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保僑 Francis Fong

方保僑先生於資訊、通訊、科技及電子消費品市場工作逾二十年,曾引進不少科技新產品,並創辦多個業界組職及為多個非營利機構擔任委員,並於數間主流媒體撰寫專欄及擔任節目主持人。 現任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香港互動市務商會創會及榮譽會長、世界資訊通訊與服務業聯盟董事、香港金融科技商會召集人、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科技發展常務委員會成員、電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電訊規管事務咨詢委員會成員、運輸 署智慧交通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運輸署香港電子道路收費國際專家小組屬下的科技及私隱保障小組成員、樂施會董事會成員、香港小童群益會資訊科技委員會委員、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創新及科技業務管理委員會委員等。

晶片短缺 改變手機市場

宣佈將推出全新智能手機 Pixel 6 系列,新 Pixel 系列除了外型和功能增強外, Google 同時表示將會採用自家設計晶片 Tensor ,加強人工智能方面處理,不過暫時未有公布晶片的更多消息。

進入新 iPhone 周期

每年 9 月,蘋果電腦都會推出新一代 iPhone ,去年因為疫情關係,發佈會推遲至 10 月中才舉行,今年如無意外,發佈會將會回歸至 9 月份,至於新 iPhone 將會採用甚麼名字,例如叫 iPhone 13 還是 iPhone 12s ,網上眾說紛紜,有說新機沒有太大突破,所以只會稱之為 iPhone 12s ,不過根據外國媒體爆料報道,蘋果最終應該會選擇採用 iPhone 13 這個名字,至於是否有驚喜就留待下回分解。

如何保障手機用戶的私隱

如何保障網上個人私隱,絕對是一門學問,大家又是否知道,其實大家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時候,無意間已洩露了很多個人私隱?早前蘋果在全球開發者會議 WWDC 上,推出了最新版本的作業系統 iOS 15 ,除了新增多項新功能之外,也加入不少私隱控制設定,保障智能手機用家的私隱,值得和大家討論一下。

晶片短缺下的奇葩

自去年出現晶片短缺的問題,看來受影響的行業越來越多,而且問題似乎越來越嚴重,除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手提電腦、智能裝置等等受影響之外,就連多間汽車生產商也宣佈,因為晶片問題而需要暫時停工,不過全球有一間車廠卻是例外,完全不受晶片短缺影響,就是日本的豐田汽車。豐田今年三月生產了 843,393 輛汽車,比去年上升了 32% ,到底豐田有甚麼能耐,可以抵抗晶片短缺的問題?

尋找失物新科技

早在 2012 年,美國公司 Tile 已經生產低耗電量藍牙裝置( Bluetooth Low Energy Beacon )作為鎖匙扣,讓物主在藍牙有效範圍內(約 5 至 10 米)利用智能手機 App 尋找失物,就算無線鎖匙扣離開了有效範圍,也可以利用群眾定位技術( Crowd GPS ),當有其他使用 Tile 手機 App 的手機接近遺失的 Tile ,便會顯示 Tile 的位置並通知物主失物的大概位置。

高瞻遠矚的蘋果電腦

蘋果自從 iPhone 12 系列開始,基於環保考慮,移除了盒內的快速充電器及耳機,剛開始時令到部分用戶大感不滿(在法國更因為手機輻射可能影響兒童的法例,最終令蘋果 iPhone 12 系列需要免費附送耳機)。但這個環保做法似乎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近期除了三星在 S21 系列已經不再附送快速充電器及耳機之外,就連小米和華為也停止在旗艦手機上附送快速充電器,不過有傳媒報道指,華為其實是因為被美國制裁,無法取得快速充電器的晶片,才停止附送快速充電器。

消失了的記憶卡槽

Apple iPhone 誕生的第一天,就沒有外置記憶卡槽,Apple 指若插入記憶卡較易遭受黑客入侵 iPhone 。以往其他品牌的智能手機,多數都設有記憶卡槽,不過這個情況可能將有所改變,如近期三星推出的旗艦級 S21 系列,以及小米剛推出的旗艦級 Mi 11 系列,都不再設有 SD 卡槽,除了基於保安原因之外,是否有其他考慮因素?

睇電視要先睇廣告?

智能手機和電腦市場競爭白熱化,但其實智能電視的市場競爭亦同樣激烈,以香港一部內地品牌 40 吋的智能電視機為例,其售價可能不到港幣三千,比一部中價的智能手機還要便宜,真的不可思議。

電訊業界的保密協議

每逢蘋果或三星這些大品牌有新手機推出之前,總會有很多網站「爆料」,巨細無遺地講述新手機的各種不同功能及規格,最終當新產品推出的時候,又非常「巧合」地和這些傳聞吻合,台灣更有「分析員」可以準確地說出未來蘋果新產品的特徵,被傳媒喻為「最強分析員」。

智能裝置的新進展

踏入 5G 的年代,各大手機生產商都陸續推出不同版本的 5G 手機,速度上大家尚算「打個和」,如果比較外觀的話,可能分別也不大。未來還要有甚麼突破,才能領導市場?

最新文章

Tesla Autopilot 駕駛表現比美國平均數據安全 10 倍 ?

近年,自動輔助駕駛(Autopilot)和全自動駕駛(FSD)成為汽車安全的重要議題,特別是很多中國品牌電動車,都強調自家的智駕系統有多先進,結果卻常見發生嚴重事故,不禁讓人質疑自動輔助駕駛(Autopilot)和全自動駕駛(FSD)的可靠性。日前 Tesla 發表了 2025年首季的汽車安全報告,綜合美國 NHTSA(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與 FHWA(聯邦公路管理局)所提供的平均數據比較,當中 Tesla 的 Autopilot 安全性約為美國平均駕駛表現的 10.6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