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76

Nothing 新機攻港售價公開 Phone (3) 免費升級容量、Headphone (1) 送錶

Nothing Headphone (1) and Nothing Phone (3)

Nothing 今日將月前發表,外觀注目度相當高的兩款新品 Phone (3) 及 Headphone (1) 正式帶到香港,首波預購即日開始,其中 Phone (3) 預售會將容量倍升,而 Headphone (1) 買耳機更會送上 CMF Watch Pro 2。

Nothing Phone (3) and Nothing Headphone (1)

Glyph 睇得又玩得

Nothing Phone 一向以造型為先,今次 Phone (3) 在機背的右上角加入了 Glyph Interface 小螢幕,其中 Glyph 圖示功能可以作為鈴聲及通知,提供多種動態圖案;用戶又可以自定義圖案與鈴聲結合,例如根據聯絡人自動生成專屬鈴聲與動態圖案,讓每個通知都更具個性化。而 Glyph Interface 又可以作為趣味應用,將它當作指南針、旋轉酒瓶等互動圖案,增添使用的趣味性。另有電量顯示、數字時鐘與月盈虧等實用功能。

Glyph Interface 可以加入不同趣味應用。
Phone (3) 新增 Glyph Interface 可以加入不同趣味應用。

今年開始 Nothing Phone (3a) Pro 在手機上加入 Essential Space,以提供 AI 助手整合的操作介面╴例如幫用戶進行日程提醒、重要資訊記錄等功能。同時又可以結合 ChatGPT 等工具,支援文字生成與內容編輯。在今次 Nothing Phone (3) 同樣提供有獨立 Essential Key,可以幫用戶快速捕捉靈感,如翻轉錄音可以長按啟動錄音,AI 自動標註關鍵資訊; Essential Space 根據主題自動歸類資料,保持整齊有序。另外,在介面中可以利用 Essential Search Bar 進行搜索,支援聯絡人、照片、文件、地點等多種搜索類型。同時亦可以即時提供天氣、日程與匯率轉換等多樣答案。

Nothing Phone (3) 有黑白兩色,黑色有型格,白色簡約中見細節。
Nothing Phone (3) 有黑白兩色,黑色有型格,白色簡約中見細節。

鏡頭方面手機採用了全 50MP 四相機系統,包括 50MP 主相機,提供 f/1.68 光圈的 1/1.3″ OIS 感光元件,潛望式相機為 3 倍 OIS 光學變焦,配合 60 倍數碼變焦。前置相機採用 Samsung JN1 感光元件。超廣角同樣為 Samsung JN1 感光元件。

背面三鏡及前面自拍鏡全屬五千萬像。
背面三鏡及前面自拍鏡全屬五千萬像。

核心部分,Nothing Phone (3) 是繼 POCO F7 之後,另一款採用 Snapdragon 8s Gen 4 處理器的智能手機,配上 6.67 吋 1.5K 柔性 AMOLED 螢幕,峰值亮度達到 4500nits。電池部分用上 5150mAh 容量,可以支援 65W 快充與 15W 無線充電。手機可以支持 IP68 防水防塵、雙 5G SIM 支援。

Nothing Phone (3) 價格分別為 $6,999(16GB+512GB)及 $6,399(12GB+256GB),2025 年 7 月 15 日正式發售。不過如上述所講,Nothing Phone (3) 預售將可以由 12/256GB 免費容量升級至 16/512GB,又或者選擇獲得 Nothing Ear。

Headphone (1) 破格聯乘 KEF

Nothing Headphone (1) 外觀相當獨特。
Nothing Headphone (1) 外觀相當獨特。

而同時公布發售資訊的還有這款聯乘 KEF 的 Nothing Headphone (1),外觀上已相當吸睛,技術上搭上 KEF 的標誌性 HiFi 調音,以 HiFi Tuning 作為調音目標,以達到模擬 KEF 研發聆聽室中音響的精緻聲音表現。耳機在開發上,特別強調使用多個行業標準測試台去進行測量與分析,當中包括 B&K 5128 HATS 的仿真人頭聲學測試系統。

耳機外觀特別,就連音量控制都與眾不同,採用了滾輪式的操作。
耳機外觀特別,有呼應手機特色的三層式設計,就連音量控制都與眾不同,採用了滾輪式的操作。

Nothing Headphone (1) 耳機特別著重在中性調音部分,優先考慮聲音的清晰度、細節和乾淨的低音輸出,令到調音設計滿足發燒友和更廣泛用戶的需求。耳機具偏有主動降噪(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技術,擁有 Spatial Audio 空間音效,聲音能隨頭部移動進行動態調整,提供更佳的沉浸感。Nothing Headphone (1) 支持三種高品質音頻傳輸方式,用戶可以使用藍牙、USB-C 線或 3.5mm 耳機連接。

除了藍牙,同戶可以透過 USB-C 或 3.5mm 連接。
除了藍牙,同戶可以透過 USB-C 或 3.5mm 連接。
支援 LDAC 或 AAC。
藍牙編碼支援 LDAC 或 AAC。

產品同樣今日開始預訂,提供黑、白兩色選擇,售價為 $2,299,預售會送 CMF Watch Pro 2,7 月 18 日正式發售。

靜雞雞更新暗藏後門!多款 Chrome、Edge 好評插件「黑化」!

靜雞雞更新暗藏後門!多款 Chrome、Edge 好評插件「黑化」!

大家的瀏覽器都會安裝一些擴充功能(插件)方便工作、學習和娛樂,例如 Emoji 鍵盤、下載影片、擷取網頁顏色資料等。而為了保障安全 Google 和 Microsoft 等在插件網上商店都會加入一些機制來審核、評價擴充功能,用戶選擇這些推出多年得到好評的擴充功能都會感到安心。不過最近有網絡保安機構就發表網誌,指發現 18 款多年來提供正常實用功能甚至獲得好評的 Chrome 和 Edge 擴充功能突然在更新後「黑化」,被植入惡意軟件,超過 230 萬用戶受害。

網絡保安機構 Koi Security 將這次跨平台瀏覽器騎劫行動稱為「Red Direction」,指出當中一款 Chrome 擴充功能《Color Picker, Eyedropper — Geco colorpick》色彩選擇器多年來得到 800 多用戶評價,還得到 Chrome Web Store 精選徽章,一直提供切實的色彩選擇功能。不過在一次更新後,這擴充功能就加入了惡意功能騎劫瀏覽器,追蹤用戶瀏覽過的網頁,並且開設後門接收控制指令。惡意程式會將用戶所瀏覽的網頁網址傳送到遠端伺服器,並會為用戶編配一個追蹤 ID,惡意伺服器有可能會傳回一個重導向網址給用戶瀏覽器,從而將用戶引導到惡意網站。

其後 Koi Security 分析《Color Picker》的控制架構,追蹤到 18 款擴充功能擁有相似的程式碼模式的擴充功能利用這種複雜的手法來騎劫用戶瀏覽器,由於 Chrome 和 Edge 對擴充功能的更新機制很寬鬆,擴充功能都是靜悄悄在幕後更新,用戶根本毫不察覺,Koi Security 表示兩款瀏覽器合計有超過 230 萬用戶已中招。

