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6

【氣候挑戰】又到雨季 回顧香港十大雨災

我在早兩期的《氣候挑戰》專欄以「香港十大風災」的題目測試了 13 個 AI 人工智能平台。在過程中,AI 也為我提供了一些新的資料,幫助我更新了以死亡人數排名的「香港十大風災」名單(表 1)。從列表可見,頭 6 位及第 9 位都發生在二戰前,另外 3 個則發生在二戰後的 60 和 70 年代。死亡人數最高超過 10,000 人(1937 年的丁丑風災和 1906 年的丙午風災),人數最少都有 45人(1960 年的瑪麗)。

圖 1:1889年「世紀大暴雨」後金鐘美利兵房(即今日的中國銀行大廈)一帶的災情。(來源:岑智明)

表 1:香港十大歷史風災,以死亡人數排序

排名颱風名稱發生日期死亡人數
1丁丑颱風1937 年 9 月 2日約 11,000
2丙午颱風1906 年 9 月 18 日超過 10,000
3甲戌颱風1874 年 9 月 22-23 日超過 2,000
4無名1908 年 7 月 27-28 日近 1,000
5無名1841 年 7 月 20-21 日約 300
6庚子颱風1900 年 11 月 9-10 日超過 200
7溫黛1962 年 9 月 1 日130
8露絲1971 年 8 月 14-17 日110
9癸亥颱風1923 年 8 月 17-18 日超過 100
10瑪麗1960 年 6 月 4-9 日45
圖 2:1925年「普慶坊災難」暴雨後倒塌的樓宇。(來源:岑智明)

近日我在香港科技大學為「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學士後課程授課,最後一課是「惡劣天氣與極端事件」,這個題目當然離不開颱風與暴雨。於是我亦嘗試利用AI協助研究一下「香港十大雨災」這個問題。首先,我以《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1] 第五章「自然災害」所記載的「歷年暴雨災害情況表」為參考,並從香港天文台的氣候數據服務庫找出相應的雨量記錄[2],得出了 (表 2)。


[1] https://www.hkchronicles.org.hk/Nature3

[2] https://www.hko.gov.hk/tc/cis/dailyElement.htm?ele=RF

表 2:香港十大歷史雨災,以死亡人數排序

排名雨災名稱發生日期死亡人數天文台最高日雨量(毫米天文台總雨量
(毫米)
1六一八雨災1972 年 6 月 16-18 日164232.6652.3
21925 年 7 月 14-17 日75263.7404.2
3六六雨災/六一二雨災1966 年 6 月 7-13 日64382.6679.9
41959 年 6 月 12-15 日46270.3724.6
51955 年 8 月 28 日2834.334.3
61982 年 5 月 28-31 日28258.4653.9
71976 年 8 月 24-25 日27261.3511.6
81889 年 5 月 29-30 日≥23520.6841.2
91968 年 6 月 12-13 日22200.2326.2
101926 年 7 月 19 日13534.1534.1

(表 2) 包括了幾個之前介紹過的歷史雨災,包括 1889年「世紀大暴雨」
[3](圖 1)、1925 年的「普慶坊災難」暴雨 [4](圖 2)、1926 年的「驚人暴雨」[5](圖 3)、1966 年的「六六雨災」(圖 4)以及 1972 年的「六一八雨災」[6](圖 5)。

圖 3:1926年的「驚人暴雨」令跑馬地馬場被淹。(來源:岑智明)

[3] https://www.hko.gov.hk/tc/天文台網誌/101811/一山還有一山高:1889年的世紀大暴雨

[4] https://www.hko.gov.hk/tc/天文台網誌/101813/1925-年的普慶坊災難

[5] https://www.hko.gov.hk/tc/blog/00000135.htm

[6] https://www.pcmarket.com.hk/climate-challenge-heavy-rainfall-and-flooding/


相信還有許多人會記得「六六雨災」和「六一八雨災」的災難場面,我是親身經歷後者的其中一個!當年我才 8 嵗,讀小學三年班,住在西營盤水街近薄扶林道,記得 6 月 18 日那天是星期日,整日在落雨,吃完晚飯後一家人在看電視,突然聽到隆然巨響,我以爲是雷聲,望向窗外卻看不見閃電或下雨,後來從新聞報道才得知位於西半山旭龢道的 12 層高「旭龢大廈」,因山泥傾瀉令整棟大廈倒塌,隆然巨響原來是塌樓的聲音!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心有餘悸!

圖 4:北角明園西街在「六六雨災」後的災情。(來源:岑智明)
圖 5:1972年「六一八雨災」後港島西半山寶珊道及旭龢道的災情。(來源:土木工程拓展署)

但如果論最高日雨量,「六一八雨災」的 232.6 毫米卻不是最高。名列前茅的是 1926 年的「驚人暴雨」(534.1 毫米),第二高是 1889 年的「世紀大暴雨」(520.6 毫米)。雖然不位列十大,大家都記憶猶新的 2023 年 9 月 7-8 日「世紀黑雨」(圖 6)的最高日雨量排名第三(425.0 毫米),引致 4 人死亡。

圖 6:2023年9月7-8日的「世紀黑雨」令黃大仙地鐵站及地鐵管道嚴重水浸。(來源:星島日報)

鑒於研究「香港十大風災」的過程中,AI 能夠補充一些遺漏的資料,筆者也利用 Perplexity AI 來協助評估 (表 2) 是否準確,結果是 AI 提出 1957 年 5 月底連場大雨的死亡人數,也可以使這次事件載於十大列表之内。《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的「歷年暴雨災害情況表」亦有列出 1957 年 5 月 22 日因連日暴雨引致山泥傾瀉,而造成最少 11 人死亡。但 Perplexity 找到《維基百科》有提及 1957 年 5 月底的雨災帶來 25 人死亡。於是筆者翻查該月的報紙,發現 5 月 22 日後,還陸續因大雨而出現更多的山泥傾瀉、水浸和雷擊事件,由 5 月 21 日至 29 日,共有 27 人死亡,多人失蹤。因此,筆者更新了「香港十大雨災」名單(表 3)。由於 1957 年的個案以死亡人數計排名第 7,除了影響了(表 2)原來第 7 – 9 位的排名外,1926 年的「驚人暴雨」因而跌出十大。

表 3:香港十大歷史雨災(以死亡人數排序)

