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7

AI 文書筆電新指標 ASUS Vivobook S14 (S3047)

針對學生及文書應用的 ASUS 主流筆電系列 Vivobook S14,早前更新 2025 年版本,以相宜售價提供輕薄機種級數便攜性,傾向商務機種的簡約外觀,而且搭載最新一代 Intel Core Ultra 200 系列處理器,具備 Copilot+PC 的本機 AI 運算能力,足以執行 Windows 11 對 AI 功能的要求 。

Vivobook S14(S3407)是2025年的升級機款
Vivobook S14 (S3407) 是 2025 年的升級機款。

ASUS Vivobook S14 (S3407) 是 2025 年的升級機款,主要變化是採用Intel Core Ultra 200 系列處理器,今次開箱的機型內置 Intel Core Ultra 7 255H 處理器,提供 6 個 Performance-core、8 個 Efficient-core 及 2 個低功耗效率核心共 16 核心設計,整合 Intel AI BOOST NPU 及 Arc 140T GPU,典型功耗 35W,足以應付多數文書生產力軟件及簡單網上遊戲需求,板載 16GB DDR5 5600MT/s 記憶體。

A蓋採用CNC霧面加工的夜幕灰色調,刻有Vivobook簡約字樣
A 蓋採用 CNC 霧面加工的夜幕灰色調,刻有 ASUS VIVOBOOK 簡約字樣
入門級IPS面板, 基本文書用途足夠
搭配入門級 IPS 面板,16:10 比例畫面提供 1920 x 1200 解像度,亮度只有 300nits,基本色彩自然及有抗藍光功能,基本的文書用途還可以應付。
螢幕佔比87% 及 16:10 方便全畫面顯示雙頁A4紙內容
螢幕佔比 87% 及 16:10 比例,方便全畫面顯示雙頁 A4 紙內容。
設有護眼模式
設有護眼模式,可減少多達 30% 藍光。

Vivobook S14 的外殼 A 蓋採用 CNC 霧面加工的夜幕灰色調,刻有Vivobook 的字樣,機身厚度約 1.59cm、重 1.4kg,配以 14 吋窄邊顯示面板,感覺時尚纖巧,並通過 MIL-STD 810H 美國軍規標準的極端使用環境認證。由於是入門級機種,因此顯示面板僅為 60Hz 更新率的 WUXGA (1920 x 1200) 解像度,屬 IPS 技術的 LED 背光面板,亮度 300nits、45% NTSC 色域,不具觸控功能。但針對文書生產力使用霧面防眩光處理,有 TÜV Rheinland 低藍光護眼認證,螢幕佔比 87% 及 16:10 設計亦更方便全畫面顯示雙頁 A4 紙內容,即使亮度及色彩不及高階型號的 OLED 技術面板,作為文書機最重要的閱讀舒適感依然足夠。

1.7mm 鍵程背光巧克力鍵盤
採用 1.7mm 鍵程背光巧克力鍵盤,配備 Copilot 鍵。
加大精準觸控板具手勢操作
加大精準觸控板具手勢操作。
FHD 視像鏡頭支援 Windows Hello 登入功能及加有硬件鏡頭遮罩
FHD 視像鏡頭支援 Windows Hello 登入功能,加有硬件鏡頭遮罩。
左側提供2個 USB Type-C 5Gbps、1個 USB Type-A 5Gbps、HDMI 1.4及3.5mm耳麥
左側提供 2 個 USB Type-C 5Gbps、1個 USB Type-A 5Gbps、HDMI 1.4 及 3.5mm 耳麥。
右側接口提供1個 USB Type-A 5Gbps
右側接口提供1個 USB Type-A 5Gbps。

其他功能方面,機身內置 1TB M.2 NVMe PCIe 4.0 SSD 及一條 DDR5 SO-DIMM 插槽可自行升級,設有 1.7mm 鍵程背光巧克力鍵盤、加大精準觸控板及配備 Copilot 鍵,FHD 視像鏡頭支援 Windows Hello 登入功能及加有硬件鏡頭遮罩,兩側接口提供 2 個 USB Type-C 5Gbps、2 個 USB Type-A 5Gbps、HDMI 1.4 及 3.5mm 耳麥,並內建陣列麥克風及立體聲喇叭支援 AI 降噪及杜比全景聲功能,無線連接為雙頻 Wi-Fi 6 (802.11ax) 及藍牙 5.3,綜合而言,各接口速度一般符合其文書機定位。

底蓋有大量氣孔
底蓋有大量散熱氣孔。
內部構造
內部構造可見到 DDR5 記憶體和 M2 SSD 都有升級的可能。
板載16GB記憶體,另有一條SO-DIMM可升級至32GB
板載 16GB 記憶體,另有一條空置 SO-DIMM,合共可升級至 32GB。
風扇下方為2280 M.2 SSD及薄散熱片
風扇傍為 2280 M.2 SSD及薄散熱片。

電量方面,Vivobook S14 內置 70WHrs 電池,在《Windows 11》預設 50% 亮度、啟用節能模式,於《PCMark 10》 Modern Office 電池測試中,得出約 10 小時結果,算是不俗,而且只需要 65W USB PD 輸入,支援快充功能,一小時內可充至 60% 水平。另外隨機已有提供收納背包,即買即用相當貼心。

檢測規格
檢測規格一覽。
SSD 參考效能
SSD 參考效能,屬於快速的一類 SSD 效能。
《PCMark 10》得分7019
《PCMark 10》得分 7019, 表現普通。
《3DMark》Steel Nomad Light得分2177
《3DMark》Steel Nomad Light 得分 2177。
《Procyon》 SD 1.5 INT8 本機圖像生成測試得分1091
《Procyon》 SD 1.5 INT8 本機圖像生成測試得分 1091。
《Procyon》PHI 3.5 本機生成式文字測試得分502
《Procyon》PHI 3.5 本機生成式文字測試得分 502。
《PCMark 10》Modern office 電池測試得出10小時18分
《PCMark 10》Modern office 電池測試得出 10 小時 18 分。

總結 : 入門級 AI 選擇

坦白說,同價位的文書筆電競爭最大,要突圍,一是靠價格,二是靠特別的設計或功能,Vivobook S14 (S3407) 改用 Intel Core Ultra 255H,屬新交貨的 Intel AI 處理器,是中階價位 X86 可執行 Copilot+PC 的少數選擇。

ASUS Vivobook S14 (S3407) SPEC.

