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127

實現最強 4000nits 亮度 LG OLED G5 及 M5 發布會直擊

OLED 電視技術開發了 12 年,一直都被視為透過純黑位表現而獲取最佳畫質的電視機選擇。不過一直以來,OLED 亮度有限,對使用環境有較高要求,例如建議在有遮黑的視聽環境才能發擇最佳畫質,不過這都是早年的事。近年 OLED 發展出新的製作工藝,改用新的面板構造,令 OLED 亮度有大幅提升。今日 LG 香港公佈新年度 OLED 電視,當中旗艦 G5 和 M5,峰值亮度推高到 4,000 nits,足以和最高階的 Mini LED 看齊。

LG OLED G5 / M5 擁有 4000 nits 峰值亮度,亮度表現已經跟 Mini LED 再沒大分別。

影音發燒友最關心的當然是以畫質優先的 OLED G5 和 M5,M5 和 G5 使用的都是今年 LG 最新的第 4 代 OLED 面板,和以往的 W-OLED 和 MLA (G3 、G4 採用)面板不同,今代使用全新開發的 Primary RGB Tandem OLED 面板,四層三原色串聯結構,每個 OLED 像素都會有 4 層結構,分別是底層藍色、中間綠色、再多一層藍色,然後是紅色。這種 4 層結構,比起傳統 OLED 以底層藍色,上面一層白色或淡黃色,再上面是 RGB其中一隻色的 3 層結構,原理上可以達到傳統 OLED 4 倍的亮度,峰值亮度達到 4,000nits,而色彩純度也會比傳統 OLED 更高,同時也可以有大約多 20% 的節能效果。今年除了 LG 的 G5、M5 系列外,Panasonic 和 Philips 都表示會採用 Primary RGB Tandem OLED 面板製作高階的 OLED 電視。

第 4 代 OLED 板用上 Primary RGB Tandem OLED 四層三原色串聯結構,每個像素都有齊 RGB三原色,加強色彩飽和度,同時也提高整體亮度。

LG OLED G5 使用的 Primary RGB Tandem OLED 面板,相比上一代使用 MLA 面板的 G4 ,亮度提升了 33%,同時達到了 4,000 nits 峰值亮度,不單創下了 OLED 技術的最高亮度記錄,更加追上了現時最高階的 Mini LED 電視的峰值亮度。另外色彩亮度也達到 2,100 nits,也比上一代提高 40%。

改用新的 OLED 技術後,電視在暗黑或光亮環境下,都可以提供到一樣質素的高對比度畫面。相比其他電視,特別是 Direct LED 電視,在暗黑環境觀看就會發現暗位有光暈。

今代 G5 、M5 採用新的 Alpha 11 AI Processor Gen 2, 加入Brightness Booster Ultimate 亮度增強技術,透過光線控制演算法計算亮度,同時保持高對比度,而處理器也可以透過光線管理技術,監察電視所在的環境亮度調節畫面,說算在明亮的空內環境,都可以有相同畫質。而 OLED 面板亦加入超低反射膜,有效減少內外部眩光,最多能阻擋 99% 的環境光,就算在光線充足的客廳,都一樣能夠保持純黑畫面。

OLED G5 / M5 也針對日光環境下使用的反光狀況,新的超低反射膜可阻擋 99% 的環境光。

改用新的 OLED 屏幕以外,今代 OLED 電視都加入不少 AI 功能,包括新的 LG AI Magic Remote,當中的 Al Button 提供 Al Concierge、AI Voice ID、AI Search 及 Al Chatbot 等 Al 功能,其中Al Concierge 是可以按用戶選擇一些關於想睇內容的關鍵詞,AI 就會從電視內各內容中,尋找及建議俾用戶,以往會按遙控器逐個台、逐個 App 按的無聊過程都可以省下。

重新設計的 LG AI Magic Remote,外型變得較傳統,圓形方方鍵上方加入 AI Button。
Al Concierge 功能,你可以用語音或遙控選擇關鍵字,AI 會判斷你需要的操作,又或者內容建議。
畫質、聲音和其他設定,也可以向 AI 提出調整的要素。
透過關鍵字,也可以收窄內容選擇的範圍,不用再漫無目的的按督控器。

另外透過 AI Picture Pro 及 AI Sound Pro 實時優化畫質及音效,Al Picture Wizard 能透過分析超過8,500 萬種畫面案例,提供個人化的畫質建議。今年更加全面升級,能夠分析多達16 億種不同設定組合,為每位用戶打造最適合自己的畫面效果。另外,新加入的 AI Sound Wizard 可以分析 8,400 萬種聲音模式,自動調校聲效,提供更貼合當下環境與個人喜好的聆聽體驗。畫面與聲音都能智能化調節,真正做到一部機滿足不同人的生活需求!

智能系統方面,全新 webos 25 進一步提升個人化體驗,介面整合 Home Hub,支援LG ThinQ 應用程式。透過 webOs Re:New 計劃,用戶可享長達五年的主要軟件更新。至於早前報道指 LG 電視取消了 Google Assistant 的支援。今日 LG 方面也承認這點,電視內置系統取消了 Google Assistant,但如果用戶真的要用 Google Assistant 以配合 Google Home 智能家居,就可以透過 webOS 叫通 Google Nest Hub,就可以用到 Google Assinsant。不過此等操作方式同沒有的分別不大。一來香港用戶好少會另買一台 Google Nest Hub,而且有了Google Nest Hub,跟本就好似 Apple Home Pod 一樣可以直接用聲音向Siri 發出指示,誰又會再用Apple TV 拿遙控器去叫 Siri?

