲器和 4,000mAh 的電池,充電後可連續播放 10 小時,相當襟玩。其他功能方面,C229A 會支援藍牙連接,可接連手機或電腦來播放,也支援 TF 卡及 USB 輸入。值得一提是 C229A 還支援 CD 轉錄功能,可以將 CD 的音訊轉錄到 TF 卡,這樣大家就可以多一個工具將家中的 CD 轉檔了。
相信不少人會對這款 CD Player 的 CD 轉錄功能感到興趣,據了解 C229A 只要長按「重複播放 / 燒錄」鍵,就可以將音樂檔案儲存到 TF (MicroSD) 卡上,不過僅能做到邊播播錄,即是要轉錄整張 CD 就要由從頭到尾播放一次才可,而轉錄出來的當案將會是 320kbs 44.1kHz 的 MP3 檔案。
HoTT C229A 產品規格
頭戴式藍牙耳機當中,Sony 的 WH-1000XM5 在 2022 年推出以來,無論聲音表現和降噪功能,一直都位處市場的龍頭位置。事隔三年,後繼的 WH-1000XM6 終於曝光,到底新版有甚麼改良的地方?值唔值得再升級?《PCM》即刻同您試試。
自 2016 第一代 WH-1000X 系列頭戴藍牙耳機推出以來,平均大約 2 年就會有一代新機推出,所以自去年開始,用家們都開始關心第 6 代 WH-100XM6 的動向。早前流出過有關 WH-1000XM6 的小道消息,與今日 Sony 公佈新機資料,有所出入。因此大家可以詳細了解一下今代耳機跟上一代的分別,才決定是否入手。
先講外觀,WH-1000XM6 在外型上是全新設計,早前流出消息有可換耳罩墊的設計,正式發布時官方沒有提及,但耳墊用上彈性物料,感覺上比 M5 的填充感更豐滿、柔軟,可以更有效阻隔外在噪音,也減少長時間佩戴耳機,頭部受到的壓力,適合全日佩戴。頭樑部分包裹柔軟的植物性皮革,也可以減少長時間佩戴的壓力。
今次 WH-1000XM6 整個耳機,無論是耳罩和頭樑都是全新的無縫設計,頭樑以皮革作管道式包裹,用戶睇不到頭樑的縫合線。耳罩部分,更是一體式成型,沒有以往的夾層,只看到一個像碗型的耳罩與同色的耳罩墊,加上頭樑上兩個小小的金屬質感轉頭裝飾,視覺上高級感提升不少。今次耳機除了有黑色和米白色外,新增了深藍色,個人覺得帶點暗紫的深藍色相當討好,也不會像米白色般容易產生長期使用痕跡。
不過說到外觀上最大轉變,可算是 WH-1000XM6 的一邊耳罩,加入了可摺疊骹位設計,方便摺疊後放入便攜盒內,使便攜盒的體積減少,方便放在飛機座前的雜誌袋中。事實上,這種摺疊設計在 WH-1000XM4 有出現過,不過在 WH-1000XM5 改用更幼的頭樑時被取消,要拿 WH-1000HM5 上飛機的確是麻煩事,原因就是耳機盒太大,放入手提行李或位前雜誌袋都很不便,有時寧可全程把耳機掛在頸上去,耳機盒就拿去寄艙,可知道唔少人是因為 WH-1000XM5 的降噪表現而選擇它的,可算是伴飛恩物。今次改回可摺疊設計,相信經常要乘飛機的用家,都會有想換機的衝動。
今次 WH-1000XM6 升級,外觀是其次,最主要升級,是當中的聲音處理器,改用了新的 QN3 + V2 晶片組合。回顧整個 WH-1000X 耳機的發展,第一代產品未有專用的降噪晶片,單純是普通的降噪耳機,第 2 代引人手機 App 功能,自第 3 代開始使用 Sony 自家的 QN1 降噪晶片,提供更佳的降噪和環境聲過濾功能,到第 5 代則在 QN1 上再加入 V1 輔助晶片提升收音和降噪運算。今次到第 6 代, Sony 開發出 QN3 + V2 晶片組合,新的 QN3 高清降噪處理器運算速度比 QN1 快 7 倍,配合 V2 輔助晶片,處理的收音咪多達 12 個(WH-1000XM5 只有 8 個),顯著提升降噪效果,環境聲的效果也更加自然,減少了上代的局束感。
有用過 WH-1000XM5 的用戶,都知道耳機有自動降噪模式,透過手機 App 配合,知道您是在家中、辦公室、通勤、走路等動作,進行自動的降噪模式調整。本來是相當好的功能,但可變換的模式只有幾種,有時從一個模式轉換到另一模式,分別好大,特別是移動與停定之間不時轉換,對聽歌的干擾可謂不少。有時寧可將此功能關掉改用手動模式。
