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68

進階 Head-Fi 之選・海洋之聲 Jomo Audio Nautic Gleam 三單元架構可換插耳機

Jomo Audio 在去年的高級影音展中帶來以科幻小說《海底兩萬哩》中的鸚鵡螺號為概念的 Nautilus,耳機無論外觀和音色都令人印象深刻,今次全新的 Nautic Gleam(夜光輝號) 同樣以海洋為主題,不過就以燈塔為設計概念,配合平板、動圈及動鐵的混合式三單元架構,相信能滿足進階 Head-Fi 迷對音色的追求。

去年的 Nautilus 特別以鍍金黃銅配合貝殼點綴,來營造有如潛水艇的感覺。而今次的 Nautic Gleam(夜光輝號)則以大海中的燈塔作為概念,機殼以偏向沉實的藍色為主調,本體採用五軸 CNC 精密加工鋁合金製造,表面以精緻噴砂與陽極氧化處理,殼體更刻有一圈立體海浪圖案。至於耳機的飾面則以放射狀鐳射鏤空圖案,配合天然藍色貝母裝飾層,折射出如海面的光影效果,和 Nautilus 的海洋美學互相呼應。

今次的 Nautic Gleam(夜光輝號)則以大海中的燈塔作為概念,機殼以偏向沉實的藍色為主調,本體採用五軸 CNC 精密加工鋁合金製造,表面以精緻噴砂與陽極氧化處理,殼體更刻有一圈立體海浪圖案。

聲學架構方面, Nautic Gleam(夜光輝號)採用了平板、動圈及動鐵的混合式三單元架構。包括採用高剛性鑽石類碳振膜(Diamond-Like Carbon) 塗層的 10mm 動圈單元,能提供更深潛、更有力的低頻。

Nautic Gleam(夜光輝號)採用了平板、動圈及動鐵的混合式三單元架構。

6mm Nano 平板磁單元,這是將上代 Nautilus 使用平板單元,配置在非對稱同軸聲學腔體(Asymmetrical Coaxial Acoustic Chamber) 之中,並將高頻與低頻分離到獨立導音管道,避免相互干擾,讓高頻更通透、低頻更扎實。 

無導管式動鐵單元,會將單元安裝在耳機導音管最前端位置,官方指這樣的設計能讓聲音能在接近零距離下傳送到耳道。可以令聲場更開揚,中高頻表現更自然、人聲更真實。
無導管式動鐵單元,會將單元安裝在耳機導音管最前端位置,官方指這樣的設計能讓聲音能在接近零距離下傳送到耳道。可以令聲場更開揚,中高頻表現更自然、人聲更真實。

最後是無導管式動鐵單元,會將單元安裝在耳機導音管最前端位置,官方指這樣的設計能讓聲音能在接近零距離下傳送到耳道。可以令聲場更開揚,中高頻表現更自然、人聲更真實。

內部的走線亦由傳統 OFC 鍍銀線材升級為 6N 單晶銀機內接線(Internal Wiring),令聲音純淨及通透。

為配合不同的播放設備,Nautic Gleam 配備了全新的可更換插頭設計,並附送三款插頭,包括 3.5mm 標準耳機插、4.4mm 高階播放器專用的耳機插,還有能直連手機及電腦的 USB Type-C 插。

我們試用 Nautic Gleam  試聽 m-flo loves ZICO,eill 的《EKO EKO》、BENI 翻唱山下達郎的《Ride on Time》與及久保田利伸的《諸行無常》,三首作品分別為電音、CityPop 及 R&B 風格的作品。可以清楚感受到在三單元的協作下,中頻人聲清晰自然,埋身得來不會有壓抑感。而低頻沉厚但層次感豐富,真的喜出望外。而平板單元負責的高頻部份,可用敏銳而細膩來形容,發揮得恰度好處。

一般發燒級的多單元耳機,動輒都要開價近五位數,而 Nautic Gleam 無論造工及音色表現都是上乘之作,但價錢比起上代的 Nautilus 還要便宜,售價僅 $3,980。如果一些入門級發燒耳機未能滿足到你,Nautic Gleam 會是不錯的進階選擇。

iPhone 17 系列將有新色登場? 鈦藍再現、橙色超搶眼

iPhone 17 Pro 新色登場? 鈦藍再現橙色超搶眼

距離 iPhone 17 發佈只剩兩個月,有關 iPhone 17 的傳聞依然不斷,規格、機身、機背鏡頭模組等都流出不少消息,而最新的就是 iPhone 17 Pro 系列將會有新的機身顏色,加上全新的 iPhone 17 Air 和基本版 iPhone 17 都有新色,合共 18 個款式,究竟今次的新顏色又吸唔吸引到你出手呢?