  • 型號:ASUS Vivobook S14 (S3407CA-MG7033W)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7 Processor 255H
  • 記憶體:板載 16GB DDR5、1 條可用 SO-DIMM 插槽
  • 儲存裝置:1TB M.2 2280 PCIe 4.0 x4
  • 顯示核心:Intel Arc 140T GPU
  • 螢幕技術:14.0 吋 WUXGA (1920 x 1200) 16:10、300 尼特, IPS Panel、45% NTSC 色域、霧面螢幕、LED 背光、TÜV Rheinland 低藍光護眼認證、60Hz 更新率
  • 音效:內建陣列麥克風、內建喇叭
  • 鏡頭:FHD 紅外線 (IR) 攝影機 + 視訊鏡頭遮罩
  • 連線功能:Wi-Fi 6 (802.11ax) 雙頻 2*2 + Bluetooth 5.3
  • 電池:70WHrs
  • 連接埠: 1x 3.5mm 耳機麥克風插孔、1x HDMI 1.4、2x USB 3.2 Gen 1 Type-A (5Gbps)、2x USB 3.2 Gen 1 Type-C (5Gbps)支援顯示/供電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Home
  • 尺寸:31.52 x 22.34 x 1.59 ~ 1.79 cm
  • 重量:1.40 kg
  • 查詢: ASUS HK
  • 售價: HK$8,998

ZCOPE》最新影片

5.8mm 鈦輕薄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登場

南韓 Samsung 發表全新的 Galaxy S 系列新機 Galaxy S25 Edge,新機採用極緻纖薄設計,機身採用鈦金屬製造,厚度只有 5.8mm,是目前市場上最纖薄的智能手機之一。而作為  Galaxy S 系列的一員,Galaxy S25 Edge 無論在規格及 AI 功能方面當然不會讓 Fans 們失望。

纖薄但堅固 

Galaxy S25 Edge 可說得上是手機工藝的創舉,新機厚度僅 5.8mm,機身重量亦只有 163g,比起目前主流的高階/旗艦級手機輕巧得多。機身貫徹 Samsung Galaxy S 系列的簡約設計,以機身的鈦合金框架,提高機身的剛性及保護能力,配合屏幕玻璃也用上最新的 Corning Gorilla Glass Ceramic 2 玻璃陶瓷材料,增強屏幕的韌性、耐用性和防裂能力。大幅提升屏幕強度。

2 億像素攝力

Galaxy S25 Edge 雖然用上纖薄輕巧的設計,但在攝影功能上並沒有因此妥協,新機配備 2 億像素廣角鏡頭,並全面提升其黑夜亮攝能力。配合超高的解像度,讓用戶能夠在低光環境下拍攝出更清晰細緻的相片。另外,其 1,200 萬像素超廣角鏡頭支援自動對焦,帶來清晰細緻的微距攝影,豐富用家的創意。

最輕巧 Snapdragon 8 Elite 處理器旗艦級手機

Galaxy S25 Edge 同樣採用 Snapdragon 8 Elite 處理器,效能和 Galaxy S25 Ultra 可謂不相伯仲,配備重新設計及配置、更纖薄更闊的Vapor Chamber,能夠更有效穩定地散熱,確保裝置能長效穩定。當然作為 Galaxy S 系列的手機,Galaxy S25 Edge 亦支援 Galaxy AI 強大的編輯功能,包括於 Galaxy S25 系列當中備受喜愛的音訊消除器(Audio Eraser)以及繪圖助手(Drawing Assist)。工作方面 Galaxy AI 亦能夠協助用家整理日常例行事務,Now Brief 及 Now Bar 能夠支援多個第三方應用程式,提供日常事項、聚餐等提醒,為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預購免費升級至 512GB 版本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在香港地區的售價為 HK$8,398  (12GB RAM + 256GB ROM) 及 HK$9,398  (12GB RAM + 512GB ROM) 。並於 2025 年 5 月 13 日起接受預訂,並於 5 月 30 日公開發售。凡於預售期間預訂即可享限時容量升級優惠,以預售優惠價 HK$8,398 升級至 Galaxy S25 Edge (12GB RAM + 512GB ROM) 版本 (等同 HKD1,000 折扣優惠)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產品規格

屏幕:6.7″ flat Quad HD+ Dynamic AMOLED 2X 屏幕 (3,120 x 1,440),120Hz
處理器:Snapdragon 8 Elite for Galaxy
記憶體及容量 : 12GB RAM + 256GB ROM / 12GB RAM + 512GB ROM
相機:2 億像素主相機、1,200 萬像素廣角鏡 及 1,200 萬像素自拍鏡頭
電池容量:3,900mAh
有線充電:25W
無線充電:15W
尺寸:158.2 x 75.5 x 5.84mm
重量:163g
顏色:鈦銀、鈦冰藍 及 鈦灰黑
售價:HK$8,398  (12GB RAM + 256GB ROM) / HK$9,398  (12GB RAM + 512GB ROM)
查詢:Samsung HK

ZCOPE》最新影片

Nothing CMF Phone 2 Pro 試用 追加 NFC、IP54 防護及可配搭魚眼鏡

Nothing CMF Phone 2 Pro

相隔一星期,Nothing 的 CMF Phone 2 Pro 終於到港,作為一款兩千元出殞的機款,CMF 賣點相當鮮明,不只是顏色,而是設計方向同玩味相當獨到,當然手機亦要關心功能,今次新機又做得如何?