排名雨災名稱發生日期死亡人數天文台最高日雨量(毫米)天文台總雨量
(毫米)
1六一八雨災1972 年 6 月 16 – 18 日164232.6652.3
21925 年 7 月 14 -17 日75263.7404.2
3六六雨災/六一二雨災1966 年 6 月 7-13日64382.6679.9
41959 年 6 月 12-15 日46270.3724.6
51955 年 8 月 28 日2834.334.3
61982 年 5 月 28-31 日28258.4653.9
71957 年 5 月 21-29 日27246.2664.2
81976 年 8 月 24-25 日27261.3511.6
91889 年 5 月 29-30 日≥23520.6841.2
101968 年 6 月 12-13 日22200.0326.2


我們從更新的名單可以看到一些端倪。首先,「香港十大雨災」的死亡人數介乎 20 至 200 之間,比「香港十大風災」的最高死亡人數(超過 1 萬)低 2 至 3 個量級,這與以往風災令大量漁民死亡關係非常密切。其次,雨災所帶來的影響,可以短至 1 天(1955 年),也可以長達 9 天(1957 年)。深入分析「香港十大雨災」的個案顯示,除了 1955 年的個案外,其他的個案都與山泥傾瀉有關,而山泥傾瀉往往會受長時間大雨影響,泥土不斷纍積雨水而變得不穩定,引致崩塌。「六一八雨災」正好突出了這點:此個案的特點是首次連續三日,每日都錄得超過 200 毫米雨量,差不多同時為秀茂坪和西半山帶來災難性的山泥傾瀉。

1955 年的個案也值得討論:這場災難事件所對應的天文台日雨量,只有 34.3 毫米,但竟足以令 28 人死亡。這是不少年長朋友還會記得的大埔滘(松仔園)山洪暴發事件。當年 8 月 28 日,一群聖雅各小學的師生和九廣鐵路親屬旅行團,分別在松仔園一帶進行戶外活動。中午過後開始下雨,部分人走到附近的橋下避雨。及後山洪暴發,洪水夾雜著泥石將多人沖走。遇難者的遺體被沖至下游,最後證實共 28 人死亡。後來大埔七約鄕公所在事發的橋旁立《怒水橋洪流肇禍記》石碑作紀念,石碑現已搬到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圖 7)。從這慘劇可見,我們必須做好公衆教育:下雨時切忌在溪澗逗留,更不應在橋底低處避雨;山洪甚至可以在比較遠的山上產生後,沿著山澗突如其來。

圖七:紀念大埔滘松仔園山洪暴發慘劇的《怒水橋洪流肇禍記》石碑。
(來源:https://lausoldier.blogspot.com/2015/01/blog-post.html

今天許多山洪暴發黑點都設有警告牌提示;大家遠足時更可以用「我的天文台」應用程式内的雷達圖留意雨區的發展,提高警覺,趨吉避兇。

除了 1955 年的山洪慘劇,其餘 9 個雨災個案,都與山泥傾瀉有關。當 1976 年 8 月 24-25 日由熱帶風暴「愛倫」所帶來的暴雨,再次在秀茂坪引致山泥傾瀉,令 18 人死亡。政府終於下定決心,在 1977 年成立土力工程處,設立斜坡安全管理系統,做了大量的斜坡鞏固工程,大大降低了山泥傾瀉的風險(圖 8)。但是,隨著氣候變化越演越烈,雨量紀錄不斷被打破(圖 9),山泥傾瀉的風險將會無可避免地增加。我們必須做好氣候適應工作,防患未然。

圖 8:香港山泥傾瀉風險。(來源:土力工程處)
圖 9:自 1884 年以來的天文台一小時最高雨量紀錄(來源:香港天文台)

岑智明先生參與創作的天文科普漫畫 — 《CMS 天文調查隊》最新第 3 期經已出版,歡迎到各大書店,或 Playit.hk 網店購買。

ZCOPE 最新影片

微軟 Surface 新增兩款「小成員」放棄磁吸充電成最大賣點

微軟宣布推出兩款新的 Surface 電腦成員,分別是 Surface Laptop 13 和 Surface Pro 12,兩款都是主打輕便的小型機種,使用的處理器都是 Snapdragon X,最大改良位是終於放棄了磁吸充電 Surface Connect,改為只提供 USB-C 充電,看似無聊,但對 Surface 的老用戶來說,可能是好消息。

Surface Laptop 13 和 和 Surface Pro 12 都主打輕巧,重量分別是 1.22kg 和 686g (單機未計鍵盤),兩者都跟現時其他 Surface 型號一樣使用 Snapdragon X 系列處理器,基本配置是 Snapdragon X Plus 8 核心、16GB 記憶體,可選擇 256GB 或 512GB SSD。兩款機都有可觸控屏幕,Surface Pro 12 的解像度有 2196 x 1464 (220ppi),有 1200:1 對比度,以及 SDR 400nits 亮度;而 Surface Laptop 13 則只有 1920  x 1280 (178ppi) 解像度,1000:1 對比度和 SDR 400nits 亮度。兩者都維持 Surface 特色的 3:2 比例屏幕,同時有 10 點觸控。

以電池續航力計,13 吋的 Surface Laptop 13 比較佔優,提供 23 小時影片播放時間或 16 小時上網瀏覽時間,官方報稱是 Surface 系列中最長的; Surface Pro 12 則提供 16 小時影片播放時間或 12 小時上網瀏覽時間。

由於機身細小,兩款電腦的擴充性有限,只提供有 2x USB-C 插頭,支援 USB 3.2 規格。今次兩部新機都取消了 Surface Connect 磁吸充電頭,改用 USB-C 充電,好處是更方便不用攜帶 Surface Connect 專屬火牛,同時不少 Surface 用戶反映,Surface Connect 很容易壞,今次改用 USB-C 就解決問題,而作為接近平板電腦的使用體驗,2 個 USB-C 插頭的擴充性還可以接受。

新一代 Surface 電腦當然可以使用 Windows 11 的 Copilot+ PC 功能,今次兩部新機未算 Surface 系列中最細,但是在便攜性和可用性之間,算是找到一個新的平衡。最大的考慮,反而是消費者對 Snapdragon X 這款 ARM 處理器的軟件相容性的信心問題。事實上,新一季包括 Intel 和 AMD 都開始提供具有 40TIPS 算力 NPU 的中階級別流動處理品,市場上開始有售價比較相宜,而且也屬輕薄設計的 X86 筆電。只是如果用戶想選擇一部如同平板電腦般薄身,又可以用盡  Windows 功能的筆電, Surface 兩款新機仍有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今次兩部新機提供新的 Violet (羅蘭紫)色,像是初代 Sony VAIO 的那種紫色,比起 MacBook Air M4 的天空藍更加討好吸引。