這 18 款擴充功能涵蓋天氣資訊、娛樂、社交平台和實用工具,現時已經無法在 Chrome Web Store 存取得到:

Chrome:

  • Emoji keyboard online — copy&past your emoji.
  • Free Weather Forecast
  • Video Speed Controller — Video manager
  • Unlock Discord — VPN Proxy to Unblock Discord Anywhere
  • Dark Theme — Dark Reader for Chrome
  • Volume Max — Ultimate Sound Booster
  • Unblock TikTok — Seamless Access with One-Click Proxy
  • Unlock YouTube VPN
  • Color Picker, Eyedropper — Geco colorpick
  • Weather

Microsoft Edge:

  • Unlock TikTok
  • Volume Booster — Increase your sound
  • Web Sound Equalizer
  • Header Value
  • Flash Player — games emulator
  • Youtube Unblocked
  • SearchGPT — ChatGPT for Search Engine
  • Unlock Discord
被指「黑化」的 18 款擴充插件已無法在 Chrome 和 Edge Store 存取。
被指「黑化」的 18 款擴充插件已無法在 Chrome 和 Edge Store 存取。

Koi Security 呼籲安裝了上述惡意擴充功能的用戶採取以下行動:

  1. 立即從 Chrome 和 Edge 移除所有受影響擴充功能;
  2. 清除瀏覽器所有紀錄,以清除所有儲存在瀏覽器的追蹤 ID;
  3. 使用網絡安全軟件掃描整部電腦,以找出潛伏的惡意軟件;
  4. 監察你的網上帳戶,看看有沒有可疑活動;
  5. 重新檢視所有安裝在瀏覽器的擴充功能,如果沒用就應該移除,以免將來更新可能會「黑化」

【氣候挑戰】歐洲如何應對暑熱:從今年的熱浪說起

繼上期分析日本應對暑熱的經驗後,歐洲的暑熱問題同樣值得我們探討。歐洲作為全球暖化速度最快的大陸地區,其暑熱相關死亡率和適應措施,可以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參考意義。本文將分析歐洲自 2003 年以來的暑熱危機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經驗。

歐洲在今年 6 月底至 7 月初經歷嚴重熱浪 ——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 6 月底錄得超過 46°C 高溫;法國則普遍錄得超過 40°C 的高溫,令超過 2,000 間學校停課,著名的巴黎鐵塔頂層亦需要關閉。這次熱浪覆蓋範圍廣泛,除了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還先後影響英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義大利、德國、奧地利、克羅地亞、波斯尼亞、黑山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北馬其頓、捷克和希臘等十多個歐洲國家(圖 1)。部分國家亦同時遭受乾旱、山火和空氣污染影響。法國和瑞士兩個核電站更因爲用來冷卻的河水過暖而需要停運。

(圖 1)2025 年 7 月 1 日歐洲各國所發出的高溫預警。(來源:世界氣象組織、香港天文台)
(圖 2)2025 年 7 月 1 日歐洲的地面氣溫異常,紅色代表氣溫較正常高。(來源: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氣候變化與熱穹頂現象

歐洲的暖化速度幾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 2 倍,地中海地區尤其嚴重。今次歐洲熱浪的罪魁禍首是持續了約兩個星期的「熱穹頂」(Heat Dome)現象。「熱穹頂」是一團深厚的暖空氣,在大氣對流層中部(一般以 500 百帕斯卡氣壓面代表)呈現為一個高壓脊(圖 3)。高壓脊内是下沉氣流,令氣溫上升;下沉氣流亦令雲層稀薄甚至變得晴空無雲,高壓脊亦阻擋外來的雲層;地面升溫也令水汽蒸發,有利氣溫進一步攀升(圖 4)。

(圖 3)2025 年 7 月 1 日,歐洲大部分地區被 500 百帕斯卡高壓脊籠罩。(來源: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圖 4)「熱穹頂」現象示意圖。(來源:華盛頓郵報)

氣候變化亦引致大氣環流出現異常,出現所謂「阻塞」(blocking)形勢(圖 5)的機會更高和範圍較大,令「熱穹頂」現象更加明顯。比較 (圖 3)和(圖 5)可以發現,今次歐洲的「熱穹頂」現象正好是一個奧米加阻塞形勢。世界氣象組織亦就 2025 歐洲熱浪發文指出,地中海異常高的海水溫度(圖 6)也加劇了歐洲陸地上的極端高溫。這種持續性的極端高溫模式正成為歐洲夏季的新常態。

(圖 5) 奧米加阻塞形勢。(來源:英國氣象局)
(圖 6)2025 年 7 月 1 日海洋表面溫度距平 (相對 1991-2020 平均) 。(來源:Climate Central)

2025 年歐洲熱浪死亡人數

2025 年 6-7 月的歐洲熱浪已引致接近 2,000 人死亡,西班牙、英國和葡萄牙為重災區。一般來説,全面的死亡數據需要一些時間才可以公布,況且今年夏季才開始不久,更多的熱浪可能還會接踵而來。因此以上數字仍有機會上升,還未有足夠的代表性。但暫時看,此數字相比於 2003 年和 2022 年的歐洲熱浪,可以説是相形見拙。

2003 年和 2022 年的歐洲熱浪

2003 年的西歐熱浪是現代氣候史上最致命的天氣災害之一。該年夏季葡萄牙錄得的最高溫度為 47.3°C,法國則錄得最高 41.1°C。熱浪在西歐 15 個國家造成超過 72,000 人死亡,主要是長者。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為重災區,分別錄得暑熱相關死亡人數為 20,089、19,490 和 12,963人。按人口比例計算,該三國的死亡率分別達到每百萬人口 350、321 和 305 人。這場災難暴露了當年歐洲在暑熱應對方面的嚴重不足。

2003 年之後,歐洲最嚴重的熱浪發生於 2022 年。當年夏季葡萄牙和法國分別錄得的最高溫度為 47.0°C 和 42.6°C,與 2003 年的最高溫度頗爲接近。該年夏季在 35 個歐洲國家錄得的暑熱相關死亡人數超過 70,000,義大利和西班牙最為嚴重,分別錄得暑熱相關死亡人數為 18,010 和 11,324人。而在法國,根據其公共衛生總處的公布,暑熱相關死亡人數約 7,000。但隨後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發表的數據顯示,暑熱相關死亡人數可能高達 11,000。這些 2022 年的死亡數字雖然比 2003 年的數字為低,但死亡率仍然相當高,例如法國的死亡率可能高達每百萬人口 162 人。

我們可以從上期文章(暑熱的健康風險:日本經驗與香港情況)與日本的情況比較 —— 近年日本在熱浪比較嚴重的 2010 年和 2023 年,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每年可高達約 12,000,即死亡率可高達每百萬人口 95 人。由此可見,歐洲熱浪的影響遠較日本嚴重。