支援 165Hz 4K 遊戲強化

遊戲模式也是今代 LG OLED 電視更新的重點,當中G5 系列是首部支援 4K 165Hz (VRR) 的電視(連接電腦時),螢幕刷新率也達到VESA Clear MR 10000 認證水平。當然也支援 NVIDIA G-Sync 和 AMD FreeSync Premium。電視機有 4x HDMI 2.1, 支援 Dolby Vision、HLG 、HDR10 都是基本盤。香港版本G5 有55、65、77 和 83 吋選擇,價格稍後公布。

機身同樣有 4 組 HDMI 2.1 、Dolby Vision 等基本配置。

無綫影音傳送 OLED M5

相比 G5, 電時 LG 將 M5 作為比 G5 更高級的定位,但未到 Signature 系列級數,M5 的功能基本上和 G5 相同,分別在於一個以全無綫方式跟電視螢幕連接的一個 AV 盒子Zero Connect Box,所有訊源包括 HDMI 和電視天線,都是連接在Zero Connect Box中,再以最高 4K 144Hz 無綫影音傳輸到電視機上。方便電視作全無綫掛牆,影音器材也不再一定要放在電視機下方,方便配合家居設計。M5 有 65、77 和 83 吋三個型號選擇,價格也是要稍後公布。

OLED M5 以無綫方式連接各閉音裝置,電視掛牆可以全無綫方式配合家居。當然電視機仍需要預留一個電源插頭位置。
G5 / M5 的畫質表現不用懷疑,色彩比以往 OLED 的層次控制更豐富。

透明電視 : Signature OLED T

作為今年的 Singature 電視,OLED T 系列最好作為藝術展示 Visial Art 用途,一般家庭的影音發燒友未必會考慮。

LG 每年的 Signature 電視都會選用最新科技,以往有出現過的包括 8K 電視、無綫傳送影音訊號電視、捲動 OLED 屏幕電視等。今年 Signature OLED T 系列則用虛透明 OLED 技術, 電視有一鍵切換透明或黑色非透明螢幕,透明 OLED 螢幕的使用場景,有商業藝術展示,也可以作為家居擺設的一部分,透明時可以不阻礙家中裝置,以及窗外景物等等。Signature OLED T 有數位畫布 T-Objet 模式 (常開顯示模式),以及 T-Bar 優雅訊息列。

【ZCOPE】Copilot+ PC 不再是大廠專利?Minisforum AI X1 Pro 進階用戶必備的迷你工作站

近年 AI PC 迅速興起,不少 Mini-PC 雖配備 NPU,卻未必支援 Windows 的 AI 功能。因為要符合 Microsoft Copilot+ PC 平台,不只硬件達標,還需官方認證。不過除了傳統大廠,Minisforum 近期也推出了通過 Copilot+ PC 認證的 AI X1 Pro, 而且配備 AMD Ryzen AI 處理器,性價比自然看高一線。

購買連結:https://shorturl.at/Ps7Ga


ZCOPE 友加入頻道!請大家多多支持!!!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UHQK4Zv55dusPVfdy0jGw/join

YouTube: 按此
Telegram: 按此
IG: 按此
FB: 按此
Twitter: 按此

平玩 10G 寬頻+三頻 Wi-Fi 7 Router 實測 TP-Link Archer BE700

TP-Link Archer BE700

TP-Link 在 Wi-Fi 7 的產品線聲勢浩大,覆蓋自家的 Archer 及 Deco 系列,這次送測的 Archer BE700 定位中高階市場,在價格與功能之間相對平衡。該路由器主打 BE15000 三頻無線總速率、內建 10Gbps WAN 連接埠、支援 EasyMesh 網絡擴展與多種 VPN 協議,是專為高速家用網絡與小型辦公室應用而設。本次評測將從硬件配置、實際表現到應用便利性多方面分析其整體實力。

BE15000 三頻架構

TP-Link Archer BE900 是一款專為最中高階市場打造的三頻 Wi-Fi 7 無線路由器。相較於同品牌高階的 Archer BE900 相比,Archer BE700 改上近一半,因其無線功能由四頻 BE24000 改為三頻 BE15000 規格,但在 6GHz 頻段部份同樣提供與 Archer BE900 相同即頂級的「Tx:4、Tx:4」MU-MIMO 模式支援,配合 Wi-Fi 7 的核心技術,包括 320MHz 頻道頻寬和 4096-QAM,提供 11,528Mbps 極速支援,而 2.4GHz 及 5GHz 部份則使用為「Tx:2、Tx:2」MU-MIMO 模式運作,分別提供 688Mbps 及 2,882Mbps 連線速度。

無線規格達到 BE15000,包括 1 組 688Mbps @ 2.4GHz、1 組 2,882Mbps @ 5GHz 及 1 組 11,528Mbps @ 6GHz。
無線規格達到 BE15000,包括 1 組 688Mbps @ 2.4GHz、1 組 2,882Mbps @ 5GHz 及 1 組 11,528Mbps @ 6GHz。