兩款 Surface 電腦將於 7 月 2 日在香港接受訂購,但兩部機早前在歐美已經開賣,以美國的售價作參考,Surface Laptop 13 售價 899.99 美元 (約 7,020 港元)起,Surface Pro 12 售價則由 799.99 美元(約 6,240港元 )起。

ZCOPE 最新影片

奢華好聲音 B&O Beosound A1 (3rd Gen) 便攜式藍牙揚聲器

丹麥奢華視聽品牌 Bang & Olufsen 推出第三代 Beosound A1 便攜式藍牙揚聲器。這款由著名丹麥設計師 Cecilie Manz 傾力打造的 Beosound A1 看似簡約平凡,但其音色和製作工藝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Beosound A1 沿用 B&O 經典的自然系鋁金屬風格,今代更新增蜂蜜金和尤加利綠配色,兩款以大自然色彩為靈感。揚聲器飾面採用珍珠噴砂鋁材上面擁有 2,173 個精密銑削孔,令聲音能傳送更平均,並搭配了柔軟的防水皮革帶,方便攜帶。而機身更支援 IP67 防塵防水等級,以配合日常生活的需要。

音響設計方面,B&O Beosound A1 (3rd Gen) ,是採用 0.6″ 高音單元及 3.25″ 低音單元,並加入 2 組 30W D 級擴大器提供高達 60W 的總輸出。而強勁的低音單元,帶來深沉澎湃的低音,低音聲壓級達到 64dB,比前代略為提升 2dB。另外用家還可透過 B&O 手機 App 將兩台第三代 Beosound A1 組成立體音效,進一部擴闊音場效果。

B&O Beosound A1 (3rd Gen) 搭配現有的三個麥克風陣列,提供出色的免提通話品質,並支援 Microsoft Swift Pair 和 Google Fast Pair 等功能,更是少數會支援 aptX 無線音樂編碼,音色表現當然比一般藍牙揚聲器出色。而機身的 USB-C 埠除了支援充電,還可作為音訊傳輸,音色表現會進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是,近年 B&O 的音響產品都會採用模組式設計,確保產品能擁有長達 10 年的產品壽命。而 Beosound A1 的電池是採用可更換設計,藉以延長產品的壽命。此外,Beosound A1 是全球首款將獲得 Cradle to Cradle Certified(銅級)的藍牙音響產品,這項認證支持採用可維護、可升級且可維修的產品設計方法。

小結

PCM Rating:4.5 /5

音色表現上,Beosound A1 (3rd Gen) 的高中頻和低音表現細緻。不過作為便攜式藍牙揚聲器,重量達 576g 的 Beosound A1 (3rd Gen),屬於重量級級別,出外使用可能不太方便。但因為可以將 2 台 Beosound A1 (3rd Gen) 組成立體聲播放。用來接連電腦使用,煲劇聽歌效果出眾。

B&O Beosound A1 (3rd Gen) 產品規格

  • 揚聲器單元 : 1 x 0.6″ 高頻驅動器、 1 x 3.25″ 低頻驅動器
  • 擴大機 : 1 x 30W D 級用於高音單體 1 x 30W D 級用於低音單體
  • 總輸出:60W
  • 頻率範圍 : 54 – 20,000 Hz
  • 1 公尺處的最大聲壓位準 (SPL) : 92 dB(SPL)
  • 低音功效 : 64 dB (SPL)
  • 音訊接連 : BT5.1、USB-C
  • 立體音效配對 : 僅適用於 Beosound A1 第 2 代和第 3 代兩者之間
  • 售價 : HKD2,898
  • 查詢 : B&O HK

ZCOPE 最新影片

TP-Link 用家實測點解要 Wi-Fi 6 轉 7?升級 Mesh Wi-Fi 係咪要買全套新 Router?

TP-Link Deco be65 Wi-Fi 7

2000Mbps 以上的家居寬頻入屋比例增加,但目前仍有不少用家使用早兩、三年前購入的 Wi-Fi 6 / Wi-Fi 6 Mesh,甚至是 Wi-Fi 5 系統,絕大部分只支援 1000M 網絡,無論有線連接和 Wi-Fi 都無法用盡 2500Mbps 寬頻的優勢,想要升級 Wi-Fi 7,又是否一定要廢掉原有系統?升級速度又會快幾多?筆者就試用 TP-Link 的 Wi-Fi 7 Mesh 產品研究一下如何最有成本效益升級家中網絡。

先簡介一下測試的網絡環境,筆者家中現使用一套 Wi-Fi 6 Mesh 裝置,因為升級到 2500M 寬頻,因此考慮升級到擁有 2.5G WAN / LAN 的 Wi-Fi 7 Mesh 產品配合。

今次想嘗試究竟應該用一般的一對換一對方式?還是買同系列的 Wi-Fi 7 Mesh 單一台 Router 當成新的主機,再接駁現有 2 部 Wi-Fi 6 Mesh 作為子機,這樣就可以最經濟地將家中 Wi-Fi 網絡升級到對應 2500Mbps 寬頻,但到底這個 Wi-Fi 7 + Wi-Fi 6 混搭方案真的可行嗎?網絡速度有多大提升?跟純粹使用全套 Wi-Fi 7 系統,會有多大差距呢?

舊 Wi-Fi 6 網絡現樽頸

目前家中使用了一年多的 Wi-Fi 6 Mesh 系統,是 TP-Link Deco X60(舊版)。這款較入門的 AX3000 雙頻 Mesh Wi-Fi 系統,速度為 574Mbps (2.4 GHz)+ 2402Mbps(5 GHz),提供 2 個 1000Mbps 的 WAN / LAN。因為當時家中剛轉會使用 1000Mbps 寬頻,考慮到即使 Router 的速度再高,但實際也只能發揮 900Mbps 左右的上下載速度,加上使用的網絡裝置數量不多,所以當時認為入門級 AX3000 都很足夠。

但當升級到 2500Mbps 後,原有的 Deco X60 因為僅支援 1000Mbps WAN / LAN 限制了對外網速。當然,如果一口氣升級到支援 2.5G WAN / LAN 的 Wi-Fi 7 Mesh 會最簡單直接,但似乎會浪費原有的 X60 系統。