CMF Phone 2 Pro 設計獨特,可以拆出螺絲換上不同顏色、物料的背板、配件的玩味設計已成為它的特色,今次更玩埋可加鏡頭,可外接魚眼、微距鏡頭,玩得更盡。機身僅厚 7.8mm,重量只有 185g,可說是相當便攜輕巧。

Nothing CMF Phone 2 Pro

作為入門二千起步的手機,Phone 2 Pro 採用 MediaTek Dimensity 7300 Pro 5G 處理器,最高速度達 2.5GHz,記憶體提供 8GB 容量,儲存則有 128GB 及 256GB 兩種,並用上自家 Nothing OS 3.2,在基於 Android 15 的操作系統上運作。

原裝套件一覽。

而 6.77” AMOLED 屏幕解像度為 1,080×2,392@387ppi,支援 HDR10+、120Hz 更新率、3,000nits 亮度,電池則跟上代一樣為 5,000mAh,並有 IP54 級別防護。

提到鏡頭一環,Phone 2 Pro 備有三鏡頭模組,24mm 主鏡及 50mm 2x光學變焦鏡皆為 50MP,接近 120 度的超廣角鏡為 8MP,主鏡頭的感光元件大小提升至 1/1.57″,前鏡頭維持 16MP,透過 AI 驅動的 TrueLens Engine 3 及 Ultra XDR,更可將相片畫質提升。

加入 NFC 可用八達通

上代 CMF Phone 1 對很多戶來說,最大考慮是它不支援 NFC 功能。今次 Phone 2 Pro 聽到大家的需要,追加 NFC 令到大家可以配合 Google Pay 進行如八達通的流戶支付。

相比 CMF Phone 1,Phone 2 Pro 在機身防護性能上亦有所增強,新機擁有 IP54 級防護,在防塵和防水能力方面明顯優於上代的 IP52,能更有效阻擋灰塵,同時 IP54 能抵抗來自各個方向的水花飛濺,而 IP52 只能應對垂直方向的水滴。

AI 管理工具 Essential Space

在 Nothing Phone (3a) 系列中加入的 Essential Space 功能,在今次的 CMF Phone 2 Pro 一樣可以用到。同樣地在機身右側加入 Essential Key,用家可以啟動它來記錄內容、或者事入文字對生活鎖事加以提示。

例如用手機單擊,可以即時進行截圖去保存屏幕上的内容,也可快速輸人文字/語音,又可以用長按開啓錄音功能,系統會以 ChatGPT AI 方式加以整理及分析,而用戶可以透過雙擊打開 Essential Space,在查看經 AI 整理的資訊,例如以截圖去提示即將要處理的事項,或者提供資料整理。

SEPC.

操作系統:Nothing OS 3.2(建基 Android 15)
處理器:MediaTek Dimensity 7300 Pro 5G
記憶體/儲存:8+128GB、8+256GB
屏幕:6.77” flexible AMOLED 120Hz
鏡頭:8MP 1/4″ f/2.2 119.5° 廣角鏡、50MP 1/1.57″ f/1.88 EIS 主鏡、50MP 1/2.88″ f/1.85 EIS 2x 遠攝鏡頭、16MP 1/3″ f/2.45 前置鏡頭
SIM:Dual Nano-SIM
無線網絡:Wi-Fi 6、Bluetooth 5.3
電池:5000mAh(33W輸入/5W輸出)
體積:164x78x7.8mm
重量:185g

售價:$2,199(8+256)
查詢:Nothing

ZCOPE》最新影片

紫色重現|SONY XPERIA 1 VII 評測 AI 拍攝與 Walkman 音效完美結合

【Review】XPERIA 1 VII 上手試 SONY 系三大技術全植入

市場上日系手機只剩 SONY,而最新一代的 XPERIA 1 VII 不單有 SONY 的代表色「初心紫」重現,加上其強大的 AI 拍攝功能,即刻同大家試試這部新機。

此機外型跟上一代相若,但今次召回粉絲期待已久的 SONY 招牌紫色,名為暮蘭紫,相信會是最受歡迎的版本,而四邊機側的直紋也較之前多,拿上手感覺更穩陣。值得一提是 X1 VII 有著旗艦機中罕有的規格,就是備有 microSDXC 記憶卡及 3.5mm 耳筒插頭,對於要經常拍 Vlog 用戶來說,可擴充容量及使用有線耳筒在某程度上是頗為方便。

X1 VII 內置 Snapdragon 8 Elite 處理器、12GB ROM,備有 256GB 及 512GB 兩個容量,支援 Wi-Fi 7、Bluetooth v5.4、USB-C,電池也跟上一代一樣的 5,000mAh,官方稱可提供 2 日續航力,亦可作 15W 無線充電及反向充電;系統是最新的 Android 15,並提供 4 年 Android OS 更新及 6 年安全性更新。

X1 VII 最大賣點之一,是集 SONY 自家的 Alpha(相機)、BRAVIA(電視)及 Walkman(音樂)技術於一身,當中更用上不少 AI 技術,官方統稱為 XPERIA Intelligence,此外亦支援 Google Gemini,但要留意是地域關係,功能上會受到一些限制。

一拍兩片方便出 Reels

先講講 X1 VII 的相機方面,三鏡頭模組分別有新的 50MP 16mm 超廣角鏡(Exmor RS 感光元件)、52MP 24mm 廣角鏡(Exmor T 感光元件),以及 12MP 85-170mm 變焦鏡(Exmor RS 感光元件),今次 SONY 用了更大的感光元件,加上 Ultra HDR 技術,夜攝質素會有提升。

直行一排的 ZEISS 認證三鏡頭模組,最頂的是全新 16mm 超廣角鏡。
直行一排的 ZEISS 認證三鏡頭模組,最頂的是全新 16mm 超廣角鏡。

現今很多人都慣了於 Social Media 分享影片,所以 X1 VII 引入 Alpha 相機的技術,針對 Content Creator 新增的兩大 AI 拍攝功能,分別是「AI 大師級攝錄 AI Camerawork」及「自動取景 Auto Framing」,可謂十分實用,就算非專業人仕,也能用 X1 VII 拍出近乎專業的影片。