據網上近日流出的消息稱,iPhone 17 多個系列將會有多種不同顏色選擇,其中最入門的 iPhone 17 除了傳統的黑、白兩色外,會有四種新顏色,包括綠、紫、淺藍及鋼灰,其中鋼灰色是取代現時的太空灰,即 iPhone 17 總共有 6 種顏色選擇。

iPhone 17 除了傳統的黑、白兩色外,會有四種新顏色,包括綠、紫、淺藍及鋼灰。

而初登場的 iPhone 17 Air 則有 4 種機身顏色,包括傳統的黑、白兩色,還有淺藍及淺金兩種顏色,而較值得關注的,是 iPhone 17 Air 的淺藍色傳聞會跟 MacBook Air 的天藍色相似,如屬實的話,或可成為 Air 機種專用的「Air Blue」色調。

iP17 Air 的機身顏色有黑、白及新的淺藍、淺金共 4 色。
iPhone 17 Air 的機身顏色有黑、白及新的淺金、天藍共 4 色。

至於 iPhone 17 Pro 及 Pro Max 同樣有 4 種機身顏色,傳統的黑、白兩色當然少不了,而新增的兩色分別是深藍色及橙色,據稱 iPhone 17 Pro 系列的深藍色會跟 iPhone 15 Pro 系列的鈦金屬藍色近似,而全新的橙色也是較深色調,十分搶眼,一睇就認得出是新色新機,相信會是今次最注目的機身顏色。

iP17 Pro 系列加入深藍及橙色,前者跟 iP15 Pro 系列的鈦金屬藍色近似,後者則為全新色調。
iPhone 17 Pro 系列加入深藍及橙色,前者跟 iPhone 15 Pro 系列的鈦金屬藍色近似,後者則為全新色調。
iP17 Pro 全部顏色一覽。
iPhone 17 Pro 全部顏色一覽。
iP17 Pro Max 的顏色跟 Pro 相同,但機背鏡頭模組下面部分則用上較淺色作區分。
iP17 Pro Max 的顏色跟 Pro 相同,但機背鏡頭模組下面部分則用上較淺色作區分。

與此同時,網上亦有流出同色系的 iPhone 17 Pro 系列的機殼,用上同色調的設計,跟機身顏色完美配合,睇落完全不似是機殼,融合度極高;另亦有 iPhone 17 全系列的 MagSafe 機殼,跟據種種漏料可見, iPhone 17 的真實機身設計相信已大致確定,唔知果粉到時又會否入手呢?

網上亦流出 iP17 Pro Max 的同色系配搭的機殼,睇圖就襯到絕。
網上亦流出 iPhone 17 Pro Max 的同色系配搭的機殼,睇圖就襯到絕。
另亦有 iP17 全系列的 MagSafe 機殼,左起 iP17、iP17 Pro、iP17 Air 及 iP17 Pro Max。
另亦有 iP17 全系列的 MagSafe 機殼,左起 iP17、iP17 Pro、iP17 Air 及 iP17 Pro Max。留意是今代 iPhone 17 Pro 和 Pro Max 機背的蘋果標誌已和下移,將會導至標誌不會再在 MagSafe 圈中間。

Meta 再挑戰視覺極限 SIGGRAPH 將展示超寬視野 MR 眼罩

Meta 超寬視野 VR/MR 眼罩
Meta 超寬視野 VR/MR 眼罩

在 VR、MR 和智能眼鏡佔龍頭地位的 Meta 背後有一個極燒錢的研究部門 Reality Labs division,當中的 Display Systems Research (DSR)團隊是 VR/MR/XR 領域的先驅。他們剛剛預告會在 8 月 10-14 日的 SIGGRAPH 2025 前一天發表兩項研究報告,並且在今日公開了兩部原型頭戴裝置,展示他們在超寬視野 VR 和 MR 方面的研究成果。

今日公開的兩部原型頭戴裝置,一部是 VR 眼罩另一部是 MR 眼罩,從 Meta 公開的影片所見,眼罩大小和厚度與現時的 Quest 3 或 Quest Pro 差不多,而視野就達到水平 180° 垂直 120°,遠比 Quest 3 的 110° × 96° 和 Quest 3S 的 96° × 96° 寬廣得多。

現時 Meta Quest 3 在 VR 時的視野。
現時 Meta Quest 3 在 VR 時的視野。
將在 8 月中旬 SIGGRAPH 中展示的超寬視野 VR 裝置裡的視野。
將在 8 月中旬 SIGGRAPH 中展示的超寬視野 VR 裝置裡的視野。

視野爭戰

VR/MR/XR 裝置廠商除了在解像度和軟件數量上比拼之外,視野亦是他們較競的重點。剛在 4 月推出的頂級 VR 裝置 PIMAX CRYSTAL SUPER 視野達到 140°,但一點都不輕巧。其實去年 10 月,Meta CTO 大波士 Andrew Bosworth 就曾展示過一款超寬視野原型眼罩,該眼罩的視野達到超越人眼(約 200° × 135°)的 210°,但大波士認為不值得為超寬視野而犧牲眼罩重量、設計和大小、運算能力和熱量。今次 DSR 在 SIGGRAPH 展示新眼罩,當然是要告訴大家他們達成了大波士的要求。