10Gbps 有線網絡對應

隨着香港及其他地區的住宅寬頻已逐步推進至 2.5Gbps、5Gbps,甚至 10Gbps 的級別,Archer BE700 也順勢搭載了一個 10Gbps WAN 連接埠,並支援 Multi-Gig 技術,兼容多種速度規格。

此外,路由器亦提供一個 2.5Gbps LAN 連接埠及三個 1Gbps LAN 埠,足以應付家中電腦、NAS 或智慧電視等設備的高速連線需求。機後的 USB 3.0 介面,對應 USB 外置硬碟,以提供 Samba、FTP、DLNA 及 Time Machine 備份等功能,方便用戶建立簡易的家用檔案伺服器或多平台備份系統。

6x 內建天線設計

Archer BE700 的機身設計偏向簡潔低調,沒有使用外露式天線,而是採用內建六組高增益天線的配置,配合波束成形(Beamforming)技術,針對不同裝置自動調整訊號方向,強化接收穩定性。雖然少了傳統的天線可調設計,但整體訊號分布依然出色,覆蓋範圍可應付 1,000 呎以上住宅空間。

機身設有大面積散熱孔,即使在長時間高流量傳輸或多設備並行情況下,機體亦能維持穩定運作,未見有過熱掉速問題,對於需要全天候高頻寬應用的家庭或工作空間尤為重要。

對應 EasyMesh 技術

針對空間較大的家庭,Archer BE700 支援 EasyMesh 標準,允許用戶透過添加其他支援裝置(如 Wi-Fi Extender 系列、及同系列 Archer 路由器等)擴展 Wi-Fi 範圍,形成一致的 SSID 與自動漫遊機制。EasyMesh 可自動調節裝置之間的路由邏輯,讓用戶無需手動切換 SSID,即可無縫轉換訊號來源。這項功能對於需要在不同樓層或長走廊中穩定連網的家庭尤其實用。

VPN 與家庭防護並重

Archer BE700 在網絡安全方面也有完整設計,內建 TP-Link 的 HomeShield 安全系統,提供家長監控、設備掃描、惡意網站封鎖、QoS 優先權設定及定期安全報告。對於家中有小孩或希望分配頻寬予工作應用的用戶,這些功能相當實用。

此外,該機亦支援 OpenVPN、L2TP、PPTP 及 WireGuard VPN 等主流協議,不僅可作為 VPN Server,也支援 VPN Client 模式,用戶可直接匯入如 Surfshark、NordVPN 等第三方服務的配置檔,保障上網私隱。對於需要遠端連接公司網絡或在海外使用特定應用的情境尤為重要。

Tether App 遠端管理更靈活

TP-Link 一直主打簡易化操作,其 Tether 手機應用亦為 Archer BE700 提供直覺式的網絡設定流程。用戶只需依指示操作即可完成路由器設置,包括無線密碼、SSID 命名、頻段選擇、設備封鎖與更新通知等。即使對網絡設定不熟悉的用戶,也能輕鬆上手。

配合 TP-Link 雲端帳號,亦可實現遠端網絡管理,讓用戶即使外出旅行或身處公司,也能即時監控家中網絡狀態、查看設備列表,或啟用訪客網絡等操作。

TP-Link Archer BE700
透過《TP-Link Tether》App 雲端管理。

Wi-Fi 7 無線速度實測

測試使用一部 TP-Link Archer BE700 路由器與另一部 TP-Link Archer BE700 透過 EasyMesh 建立 Mesh Wi-Fi 網絡,以對應 Wi-Fi 7 6GHz 技術的 ASUS Zenfone 10 智能手機,連線到 BE700 6GHz SSID。測試以《Speedtest by Ookla》及同一伺服器進行,採用之寬頻為獨立 5Gbps 光纖入屋頻寬。

測試點 A :與路由器相距約 1 米,沒有任何阻隔。
測試點 B :與路由器相距約 6 米,相隔 2 面牆。

速度測試@一台

測試點下載速度上載速度
Point A3,797Mbps3,968Mbps
Point B595Mbps566Mbps

速度測試@兩台

測試點下載速度上載速度
Point A3,665Mbps3,839Mbps
Point B1,382Mbps1,120Mbps

只安裝一台 TP-Link Archer BE700,於較近距離的測試點 A ,由於無線訊號良好,故可錄得約 3,968Mbps / 3,797Mbps 高速上下載速度,接近 5Gbps 寬頻的 8 成速度,以智能手機 Wi-Fi 7 連接來說,已接近上限。轉至在測試點 B 時,由於距離及阻隔增加,6GHz 無線訊號有所影響,但受惠 Wi-Fi 7 本身的高寬頻,故速度雖然下滑,下載速度仍能保持 595Mbps,基本上足夠絕大部份網上應用,就算 4K、8K 串流、網上遊戲也可輕鬆應付。在建立 Mesh Wi-Fi 後,於測試點 B 測試,下載速度大幅超過提升 1 倍至 1,382Mbps。

SPEC

  • 型號:TP-Link Archer BE700
  • 網絡標準:IEEE 802.11a/b/g/n/ac/ax/be、Wi-Fi 6E、Wi-Fi 7
  • 運作頻譜:2.4GHz+5GHz+6GHz
  • 使用頻段:三頻
  • MU-MIMO 模式:「Tx:2、Rx:2」@2.4GHz、「Tx:2、Rx:2」@5GHz、「Tx:4、Rx:4」@6GHz
  • 速度規格:BE15000
  • 最高傳輸速度:688Mbps+2,882Mbps+11,528Mbps
  • 天線數目:6 條內置式
  • WAN 介面:1x 10Gbps WAN
  • LAN 介面:1×2.5Gbps、3x1Gbps
  • 其他:1 x USB 3.0
  • VPN:VPN Server + Client