汲取教訓

2003 年的歐洲「世紀熱浪」促成世界衛生組織(WHO)於 2008 年在歐洲發布「熱健康行動計劃」(Heat-health Action Plan, HHAP)指引。HHAP 包含 8 大核心要素:1. 跨部門協調、2. 熱浪預警系統、3. 風險溝通、4. 室內降溫措施,包括適當使用空調和被動降溫措施、5. 關顧弱勢社群、6. 醫療和社福系統準備措施,尤其員工培訓和規劃、7. 綠色都市規劃,以及 8. 健康監測評估。

在 2010 至 2018 年間,39 個歐洲國家訂立或強化 HHAP,並出現初步減少熱相關的死亡趨勢,尤其在南歐城市,但區域間的差異仍然顯著,東、北歐的減幅有限。有研究顯示,HHAP 能將熱浪期的預期死亡減少高達 68%,但成效取決於「最後一哩」(last mile)因素,如警報門檻的設定、地方治理與關顧弱勢社群的行動。2022 年的歐洲熱浪期間,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家仍錄得高死亡率,顯示計劃還是充滿挑戰和需要不斷優化。

未來展望

受越來越嚴重的氣候變化影響,全球各地的熱浪風險正在增加。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 6 次評估報告(AR6),至 2050 年,大約一半的歐洲人口會在夏季面臨高風險或極高風險的暑熱壓力威脅,尤其是在南歐,而東歐、西歐和中歐的暑熱壓力風險亦會越來越高。

去年一個研究亦顯示,即使目前的氣候政策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工業革命水平 3°C 以内,溫度引致的死亡率將會增加。如果不採取額外的適應措施,預測顯示到本世紀末,與高溫相關的死亡率可能會比今天增加 3 倍。雖然所有地區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都會增加,但預計南歐地區將遭受最大的額外負擔。

根據這項研究預測,在升溫 3°C 的情況下,希臘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將從今天的平均每年 1,730 人增加到每年 4,767人;法國從 3,061 人增加到 13,564人,義大利從 10,433 人增加到 28,285 人;西班牙從 4,414 人增加到 20,194 人。這差不多代表,到本世紀末,如果歐洲不採取額外的氣候適應措施,每年都會出現類似 2003 年「世紀熱浪」所帶來的死亡人數!


我們在上期和今期分別回顧了日本和歐洲如何應對越來越嚴重的熱浪威脅,可以看到她們都因應本地情況訂立了「氣候變化適應法」、「中暑預防行動計劃」或「熱健康行動計劃」,以保障人民健康水平,尤其針對長者和弱勢社群的保護。那麽,香港又是否應該未雨綢繆,及早制定熱健康行動計劃、跨部門協調機制和熱健康監測評估等措施?


岑智明先生參與創作的天文科普漫畫 — 《CMS 天文調查隊》最新第 4 期 -百年燈塔・最後星願,將於 7 月「香港書展」出版,歡迎到場,或到各大書店,或 Playit.hk 網店購買。

X 行政總裁 Linda Yaccarino 離職・Elon Musk 業務再添挑戰

Elon Musk 在 2022 年 10 月收購 Twitter 之後,翌年 6 月邀請 Linda Yaccarino 出任行政總裁,而且為 Twitter 改名「X」,以本來是社交媒體功能,轉移輛向萬用程式方向發展。不過,Yaccarino 在上任滿兩年後,剛剛在 X 發文公告離職。Elon Musk 回覆感謝她的貢獻。然而,此刻正是 Elon Musk 各業務的挑戰,包括 Tesla 和 SpaceX,都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加上其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關係改變,如今加上要為「X」另覓 CEO,可謂是添煩添亂。

xAI 今日發表的最新 AI 聊天機械人 Grok 4,Linda Yaccarino 選擇前一日公佈離職,有點耐人尋味!

Linda Yaccarino 在 2023 年 6 月由 NBCUniversal 過檔任行政總裁,是 Elon Musk 收購之後,親自挑選的首任行政總裁。當時選她的最大原因,正是與廣告商的關係。在 Elon Musk 收購 Twitter 和改名 X 後,廣告收入大幅下挫。而 Linda Yaccarino 與業界關係甚好,曾為 NBCUniversal 建立廣告銷售額 1,000 億美元。

Linda Yaccarino 在離職貼文提到,過去兩年先維護言論自由和保障用戶的安全,尤其兒童,也回復廣告客戶的信任。同時準備好轉型成包羅萬有應用程式打好基礎,團隊開發 Community Notes 功能,以及稍後推出的 X Money,而且 將 xAI 加入 X 後,令到 X 應用程式有另一番新景象,包括將於今日發表的最新 AI 聊天機械人 Grok 4,Linda Yaccarino 選擇前一日公佈離職,有點耐人尋味!而現年 61 歲的 Linda Yaccarino 未有交待去向。

(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雖然 Elon Musk 在貼文下簡短一句回覆:「感謝你的貢獻。」,不過旗下的各項業務都面對不同的挑戰。如 Tesla 銷售首見下挫,今年首季汽車業務收入跌 20%,交付量按年跌13%,受到其他電動車品牌競爭加劇,還有美國針對電動車的補貼取消,進口電動車和儲電池零件要面對增加關稅。SpaceX 面對爭取太空總署合約的壓力,影響收入或阻Starship 發展計畫。同時 Elon Musk 近期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反目,日前透露將籌組新政黨。

Samsung Galaxy Watch8 系列升級 3nm 核心 二代 BioActive 提供 AI 健康建議

Samsung Galaxy Watch 8 Series

隨著新一代 Samsung 摺疊手機來臨,廠商同時帶來新一代智能手錶,全新 Galaxy Watch8系列外觀參考 Galaxy Watch Ultra,功能上為健康監測和運動追蹤方面帶來創新。以下看看三款新錶又帶何特色?

Samsung Galaxy Watch 8(左)及  Galaxy Watch Ultra (2025)
Samsung Galaxy Watch 8(左)外觀參考了 Galaxy Watch Ultra (2025) 的設計,款式較一般智能手錶獨特。

今次 Galaxy Watch8 系列一口集為三隻錶款作出更新,最引人注目的變化莫過於外觀設計,Galaxy Watch8從圓形錶面風格,改用了類似 Galaxy Watch Ultra 的全包圍設計,錶圈略微凸起為錶面提供額外保護,方形外框加上圓形錶面使其在視覺上與上一代產品形成鮮明對比,更大幅提升日常使用中的耐用性。

Galaxy Watch 8 設計仍是偏向較硬朗的外觀,錶行厚 8.6mm,已較上一代薄 11%,提供 44mm 和 40mm 的黑色及銀色兩種顏色及尺寸選擇。鋁合金錶身質感出色,錶面在日常使用中能提供較耐刮性能,而在錶帶部分,提供有 Dynamic Lug 快拆設計,允許用戶快速更換錶帶,日常要加強個性化的話,就會更快捷方便。

Galaxy Watch8 搭載採用 3nm 製程技術的五核心處理器,在一些使用見到系統反應迅速,應用切換流暢,相比前代產品,Watch8 在開啟 GPS 運動追蹤時的電池消耗降低約 15%,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更高效的處理器。值得一提的是,手錶支持雙頻 GPS(L1+L5) 定位,在城市高樓區和山林等復雜環境中的定位精度有明顯提升,偏差控制在3-5米範圍內。