而今次測試,我們借來了 TP-Link的 Deco BE65,是目前最受歡迎的三頻 Mesh Wi-Fi 路由器,會支援 5764 Mbps (6 GHz) + 4324 Mbps (5 GHz) + 688 Mbps (2.4 GHz),合共 BE11000 級的速度。由於 Deco BE65 會支援 6 GHz 頻段,提供高速連接。至於有線連接方面,每台 Deco BE65 都會配備 4 個 2.5Gbps WAN / LAN,可滿足目前 2.5Gbps 寬頻網絡的需要。我們先試一下以 PCM 辦公室的 2.5Gbps 線連接 BE65 作有線速度測試,下載速度平均為 2100~2200Mbps,而上載速度平均為 1500~1600Mbps。

實試 1.  現有 Deco X60 Mesh 網絡 (Wi-Fi 6 AX3000)

今次測試,會先以現有 Deco X60(Wi-Fi 6 AX3000)接連線家中的 2500Gbps 網絡作參考,然後換成 Deco BE65(Wi-Fi 7 BE11000)在同樣佈局下進行測試。最後會以 Deco BE65 作為主機,再連接現有的 Deco X60 作子機,看看連線速度上會跟純用 Wi-Fi 7 系統會有多大差距。

因為 Deco X60 只配備 1000Mbps WAN / LAN,未能發揮 2.5G 寬頻的優勢,但整體覆蓋及連線速度也不錯。以 Window 11 PC、iPad Air M2 及 Xiaomi 14T Pro 接連,平均也有 900Mbps 以上的下載速度及接近 700Mbps 的上載速度。

實試 2.  Deco BE65 Mesh 網絡 (Wi-Fi 7 BE11000)

換成 Deco BE65,因為支援 2.5Gbps WAN / LAN,可以看到連線速度有明顯提升,最高更達到 2360 Mbps 的下載速度,可發揮現有 2500M 寬頻的優勢。

實試 3.  Deco BE65 混搭 Deco X60 (Wi-Fi 7 + Wi-Fi 6)  1 主機連 3 子機

圖中紅色圓點是 Deco BE65 的擺放位置,藍色方格為 Deco X60,今次的配置,會以 Deco BE65 作為 Host(主機),另一台 BE65 子機就放在客廳較後位置,而現有的兩台 Deco X60 就作為子機,放在頭尾房使用。而這樣的擺放,是希望增強花園及尾房的覆蓋和網速。測試同樣會在客廳、頭尾兩個房間,與及花園進行。

因為多了 2 台子機,Wi-Fi 訊號派送會更均勻,使用同樣支援 Wi-Fi 7 的 Xiaomi 14T Pro,在室內的連線速度都能發揮 2500Mbps 寬頻的優勢。就連花園的網速都略有提升。

實試 4.  Deco BE65 混搭 deco X60 (Wi-Fi 7 + Wi-Fi 6)  1 主機連 2 子機

單購一台 Wi-Fi 7 Router 當主機,接連現有的 Wi-Fi 6 Mesh 系統,其實是今次測試的主題。我們以一台 Deco BE65 (紅點) 當主機,然後接連 2 台 Deco X60 當子機,

速度上,可能未必及得上單純的 Wi-Fi 7 系統。但 1 主機連 2 子機,訊號覆蓋會更完整。而因為 Deco BE65 能支援 2.5Gbps WAN / LAN,配合 2500Mbps 寬頻,網速的確有明顯的提升。

小結

單從網速數字顯示,將 Wi-Fi 7 混搭舊有 Wi-Fi 6 組建新的 Mesh 網絡的確是可行的,而且多了一到兩台子機幫助下,令 Wi-Fi 訊號覆蓋更均勻。將Wi-Fi 7 Mesh Router 升級作主機,就算係上一代的 Wi-Fi 6/6E 電腦/iPad,在不同距離,速度都有明顯提升。

另外,目前不同的寬頻公司都有推出 2000Mbps 或 2500Mbps 光纖寬頻,而且價格更回落不少,不用 $200 一個月月費,令升級門檻下降。

再者,從不同擺位到設置不同數量的 Wi-Fi 7 Mesh Router,都可以證實只需主位升級成 Wi-Fi 7 Mesh Router,就算是還是使用舊 Wi-Fi 6/ 6E 手機/ 電腦,都可以衍生出不同距離都有更高 Wi-Fi 速度。

而且 Deco 系列不同型號的 Wi-Fi 5 / 6 / 6E / 7 Mesh Router,都可以混合型號互相 Mesh,更不分主副,所以就算你預算有限,只購買一台 Deco BE65 都可以令整體無線表現提升不少,更同時獲得自建 VPN Server,假日北上遊玩時都可以繼續保持使用 WhatsApp,睇 YouTube,Gmail 等。

TP-Link Deco BE65
BE11000 三頻 Wi-Fi 7 2.5G Mesh Router

1件裝 : $2,499
2件裝 : $4,699
3件裝 : $6,499

伸延閱讀

ZCOPE 最新影片

Gemini AI 全面擴散、布丁動感新 UI The Android Show I/O Edition

Gemini AI 全面擴散、布丁動感新 UI The Android Show I/O Edition

Google I/O 下星期舉行,但 Android 就搶先一星期在今日凌晨發表多項更新,Android 平台今年從 UI 介面、Gemini 智能以至人、物追蹤都會更新,更多類型 Android 裝置將會引入 Gemini 人工智能,並為用家帶來充滿喜感的新體驗。Google 表示今年會更早向用戶提供新版本 Android,除了下個月在 Pixel 推出 Android 16 外,Samsung 等手機亦有機會在夏季升級。

據 Android 平台副總裁兼總經理 Seang Chau 表示,現時全球超過 190 個國家及地區有多達 30 億部 Android 活躍裝置,包括智能手機、智能手錶、平板電腦、智能電車和汽車等。Google 致力提升跨裝置的應用,令裝置間可輕易配對,推播和分享內容。而今年 Android 的更新就包括全新的使用者介面 UI 設計體系,並會將 Gemini AI 引進至更多 Android 裝置,透過 AI 來令用戶更加安全等。

Android 原生動態島?新設計體系 Material 3 Expressive

Google 在 2021 為 Android 引入 Material You 設計體系,提供具用戶個性和豐富的個人化體驗如動態色彩主題。今年他們就進一步擴展 Material You 的設計理念,在 Android 16 和 Wear OS 6 推出新 UI 設計體系 Material 3 Expressive。它包含一系列新元件和功能的擴展,為用戶介面加入動態。

