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有理直說】政治角力下的犧牲品-創新科技局

    方 保僑
    方 保僑
    於 IT 及電子消費品市場工作超過二十年,創辦多個業界組職及為多個非營利機構擔任委員及提供專業意見。

    對資訊科技界的朋友而言,剛結束的馬年其中一個最大遺憾便是見證不到「創新科技局」的誕生,是次創局再次失敗原因明顯受政治角力影响而成為犧牲品。對於部分議員認為相關政策文件欠說服力而不獲支持通過撥款,筆者強調並無政治立場,但實在有感而發,其實多年來香港的科技發展停滯不前是一個「因果」關係。

    在回歸後首屆特區政府雖設有資訊科技及廣播局,部分人認為沒有發揮優勢令香港的科技發展出現大躍進,平心而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不單是香港,而是全球的科技發展速度,與近5年比較,根本不能同日而言,當時流動通訊仍徘徊在2G階段,社交媒體仍未改變世界,科技仍然未融入各行各業,市民對科技認知很少,政府只能處於灌輸科技知識,政府更談不上發展電子政府。

    更不幸是在第二位特首曾蔭權的斷言決定下,連與科技名字有關的政策局都被刪除,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在這情況下,各政府部門發展科技的速度必受影响,再加上不少當時部分政府部門的官員對科技「一竅不通」,甚至可能抗拒旗下部門電子化,試問單靠在2004年重組而成的「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 OGCIO」能夠有效推動政府的科技政策。從業界得悉和了解,儘管OGCIO定期推出「數碼21」政策及公共服務電子化計畫,要有成效還需要其它政策局的支持,試問被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管轄的OGCIO要說服比它們高一級的其它政策局參與甚至作出科技改革是談何容易?

    正因如此,多年來業界極力期望特區政府能夠有一天「撥亂反正」,只可惜每次都是「事與願遺」,業界明白是次「創新科技局」的構思並不是最完美的配搭,事關通訊局、知識產權署並不納入其中,但業界認為至少能夠透過這個先天有殘缺的政策局行出第一步,總比原地踏步好,令部分科技政策得以付諸實行。不爭的事實是鄰近各地的科技發展已經「漸入佳境」,部分更是「如日中天」,而我們多年來的發展停滯不前,有如「龜兔賽跑.不進則退」。

    總結,面對再次建局不成的情況,「因果」效應將會持續出現,未來政府推動科技政策將會更加困難,面對全球各大城市都渴望以科技優化競爭力的環境下,我們的競爭力將會進一步倒退,最後只能淪為二等國際城市,這是否各位立法會議員所期待的成果?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