AI 健康管理提供建議

Galaxy Watch8 在健康監測中,採用了核心為第二代的 BioActive 感應器和 AI 健康助手功能,可以提供睡眠管理 、 心肺健康管理,又加入了抗衰老指數與健康評估,在。Galaxy Watch8 中引入了 AGES 指數和抗氧化指數,這些指標綜合分析用戶的心率變異性、睡眠質量。在實際使用中,系統會根據這些數據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建議,如「增加有氧運動時間」或「改善睡眠環境」等。AI 健康助手不僅告訴你「現在情況如何」,還會建議「接下來該做什麼」,體現了從被動監測到主動健康管理的轉變。

Samsung Galaxy Watch 8 Series
可用手錶偵測抗氧化指數,再建議大家適當飲食。

在 Galaxy Watch8 中加入了跟 Ultra 版本相同的自定義 Quick Button,用戶可設定為啟動常用功能,如喚醒 AI 助理、顯示天氣或開始運動追蹤。這一設計大幅提升了操作效率,避免了在小螢幕上的複雜操作。 Galaxy Watch8 系列已整合 Google Gemini AI 助手,在一些地區可以用到智能助理。

Samsung Galaxy Watch 8 Series
自訂鍵可以作出快速控制,例如一按進行錄音。

Galaxy Watch Ultra (2025) 追加鈦金藍

Galaxy Watch Ultra (2025)

今年 Samsung 流動裝置都以鈦金藍為主色,以宇航級鈦合金打造,所以在今次推出的 Watch Ultra (2025) 中都用上跟 Galaxy Fold 7 同樣的鈦金藍色調,另外亦有三款顏色選擇,錶身採用 47mm 設計。Galaxy Watch Ultra 一樣在今代硬件升級到 3nm 五核心處理器,內部存儲空間亦倍增至 64GB,為用戶提供了足夠空間存儲離線音樂、大量應用和詳細地圖數據。手銀採用第二代 BioActive 感應晶片,整合了光學心率、生物電阻抗和電子心臟信號測量功能,以提供更精確的健康數據。

至於電池續航大致與上代相當,在運動省電模式下,GPS 持續使用時間可達 48 小時,這意味著用戶可以完成全程馬拉松、長距離越野跑甚至超級鐵人三項比賽,而無需擔心電池耗盡。

Galaxy Watch8 Classic 簡約美學

Samsung Galaxy Watch8 Classic
Samsung Galaxy Watch8 Classic

最後一款的 Galaxy Watch8 Classic 採用了傳統腕錶美學,屬於錶面稍大的 46mm 設計,有黑色和白色兩種配色選擇。面表圈則以 815L 不鏽鋼錶身,同樣搭配有藍寶石玻璃錶面。手錶可以提供 5ATM 防水等級和 MIL-STD-810H 軍規級耐用標準確保了日常使用的可靠性,另外允許用戶快速更換錶帶,提供 Dynamic Lug 快拆設計配合碼同場合使用。

Samsung Galaxy Watch8 Classic
Watch 8 Classic 核心強勁 ,不過換核較厚錶身。

與前兩款產品一樣,Galaxy Watch 8 Classic 同樣搭載了 3nm 五核心處理器,同時可以支持 L1+L5 雙頻 GPS 定位,如同 Watch 8 及 Watch Ultra,第二代 BioActive 感應器整合了光學心率、生物電阻抗分析和電子心臟信號測量功能,並可以 AI 數據分析運動訓練,如單車、三鐵模或競賽模式等等。

Watch8 Classic 亦引入了 AGES 指數和抗氧化指數,這些指標綜合分析多項健康數據,生成量化的健康評分。與傳統健康指標不同,這些指數更注重長期健康趨勢和衰老相關因素。

AI 健康助手根據這些數據提供個性化健康建議,如「增加有氧運動時間」、「改善睡眠環境」或「調整飲食結構」等。系統還會追蹤用戶的執行情況,並據此調整後續建議,形成健康管理體系。

售價方面,Galaxy Watch8 Classic 建議零售價 HK$3,798 起;Galaxy Watch8 建議零售價 HK$3,198;Galaxy Watch Ultra (2025) 建議零售價 HK$5,098。

超輕薄大摺 Galaxy Z Fold7+細摺 Flip7 內外鏡頭像素提升、更大雙芒

超輕薄大摺 Galaxy Z Fold7+細摺 Flip7 內外鏡頭像素提升、更大雙芒

相隔一年,Samsung 另一款旗艦機種 Galaxy Z Fold 新機準時登場,新一代的 Fold7 在機身設計方面,可說是近年大摺的一大突破,加上 AI 及其他功能的強化,Fold7 確實帶來驚喜,此外,同門的細摺 Flip7 也同時亮相,大摺細摺總有得揀。

今年各大手機商都努力推出新一代的摺機,不論是大摺細摺樂此不疲。Samsung 都一樣,新一代 Galaxy Z 系列的 Fold7 及 Flip7 也於今晚正式曝光,連 AI 都已經玩過,摺機仲有乜可以玩呢?全新 Galaxy Z Fold,即將喺 7 月 10 日 11 am 開始預售。編輯部較早前已試過 Fold7 的實機,即刻同大家分享一下。

新一代 Galaxy Z Fold7 及 Flip7 正式登場,大摺 Fold7 機身設計令人驚喜。
新一代 Galaxy Z Fold7 及 Flip7 正式登場,大摺 Fold7 機身設計令人驚喜。

機身最薄只有 4.2mm

摺機一路以來都給人厚的感覺,尤其是摺合之後,今次 Samsung 的大摺 Fold7,就帶來了令人驚喜的厚度,打開 Fold7 時厚度只有 4.2mm,比 S25 Ultra 的 8.2mm 薄了幾近一半,摺合時的厚度為 8.7mm,較 S25 Ultra 只厚 0.5mm,加上重量只有 215g,筆者實測拿上手的感覺,摺合時 Fold7 根本就不似是一部摺機,跟拿著一般旗艦手機沒大分別,甚至比筆者正在使用的 S25 Ultra 還要輕一丁點,確實有點意外。

Fold7 的外屏增大至 6.5",也有個 10MP 開孔自拍鏡頭。
Fold7 的外屏增大至 6.5″,也有個 10MP 開孔自拍鏡頭。
電源及音量鍵放在機身右側。
電源及音量鍵放在機身右側。

不單如此,當打開 Fold7 時,其薄的程度更是不得了,感覺就似是拿著塊較為厚身的亞加力膠片般,雖然薄但又很實淨,再望一望打開後的主屏幕,達 8″ 之巨,比上一代大 11%,而主屏及 6.5″ 外屏也是 Dynamic AMOLED 2X,對比度及細節俱佳。

Fold7 的主屏幕加大至 8",畫面可顯示更大範圍,多工作業時更見方便。
Fold7 的主屏幕加大至 8″,畫面可顯示更大範圍,多工作業時更見方便。

200MP 鏡頭植入

摺機另一個經常被不屑之處,就是鏡頭的像素,今次 Fold7 終於打破這個格局,機背三鏡模組中的主鏡頭為 200MP 的廣角鏡,比上一代的 50MP 來個大提升,睇齊 S25 Ultra 的主鏡頭,其餘兩個則未變,分別為 12MP Ultra Wide 及 10MP 3× 變焦鏡頭。Fold7 不單換上更高像素的主鏡頭,夜景拍攝也有改進,用上新一代的 ProVisual Engine 及 10-bit HDR,於夜間或昏暗環境攝錄影片,都能更有效降低訊噪。

