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16

打卡新體驗!Instagram 地圖連繫時.地.人

Instagram 地圖
Instagram 地圖

自從有了社交平台,每去到一個地方、在餐廳點了菜,打卡都是指定動作。Instagram 剛剛宣布將會在香港推出「Instagram 地圖(IG 地圖)」功能,讓你與好友可以透過地圖來分享樂事、互相交流,又或探索好友和心愛的創作人在不同地點分享的動態。這個功能將逐步推送給香港的 IG 用戶。

Instagram 將會陸續向香港用戶推送 Instagram 地圖功能。
Instagram 將會陸續向香港用戶推送 Instagram 地圖功能。

IG 地圖其實在今年初率先在美國推出,現在終於擴展到香港。當大家升級 IG App 並且獲得這功能後,只要在主畫面往右撥到 DM 介面,就可以在限時動態列上找到「地圖」圖示,點擊進去就能進入 IG 地圖介面。

只要在主畫面往右撥到 DM 介面,就可以在限時動態列上找到「地圖」圖示。
只要在主畫面往右撥到 DM 介面,就可以在限時動態列上找到「地圖」圖示。
在 DM 介面可以看到好友和所追蹤的創作人標記了位置的限時動態,地圖上亦會標示出他們的位置和該位置的內容。
在 DM 介面可以看到好友和所追蹤的創作人標記了位置的限時動態,地圖上亦會標示出他們的位置和該位置的內容。

完全掌控位置分享

大家可以透過 IG 地圖向哪些人分享位置。分享位置功能預設是關閉的,用戶可以選擇分享的方式,亦可以靈活更改設定,控制權全在用戶手上。

在限時動態、Reels 或貼文中添加地點標籤時,會提示用戶該內容亦將顯示在地圖上。
在限時動態、Reels 或貼文中添加地點標籤時,會提示用戶該內容亦將顯示在地圖上。

大家可以選擇向誰分享位置,例如互相追蹤的密友、親人或指定朋友,又或者不將位置分享給特定人群,甚至不與任何人分享。。

一旦啟用了位置分享功能,當用戶開啟 IG 或者讓 IG 在背景執行,系統更新用戶的所在地點,當然大家亦可以選擇在特定地點停止分享位置,或隨時完全停用位置分享。

預覽功能讓用戶在 IG 內容中標註地點時,先了解一下它在地圖上的展示效果。
預覽功能讓用戶在 IG 內容中標註地點時,先了解一下它在地圖上的展示效果。

地圖上的動態保留 24 小時

無論大家是否分享位置給別人,都可以在 IG DM 訊息介面的動態訊息列點擊「地圖」圖示,查看其他用戶分享的地點,例如他們曾到訪的餐廳、觀看過的音樂會,又還是創作人所分享的有趣場所。所有已標記地點的內容都將顯示在地圖上,包括 Reels、貼文和限時動態,內容可以在地圖上顯示 24 小時。

標記了地圖的 Reels、貼文和限時動態可以在地圖上顯示 24 小時,互相追蹤的用戶可以透過便利貼互動。
標記了地圖的 Reels、貼文和限時動態可以在地圖上顯示 24 小時,互相追蹤的用戶可以透過便利貼互動。

此外,互相追蹤的用戶又可以分享標記了地點的便利貼,可以在 24 小時內查看,就像在該地點留言。

地圖右上角加入了一個小圖示,可以讓大家立即了解到自己有沒有在分享位置。系統新增了提示,以提醒用戶在限時動態、Reels 或貼文中添加地點標籤時,該內容亦將顯示在地圖上。

地圖右上角的三種圖示讓用戶立即知道自己的位置分享狀態。
地圖右上角的三種圖示讓用戶立即知道自己的位置分享狀態。

家長能監控子女應用位置分享

除了自己使用外,大家亦都關心子女如何使用位置分享功能。IG 提供了功能讓監護人能管理子女如何使用位置分享功能。當子女開啟這功能時,家長會收到通知,並可以提醒他們如何安全地分享位置。監護人又可以決定是否讓子女使用這個功能,並查看他們的分享對象。