今次 QN3 提供的降噪模式切換更加智能,透過每邊耳機各 6 隻收音咪,透過即時收取外在噪音和氣壓變化,分析用家的動作和所在環境,計算出降噪程度。即使用家會戴帽或眼鏡,也可以感覺得到,從而改變佩戴條件,提供精度更高的降噪值。QN3 也支持「自動環境聲模式」,系統會即時適應四周環境,平衡音樂與外在聲音,收音咪會過過濾噪音,或者接收重要的訊息,如通知、對話或四周環境聲。用戶可以在手機 App 上微調其靈敏程度。
回到耳機的主要部分,音樂表現上,WH-1000XM6 同上代 M5 一樣的 30mm 全音域驅動單元,但圍繞驅動單元的膠圈,則用了更柔軟的物料,提升低音震動的表現外,也可以降改善降噪表現。驅動裝置使用的圓頂結構,則用了堅固的碳纖維複合物料製作,提升高音表現。耳機內線圈有優化的氣流,令高音可以得到平滑而有效的擴展。配合 QN3 晶片內的 D/A 轉換器,可以更有效預測和優化噪音,同時快速對應突發的音效變化,音樂的細節更清晰,低音更豐富而聆聽感更加自然。
今次 Sony 在 WH-1000XM6 上的調音亦下了功夫,首先在 QN3 晶片上,內部的主時鐘引入了新開發的低相位雜訊晶體振動器,採用真空密封,以及鍍金電極,確保清晰度、高音和低音有更好伸延。而焊接用技術,則使用 Sony 旗艦級 Walkman NW-WM1ZM2 / WM1AM 使用的相同含金高級焊料,以及精選的高音質組件。電路板佈局也有採用發燒級設計,與聲音有關的電路,全部都有是圍繞著 QN3 晶片運行,縮短行程和減少干擾。
為提高耳機的發燒級數,今次 Sony 更為 WH-1000XM6 找來音響業界三大頂級錄音室,包括 Sterling Sound、Battery Studios 和 Coast Mastering 的錄音工程師合作,對耳機的音色進行調聲,使無線耳機都可以達到有線監聽級耳機的精確度,傳達音樂人想要的情感、能量和細節。
今次 WH-1000XM6 支援的高清音樂格式,都是 Sony 一向支持的 LDAC,如果你使用的 Android 手機只有 aptX HD 或 aptX Adaptive 的話,似乎換耳機就有點浪費 (iPhone 就更不用說了)。今次 Sony 的 Sound Connect 軟件,可以支援到 Apple Music 的 Hi-Res Lossless 格式,最高 192KHz / 24bit 利用 LDAC 進行 Hi-res Audio Wireless 認證的無線傳送。 而 WH-1000XM6 使用同一個 App,則可以提供到 10 個頻段的聲音均衡器設定,而且有 5 組自設記憶;而其它 Sony 耳機,包括 M5 也只有 5 段。WH-1000XM6 也對應Sony INZONE 系列的遊戲 GameEQ 效果器,提升 FPS 遊戲時的定位表現。
在觀看電影時, WH-1000XM6 有 360 Reality Audio Upmix for Cinema 功能,將本來兩聲道立體聲影片,透過 Sony 的 upmix 和 360 空間技術,轉換成具包圍感的空間音效。對於觀看飛機虛的娛樂系統電影,此功能確切十分受用。
如果閣下看到這裡,可能對 WH-1000XM6 都有興趣,或者是本來的 WH-1000X 系列用家。今次 WH-1000XM6 升級可算相當全面,比起之前網上傳言更加豐富,正如筆者本身都是幾代 WH-1000X 用家,對今次的升級相當有感,特別是經常坐飛機,今次升級的幾個功能,都相當受用。
當然,WH-1000XM5 本身的功能,在大部分情況下,例如續航力、聽歌的音色表現、降噪和收音表現,日常使用仍然得心應手,升級上 M6 只能算是錦上添花。以筆者認為,升級與否,看您日常使用的場合,一般通勤聽歌,M5 都足夠應付,特別是如果您是 iPhone 機主,M5 已足夠。
但如果您是使用 Android 手機,又或者會用 3.5mm 耳機線的話,加上多時間搭飛機或長途火車,升級上 M6 絕對可以體驗到它的好處。
近年不少關注健康的朋友,都會選擇佩戴智能手錶或智能手環。而相關產品無論款式和功能都十分多元化,售價也相當參差。今日( 15/5) 消委會公佈由國際消費者研究及試驗組織(International Consumer Research & Testing)就多款智能手錶進行的產品測試,根據智能手錶 / 手環的運動及健康數據誤差、電池耐久度、智能應用、錶身耐用程度等多個方面進行比較。到底那歡產品會最值得入手呢 ?