Meta CTO 大波士 Andrew Bosworth 去年要求開發超寬視野眼罩時不能犧牲重量、設計與尺寸、運算能力和溫度。
Meta CTO 大波士 Andrew Bosworth 去年要求開發超寬視野眼罩時不能犧牲重量、設計與尺寸、運算能力和溫度。

據 Meta 研究團隊表示,他們是在高曲率反射偏光鏡片上運用自家的光學設計來達到超寬視野而不失輕薄,而 MR 穿透模式版本則運用客製化鏡頭,能在 60fps 下支援超過 8,000 萬像素畫面。不過現時 Meta 未公布這兩部原型眼罩的運算能力和運作溫度。

Meta Quest 3 在 MR 穿透模式時的視野。
Meta Quest 3 在 MR 穿透模式時的視野。
原型眼罩的視野,坐在左邊視線邊緣的人和下面自己手上拿著的零食也清晰可見。
原型眼罩的視野,坐在左邊視線邊緣的人和下面自己手上拿著的零食也清晰可見。

超像真 VR

另一項 DSR 將在 SIGGRAPH 2025 展示的原型眼罩名為「超像真 VR」,將會展示一部具備 90 PPD(每度像素)、1,400nits 和高對比度頭戴式裝置,人眼的中央 PPD 只是 60,邊緣 PPD 更低至 30,可見這款眼罩將會超越人眼辨識水平,並且具備高亮度和高對比度,將 VR 技術推向新水平,令人期待。

沒有他就沒有塑膠模型 田宮模型會長田宮俊作逝世

日本老牌模型牌子田宮模型 Tamiya 宣佈,會長田宮俊作(Shunsaku Tamiya) 於 2025 年 7 月 18 日逝世,享年 90 歲。

田宮模型官方博客公佈的資料,田宮俊作 1934 年 12 月 19 日出生,1958 年 3 月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法學系後,就加入父親田宮義雄創立的田宮商事,協助錢司將木製模型轉營至塑膠模型,可說是現代比例模型之父。

去年田宮俊作才將社長一職交棒到孫女婿,現年 38 歲的田宮信央(Nobuo Tamiya),自己再退到會長職位。

田宮俊作於 1977 年 5 月 31 升任田宮株式會社社長,1994 年就任靜岡縣模型材料協同組合會長,他曾經在 2008 年將社長職位讓予女婿田宮雅之(Masayuki Tamiya),自己改任會長。但田中昌行在 2017 年病逝,田宮俊作再兼任社長,至去年才將社長一職交棒到孫女婿,現年 38 歲的田宮信央(Nobuo Tamiya),自己再退到會長職位。

今年 5 月,90 歲田宮俊作仍有現身靜岡模型展,當時他坐在輪椅上,還有就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發表了對公司的影響。(圖片來源:Tamiya Blog)

今年 5 月,田宮俊作仍有現身靜岡模型展,當時他坐在輪椅上,還有就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發表了對公司的影響。

KEF 靚聲加持 Nothing Headphone (1) 

說到真無線耳機 Nothing 的 Ear 系列雖然未必是大家的首選,但以音色表現,Nothing Ear 就絕對是物超所值。而伴隨 Nothing Phone (3) 的推出,Nothing 亦發表她們首款罩耳式耳機——Nothing Headphone (1) ,耳機貫徹 Nothing 系列的透明感 + 工業風設計,不單會支援 360 度環繞音場及 LDAC 高解析度音訊,更邀請到精品音響品牌 KEF 進行調音,聲音表現會否為我們帶來驚喜呢?

Nothing Headphone (1) 耳機貫徹 Nothing 系列的透明感 + 工業風設計。
Nothing Headphone (1) 耳機貫徹 Nothing 系列的透明感 + 工業風設計。

Nothing 旗下首款罩耳式耳機 Headphone (1) ,外觀設計貫徹 Nothing 系列的透明感 + 工業風格,耳機及耳罩都採用了長方形的耳機設計,配合藥丸形的耳罩風格,設計的確比大多數品牌愛用的圓潤線條搶眼得多。用料方面Headphone (1) 耳機背蓋要凸顯 Nothing 品牌的透明感設計,當然會用上塑膠,但耳機機身到轉動支柄亦採用了不少金屬部件,感覺頗高級。

用料方面 Headphone (1) 耳機背蓋要凸顯 Nothing 品牌的透明感設計,當然會用上塑膠,但耳機機身到轉動支柄亦採用了不少金屬部件,感覺頗高級。
用料方面 Headphone (1) 耳機背蓋要凸顯 Nothing 品牌的透明感設計,當然會用上塑膠,但耳機機身到轉動支柄亦採用了不少金屬部件,感覺頗高級。
耳機及耳罩都採用了長方形的耳機設計,配合圓形的耳罩風格,設計的確比大多數品牌愛用的圓潤線條搶眼得多。
耳機及耳罩都採用了長方形的耳機設計,配合藥丸形的耳罩風格,設計的確比大多數品牌愛用的圓潤線條搶眼得多。

