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104

西裝友夏日涼伴 Sony REON POCKET PRO

炎炎夏日快到,冷氣不夠冷、戶外活動熱得難耐?特別是要穿西裝恤衫見人的行政人員,點可以降溫?Sony 幾年來都有推出穿戴式調溫裝置 REON POCKET,去年已出到第 5 代,可見市場絕對有支持者。今年再來的更新版竟然變成 REON POCKET PRO!小編第一時間入手測試,為大家帶來這部智能冷暖「頸」上神器的開箱體驗!

打開包裝,REON POCKET PRO 主機以極簡設計呈現,淺灰色機身搭配全新改良的彈性頸帶,和去年推出的 REON POCKET 5+ 比較,PRO 版機身是厚了一點點,但穿上恤衫後感覺並不不明顯。而最大分別是 PRO 版提供雙溫控模組,提供上下兩個位置的恒溫區,兩個區可以交替改變溫度,使用者可以不斷感受到涼快溫度的變化,從而覺得涼感。

在大部分情況下,REON POCKET PRO 的冷卻面積和最大吸熱量,比 REON POCKET 5+ 都大 2 倍,但電池的最大驅動時間,卻延長一倍達到 34 小時 (當中連續使用 15 小時後 Cool 功能會暫停)。

RENO POCKET PRO 的更冷面頹比以往大,同時可產生兩種溫度變化,使身體感覺出溫差,從而產生不斷的涼快感。
在熱源探測下,RENO POCKET PRO 的致冷面積比 RENO POCKET 5 大一倍。

REON POCKET PRO 配有多重感應器,會監察體溫狀況自動調節溫度,提升 Auto 模式的準確度,當機主頸部有活動時,就可以精確地啟動或停止出風。另外也可以按照體感溫度,以發周遭環境溫濕度變化,自動調節冷氣強度。而相關資料,可以透過手機 App 和 Apple Watch 顯示出來。操作可以直接按機身操作鍵,或者透過手機 App,以及套裝包括的 REON POCKET TAG 遙控器使用。

REON POCKET PRO 可以透過手機 App 檢視溫度和控制模式。
長風嘴可以避過還服阻礙出風口。

今次 REON POCKET PRO 外型上有採用到弧形設計,可以增加與使用者接觸的面積,頸帶以直徑更大的柔軟軟管組成,以支持 204 克重的機身 (REON 5 只重 160 克)。REON POCKET PRO 有兩款排氣口蓋,一款是向上直吹,可以用衣服把出風口遮蓋;另一款則是向外吹,以防止衣服阻礙出風口散熱,用戶可視乎使用場合選擇。

配合 REON POCKET PRO 的專用機套。使用可調較長度的魔術貼帶為主機固定,亦兼容以往型號。機套輕巧同時具有出色緩衝效能,保護主機和配件免受外部衝擊,機套可同時存放配備風口蓋的 REON POCKET PRO,相關配件和產品如 REON POCKET TAG、USB 連接線和風口蓋也可存放在機套中。

Sony REON POCKET PRO Spec.
・支援模式:Smart Cool / SmartCool – Warm / Smart Warm / Manual Mode / Auto Start – Stop / USB 供電模式
・尺吋:130 x 58 x 170 mm (短型排氣口)/ 188 mm (長型排氣口)
・重量:約 247 克 (短型排氣口)/ 252 克 (長型排氣口)
・溫度等級:Cool 1-5 級 / Warm 1-4 級
・電池使用時間:Cool – 5.5 小時 (第 5 級)- 34 小時 (第 1 級)/ Warm 5.5 小時(第 4 級)- 10 小時(第 1 級)
・充電時間:130 分鐘 (90% 充電)/ 200 分鐘 (100% 充電)
・售價 HK$1,699 / HK$ 1,899 (連專用機套)
・查詢:Sony HK

ZCOPE 最新影片


【限時優惠】1O1O 及 csl 用戶專享 個人版 Microsoft 365 組合 HK$65 仲有嘢送!

【限時優惠】1O1O 及 csl 用戶專享 個人版 Microsoft 365 組合 HK$65 仲有嘢送!

1O1O 同 csl 呢排又有限時優惠益用戶,購買 Microsoft 365 個人版組合有禮品送,價錢又抵過官網,諗住出手嘅話,係時候喇!

一個 Microsoft 365組合 有齊 Word、Excel、PowerPoint 及 Outlook,無論 Windows、Mac、Android 或 iOS,配合埋 Copilot AI,即可輕鬆處理日常工作,有佢幫手你嘅生產力肯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自然同時提高啦!