換上 200MP 主鏡頭,相片質素進一步提升。
換上 200MP 主鏡頭,相片質素進一步提升。
Fold7 的相機介面也沒有改變。
Fold7 的相機介面也沒有改變。

至於機面及主屏幕的自拍鏡均為 10MP,值得一提是主屏幕的自拍鏡,因為上一代是用屏下鏡頭,犧牲了像素,而 Fold7 則換成開孔鏡頭,從而令像素提升至 10MP,所以不論是使用外屏或主屏幕作自拍,都有一樣高的相片質素,今次 Samsung 作出的取捨,相信會是用戶樂意見到的,而且兩個自拍鏡頭的取景角度也提升至 100°,方便拍攝多人的大合照。

Fold7 主屏幕換上開孔鏡頭而非屏下鏡頭,因此有著更高的 10MP。
Fold7 主屏幕換上開孔鏡頭而非屏下鏡頭,因此有著更高的 10MP。
外屏的開孔自拍鏡頭為 10MP。
外屏的開孔自拍鏡頭維持 10MP。

AI 功能打機都用到

至於其他規格,Fold7 內置 Snapdragon 8 Elite for Galaxy,不論是 NPU、CPU 及 GPU 都比上一代提升不少,配合最新的 One UI 8,打機、AI 應用、串流等都有更好表現,而電池維持 4,400mAh,足夠連續播放影片 24 小時。

強化的 Photo Asist 功能,可一鍵自動偵測須移除的物體,又可左右顯示移除前後的分別等。
強化的 Photo Asist 功能,可一鍵自動偵測須移除的物體,又可左右顯示移除前後的分別等。

以往 AI 在打機方面未有太多對應用途,今次 Fold7 就將 Circle to Search 功能應用至打機層面,於遊戲中途叫出 Circle to Search 功能,就可找出遊戲中的頭目相關資料,甚至如何打敗頭目的影片等,對打機過關有更大幫助。其他強化的 AI 應用還有《Photo Asist》、自動移除影片雜聲的《Audio Eraser》,又可透過 Gemini Live 即時分享主屏幕畫面,以及使用語音指令找出畫面物品的資訊等。

Samsung Galaxy Z Fold7 售價由 HK$15,198 起,備有星塵藍、霧銀灰、曜石黑及官網限定的薄荷綠共四種顏色,即將於 7 月 10 日 11am 開始預售,並於 7 月 25 日正式公開發售。

今次的《Audio Eraser》加入自動移除雜聲功能,且可用於更多自家 apps 如《Video Player》、《Voice Recorder》、《Samsung Notes》等。
今次的《Audio Eraser》加入自動移除雜聲功能,且可用於更多自家 apps 如《Video Player》、《Voice Recorder》、《Samsung Notes》等。
Galaxy Z Fold7 規格一覽
Galaxy Z Fold7 規格一覽。

Fold7 vs Fold6

由於 Fold7(左)的外屏更大達 6.5",所以機身明顯比 Fold6 稍長一點,而闊度則相若。
由於 Fold7(左)的外屏更大達 6.5″,所以機身明顯比 Fold6 稍長一點,而闊度則相若。
Fold7(左)的機背設計繼續玩簡約,三鏡頭模組也用上一樣的設計語言,鏡頭則更為凸出,補光燈則移落一點。
Fold7(左)的機背設計繼續玩簡約,三鏡頭模組也用上一樣的設計語言,鏡頭則更為凸出,補光燈則移落一點。
摺合後 Fold7(左)的機身厚度明顯薄得多,但從此角度可見,Fold7 的鏡頭模組厚得多,連鏡頭計的話,兩機最厚的部分則只差少許。
摺合後 Fold7(左)的機身厚度明顯薄得多,但從此角度可見,Fold7 的鏡頭模組厚得多,連鏡頭計的話,兩機最厚的部分則只差少許。
打開後 Fold7(左)的 8" 屏幕,相比 Fold6 的 7.6" 更長更闊,官方稱屏幕面積大了約 11% 之多,而兩者屏幕邊的黑邊則相若。
打開後 Fold7(左)的 8″ 屏幕,相比 Fold6 的 7.6″ 更長更闊,官方稱屏幕面積大了約 11% 之多,而兩者屏幕邊的黑邊則相若。
Fold7(左上)的主屏幕鏡頭改為開孔式設計,相比 Fold6(右下)的 4MP 屏下鏡頭,Fold7 的屏幕看起來有欠完整,但換來更高的 10MP,相信也是值得的。
Fold7(左上)的主屏幕鏡頭改為開孔式設計,相比 Fold6(右下)的 4MP 屏下鏡頭,Fold7 的屏幕看起來有欠完整,但換來更高的 10MP,相信也是值得的。
Fold7(左)機身比 Fold6 看似薄一丁點,摺合後實際薄了很多。
Fold7(左)機身比 Fold6 看似薄一丁點,摺合後實際薄了很多。
由於 Fold7(左)的機身更薄,連鉸位也更細更短,造工更上一層樓。
由於 Fold7(左)的機身更薄,連鉸位也更細更短,造工更上一層樓。

同場加映:Galaxy Z Flip7

Samsung 的摺機通常都是兩兄弟一齊登場,今次亦不例外,有 Fold 當然也有 Flip。而 Flip7 其中一大賣點就是機面的 FlexWindow,用上 Super AMOLED 並達 4.1″,是 Flip 系列中最大的機面芒,而且配備 Vision Booster 技術,提升戶外可視性。

兄弟班的 Flip7 同時登場。
兄弟班的 Flip7 同時登場。
Flip7 用上全新、更纖薄的 Armor FlexHinge,加上鋁合金框架,全機只重 188g。
Flip7 用上全新、更纖薄的 Armor FlexHinge,加上鋁合金框架,全機只重 188g。

機面屏支援 Now Bar 之餘,也提供個人化的多模態 AI 體驗,用戶在機面屏可進行更多的操作;打開 Flip7 會見到 6.9″ 的 Dynamic AMOLED 2X 主屏幕,兩個屏幕的峰值亮度皆為 2,600nits 及 120Hz 刷新率。

機面的 FlexWindow 採用 4.1" 的 Super AMOLED,且提供個人化的多模態 AI 體驗。
機面的 FlexWindow 採用 4.1″ 的 Super AMOLED,且提供個人化的多模態 AI 體驗。
打開 Flip7(右)後,機身大小跟 S25 Ultra 相若。
打開 Flip7(右)後,機身大小跟 S25 Ultra 相若。

機身方面,Flip7 機身前後均用上 Corning Gorilla Glass Victus 2 玻璃,全新的 Armor FlexHinge 更纖薄,加上鋁合金框架,全機只重 188g,摺合後厚度為 13.7mm,另內置同系列中最大的 4,300mAh 電池,充滿電最長可播放影片達 31 小時;雙鏡頭模組分別為 50MP 廣角鏡及 120MP 超廣角鏡,支援 10-bit HDR、即時濾鏡等。