售價︰HK$2,899
查詢:TP-Link HK

ZCOPE 最新影片

現有 Nintendo Switch 繼續賣・新 GameCube 手掣僅支援 GC 遊戲

OLED 版 Nintendo Switch
OLED 版 Nintendo Switch

任天堂 GameCube 將於 6 月 5 日開賣,至於現有的三款 Switch 主機是否會繼續發售?相信是市場其中一個會關心的焦點。

根據 The Washington Post 的報導,任天堂美國總裁 Doug Bowser 在專訪時表示,目前 Switch 主機售出超過 1.5 億部,用戶群相當龐大,任天堂將持續觀察玩家及市場的需要並提供支援,期望能維持現有平台的活力與參與度。言下之意,目前包括原版 Switch、Switch OLED 及 Switch Lite 仍會繼續發售,但因為任天堂及第三方廠商都會集中資源去製作 Switch 2 的遊戲,所以支援舊有 Switch 的新作,預計在 2026 年會大幅減少。任天堂期望會透過更多新作,吸引現有 Switch 用家升級到 Switch 2。

另外,在 Switch 2 發表的時候,宣布會將舊有的 GameGube 作品,透過 Nintendo Classic 帶到 Switch 2,並會推出一款 Switch 2 專用的 GameCube 遊戲手掣。不過想入手這款手掣的朋友要留意,原來這款手掣僅支援 GameCube 遊戲,如果用來執行其他 Switch 2 遊戲,因為手掣只有左邊搖杆,可能在支援上會出現問體。

ZCOPE 最新影片

長氣 ANC 降噪 HyperX Cloud MIX 2 三模耳機開箱

HyperX 的耳機性價比不俗,三模款式有 Cloud MIX 系列,對上一款已經是 2019 年,早前終於有新一代 Cloud MIX 2 現身,使用時間不單更加「長氣」,亦支援流行的 ANC 降噪技術,通吃不同遊戲平台及流動裝置。

HyperX Cloud Mix 2 繼承上代優點,耳機本體仍然非常輕巧約 267 克,主體使用不銹鋼框架、鋁叉式結構,耳罩角度可旋轉,適應不同用家的外耳輪廓。耳罩包裹使用常見的人造皮革材質和內襯記憶泡綿,未有額外提供布罩更換。外觀以低調全黑磨沙表面配色,耳罩有光澤 HyperX 標誌,沒有額外 RGB 燈效等遊戲風格,外出使用都不突兀。而且已經有提供收納包,連收發器也可收藏到耳罩內。

Cloud Mix 2 三模連線支援 2.4GHz USB-C 訊號接收器、藍牙 5.3 LE 及傳統 3.5mm 音訊線,兼容 PC、PS5、PS4、Switch 主機、Steam Deck 及其他流動裝置等。其使用時間有比上代大幅提升,官方表示 2.4G 訊號接收器可用52 小時(ANC 模式)、53 小時(環境音模式)、72 小時(ANC 關閉)、藍牙約 70 小時(ANC 模式)、84 小時(環境音模式)、110 小時(ANC 關閉),差不多是初代約 20 小時的 5 倍。

ANC 效果明顯

HyperX Cloud Mix 2 在左耳罩上有電源及靜音按鈕,以及麥克風收音位置,右耳罩設有音量旋鈕、降噪鍵及功能鍵。按下降噪鍵會循環「環境」、「穿透」及「降噪」模式,方便玩家專注遊戲或是留意身邊情況。不過「降噪」模式只有一級未有微調功能,在遊戲未有聲音發出時,筆者的耳朵略感到有微微壓力,此時遊戲如《F1》、《CS2》等的低頻頗強,當在降噪全關狀態會比較自然跟同廠其他耳機相似,低音會相對一般。耳機有提供《HyperX NGENUITY》軟件設定,但 EQ 功能比較簡單僅 5 種。收音方面使用內置麥克風而非吊桿式,相對同廠其他吊桿耳麥型號略較一般。

SPEC

  • 重量:約 267 克(0.59 磅)
  • 驅動單元:40 毫米動圈驅動器
  • 頻率響應:15Hz – 25,000Hz
  • 阻抗:32 歐姆
  • 聲壓級(SPL):約 100dB
  • 連接:2.4GHz 無線、Bluetooth 5.3 LE
  • 降噪與麥克風:主動降噪(ANC)、穿透模式(Transparency Mode)
  • 麥克風:內建多個麥克風,AI降噪技術
  • 麥克風頻率響應:50Hz – 8,000Hz
  • 麥克風靈敏度:-42dB
  • 電池:2.4GHz 模式:72 小時(關閉 ANC)/ 52 小時(開啟 ANC);Bluetooth 模式:110 小時(關閉 ANC)/ 70 小時(開啟 ANC)
  • 充電方式:USB-C
  • 充電時間:約 2 小時(0-100%)
  • 支援裝置:PC、PS5、Nintendo Switch、流動設備(Bluetooth)