據消委會表示,是次的測試由國際消費者研究及試驗組織(International Consumer Research & Testing)統籌,主要是針對歐洲有售的產品,但當中有 44 款型號,在香港市場也有發售。所以可讓香港的消費者作為參考。
報告亦指出,市場上的智能手錶產品價格差異極大,售價由港幣 $199 至 $9,799 不等。而智能手環則以輕巧為主,但健康監察功能相對較少,售價由$139 至 $498 不等。
目前絕大部分智能手錶或智能手環,都提供包括心率和步數量度、時間顯示、睡眠追蹤及即時訊息收發功能基本功能。而個別產品更配備例如血氧、心電圖、BMI 身體質量指數、血糖及血壓計等進階的健康監察功能。而一些運動型智能手錶,還會加入高度、風速、氣壓等與攀山相關的功能,亦有針對單車騎行及潛水運動的專業功能,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要。當然,功能越多的產品,售價亦自然會越高。用家在挑選產品時,應該從個人需要及日常會參與的活動作優先考慮。
智能手錶或智能手環都提供基本的健康及運動監察功能,但根據測試機構的測試,手錶在同樣測試下,個別樣本所量度的運動及健康數據誤差較大,消費者購買前建議要細心比較。
心率(心跳速度)監察可說是智能手錶或智能手環的其本功能,報告指半數樣本在進行不同的活動時所量得的心率數據都有相當高的準確度,唯獨 Withings 的 Scanwatch 2 及 Scanwatch Light 心率的偏差會超過 11%,於踩單車時量得的偏差更超過 21 %,準確度和其他產品有明顯落差。
近年不少中低階的智能手錶都加入血氧計,不過像 Apple Watch SE 2、Google Pixel Watch 3 及 Withings Scanwatch Light 就沒有相關功能。而在相關測試中 Xiaomi Watch 2 Pro 及 Huawei Watch Buds 的血氧檢測,偏差會較高。
一些運動型手錶會較強調其 GPS 定位功能,而今次的測試分為兩部分,以計算各樣本量度距離的準確度,測試包括於空曠地方,以及在未能接收 GPS 衛星訊號的迂迴路線上進行測量,結果大部分樣本估算出的距離平均偏差均不超過4.3%,表現不錯。相比之下,沒有配備 GPS 的 Scanwatch 2 及 Scanwatch Light 距離平均偏差會高達 34.3% 及 18.7%,表現有點強差人意。
步數計是很受用家歡迎的功能,不過一些產品把輕微的手部動作都推算為步數,因而影響樣本的整體準確度,而在今次的測試中 Polar 的 Vantage M3、Grit X2 Pro 及 Vantage V3 都有類似的問題,令樣本偏差高達 59% 至 74%。
近年不少智能手錶都會以長續航力為賣點,例如 Amazfit T-Rex 3 及 Garmin fēnix 8 AMOLED 都以超過 20 日的使用時間作賣點。相比起來 Apple 的 Apple Watch Series 10 GPS 和 Google 的 Pixel Watch 3 平均只有 2.5 日左右的使用時間,實際使用時,基本上用家會需要每日或隔日就要為手錶充電。
綜合有關的測試,消委會列出得分最高,評分高達 4.5 星的智能手錶,當中包括 ,而智能手環全部未有 4.5 星:
Garmin fēnix 8 AMOLED | $9,799 |
Garmin fēnix E | $6,499 |
Garmin Lily 2 Active | $2,599 |
Garmin Forerunner 955 | $4,099 |
Apple Watch Series 10 GPS | $3,399 |
Google Pixel 3 | $3,599 |
Samsung Galaxy Watch 7 | $2,298 |
Samsung Galaxy Watch FE | $1,598 |
Samsung Galaxy Watch Ultra | $4,798 |
Huawei Watch GT 5 Pro | $2,.499 |
Amazfit T-Rex 3 | $1,998 |
Amazfit Active | $1,098 |
去年華為推出 PC 級應用平板 MatePad Pro 12.2,被定位為平板產品線中的生產力的代表。升級版 2025 年款正式登場,一齊看看今代產品有那些升級?