聲音方面,Nothing Headphone (1) 採用與 KEF 聯手設計的 40mm 特製動圈單元。配備 4 個收音咪的 ENC (環境降噪技術)系統,支援自適應主動降噪功能。由於罩耳式耳機本身已經有很好的隔音效果,初步試用 Headphone (1) 的降噪效果相當自然,能隔絕大部分環境噪音之餘,也不會有悶侷的感覺。

Nothing Headpone (1) 採用與 KEF 聯手設計的 40mm 特製動圈單元。
Nothing Headphone (1) 採用與 KEF 聯手設計的 40mm 特製動圈單元。

今次 Nothing Headphone (1) 最大的賣點,當然是邀請到 KEF 為耳機作調音,並支援包括 LDAC 高清無線音樂編碼。我們以分別以 Nothing Phone (3) 和另一款旗艦級 Android 手機接連 Nothing Headphone (1) 進行試聽,並試播包括黃貫中的《Can’t Bring Me Down》、中森明菜的《Nightmare》還有 Linkin Park 的名曲《Numb》,三首作品是不同年代的搖滾樂作品。在 Nothing Headphone (1) 的演譯下,其中高頻的分析力不俗,人聲和樂器的層次豐富,音色相當細緻。不過初接觸這款耳機的朋友可能會覺得低音會略為斯文,但原來是 Nothing 刻意設計,用家只要透過 Nothing X 手機 app,就可以開啟 Base Enhancement 功能以加強耳機的低音表現⋯⋯

用家只要透過 Nothing X 手機 app,就可以開啟 Base Enhancement 功能以加強耳機的低音表現⋯⋯
用家只要透過 Nothing X 手機 app,就可以開啟 Base Enhancement 功能以加強耳機的低音表現⋯⋯
Nothing Headpone (1) 會使用實體鍵操作,不過並不是單純的按鍵,右邊耳機上方會是數碼式的轉輪 (Roller),向左右滾動即可調整音量。而下方是一個撥杆式控制鍵 (Paddle) ,短按可跳過曲目
Nothing Headpone (1) 會使用實體鍵操作,不過並不是單純的按鍵,右邊耳機上方會是數碼式的轉輪 (Roller),向左右滾動即可調整音量。而下方是一個撥杆式控制鍵 (Paddle) ,短按可跳過曲目。
耳機上有一個名為 Channel Hop 的實體鍵,配合 Nothing 手機就可以設定一按切換使用中的程式。
耳機上有一個名為 Channel Hop 的實體鍵,配合 Nothing 手機就可以設定一按切換使用中的程式。

操作方面,Nothing Headpone (1) 會使用實體鍵操作,不過並不是單純的按鍵,右邊耳機上方會是數碼式的轉輪 (Roller),向左右滾動即可調整音量,按一下即可暫停 / 播放音樂,長按即可在 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和通透模式之間切換;而下方是一個撥杆式控制鍵 (Paddle) ,短按可跳過曲目或快速切換 Podcast;按住可高速掃動,鬆開則可回到播放狀態。個人覺得 Nothing Headpone (1) 的整體操作相當簡單直接,比起很多同類產品採用輕觸操作更容易上手。接駁方面,Nothing Headpone (1) 除了支援藍牙,更可透過 USB-C 及 3.5mm 有線接駁不同設備使用,使用更靈活方便。

SPEC

  • 尺寸(高 x 寬 x 深):173.85 x 78 x 189.25mm
  • 重量:329g
  • 驅動單元:40 mm 動圈單元
  • 阻抗:16 Ω
  • 頻率範圍:20 – 40,000 Hz
  • 藍牙版本:5.3
  • 無線音樂編碼:AAC、SBC、LDAC
  • 電池使用時間:35hr(ANC 開)/80hr(ANC 關)
  • 快速充電:充電 5 分鐘可使用 5 小時(關閉 ANC)
  • 接連方式:藍牙/USB-C 有線接連/3.5mm 有線接連
  • IP 等級:IP52
  • 售價:$2,299
  • 查詢:Synergy (3183 0168) / KEF HK

靜態照片變動態短片 Google Photo 新 AI 功能

相信大部份朋友都會使用手機原生的相片 app 來瀏覽相片。但其實不管你是使用 Android 還是 iPhone,都可以透過 Google Photo (Google 相簿) 來瀏覽於手機及雲端空間的相片。最近 Google 透露將會為 Google Photo 加入把靜態照片變成動態短片的 「Remix」功能,還還能加入音效、動畫和特效。令 Google Photo 原本已相當齊全的相片 AI 功能變得更豐富。   

Google 相簿的「Remix」功能是什麼?