售價:HK$1,699
查詢:https://store.xgearhk.com

ZCOPE 最新影片

Apple TV+ 限時優惠 首三個月月費僅 $18

Apple TV+ 限時優惠 首三個月月費僅 $18

Apple 的串流影視平台 Apple TV+ 最近難得推出期間限定優惠!即起至 4 月 24 日止,訂閱 Apple TV+ 首 3 個月月費,每月只要 HK$18。

近年 Apple 即極發展串流服務,不少作品例如《生活割離術》、《乜都得教練》與及電影《斷崖谷》都獲得相當好評,在外國亦有很高討論度。如果喜歡看棒球運動的朋友,更可訂閱 Apple TV+ 去收看 MLB 賽季的賽事。

最近 Apple TV app 已重新在 Android 手機及各大智能電視平台中上架。包括 Samsung、LG、Sony、VIZIO、TCL 等品牌智能電視,Amazon Fire TV 、Chromecast、PlayStation 和 Xbox 遊戲主機都可以安裝 Apple TV 應用。

ZCOPE 最新影片

【限時免費】舊 iPhone 都能使用 AI 修圖 Photo Remove Object & Eraser

目前只有 iPhone 15 Pro 或以上的型號才能 AI 修圖功能,而舊一點的 iPhone 型號或需要透過第三方的 app 才能使用 AI 修圖功能。《Photo Remove Object & Eraser》是一款能輕鬆移除照片中不必要的物體、人物的修圖應用,最近這款軟件正進行限時推廣,讓用戶可免費享用其修圖 AI 功能,當然要第一時間跟大家分享。

目前《Photo Remove Object & Eraser》App 正在舉行限時免費領取專業版活動,在進入 App 的主頁時會出現訂閱 (Subscribe) 提示,這時候只要直接點擊畫面右下角的「Lifetime」文字。就能看見「Get deal for 0,00 USD」,代表能以 0 元限時免費取得專業完整版資格,點擊「購買」,再透過 Apple ID 認證便可。

基本上《Photo Remove Object & Eraser》會有智能修圖及裁放功能,使用方法和 Apple Intelligence 的修圖功能相約,可從畫面下方調節筆刷的粗幼,再從相片中勾選要移除的物件,系統就會清除,效果也不錯。雖然對比 Samsung、Honor 及 Xiaomi 手機的 AI 修圖功能,《Photo Remove Object & Eraser》會顯得有點入門,但對於舊 iPhone 用家來說,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下載 iOS 版 《Photo Remove Object & Eraser》

ZCOPE 最新影片

【投選 IT 至專】TP-Link 入圍路由器及網絡攝影機大獎項目

IT Award voting TP-link

今年度的 「香港 I.T. 至專大獎 2024-25」中,TP-Link 有多項網絡產品入選最後五強。以下為入選各候選名單項目,請讀者立即投票,選出年度心水 IT 至專。

Archer GE800

顧名思義,Archer GE800 針對頂級遊戲玩家,設計出驚人的三頻 19Gbps Wi-Fi 7 無綫網絡支援,提供 2 個 10Gbps 連接埠及 4 個 2.5Gbps 連接埠,玩家可以配合10Gbps 寛頻入屋,再以10Gbps 網絡線連接至NAS 或者遊戲專用電腦,無論是打機又或者要進行大量的4K 視頻製作,都可以專享最高頻寛頻!其它網絡裝置,也可以使用 2.5Gbps 網速,其中一個為遊戲專用的優先流量插口,可以分配用網絡流量,不用跟其他網絡裝置爭用頻寛。

無綫網絡方面,Archer G800 內置 8 天線,提供 2.4GHz 、5GHz 、6GHz 三頻 Wi-Fi 7, 合共提供 19 Gbps無綫網絡流量,以及有 MLO 多鏈路操作,有效分配不同頻譜下的網絡裝置流量。為應付高流量數據處理,Archer G800 內置高效能4 核心 CPU,配備主動式散熱風扇維持較低運作溫度,確保遊戲及長時間高負載時,都有穩定表現。加上有多種效果的彩色 LED 燈效裝飾,提升遊戲氣氛。作為頂級遊戲專用無綫路由器,實力不容小覷。

Archer BE900

作為全球首款Touch-mon 四頻 Wi-Fi 7 旗艦 Router,Archer BE900 BE24000 WiFi 7 Router 配有最高的 Wi-Fi-7 效能,採用6GHz (11,528Mbps) + 5GHz-1 (5,764 Mbps) + 5GHz-2 (5,764 Mbps) + 2.4GHz (1376Mbps),4組均是802.11be Wi-Fi 7頻段,提供高達合共 24.4Gbps 流量的四頻 Wi-Fi 7,為網絡中有大量Wi-Fi 裝置的情況下提供分流作用。另外也有 IoT 專用模式,可以獨立開啟一個 IoT 網置的專用 IP,提供HomeShield 及 WAP3 加密,專門供家中的Smart Home智能家居裝置使用,好處是提高 IoT 網絡的穩定性,主要無綫網絡也可以不用降速來遷就 IoT 裝置的相容設定。有線網絡則提供雙 10Gbps 及 4x 2.5Gbps 連接埠,以及 1 Gbps 連接埠以配合 IoT Hub 使用。

作為功能全面的家居網絡路由器,Archer BE900 內置多達 12 條天線,也可以配合 EasyMesh 隨時加入 Mesh 接點,擴展網絡覆蓋,達至無死角。全部設定都可以由一個 Tether 手機應用程式按指示進行,就算對網絡設定認識唔多的用家都可以輕鬆應對。