子女分享位置時,家長會收到通知。監護人可以查看青少年與哪些人分享位置,甚至可以關閉他們分享位置的功能。
子女分享位置時,家長會收到通知。監護人可以查看青少年與哪些人分享位置,甚至可以關閉他們分享位置的功能。

Google Cloud 推出 Gemini Enterprise 挑戰 Copilot Pro

Google 的雲端運算部門宣佈推出針對企業應用的 Gemini Enterprise 人工智慧平台,希望該平台能夠覆蓋日常工作,進而與微軟 Copilot Pro 和 OpenAI 在商業工具方面展開更深入的競爭。

該平台於週四在 Alphabet 公司 Gemini at Work 活動前夕發布,旨在提供一款易於使用的人工智慧工具,幫助各部門員工自動執行複雜任務並產生內容。谷歌表示,該平台每位用戶每月收費 30 美元。

Gemini Enterprise 採用 Google 目前最先進的 Gemini 模型,並結合 Workspace、數據分析及客戶互動功能。平台支援無程式碼操作,員工可自行建立 AI 代理協助完成日常任務,實現全自動化工作流程。

此外,Gemini Enterprise 亦強調安全與整合,能連接企業的內部數據(包括 Google Workspace、Microsoft 365、Salesforce 等),並透過統一治理系統保障資料安全。

Google Cloud 行政總裁 Thomas Kurian 表示:「Gemini Enterprise 不僅是 AI 工具的集合,而是一個完整、能重塑工作流程的智能平台。」

隨著 Gemini Enterprise 的推出,Google雲端正直接向微軟 Copilot 和 OpenAI ChatGPT Enterprise 等競爭對手發起挑戰,並押注統一開放的平台是贏得 AI 賦能職場的關鍵。此次發布也體現了谷歌更廣泛的努力,旨在表明其在競爭激烈的企業 AI 市場中正獲得企業客戶的青睞。該公司最近表示,正在將 Gemini 整合到整個 Chrome 瀏覽器中,力求將其 AI 型號融入所有產品中。而 Gemini Enterprise 和 Copilot Pro 一樣,可以不經 VPN 而在香港使用,但 ChatGPT Enterprise 暫時仍沒有把香港放入支援清單。

Google 的 Workspace 功能亦已包括至 Gemini Enterprise,以下是日常工作例子:

  • 影片:透過 Google Vids,企業現在可將簡報等單一的資訊類型轉化為全新格式的精彩影片,以及由 AI 自動生成的文稿與旁白。
  • 語音:在 Google Meet 中,Google Cloud 為所有企業客戶帶來了即時語音翻譯功能。這不僅止於文字,更能捕捉自然的語氣和情感,讓對話無論使用何種語言都能流暢無礙。

作為 Gemini Enterprise 的一部分,Google Cloud 推出全新數據科學 AI 代理 (Data Science Agent),能自動化數據整理與擷取,從而加速模式的探索並簡化複雜模型的開發。包括 Morrisons、Vodafone 和 Walmart 等客戶已開始使用此 AI 代理,以加速他們的數據工作流程,並消除客戶體驗中的阻礙。

客戶互動是 AI 應用中最關鍵的案例之一。Google Cloud 在對話式 AI 解決方案 - Customer Engagement Suite 中推出了四項新功能,適用於網站、手機應用程式、客服中心和銷售點,能與客服人員協作以回答問題並採取行動:

  • 建構方式:一個全新、易於使用的低程式碼視覺化建構工具,企業只需建立一次客戶互動 AI 代理,即可為電話、網站、行動裝置、電郵和聊天室等所有渠道進行配置,並支援多達 40 種語言。
  • 底層的智慧核心:由 Google Gemini 模型驅動的新世代 AI 代理,提供業界領先的準確性和低延遲特性。
  • 實現價值時間:全新的 AI 增強服務和預建的專業 AI 代理,可讓代理建構者比以往更快地建構、測試、部署和監控代理。
  • 深度企業整合:與 Gemini Enterprise 的直接整合,提供更加的個人化結果與統一治理。

這些新功能賦予了客戶建構與部署新世代對話式代理的能力,並已推出預覽,將在未來數個月內整合至 Gemini Enterprise 中。

不敵 AI 浪潮 Apple 呢款 App 要退場

引述科技媒體 TechCrunch 的報導,Apple 於 10 月 10 日已將旗下的短影片剪輯應用《Clips》下架,意味著這個已推出近 8 年的應用已悄悄退出歷史舞台。

還記得 Clips 是什麼嗎?

