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93

【場料】新卡靜靜落場 RX 9060XT 最平 $3,000 有找

AMD Radeon RX 9060 XT
AMD Radeon RX 9060 XT

RX 9070 系列可算是為 AMD 爭一口氣,正當以為低階的 RX 9060 XT 可以保持水準。結果近日正式出爐,表現就可圈可點。在部分光追遊戲表現差起上來比上代 NVIDIA 卡都差,但在光追需求不高的遊戲又可以反超 5060Ti,只可講想玩光追 AMD 仍不是首選。

至於今次 RX 9060XT 則提供 8GB 及 16GB,雖然 8GB 平均在 $2,600 左右就有交易,最平更可以去到 $2,399,但鑑於早前 5060 僅 8GB 都不足應付 2K 或 1080P 高畫質之下,相信除非只要 1080P 有較好表現而且又要平卡的話或者可以考慮,否則 RX 9060XT 16GB 就是較好的選擇,而市面最平就要上 $3,199,比起同樣擁有 16GB 的 RTX 5060Ti 16GB 就平上 $500,因此如果不玩光追的確實有不錯吸引力。

ASROCK RX9060XT Challenger CO 16GB:$3,199
GIGABYTE RX9060XT GAMING G 8GB:$2,399
查詢:Centralfiled

影片評測:

【場料】被老任屈炒狗?MicroSD Express 貴住買

SanDisk microSD Express
SanDisk microSD Express

6 月 5 日星期四正正是今個星期熱話的 Switch2 開售日,貨多或是某店炎上直燒幾日就不談啦。除此之外,Switch 周邊中最搶手熱門的配件就非 MicroSD Express 莫屬。

不過有睇場料都知道,之前 MicroSD Express 貨量不足,當時價錢炒起之餘,256GB 一度出現近千癲價。不過直到 6 月 5 日 Switch2 出機之前,平均水平終於稍有回落。其中以貨量最多有正式香港代理的 SanDisk,容量最少的 128GB 價錢由 $388 起,而 256GB 價錢就比較波動,由 $469 到 $598 不等。

至於另一品牌 Lexar 的 256GB 則需要 $498 起,其餘 512GB 及 1TB,問過兩間有賣的店家都稱已被搶購一空,雖然價錢上,512GB 已經上到接近 $1,300,1TB 更需要離譜的 $2,000 以上,但對不缺錢的有錢人來說仍然是少數目。

當然有人不理價錢亦有人跟各位算死草。皆因今次老任嚴打炒賣,而且不只主機,連 MicroSD Express 也有份。雖然市面有跟足 MSRP 的主機跟周邊,但有部分舖就可能會原價發售但要你食骨(配件),又或者無骨但機價較高,所以又引起一班網民「討論」某店貴某店要食骨當人傻仔。

其中在腦場內普遍舖都會要求同捆周邊,而 MicroSD Express 就算是比較「實用」之選,所以不少人都會考慮。 不過,其中最平就有由任天堂代理的 Mario 版 256GB,價錢平均約 $43X,比起公價略貴,但有舖就透露此卡為拆貨,所以較官方定價 $389 貴。就算如此,其價錢略高於 MSRP 下仍然比腦場最平的一般版 SanDisk 256GB 都便宜。

因此有舖在賣一般版的 SanDisk 卡時就被人稱炒卡,陸續有鋪就將兩張卡的價錢差距拉近使其與正常版價錢更為相近。甚至有大舖被問到可否拆貨時也只能吐吐苦水:「行家嚟拆貨問有無呢個價 ($389),我心諗我返(正常版)都唔止呢個價,點批俾你?」。雖然老任自己攬大貨可以賣平,但結果店舖要平衡兩款卡就只好拉高價錢。

任天堂 Switch 2 遊戲體驗 注意下載版遊戲變化及限制

任天堂 Switch 2 推出,新機有大幅提升畫質及流暢度,而且對於下載版遊戲的使用方式大改變,到底玩新、舊遊戲的感受有何變化?即睇內文,留意換機時的設定不要遺漏。

虛擬遊戲卡(下載版遊戲)注意事項

任天堂將以往下載版本遊戲更改為「虛擬遊戲卡」,表示可以像盒裝版遊戲般管理,設置或取出虛擬遊戲卡,管理在主機遊玩的遊戲。表面看來是「德政」,擁有兩部主機的玩家亦可以切換設置虛擬遊戲卡的主機,選擇使用哪一台主機遊玩軟體,甚至限時出借軟體給登錄為「家庭」的對象戶口。