Material 3 Expressive 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而且容易使用。新設計在 UI 元件互動中加入一些流暢自然的動態,為操作增添一份喜感。而背景就會蒙糊化加強景深效果,令用戶更集中於當前操作的內容。例如當用戶清除通知時,通知訊息就像布丁一樣有點回彈動作,還有相應的觸感震動。而在快速設定畫面,點擊圖示時都會令圖示出現一些變形效果,還會觸動鄰接的圖示產生一些動態,效果相當可愛。

除此之外,Material 3 Expressive 亦更新了色彩主題、加強適應性 UI 元件,和採用更顯眼的字體 Google Sans Flex,以突顯用戶個性。Home 畫面的框格亦經過優化,令小工具和圖示排列得整整有條;快速設定畫面提供更多個人化設定,讓用戶可以將常用的設定項目放在最就手的地方。

Material 3 Expressive 又加入了類似 iOS 動態島的藥丸元素和即時更新 (Live Update) 功能,用戶可以透過畫面左上角的「小藥丸」隨時查看事件的進度,例如查看外賣速遞的狀況。今年稍後多款外賣送餐和網約車程式將會引入這功能。

Material 3 Expressive 設計體系除了應用在系統服務介面之外,Material Design 元件也會應用於 Google 軟件如 Fitbit、Google 相片和 Gmail。Brooks 強調新設計體系也著重效能,不會因而耗費大量電力。

Wear OS 都有色彩主題

除了手機之外,Wear OS 亦會有新 UI 設計,沿著屏幕的捲動動畫引導用戶的注意力,令每個互動更直感。Wear OS 新 UI 設計亦會像手機一樣有具回彈感的 UI 按鈕元件。

Google 亦首次在 Wear OS 引入色彩主題,用戶在系統設定所揀選的主題會套用到其他系統軟件和 Google 應用中。為了令手錶的介面簡明易用,Google 設計了一系列按鈕務求讓用戶更易按動並更善用錶面空間,新設計採用底層極座標網格和更新元件設計及佈局,讓用戶可以快速查看應用程式資訊,立即決定下一步行動。

Material 3 Expressive 設計體系會於今年稍後,在安裝了 Android 16 及 Wear OS 6 的 Pixel 裝置上亮相。

更多裝置有 Gemini(香港沒有)

Google 在 2023 年推出 Gemini,現在已經成為 Android 體驗的核心,用戶可以透過語音、手機的鏡頭或分享畫面,讓 Gemini AI 融入日常生活各個場景中。去年推出的多模式 AI 應用 Gemini Live 現在已在全球 150 個國家及地區推出,支援超過 40 種語言,現在已不需要訂閱就能使用。今年初 Google 升級 Gemini Live 應用程式支援繁體中文,但香港仍未獲支援(可下載《Gemini》應用透過 VPN 來使用)。

今年 Gemini 將會由手機手擴展至其他裝置,包括智能手錶、汽車、電視以至智能眼鏡。

智能手錶

首先,Google 將會在數月內將 Gemini 帶到 Wear OS 智能手錶,即使手機不在身邊也能用自然語音呼叫 AI 助理,亦不需要在細小的錶面上輸入或查看資料。手錶版 Gemini 一樣可以連繫應用程式完成任務、查詢和提示重要事情。例如在健身時即使沒有手機在身,也可以透過手錶來查詢設定提示,替你記住儲物櫃或車位編號。又或者在跑步期間查詢電郵中提到的約會地點。

汽車

Gemini 亦將會登陸 Android Auto 和搭載 Google Built-in 技術的汽車,全部操作都使用免提語音控制。Gemini 進一步提升汽車的「理解能力」,透過 Gemini,汽車系統將能透過自然交談方式,更了解用戶在駕駛時的需要,例如查詢當地資料或尋找歌曲播放等,免除按掣或操作觸控屏幕的需要,令用戶更專注於駕駛。車用的 Gemini 亦能連接到應用程式,進行複雜的查詢,例如建議附近適合兒童遊玩並獲得 4 星評價的地方。Gemini 將會在幾個月內登陸 Android Auto,並在今年稍後登陸搭載 Google Built-in 的汽車。

電視與 Android XR

電視方面,Gemini 今年稍後會率先在 TCL 的 Google TV 上推出。用戶可以以語音請 Gemini 推薦適合兒童觀看的動作片,亦可以回應小孩的提問從中學習新事物。

最後,Google 也會在今年與 Samsung 合作進軍智能眼鏡和 XR 頭戴裝置領域,在 Android XR 平台引入 Gemini。Android XR 首款裝置將會在今年稍後推出,屆時用戶可以在頭戴裝置透過 Gemini 策劃旅行行程,並提供景點的照片和影片。Google 將會在下星期 Google I/O 發布更多有關 Android XR 裝置的詳情。

防騙、尋物有 Android

Google 去年在 Pixel 裝置推出 AI 偵測詐騙功能,幫助用戶辨別短訊可能存在詐騙風險。現在這功能已擴展至所有 Android 裝置的 Google Messages 的用戶,每月偵測出數以十億計詐騙訊息。憑著 Google AI,偵測詐騙功能愈來愈聰明,能分辨出更多不同類型的可疑詐騙訊息。而這個偵測全在用戶的裝置內進行,確保對話內容保密。

另一方面,Android 亦有一系列物件追蹤功能,除了透過《Find my devices》追蹤手機位置、用 Tags 物件追蹤標籤在機場追蹤行李位置之外,Android 將會推出《Find Hub》軟件集中管理各種追蹤,除了裝置和物件追蹤之外,還可以透過《Find Hub》查看家人是否安全回家,又或者向家人分享自己的位置。

多樣化選擇一直是 Android 平台的賣點,用戶可以揀選適合自己應用的物件追蹤標籤。此外,Android 將在今個月開始支援超頻寬物件追蹤標籤,讓用戶能更精準找尋自己的物件。首款支援的超寬頻物件追蹤標籤將是 Motorola 的 Moto Tag。

最後,Android 更進一步支援衛星連接,用戶可以透過衛星發出和接收訊息,即使身處人跡罕至的地方仍然可以保持聯繫。

ZCOPE 最新影片

Apple Music 與環球唱片合作 推出 Sound Therapy 音訊療程

Screenshot

Apple 今日宣布,Apple Music 與環球音樂集團(UMG)合作,即日推出 Sound Therapy,這是一款創新的音訊健康系列,旨在讓聽眾獲得更清晰的注意力、更深入的放鬆和更好的睡眠。