Apple 於 2017 年推出的《Clips(中文名稱為「奇趣拍/可立拍」)》是一款針對 Snapchat 和 Instagram Stories 而設計的短片剪輯工具,方便用戶輕鬆拼接照片和影片,添加濾鏡、表情符號和音樂等等。不過《Clips》剛推出時,就有意見指該應用的功能和設計簡單到過分,恐怕未能滿足用家日後在短影片拍攝及剪輯的需要。果不其然,隨著 TikTok 興起,連帶同系的影片剪輯工具《CapCut》亦廣受內容創作人的歡迎,《Clips》亦漸漸無人問津。

《Clips》是一款針對 Snapchat 和 Instagram Stories 而設計的短片剪輯工具,方便用戶輕鬆拼接照片和影片,添加濾鏡、表情符號和音樂等等。
《Clips》是一款針對 Snapchat 和 Instagram Stories 而設計的短片剪輯工具,方便用戶輕鬆拼接照片和影片,添加濾鏡、表情符號和音樂等等。
與 TikTok 同系的 Capcut 同樣簡單易用,但功能和特效相當齊全,而且更可在手機及電腦上免費使用,自然吸引更多內容創作者使用。
與 TikTok 同系的《Capcut》同樣簡單易用,但功能和特效相當齊全,而且更可在手機及電腦上免費使用,自然吸引更多內容創作者使用。

生成式 AI 更吸引觀眾眼球

近年生成式 AI 興起,包括 xAI Grok 的 Imagine、Google Gemini 的 Nano Banana 及 Veo 3 ,還有 Open AI 的 Sora 2 等工具,在圖像及影片生成的能力,大家都有目共睹,相比起來像《Clips》這種依賴真實拍攝的「老派」工具,感覺已經過時。試想想像 Grok 的 Imagine 可以將靜態相片一鍵生成影片,比起親手剪輯真實片段,哪個更能吸引觀眾?

試想想像 Grok 的 Imagine 可以將靜態相片一鍵生成影片,比起親手剪輯真實片段,哪種更能吸引觀眾?
試想想像 Grok 的 Imagine 可以將靜態相片一鍵生成影片,比起親手剪輯真實片段,哪種更能吸引觀眾?

其實《Clips》被下架坊間並不感到意外,因為自《Clips》推出後 Apple 雖有新功能加入,但近年僅限 bug 修復。 MacRumors 亦指,更新稀少即反映該應用的使用度不高,官方也不願投放人手去跟進。目前《Clips》已經下架,用戶將無法從 App Stoe 下載,但舊用戶仍可在 iOS 或 iPadOS 中使用當前版本的 Clips,甚至從 Apple 帳戶重新下載。不過因為沒有更新,App 會逐漸與新系統不相容,使用起來會越來越麻煩。

彭博:M5 MacBook Pro、iPad Pro 發布在即

M5 MacBook Pro、iPad Pro 發布在即
M5 MacBook Pro、iPad Pro 發布在即

Apple 每年下半年除了發布 iPhone 之外,另一重頭戲就是 M 系處理器和備有該處理器的筆電和平板電腦。但來到 10 月第三周似乎還未有動靜。不過據彭博 Mark Gurman 報道,M5 處理器發表似乎已如箭在弦,備有該處理器的產品,將包括 MacBook Pro 和 iPad Pro,此外還有升級版 Vision Pro。

據 Mark 指出,備有 M4 的 iPad Pro 開始出現供應緊張的狀況,現時下單訂購,無論 11 吋還是 13 吋版本都需要等到 10 月 21-28 日才能出貨,而不是即時有貨。而較入門的 14 吋 MacBook Pro 情況亦相似,也要等到 10 月 22-24 日才出貨。Mark 認為這無疑是 M5 iPad Pro 即將發表的好兆頭。不過備有 M5 Pro 和 M5 Max 的高階 MacBook Pro 就似乎要今年稍後,甚至 2026 年初才推出。