Archer BE900 加入非常矚目的觸控螢幕,即時觀察 CPU 和 RAM 的使用率,也可透過螢幕直接分享Wi-Fi給訪客及管理他們的連線,更可查看天氣及時間。除此之外,觸控螢幕上方的 LED 顯示器能夠顯示天氣、時間、文本,甚至多達 3000 種自訂圖形的表情符號,使用起來更生動有趣。

Deco-BE85

香港住宅大都以鋼筋水泥建造,對 Wi-Fi 無綫網絡的覆蓋範圍會有所限制,要達成無死角覆蓋,運用多點覆蓋的Mesh Wi-Fi 系統就能夠幫到手。TP-Link Deco BE85 BE22000 Mesh WiFi 7 Router是市面上少有提供到 BE22000 三頻制式的Mesh Wi-Fi 7 系統。用家可以選擇一件、兩件或三件套裝,俾你可以按接收情況分階段升級,又或者一步到位亦可。

每一個Deco BE85 具有10Gbps WAN 和 LAN 連接,可以直駁10Gbps 寛頻,另有 2x 2.5Gbps 接口。用戶可選擇以無綫 Mesh 方式,又或者是以網絡回線方式以 10Gbps 連接多台 Deco BE85以提供穩定的連線,以解決厚厚特牆壁或天花板阻隔WI-Fi 訊號,影響WI-Fi 速度。BE85 具有 AI 智慧漫遊技術,替每部WI-Fi 上網裝置自動跳至最適合的路由器。

Deco BE85 提供合共 22Gbps 的 WI-Fi 傳輸速度,每部BE85 內置有 8 支高增益天線,覆蓋更大範圍,整個 Mesh 系統最多可以支援 200 個 WI-Fi 網置同時連接。而且配合多頻聚合傳輸技術 (MLO),突破舊有觀念,聚合所有無線頻段及有線網絡頻段形成Backhual Aggregation,讓訊號回傳可在多條線路上任意切線,加強訊號傳輸之餘,更可釋放頻段空間優先供應電子設備。

Archer BE400

對於一般只有一至二人的小家庭,家中的網絡裝置數量有限,可以考慮性價比極高的入門級無線路由器,TP-Link Archer BE400 BE6500 WiFi 7 Router的性價比相當高,雖然是只有2.4GHz 和 5GHz 的雙頻 Wi-Fi 7 無綫路由器,但傳輸速度也有高達 6.5Gbps,當中主力的 5GHz 達到 5764 Mbps,和高階 Wi-Fi 7 路由器的 5GHz 頻段無異。如果你的流動裝置支援 Wi-Fi 7 的MLO,更可以混合 5GHz 和 2.4GHz 頻段,達至最高的網絡吞吐量。

雖然Archer BE400是入門級無綫路由器, 但使用 Broadcom BCM6766 2.0GHz 四核 Wi-Fi 7 CPU,備有 2.5Gbps WAN 和 1 個 2.5Gbps LAN 插頭,可以對應到最高2.5Gbps 寛頻服務,不用一定要投資貴價的網絡裝置,也可以享有新的高速寛頻上網。

Tapo C460

對於有需要在戶外安裝網絡攝影機的用戶,最煩就是如何將家中的網絡線拉至室外,POE 技術可以靠一條網絡線供電,解決電力問題,但要鑽牆拉線也未必每個環境都能做到。最方便的,莫過於是使用太陽能充電的 Wi-Fi 網絡攝影機,只要一裝妥在外牆上便可以運作。

TP-Link Tapo C460 KIT 4K 太陽能攝影機套裝是少有透過太陽能電池,就能提供高達 4K 解像度的 800萬像素鏡頭。鏡頭和太陽能板採用分體設計,比起整合太陽能板於鏡頭機身的款式,分體設計可以方便擺放攝影機,如車房門口、簷蓬下、或者後門等較陰暗地方,而太陽能板則可以安裝在面向日照的方向,增加充電時間。C460 內置有 10000mAh 充電池,就算是連續數日陰天,也有足夠電量維持操作。如果在足夠陽光的戶外環境,廠方也有提供一個 2 合 1 磁吸底座,安裝後可以同時固定太陽能板及鏡頭,變成像一個一體式保安系統。

Tapo C460 內置8MP 感光元件提供最高 4K 解像度錄影,可以選擇插入最大 512GB 容量 microSD 進行本地錄影,又或者訂購 Tapo Care 雲端服務,提供網絡備份和 30 天影片紀錄,不怕因為相機被破壞而損失錄影片段。

夜攝功能方面,Tapo C460 具有 F1.65 大光圈,以及 12 層光學鍍膜,加上有邊緣改進演算法,就算是低光環境,也可以拍出清晰影像,以4K 錄影,甚至可以連特徵的文字也分辨得到。夜攝模式甚至可以彩色拍攝,加上即時偵測人物、車輛和竉物,透過手機App 提供實時警報,這些功能不用透過月費訂閱就可以免費用得到。

Tapo C260

除了室外攝影機 C460, TP-Link 另一款 Tapo C260 4K 家庭防護網絡攝影機也入選今屆 I.T. AWARD成為候選產品。Tapo C260 有趣緻的鵝蛋形外表,內置一個可以作 360 度水平及 114 度垂直轉動的活動鏡頭,放在室內,一個鏡頭亮足以俯瞰整個空間。