平時拍攝影片的兩大難題,就是畫面不夠穩定及主體偏離畫面,因此 X1 VII 新的「AI 大師級攝錄」,就提供增強穩定功能,手持情況下也能拍出極穩定的影片,另 Position Lock 能將拍攝主體保持在畫面中央,避免拍出主體偏離畫面的情況。

而「自動取景」功能會同時啟用兩個鏡頭拍攝,並以 AI 偵測及追縱主體,分別以全畫面及特寫拍成兩條影片,而且兩條影片均可選擇橫或直度,換句話說,同一條影片,可一橫一直的拍攝,橫的分享至 YouTube、Facebook,直的則分享至 Reels,一拍便可有兩個不同構圖的影片,方便至極。

其他拍攝功能還有提升人像膚色表現、更自然的散景,還有超廣角鏡的失真校正,以及自動修正顏面變形情況,特別是拍攝合照時,能確保拍到正常的面部。

Walkman 高質音效加持

除了增強攝力外,X1 VII 也引入 Walkman 系列開發的高品質組件,包括高階音訊綜合電路(Audio Integrated Circuit),採用非磁性銅鍍層的精細聲音電阻,有助消除磁場干擾所造成的失真,還有 3.5mm 耳筒插部份採用添加金的焊料,減少傳輸時出現的損耗,配合 AI 的 Upscaling Technology DSEE Ultimate,還有跟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合作的調音,透過機面的 Full-stage Stereo Speakers 帶來最佳的 XPERIA 音效。

BRAVIA 級高質影像

X1 VII 的 6.5” 屏幕也承繼著 BRAVIA 的優點,雖然並非之前傳聞會用回 4K 芒,而是跟上一代相同的屏幕,但機內備有強光影像增強模式,能自動調節色差及亮度,其最大亮度比上一代提升 20% 以上,同時機身前後各備一個光源感應器,有助更精準識別環境亮度,然後透過 AI 作自動色彩調整,無論是在猛烈陽光下,或昏暗的環境,X1 VII 都能顯示出 BRAVIA 級數的影像。

小結

相信有不少 XPERIA 粉絲對上一代都頗為失望,不過今次 X1 VII 應能挽回不少分數,單是 SONY 紫色已叫人有衝動換機,加上貼心的 AI 錄影功能,尤其是需要分享影片至不同平台的用戶,一拍兩片的功能實在十分方便,而 Walkman 音效配合立體聲喇叭也叫人滿意,不過筆者始終懷念 21:9 屏幕,相信這較難在日後的 XPERIA 1 系旗艦中再現了。

X1 VII 備有暮蘭紫、蒼松綠及夜暮黑三種顏色,512GB 版本售價為 HK$10,999,256GB 版本售價為 HK$10,199,將於 5 月 23 日正式發售,即日起提供預售優惠。

PCM Rating:4.5 / 5

SONY XPERIA 1 VII 規格

系統:Android 15
處理器:Qualcomm Snapdragon 8 Elite
記憶體:12GB

儲存容量:256GB / 512GB
屏幕:6.5” FHD+ 120Hz HDR OLED

鏡頭:後置三鏡 1/1.56” Exmor RS 50MP 16mm 超廣角鏡、1/1.35” Exmor T 52MP 24mm 廣角鏡、1/3.5” Exmor RS 12MP 85-170mm 變焦鏡、前置 12MP 24mm
連接:Wi-Fi 7、Bluetooth v5.4、NFC、USB-C
電池:5000mAh
防水防塵:IP68
體積:162 × 74 × 8.2mm

重量:197g
售價:HK$10,799(12+256GB)、HK$10,999(16+512GB)


ZCOPE》最新影片

企業如何全面推動數碼共融

數碼共融(Digital Inclusion)是指確保所有人,無論其經濟狀況、年齡、性別、殞疾狀況或地理位置,都能平等參與數碼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在數碼化席捲全球的今天,數碼共融不僅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關鍵,也是企業拓展市場、促進創新和提升品牌價值的戰略機遇。


根據世界銀行在 2023 年公布的數據, 全球仍有約 37% 的人口(約 29 億人)無法接入互聯網,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和偏遠地區,這一數碼鴻溝限制了該些人教育、就業和經濟參與的機會。企業作為科技進步的推動者,肩負著縮小這「Ascending to these challenges」,企業可通過設計包容性產品、提供技能培訓、投資基礎設施和培養多元化文化,積極推動數碼共融。本文將深入探討企業如何全面推動數碼共融,並以豐富的案例展示成功實踐。

數碼共融的商業與社會價值

數碼共融的目標,是消除不同群體在科技接入和使用上的差距,這不僅是社會責任的體現,還為企業帶來顯著的商業價值。首先,數碼共融有助於市場擴展,通過接觸邊緣化群體,企業可開拓新客戶群,例如農村地區或低收入社群。其次,來自多元用戶的反饋能驅動產品創新,滿足更廣泛的需求。此外,積極推動數碼共融可提升品牌形像,展示企業對社會公平的承諾,吸引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者與投資者支持。最後,許多國家對數碼無障礙的法律要求日益嚴格,企業若能提前布局,可有效降低合規風險。

策略一:設計包容性產品與服務

企業應確保其數碼產品和服務對所有用戶都具備可訪問性(Accessibility),這包括遵循國際標準,如網站內容無障礙指南(WCAG),提供文字替代(Alt text)、鍵盤導航和可調整字體大小等功能,以支持視障、聽障或行動不便的用戶,例如蘋果公司在其產品中內建了多種無障礙功能,如 VoiceOver 螢幕閱讀器和放大鏡功能,讓殞疾人士能輕鬆使用 iPhone 和 iPad。

此外,企業應提供多語言支持,特別是在多元文化市場,並開發可在低速網絡或舊設備上運行的輕量級應用程式,例如 Meta 的 WhatsApp 在全球發展中國家被廣泛使用,因其低數據需求和簡單介面而深受歡迎。