不過,如玩家在設定新主機時沒採用「轉移資料」從舊機移動戶口,而是把 NS2 當成「副機」設定,首次使用「虛擬遊戲卡」就要用舊機配對一次授權,如果舊機不在身旁就會比較麻煩。不同於以往下載版遊戲只需要連線登入即可隨時下載。如果玩家的初代 Switch、OLED 及 Switch 2 都仍然是「現役」機,那就一定要將其中一部主機解除配對,意義等同拔出遊戲卡,如果沒有此步驟又需要兩部機之間交替執行遊戲,兩部主機都要同時在上線狀態,就可以即時「設置」遊戲卡到另一邊,如果玩完沒有解除「設置」就完全關機(或睡眠),另一邊就會即時「設置」失敗而玩不到,是有點麻煩。不似其他平台的副機及戶口只要在線連網即可玩,綁定作為主戶口的主機仍然可以在離線模式遊玩下載版,條件只為「同時間遊戲只可有一份在上線驗證狀態」。

新作試玩

瑪利歐賽車世界

受惠於 NS2 有更大及支援 120Hz 更新的顯示器,《瑪利歐賽車世界》的細節及流暢度都飛躍提升,賽道有更多獨特的主題設計及機關特殊路線可走,多種對戰模式的生存賽也是非常刺激,現在可方便支援語音,各自在家聯機都有一定氣氛,不過「孖車」還是大家在身邊鄰機對戰最過癮。

Sid Meier’s Civilization VII

現在新一代的戰略遊戲都改用全 3D,對主機要求也不低,《Sid Meier’s Civilization VII》在 NS2 推出,因為顯示器升級至 1080p 及加大尺寸,因此在手提模式都有不錯效果,地圖上的建築物都仍可見細節及基本流暢,而且更可支援 Joy-con2 的滑鼠模式,左手模擬桿用作移動鏡頭,右手滑鼠模式點擊單位及選單內容等等。對部分玩家來說可能會比較習慣及精準一些。

《Civilization VII Switch 2》版最令人驚喜的是,它幾乎完整保留了 PC 版的所有核心內容和機制。從古典時代到未來紀元的文明發展過程、多樣化的勝利路線、複雜的外交互動以及精妙的資源管理系統,所有讓《文明》系列成為策略經典的元素都一應俱全。

與以往的掌機版策略遊戲不同,Switch 2 版並未簡化遊戲機制或刪減內容,玩家可以體驗到與 PC 版完全一致的戰略深度和複雜性。這一點對於既是《文明》系列愛好者又希望隨時隨地享受遊戲的玩家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

為了適應掌機平台的特性,開發團隊重新設計了遊戲的操作界面和控制方式。Switch 2 版充分利用了掌機的觸控屏功能,玩家可以直接用手指點選單位、城市和菜單選項,帶來類似於移動設備的直觀操作體驗。

同時,Joy-Con 控制也經過精心調校,通過智能的輔助瞄準和快捷鍵組合,確保即使不使用觸控屏,也能高效地管理帝國。開發者還加入了獨特的「操作輪」機制,按住特定按鈕後可以快速呼出常用命令,極大地提升了操作效率。

最值得稱讚的是遊戲支援「混合控制」模式,玩家可以同時使用觸控和按鍵進行操作,例如用手指選擇單位,然後用按鍵執行具體命令,創造出比單一控制方式更高效的遊戲體驗。

Switch 2 版的視覺效果是該平台上《文明》系列的一大飛躍。遊戲保留了 PC 版的精美地形、動態天氣效果和細膩的單位動畫。

薩爾達傳說 王國之淚 Nintendo Switch 2 Edition

於手提模式遊玩,畫面像素密度更高、畫質提升感十分明顯而且流暢,不過系統截圖有點壓縮過高,效果不太明顯,玩家可以在遊戲店及近期的展覽中看實機。玩到中後期建造物太誇張時的效能問題相信可以改善。