環球音樂集團和 Apple Music 聯手打造 Sound Therapy,這是一個創新的音訊健康系列。

Sound Therapy 現已透過 Apple Music 上提供,它將訂閱者已經熟悉和喜愛的歌曲與特殊的聲波融合在一起,旨在改善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同時保留藝術家的原始願景。以科學研究為後盾,並由 UMG 專有的音頻技術提供支援,Sound Therapy 利用聲波、心理聲學和認知科學的力量來説明聽眾放鬆或集中注意力。

該系列由 Sollos 的製作人、科學家和音訊工程師團隊精心製作,Sollos 是一家在 UMG 倫敦辦事處孵化的開創性音樂健康企業。Sound Therapy 收錄了 Imagine Dragons、Katy Perry、Kacey Musgraves、Ludovico Einaudi、AURORA、Jhené Aiko、Chelsea Cutler 和 Jeremy Zucker 等知名藝術家的流行曲目的擴展、器樂和重新構想版本,提供優質的聆聽體驗。

聲音療法分為三類:專注、放鬆和睡眠。歌曲通過聽覺節拍或彩色雜訊得到增強,以幫助鼓勵特定的大腦反應。伽馬波和白雜訊(每個聲音頻率的嗖嗖聲狀組合)可能有助於聚焦;θ 波可以幫助放鬆;而 delta 波和粉紅雜訊—— 一種更深、更溫和的變化,類似於雨或風——可能有助於獲得更好的睡眠。例如,凱蒂·佩里 (Katy Perry) 的《Double Rainbow》的夢幻版本可以讓聽眾更易入睡,而 Imagine Dragons 的曲目可能會幫助他們專注完成待辦事項清單。

Sound Therapy 的三類聲音療法

保持專注

焦點類別旨在支援提高認知能力和注意力,利用伽瑪聽覺節拍的力量來説明聽眾進入心態以實現最佳焦點。白雜訊掩蓋了分散注意力的聲音,旨在説明聽眾專注於當下。

放鬆時間

Relax 類別中的歌曲專為放手、混合和注入 theta 聽覺節拍而設計,以幫助實現最終的放鬆。

為睡眠而生

睡眠類別旨在通過注入 delta 聽覺節拍或粉紅雜訊來鼓勵更深入的睡眠,其工作原理類似於白雜訊,但使用自然聲音,如降雨和海浪。

ZCOPE》最新影片

TikTok 筆電死亡挑戰釀火災  平台封禁廣泛叫停

日前美國地區 TikTok 平台出現危險的「Chromebook challenge」,影片中將金屬異物插入筆電的 USB Type-A 介面,導致插口短路甚至起火,事件在美國各州學校擴散,甚至發生火災需要師生即時疏散,有關平台已封禁類似短片傳播。在此提醒使用任何帶電設備都應保持清醒理智,勿挑戰常識。

流傳的危險挑戰
美國 NBCC 新聞報道 TikTok 流傳的危險挑戰事件。

為免「數碼鴻溝」出現,不少學校都會為學生提供筆電借用服務,當然學生也有義務要小心使用設備以免損壞,是為基本常識。日前在網上平台如 TikTok 出現危險的「Chromebook challenge」,短片中人以金屬異物插入 Chromebook 或其他類似筆電的 USB Type-A 介面,導致插口短路出現火花、甚至爆炸起火。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華盛頓報道,馬利蘭州有公立學校表示已收到多達 10 宗事件報告,該國各地機構及消防部門亦跟進,發出呼籲家長要留意,及向子女解釋其危險性。

短路令筆電產生高熱燃燒,極度危險
短路令筆電產生高熱燃燒,是極度危險行為。

舊式 USB Type-A 針腳的電路定義比較簡單,供電針腳為常時通電,不當插入異物十分容易出現短路,如果主機板沒有足夠隔離及截斷保護,會危害整部裝置。所有帶電裝置的插口不可插入異物是現代人常識,故意挑戰常識不單產生危險,如果裝置是學校或從機構借取,也屬於惡意毀壞他人財產,是要賠償甚至負上刑事責任。

導電異物接觸到5VDC針腳會十分危險
導電異物持續接觸到 USB 插頭的 5VDC 針腳及在旁的數據針腳會十分危險。

ZCOPE》最新影片

AI 文書筆電新指標 ASUS Vivobook S14 (S3047)

針對學生及文書應用的 ASUS 主流筆電系列 Vivobook S14,早前更新 2025 年版本,以相宜售價提供輕薄機種級數便攜性,傾向商務機種的簡約外觀,而且搭載最新一代 Intel Core Ultra 200 系列處理器,具備 Copilot+PC 的本機 AI 運算能力,足以執行 Windows 11 對 AI 功能的要求 。

Vivobook S14(S3407)是2025年的升級機款
Vivobook S14 (S3407) 是 2025 年的升級機款。

ASUS Vivobook S14 (S3407) 是 2025 年的升級機款,主要變化是採用Intel Core Ultra 200 系列處理器,今次開箱的機型內置 Intel Core Ultra 7 255H 處理器,提供 6 個 Performance-core、8 個 Efficient-core 及 2 個低功耗效率核心共 16 核心設計,整合 Intel AI BOOST NPU 及 Arc 140T GPU,典型功耗 35W,足以應付多數文書生產力軟件及簡單網上遊戲需求,板載 16GB DDR5 5600MT/s 記憶體。

A蓋採用CNC霧面加工的夜幕灰色調,刻有Vivobook簡約字樣
A 蓋採用 CNC 霧面加工的夜幕灰色調,刻有 ASUS VIVOBOOK 簡約字樣
入門級IPS面板, 基本文書用途足夠
搭配入門級 IPS 面板,16:10 比例畫面提供 1920 x 1200 解像度,亮度只有 300nits,基本色彩自然及有抗藍光功能,基本的文書用途還可以應付。
螢幕佔比87% 及 16:10 方便全畫面顯示雙頁A4紙內容
螢幕佔比 87% 及 16:10 比例,方便全畫面顯示雙頁 A4 紙內容。
設有護眼模式
設有護眼模式,可減少多達 30% 藍光。

Vivobook S14 的外殼 A 蓋採用 CNC 霧面加工的夜幕灰色調,刻有Vivobook 的字樣,機身厚度約 1.59cm、重 1.4kg,配以 14 吋窄邊顯示面板,感覺時尚纖巧,並通過 MIL-STD 810H 美國軍規標準的極端使用環境認證。由於是入門級機種,因此顯示面板僅為 60Hz 更新率的 WUXGA (1920 x 1200) 解像度,屬 IPS 技術的 LED 背光面板,亮度 300nits、45% NTSC 色域,不具觸控功能。但針對文書生產力使用霧面防眩光處理,有 TÜV Rheinland 低藍光護眼認證,螢幕佔比 87% 及 16:10 設計亦更方便全畫面顯示雙頁 A4 紙內容,即使亮度及色彩不及高階型號的 OLED 技術面板,作為文書機最重要的閱讀舒適感依然足夠。