策略二:提供數碼技能培訓

缺乏數碼技能是許多人無法充分利用科技的障礙,企業可通過內部和外部培訓項目縮小這一差距。在內部,企業可為員工提供數碼技能課程,特別是針對年長員工或非科技背景的員工。在外部,企業可與學校、非營利組織或政府合作,為弱勢群體提供免費或低成本的數碼素養課程。

一個典範是 Google 的「Grow with Google」計劃,該計劃在全球範圍內為個人和小型企業提供免費數碼技能培訓,涵蓋從基本電腦操作到數碼營銷的內容。

雖然是透過訓練讓人及早接觸及學習各種 Google 服務,但「Grow with Google」計劃絕對是一個相當齊全的數瑪學習資源。

另一案例是 Amazon 的「Amazon Future Engineer」項目,專注為來自弱勢背景的學生提供電腦科學教育,幫助他們進入科技行業。

策略三:投資基礎設施與合作

互聯網接入是數碼共融的基礎,但在許多偏遠地區,這仍是主要障礙。企業可通過與電信公司或政府合作,擴展網絡覆蓋,例如 SpaceX 的 Starlink 計劃利用衛星技術為全球偏遠地區提供高速互聯網,顯著改善了農村社群的數碼接入。此外,企業可開發經濟實惠的設備,降低科技進入門檻,例如小米以低成本推出智能手機,在印度和非洲市場獲得巨大成功,讓更多人負擔得起數碼設備。

透過 Starlink 衡星網絡,世界上缺乏網絡覆蓋的地區,也能夠虛網學習。

公私合作也是有效途徑,如 Vodafone 的 M-Pesa 移動支付平台,與非洲當地政府和銀行合作,為無銀行賬戶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務,促進經濟包容性。

策略四:培養多元與包容的文化

數碼共融不僅是技術問題,也是文化問題。企業應建立多元化團隊,確保產品在開發過程中,納入不同背景的視角, 例如 Salesforce 在其產品設計中積極納入來自邊緣化群體的反饋,確保其客戶關係管理(CRM)平台對中小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同樣友好。此外,企業應定期開展用戶研究,了解殞疾人士、老年人或低收入群體的需求,並公開承諾數碼共融目標,接受公眾監督。Adobe 便是範例,其公開的包容性設計藍圖承諾到 2025 年實現所有產品的無障礙化,並定期發布進展報告。

挑戰與應對

推動數碼共融並非無障礙,企業可能面臨高昂的開發成本、技術限制和文化阻力。為應對成本問題, 企業可將數碼共融視為長期投資,通過市場擴展和品牌提升獲得回報。技術限制可通過模組化設計解決,例如逐步升級服務以適應低資源環境。

針對文化阻力,企業可通過本地化策略和教育活動建立社群信任,例如 IBM 在非洲推廣其 AI 技術時,與當地大學合作開展培訓,消除了對新技術的疑慮。


結論 – 數碼時代的必經之路

數碼共融是企業在數碼時代的必經之路。通過設計包容性產品、提供技能培訓、投資基礎設施和培養多元化文化,企業不僅能縮小數碼鴻溝,還能實現商業增長與社會影響力的雙贏。從蘋果的無障礙功能到 Vodafone 的金融包容性,再到 Google 和 Amazon 的技能培訓。這些案例表明,積極擁抱數碼共融的企業將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為更公平的未來鋪平道路。在數碼化加速的 2025 年,企業若能將數碼共融融入核心戰略,必將迎來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

ZCOPE》最新影片

一億像素 Snap-shot 的魔力 Fujifilm GFX100RF

去年一台富士 APS-C 定焦鏡 Snap-shot 相機 X100VI ,原價 $12,900 最高可以炒到二萬多,幸好從朋友借到並拍了一整天。當時就感覺富士絕對把這部相機推高一級。果然今年就用上了用中片幅感光元件,推出了 GFX 100RF,擁有 1 億像素兼是中片幅的低訊噪表現已是預計之內,外觀延續富士一如既往的復古風,絕對是富士不敗之作,哪有不買(不炒)的道理。

機身設計語言與 X100VI 極度相似。

GFX 100RF 機身設計語言有點像 X-E 機款,甚至與去年推出的大熱款 X100VI 極度相似,外觀延續富士一如既往的復古風,觀景器都是放在機背的左上角。為遷就加大了的中片幅感光元件,GFX 100RF 機身比較高,手把也比較深,就算好像我這樣手掌較大的用家,也能夠握得實。至於機身屏幕,可以反出來至腰水平。

拍攝比例轉盤  助構圖說故事

拿上手就發覺 GFX 100RF 機身屏幕上方有個垂直轉盤,十分特別,不是更改拍攝模式,也不是選擇色彩設定,而是用作改變比例 Aspect Ratio,共有 9 個。最原始的比例 5:4、3:2、1:1 固然會有,但都有一些比較少聽得,例如是 65:24、17:6,這兩個比例出來會顯得更寬,拍出電影感,再搭配富士引以爲傲的濾鏡,絕對有 Feel!但是經過數天的拍攝,在利用手指去切換比例時,略嫌狼狽,始終一隻手指很難推動轉盤,反而設置在菜單或一個快捷鍵會更佳。

GFX100RF 機頂的轉盤設計和擺位與 X100VI 一樣。屏幕上方新增了比例切換轉盤,用來更改拍攝比例,塑造不同效果。
機身按鈕和十字操作鍵,都是一貫的擺位。
機身正面在快門鍵下方加多了一個撥杆,作為數碼變焦用推桿。

鏡間快門 適合長曝光拍攝

GFX 100RF 是運用了鏡間快門的 GFX 系列相機,平時大家可能聽開電子快門或者機械式快門,而鏡間快門卻少有接觸。事實上,鏡間快門是直接整合在鏡頭結構中,這是一種位於鏡頭內部的快門設計,由多片金屬葉片組成,透過葉片的開合控制曝光時間,與常見的平面快門不同。

然而,鏡間快門的葉片運動比平面快門更輕微,有效降低機身震動,適合長曝光或高畫質需求,所以筆者在夜拍長曝光時都不用過於擔心手震問題。不過多數鏡間快門鏡頭,最快僅 1/2000秒 (GFX100RF 的機械快門最快為 1/4000 秒),不利於極高速攝影。如果不幸遇上快門損壞,有可能需要連同鏡頭一起維修。