薩爾達傳說 曠野之息 Nintendo Switch 2 Edition

曠野之息的效果也是類似,畫面更清晰,部分材質細節也有明顯改善

舊作遊戲

大家關心的舊機遊戲,而未有作出更新支援的話,在新機就只會使用兼容模式運行,小試《蓓優妮塔 3》,此作品在 NS 上推出既欣慰又可惜,完全受到主機性能所限難以發揮,目前沒有新消息關於 NS2 版本,運行時除了讀碟比較快,其他沒有太大感覺變化,流暢度本身已經算優化很好,但可惜沒有直接升頻支援,系統截圖也就那樣…

另一作品《MARVEL vs. CAPCOM Fighting Collection: Arcade Classics》是 NS 平台眾多的復古/復刻作品,也是筆者推薦 NS 買的遊戲,這類作品如果能直接升頻點對點新顯示器就已經很足夠(說穿也只是 NS 的 TV MODE 水平),目前是沒有這類更新,能正常運作,畫面也不算差,因為是復古/復刻作品,解像度不對點再加上 CRT 濾鏡,可以給自己理由是扮顯像管電視。而且因為尺寸加大了,桌面 2 人對戰時也會看得比較舒服。

評語:不急買等想玩的作品再算

NS2 是遅來的「正常規格手提遊戲機」,120fps 1080 畫面,而且儲存 microSD Express 卡昂貴,如果再玩大量舊作根本很快用完內置空間,想用 2 部機的話,那個下載版遊戲變成「虛擬遊戲卡」是步驟很麻煩。首批自家大作就只有強化版薩爾達傳說和孖車,的確是有死忠會喜歡,但說到底只有孖車是新作,新機的功能都已經不是革命性而是體驗改進,有點像 PS5 等主機首發的困境,但目前外界評價似乎都是一面倒好評,不過不是有黃仁勳晶片加持就一定是最好的,首發的《Cyberpunk 2077》也不過是 40fps 水平而已。不過這次官方大量派貨基本沒炒風,也算是德政。

~測試用 Nintendo Switch 2 、部分遊戲由任天堂(香港)提供~

【場料】國內有 618 購物節 本港亦有 6 月出機著數!

Xiaomi 15 Ultra
Xiaomi 15 Ultra

本文刊登時適逢 618 購物節,各大網購平台爭相提供購物著數;好消息時想執平貨又希望有本地保養的話,同期本港亦有多個手機品牌舉辦優惠活動。

其中聲勢最大的有小米補貼活動,由即日起至 6 月 30 日有多款主品牌 Xiaomi 跟子品牌 POCO 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補貼價開賣,當中甚至包括兩個品牌的 Snapdragon 8 Elite 平台旗艦手機型號。

像配備 1 吋感光元件 LEICA 四鏡的 Xiaomi 15 Ultra 手機,16+512 以補貼價 $8,499 開售(原價 $8,999)、16+1TB 補貼價 $9,499 上架(原價 $9,999),各減 $500 港元再送 Xiaomi 15 Ultra 專業攝影套裝、或 Redmi Pad SE 8.7(Wi-Fi)平板一部。

小米子品牌 POCO 的 S8 Elite 旗艦 POCO F7 Ultra,現時亦享支付定金加尾款方式,以最終到手價 $4,249 入手 12+256 版本(原價 $4,499)、16+512 入手價則為 $4,549(原價 $4,799),低至 $4,300 有找可買到 S8 Elite 旗艦,為現時同級產品最為相宜選擇。

新鮮在港推出 HONOR 400 中高階 5G 手機,現時亦享 $3,299 優惠價升級 12+512 機型(原價 $3,699),裝置配備 7G3 晶片、6.55 吋 2,736 x 1,264 AMOLED 螢幕,機背 200MP OIS 雙鏡、6,000mAh 電池配 80W 閃充,且具便利雙 Nano SIM / eSIM 網絡功能。

同期優惠尚有韓系 S Pen 四鏡 S8 Elite 旗艦 S25 Ultra 手機,港版 12+256 優惠價 $9,398(原價 $9,898)、12+512 售 $10,298(原價 $10,898)、頂配 16+1TB 以 $12,598 上架(原價 $13,398),減幅高達 $800 港元、再送等值 $350 港元 Galaxy Credit 跟純素皮革保護殻。

Google 推出 Gemini 2.5 Pro 預覽版 多項評測分數跑赢大市

Google 推出 Gemini 2.5 Pro 預覽版 多項評測分數跑赢大市

AI 技術發展愈來愈快,幾乎每日都在刷新紀錄。隨著 OpenAI、X、Anthropic 和 DeepSeek 等公司推出新一代模型,AI 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Google 於 6 月 6 日正式釋出 Gemini 2.5 Pro 預覽版,作為其旗艦級生成式 AI 模型,該版本在多項權威基準測試中表現出色,並預計於未來幾周推出通用版本,全面上線!