Microsoft 365 個人版組合月費優惠價只需 HK$65,承諾期為 1 年,真係夠晒抵玩!今次限時優惠仲送精美嘅「Windows 11 電腦袋」,比你好好保護部電腦,呢個限時優惠做到 2025 年 6 月 7 日,而限時優惠禮品都係數量有限,送完即止㗎!

訂購 Microsoft 365 個人版組合步驟

Step 1:以《csl》app 示範訂購 Microsoft 365,開啟《csl》app 後,向下滑至「增值服務」,點選「更多」,然後按「查看」Microsoft 365。

Step 2:選擇 Microsoft 365 個人版組合並按「立即登記」,然後剔選同意並接受條款及細則,點選「確認」即可成功訂購 Microsoft 365 個人版組合。

了解更多:
csl – https://www.hkcsl.com/tc/ms-365/
1O1O – https://www.1010.com.hk/tc/ms365/

【Computex 2025】Intel 重點發展 AI 工作站級 GPU

在 2025 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5)上,Intel 發表多項針對人工智慧(AI)和專業工作站的全新產品,進一步擴展其 GPU 和 AI 加速器產品線,並慶祝與台灣生態系統合作 40 週年。

Intel CEO 陳立武首次在 Computex 上發表演說。

Arc Pro B60/B50:
專業級 GPU 迎戰 AI 工作站市場

Intel 推出全新 Arc Pro B60 和 B50 專業級顯示卡,專為 AI 推論和專業工作站設計。這兩款 GPU 採用 Xe2 架構,整合 Intel Xe Matrix Extensions AI 核心與先進的光線追蹤單元,B60 配備 24GB 記憶體,B50 則為 16GB,特別適合創意專業人士、AI 開發者,以及建築、工程和建設等領域的高效能運算需求。

Intel 擴大 Arc GPU 的應用範圍,從筆記簿電腦內置 GPU、獨立顯示卡、工作站用顯示卡、汽車用GPU,大至邊緣電腦應用的 AI 運算加速都有支援。
針對 AI 工作站應用的 Arc Pro B60 顯示卡,有 24GB 記憶體。
B60 已有多家 OEM 品牌提供顯示卡產品,當中大都是非 AMD 或 NVIDIA 陣營。
低一級的 B50 顯示卡,重點是比較節能,當然記憶體無遇容量和頻 寛都差一級。


Gaudi 3 AI 加速器:
挑戰 NVIDIA H100 的高性價比選擇

Intel 同時宣布 Gaudi 3 AI 加速器正式上市,提供 PCIe 和機架級部署選項,支援從小型到大型的 AI 模型推論。Gaudi 3 在訓練 GPT-3 模型時比 NVIDIA H100 快 40%,在 Llama2 模型的推論吞吐量上提升 15%,平均推論速度達到 H100 的兩倍。此外,Gaudi 3 的價格僅為競品的三分之二,為企業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 AI 解決方案。 

Gaudi3 AI 加速器,聲稱有比 NVIDIA H100 高 2 倍的 AI 運算效能。

目前,已有包括 ASUS、Foxconn、Gigabyte、Inventec、Quanta 和 Wistron 在內的六家新合作夥伴宣布將推出搭載 Gaudi 3 的系統,擴展了原有的 Dell、HPE、Lenovo 和 Supermicro 等合作夥伴陣容。

Gaudi 加速器以 PCIe 插卡方式推出,但沒有顯示卡 GPU 功能,只作 AI 運算用途。價格是 GPU 的 3 分之 2 。


Xeon 6 處理器:
高密度、低功耗的資料中心解決方案

在資料中心領域,Intel 發表了 Xeon 6 處理器,提供 Efficient-core(E-core)和 Performance-core(P-core)兩種版本,分別針對高密度、可擴展的雲端原生應用和高效能運算需求。E-core 版本(代號 Sierra Forest)現已上市,具備高核心密度和卓越的每瓦效能,適合媒體轉碼、內容傳遞網路和網路微服務等工作負載。

與第二代 Xeon 處理器相比,Xeon 6 E-core 在媒體轉碼工作負載上實現了 3:1 的機架整合,機架級性能提升高達 4.2 倍,每瓦性能提升高達 2.6 倍。

Lunar Lake 架構:
為 AI PC 提供強大動力

Intel 也預告了即將推出的 Lunar Lake 架構,專為 AI PC 設計,預計在 2025 年第三季上市。Lunar Lake 採用全新的 SoC 設計,具備高達 40 TOPS 的 NPU,GPU 性能提升 50%,SoC 功耗降低 40%,NPU AI 計算能力提升 4 倍,GPU AI 計算能力提升 3.5 倍,為 AI PC 提供強大動力。 