Tapo C260 同樣提供 4K 錄影的 800 萬像素感光元件,具有人臉辨識及 AI 智能追蹤功能,當檢測到有陌生人,就會即時發送警報到機主的手機。夜視模式在低光環境下,可以拍列最遠 40 英尺的範圍,因此鏡頭的擺位相當容易。
要顧及室內拍攝會威脅列個人私隱,C260 可以自定拍攝區域的遮蔽區域,以免不想被拍下的位置曝光。而鏡頭也有物理隱私模式,鏡頭會完全轉動移入機身之內,對用戶提供足夠的信心。

傳 iPhone 17 新增雙鏡頭同時錄影・Android 用家 : 早已經有了

根據早前 Front Page Tech 上載有關 iOS 19 相關功能的影片,當中提到 iPhone 17 及 iPhone 17 Pro 系列或會加入前後雙鏡頭同時錄影,對於會使用手機拍片的朋友會是相當實用的功能。

iPhone 17 及 iPhone 17 Pro 系列或會加入雙鏡頭同時錄影的功能。
HONOR 的 Magic6 Pro 早已支援雙鏡錄影功能

所謂「雙鏡頭同時錄影」其實不是很新鮮事,目前不少 Android 手機,例於 HONOR 的 Magic6 Pro 都有類似的功能,讓用家可以同時使用主鏡配合超廣角鏡 / 遠攝鏡 ,或是主鏡搭配合自拍鏡頭來進行拍攝。完成拍攝後就能一口氣有兩個影片檔案,後製就更有彈性。

早在 iPhone 12 Pro 的時候,已經可透過 Double Take 等第三方 App 來實現雙鏡頭同時錄影 (圖為 : Double Take 鏡頭選擇介面截圖)

而在 Apple 的其實早在 iPhone 12 Pro 的時候,已經可透過包括 Double Take 等第三方 App 來實現雙鏡頭同時錄影,不過這類 app 一般會採用付費下載,或是訂閱制方式。而來到 iOS 19 終於列為原生的功能,當然是好消息。不過未知有關功能會否下放到舊有的 iPhone 上使用,相信在 6 月舉行的 WWDC 便會揭曉。

【氣候挑戰】氣候變化何去何從? AI 會否影響減碳大局?

踏入2025年,一系列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的問題湧現:

1. 2024 年已經被確認是人類歷史上比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超過了1.5°C 的第一年。根據最新的推算,我們會在 2029 年超越《巴黎協定》中 1.5°C 的臨界點(圖 1);

2. 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上台,便立即退出《巴黎協定》,取消拜登政府所訂立與氣候變化有關的行政命令,並且把他的 “drill, baby, drill” (圖 2)競選口號落實,宣佈進入“能源緊急狀態”,容許為科技發展,尤其人工智能,來快速開發各類能源和自然資源。很明顯地,美國在減緩氣候變化的道路上開倒車;

3. 隨著各國根據《巴黎協定》提交修訂後的國家自主貢獻(NDC)的正式截止日期已過,195 個締約國中,只有 19 個國家提交新的 NDC 3.0(圖 3)。

圖 1:「全球溫度趨勢監測」應用程式顯示,利用 2025 年 2 月的數據,全球平均溫度會在 2029 年 9 月越過 1.5°C 的臨界點。比起三個月前的推算,提早了 7 個月。
(來源:https://apps.climate.copernicus.eu/global-temperature-trend-monitor/
圖 2:特朗普在 2024 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用上 “drill, baby, drill” 口號,鼓勵大規模開發在美國國內的各類能源和自然資源。
(來源: https://www.20minutes.fr/monde/etats-unis/4134726-20250121-investiture-donald-trump-veut-dire-drill-baby-drill-slogan-campagne-repete-lors-discours
圖三:已經提交了 NDC 3.0 的 19 個國家。其中,由於美國已經宣佈退出《巴黎協定》,她所提交的NDC 3.0 會否執行,變得存疑。(來源:https://unfccc.int/ndc-3.0

筆者在今年 1 月和 3 月,分別會見過 IPCC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負責在第 6 次(AR6)和第 7 次(AR7)評估報告中研究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和脆弱性的第二工作組聯合主席 Debra Roberts 教授 (AR6) 和 Winston Chow 教授 (AR7)。Debra 更在香港做了一場題爲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Responses – Ke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的簡報會(圖 4)。她帶出的重點包括:1. 根據各國目前所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NDC),就算完全落實,2030 年的碳排放只會比 2019 年的水平減低 2.6%,相比要達至限制在 1.5°C 目標所需的 -43% 還是微不足道;2. 被俄烏戰爭觸發的全球天然氣危機,令近年全球煤炭用量創下歷史新高,煤炭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發電來源,並預計煤炭用量將在未來數年保持在接近創紀錄的水平; ​3. 地球正在改變的速度比科學家預期更快,甚至出現突變,此情況反映我們低估了風險;及 4. 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遠遠達不到需求,各國必須加大力度以應對正在上升的氣候風險。Debra Roberts 教授最後的結論是:1.5°C 的目標已死、2°C 的目標也可能不會實現、最可能出現的是 3°C 升溫。因此,她建議我們要:以 1.5°C 作減緩、以 2°C 作適應、以 3°C 建立抗逆力(Mitigate for 1.5°C, Adapt for 2°C, Build resilience for 3°C)(圖 5)。