據 Google 發布的資料,Gemini 2.5 Pro 在四項 AI 測試中表現優異。它在 LMArena 得分 1470分,Elo 分數提升 24 分,穩居榜首,展現卓越的語言理解與對話能力;WebDevArena 得分 1443 分,Elo 分數提升 35 分,排名第一,顯示其網頁與前端程式開發能力表現優異;此外,Gemini 2.5 Pro 分別在 Aider Polyglot 以及 GPQA 與 Humanity’s Last Exam(HLE)測試中均排名第一,前者展現生成多語言、跨框架高難度複雜程式碼的能力,後者在基準測試中得分 21.6%,領先 OpenAI o3 (high) 的 20.3%,增強高複雜度數學與編碼能力。

Gemini 2.5 Pro 標誌著 Google 銳意成為 AI 業界領域的領跑者。目前,Google 已開放 Gemini 2.5 Pro 預覽版於Google AI Studio 和 Gemini App 供用戶體驗,預計未來數周將向企業級市場全面推出,有望成為 Google 在 AI 研發方面的新支柱。

Navi 44 遊戲玩家救星? Radeon RX 9060 XT 16GB

AMD 新一代 RDNA 4 顯示卡 RX 9000 系列有穩定開局,來到中階「甜點卡」位置,以往 RX 7600 系列也算是不錯,不太計較光追表現是十分優秀,今年的 RX 9060 XT 也要複製戰略夾擊 RTX 5060 TIRTX 5060

AMD 稱 Radeon RX 9060 XT 是「低於 350 美元的世界最佳顯示卡」,應用新一代 RDNA 4 顯示架構,基於小核心「Navi 44」,有第三代光線追蹤加速單元,比上代 RDNA 3 有 2 倍光追運算吞吐量、第二代 AI 加速單元有 8 倍於上代 RDNA 3 的表現、增強媒體引擎的編碼品質、升級至 PCI-E 5.0、HDMI 2.1b、DisplayPort 2.1a 等新規格,支援未來設備。Radeon RX 9060 XT 定位在 1440p 環境,廠商表示仍有逾 8 成玩家在 1440p 或以下的遊戲環境,稱 RX 9060 XT 對比上一代 RX 7600 XT 在逾 40 款遊戲的 1440p 效能有 46% 提升。Radeon RX 9060 XT 16GB 定價 $349 美元起,直指對手為 GeForce RTX 5060 Ti 8G 的 $379 美元。

另一方面 RX 9600 XT 也有提供 8GB 版本售 $299 美元,對齊 RTX 5060 僅有 8GB 版本售 $299 美元。同記憶體容量下以核心規格嘗試輾壓對手。AMD 亦有明確提到現今 8GB 卡比較適合輕負載的網上電競類作品,16GB 比較好應付畫質全開的 AAA 大作及預留應付未來新作要求。不過要留意 Blackwell 架構在高負載光追運算始終較有優勢,只要精準控制不「爆 RAM」,RTX 5060 未必輸的很難看。8GB 卡用家要有心理預期 AAA 大作畫質在「中」、「高」及「很高」或以上已經要 16GB 卡才可充裕應付。

SAPPHIRE PULSE Radeon RX 9060 XT 16GB OC

中階卡最重要是性價比,不太需要花巧的設計,SAPPHIRE PULSE 系列 Radeon RX 9060 XT 16GB 不會太大張,2.3 槽設計僅長 240mm,典型雙 AeroCurve 環形扇葉風扇設計配置 U 形導熱管散熱器,改用 PTM7950 相變導熱材料覆蓋核心表面,背面有金屬背板支撐及散熱,只要一個 8-pin 供電及 450W 以上電源即可升級。輸出介面有 2 個 HDMI 及 1 個 DisplayPort 2.1a,可作三屏輸出。

使用完整 PCI-E x16 總線傳輸,即使只有 PCI-E 4.0 的主機板亦不會有太大影響
使用完整 PCI-E x16 總線傳輸,即使只有 PCI-E 4.0 的主機板亦不會有太大影響