GFX 100RF,機身配搭一支 35mm F4 光圈的定焦鏡頭,配合中片幅感光元件等同 35mm 全片幅相機的 28mm 鏡頭焦距。亦都附有 49mm 的保護濾鏡、遮光罩、前保護蓋和轉接環。富士照顧到用家可能在買完相機,需要四處尋找合適的配件,所以現在粉絲買機附送重要配件,不用擔心買錯型號等問題。當然,作為內置定焦鏡,若鏡頭能做到 f/2.8 光圈,夜間拍攝時能有更大彈性,不過有大面積的中片幅感光元件,就算 f/4 的光圈已能造出很好的散景效果。

機身配搭 35mm F4 光圈的鏡頭,換成 35mm 全片幅的等效焦距為 28mm。
GFX 100RF 細心爲用家附上保護濾鏡,遮光罩,前保護蓋和轉接環。

數碼變焦增加拍攝焦距彈性

GFX 100RF 規格方面與中片幅相機 GFX 100II 一樣,用上一億像素的中片幅 CMOS。另外,除 35mm 外,今次增設了數碼變焦,有 80mm、63mm 以及 45mm,方便大家玩下構圖,可以嘗試一下在不同比例中使用數碼變焦,在一億像素的加持之下,做到遠焦效果,加上裁剪後亦會有出色的細緻度。

機身左邊有 Mic in、Headphone out port、USB-C 以及 micro HDMI。
機身右邊設有兩個 SD 卡槽。

1 億像素感光元件最高可以拍攝 11648 x 8736(4:3 比例)解像度,最高可以去到 16bit RAW。錄影方面,相機錄影最高拍到 DCI 4K 30FPS,電子防震當然不少得,開啓後會有 1.3 倍的畫面裁切,在構圖時就要注意一下。電池使用 NP-W235 鋰電,每次充滿電可拍攝 820 張相片,或者 100 分鐘 4K 影片,一天的拍攝,不錄影的話,一個電池綽綽有餘。GFX 100RF 左邊有 Mic in 以及 Headphone out port、USB-C 以及 micro HDMI。右邊則是兩個 SD 卡槽。而重量體積方面,算是 GFX 系列當中比較輕巧的一部,未包含電池和記憶卡,大約重 654 克。

內置 ND 濾鏡

GFX100RF 一樣有富士招牌的 20 個預設菲林模擬風格。機身內設一塊 -4 級光的實體 ND 濾鏡,對拍攝長曝光時十分有幫助。GFX 100RF 不設機身硬體防震,有讀者會好奇那拍照時會出現矇糊影像嗎?始終廣角鏡頭對於防震的需求不是那麼高,認真拍攝的這,最好配合三腳架就可以安心。

新增了內置 ND 濾鏡,雖然不是甚麼新鮮功能,但始終很有幫助拍照錄影。
錄影最高去到 DCI 4K 17:9 30 FPS(4096 x 2160)。
對焦系統有物體追蹤,包括動物以及其他交通工具,追車靈敏度不俗。
富士經典的軟片模式,個人就喜歡 PRO Neg Hi,拍攝人像和街景確實一流

試相區

相片中的建築物外牆十分銳利,樹葉紋理清楚可見。(35mm, 1/250s, F4, ISO200)
數碼剪裁 : 原大 (35mm, 1/500s, F4, ISO200)
數碼剪裁 : 63mm (35mm, 1/500s, F4, ISO200)
數碼剪裁 : 80mm (35mm, 1/500s, F4, ISO200)
以獨特的 65:24 比拍攝,在 1 億像素下(剪裁下解像度為 6448 x 2384),天星小輪的陳年鐵皮鏽跡都表露無遺,遠至中環 IFC 的窗戶都可以數到。
1:1 原大
富士的軟片模式是筆者最喜歡的,每次拍完幾乎都可以直出也有很好質感。
在標準色彩模式下,拿富士去做街拍亦都不錯,還要搭配住細小的 35mm 鏡頭,不會過於搶眼,又能捕捉到街道的景物。
切換拍攝比例至 17:6,就能在畫面中隱藏邊框外的景象,讓構圖變得更簡單。
夜拍質素佳,ISO 推到去 1000,噪訊控制得不錯,沒有影響影像。
雕像的石紋清晰可見,甚至見到坑紋。

Fujifilm GFX100RF Spec.

感光元件 : 44 x 33mm 中片幅 CMOS
有效像素: 102MP
最高解像度 : 11648 x 8736
影像比例:1:1, 5:4, 4:3, 3:2, 16:9
ISO 範圍:40-102400
影像穩定: 無
鏡頭焦距:35mm ( 全片幅等效焦距 28mm)
數碼變焦:36mm, 50mm, 63mm 等效
對焦點:425 點
觀景器:5,760,000 點電子觀景器
觸控屏幕:3.15″ 2,100,000 像素觸控屏幕
機械快門:3600 sec – 1/4000 sec
電子快門: 最高 1/16000 sec
連拍:6.0 fps
尺吋:134 x 90 x 77mm
重量:735g (連電池)

售價:HK$39,000
查詢: Fujifilm HK

ZCOPE》最新影片

2025 旗艦電競筆電|四大 GeForce RTX 5080/90 電競筆電推薦

頂流電競筆電大爆發 RTX 5080 / 90 配 16” 芒成最強裝備

隨著 Intel 和 AMD 的 AI 處理器及 NVIDIA 圖像處理器的升級,年度旗艦電競筆電也陸續登場,多個品牌不約而同推出新機,其中以配備 16” 屏幕並內置 GeForce RTX 50 系列的電競筆電,而用上最高階的 RTX 5080 / 90 型號,不論是遊戲畫面的效能、質素,以至特效如光追(Ray Tracing)效果及 DLSS 等,都能為玩家帶來更佳的遊戲體驗,成為頂流旗艦機種必備配置,今次就來了解幾款新機功能發各自獨特之處。