音量及電源鍵放在機右側。
音量及電源鍵放在機右側。
Galaxy Z Flip7 規格一覽。
Galaxy Z Flip7 規格一覽。

Samsung Galaxy Z Flip7 售價為 HK$8,698 起,備有星塵藍、曜石黑、珊瑚紅及官網限定的薄荷綠共四種顏色,同樣將於 7 月 25 日公開發售。

突然殺出平版細摺 Galaxy Z Flip7 FE

發佈會中,公佈了 Flip7 的規格及售價後,突然又有一個彩蛋出現,就是早前傳出的 Flip7 平價型號 Flip7 FE,驟眼睇跟現時的 Flip6 無大分別,同樣有著 50MP 廣角主鏡頭以及 Galaxy AI 功能,Flip7 FE 有黑、白兩色,售價由 US$899 起,香港方面暫時未有 Flip7 FE 相關資料。

發佈會中突然宣佈會有 Flip7 FE,雖然換了個型號,但似乎是 Flip6 的延續。
發佈會中突然宣佈會有 Flip7 FE,雖然換了個型號,但似乎是 Flip6 的延續。

小結

作為新一代的大摺,Fold7 的輕薄機身相信已到了一個極限,而且很多規格及功能都緊貼 S 系的最高階機種,加上強化的 AI 功能,不難成為新一代大摺之皇。但有一樣較可惜的,就是 Fold7 今次並不支援 S Pen。由於今次測試的 Fold7 並非出街版本,所以未能跑分及試拍相片,日後編輯部收到最後版本的 Fold7 會再作詳細測試,記得留意《PCM》。

車主加價潮湧至 電動車牌費、定額告票、咪錶、隧道費樣樣加

中電電動車充電站

特區政府早已在《財政預算案》放風,今年內多項收費將會加價。今日運輸及物流局向立法會提出多項加價建議,其中電動車牌費將按功率分 5 級收費,並分 6 年逐步加價,2030 年後的牌費介乎 3,000 港元至 11,000 港元。同時大部分告票定額罰款加價 50%,超速加至 480 元起,唯違例泊車加價 25% 至 400 港元。咪錶則由現時每小時 8 元,倍加至 16 元。

電動車牌費狂加至最多 11,000 港元

為鼓勵使用零排放車輛,現時香港的電動私家車牌費劃一每年 1,100 港元,不過特區政府建議修改收費架構,按功率收取牌費,在 6 年內分 5 次加價。其中 75 千瓦至 125 千瓦,首次加價至 2,000 港元,最終 2030 年 3 月起每年牌費 5,000 港元,現時主流車款有 Tesla Model 3 RWD、Tesla Model Y RWD。

而大部分電動私家車功率介乎 125 千瓦至 175 千瓦,首次加價至 2,500 港元,到 2030 年 3 月起加價至每年 7,000 港元。如 Tesla Model 3 Long Range、Tesla Model Y Long Range 都屬這一級。

各級別電動車功率的牌費加價情況。

首階段加價建議在 2025 年 11 月 1 日起實施,第二階段在 2026 年 3 月 1 日起,然後每年 3 月 1 日加價,累進至2023年3月1日。

運輸及物流局發言人指,以現時電動私家車登記類理分佈,有 99% 屬於第一至三層級,新的電動車牌費告燃油私家車牌費相比,仍會低 40%(第一層級)至 25% (第五層級),加上電動車的能源成本和維修費都比燃油汽車低,相信電動車仍會維持吸引力。

停車咪錶倍增至16港元

特區政府建議路邊的私家車咪錶泊位,由現時每 15 分鐘 2 港元加至 4 港元,即每小時收 16 港元。建議在今年 9 月 28 日起實施。不過貨車、巴士及旅遊巴士泊車位收費維持不變。

咪錶收費將會倍增。

告票加價五成,超速罰款480港元起

近年交通警狂派「牛肉乾」,繼上月定額告票電子化之後,亦迎來大幅加價,絕大部分定額罰款加幅多達五成。其中超速罰款起錶價,即超速每小時 15 公里或以下,由 320 港元加至 480 港元;超速逾每小時 45 公里更由 1,000 港元加至 1,500 港元。沒有遵從交通燈的指示由 600 港元加至 900 港元。

不過司機最常犯的違例泊車的加幅較為溫和,只加 25%,由 320 港元加至 400 港元。

定額罰款是特區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預計今年進帳近 10 億港元。運輸及物流局發言人指,違例泊車和大部分交通違例事項的定額罰款已有 31 年未曾調整,罰款額的阻嚇力或因期間的通脹而有所抵銷。調整相關交通罪行的罰款額有助提高阻嚇力,加強保障道路安全和暢順。

告票亦大幅加價五成,而違例泊車則加 25%。

城隧、香港加價,九龍中繞道定價8港元

特區政府運物局局長陳美寶早前已透露,香港仔隧道和城門隧道收費維持 34 年,而且經營虧損,是時候要加價。最新公布,兩條隧道由現時的 5 港元,加價至 8 港元,將在今年 9 月 21 日生效。

至於年底通車的中九龍繞道(前稱中九龍幹線),則建議徵收 8 港元。中九龍幹線由規劃至立法會撥款興建,均未有提及收費計畫,至今年 6 月運物局突然提出「用者自付」的收費,上月還建議每次徵收 10 港元。如今宣布待全線通車後,每次徵收 8 港元。

中九龍幹線將會與香港仔隧道和城門隧道一樣收 8 港元。

福音戰士再起動!初號機 3D 發光造型八達通

「新世紀福音戰士」曾經推出過八達通卡,今年動漫節前夕再獻新猷,由羚邦推出全新《新世紀福音戰士 – 初號機 3D 發光造型八達通》珍藏套裝,另有一系列實用獨家週邊精品,包括低調有型的凍飲必備不鏽鋼杯、印上「使徒襲來」的經典型格帆布袋、以及插入栓設計的晴雨兼用縮骨遮等。

限量 8,000 套立體初號機

《新世紀福音戰士 – 初號機 3D 發光造型八達通》珍藏套裝限量 8,000 套,售價為 HK$438.00,於 7 月 9 日起聯同 7-Eleven 及 Ani-Mall 雙平台獨家預售。轉用時下流行的立體掛飾造型內收藏八達通晶片,3D 立體初號機頭部造型媲美扭蛋 FIGURE,兼設有 NFC 發光感應設計,只要一拍八達通,雙眼會隨即發亮,限定套裝更配有格納庫主題收藏盒、備有個人序號的銀閃序號卡,以及碇真嗣亞加力陳列座,EVA 迷絕對不可以錯過。【預購網站】