現在訂購備有 M4 處理器的 iPad Pro,要 10 月 21-28 日才能出貨。
現在訂購備有 M4 處理器的 iPad Pro,要 10 月 21-28 日才能出貨。
訂購較入門的 14 吋 MacBook Pro 亦要等到 22-24 日才發貨。
訂購較入門的 14 吋 MacBook Pro 亦要等到 22-24 日才發貨。

其他預計會在今個月推出的 M5 產品,還預計有 iPad Pro 和 Vision Pro,不過據知今年的 Vision Pro 只是升級處理器,設計上不會有任何改變。

據聞今個月推出的 Vision Pro 只是升級處理器,外觀設計不會有改動。
據聞今個月推出的 Vision Pro 只是升級處理器,外觀設計不會有改動。

AI 辦公室助手(AI Agent)亮相!Toshiba TEC、其士科技工程及 E Tag Solution 攜手推出智慧文件方案 — 助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隨著數碼轉型浪潮席捲全球,企業在日常營運中面對龐大的文件與數據處理的挑戰,同時受制於成本壓力及人手不足的困境。為回應市場需求,Toshiba TEC其士科技工程 ETag Solution 聯手推出「AI 辦公室助手(AI Agent)」及智能文件管理方案,並在早前於香港尖沙咀凱悅酒店舉辦「AI 轉型交流日」向企業展示如何利用 AI 提升辦公效率,降低營運成本。

AI 辦公室助手擁有強大功能,從文件掃描、分類、搜尋到語言轉換,AI 不僅能「認字」,更能「理解」文件內容,自動生成結構化數據,支援接入每一個系統及數據分析,為企業提供真正可落地的智慧解決方案。系統甚至能自動識別手寫表格、圖像(Logo)與圖片內容,並依據自訂邏輯進行分類和分配工作,實現全方位的自動化管理。

從小規模開始,逐步體驗 AI 效益

其士科技工程及其士(網絡科技)總經理李煥明博士(Dr Wendy Lee)表示,不少企業仍在猶豫是否引入 AI,主要考慮到投資成本、系統整合難度以及員工接受程度等。她建議企業可循序漸進地部署 AI,先從最影響效率的流程著手,例如利用 AI 辦公室智能助手處理文件分類、搜尋或翻譯,讓團隊及早感受到效率提升與錯誤率降低的好處,並逐步累積經驗和信心,再擴展至更多應用場景。

Wendy 表示,企業可循序漸進地導入 AI,先從最能提升效率的流程著手,逐步累積經驗與信心,為後續更廣泛的應用奠定基礎。

Wendy 表示,逐步引入的策略既能讓企業真切體驗到 AI 帶來的效益,也能提升管理層和員工的信心,為日後更廣泛的應用奠定基礎。她舉例指出,對於日常需要大量人工整理的財務收據或招標文件,透過 AI 協助能大幅減輕處理時間,並有效降低出錯率,讓員工能將更多精力投放於策略規劃和創新項目。

她補充:「AI 不僅能協助減輕日常工作的負擔,更能讓員工在創新與決策上發揮真正價值。例如,以往需要數天處理和分析的招標文件或財務報表,現在透過 AI 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初步分析,並生成可操作的洞察報告,讓員工能更專注於高增值的工作。」

AI 功能不斷延伸,協助企業靈活應對挑戰

在文件處理之外, Wendy 表示,AI 辦公室助手的應用潛力仍然十分廣闊。她補充:「AI 最初主要針對文件處理而設計,但隨著企業需求的發展,其應用範疇正逐步延伸至更多日常工作流程。例如自動化處理批核、任務分派、文件歸檔等,節省員工時間;在數據分析層面,AI 可以整合資訊,提供管理層決策參考;在知識管理、查詢或跨國語言協作方面,AI 也能發揮協助作用。AI 的真正價值在於協助企業建立可持續的自動化運營模式,並能靈活應對日益複雜的業務需求。」