根據 Android Authority 的介紹,Google Photo 的 即將推出的新版本,會新增「Remix」功能。透過 Google 的生成式 AI 技術,將把靜態變成動態。用家只要選擇幾張照片,AI 就能自動生成一段短影片,還會自動加入平滑轉場、動態縮放、特效和背景音樂等等,用來製作 Reels 或 Shorts 短片應該會更方便。

Google Photo 的 7.36 版本,將會新增「Remix」功能。透過 Google 的生成式 AI 技術,將把靜態變成動態。
Google Photo 的 7.36 版本,將會新增「Remix」功能。透過 Google 的生成式 AI 技術,將把靜態變成動態。

不過目前,Remix 功能還在測試中,Google 尚未公開具體時間,但相信會先在 Pixel 系列裝置或 Google Photo 的付費用戶中釋出,後續再擴展至 Android 與 iOS 全平台。

Magic Editor 可將主體移位

使用魔法消除魔法消除,簡單將唱片封面上的文字刪掉
使用魔法消除魔法消除,簡單將唱片封面上的文字刪掉

其實除了新的 Remix 功能,Google Photo 本身也有一系列生成式 AI 功能包括魔法消除、魔法模糊還有不同的濾鏡效果,更有一個名為 Magic Editor 的功能,可以將相片中的主體搬位、放大及縮小。即使像 iPhone 14 系列,還未能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 的手機,也能透過 Google Photo 來使用 AI 圖片修輯。

重新認識 NETGEAR Wi-Fi 7 路由器家族

Wi-Fi 7 規格自 2024 年發布以來,一年多時間,各式的 Wi-Fi 7 路由器和支援 Wi-Fi 7 的流動裝置已大量供應,無論是高、中、低定位的選擇都有,價格也大幅下調。配合近年不斷提速的光纖寬頻,提供具備 2.5G WAN 的 Wi-Fi 7 路由器,今個暑假是換機升級網絡的好時機。

雖然還有不少人認為未更換有 Wi-Fi 7 的無線上網裝置,也不用急於換 Wi-Fi 7 路由器。但實際上,Wi-Fi 7 路由器的整體頻寬,可以比 Wi-Fi 6E 高 2.4 倍,最高級的 Wi-Fi 7 路由器,理論最高速度可以達到 46Gbps,就算是入門的三頻 Wi-Fi 7 路由器,也可以有 9.3Gbps 最高速度,等同於高階的 Wi-Fi 6E 路由器產品。就算是入門的雙頻 Wi-Fi 7 路由器,最高速度也有 6.5Gbps,跟高階的 Wi-Fi 6 路由器相當,但 Wi-Fi 7 擁有更低時延的特性,當網絡上有較多無線裝置同時上網時,Wi-Fi 7 會比 Wi-Fi 6 改善擠擁情況。

當然,現時無線上網裝置相當普遍,當中 5GHz 頻道的使用率也已偏高,不同網絡之間,包括你和你的鄰居,Wi-Fi 有機會互相干擾。升級有 6GHz 的 Wi-Fi 7 路由器,就可以將支援 6GHz 的 Wi-Fi 6E 或 Wi-Fi 7 裝置 鎖定在 Wi-Fi 7 頻道上網,確保得到最佳網速。

NETGEAR 暑假升級精選

多層大宅最啱——Orbi 970 四頻 Wi-Fi 7 Mesh 組合

NETGEAR Orbi 970
NETGEAR Orbi 970

如果你的網絡環境是多層大宅,或者是多層村屋,房間之間也未有網絡線的鋪設,選用高階型號的 Mesh Wi-Fi 組合,就可以保障到全屋上網覆蓋。 NETGEAR Orbi 970 是品牌的最高階型號,每隻裝置可以覆蓋 2,700 平方呎範圍,三隻組合就可以覆蓋達 8,000 呎面積。

Orbi 970 提供四頻共 BE 27000 無線傳輸速度,當中包括 4×4 6GHz 一組、4×4 5GHz 兩組,以及 4×4 2.4GHz 一組,包括主機和衛星裝置之間,都各有 12 支全方位指向的高增益專利天線。當中 5GHz-1 支援 240MHx 8,647Mbps dedicated backhaul ,作為 Mesh 專用通道,令網絡連線與無線上網裝置不會因互相影響而降速。

主機提供 10Gb WAN/LAN 及 4 組 2.5Gbps LAN。
主機提供 10Gb WAN/LAN 及 4 組 2.5Gbps LAN。

有線網絡支援方面,Orbi 970 的主機和衛星裝置都有 10Gbps 網絡,支援 10Gbps 寬頻,以及 10Gbps 網絡連接,可以作有線網絡架構,又或者以 10Gbps 連接電競電腦或高階 NAS 等裝置。另外,主機和衛星分別有 4 個及2 個 2.5Gbps 網絡接頭,方便連接各種有線網絡裝置使用。