另有一系列實用獨家週邊精品
另有一系列實用獨家週邊精品

動漫電玩節預熱

另外,羚邦亦披露了月底動漫電玩節 2025 的內容,會場發售有全新 Linku 盲盒毛公仔,5 套超人氣動漫角色化身萌系公仔,每款公仔手和頭部均設有磁石,會場限定買滿 6 隻贈送兩用圓型展示袋(痛袋)。2025 年最受期待動畫《Gachiakuta》有多款全球首賣周邊;《holonatsu Paradise》企劃再度登場,當中人氣高企的 hololive Generation 0,現場將限量首賣各成員夏日時尚造型的福袋套裝以及精裝限量版香水。另有 8 款必搶限量福袋及過百款獨家發售動漫精品。成功入手《九龍大眾浪漫》福袋的忠粉,更可獲得人氣歌手 mekakushe 簽名會入場資格,名額有限,先到先得。此外,購物滿 HK$500 即可成為 Medialink 會員,獲得《我獨自升級》限量版會員卡。

Linku 盲盒毛公仔系列
Linku 盲盒毛公仔系列
全新首賣福袋《holonatsu Paradise Generation 0》
全新首賣福袋《holonatsu Paradise Generation 0》
咒術迴戰-香水套裝
咒術迴戰-香水套裝

旗艦功能完全下放 首試小米 POCO F7

POCO F7

Qualcomm 在今年 4 月 2 日發表了次旗艦流動處理器 Snapdragon 8s Gen 4,是將旗艦手機功能放到中低價位手機的定位,今次 8s Gen 4 矚目,除了CPU 和 GPU 效能提升外,還加入了 AI 與 Wi-Fi 7 支援。首批使用此款晶片的手機都是小米系列,已發布的布 Redmi Turbo 4 及 Poco 7,後者日前公佈預售後已即時出貨,《PCM》也第一時間試一下其實際表現,是否足將和旗艦機媲美。

先講一下 Snapdragon 8s Gen 4 處理器,屬採用 Cortex ARM 架構的 4 納米製程處理器,CPU 採用 1+ 3+ 2 +2 四叢集設計,當中大核心使用時脈 3.2GHz 的 Cortex X4 ,配搭三顆 3GHz 的 A720 核心、兩顆  2.8GHz 的 A720 核心,以及兩顆 2GHz 的 A720 核心,作為一個分階段節能的操作方式。高通指 S8s Gen 4 比起 Gen 3 的 CPU 效能高出 31%,GPU 效能高出 49%,而 AI 算力則高出 44%,但功耗則降低了 39%。

高通聲稱 8s Gen 4 比試一代 Gen 3 的 CPU 快了 31%,GPU 和 AI 算力更分別增加 49% 及 44%,還有 5G Modem-RF 系統,Wi-Fi 7 和藍牙 6.0 。

S8s Gen 4 配搭的 GPU 是全新的 Adreno 825,和旗艦級 S8 Elite 採用同一分割架構,將 GPU 分割成獨立單位,各自對應專屬的暫存記憶體,同時也支援硬體光追,遊戲效果更佳,同樣也支援整套 Snapgradon Elite Gaming 功能,包括有 Super Resolution 2.0 可以提升遊戲解像度達到 4K 質素。

AI Engine 方面則搭載了更快的 Hexagon NPU,擁有大兩倍的共享記憶體和更大頻寬,支援多款 LLM 和 LVM 模組,保證了使用離線 AI 運算速度,也可以減輕線上運算的負擔。

單看數字 S8s Gen 4 的性能相當高。令到使用這款晶片的入門智能手機都變得有吸引力。

支援 Wi-Fi 7 及 AI 拍攝

S8s Gen 4 的功能支援性表現也相當齊備,包括配搭了 FastConnect 7800 通訊模組,支援最高 5.8Gbps 的 Wi-Fi 7 功能,以及整合了藍牙 6.0 最新規格,支援到高通自家的 aptX 一系列高清編碼格式,以及具有藍牙 LE 功能。 攝影功能上,S8s Gen 4 也移植了不少現時旗艦晶片 S8 Elite 的影相協助功能,內置有 Spectra Image Signal Processor,提供 Ai ISP,以及 Triple 18-bit ISP;可支援最高 3.2 億像素主鏡頭,有 AI 輔助自動對焦、曝光以及白平衡輸出,可拍攝曝最大 8K / 60fps 或 4K/60fps HDR 影片,及支援慢動作 1080p/480fps。

使用 S8s Gen 4 晶片的 POCO F7 具有雙頻 Wi-Fi 7 連線能力,連接測試的 UniFi Cloud Gateway Ultra 及 U7 Pro Wall AP,有 2×2 2882Mbps,完全行足全速,可惜是對外寛頻服務受限只有 200Mbps,如配搭 1Gbps 以上寛頻會有更好發揮。
系統使用基於 Android 15 的 Xiaomi HyperOS,可見 CPU 由 8 個不同核心組成。

POCO F7 首發特別版

率先以 S8s Gen4 晶片製作的手機之一是小米旗下的 POCO F7,作為首發紀念,首批推出 Cyber Sliver Edition,機身以銀色配以黑色背景機械圖案,中間有 Snapdragon 標誌裝飾,較有科幻味道,令到入門手機都有旗艦電競手機質感。連同黑、白兩色一共三款選擇。基本規格上,POCO F7 採用 6.83 吋 2772 x 1280 解像度 AMOLED 顯示屏,具有 3200nits 亮度,以及自動 120Hz 更新率。螢幕玻璃採用 Corning Gorilla Glass 7i,屬全平面屏幕,邊框厚度只有 1.5mm,屏佔率 94.23%,以入門機價位機種來說,已是相當之高水準。

POCO F7 首發特別版 Cyber Sliver Edition,加入了 Snapdragon 標誌的機械感圖案,加重了電競手機的味道,當然不包括性能。

POCO F7 屏幕質素相當高,官方聲稱支援 680 億種色彩,支援 100% DCI-P3 色域,以及 Dolby Vision 及 HDR 10+ 影片播放。POCO F7 具有低藍光認證,具有 16000 級自動亮度調節,以及 3840Hz PWM 調光,屏幕也可以進行濕手觸控顯示。

POCO F7
POCO F7 的螢幕色彩表現算是不俗,色變化和細節,以及解像度表現都相當好。
POCO F7
支援 HDR 10 和 Dolby Vision 影片播放,對比度和高光位表現都極佳。

今代 F7 定位雖然仍是入門機,但機身造功再沒有以往般塑膠,機身邊框用上鋁合金框架以 CNC 方式整件加工而成,雖然機背仍是採用塑膠背板,但手感已比以往的 POCO 手機好很多。機身有 IP68 防塵防水等級認證,可以在  1.5 米深水中浸泡 30 分鐘。 另一個作為入門手機的吸引規格,是 POCO F7 使用容量  6500mAh 電池,甚至比旗艦機的電池還要大。而且更支援最高 90W 快充,只要 30分鐘就可以充滿 80% 電力。當然,POCO F7 不設火牛配件,而有 90W 輸出的 USB-C 充電器也不便宜,未必好多人會用得盡。而 POCO F7 也可提供 22.5W 反向充電,為其他手機提供快充,作為緊急備用電源。

POCO F7
雖然是入門機,但改用 CNC 一體成型鋁金屬邊框,加上平面薄邊框玻璃,有高級機的手感。
POCO F7
雙 SIM Card 槽使用雙面設計,有防水膠圈, USB-C 支援最高 90W 快充,及 22.5W 反向快充。喇叭在機身上下 (橫向左右)都有聲音發出,輸出量不錯,試聽 Dolby Atmos 影片也有明顯的聲音定位。

效能測試

POCO F7 有 256GB 和 512GB 容量兩款選擇,全部都配搭 12GB RAM,加上 Snapdragon 8s Gen 4 晶片,令人對此機效能有回期待,實際表現又是如何呢?