調整員工心態,讓 AI 成為可靠的「數碼同事」

不少員工對 AI 的應用仍存有疑慮,擔心未來工作可能受影響。Wendy 表示,AI 的定位並非取代人力,而是協助處理大量重複性、低附加值的任務,從而釋放人手去專注於客戶體驗、業務創新及策略規劃。她補充,只要以開放心態嘗試將部分重複工作交給 AI,員工就能親身體驗效率提升帶來的好處,自然會將 AI 視為可靠的工作夥伴,而非競爭對手。

E Tag Solution 業務經理 Mr. David Fung 亦強調:「 AI 不再是工具,而是數碼團隊成員!」 他指出,AI Agents Workflow 不只是單純替代人類工作崗位,而是能與人員協同合作,將企業日常重複的運作自動化,並提高員工效率。以是次與其士科技工程及 Toshiba TEC 的合作為例,E Tag Solution 將 AI 擴展至更多工作場景,包括自動分派任務、分析數據生成報告,甚至進行跨部門協作,幫助企業全面提升營運效率。

David 認為,未來的辦公室不僅是高效能的工作空間,更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台。透過 AI 的力量,既能幫助企業節省時間和金錢,也協助他們在 ESG 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David 認為,未來的辦公室不僅是高效能的工作空間,更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台。透過 AI 的力量,既能幫助企業節省時間和金錢,也協助他們在 ESG 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毋須人手分類,實現一鍵數碼化

David 指出,AI 系統可以識別影像中的標題、圖像(Logo)以及表格內容,實現智能文件分類與分析。對於手寫文件,AI 的辨識準確率接近 100%,大幅縮短處理時間,減少人為錯誤,從以往需數月完成的任務縮短到幾小時即可完成。企業能夠即時掌握關鍵資訊,例如可以運用 AI Agent 偵查異常數據,並自動提醒負責人,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和營運安全性。

AI 辨識手寫文件的準確率接近 100%,有助員工大幅縮減處理時間。

David 還提到,E Tag Solution AI 系統亦支援自訂邏輯,例如: 能夠識別超過特定金額的項目,並自動發送即時訊息至管理層手機或E-mail,有效提升决策質量和效率,避免延誤決策。同時,系統可生成 Mind Map 視覺化關聯,幫助使用者快速理解複雜文件內容,提升訊息檢索效率。

此外,E Tag Solution AI 系統與 Toshiba TEC 的掃描設備深度整合,掃描後的文件可自動上傳至 AI 系統,毋須人手分類,真正實現「一鍵數碼化」。這套方案大幅提升企業在文件管理、知識整合、數據分析及跨部門協作的效率。

「一鍵數碼化」是 Toshiba TEC、其士科技工程及 E Tag Solution 攜手推智慧文件方案的重要特色,透過 AI 簡化操作過程,令 AI 應用更平易近人。

整合技術,MCP 實現真正自動化

針對企業關心的整合問題,David 指出,AI Agent 採用 MCP(Model-Context Protocol),可與周邊系統進行雙向數據通訊,確保 AI 獲取最新實時訊息,同時支援複雜工作流程的自動化。「我們提供 MCP Server 開發服務,幫助企業開通大數據分析功能,靈活整合現有系統。」

AI Agent 採用 MCP(Model-Context Protocol)有助靈活及自動化整合現有系統。

另一方面,在部署 AI 的過程中,David 稱除了技術層面,更重要的是以客為本,必須深入了解客戶業務模式,微調 AI Workflow,使 AI 解決方案能與企業原有的工作流程保持一致,盡量減少對日常運作的影響。「我們會仔細觀察每個企業的運作特點,確保 AI 系統順暢運行,而不會破壞既有的工作流程,讓自動化真正成為助力而非干擾。」

總的來說,「 AI 辦公室助手不僅是工具,更是企業數碼團隊的一部分」。企業若能好好建立新的運作團隊,AI 辦公室助手不單能協助企業解決業務挑戰,更可成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帶來實際效益。