查詢:QC Supplies(3853 5353)
售價:HK$3,299

GIGABYTE Radeon RX 9060 XT GAMING OC 16G

AMD 今次沒有「公板卡」,官方提供一張 GIGABYTE Radeon RX 9060 XT GAMING OC 16G,採用長身的三風扇散熱,將厚度壓至 2 槽以內,適合不同機箱,並加有金屬強化背板作支撐,內置 4 條導熱管,同樣有 ZERO FAN 的轉速設計,低負載下不會轉動,依賴機箱氣流,僅要求 1 個 PCI-E 8pin 輸入,提供 2 個 DP 及 1 個 HDMI 輸出。受到 NVIDIA 意圖控制 RTX 5060 8GB 評測的醜聞影響,AMD 在評測指引中煞有介事稱不會限制媒體如何測試顯示卡,不過未能同步提供樣本卡跟隨全球解禁時間,並於短時間內完成評測,難以長期跟隨最新遊戲作出評估。

測試平台

  • 處理器:Core Ultra 9 285K
  •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
  • 記憶體:DDR5 6000

效能測試@1440p

Radeon 9060 XT 16GB 效能測試@1440p

以主流的 1440p 解像度環境運行遊戲,Radeon RX 9060 XT 16GB 整體於「極高」或是比遊戲可選的最高畫質次一級設定皆有不錯表現,熱門遊戲如《Monster Hunter Wilds》都有追上更高一級的 RTX 5060 TI 16GB 效果,FSR 4 2x 影格生成亦足夠多數用途。不過也有少數例外,舉如多人電競級遊戲的《Counter Strike 2》就不及 RTX 5060 TI 16GB,但在傳統上領先的《Call of Duty》就仍維持不變優勢。

面對優化不及對手的遊戲,從「極高」轉為「高」畫質會比較有幫助,手動將貼圖品質維持在「最高」已經可用盡 16GB 記憶體優勢、於大顯示器觀感會改善不少。但如果用家是針對運行路徑追蹤渲染等高負載級數,仍然是 RTX 5060 TI 比較優勢,此方面可在《3DMark Speed Way》及《Cyberpunk 2077》中驗證。而 AMD FSR 4 目前亦只支援至 2x 影格生成,不及 DLSS 4 4x,因此 RX 9060 XT 仍然會被 RTX 5060 TI 拋離一截。至少目前未有新遊戲只支援路徑追蹤渲染,不是「畫質黨」的話沒有太大影響。可預期 Radeon RX 9060 XT 16GB 有 PS5 PRO 水平的畫質及流暢度。

評語

AMD RDNA 4 今年「逆襲」NVIDIA Blackwell 成功,對「實際」的遊戲玩家更為友善兼「貼地」,目前廠商需要做的是為更多遊戲升級支援 FSR 4 改善升頻畫質及提供多重影格生成,以跟 DLSS 4 看齊。保守而言,Radeon RX 9060 XT 16GB 有約七至八成的遊戲明顯領先 RTX 5060,及(或看齊) 5060 TI,也許就是今代真正「甜點」,希望售價不要偏離太多。

CMHK 於港鐵站部署「月台小站」以回應跨境人流激增與邊境網絡承載力

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假期有大批內地旅客訪港,更因為多個陸路跨境口岸處於高峰,乘客未能手機啟動車票二維碼出閘,導致手機網絡及車站 Wi-Fi 系統癱瘓,為解決問題,中移動近日已完成在落馬洲口岸及高鐵香港西九龍站部署「月台小站」,以強化邊境網絡承載力。

隨著兩地交往頻繁,落馬洲口岸與高鐵香港西九龍站每日平均人流亦日益增加,在 6 月 1 日週末單單落馬洲支線口岸錄得約 19 萬人次,高鐵香港西九龍站 4 月的每日平均乘客量達 9.2 萬人次。就此中移動於在落馬洲口岸港鐵落馬洲站月台出入閘區與出入境大堂,以及高鐵香港西九龍站 B1 至 B3 層大堂等核心人流區域,完成 3.3GHz、3.5GHz 及 4.9GHz 黃金頻段網絡升級工程。

中移動月台小站針對傳統系統升級時間長、空間受限等挑戰,以靈活方式部署,用以提升各邊境及站內網絡承載力。

【ZCOPE】唔係「8GB 不了」咁小事?Radeon RX 9060 XT 16GB 新平民卡王?