率先採用 Intel 18A 製程節點的領先級處理器 Panther Lake(圖上方),以及其他客戶端處理器系列成員(由上而下順時針方向)Arrow Lake HArrow Lake S,以及次世代 Battlemage 圖形處理器(GPU)。

目前,已有超過 80 款來自 20 家 OEM 的筆記型電腦採用 Lunar Lake 架構,並支援 Microsoft 的 Copilot+ AI 功能,預示著 AI PC 時代的來臨。 

ZCOPE 最新影片




任天堂 Switch 2 初體驗 Joy-Con 2 手感更好

Nintendo Switch 2

任天堂 Switch 2 預定於 6 月 5 日發售,任天堂日前舉行香港區體驗會,已登記玩家可以率先在發售前試玩新主機遊戲及體驗其獨有機能,新機的手提模式手感更好,Joy-Con 2 操作更多變化,當然遊戲才是它的賣點。

硬件感覺

任天堂 Switch 2 延續原 Switch 的混合式概念,支援手持、桌上及電視模式,配備可拆卸的 Joy-Con 2 控制器,改用磁吸式連接設計,裝卸更便利。配合線上遊戲玩家常用的交流方式,Joy-Con2 加入 GameChat 功能,內建麥克風及 C 鍵啟動語音聊天,支援最多 12 人同時語音或 4 人視訊(需額外 USB-C 攝影機)聊天,並提供螢幕分享功能,增強社交體驗。

體驗會上的 Switch 2 可以親手拿起試玩,可見新機尺寸更大,在第一代 Switch 推出當時感覺機身已經很大,來到 Switch 2 已經大得像是可以放上一杯咖啡及小茶點的「餐盤」級數,顯示器升級 7.9 吋 LCD 螢幕,有1080p 解像度,支援 HDR 及 120Hz 更新率。雖然不是 OLED 技術,但實際效果仍是很不錯。機身表面改為像部分筆電外殼的材質,沒第一般膠感,相信耐衝擊及抗磨損表現有一定程度加強。

拿起 Switch 2 的整體手感因為機身加大而更好,因為兩側的 Joy-Con 2 體積是加大了一點,當拆下來單獨使用時,就會更加明顯感覺到大人手掌握感有改善。至於拆除方式改用磁吸,是需要使用食指大力按下背面的推桿解鎖,一般情況下不易有鬆脫現像。而且今代加入滑鼠操作模式,使用時要加上兼用滑鼠腳貼的手繩配件。另外也有像一代的握把可在 TV 模式時使用,而新加入 Nintendo Switch 2 攝影機是插到機頂的 USB-C 介面,底座只有側面2個 USB 2.0 Type-A。至於供電方面,新機的 AC 變壓器最高輸出為 60W,比舊代約 40W 更高,亦可以繼續同時兼用為舊機充電。

遊戲表現

任天堂 Switch 2 支援大多數 Switch 遊戲(實體與數位版),部分遊戲可透過免費或付費升級獲得 Switch 2 增強版(如《薩爾達傳說:淚之王國》)。但部分遊戲因硬體差異不相容,如需使用 VR 配件或特定 Joy-Con 功能的遊戲。部分可透過下載更新而免費升級支援 Switch 2 機能的遊戲包括:《超級瑪利歐奧德賽》、《超級瑪利歐 3D 世界 + 憤怒世界》和《New 超級瑪利歐兄弟 U 豪華版》、《薩爾達傳說智慧的再現》、《薩爾達傳說織夢島》。另外安排更新的遊戲名單包括:《寶可夢 朱/紫》、《ARMS》、《靈活腦學校 一起伸展大腦》、《奇諾比奧隊長尋寶之旅》、《世界遊戲大全 51》和《一做就上手 第一次的遊戲程式設計》等。

今次體驗會上亦有多款任天堂開發的自有作品、分為 Switch 2 新遊戲及Switch 2 強化版本,另有多款第三方遊戲可供試玩,類型也是豐富。最注目的作品有《瑪利歐賽車世界》及《咚奇剛 蕉力全開》。《瑪利歐賽車世界》在手提模式有比以往更流暢的手感,大畫面當然不失禮,街道賽感覺更強而細節豐富,24 人大戰的生存賽也十分好玩。《咚奇剛 蕉力全開》則是活用物理機能的破壞型動作遊戲。

另外活用新機能還有《超級瑪利歐派對空前盛會+ 空前盛會 TV》,在小遊戲加入用滑鼠、麥克風以及攝影機的不同玩法,其《空前盛會 TV》是會用攝影機捕捉玩家頭像及全身動作,有些項目更需要「鬥大聲」,在家玩的話就可能要留意聲浪不要影響到鄰居(笑)。