大部分家庭適用——Orbi 770 三頻 Wi-Fi 7 Mesh 組合

NETGEAR Orbi 770
NETGEAR Orbi 770

相對於 Orbi 970 適合大型網絡環境,Orbi 770 三頻 Wi-Fi 7 Mesh 則比較適合一般家庭,價格亦相對實惠。Orbi 770 有 2 隻和 3 隻裝選擇,最大可覆蓋 6,750 平方呎,提供最高 11Gbps 無線傳輸速度。

Orbi 770 提供三頻包括三組 2×2 頻段天線,6GHz 提供最高 5,760Mbps 傳輸速度,5GHz 也有 4,320Mbps,兩者足以應付絕大部分的流動裝置上網需要。而 2.4GHz 則有 688Mbps,最適宜作較慢速的 IoT 網絡裝置使用,以建立智能家居。

路由器設 1 組 2.5Gbps WAN 及 3 組 2.5Gbps LAN 介面。
路由器設 1 組 2.5Gbps WAN 及 3 組 2.5Gbps LAN 介面。

Orbi 770 主機有一組 2.5Gbps WAN 和 3 組 2.5Gbps 網絡插頭,衛星裝置也有 2 組 2.5Gbps 網絡插頭。如家中剛升級上 2.5G 寬頻,Orbi 770 就足以發揮最佳網速。

單一路由器最佳選擇——Nighthawk RS300 三頻 Wi-Fi 7 路由器

NETGEAR Nighthawk RS300
NETGEAR Nighthawk RS300

如果你的網絡環境毋須使用 Mesh 擴展網絡,當然是單一路由器經濟實惠。RS300 是 NETGEAR 最經濟的三頻 Wi-Fi 7 路由器。在無阻隔的情況下,可以提供大至 2,000 平方呎的空間,最高可提供 9.3Gbps 無線傳輸速度,比起 Wi-Fi 6 路由器快 2.4 倍。

RS300 內置三頻 2×2 頻段,當中 6GHz 提供最高 5,760Mbps 320MHz 頻段,另有 2×2 的 5GHz 和 2.4GHz 頻段,可以應付多達 100 件無線裝置連線,就算家中裝有智能家居,包括 IP Cam 和智能電器等 IoT 裝置,都足夠使用。

RS300 採用 NETGEAR 新的內置天線設計,六角柱型提供 360 度天線接收,也方便擺放。機背有一組 2.5G WAN 連接埠, 2 組 2.5G 和 2 組 1G LAN 埠,足夠大部分家庭環境使用。

入門雙頻選擇——RS200 和 RS100

前文提到 WI-Fi 7 路由器也有不附設 6GHz 支援的雙頻版本,而且在市場上的選擇甚多,作為取代 Wi-Fi 6 路由器的入門型號。對於一些預算有限,而手上也未有太多 Wi-Fi 7 三頻裝置的話,雙頻 Wi-Fi 7 路由器也可以足夠應付。而 NETGEAR 就有 RS200 和 RS100 兩款型號。

NETGEAR RS200
NETGEAR RS200

雖然是雙頻 Wi-Fi 7,但 RS200 比起不少三頻 Wi-Fi  路由器都要快,原因是 RS200 的 5GHz 頻段,提供了 4×4 方式,可以有 5.8Gbps 傳輸速度,連同 2.4GHz 2×2 合共提供 6.5Gbps 速度,等同高階的 Wi-Fi 6 路由器,支援到大至 2,000 平方呎面積,用戶可以將大部分 Wi-Fi 裝置指定至 5GHz,而 2.4GHz 則留給 IoT 裝置使用,配合 2.5G WAN 連接高速家居寬頻。

NETGEAR RS100
NETGEAR RS100

至於 RS100 ,則是典型的 5GHz / 2.4GHz 2×2 雙頻路由器,合共提供 3.6Gbps 無線網絡速度,可應付 1,500 平方呎面積,機背一樣有 2.5G WAN 對應 2.5G 寬頻,適合連接不多於 50 件網絡裝置的典型家居或者個人辦公室使用。

Linksys Velop Micro 7 實測!史上最迷你 Wi-Fi 7 Mesh!

Linksys Velop Micro 7
Linksys Velop Micro 7

Linksys 去年推出了以迷你機身作賣點的 Velop Micro 6 組合,而今年更推出其升級版 Velop Micro 7,除升級至最新 Wi-Fi 7 BE5000 雙頻無線規格外,更全面優化主機與節點連接設計,打造史上最迷你 Wi-Fi 7 Mesh 產品。

迷你機身與 USB-C 供電

與上代 Velop Micro 6 相比,今次送測的 Linksys Velop Micro 7 已毋須 Router 型主機,每部路由器都可作 Mesh 主機或節點,相當方便及靈活。Linksys Velop Micro 7 同樣以超迷你機身作賣點,各路由器機機身只有 151mm x 75mm x 75mmm,即只較一罐 330ml 汽水大一點,非常適合香港的家居環境。能夠輕鬆放置在家中的任何位置,而不會佔用過多空間。