最近兩款新顯卡登場:RTX 5060 和 RX 9060 XT,起價同為 299 美元。5060 在 Computex 發布,但僅有 8GB 版本;而 9060 XT 提供 16GB 和 8GB 選擇,16GB 雖貴 50 美元,但性價比更高,還比 5060 Ti 16GB 便宜。問題是,RX 9060 XT 的效能能否達到期待?我們拭目以待。

測試平台
Core i5-12400
ASRock Z790 主機板
32GB DDR5-5600


ZCOPE 友加入頻道!請大家多多支持!!!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UHQK4Zv55dusPVfdy0jGw/join

YouTube: 按此
Telegram: 按此
IG: 按此
FB: 按此
Twitter: 按此

Microsoft 免費 App 秒速生成 Sora AI 短片!

相信許多朋友都希望使用 OpenAI 的生成式 AI 影片工具 Sora 來創作影片,其效果之強大令人驚歎,但就需要付費訂閱方可使用。不過,Microsoft就推出了基於 Sora AI 的 Bing Video Creator,用家只需用 Bing 手機 App 即可免費體驗 Gen 片!

據 Microsoft 官方 Bing Blog 介紹,Bing Video Creator 應用了 OpenAI的 Sora 技術,用家輸入文字提示(Prompt)即可生成影片。目前該功能僅支援手機 9:16 比例垂直影片,每次可生成 5 秒的片段。未來,Bing Video Creator 更將會支援 16:9 比例的影片。用戶每次可排隊生成 3 段影片,若數量超過 3 段,就要先等待任務完成後才能繼續執行。生成的影片保存期限為 90 天,後續還將推出 Bing Video Creator 網站桌面版本。

小編生成一段香港女生放學的影片,效果尚算自然,但輸入「一位長髮女生」的指令被無視,竟然兩個女生都是短髮,有待改善。

據悉, Bing Video Creator影片生成功能乃免費提供給所有用戶,並可選擇「快速」或「標準」生成速度。用家一開始可享受 10 次快速生成,幾秒就可以化創意為現實。

此後,若想繼續使用快速生成,每次需兌換 100 Microsoft Rewards 點數,或切換至標準生成速度,等待幾小時生成創作。目前,Bing Video Creator 已在全球範圍內上線(除中國及俄羅斯外),香港用戶其實都有得玩,不過揀香港就似乎未得,實測所見要設定為其他地區才可使用。

入以下 Prompt:「In a busy Italian pizza restaurant, a small otter works as a chef and wears a chef’s hat and an apron. He kneads the dough with his paws and is surrounded by other pizza ingredients.」所生成到的條片。

想整條特別影片紀念特別嘅 Moment 就啱晒,夠晒生動。

Gen 吓有趣影片真心正,擺上 Social Media 幾得意。

有時候想睇吓 Creative 方向啱唔啱,Gen 吓片就更可以清楚。

ZCOPE 最新影片

速遞員都無得做!?Amazon 測試人形機械人送貨

速遞員都無得做!Amazon 測試人形機械人送貨
(AI 設計圖片)

據外媒報道,Amazon(亞馬遜)正計畫測試以人形機械人配送包裹,或許將全面改寫未來物流業面貌。報道指,Amazon目前正於其美國三藩市辦公室內建設一個名為Humanoid park(人形公園)的室內障礙場地,稍後將在此測試這些人形機械人。據悉Humanoid park規模約為一家咖啡店大小,並會模擬真實環境中的不同障礙,讓人形機械人適應複雜的配送場景。而該公司亦正開發專為人形機械人設計的相關軟件,加入不同功能。

Amazon向來在物流自動化方面領先業界,該公司正通過AI技術提升倉庫機械人、送貨員及整個物流網絡的效率。今次據傳Amazon發展人形機械人配送,體現了其在物流業的強大野心。如果相關技術發展順利,可能意味著Amazon有能力進一步實現物流流程全自動化,在「最後一哩」配送環節也能利用機械人工作,有望大幅減少人力資源需求,節約人力相關的高成本,並大大提升配送速度。但如果機械人有望取代人力配送,亦會引發對物流業人員就業造成龐大影響。Amazon如何將這些技術整合到現有配送系統,勢將備受業界關注。

資料來源:Reuters

ZCOPE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