1.7mm 鍵程背光巧克力鍵盤
採用 1.7mm 鍵程背光巧克力鍵盤,配備 Copilot 鍵。
加大精準觸控板具手勢操作
加大精準觸控板具手勢操作。
FHD 視像鏡頭支援 Windows Hello 登入功能及加有硬件鏡頭遮罩
FHD 視像鏡頭支援 Windows Hello 登入功能,加有硬件鏡頭遮罩。
左側提供2個 USB Type-C 5Gbps、1個 USB Type-A 5Gbps、HDMI 1.4及3.5mm耳麥
左側提供 2 個 USB Type-C 5Gbps、1個 USB Type-A 5Gbps、HDMI 1.4 及 3.5mm 耳麥。
右側接口提供1個 USB Type-A 5Gbps
右側接口提供1個 USB Type-A 5Gbps。

其他功能方面,機身內置 1TB M.2 NVMe PCIe 4.0 SSD 及一條 DDR5 SO-DIMM 插槽可自行升級,設有 1.7mm 鍵程背光巧克力鍵盤、加大精準觸控板及配備 Copilot 鍵,FHD 視像鏡頭支援 Windows Hello 登入功能及加有硬件鏡頭遮罩,兩側接口提供 2 個 USB Type-C 5Gbps、2 個 USB Type-A 5Gbps、HDMI 1.4 及 3.5mm 耳麥,並內建陣列麥克風及立體聲喇叭支援 AI 降噪及杜比全景聲功能,無線連接為雙頻 Wi-Fi 6 (802.11ax) 及藍牙 5.3,綜合而言,各接口速度一般符合其文書機定位。

底蓋有大量氣孔
底蓋有大量散熱氣孔。
內部構造
內部構造可見到 DDR5 記憶體和 M2 SSD 都有升級的可能。
板載16GB記憶體,另有一條SO-DIMM可升級至32GB
板載 16GB 記憶體,另有一條空置 SO-DIMM,合共可升級至 32GB。
風扇下方為2280 M.2 SSD及薄散熱片
風扇傍為 2280 M.2 SSD及薄散熱片。

電量方面,Vivobook S14 內置 70WHrs 電池,在《Windows 11》預設 50% 亮度、啟用節能模式,於《PCMark 10》 Modern Office 電池測試中,得出約 10 小時結果,算是不俗,而且只需要 65W USB PD 輸入,支援快充功能,一小時內可充至 60% 水平。另外隨機已有提供收納背包,即買即用相當貼心。

檢測規格
檢測規格一覽。
SSD 參考效能
SSD 參考效能,屬於快速的一類 SSD 效能。
《PCMark 10》得分7019
《PCMark 10》得分 7019, 表現普通。
《3DMark》Steel Nomad Light得分2177
《3DMark》Steel Nomad Light 得分 2177。
《Procyon》 SD 1.5 INT8 本機圖像生成測試得分1091
《Procyon》 SD 1.5 INT8 本機圖像生成測試得分 1091。
《Procyon》PHI 3.5 本機生成式文字測試得分502
《Procyon》PHI 3.5 本機生成式文字測試得分 502。
《PCMark 10》Modern office 電池測試得出10小時18分
《PCMark 10》Modern office 電池測試得出 10 小時 18 分。

總結 : 入門級 AI 選擇

坦白說,同價位的文書筆電競爭最大,要突圍,一是靠價格,二是靠特別的設計或功能,Vivobook S14 (S3407) 改用 Intel Core Ultra 255H,屬新交貨的 Intel AI 處理器,是中階價位 X86 可執行 Copilot+PC 的少數選擇。

ASUS Vivobook S14 (S3407) SPEC.

  • 型號:ASUS Vivobook S14 (S3407CA-MG7033W)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7 Processor 255H
  • 記憶體:板載 16GB DDR5、1 條可用 SO-DIMM 插槽
  • 儲存裝置:1TB M.2 2280 PCIe 4.0 x4
  • 顯示核心:Intel Arc 140T GPU
  • 螢幕技術:14.0 吋 WUXGA (1920 x 1200) 16:10、300 尼特, IPS Panel、45% NTSC 色域、霧面螢幕、LED 背光、TÜV Rheinland 低藍光護眼認證、60Hz 更新率
  • 音效:內建陣列麥克風、內建喇叭
  • 鏡頭:FHD 紅外線 (IR) 攝影機 + 視訊鏡頭遮罩
  • 連線功能:Wi-Fi 6 (802.11ax) 雙頻 2*2 + Bluetooth 5.3
  • 電池:70WHrs
  • 連接埠: 1x 3.5mm 耳機麥克風插孔、1x HDMI 1.4、2x USB 3.2 Gen 1 Type-A (5Gbps)、2x USB 3.2 Gen 1 Type-C (5Gbps)支援顯示/供電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Home
  • 尺寸:31.52 x 22.34 x 1.59 ~ 1.79 cm
  • 重量:1.40 kg
  • 查詢: ASUS HK
  • 售價: HK$8,998

ZCOPE》最新影片

5.8mm 鈦輕薄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登場

南韓 Samsung 發表全新的 Galaxy S 系列新機 Galaxy S25 Edge,新機採用極緻纖薄設計,機身採用鈦金屬製造,厚度只有 5.8mm,是目前市場上最纖薄的智能手機之一。而作為  Galaxy S 系列的一員,Galaxy S25 Edge 無論在規格及 AI 功能方面當然不會讓 Fans 們失望。

纖薄但堅固 

Galaxy S25 Edge 可說得上是手機工藝的創舉,新機厚度僅 5.8mm,機身重量亦只有 163g,比起目前主流的高階/旗艦級手機輕巧得多。機身貫徹 Samsung Galaxy S 系列的簡約設計,以機身的鈦合金框架,提高機身的剛性及保護能力,配合屏幕玻璃也用上最新的 Corning Gorilla Glass Ceramic 2 玻璃陶瓷材料,增強屏幕的韌性、耐用性和防裂能力。大幅提升屏幕強度。