POCO F7
POCO F7 的 AnTuTu 分數是 1718078,與 S8 Elite 比較當然仍差一截,但和 S8 Gen 2 / Gen 3 比較已相當接近。但留意執行 Benchmark 好快機身就達到 40 度,手持感到明顯暖感。

POCO F7 的 AnTuTu 跑分為 1718078, 效能較接近 Snapdragon 上一代旗艦 S8 Gen 3 水平。和上一代 S8s Gen 3 比較的 876754 差不多有一倍的效能提升。如果拿 POCO F7 Ultra 的 S8 Elite 晶片比較,後者 AnTuTu 分數約為 2440879,兩者都有頗大分別,所以說 POCO F7 有旗艦表現屬有點誇大,頂多算是上代旗艦級數,但考慮到價位,還已經不錯。 至於 GPU 效能,POCO F7 的 AnTuTu GPU Benchmark 有 711237 分, 有S8 Gen 3 差不多的遊戲效能,遊戲表現當然艦是不錯。而 Geekbench6 CPU 的單核和多核表現,分別是 2002 和 6024,表現也是在 S8 Gen 2 和 Gen 3 之間水平。

POCO F7
POCO F7 的 Geekbench 6 CPU 和 GPU 表現。

POCO F7 的 Geekbench 6 CPU 和 GPU 表現。

POCO F7
電池表現上,POCO F7 充電至 85%,有接近 30 小時備用時間。

影相測試

至於影相表現,雖然說 POCO F7 有 5,000 萬像素 Sony IMX882 感光元件的主鏡頭,以及 f/1.5 大光圈,而相片拍攝後會經過 S8s Gen 4 晶片處理,不過,影相表現未算得上差,但也不算突出。

基本的攝影功能上,5,000 萬像素需要透過 Pro 模式以手動開啟,Pro 模式可算是手動模式,包括快門、ISO、白平衡,以至對焦點都可以各自調整。另外可儲存幾個預先設定好的拍攝模式,包括:Slow Shutter、Qucik snap、Document ,還可以加入自設的拍攝模式。

POCO F7
Pro 模式下每個資訊都可按下修改參數,解像度可在左方選擇 50M 或 12.5M。
POCO F7
相片可用 5000 萬像素儲存,解像度是大了,但質感上分別不大。

不過如果想使用自動追蹤主體的自動對焦功能,只可以使用自動模式,但自動模式的解像度只有1200萬像素,不能選攝 5000萬像素。

由於主鏡頭不設光學變焦,但有最高 10x 數碼變焦。基本上除1x 以外,所有變焦都是經過數碼處理,另外有0.6x 800 萬像素廣角鏡,使用起來落差頗大。自拍鏡頭則是  2000 萬像素前置鏡頭,反而表現不差。 實際試拍採用 Pro 的5000萬像素模式,色彩寛容度只能算一般,色彩變化細節欠奉,同時就算用自動對焦還是手動對焦,最後成像的相片也好像有點走焦的感覺,無論是戶外還是室內拍攝都有類似問題。相反,此樹拍攝沒有使用太多AI 介入,相片不至於太假,AI 可以透過「美顏」或者Google Photos 功能除去雜物等。

POCO F7
微距表現
POCO F7
經過 AI 處理的逆光修正效果,AI 介入並不明顯,沒有油畫的感覺。
POCO F7
室內攝影效果
POCO F7
色彩層次表現
POCO F7
唔少手機影相對紅色和綠色的層次分析能力有限,POCO F7 也不例外,未算突出。

SPEC

・螢幕 :6.83″ 1.5K Ultra- bright 螢幕
・解像度:2,772 X1,280, 447 ppi
・更新率:120Hz
・亮度:3,200 nits (typ) 亮度峰值
・色域:100% DCI-P3 廣色域
・處理器:Snapdragon 8s Gen 4 處理器
・後置相機: 5,000 萬像素主鏡頭,f/1.5 光圈;8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
・前置鏡頭:2,000 萬像素前置鏡 (f/2.2)
・電池:6,500mAh (typ) 電池;90W Hyperchargin
・尺吋:163.1mm x 77.9mm x 8.2mm
・重量:215.7g

・售價:HK$2,799 (12GB+256GB);HK$2,999 (12GB+51GB)
・查詢:小米



TOTO 日本推出新款智能座廁 大便形狀、顏色與排便量有得 Check!

TOTO NeoRest 智能座厠

人人都要上廁所,但係「便便」質素又如何反映身體情況呢?著名浴衛大廠 TOTO 就於日本發布新款智能座廁,可以連結手機 App 監察「便便」情況,從而推斷身體是否健康。

據 TOTO 調查,約 69% 受訪者認為自身健康或身體狀況與大便有關聯,有 76% 人士在排便後會檢視便況,但會將自己便況數據化紀錄至智能手機 App 的人則只有 6%,會持續進行紀錄的人數則更少。因此,廠方開發的新座廁產品「ネオレストLS-W/AS-W」便整合了大便掃描感測器,實現智能化檢測大便功能。

據悉,廠方為提升精確度及避免產生私隱問題,新座廁的感測器是以 LED 光源投射,當大便落入馬桶時會檢測反射光線,測量大便的形狀(硬度)、顏色與重量等,而並非使用攝影鏡頭拍攝。廠方參考了英國布里斯托大便分型,將其改良訂定 7 種類型形狀(硬度)。而且系統會依長度、寬度與落入時間,以「少」(少於 100g)、「中」(100–300g)、「多」(多於 300g)三大等級來判斷排便量。顏色則會分為黃土色、棕色與深棕色三種。

大便狀態可按廠方指標分為 7 種。
大便狀態可按廠方指標分為 7 種。
排便量有 3 種等級。
排便量有 3 種等級。
顏色都可以分為 3 大類別。
顏色都可以分為 3 大類別。

用家只需於遙控器上按下「個人設定」鍵,然後與平常一樣如廁,即可自動將測量得出的即時便況(形狀、顏色、量及與基準值的偏差)數據發送至 TOTO Wellness App,還可清晰顯示每日大便狀況及趨勢圖、每周或每月報告。手機 App 更可根據最新數據提供生活小貼士,例如建議的飲食與運動資訊等,協助用家改善健康習慣。每台座廁最多登記 6 位用家。

趨勢圖每日觀察自己的「便便」情況,但首要確保都是在家中如廁才能作準。
趨勢圖每日觀察自己的「便便」情況,但首要確保都是在家中如廁才能作準。
App 還提供健康資訊。
App 還提供健康資訊。

廠方希望可憑藉這款產品,倡導「每日健康」生活理念,未知這款智能座廁會否衝出日本,在香港發售呢?

來源:T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