【場料】Ulefone RugKing 開價千三蚊有找!IP68 / 69K 防水 + 9,600mAh 電量極致體驗

Ulefone RugKing 三防手機
Ulefone RugKing 三防手機

Ulefone 正式於香港市場推出全新 RugKing 三防手機,上市定價為 $1,299 。在核心硬體配置方面,RugKing 採用 Unisoc T7255 處理器作為運算核心,搭配 8GB LPDDR4X 記憶體與 256GB UFS 2 . 2 儲存空間,更提供高達 2TB 的 microSD 卡擴充能力。系統方面將預載 Android 15 作業系統,不過官方目前尚未公布具體的系統更新支援政策。

Ulefone RugKing

顯示螢幕選用 5.99 吋 HD Plus 解析度的 LCD 面板,雖然僅支援 60Hz 更新率。最引人是內建 9,600mAh 超大容量電池,不過僅搭配 18W 充電規格,對於如此大電量的機型來說充電效率略顯保守。

影像系統採用三鏡頭配置,主鏡頭搭載vSAMSUNG ISOCELL S5KJN1 感光元件的 5,000 萬像素相機,搭配 OmniVision OV02A10 的 200 萬像素微距鏡頭,前置則採用三星 ISOCELL 4H8 的 800 萬像素自拍鏡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機身背面配備高達 126 分貝的超響亮喇叭系統,頂部還設有強力閃光燈,大幅提升在惡劣環境下的實用性。

作為專業三防手機,Ulefone RugKing 通過嚴苛的 IP68 與 IP69K 防水防塵認證,並符合 MIL – STD – 810H 軍規標準測試。18.3mm 的機身厚度與 397 克的重量展現其堅固本質,目前僅推出單一黑色款式。其他特色功能包括側邊指紋辨識模組、左側可自訂功能快捷鍵、NFC 近場通信以及專用底座充電支援。

Android XR 對戰 Vision Pro Samsung Galaxy XR 渲染圖曝光

Samsung Galaxy XR
Samsung Galaxy XR

去年登場的 Google Android XR 平台,是該廠進軍 XR 市場的重要技術,更被指是 Apple Vision Pro 的強勁對手。而由 Google 與 Samsung 合作開發、代號 Project Moohan 的首款頭戴式裝置最近亦有渲染圖曝光,預計會以 Samsung Galaxy XR 名稱推出,是 Android XR 平台初試啼聲之作。

Galaxy XR 臉部接觸部分會用上柔軟緩衝物料。
Galaxy XR 臉部接觸部分會用上柔軟緩衝物料。

外媒指 Samsung 可能於 10 月中推出全新 Galaxy XR,與 Apple Vision Pro 一決高下。規格方面,它配備 4K Micro OLED 屏幕,PPI 高達 4032,雙眼總像素直逼 2900 萬,完勝 Apple Vision Pro 2300 萬像素。另外,Galaxy XR 的正面配備手部追蹤相機同深度感測器,內部則具有四顆紅外 LED,以及結合 AI 技術的眼動追蹤鏡頭,可以精準識別用家注視點。而 Galaxy XR 的咪高峰系統除可支援空間音訊,更可智能分離語音及環境噪音。為應付空間音訊、手勢識別及 AI 功能需求,Galaxy XR 搭載 Qualcomm Snapdragon XR2+ Gen 2 處理器,是專為 XR 設備設計的平台,無論用手勢、眼部或語音控制,操作都會十分順暢,直觀方便。

Galaxy XR 的正面配備手部追蹤相機同深度感測器
Galaxy XR 的正面配備手部追蹤相機同深度感測器

據悉 Galaxy XR 機身僅重 545g,較 Apple Vision Pro 約 600g 至 650g 更輕巧,長時間佩戴亦不會覺得壓頸。臉部接觸部分會用上柔軟緩衝物料,更有可調節頭帶同後置旋鈕,輕鬆調校鬆緊。它另有可拆卸遮光罩,隔絕外界光線,提升沉浸感。

觀賞球賽彷如置身現場。
觀賞球賽彷如置身現場。
設有可拆卸遮光罩,隔絕外界光線。
設有可拆卸遮光罩,隔絕外界光線。

但是 Galaxy XR 亦與 Vision Pro 一樣,採用外置電池設計,預計提供約 2 小時一般使用或 2.5 小時影片播放,續航力與 Vision Pro 不相伯仲。預計 Galaxy XR 會於 10 月 15 日開放預售,售價預期不低於 $1,800 美元,折合港幣約 $14,040,定位高階市場,相信較適合科技玩家與專業用途。

