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共建 AI 學校 解構朱子穎校長的教育大藍圖

    kaWing
    kaWing
    從事科技教育報導逾十年,見證香港電子學習及STEM的興起和轉變。

    香港教育近年被爭議不斷,課時過長、課程艱深等,討論及爭議雖多,但一直沒有方法解決。創科一直視為能解決社會上各項問題的方法之一,運用科技去解決複雜艱深的問題。簡單來說,若學生不用再考 TSA 或 BCA ,就可減課時學習兼取得相同學習成果,作為家長或教育界的你會支持嗎?

    先來看一下 TSA 或 BCA 的社會問題,兩種系統評估源於政府對教育制度需要作出階段性的檢查,意念上是對教育體系的「體驗」,但經由各方持份者消化系統後,最終讓學生淪入操練的輪迴。就算有再多討論分析及修正,迄今為止,仍沒有解決問題的出路。

    創科在港教育實現

    再回顧一下本刊過往的採訪文章,也曾報導很多解決教育問題的有效能方式,經由創意和科技能讓學童學習得到舒緩。簡單例子是學生傳統會將遊戲和學習的時間分開,例如分配兩個項目每日進行一小時,如此每日需兩小時進行。外國有創科方法是將學習與遊戲結合,學生只要花一小時就達成兩個項目,餘下的時間就可任由學生自行運用。上述描繪的不是天荒夜譚,香港過往已有落地實現的成果,包括由香港教育城引入的 Mathspace 在聖母玫瑰書院已採用、電子學習聯盟選用的 Skoolbo 也於林村公立黃福鑾紀念學校推行等。

    Mathspace 是科技教育成果的最佳例子,由於內藏極大數據庫,可讓學生自由進行縱向或橫向的學習。
    Mathspace 是科技教育成果的最佳例子,由於內藏極大數據庫,可讓學生自由進行縱向或橫向的學習。

    上述的例子,再加入過往兩期的 AI 文章,大家能聯想到甚麼嗎?現今系統已能作即時數據分析,只要能加以分析,就可運用科技解決類似 TSA 或 BCA 等問題。家長、學校,以及政府均可從數據庫中得出整體的平均值狀態,從而判斷自身能力的平衡點。能描繪此理念的是兩所德萃小學候任總校長朱子穎,他於當日公布的科技教育系統解決方案。

    八節課縮減至四節的秘訣

    朱子穎直言希望運用人工智能系統改變的是學生學習的教育模式。當系統優化後,按他估計有信心將學界每日所需的八節課內容,縮減至四節課。他解構是由於課堂上存在學習差異,以每班 25 人計算,由於老師十分難評估當中每位學童的學習能力,因此會慣性地將同一學習目標以不同講解或活動重覆舉例,以確保所有學生能明白。當運用系統後就可以處理上述的問題,一方面學童可自行去學習,就不用共同花時間去重覆經歷,另一方面老師也能快速處理學習深度,無形中可提升學習整體效率。

    在教育角度而言,老師教授學生學習最重要是知識、技能和態度。傳統課程八節課側重於知識的應用,按他的構思,餘下的四節課將可培育學童掌握技能和態度,也就是讓學童長大後,具備 2050 年全球人才需面對世界的能力。

    天虹的上課時間表打破傳統認知,現今已成為一般家長對 Happy School 的認知。
    天虹的上課時間表打破傳統認知,現今已成為一般家長對 Happy School 的認知。

    發展教育新行業 Teacherpreneur

    由此觀點出發,如此龐大的改變,並非他原有能於浸信會天虹小學的校長崗位可實踐。畢竟當中會涉及兩個事實,由於需要突破現有框架,包括面對教育制度規限及人事處理。制度上,在龐大的架構裡必需有緊密的規條,例如教育局有規定所有津貼及官立學校,至少每日需授課六節與他構思四節課有差距。人事處理上也有類似的情況,若擔任津校校長將受條例監管,而他認定自身更適合發展作為一位 Teacherpreneur (教育企業家),加上機緣巧合,因此他踏出與私營辦學團隊合作實踐夢想的一步。