《拖曳&突破》是參考 3×3 輪椅籃球的作品,需要使用雙手 Joy-Con 2 滑鼠模式在桌面推動來移動角色前進及轉向,持球後需要舉手射籃,或是用牆邊花式入籃,玩起來節奏快的話手臂也會頗酸軟。

任天堂的遊戲在畫面都比較卡通風格,對 3D 機能的要求相對一般,同場也有展出其他廠商遊戲,如《Cyberpunk 2077》,TV 模式的感覺是 30FPS 水平,表現不過不失,還好畫面也沒有糊成一團的感覺。另一款戰略遊戲《信長之野望 新生 威力加強版》支援 Joy-Con 2 滑鼠操作,亦可見有足夠解像度像素描繪戰場細小的行軍動作。

其他強化版的遊戲如《星之卡比 探索發現》、《薩爾達傳說》等都有試玩,畫質及流暢度是更好更清晰,但就只此而已,筆者更希望玩到《蓓優妮塔》全系列強化升級為 NS2 完美版。另一邊亦有展出將配合 Nintendo Online 服務提供的 GAMECUBE 經典遊戲合集試玩。

QQ 瀏覽器升級引 DeepSeek 模型 追加 5 項 AI 代理功能硬撼 Manus

騰訊宣布推出新版本 QQ 瀏覽器,升級成「AI瀏覽器」,內建騰訊混元模型和 DeepSeek 模型,由兩個大型語言模型支援 AI 功能。新版本加入QBot,類似中國 AI 代理公司Manus的技術,提供 5 項新功能:AI 搜尋、AI 瀏覽、AI 辦公、AI 學習和AI 寫作,亦可執行複雜任務。

根據騰訊的介紹,QQ 瀏覽器新增 QBot,支援聯網和深度思考,在新增的AI首面,用戶輸入問題,能夠執行 AI 搜尋和網頁搜尋。所得的結果同時並排顯示,提供快速的AI總結答案,也保留用戶需要找網頁和資料。

所謂 AI 瀏覽,即瀏覽器自動識別用戶瀏覽的網頁,直接提供建議使用工具。而當用戶瀏覽和搜尋的要求不明確,QBot 會主動查問用戶核心的需要。QBot 亦逐步將複雜的任務解拆成簡單步驟,如用戶需要下載文件,能夠識別文件類型、尋找連結,運用下載工具完成任務。

AI 辦公的功能,可以轉換文件格式、翻譯文件、提取文件內容等。AI 學習將複雜的數學、理科問題在瀏覽器內逐步拆解。AI 寫作把要點變成文章,或將長篇文將撮要內容。 QBot 還集合多個代理,首批有:高考代理AI高考通、下載助理、更新助理、股票助理等。

ZCOPE 最新影片

【Computex 2025】黃仁勳100分鐘演講展現 AI 未來藍圖 宣布 NVIDIA 台灣新辦公大樓落戶士林

Screenshot

在 2025 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5)上,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發表了長達 100 分鐘的主題演講,全面展現公司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最新技術與未來藍圖,並強調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關鍵地位。

建立台灣 AI 超級工廠與新辦公大樓

黃仁勳的整個演講中,詳細講述 NVIDIA 在 AI 運算的發展佈局,從國家級的 AI 工廠、企業用的 AI 代理伺服器,到開發人員使用的 AI 電腦都有涉及,黃仁勳指,NVIDIA 是唯一一家 I.T. 公司,會將未來 5 年的產品路線圖與客戶分享,原因是 AI 工廠的大型建設屬於基建項目,規劃時需要土地、能源、排污、人員配置和教育支援,屬於城市規劃一部分,設計時需要就更長遠的發展作準備。

而在台灣的基礎建設上,黃仁勳宣布,NVIDIA 將與鴻海科技集團及台灣政府合作,在台灣建造一座「AI 工廠」,預計將使用 10,000 顆 Blackwell 晶片,為台灣的研究機構、新創公司和產業提供先進的 AI 基礎設施。

此外,NVIDIA 將在台北北投士林科技園區設立新的辦公大樓「NVIDIA Constellation」,進一步深化與台灣的合作關係,並強化其在亞洲的研發與業務布局。事實上,在整個演講中,黃仁勳多次提到台灣電腦產業鍵的重要性,由台積電生產晶片,到包括大量電腦主機板和系統生產商,合作生產 AI 電腦。NVIDIA Constellation 就可以跟產業鍵夥伴有更緊密合作。