右方設有 Side Touchpad。
右方設有 Side Touchpad。

來源:Android Headlines

成本太高?手機睇片?串流普及?日本 5 大電視台計劃退出 4K 衛星電視播送

引述朝日新聞的報導,日本五大電視台,包括日本電視台、TV 朝日、TBS、TV 東京與富士電視台,正考慮在 2027 年退出高畫質的 BS 4K 衛星電視播送。業界人士透露,這些電視台因 4K 頻道連年虧損,預計將不再申請續約。當然背後還有更多原因…

BS 4K 由日本政府主導,早於 2015 年已開始規劃並於 2018 年正式啟播。
BS 4K 由日本政府主導,早於 2015 年已開始規劃並於 2018 年正式啟播。

BS 4K 由日本政府主導,早於 2015 年已開始規劃並於 2018 年正式開播,官方原本預期 2020 年東京奧運時,觀眾能普遍以電視觀賞高畫質節目。可惜,因受全球肺炎疫情的影響,嚴重打擊日本民生經濟及旅遊相關產業,亦迫使奧運延期到 2021 年才能舉行,多項觀賽活動也得取消,奧運的推廣成效受挫,BS 4K 廣播也自然發揮不了相關的影響力。

收看 BS 衛星電視要用機頂盒?

BS 4K 畫質雖較傳統電視廣播 1080p FHD 的畫質高四倍、畫面更細緻,但製作與後製成本也相對昂貴。更重要是要接收 BS 衛星電視,民眾需要額外購買相應的機頂盒或錄影機,及電視天線的配合才可。相關產品的雖已大幅降價到 20,000 日圓以下 (約 HKD$1000 ),不過在高速網絡普及的年代,仍要使用透過額外裝置來接收電視廣播的做法,似乎跟時代發展明顯脫節。

要接收 BS 衛星電視,民眾需要額外購買相應的機頂盒或錄影機,及電視天線的配合才可。
要接收 BS 衛星電視,民眾需要額外購買相應的機頂盒或錄影機,及電視天線的配合才可。

串流平台普及

2018 年,日本推出 BS 4K 衛星電視播送的同時,也是串流平台於日本興起的時間。包括 Netflix、ABEMA、HULU、Amazon Prime 及 Disney+ 等串流平台在幾年間急速成長。由於串流平台可在包括手機、電腦及智能電視收看,使用方式比起傳統電視廣播,要定時定候坐在電視前觀看,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加上不少日本電視台,包括全國電視 網也會推出自家的網絡廣播或串流服務,也會跟 Netflix、Amazon 及 Disney+ 等知名平台合作,製作專屬的內容,相比之下 BS 4K 衛星電視所提供的內容並沒有太多吸引力可言。 

串流平台可在包括手機、電腦及智能電視收看,使用方式比起傳統電視廣播,要定時定候坐在電視觀看,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串流平台可在包括手機、電腦及智能電視收看,使用方式比起傳統電視廣播,要定時定候坐在電視觀看,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4K 電視的技術提升

近年,不管日韓品牌還是中國品牌的中高階 4K 智能電視產品都會支援 AI 畫質提升技術,能將一些原本僅為 1080p 甚至 720p 的訊源,提升到接近原生 4K 畫質的效果。對一般使用者而言,既然普通的電視廣播也能有直迫 4K 的畫質,那還需要花錢去接駁 BS 4K 嗎?