    Teacherpreneur 由兩個名字而來, Teacher 和 Entrepreneur ,教育創業家將在港出現。
    Teacherpreneur 由兩個名字而來, Teacher 和
    Entrepreneur ,教育創業家將在港出現。

    他指出 Teacherpreneur 概念源自《 Teacherpreneurs: Innovative Teachers Who Lead But Don’t Leave 》一書,大意是指教育經過各時代的發展,有教師們覺醒需要與不同系統的人士內化或合作,才能帶來更好的學習成效,與此同時也會對社會及行業帶來更佳的報酬。方式是教師需令課堂創新,與各行業的創業者一樣,能運用創新的系統方式去解決問題,也由於與各行業結合, Teacherpreneur 甚至會形成新的行業、崗位,甚至是經濟體系。

    AI 作系統架構手段

    朱子穎早前公佈新動向,同時也公開期望發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承接上述的系統構思是 EdMetro 。朱子穎指出構思背後的理念是由二百年前工業化革命至今,教育系統一直以學生的年齡來主宰他們的學習進度,而非就著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來決定,以單一的方法,來訓練多變可能的學生,阻礙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發展,同時力有不逮的學習者也沒有適切的支援。

    EdMetro 將以鐵路圖的方式,把複雜的學科課程變得簡單,通過電子平台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功能,為每位孩子設計出不同的個人化學習路徑。系統將重新改變課程設計既有框架,不只單純利用學習者年齡作螺旋式教學設計,而把所有課程內學科學習重點,化為鐵路地圖般,以比喻為例,學習者能從基礎知識點為第一個上車站,經過不同的學習站及知識轉化的轉車站,發展至課程內進階的知識站為終點目標。

    免費開放全港學童使用

    至於當中的大數據分為內容製作及使用經驗,初期將由兩所德萃小學為主,而他們也預計最終會開放予全港學童參與。亦因此系統藍圖設計上,一方面可給予學童知識上作學習使用,而系統也能提供大數據分析,與早前報導的 reface AI 系統相似。教師或家長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進度,為孩子作出正確的決定。另一方面,由於系統預定開放予全港學童使用,無形中正檢視了教育制度的進程,而毋須刻意進行評測。

    Teacherpreneur 將有多重身份,他們仍會是教師,但會運用時間和空間,將興趣發展成企業,從而產出高質量的教學和學習效果。此外, Teacherpreneur 相信能讓學生經由社區合作,為社會注入更多的生活價值。他指出以全香港有九萬位教師而言,當中只要有 1% 能成為 Teacherpreneur ,香港將會達成不一樣的教育成果。

    推動亞洲創科教育

    類似 Teacherpreneur 的教育理念曾在港出現,可惜只是曇花一現,關鍵在於當時的教師沒有團隊支援。朱子穎自言他是一個落地實踐者,加上與資深教育家、創業家合作,他們將共同創辦 EdFuture ,以推動教育科技( EdTech )。初期將把德萃學校發展成亞洲首間「教育創科學校」( EdTech Beta Test School ),並於每間德萃校址附近或校舍內設立「 EdFuture 教育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共用辦公空間、培訓及教育科技創業培育項目,以鼓勵運用創新點子。

    惜飯堂是天虹與社福機構合作回饋社會的例子,朱子穎明言日後期望能運用學校資源加創新價值製造更多共享資源。
    惜飯堂是天虹與社福機構合作回饋社會的例子,朱子穎明言日後期望能運用學校資源加創新價值製造更多共享資源。

    當學校加創新思維的人事物俱備後,創新思維計劃將誕生。按過往的經驗,如天虹將飯堂分享予社會,未來也期望透過各項資源整合,以解決香港目前部份教育的困局。讓系統解決社會的問題,也正是落地實踐教育及企業家的精神。

    信任科技和實踐精神

    身處現今架構複雜的世界,小編不諱言生活及工作愈見困難。要能處理及勝任工作,人們不能只依靠單一專業,外國有所謂的Slash類型工作者,兼具多項專長綜合能力並熱衷於實踐。回顧 2016 年, DreamStarter 出現相繼喚醒學校改變風氣,小編亦期望因應本文的出現,能喚醒更多人願意運用創科精神和落地實踐毅力,不要忘記,每人一小步,將有望成就社會一大步。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