新款 MatePad Pro 12.2″ 2025 延續了輕薄設計理念,機身重量 508 克,厚度 5.5mm,在 12″ 平板中仍屬相當輕薄的水準。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體積輕薄,但內置了 10100mAh 的大容量電池,這是一個值得關注重點之一。另一重點是 MatePad Pro 12.2″ 是首款支持 Wi-Fi 7 的華為平板,能提供更高傳輸速率和更強抗干擾能力。
外觀設計上,華為對平板進行了一些調整。邊框寬度縮減至 4.6mm,實現四邊等寬設計,屏幕佔比提升至 92%。背面攝像頭組件採用了與 13.5″ 機型相同的星環設計,主攝像頭升級至 5000 萬像素,這對平板攝像功能的提升更為顯著。
顯示技術是這款平板最大的亮點,華為採用了創新的雙層串聯 OLED 架構,峰值亮度可達 3000nits,比上一代提升了50%。這種雙層 OLED 架構還帶來了三倍壽命提升和更佳的功耗控制。同時,華為將其柔光屏(PaperMatte display)技術再次引入產品,能消除 99% 環境干擾光,並獲得德國萊茵 TÜV 與 SGS 護眼認證。
MatePad Pro 12.2″ 繼續加強的生產力,在 Glide 鍵盤保持了輕薄設計和筆槽設計,配合觸控板提供筆記本的操作體驗。軟件方面,華為與金山 WPS 的合作帶來了全功能辦公套件,包括文檔、演示和表格處理。華為筆記應用也迎來升級,新增 AI 手寫美化、多種筆刷,全景多窗功能允許同時運行三個應用,有望提升任務處理效率。
華為的 GoPaint 繪畫應用自發布以來獲得了相當關注,官方數據顯示已覆蓋 35 個國家,擁有 400 萬用戶。新版本中,華為引入 3D 立體油畫筆刷和動畫功能,讓靜態畫作變成動畫。
HUAWEI 繼去年推出 FreeBuds Pro 4 後,今年帶來了全新的 FreeBuds 6 半開放式耳機。作為水滴形態的第二代產品,FreeBuds 6 不僅在設計上更加精緻,更在音質和降噪通話體驗方面作出提升。
華為於 2023 年首次推出水滴形態的半開放式產品,目前,TWS 耳機產品線,涵蓋入耳式、半入耳式、開放式和耳掛式四大類型,而 FreeBuds 6 作為華為第二代水滴形態耳機,也是首款搭載 HUAWEI SOUND 的半開放式耳機。
FreeBuds 6 延續了水滴形態設計,但針對舒適度進行了提升,在設計上廠訪經過 5 萬個耳模數據分析,識別出數千萬個耳廓特徵點,以重新設計耳機結構。相比前代產品,FreeBuds 6 在重量和體積上都有明顯減少,耳機重量減輕約 9% 同時,磁吸充電盒體積減小12%。
FreeBuds 6 提供白色、紫色和黑色三種配色選擇,最大的技術突破是在半開放式形態中首次實現了雙單元驅動設計,華為工程師採用了創新的「三分離聲學系統」設計,將主板、聲學系統和電池系統分離至各個空間,為雙單元驅動創造更大的聲學空間,令耳機實現更廣的頻率響應範圍,將低頻延伸至 14Hz 至高頻擴展至 48kHz。
在音質方面,FreeBuds 6 搭載了華為 SOUND 品牌調音,強調「真實沉浸」的聽感體驗。配合華為手機,FreeBuds 6 能夠實現 2.3Mbps 的高速傳輸。對應 48kHz/24bit 雙聲道無損音效。即使在非華為設備上,FreeBuds 6 能保持 990Kbps 傳輸,超過標準藍牙音頻的能力,確保音頻體驗。
FreeBuds 6 引入了多項 AI 增強技術,FreeBuds 6 首次在 TWS 耳機中引入了骨傳導感知技術,它可以感應說話時骨頭的震動,結合麥克風輸入,通過 AI 算法融合處理,更精準地識別人聲,顯著提升通話清晰度。
同時官方示範中顯示 FreeBuds 6 能夠大幅消除背景噪音(高達 95dB 的),意味著用戶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中,通話對方仍然能清晰聽到用戶的聲音。耳機亦可以在 8 米/秒的風速下(相當於7 級風),FreeBuds 6 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通話質量。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通話增強功能不僅限於華為手機,即使是使用 iPhone/Android 的用戶也能體驗到同樣的通話效果。無論是普通電話、VoIP 通話還是遊戲語音都能提供一致的高品質通話效果。
FreeBuds 6 在電池續航方面,快速充電 5 分鐘即可提供 3.5 小時使用時間,完全充電可實現長達 36 小時的總續航(連充電盒),使用時間方面在開啟降噪模式下能提供約 4 小時的單次使用時間,耳機亦具備 IP54 防塵防水等級。
華為在去年發布了智能手錶產品 WATCH 5 GT 系列,而新一代 WATCH 5 亦正式發表,當中引入了多項革命性技術和設計升級。從外觀設計到健康監測功能,從材質工藝,展現了華為在智能穿戴領域的強大全面性。本文將全面解析這款智能手錶的特性及使用體驗。