為了促進 AI 生態系統的多元發展,NVIDIA 推出全新的 NVLink Fusion 架構,允許其他廠商的中央處理器(CPU)與 NVIDIA 的 GPU 或 Grace CPU 進行整合。初期合作夥伴包括富士通、Qualcomm、聯發科、Marvell 等,這一策略性的轉變使 NVIDIA 的 AI 平台更加開放,滿足客戶對於客製化 AI 解決方案的需求。

Blackwell 架構與 DGX Spark:推動 AI 運算革新

NVIDIA 的最新 Blackwell 架構正式進入全面生產階段,與前一代 Hopper 相比,在 AI 推論任務上性能提升達 40 倍。同時,NVIDIA 推出 DGX Spark,一款桌上型 AI 超級電腦,為開發者提供強大的運算能力,預計將於數週內上市。

Dynamo:AI 工廠的作業系統

為了優化 AI 推論工作負載,NVIDIA 發布了開源軟體系統 Dynamo,被譽為「AI 工廠的作業系統」。Dynamo 能夠管理分散式 GPU 系統的各種複雜任務,如管線並行、張量並行、專家並行等,提升 AI 模型的運行效率。

物理 AI 與機器人技術的突破

黃仁勳強調,AI 的下一階段是「物理 AI」,即能夠理解並與實體世界互動的 AI 系統。NVIDIA 推出 Isaac Groot N1,全球首個開放且可自訂的類人機器人基礎模型,並與 Google DeepMind 及 Disney Research 合作開發 Newton,一個專為機器人模擬設計的開源物理引擎。

DeepSeek R1:推動全球 AI 研究

黃仁勳讚揚中國開源 AI 模型 DeepSeek R1,稱其為「送給全球 AI 產業的禮物」,並指出該模型在推論能力上的創新,激發了全球對 AI 推論與推理的深入探討。

展望未來:Rubin 架構與 AI 基礎設施的擴展

NVIDIA 預告將於 2026 年推出 Rubin 架構,採用台積電 3 奈米製程,支援 HBM4 記憶體,性能將達到 50 petaflops。此外,NVIDIA 計劃在 2027 年推出 Rubin Ultra,進一步提升 AI 運算能力。

黃仁勳表示,AI 已成為如同電力和網際網路般的基礎設施,未來的 AI 工廠將成為推動全球產業升級的核心動力。他強調,台灣在這場 AI 革命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NVIDIA 將持續深化與台灣的合作,共同推動全球 AI 技術的發展。

ZCOPE 最新影片

Insta360 X5 全方位評測 夜拍技術突破+DIY 更換鏡片新旗艦

Insta360 X5

去玩去旅行想拍攝,好多人都會想搵一啲簡單易用,又可以應付不同場景的裝備,現今手機可以做到近攝或遠攝,不過講到上山下海,全景相機可能更加全面,今年 Insta360 再度升級旗艦 360 相機 X5。這款單機售價 $4,099 的高端全景相機擁有更大的感光元件、AI 增強的夜拍能力和可自行更換的鏡片設計。

加入三重 AI 晶片系統

Insta360 X5 搭載了前後共兩組的 1/1.28″ 感光元件,較上代 X4 增大144%,在硬體上顯然已是一大升級,配合 F2.0 光圈和三重 AI 晶片系統(兩個影像處理晶片加一個 5nm AI 晶片),擁有 13.5 檔動態範圍,以加強的光線捕捉能力和運算效能。

Insta360 X5
屏幕在日光底下仍能提供清楚畫面效果。
Insta360 X5
USB Type-C 提供充電及傳輸。

Insta X5 針對了 X4 中一些技術加以改良,例如夜拍畫面、360 鏡頭易出受損,電池續航力等作出改良。在畫質方面在分辨率方面,X5 支援最高 8K@30fps 全景錄影,5.7K@60fps 的運動 HDR 模式,以及最高 7200 萬像素的全景照片。而使用時由於 8K 錄影會對處理及電池有大量消耗,所以比較適合在室內有冷氣環境應用,一般戶外場景下拍攝 5.7K 亦已相當足夠。

Insta360 X5
機身有 4 個主要按鍵,另外亦可觸控屏幕進行操作。

在體積些 X5 跟之前 X4 分別不太大,尺寸為46×124.5×38.18mm,重量僅 200g,連自拍棒攜帶時亦相對輕便。一顆電池容量為 2400mAh,在強化續航模式下可提供長達 185 分鐘的 5.7K@24fps 錄影時間,比 X4 亦帶約37% 提升,不過玩過 360 的朋友都會自備多一至兩顆電池,特別是在參與運動的場景下,多帶後備電才能應付全日需要。

Insta360 X5
電池容量今代亦有所加強。

PureVideo 夜拍有進步

在 X5 推出後,廠方特別強調它的夜拍能力,今次專門推出針對夜拍使用的 PureVideo,多種低光環境下測試了這一功能,結果確實比前代產品有明顯提升。夜間街景下 X5 展現出更好的噪點控制、更準確的色彩還原和更寬廣的動態範圍。