頂流高規增強戰力

新一代的旗艦電競筆電除了 GeForce RTX 5080 / 90 顯卡外,主流型號都會以 16 吋屏幕起跳,這個尺寸是機身與遊戲畫面大小的最佳平衡,新機的屏幕解像度標準為 2.5K,屏幕更新率更達 240Hz;另外,新機都支援最新的 Wi-Fi 7(802.11be)2×2 無線連接技術,只要配合 Wi-Fi 7 路由器及極速寬頻網絡,便能改善家中網絡連線速度、減低時延,對遊玩一些如 FPS 的高要求遊戲便有效提升 KDA 指標,有助增強戰鬥力。

而最新一批的旗艦電競筆電都配備了以上提及的頂流規格,現時已知有四個品牌會推出 RTX 5080 / 90 電競筆電,全都選用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處理器,相信一眾玩家都是時候升級了,至於有那部新機最適合你?售價又如何?睇睇下文就知。

ASUS ROG Strix SCAR 16(2025)
快拆底殼升級易

在香港先發的旗艦電競筆電,有 ASUS ROG Strix SCAR 16(2025),此機以「超跑」作為外型的設計概念,頂蓋搭載了 AniMe Vision 顯示器,可顯示動態燈光效果,另機底有全環繞式 RGB 燈條,提供 360 度全方位的獨特發光效果,視覺上充滿電競氛圍。

此機內建 90Wh 大容量電池,支持 USB-C PD 快充,更備 Wi-Fi 7、2.5G LAN、2× Thunderbolt 5、3× USB-A Gen 2、HDMI 2.1;散熱方面採用 Tri-Fan 三風扇技術及 Condunconaut Extreme 液態金屬散熱,加上機底有大面積進氣口及防塵濾網,令系統能長效穩定以便長期作戰;另外,如硬體易於升級會是玩家樂見的事,所以此機有個快拆式底殼,用家可輕易升級 RAM 及 SSD。《PCM》編輯部早前亦已測試此,詳細評測內容可 按此

售價:HK$34,998 起
查詢:ASUS HK

DELL Alienware 16 Area – 51
大玩極光燈效

DELL 的 Alienware 也是玩家熟悉的電競品牌,全新的 Area-51 系列有 16” 及 18” 兩個型號,較抵玩的當然是 16” 型號。此機最高可選 Core Ultra 9 275HX 及 RTX 5090,有 64GB DDR5 記憶體及 2TB SSD。備有 Wi-Fi 7(802.11be)2×2 無線連接技術、2× Thunderbolt 5、3× USB-A Gen 1、HDMI 2.1、SD 讀卡器等,並支援最高 Gen 5 SSD。

Area-51 以極光為靈感的 AlienFX 環境照明系統,由機身後方,以至鍵盤及 Trackpad 都有燈效,電競感滿滿,同時此機亦講求舒適感,所以在 Trackpad 兩邊備有順滑的枕型掌托,長時間作戰手部也感覺舒適;另機底備有新的 Cryo-Chamber 散熱結構,採用透明 Gorilla Glass 面板,可見到 AlienFX 風扇運作,如果配合垂直機架當作桌面電腦,配搭外置顯示器使用,就會看到風扇運作,搶眼程度不比 RGB 燈效的透明桌面電腦差。而此結構既支撐著筆電,又可引入更大的進氣口,促進氣流增加,且功率高達 240W TPP,有效散熱又不會太嘈。

售價:HK$32,999 起
查詢:DELL HK

HP OMEN MAX 16
最高 250W TPP 超頻強效作戰

HP 最新推出的 OMEN MAX 16 電競筆電,機身有暗影黑、陶瓷白兩種顏色,其 16吋屏幕採用 2.5K OLED 面板,備有無邊框玻璃、低藍光等技術,最重要是透過 Unleashed Mode(釋放模式),可超頻至高達 250W TPP,實現更強的遊戲性能;規格方面,OMEN MAX 16 備有 Wi-Fi 7(802.11be)2×2 無線連接技術、2× Thunderbolt 4、2× USB-A Gen 2、HDMI 2.1、RJ45 Ethernet 等。

此機是 HP 首度加入 RGB 燈條的 OMEN 機種,配合單鍵 RGB 鍵盤及 Twinkly 等第三方燈效產品,用戶可於 OMEN Gaming Hub 的燈效工作室全面自訂鍵盤及機身燈效,玩盡燈光效果。另外,此機更用上 HP 首次推出的全新散熱混合物料 OMEN Cryo Compound 及風扇自動清潔技術,配合 OMEN Tempest Cooling Pro 架構,大幅減輕長時間作戰時出現效能下降的問題。

售價:HK$22,999 起(即將推出)
查詢:HP HK

Lenovo Legion Pro 7i(16” Gen 10) OLED 屏幕達 1000nits 亮度

Lenovo 也有全新規格的 Legion Pro 7i(16” 10)電競筆電,此機的 16” Lenovo Puresight OLED 屏幕比例為 16:10,解像度為 WQXGA(2,560 × 1,600),達到 VESA HDR 1000 True Black 標準,最高 1000nits 亮度以及 <0.5ms 超低延遲反應時間,並具備 Wi-Fi 7(802.11be)2×2 無線連接技術、1× Thunderbolt 4、2× USB-A Gen 1、HDMI 2.1、2.5G Ethernet 等規格。

此機配備 Legion Coldfront Vapor 超級均熱板技術,最高可達 250W TDP,並搭載 Lenovo AI Engine+ 可動態調節 CPU 及 GPU 功率以提升效能,加上配備大型散熱孔,有效將熱力帶走,同時降低噪音。

至於 Legion TrueStrike 鍵盤配備可自訂單鍵 RGB 燈效,並提供 4 鍵可更換鍵帽套裝,此外所有個人化設定都可在全新的 Legion Space 遊戲軟件中調校,統一所有 Lenovo Legion 裝置設定,且全部遊戲更可整合到一個遊戲庫內以便管理,還有 Lenovo AI Engine+ 的 AI 功能,可透過即時情境偵測以最佳化 FPS 及分配資源,助玩家提升遊戲樂趣及直播效果。

售價:HK$23,334.5 起
查詢:Lenovo HK

ZCOPE》最新影片

【ZCOPER 自家嘩!EP008】亞洲體育盛事,中華職棒、J League、Formula 1 達人教你買飛心得

今集請嚟半個教育界,又係半個傳媒嘅 Jackie Chan,實際佢係一個經常飛去世界各地睇唔同體育比賽,今次仲帶埋唔少中華職棒紀念品曬一曬冷,亦會教大家點買飛,邊啲位最感受到啦啦隊現場氣氛。同場仲有 Ayu 同 Frankie 分享海外點買 J League、Formula 1,甚至歐洲足球聯賽門票,等大家為來季做足準備!