除了緊湊的機身外,節點還使用 USB-C 供電,這使得電源連接變得更加靈活和方便。由於現時許多電子產品都支援 USB-C 供電,這一設計能夠使 Velop Micro 7 與其他裝置共享電源,減少線材雜亂的問題。不過要留意,其供電要求由上代 5V/3A 提高至 9V/3A,故供電需對應 QC 2.0 或以上,而隨機也附上電源供應及適用於不同地區的插頭。

Linksys Velop Micro 7 毋須 Router 型主機,每部路由器都可作 Mesh 主機或節點。
Linksys Velop Micro 7 毋須 Router 型主機,每部路由器都可作 Mesh 主機或節點。
Linksys Velop Micro 7 路由器機身只有 151mm x 75mm x 75mmm,只較一罐 330ml 汽水大一點。
Linksys Velop Micro 7 路由器機身只有 151mm x 75mm x 75mmm,只較一罐 330ml 汽水大一點。
支援 USB-C 供電,要求提高至 9V/3A。
支援 USB-C 供電,要求提高至 9V/3A。
隨機也附上電源供應及適用於不同地區的插頭。
隨機也附上電源供應及適用於不同地區的插頭。

BE5000 規格 設 2.5Gbps WAN 介面

Linksys Velop Micro 7 無線部份採用雙頻 BE5000 Wi-Fi 7 規格,同時在 2.4GHz 及 5GHz 頻譜提供服務,2.4GHz 頻譜對應「Tx:2、Tx:2」MU-MIMO 模式及 688Mbps 最高無線傳輸速度,而 5GHz 頻譜則對應「Tx:2、Tx:2」MU-MIMO 模式及 240MHz 頻寬,以提供 4,324Mbps 最高無線傳輸速度。要留意,大部分智能手機、Wi-Fi 7 客戶端,只對應 80MHz / 160MHz / 320MHz 頻寬,故 Velop Micro 7 所支援的 240MHz 頻寬主要在 Mesh 節點連接時才會使用。

有線部分,Linksys Velop Micro 7 設有支援 Multi-gig 技術的 2.5Gbps WAN 介面,能夠支援更高網絡速度的互聯網服務。值得留意,由於 Velop Micro 7 只設一組有線介面,故 Mesh Backhaul 連接,只能使用雙頻無線,不支援有線 Backhaul。

BE5000 Wi-Fi 7 無線規格。
BE5000 Wi-Fi 7 無線規格。
設有 1 組 2.5Gbps 有線介面。
設有 1 組 2.5Gbps 有線介面。

簡易免 App 設定

Linksys Velop Micro 7 主打的賣點之一就是其簡易免 App 設定過程。Velop Micro 7 兩件套裝在出廠前已經預先設定好,所以只要一插上電源即能連接到節點,毋須自己動手加入節點;將寬頻線接到 WAN 埠掃描一下 QR 碼,即可完成設置並連接 Wi-Fi,毋須額外的應用程式或電腦網頁瀏覽器。同時廠商強調不會收集用戶數據,毋須註冊帳戶即可開始使用,這對於關注隱私的用戶來說是一大優勢。

Velop Micro 7 兩件套裝在出廠前已經做好了預先設定,用戶只要插上電源和寬頻網線就能使用,毋須自己動手加入節點,亦毋須註冊帳戶。
Velop Micro 7 兩件套裝在出廠前已經做好了預先設定,用戶只要插上電源和寬頻網線就能使用,毋須自己動手加入節點,亦毋須註冊帳戶。

值得一提,Linksys 在 Velop Micro 7 上強化流動版網頁設定介面,提供一系列的網絡配置,例如啟用 QoS、更改 Wi-Fi 設定、開啟家長控制、訪客網絡等等。

手機掃描機底 QR Code,即可連接及進行設定。
手機掃描機底 QR Code,即可連接及進行設定。
簡單幾步,即可完成設定。
簡單幾步,即可完成設定。
設定介面顯示網絡配置。
設定介面顯示網絡配置。
Wi-Fi 設定。
Wi-Fi 設定。
Instant-Safety 自動過濾不當網頁。
Instant-Safety 自動過濾不當網頁。
Instant-Privacy 停止新裝置連接 Wi-Fi 網絡。
Instant-Privacy 停止新裝置連接 Wi-Fi 網絡。

無線加速 Tips

Linksys Velop Micro 7 在 5GHz 頻段支援 160MHz / 240MHz 頻寬技術,理論上可以達到最高 2,882Mbps / 4,324Mbps 的無線傳輸速度。然而,該產品的預設設置僅啟用了 80MHz 頻寬,導致無線速度被限制在 1,441Mbps。這樣的設置主要是為了提供更佳的兼容性。用戶若希望解鎖更高的傳輸速度,可以通過網頁管理介面進行調整。在「Wi-Fi Setting」的「Advanced」中,啟用「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 (DFS)」功能,就能將無線速度提升。