2 億像素攝力

Galaxy S25 Edge 雖然用上纖薄輕巧的設計,但在攝影功能上並沒有因此妥協,新機配備 2 億像素廣角鏡頭,並全面提升其黑夜亮攝能力。配合超高的解像度,讓用戶能夠在低光環境下拍攝出更清晰細緻的相片。另外,其 1,200 萬像素超廣角鏡頭支援自動對焦,帶來清晰細緻的微距攝影,豐富用家的創意。

最輕巧 Snapdragon 8 Elite 處理器旗艦級手機

Galaxy S25 Edge 同樣採用 Snapdragon 8 Elite 處理器,效能和 Galaxy S25 Ultra 可謂不相伯仲,配備重新設計及配置、更纖薄更闊的Vapor Chamber,能夠更有效穩定地散熱,確保裝置能長效穩定。當然作為 Galaxy S 系列的手機,Galaxy S25 Edge 亦支援 Galaxy AI 強大的編輯功能,包括於 Galaxy S25 系列當中備受喜愛的音訊消除器(Audio Eraser)以及繪圖助手(Drawing Assist)。工作方面 Galaxy AI 亦能夠協助用家整理日常例行事務,Now Brief 及 Now Bar 能夠支援多個第三方應用程式,提供日常事項、聚餐等提醒,為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預購免費升級至 512GB 版本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在香港地區的售價為 HK$8,398  (12GB RAM + 256GB ROM) 及 HK$9,398  (12GB RAM + 512GB ROM) 。並於 2025 年 5 月 13 日起接受預訂,並於 5 月 30 日公開發售。凡於預售期間預訂即可享限時容量升級優惠,以預售優惠價 HK$8,398 升級至 Galaxy S25 Edge (12GB RAM + 512GB ROM) 版本 (等同 HKD1,000 折扣優惠)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產品規格

屏幕:6.7″ flat Quad HD+ Dynamic AMOLED 2X 屏幕 (3,120 x 1,440),120Hz
處理器:Snapdragon 8 Elite for Galaxy
記憶體及容量 : 12GB RAM + 256GB ROM / 12GB RAM + 512GB ROM
相機:2 億像素主相機、1,200 萬像素廣角鏡 及 1,200 萬像素自拍鏡頭
電池容量:3,900mAh
有線充電:25W
無線充電:15W
尺寸:158.2 x 75.5 x 5.84mm
重量:163g
顏色:鈦銀、鈦冰藍 及 鈦灰黑
售價:HK$8,398  (12GB RAM + 256GB ROM) / HK$9,398  (12GB RAM + 512GB ROM)
查詢:Samsung HK

ZCOPE》最新影片

Nothing CMF Phone 2 Pro 試用 追加 NFC、IP54 防護及可配搭魚眼鏡

Nothing CMF Phone 2 Pro

相隔一星期,Nothing 的 CMF Phone 2 Pro 終於到港,作為一款兩千元出殞的機款,CMF 賣點相當鮮明,不只是顏色,而是設計方向同玩味相當獨到,當然手機亦要關心功能,今次新機又做得如何?

CMF Phone 2 Pro 設計獨特,可以拆出螺絲換上不同顏色、物料的背板、配件的玩味設計已成為它的特色,今次更玩埋可加鏡頭,可外接魚眼、微距鏡頭,玩得更盡。機身僅厚 7.8mm,重量只有 185g,可說是相當便攜輕巧。

Nothing CMF Phone 2 Pro

作為入門二千起步的手機,Phone 2 Pro 採用 MediaTek Dimensity 7300 Pro 5G 處理器,最高速度達 2.5GHz,記憶體提供 8GB 容量,儲存則有 128GB 及 256GB 兩種,並用上自家 Nothing OS 3.2,在基於 Android 15 的操作系統上運作。

原裝套件一覽。

而 6.77” AMOLED 屏幕解像度為 1,080×2,392@387ppi,支援 HDR10+、120Hz 更新率、3,000nits 亮度,電池則跟上代一樣為 5,000mAh,並有 IP54 級別防護。

提到鏡頭一環,Phone 2 Pro 備有三鏡頭模組,24mm 主鏡及 50mm 2x光學變焦鏡皆為 50MP,接近 120 度的超廣角鏡為 8MP,主鏡頭的感光元件大小提升至 1/1.57″,前鏡頭維持 16MP,透過 AI 驅動的 TrueLens Engine 3 及 Ultra XDR,更可將相片畫質提升。

加入 NFC 可用八達通

上代 CMF Phone 1 對很多戶來說,最大考慮是它不支援 NFC 功能。今次 Phone 2 Pro 聽到大家的需要,追加 NFC 令到大家可以配合 Google Pay 進行如八達通的流戶支付。

相比 CMF Phone 1,Phone 2 Pro 在機身防護性能上亦有所增強,新機擁有 IP54 級防護,在防塵和防水能力方面明顯優於上代的 IP52,能更有效阻擋灰塵,同時 IP54 能抵抗來自各個方向的水花飛濺,而 IP52 只能應對垂直方向的水滴。

AI 管理工具 Essential Space

在 Nothing Phone (3a) 系列中加入的 Essential Space 功能,在今次的 CMF Phone 2 Pro 一樣可以用到。同樣地在機身右側加入 Essential Key,用家可以啟動它來記錄內容、或者事入文字對生活鎖事加以提示。

例如用手機單擊,可以即時進行截圖去保存屏幕上的内容,也可快速輸人文字/語音,又可以用長按開啓錄音功能,系統會以 ChatGPT AI 方式加以整理及分析,而用戶可以透過雙擊打開 Essential Space,在查看經 AI 整理的資訊,例如以截圖去提示即將要處理的事項,或者提供資料整理。

SEPC.

操作系統:Nothing OS 3.2(建基 Android 15)
處理器:MediaTek Dimensity 7300 Pro 5G
記憶體/儲存:8+128GB、8+256GB
屏幕:6.77” flexible AMOLED 120Hz
鏡頭:8MP 1/4″ f/2.2 119.5° 廣角鏡、50MP 1/1.57″ f/1.88 EIS 主鏡、50MP 1/2.88″ f/1.85 EIS 2x 遠攝鏡頭、16MP 1/3″ f/2.45 前置鏡頭
SIM:Dual Nano-SIM
無線網絡:Wi-Fi 6、Bluetooth 5.3
電池:5000mAh(33W輸入/5W輸出)
體積:164x78x7.8mm
重量:185g

售價:$2,199(8+256)
查詢:Nothing

ZCOPE》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