近年,不管日韓品牌還是中國品牌的中高階 4K 智能電視產品都會支援 AI 畫質提升技術,能將一些原本僅為 1080p 甚至 720p 的訊源,提升到接近原生 4K 畫質的效果
近年,不管日韓品牌還是中國品牌的中高階 4K 智能電視產品都會支援 AI 畫質提升技術,能將一些原本僅為 1080p 甚至 720p 的訊源,提升到接近原生 4K 畫質的效果

總務省承認 BS 4K 放送的商業模式已全面失敗

目前,各大電視台的 BS 4K 衛星頻道都陷入長期虧損,營運赤字金額每年高達數億日圓。消息指五大電視台計畫在 2027 年 1 月,牌照到期前退出 4K 廣播。如果正式撤出,日本國內的 BS 4K 衛星頻道,將剩下國營電視台 NHK 的「BS Premium 4K」、兩個購物頻道及一個仍在籌備中的頻道,總計四個頻道。而日本總務省亦承認 BS 4K 衛星放送的商業模式已全面失敗,建議各電視台將 4K 節目製作成果轉向網絡廣播。

【場料】便攜折疊充 Verbatim 再推迷你 GaN

Verbatim GaN Charger Foldable UK Plug 65W
Verbatim GaN Charger Foldable UK Plug 65W

對於會帶平板、notebook 等外出使用,不少人或者會考慮攜帶一個迷你充電器,而近日 Verbatim 就推出 35W 及 65W 的 GaN Charger Foldable UK Plug,主要賣點就在於使用折疊英規插頭,65W 版就可提供 2C1A 介面,而且可以單頭用盡 65W。另外,35W 版亦有 1C1A, 在體積上比 65W 版本小一半,如果毋須高功率的話,35W 版在攜帶上則更為方便。至於價錢分別為 $118 及 $178,如果想節省空間的話又會不會考慮呢?

Verbatim GaN Charger Foldable UK Plug 35W:$118
Verbatim GaN Charger Foldable UK Plug 65W:$178
查詢:展昇

Verbatim GaN Charger Foldable UK Plug 35W
Verbatim GaN Charger Foldable UK Plug 35W

超薄機身卻有 4,800mAh 大電 Motorola Edge 70 強撼 iPhone Air

Motorola Edge 70
Motorola Edge 70

超薄手機成為今年手機界新潮流,Samsung Galaxy S25 Edge、Apple iPhone Air 相繼登場,兩者激薄簡約的機身盡顯時尚科技風格。Motorola 近日似乎亦計畫推出 Edge 70 加入超薄手機競爭,並以搭載大容量電池作賣點。

傳聞 Motorola Edge 70 備有 4,800mAh大電,比 Galaxy S25 Edge 和 iPhone Air 大得多。
傳聞 Motorola Edge 70 備有 4,800mAh大電,比 Galaxy S25 Edge 和 iPhone Air 大得多。

傳聞 Motorola Edge 70 厚度僅 5.8mm,與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相同,較 Apple iPhone Air 的 5.6mm 稍稍多一點。近日該廠以「The future has an edge」預熱新機宣傳,其波蘭官網近日透露新機部分資訊。官方指機內將備有 4,800mAh 大電池,更採用矽碳電池技術,可以在保持輕薄的同時帶來更大電量。相比之下,Samsung Galaxy S25 Edge 使用傳統鋰離子電池,僅得 3,900mAh;而 Apple iPhone Air 雖然用上嶄新矽碳電池,但只有 3,149mAh。兩者與傳聞中的 Edge 70 相比,電量明顯低一大截。

傳聞 Motorola Edge 70 厚度僅 5.8mm,纖薄機身與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相當。
傳聞 Motorola Edge 70 厚度僅 5.8mm,纖薄機身與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相當。

02: 傳聞 Motorola Edge 70 厚度僅 5.8mm,纖薄機身與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相當。

另外,Motorola 指出新機將支援 68W 有線快充,15 分鐘內可充電使用達數小時,另外亦有 15W 無線充電,估計為 Qi2 規格。其他規格方面,新機預料會搭載 Qualcomm Snapdragon 7 Gen 4 處理器、12GB 記憶體、5,000 萬像素相機與 Gorilla Glass i7 屏幕玻璃,並具備 IP68/IP69 防水防塵。新機預計售價為歐元 799 至 899,折合港幣約 $6,855 至 $7,713,屬中高階價位。

雖然 Motorola 在 Android 手機市場成績未算突出,但如果今次 Edge 70 能在激薄機身下維持大電量,將可突顯 Motorola 的技術實力,成為又一 Android 強機。

來源:Motor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