在網頁管理介面,將「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 (DFS)」設為啟用。
在網頁管理介面,將「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 (DFS)」設為啟用。
啟用設定前,手機只能以 1,441Mbps 連接路由器。
啟用設定前,手機只能以 1,441Mbps 連接路由器。
啟用設定後,手機以 2,882Mbps 連接路由器。
啟用設定後,手機以 2,882Mbps 連接路由器。

Linksys Velop Micro 7 無線速度實測

測試使用 2 部無線路由器建立 Mesh Wi-Fi 網絡,以對應 Wi-Fi 7 5GHz 技術的智能手機,連線到 Linksys Velop Micro 7。測試以《Speedtest by Ookla》及同一伺服器進行,採用之寬頻為獨立 2.5Gbps 光纖入屋頻寬。

  • 測試點 A:與路由器相距約 1 米,沒有任何阻隔。
  • 測試點 B:與路由器相距約 6 米,相隔 2 面牆。

速度測試@一台

測試點速度
下載上載
A1,768Mbps1,783Mbps
B244Mbps202Mbps
測試點 A(速度測試@一台)
測試點 A(速度測試@一台)
測試點 B(速度測試@一台)
測試點 B(速度測試@一台)

速度測試@兩台

測試點速度
下載上載
A1,691Mbps1,623Mbps
B566Mbps560Mbps
測試點 A(速度測試@兩台)
測試點 A(速度測試@兩台)
測試點 B(速度測試@兩台)
測試點 B(速度測試@兩台)

只安裝一台時,於較近距離的測試點 A ,由於無線訊號良好,故可錄得超過 1,768Mbps 的下載速度。不過,轉至在測試點 B 時,由於距離及阻隔增加,無線訊號轉差,故速度出現大幅下滑。在單台運作時,上下載速度大幅下降至約 200Mbps。在加入第二台建立 Mesh Wi-Fi 後,於測試點 B 測試,速度大幅提升至 500Mbps 以上,可見 Mesh Wi-Fi 之效果。

SPEC

  • 網絡標準:IEEE 802.11ab/g/n/ac/ax/be
  • 運作頻譜:2.4GHz+5GHz
  • 雙頻譜模式:同時運作
  • 速度規格:BE5000
  • 最高傳輸速度:688Mbps+4,324Mbps
  • 天線數目:4 條內置式
  • WAN 介面:1×2.5Gbps
  • 售價:HK$899(1 件裝)HK$1,599(2 件裝)
  • 查詢:Linksys (3669 4000)
  • 產品網頁:按此

【場料】軍規三防手機內建投影機功能 Ulefone Armor 34 Pro 到港!

Ulefone Armor 34 Pro
Ulefone Armor 34 Pro

Ulefone 最新推出的 Armor 34 Pro 擁有 IP68/IP69K 防水防塵與 MIL-STD-810H 軍規認證,厚達 32.7mm 的機身與 825 克重量展現極致耐用性。配備 6.95 吋 120Hz FHD+ 高刷螢幕與 600nit 亮度,戶外使用清晰可見。

內建 25,500mAh 超大電池支援 66W 快充,並可反向 10W 供電,解決戶外電力焦慮。搭載天璣 7300 處理器與 16GB+512GB 記憶體,獨特三卡槽設計兼顧雙卡與擴充需求,內建雙散熱風扇確保性能穩定。

攝影系統配備 5,000 萬像主鏡 + 6,400 萬夜視鏡頭與 5,000 萬超廣角。此外,最大亮點是內建 DLP 投影功能,可投 100 吋畫面並支援自動對焦,搭配 98 分貝揚聲器與 1,100 流明 LED 燈。Ulefone Armor 34 Pro 即日上市,建議零售價為$4,299。

查詢:Ulefonehk

【場料】MacMini 換新裝 扮 G5 擴充 Hub 兼放 SSD

Mac Mini M4 支架連擴充 Hub

M4 Mac Mini 迎來 10 多年第一次「變身」,雖然外型變細,但效能依然,唯一要講缺點就是原生擴充略差,因此不少 Mac Mini 的用家都會加裝 USB Hub 之類,不過因為今代主機反智的開關擺位,不少人亦會選擇直立主機。而近日腦場就有款鋁殼設計的直立擴充 HUB,$368 有交易。設計上,擴充 Hub 就相當玩嘢,致敬了 Power Mac G5 以及後來繼承 G5 的 Mac Pro 機箱。至於講得是 Hub,設計就可擴充兩個 USB3.2 Gen2 及 2.0 介面,另外亦備有一個 80MB/s 速度的 SD 及 MicroSD 讀卡器,而最重要就是機殼底設有一條 M.2 NVME 2280 插槽,可為慳錢買低容量機型的用家解決容量擴充問題。

Mac Mini M4 支架連擴充 Hub:$368
查詢:展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