華為 WATCH 5 系列採用了一體流線型設計,設計靈感來源於地球與宇宙的分界線 – 卡門線,以呼應了產品「智慧、科技、未來感」的定位。今次是華為首次在 WATCH 系列提供雙尺寸選擇,分別有 46mm 大表面,為追求科技感和顯示效果的用戶而設,另一款 42mm 表面專為偏好小尺寸手錶或女性用戶設計。
WATCH 5 採用了全新 LTPO 2.0 屏幕技術,相比前代產品邊框寬度縮小了33%,46mm 在保持 1.5″ 尺寸同時,提供了更大的屏佔比例,提升了視覺體驗。
屏幕材質上,WATCH 5 系列無論大小尺寸均採用了球面藍寶石玻璃,這種材質不僅擁有極高的硬度和耐刮性,其球面設計還賦予產品更加立體的科技感。
WATCH 5 的屏幕最高亮度高達 3000nits,數值是上代產品的三倍,亦特別適合運動愛好者在戶外環境使用。
WATCH 5 在材質選擇上不同的展現方式,42mm 一款採用 904L 不鏽鋼表殼材質,透過特殊調色工藝造出紗金色外觀,並添加了微妙的粉色調,更符合女性用戶的審美需求。46mm 選用輕盈耐用的航空級鈦合金,當中更有一款以獨特的灰調紫色設計。
錶帶選擇方面,WATCH 5 提供了多種高品質選擇,包括鈦金屬錶帶、素皮復合錶帶(外層為素皮、內層為膠質材料,兼顧美觀與舒適性)、類似絲綢質感的錶帶,以及帶有牛仔紋理的女士錶帶,滿足不同用戶在不同場合的穿戴需求。
WATCH 5 最重要的技術創新無疑是全新的 Multi-sensing X-TAP 技術。這是一個位於手錶 3 點鐘方向(表冠位置)的三合一傳感器,集成了 ECG(心電)、PPG(光電容積描記)和壓感傳感器三大功能。
技術上不單是硬件配置的升級,更代表了智能穿戴設備在健康監測領域的突破。將三種傳感器集成在錶冠位置,同時實現導電、透光和壓感功能,透過 X-TAP ,不再僅限於手腕背面的採集訊號,更擴展到了指尖的實現了訊號融合處理,結合升級後的 TruSense 技術,提高了健康數據的準確性。
基於 X-TAP 技術,WATCH 5 帶來了多項健康監測功能的升級,例如指尖實時血氧監測,相比傳統智能手錶只能進行單次血氧測量,WATCH 5能持續監測並實時更新血氧數值。特別適合高原旅行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或潛水運動員。
華為將原有的 9 項健康指標微體檢功能升級為 11 項,新增了 HRV(心率變異性)和情緒健康指標。更便捷的是,用戶只需用手指輕觸 X-TAP,3 秒即可進入微體檢功能,大大提高了日常健康監測的便利性。
除了常見的Double Tap(雙擊)手勢外,WATCH 5 新增了 Double Slide(雙滑)手勢,提供了更靈活的操作選擇。例如,在來電場時以 Double Tap 來接聽電話,而 Double Slide 則特別適合單手被佔用的環境,如在進食、拿東西或運動時。
續航方面,WATCH 5 提供了兩種模式選擇,在全能模式下 46mm 可使用 4.5 天,42mm 可使用 3 天,而在超級省電模式下分別可使用 10 天以上及 7 天。
內地為刺激內需,目前正推行以舊換新補貼活動,補貼民眾去購買包括家電及數碼產品,而持有回鄉證的港人原來也能受惠。最近,內地部分網購平台,已將 Apple 的 iPhone 16 Pro 128GB 的售價下調至人民幣 ¥5,999 以下 (約 HK$6,469),剛好能享用 $500 國家補貼,補貼後價格更低至人民幣 ¥5,499 (約 HK$5,955) ,比起香港 Apple 官方價 HK$8,599 便宜近 $2,600。
根據國內《紅星新聞》的報導,包括京東、天貓、蘇寧易購及拼多多等大型網購平台,最近將 iPhone 16 Pro 128GB 的售價下調,讓高階的 iPhone 產品也納入產品單價 ¥6,000 的「國補」範圍。而持有回鄉證的香港人,也能獲得「國補」優惠,不過會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中國港澳台居民及外籍人士符合以下的基本條件,即可參與以舊換新補貼活動:
以舊換新補貼活動,有效期爲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其中數碼 3C 類商品包括手機、平板、智能手錶。單件銷售價格不能超過人民幣 ¥6,000,每人每類產品可獲補貼 1 件,每件補貼最高不超過人民幣 ¥500。
當然,不是每個香港人都有國內電話號碼及銀行帳號,未必能獲得人民幣 ¥500「國補」優惠。不過以人民幣 ¥5,999 (約 HK$6,469) 能入手 iPhone 16 Pro 128GB,仍然比香港購買便宜 HK$2,100,計落都有著數。現時不少港人都習慣北上消費,加上現在不少香港的中資銀行都有跨境戶口,以及一卡兩號的流動電話服務,要達到「國補」優惠的要求,只要花時間做一些手續便可以。
購買中國版 iPhone,跟香港版 iPhone 有分別嗎?根據 Apple 中國和香港官網的資料,中國和香港發售的 iPhone 16 Pro,同樣是 A3294 版本,5G LTE 和無綫網絡的頻譜相同,而且也是使用實體雙 SIM 卡設計。
不過,iPhone 產品的保用是屬於地區性的,所以就算是香港和中國的 iPhone 版本一樣,如果記錄上您的 iPhone 是在國內購買,有需要維修就要在國內的保修點進行。當然,如果是一些可以即時解決的問題,又或者您購買的是 Mac 產品的話,都可以在香港的 Apple Store 要求協助。