Insta360 X5 試相
大日光下畫面不容置疑。
Insta360 X5 試相
手機 App 或軟件可以為影片進行校正。
Insta360 X5 試相
Insta360 X5 試相
Insta360 X5 試相
在較暗的環境下畫面較以往有所提升。

創新可更換鏡片設計

Insta360 X5 加入了更換鏡片設計,個人覺得是對全景相機一大創新的想法,特別是針對全景相機的應用場景,運動過程或擺放都容易令裝備中的鏡頭受損,有了可更換鏡片設計,用戶可以在旅途中有需要時隨時對鏡頭作出更換,又可以即時再次使用,更換鏡片的拆卸式鏡頭套裝為 $239,有需要時可單獨購買,在極限運動場景下,可更換設計確實降低了維修成本和等待時間。

Insta360 X5
加入可換鏡頭設計,方便用戶自行簡單更換鏡頭。
Insta360 X5
遇到在外鏡頭損壞,亦都可以即時換上並再次上路。

InstaFrame 模式

InstaFrame 模式允許同時錄製平面視頻和全景視頻,這確實解決了全景相機後期處理繁瑣的問題。這一模式尤其適合需要快速分享內容的場合。在InstaFrame 模式下,最高可支援 5.7K+@30fps 的全景影片拍攝及 1080p@30fps 平面影片拍攝,同時可以支援主角跟拍模式,所以在靈活性方便大大提高,對快速分享足夠實用。

Insta360 X5 試相
用戶繼續可以 Insta360 Studio 或透過 Adobe Premiere Plug-in 進行編輯。

支持 15 米深度防水

X5 擁有 IP68 防水防塵等級,在無需潛水殼的環境下,裸機可支持 15 米深度防水,比起 X4 的 10 米防水更進一步。不過假如想在拍攝水下環境有更好的拼接隱形潛水殼能消除了光折射、翹曲和拼接問題,以製作出無縫拼接 60 米的畫面。至於在防震技術上,會繼續沿用 FlowState ,在拍攝時消除震動的效果。

Insta360 X5 試相
擁有 FlowState 提供消除震動的效果。

去旅行或者做運動拍攝,很多人都會在 Action Cam 跟全景相機兩邊作選擇,從畫質而言 Action Cam 仍然可以提供到更高更穩定的畫質,便攜性方面亦的確較為小巧。而 360 全景拍攝就能提供更高取景的彈性,「玩嘢」程度會更高,所以好適合放上社交影片,運動時唔需要再就角度,可以專注運動過程。

best performance 2022

SPEC.

感光元件尺寸:1/1.28″ F2.0
等效焦距:6mm
影片解析度:8K@30、5.7K+@30/25/24fps、5.7K@60、4K@120
照片解析度:約7200萬(11904×5952)、約1800萬畫素(5888×2944)
Log 模式:支持I-Log
音頻格式:48kHz/16-bit,AAC
重量:200g
尺寸:46×124.5×38.18mm
儲存:microSD
電池:2400mAh
防水能力:IP68(裸機 15 米防水)
藍牙:BLE 5.2
Wi-Fi:802.11a/n/ac
USB Type-C USB 3.0
陀螺儀:六軸陀螺儀
接口:1/4″ 螺纹接口、磁吸快拆接口
售價:$4,099(單機)、$4,899(萬能套裝)
網址:Insta360

ZCOPE 最新影片

USB 輸入.支援 SuperWide 音效 Creative SoundBlaster GS3 Gaming Soundbar

用電腦打機煲劇想要有更傳神的效果,最簡單當然是添置一條電腦 Soundbar。最近 Creative 推出全新的 SoundBlaster GS3 Gaming Soundbar,一條 Soundbar 就提供 24W 輸出,並支援 Super Wide 音效及 RGB 燈效,對一般用家來說會是不錯的選擇。

全新的 SoundBlaster GS3 Gaming Soundbar 闊度約 410mm,大約是 27 吋屏幕的闊度,內置 2 x 6W 全頻揚聲器,提供最高 24W 峰值輸出。採用 USB-C 供電及音訊傳輸,毋須額外接駁電源,安裝比傳統 SoundBar 產品簡單得多。