圖 4:IPCC AR6 第二工作組聯合主席 Debra Roberts(中)於 2025 年 1 月 17 日在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部做了一場簡報會。(圖片來源:岑智明)
圖 5:Debra Roberts 教授簡報的結語。(來源:Debra Roberts)

AI 應用加大碳排放影響

Debra Roberts 教授在講座中亦提到一個比較新的發展:人工智能(AI)的碳排放問題⋯⋯她擔心全球因發展 AI 而大規模興建數據中心,將會為減排帶來額外的挑戰。最近我也就這個問題,與 IPCC AR7 第二工作組聯合主席 Winston Chow 提及過(圖 6),他的回應很簡單:目前還非常不明朗。

圖 6:筆者與 IPCC AR7 第二工作組聯合主席 Winston Chow 近日在香港茶聚。( 圖片來源:岑智明)

筆者近日也非常關心 AI 的發展(請參考過去兩期的文章),除了看過 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於今年 3 月 18 日在 NVIDIA GTC (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 上的演講會,也利用 Perplexity AI 平台研究過 AI 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

首先,黃仁勳告訴大家,今年 NVIDIA 將會推出節能光晶元(optical chip)技術(圖 7),相比於傳統以銅線作信號傳輸,節能達 3.5 倍。但是在 GTC 會後,黃仁勳向記者透露,雖然 NVIDIA 正在研究在其旗艦 GPU 晶片中更廣泛地使用此技術,但目前還沒有量產的計劃,因為傳統的銅線比節能光晶元技術仍然更為可靠。

圖 7:黃仁勳在 NVIDIA GTC 2025 上宣佈,今年將會推出節能光晶元技術。(來源:NVIDIA)

NVIDIA GTC 2025 的另一個亮點,是以 “AI 工廠” 取代以往數據中心(Data Centre)的概念⋯⋯ 對於 AI 工廠來說,”智慧” 不是副產品,而是主要產品。這種 “智慧” 是通過 AI token 輸送量來衡量的,AI token 輸送量是推動決策、自動化和全新服務的新指標。由此可見,NVIDIA 預期全世界將會建設比數據中心更大規模的 AI 工廠,而所帶來的耗能和碳排放可以想像會大幅增加(圖 8)。

圖 8:黃仁勳在 NVIDIA GTC 2025 上介紹建立一個 “100兆瓦” AI 工廠所需要的設備。作爲比較,大亞灣核電站一個機組可以提供 984 兆瓦的能源,只能夠支持約 10 個 100 兆瓦 AI 工廠的運行。(來源:NVIDIA)

黃仁勳在 NVIDIA GTC 2025 中還有一個令人驚訝的宣佈:今年即將推出一部迷你的超級電腦 NVIDIA DGX Spark(圖 9),雖然這部迷你電腦體積只比手掌大些小,它的計算速度竟然達 1,000 AI TOPS(Trillions or 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即每秒可進行一千萬億次運算,而且定價只是約 30,000 港元!這令我回想起蘋果和微軟在 1980 年代推出個人電腦(PC),令電腦應用大幅普及化。今年 NVIDIA 推出這部可謂是首部個人 AI 超級電腦,會否引領另一場電腦革命?AI 超級電腦和 AI 應用普及化會否亦帶來更多的碳排放呢?

圖 9:黃仁勳在 NVIDIA GTC 2025 上宣佈,今年將會推出全世界最細的超級電腦 DGX Spark。(來源:NVIDIA)
(圖 10) NVIDIA DGX Spark 將會是革命性的個人超級電腦。

AI 對自己影響環境的睇法

於是,就以上疑問,我問了 Perplexity AI 以下的問題:” How much GHG emissions will be add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ata centres for AI and AGI competition around the world?”

Perplexity 這樣回答(細節省略及經過翻譯):”到 2030 年,用於 AI 和 AGI 競爭的數據中心的快速發展,預計將使全球增加 25 至 3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有可能比目前的排放水平增加 2 倍。這是對全球氣候目標的重大挑戰,並凸顯了技術進步與環境可持續性之間的緊張關係。雖然 AI 技術有望解決氣候問題(例如一些研究顯示,到 2030 年,AI 可以通過各種應用減少 5% 至 10% 的溫室氣體排放),但除非採取積極措施為這些設施提供可再生能源並提高效率,否則擴展 AI 基礎設施的直接影響將是排放量大幅增加。AI 不斷增長的碳足跡,帶來的技術和環境挑戰需要科技公司、政策制定者和能源供應商採取協調行動,以確保 AI 革命不會以犧牲我們的氣候目標為代價。”


看來,正如 Winston Chow 教授所説,這個問題目前還非常不明朗。但比較清楚的是,這個問題需要科技公司、政策制定者和能源供應商採取協調行動,才可以確保 AI 發展不會以犧牲我們的氣候目標為代價。今年橫空出世的DeepSeek 能夠以大幅節省算力的算法達至不錯的成效,除了為華爾街帶來振蕩之外,也可能會為發展“綠色節能AI”闖出新方向。


岑智明先生參與創作的天文科普漫畫 — 《CMS 天文調查隊》最新第 3 期經已出版,歡迎到各大書店,或 Playit.hk 網店購買。

ZCOPE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