我在早兩期的《氣候挑戰》專欄以「香港十大風災」的題目測試了 13 個 AI 人工智能平台。在過程中,AI 也為我提供了一些新的資料,幫助我更新了以死亡人數排名的「香港十大風災」名單(表 1)。從列表可見,頭 6 位及第 9 位都發生在二戰前,另外 3 個則發生在二戰後的 60 和 70 年代。死亡人數最高超過 10,000 人(1937 年的丁丑風災和 1906 年的丙午風災),人數最少都有 45人(1960 年的瑪麗)。
排名 | 颱風名稱 | 發生日期 | 死亡人數 |
1 | 丁丑颱風 | 1937 年 9 月 2日 | 約 11,000 |
2 | 丙午颱風 | 1906 年 9 月 18 日 | 超過 10,000 |
3 | 甲戌颱風 | 1874 年 9 月 22-23 日 | 超過 2,000 |
4 | 無名 | 1908 年 7 月 27-28 日 | 近 1,000 |
5 | 無名 | 1841 年 7 月 20-21 日 | 約 300 |
6 | 庚子颱風 | 1900 年 11 月 9-10 日 | 超過 200 |
7 | 溫黛 | 1962 年 9 月 1 日 | 130 |
8 | 露絲 | 1971 年 8 月 14-17 日 | 110 |
9 | 癸亥颱風 | 1923 年 8 月 17-18 日 | 超過 100 |
10 | 瑪麗 | 1960 年 6 月 4-9 日 | 45 |
近日我在香港科技大學為「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學士後課程授課,最後一課是「惡劣天氣與極端事件」,這個題目當然離不開颱風與暴雨。於是我亦嘗試利用AI協助研究一下「香港十大雨災」這個問題。首先,我以《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1] 第五章「自然災害」所記載的「歷年暴雨災害情況表」為參考,並從香港天文台的氣候數據服務庫找出相應的雨量記錄[2],得出了 (表 2)。
[1] https://www.hkchronicles.org.hk/Nature3
[2] https://www.hko.gov.hk/tc/cis/dailyElement.htm?ele=RF
排名 | 雨災名稱 | 發生日期 | 死亡人數 | 天文台最高日雨量(毫米) | 天文台總雨量 (毫米) |
1 | 六一八雨災 | 1972 年 6 月 16-18 日 | 164 | 232.6 | 652.3 |
2 | — | 1925 年 7 月 14-17 日 | 75 | 263.7 | 404.2 |
3 | 六六雨災/六一二雨災 | 1966 年 6 月 7-13 日 | 64 | 382.6 | 679.9 |
4 | — | 1959 年 6 月 12-15 日 | 46 | 270.3 | 724.6 |
5 | — | 1955 年 8 月 28 日 | 28 | 34.3 | 34.3 |
6 | — | 1982 年 5 月 28-31 日 | 28 | 258.4 | 653.9 |
7 | — | 1976 年 8 月 24-25 日 | 27 | 261.3 | 511.6 |
8 | — | 1889 年 5 月 29-30 日 | ≥23 | 520.6 | 841.2 |
9 | — | 1968 年 6 月 12-13 日 | 22 | 200.2 | 326.2 |
10 | — | 1926 年 7 月 19 日 | 13 | 534.1 | 534.1 |
(表 2) 包括了幾個之前介紹過的歷史雨災,包括 1889年「世紀大暴雨」
[3](圖 1)、1925 年的「普慶坊災難」暴雨 [4](圖 2)、1926 年的「驚人暴雨」[5](圖 3)、1966 年的「六六雨災」(圖 4)以及 1972 年的「六一八雨災」[6](圖 5)。
[3] https://www.hko.gov.hk/tc/天文台網誌/101811/一山還有一山高:1889年的世紀大暴雨
[4] https://www.hko.gov.hk/tc/天文台網誌/101813/1925-年的普慶坊災難
[5] https://www.hko.gov.hk/tc/blog/00000135.htm
[6] https://www.pcmarket.com.hk/climate-challenge-heavy-rainfall-and-flooding/
相信還有許多人會記得「六六雨災」和「六一八雨災」的災難場面,我是親身經歷後者的其中一個!當年我才 8 嵗,讀小學三年班,住在西營盤水街近薄扶林道,記得 6 月 18 日那天是星期日,整日在落雨,吃完晚飯後一家人在看電視,突然聽到隆然巨響,我以爲是雷聲,望向窗外卻看不見閃電或下雨,後來從新聞報道才得知位於西半山旭龢道的 12 層高「旭龢大廈」,因山泥傾瀉令整棟大廈倒塌,隆然巨響原來是塌樓的聲音!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心有餘悸!