機身旁邊會有功能按鍵,可調節燈光效果、音頻輸入及開啟 SuperWide 音效。其中的 SuperWide 音效,是 Creative 獨家的技術之一,能將 SoundBar 的輸出放大,提供更強大的音場效果。而除了 USB 音頻輸入,GS3 Gaming Soundbar 還支援藍牙接連、AUX 輸入及 3.5mm 耳機輸出等等。 

best value

Creative SoundBlaster GS3 Gaming Soundbar 產品規格

  • 系統組態:一體音箱
  • 連接類型:USB 電源、USB 音訊、3.5mm AUX 輸入、3.5mm 耳機輸出、藍牙 5.4。
  • 發聲單元:2 x 6W 全頻單元
  • 輸出:12W (峰值輸出 24W)
  • 頻響:65–20,000Hz
  • 訊噪比(SNR):85 dB
  • 藍牙版本:5.4
  • 無線音樂編碼:SBC
  • 功能:RGB 燈效、SuperWide 聲學技術
  • 尺寸:410 x 92.7 x 73.7mm
  • 重量:1.037kg
  • 售價:$428
  • 查詢:SOAON (36918774)

ZCOPE 最新影片

GF RTX 5060 8GB 發售 桌面、筆電版同步上市

Computex 2025 開幕,RTX 5060 系列最後一塊併圖的入門級 GF RTX 5060 8GB 終於推出,同時包括桌面版及筆電版本,將 Blackwell 架構的新技術帶給所有遊戲玩家,包括:DLSS 4、更強的 AI 算力等。

GF RTX 5060 定價 $299 美元,是目前 Blackwell 架構的入門級顯示卡,提供新一代 CUDA Core 架構及更強 Tensor Core AI 運算力,擁有 3840 個 CUDA 核心、搭載 8GB GDDR7 記憶體,理論算力約 19.18 TFLOPS,其功耗不高只需要使用單一 8-pin PCIe 電源輸入,亦方便現有系統升級。顯示卡使用 PCI-E 5.0 介面,提供 DisplayPort 2.1b 及 HDMI 2.1b 輸出介面。核心內置第 9 代 NVENC 編碼器,提供更佳畫質及速度的影像編碼支援,提升創作生產力應用效率。遊戲技術支援 DLSS 4 的新一代神經渲染技術加速、多重影格生成等,目前已經有逾 125 款遊戲支援,年內推出的新作亦會陸續加入 DLSS 4 支援。廠商表示 RTX 5060 可在 1080p 使用遊戲支援的最高畫質及影格生成技術,提供極低延遲及 100fps+ 高幀速遊戲體驗。

各 AIC 合作廠商的顯示卡會同步上市,大多數採用比較細小的設計,部分甚至符合 NVIDIA 的 SFF 規格,維持 2 槽至 2.5 槽設計,部分採用雙風扇設計:

ZCOPE 最新影片

科技重塑香港電影場景:虛實交織的文化旅遊新經濟

香港曾以「東方荷里活」之名風靡全球,從李小龍的功夫片,到王家衛的藝術電影;從《古惑仔》的市井江湖到《九龍城寨之圍城》的賽博龐克(Cyberpunk)美學,無數經典場景不僅是電影史的瑰寶,更是城市記憶的載體。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場景或已被拆除,或淹沒於都市更新中。如果能透過 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MR(混合實境)、數位人技術及沉浸式體驗館等科技,重現這些文化地標,絕對有條件將其轉化為旅遊經濟的新引擎。

科技復刻經典場景:虛實疊加的時空穿越

1 – AR 導覽:電影場景的「即時重現」

在實景中疊加虛擬影像,是最直觀的技術應用。例如遊客造訪重慶大廈時,可透過手機 AR 應用,看到《花樣年華》中張曼玉身著旗袍、手提保溫壺的經典畫面,甚至觸發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在走廊抽菸的互動片段。這種技術已在日本京都的「祇園 AR 導覽」中實踐,香港可參考此模式,將《重慶森林》的便利店、《無間道》的天台對決等場景轉化為「電影地圖」,讓遊客透過AR眼鏡或手機,隨時「召喚」電影角色與情節。

2 – VR 全息重構:消失場景的數位重生

對於已消失的場景如九龍城寨,VR 技術能完整復原其立體空間。參考韓國《德魯納酒店》在首爾設置的VR體驗館,香港可於啟德或西九文化區打造「九龍城寨 VR 劇場」,遊客戴上 VR  頭盔後即置身於逼真的城寨巷道,感受電影中黑幫火拼的張力,甚至參與互動任務(如尋找隱藏道具或解謎)。此技術更可延伸至《古惑仔》的藍田邨球場、《英雄本色》的碼頭等場景,讓歷史空間突破物理限制。