今次仲有 Playit 優惠,購買充電配件輸入「Power95」,仲即享 95 折!


ZCOPE 友加入頻道!請大家多多支持!!!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UHQK4Zv55dusPVfdy0jGw/join

YouTube: 按此
Telegram: 按此
IG: 按此
FB: 按此
Twitter: 按此

110W 輸出.支援 Hi-Res Audio Wireless 性價比之王 Edifier MR5 監聽喇叭

Edifier 於去年 10 月推出支援 Hi-Res Audio,堪稱格價破壞者的 MR3 書架喇叭,並獲得一致好評。事隔半年左右,Edifier 再推出全新的 MR5 監聽級書架型喇叭,新型號針對 MR3 的不足進行多項升級,包括將輸出功率提升到 110W、採用三組發聲單元,與及支援 LDAC 無損音樂傳輸並通過 Hi-Res Audio Wireless 認證,聲音表現當然比 MR3 更出色。

今次試用的 MR5 會是白色版本,比起傳統黑色喇叭,感覺更入屋。不過眼尖的大家可能會發覺,其實 MR5 的體積會比 MR3 大一點。這是因為 MR5 會比 MR3 多一組 5” 的重低音單元,配合 3.75” 的中音及 1” 的高音揚聲器,在三頻的發揮上當然更具優勢。值得一提是 Edifier 巧妙地將 5” 低音放在接近音箱底部的位置,兩邊環設計了一個看似挽手位的發聲口,既能增強低音的發揮,也能減低對中高頻揚聲器的影響。可見 Edifier 在喇叭設計方面真的花了不少心思。

和 MR3 一樣,MR5 會支援多種輸入方式,包括 RCA (紅白線) 、TRS 及 XLR 有線輸入,並採用經過美國德州儀器 (TI) 認證的高性能 ADC 和放大器,在有線接連下能支援 Hi-Res Audio 24bit/96kHz 高解析度音訊,在同級產品中會較少有。 而 MR5 另一大賣點,當然是支援 LDAC 無損音樂傳輸。全面提升用藍牙接連的音色表現。用家只要透過手機的 Edifier ConneX app,就可以設定 LDAC 取樣速率、音效切換、EQ 客製化、聲學調校等功能。

說了那麼多,當然試聽最實際,MR5 配備三路單元,中高低頻都有專屬的揚聲器,所以三頻分音會更明顯。其中 5” 的低音單元,令低音更沉厚,潛得更深。我們試聽 Linki Park 的名曲《Numb》,就可以感受到鼓聲和低音結他的威力,配合 3.75” 中音及 1” 高音揚聲器,讓已故主音 Chester 有如活現跟前。之後我們再試聽林憶蓮的《沒結果之後》,這是一首帶點 Funky 風格 Citypop 作品,在 MR5 的演譯下,人聲相當突出,臨場感十足。最後是經典的合唱作品《下雨天》,感覺 MR5 在音樂和人聲細節表現都非常細膩,很難想像千元級的書架喇叭會有這樣出眾的音色。 

總結

PCM Rating:4.5/5

上次試用 MR3,因為藍牙接連只支援 SBC 編碼,感覺有點美中不足。而今次的 MR5 無論在音響設計、音色表現和功能方面,都相當出色。如果大家也想入手一對書架喇叭,會很值得推薦。

Edifier MR5 產品規格

  • 驅動單元 : 5″ 低音、3.5″ 中頻單元、1″ 高音揚聲器
  • 總輸出 : 55W + 55W(總共 110W)
  • 響應頻率 : 46Hz – 40kHz
  • 訊噪比 : ≥ 85dB (A)
  • 有線音頻輸入 :  AUX、 RCA(紅白線)、TRS 及 XLR 有線輸入
  • 藍牙版本 : BT6
  • 無線音樂編碼 : LDAC
  • 耳機輸出 : 3.5mm AUX
  • 呎吋 (W x H x D): 159mm x 280mm x 264mm (Active speaker) / 159mm x 257mm x 264mm (Passive speaker)
  • 淨重 : 10.38kg
  • 售價 : $1,380
  • 查詢:Ramboxs 日通科技(2386 0928)

ZCOPE 最新影片

【場料】支援 ATX3.1!Asrock 再過界玩火牛

ASRock Steel Legend ATX3.1 PSU
ASRock Steel Legend ATX3.1 PSU

近年不少 DIY 大廠都向不同方向發展,而 ASROCK 可算是先鋒,早年就推出過 Router 及近年仍有推出的 MINI PC,近年更有螢幕至到火牛產品。而最新一批的火牛終於在香港與各位用家見面,規格上,這款 SL 為全模組火牛,分別由 650W 到 1000W 可供選擇,而擁有 10 年保用以 80Plus 金牌認證,最重要是達到 ATX 3.1 以及 PCIe 5.1,所以毋須擔心接駁顯示卡電源的問題。至於價錢全系列暫時定價未算進取,屬正常範圍,相信要搶佔市場看來代理就要花點功夫了。

ASRock Steel Legend SL-650G: $735
ASRock Steel Legend SL-750G: $835
ASRock Steel Legend SL-850G: $920
ASRock Steel Legend SL-1000G: $1,250
查詢:Centralfield

ZCOPE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