但如果論最高日雨量,「六一八雨災」的 232.6 毫米卻不是最高。名列前茅的是 1926 年的「驚人暴雨」(534.1 毫米),第二高是 1889 年的「世紀大暴雨」(520.6 毫米)。雖然不位列十大,大家都記憶猶新的 2023 年 9 月 7-8 日「世紀黑雨」(圖 6)的最高日雨量排名第三(425.0 毫米),引致 4 人死亡。
鑒於研究「香港十大風災」的過程中,AI 能夠補充一些遺漏的資料,筆者也利用 Perplexity AI 來協助評估 (表 2) 是否準確,結果是 AI 提出 1957 年 5 月底連場大雨的死亡人數,也可以使這次事件載於十大列表之内。《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的「歷年暴雨災害情況表」亦有列出 1957 年 5 月 22 日因連日暴雨引致山泥傾瀉,而造成最少 11 人死亡。但 Perplexity 找到《維基百科》有提及 1957 年 5 月底的雨災帶來 25 人死亡。於是筆者翻查該月的報紙,發現 5 月 22 日後,還陸續因大雨而出現更多的山泥傾瀉、水浸和雷擊事件,由 5 月 21 日至 29 日,共有 27 人死亡,多人失蹤。因此,筆者更新了「香港十大雨災」名單(表 3)。由於 1957 年的個案以死亡人數計排名第 7,除了影響了(表 2)原來第 7 – 9 位的排名外,1926 年的「驚人暴雨」因而跌出十大。
排名 | 雨災名稱 | 發生日期 | 死亡人數 | 天文台最高日雨量(毫米) | 天文台總雨量 (毫米) |
1 | 六一八雨災 | 1972 年 6 月 16 – 18 日 | 164 | 232.6 | 652.3 |
2 | — | 1925 年 7 月 14 -17 日 | 75 | 263.7 | 404.2 |
3 | 六六雨災/六一二雨災 | 1966 年 6 月 7-13日 | 64 | 382.6 | 679.9 |
4 | — | 1959 年 6 月 12-15 日 | 46 | 270.3 | 724.6 |
5 | — | 1955 年 8 月 28 日 | 28 | 34.3 | 34.3 |
6 | — | 1982 年 5 月 28-31 日 | 28 | 258.4 | 653.9 |
7 | — | 1957 年 5 月 21-29 日 | 27 | 246.2 | 664.2 |
8 | — | 1976 年 8 月 24-25 日 | 27 | 261.3 | 511.6 |
9 | — | 1889 年 5 月 29-30 日 | ≥23 | 520.6 | 841.2 |
10 | — | 1968 年 6 月 12-13 日 | 22 | 200.0 | 326.2 |
我們從更新的名單可以看到一些端倪。首先,「香港十大雨災」的死亡人數介乎 20 至 200 之間,比「香港十大風災」的最高死亡人數(超過 1 萬)低 2 至 3 個量級,這與以往風災令大量漁民死亡關係非常密切。其次,雨災所帶來的影響,可以短至 1 天(1955 年),也可以長達 9 天(1957 年)。深入分析「香港十大雨災」的個案顯示,除了 1955 年的個案外,其他的個案都與山泥傾瀉有關,而山泥傾瀉往往會受長時間大雨影響,泥土不斷纍積雨水而變得不穩定,引致崩塌。「六一八雨災」正好突出了這點:此個案的特點是首次連續三日,每日都錄得超過 200 毫米雨量,差不多同時為秀茂坪和西半山帶來災難性的山泥傾瀉。
1955 年的個案也值得討論:這場災難事件所對應的天文台日雨量,只有 34.3 毫米,但竟足以令 28 人死亡。這是不少年長朋友還會記得的大埔滘(松仔園)山洪暴發事件。當年 8 月 28 日,一群聖雅各小學的師生和九廣鐵路親屬旅行團,分別在松仔園一帶進行戶外活動。中午過後開始下雨,部分人走到附近的橋下避雨。及後山洪暴發,洪水夾雜著泥石將多人沖走。遇難者的遺體被沖至下游,最後證實共 28 人死亡。後來大埔七約鄕公所在事發的橋旁立《怒水橋洪流肇禍記》石碑作紀念,石碑現已搬到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圖 7)。從這慘劇可見,我們必須做好公衆教育:下雨時切忌在溪澗逗留,更不應在橋底低處避雨;山洪甚至可以在比較遠的山上產生後,沿著山澗突如其來。
