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瀏覽器並非簡單的瀏覽工具升級,而是將大型語言模型(LLM)嵌入其中,讓瀏覽變得更具對話性和預測性,例如用戶查詢「倫敦週末行程」時,傳統搜尋引擎會列出連結清單,讓用戶自行選擇點擊瀏覽;但 AI 瀏覽器能直接從多來源彙總資訊,提供個人化、動態的回應和建議,甚至幫手自動預訂機票或飯店。這種「代理式」功能讓 AI 不僅成為日常生活助手,更是用戶的數位代理人,能自主操作瀏覽器、從不同網頁間處理多重任務。
根據最新報告,AI 瀏覽器正挑戰 Google Chrome 的統治地位,預計 AI 瀏覽器市場份額將逐步增長。如 Perplexity 的 Comet 已在 PC 和 Mac 上推出,OpenAI 的 ChatGPT Altas 瀏覽器則聚焦於對話介面,這些工具不僅提升效率, 還強調隱私保護和本地 AI 運算。對營銷行業而言, 這意味著用戶發現品牌的途徑從被動搜尋轉向 AI 主導的互動, 傳統的點擊率和曝光模式將被顛覆。
AI 瀏覽器的出現正重塑數位營銷的核心邏輯。首先,用戶行為改變:人們不再頻繁點擊連結或瀏覽廣告頁面,而是依賴 AI 提供即時答案。這對依賴搜尋引擎最佳化(SEO)和付費搜尋(SEM)的營銷策略構成威脅。傳統廣告如網頁橫幅或贊助連結可能失去效果,因為 AI 能讓用戶直接跳過這些內容,導致廣告曝光率下降。
其次,新廣告機會浮現。AI 瀏覽器可能引入新型廣告格式,例如在 AI 回應中嵌入相關推薦,或透過代理 AI 進行個人化推銷。舉例來說,Google 正測試在 AI 概述(AIO)中置入廣告,而 AI 瀏覽器如 Comet 則可能發展出基於用戶生態系統的精準行銷。這讓營銷從「廣播式」轉向「對話式」,品牌需確保其內容能被 AI 模型正確解讀和推薦;然而,這也帶來新挑戰:隱私問題凸顯。AI 瀏覽器存取用戶的電子郵件、日曆和文件等資料,以提供更準確服務,但這引發數據隱私擔憂。營銷人員必須平衡個人化和隱私,避免被視為侵入性推銷。
透過 AI 瀏覽器,你查詢一些產品時,不單會顯示推介,還會格價以及幫你進入購物網,只要你同意就會進行採購。
學習新的廣告營銷模式
營銷機構作為行業前線,將首當其衝。傳統機構仰賴數據分析、內容創作和廣告投放,但 AI 瀏覽器要求它們轉型為 AI 導向的服務提供者。首先,SEO 策略需進化:從關鍵字優化轉向「AI 優化」,確保內容適合 AI 模型的訓練和推薦。機構需投資工具,模擬用戶在 AI 瀏覽器中的旅程,並預測 AI 如何呈現品牌。其次,機構的技能需求改變,營銷團隊需具備 AI 知識,如理解大型語言模型(LLM)和代理 AI 如何影響流量歸因。報告顯示,機構應優先長尾關鍵字和高相關性內容,以提升在 AI 環境中的品質分數。
此外,敏捷性成為關鍵:AI 平台快速演進,機構需持續監測變化,並為客戶開發 AI 專屬服務,如 AI 內容生成或隱私合規策略。擁有強大用戶觸點的品牌(如電子報或 App)可在 AI 瀏覽器中獲益,因為 AI 會考慮個人瀏覽內容的上文下理,提升可見度。營銷機構可轉型為「AI 顧問」,幫助客戶適應這一轉變,創造新收入來源。
儘管挑戰重重,AI 瀏覽器也為營銷行業注入活力。品牌可透過 AI 實現更精準的個人化營銷,提升轉換率;機構則可利用 AI 工具自動化流程,提高效率。但若不適應,傳統模式將被邊緣化。專家建議,機構應投資敏捷策略、預測分析,並強調人機結合:AI 提供洞察,人類注入創意。
遊戲在新世代主機都可以支援 120 幀率流暢運行,而且有收錄在 XBOX GAME PASS,首發日可以任玩,在 PC 平台的調校都算不錯,於最新 PC 掌機平台,例如 Lenovo Legion Go Gen 2,可使用 FSR 、「中」畫質及「動態解析度」,有頗穩定的 60fps 效果。如果換成桌面機,即使是 GF RTX 4060 8GB 都很充裕可以遊玩。
Lenovo Legion Go Gen 2,可使用 FSR 、「中」畫質及「動態解析度」,有頗穩定的 60fps 效果。
近年華納電影多套大作都叫好不叫座,新發展的串流業務亦面對市場競爭、製作成本高企與及訂閱人數成長緩慢等問題而面臨困境。早前華納兄弟探索(Warner Bros. Discovery)已向市場提出業務出售計劃,邀請有意者針對整體或部分資產提出收購。而據市場的一些報導分析,Apple 或有意再向華納提出收購 HBO 作品版權或串流平台業務以填補 Apple TV 在內容上的不足。
華納執行長 David Zaslav 等高層向傳媒透露,包括 Apple、Amazon、Netflix 與 Comcast 等科技與媒體巨頭,都對華納旗下龐大的影集與電影資產感到興趣。當然市場也會質疑 David Zaslav 刻意放出這些「潛在買家」的名字,目的不過是用來拉高叫價。
不過,也有報導指,其實早在十多年前,Apple 曾有意從 AT&T 手中購買 HBO 版權,但因為當時串流平台仍在起步階段,很多傳統有線電視頻道業者,態度上輕視線上串流的發展,而 AT&T 亦不願將 HBO 與有線電視頻道拆開出售,有關的收購最後亦無疾而終。但十年時間轉眼過去,由 Netflix、Disney 及 Amazon 主導的影視串流服務,已領導著影視娛樂的發展,傳統電視及有線電視的營運模式,早已跟人們的生活和觀影習慣脫節。目對有線電視業務的萎縮,分析認為 AT&T 或可能會願意跟 Apple 合作,讓 HBO 的作品能在 Apple TV 上播放,以壯大 Apple 在串流市場的競爭力,但這樣不是會令 HBO Max 的吸引力進一步被削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