3 – MR 混合實境:虛擬演員與現實互動

透過數位人(Digital Human)技術,可將李小龍、張國榮等已故影星的虛擬形象嵌入現實場景。例如在星光大道,遊客能以 MR 眼鏡與「李小龍」進行功夫對練,或與「梅艷芳」合唱《夕陽之歌》。此技術已見於日本TeamLab的沉浸式展覽,香港可結合本地電影IP,開發獨有的「虛擬明星導遊」系統。

將卜弓

 沉浸式體驗館:從觀影到「入戲」的進化

1 – 主題展館的科技升級

香港機場的「九龍城寨之圍城」展覽已展示實景還原的潛力,但若加入 XR 技術,可更進一步。例如將展區的理髮店轉化為 MR 互動空間:遊客戴上眼鏡後,鏡中反射出電影角色「龍捲風」(古天樂飾)的虛擬形象,並透過手勢操作觸發劇情分支。此模式類似東京的「鬼滅之刃 VR 列車」,能將靜態展品轉化為動態敘事。

2 – 元宇宙中的電影世界

據了解,已有本地科技公司開發了元宇宙平台,可將經典電影場景數位化為開放世界。例如在「港產片元宇宙」中,用戶能化身《功夫》中的「包租婆」在豬籠城寨收租,或參與《警察故事》的商場追逐戰。此平台還能與旅遊業結合,提供虛擬代幣兌換實體景點優惠,形成「線上體驗—線下打卡」的閉環。

3 – 教育與娛樂融合的科技應用

參考教育科技公司的「VR 世界文化遺產之旅」,香港可開發「電影史 VR 課程」,讓學生在虛擬場景中學習港產片的發展脈絡,例如透過角色扮演體驗《龍爭虎鬥》的武打設計,或參與《甜蜜蜜》的移民故事抉擇。此類內容亦能吸引親子旅客,延伸至學校合作與文化教育產業。

產業鏈整合:從單點場景到經濟生態圈

1 – 電影 IP 的跨域變現

以《九龍城寨之圍城》為例,復原其場景不僅是觀光賣點,更可衍生周邊商品(如限定版 NFT 角色卡)、主題餐廳(重現電影中的「七記冰室」),甚至聯動遊戲產業開發「城寨生存手遊」。日本《鬼滅之刃》透過IP授權創造千億日元產值,香港需強化電影版權管理與跨界合作機制。

2 – 科技賦能在地經濟

在廟街、深水埗等電影取景密集區,可設置「智慧電影市集」:攤販使用AR菜單展示《食神》中的「爆漿瀨尿牛丸」製作過程,遊客消費後獲得虛擬電影票根,累積兌換限定紀念品。此模式既能提升傳統街區的科技體驗,亦能帶動小商家數位轉型。

3 – 數據驅動的旅遊服務

透過遊客在 AR/VR 體驗中的行為數據(如停留時間、互動偏好),可優化景點動線設計,並推送個人化行程建議。例如系統偵測到用戶喜愛《重慶森林》,即推薦附近的「半山手扶梯」與「蘭桂坊」打卡點,並結合交通App提供最短路徑。

案例實踐:從技術到落地的香港方案

1 – 「九龍城寨 XR 主題館」

 結合 MR 技術與政府「電影發展基金」支持,在啟德體育園區打造常設展館。遊客可透過體感裝置模擬攀爬城寨外牆,或與虛擬角色合作解鎖隱藏劇情,結束後憑體驗積分兌換周邊商戶折扣。

2 – 「港產片 AR 散步道」

在尖沙咀至油麻地設計一條電影主題路線,嵌入20個AR互動點。例如在彌敦道觸發《鎗火》的商場槍戰片段,或在油麻地警署重現《無間道》的經典對白。此項目可與旅發局的「電影旅遊指南」整合,推出聯名電子護照。

3 – 「虛擬明星演唱會」

利用數位人技術讓已故歌手(如張國榮、梅艷芳)在紅館舉辦全息演唱會,並同步發行VR版門票。此模式參考日本初音未來的全息演出,既能吸引歌迷朝聖,亦能推動演出科技產業鏈發展。


總結

科技為文化旅遊注入「超現實」生命力

香港電影場景的科技復興,絕非單純的懷舊工程,而是透過虛實融合創造「超越時間」的體驗經濟。從AR導覽到元宇宙劇場,從數位人到數據化服務,這些技術不僅能重現黃金時代的榮光,更能將電影文化轉化為可持續的產業動能。筆者亦知悉此工程最大的挑戰並非技術問題,而是能否實現跨產業協助,當中的持份者是否願意把手頭上的資源拿出來優化重用。試想像當遊客在重慶大廈的AR鏡頭前與「周慕雲」擦肩而過,或在VR城寨中親歷江湖風雲,香港的獨特性便以最當代的形式,再次透過文化旅遊「動」起來。


ZCOPE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