今天許多山洪暴發黑點都設有警告牌提示;大家遠足時更可以用「我的天文台」應用程式内的雷達圖留意雨區的發展,提高警覺,趨吉避兇。
除了 1955 年的山洪慘劇,其餘 9 個雨災個案,都與山泥傾瀉有關。當 1976 年 8 月 24-25 日由熱帶風暴「愛倫」所帶來的暴雨,再次在秀茂坪引致山泥傾瀉,令 18 人死亡。政府終於下定決心,在 1977 年成立土力工程處,設立斜坡安全管理系統,做了大量的斜坡鞏固工程,大大降低了山泥傾瀉的風險(圖 8)。但是,隨著氣候變化越演越烈,雨量紀錄不斷被打破(圖 9),山泥傾瀉的風險將會無可避免地增加。我們必須做好氣候適應工作,防患未然。
岑智明先生參與創作的天文科普漫畫 — 《CMS 天文調查隊》最新第 3 期經已出版,歡迎到各大書店,或 Playit.hk 網店購買。
微軟宣布推出兩款新的 Surface 電腦成員,分別是 Surface Laptop 13 和 Surface Pro 12,兩款都是主打輕便的小型機種,使用的處理器都是 Snapdragon X,最大改良位是終於放棄了磁吸充電 Surface Connect,改為只提供 USB-C 充電,看似無聊,但對 Surface 的老用戶來說,可能是好消息。
Surface Laptop 13 和 和 Surface Pro 12 都主打輕巧,重量分別是 1.22kg 和 686g (單機未計鍵盤),兩者都跟現時其他 Surface 型號一樣使用 Snapdragon X 系列處理器,基本配置是 Snapdragon X Plus 8 核心、16GB 記憶體,可選擇 256GB 或 512GB SSD。兩款機都有可觸控屏幕,Surface Pro 12 的解像度有 2196 x 1464 (220ppi),有 1200:1 對比度,以及 SDR 400nits 亮度;而 Surface Laptop 13 則只有 1920 x 1280 (178ppi) 解像度,1000:1 對比度和 SDR 400nits 亮度。兩者都維持 Surface 特色的 3:2 比例屏幕,同時有 10 點觸控。
以電池續航力計,13 吋的 Surface Laptop 13 比較佔優,提供 23 小時影片播放時間或 16 小時上網瀏覽時間,官方報稱是 Surface 系列中最長的; Surface Pro 12 則提供 16 小時影片播放時間或 12 小時上網瀏覽時間。
由於機身細小,兩款電腦的擴充性有限,只提供有 2x USB-C 插頭,支援 USB 3.2 規格。今次兩部新機都取消了 Surface Connect 磁吸充電頭,改用 USB-C 充電,好處是更方便不用攜帶 Surface Connect 專屬火牛,同時不少 Surface 用戶反映,Surface Connect 很容易壞,今次改用 USB-C 就解決問題,而作為接近平板電腦的使用體驗,2 個 USB-C 插頭的擴充性還可以接受。
新一代 Surface 電腦當然可以使用 Windows 11 的 Copilot+ PC 功能,今次兩部新機未算 Surface 系列中最細,但是在便攜性和可用性之間,算是找到一個新的平衡。最大的考慮,反而是消費者對 Snapdragon X 這款 ARM 處理器的軟件相容性的信心問題。事實上,新一季包括 Intel 和 AMD 都開始提供具有 40TIPS 算力 NPU 的中階級別流動處理品,市場上開始有售價比較相宜,而且也屬輕薄設計的 X86 筆電。只是如果用戶想選擇一部如同平板電腦般薄身,又可以用盡 Windows 功能的筆電, Surface 兩款新機仍有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今次兩部新機提供新的 Violet (羅蘭紫)色,像是初代 Sony VAIO 的那種紫色,比起 MacBook Air M4 的天空藍更加討好吸引。
兩款 Surface 電腦將於 7 月 2 日在香港接受訂購,但兩部機早前在歐美已經開賣,以美國的售價作參考,Surface Laptop 13 售價 899.99 美元 (約 7,020 港元)起,Surface Pro 12 售價則由 799.99 美元(約 6,240港元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