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192

針對行動裝置 YouTube Premium 新增 5 項功能

Screenshot

唔想睇廣告,有不少人都改用付費版的YouTube Premium,除了免睇廣告外,YouTube Premium 都有不少方便用動的功能。今日 Google 在YouTube 官方部落格產宣佈,新增 5 個 YouTube Premium 功能。

YouTube Premium 新加入 5 個功能,包括:

高品質音訊 : YouTube Premium 用戶可以用最高 256kbps  音質,播放音樂內容。

iOS 版的 YouTube Shorts 的畫中畫: 以往從智能手機使用 YouTube App 觀看影片可以使用  「畫中畫 」功能。現在 iOS 的 YouTube Shots 都可以用到,操作方法就是以 YouTube App 播放 Shorts 影片後轉往其他 App。

iOS 版 YouTube Shorts 的智慧下載 : 除了影片可以提供「智慧下載」,等你可以一清早下載一定數量的影片等係搭車時睇之外,現在連Shorts 都開始支援,YouTube 每日會自動下載一些推薦的短片給你。

在「Web 」上跳牆:以往在智能手機上可以使用,現在用瀏覽器都可以用到。

行動裝置的 4x 播放:好多人用聽 Podcast 的方式來聽 YouTube,為加快節奏,都喜歡用 1.5x 或2x 方式播放。現在 YouTube Premium 用戶可以用到最高4x 播放。

部分功能需要預先開啟權限,詳情可以到以下 YouTube 網站同意使用。

《ZCOPE最新影片:

可讀寫藍光碟、MD 碟、Mini DV 帶成歷史 SONY 宣布停產多款記錄媒體

SONY 於 1 月 23 日正式公佈,將於 2 月起停產包括可讀寫的藍光碟、MD Data、音樂用 MD 及 Mini DV 帶等多款記錄媒體,往後亦不會有相關的新產品推出。其實早在去年七月,Sony 就宣佈將逐步停產「可錄製光碟片媒體」,包括用於錄影的藍光光碟及音樂用 MD ,雖然當時未有提及具體停產的時間,但隨著串流及大容量 HDD 的售價續步下調,國內對於可讀寫的藍光碟及 MD 光碟的需求其實相當低,舊式的記錄媒體被淘汰不過是時間問題。

SONY於 1 月 23 日正式公佈,將於 2 月起停產包括可讀寫的 BD-R 藍光碟、MD Data、音樂用 MD 及 Mini DV 帶等多款記錄媒體

記得多年前包括 Sony 及 Panasonic 等品牌曾推出過使用可讀寫的藍光碟機,方便民眾可以錄影電視節目,不過到後期,品牌都推出使用 HDD 的硬碟錄影裝置來取代可讀寫藍光碟。但隨著串流服務普及,不少電視台都會透過網頁、手機及 TV app,讓用戶可以隨時收看重溫相關節目,有部份節目甚至會放在 YouTube 上免費公開,所以市場對可讀寫藍光碟的需求慢慢減少。

多年前包括 Sony 及 Panasonic 等品牌曾推出過使用可讀寫的藍光碟機,方便民眾可以錄影電視節目,不過到後期,品牌都推出使用 HDD 的硬碟錄影裝置來取代可讀寫藍光碟。
多年前包括 Sony 及 Panasonic 等品牌曾推出過使用可讀寫的藍光碟機,方便民眾可以錄影電視節目,不過到後期,品牌都推出使用 HDD 的硬碟錄影裝置來取代可讀寫藍光碟。

音樂載體方面,MD 在 90 年代推出的時,因為比起傳統 CD 光碟體積更小,更方便攜帶及收藏,而且容量和 CD 相約,曾一度大受歡迎。不過由於 MD 生產成本較高,加上 2001 年,Apple 推出的 iPod 音樂播放器,促進來了音樂數碼化及往後串流的發展。令 MD 還未正式站穩陣腳就無奈消失。不過,原來香港的電台工作者仍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仍會使用 MD 來錄製節目,但隨著電腦剪接工具的普及,現在的 DJ 及電台工作人員,都已改用電腦來剪輯節目,已較少會用到 MD 了。

Apple 於 2000 年代推出音樂播放器 iPod,改變了全球音樂出版的發展。
Apple 於 2000 年代推出音樂播放器 iPod,改變了全球音樂出版的發展。

至於 Mini DV 帶,曾經有不少電視台和廣告公司都會使用,但隨著數碼攝錄機的普及,1 張 SD 卡可記錄的內容已比得上多盒 mini DV 帶,而且使用 SD 卡抄寫資料到電腦做後期製作,肯定比使用 mini DV Deck 方便得多吧。而隨著網絡影片及直播的普及,現在連手機都可以輕鬆拍攝 4K60p 的影片,相信沒幾多人會堅持使用 Mini DV 來拍攝吧。

雖然 Sony 宣佈停產多款記錄用媒體,但似乎 CD-RW 及 DVD-RW 光碟仍有不少人仍會使用,至少要到目前仍不難買到。

最新影片

演唱會拍攝神器 Panasonic LUMIX TZ99 平玩 30x Zoom

啟德體育園將於 3 月正式開幕,多個超級演唱會將排住隊登場。不過如果想係演唱會影相打卡就要留意,啟德體育園禁格嚴止換鏡相機入場。只能夠用手機,又或者有長鏡功能的袋裝相機。幾過幾年沉澱,Panasonic 係呢個時候竟然再出袋裝長鏡相機,而價錢更是相當吸引。

近年數碼相機市場已沒有再推出的袋裝相機,新推出的 TZ99 的高性價比和實用性卻顯得相當有吸引力。

去年底日本 Panasonic 宣布會在一月份推出 LUMIX TZ99 袋裝相機,有 24-720mm 等效焦距的 LEICA DC 鏡頭,提供 30 倍光學及 2 倍數碼放大 iZoom,合共 60x 變焦,光圈值 F3.4-6.4, ISO 值為 80-3200 (可擴展到 6400),感光元件則是 2000 萬像素的 1/2.3” BSI-CMOS 晶片。規格上雖然唔及得 APS-C 或 M43 無反相機,但比起智能手機鏡頭,拍攝出來的影像效果絕對好得多。

TZ99 有純黑和銀加黑兩種機身顏色。

TZ99 有內置 5 軸混合 OIS+ 防震,配合全變焦下拍攝也可以接受的穩定畫面,有向止上180 度反向 3吋螢幕。拍片最高解像度是 4K30p,或者以30fps 拍攝4K 相片,或以120fps 拍攝慢動作鏡頭,機身還要補留了內置閃燈。

TZ99 有 180 度上揭式觸控螢幕。
720mm 長鏡伸出形態,仍相當小巧。

作為入門機,TZ99  的擴充性有限,只有 Micro HDMI 和一個 USB-C插頭,不設外接收音咪,要留意是 USB-C 只支援 USB 2.0 480Mbps 傳輸速度,抄相可以直接取出 SD Card,或者透過藍牙 5.0 或 Wi-Fi 傳送到手機,相機上有專用的「傳送影像」按鈕。

考慮到 TZ99 的香港建議零售價只是 $3990,相比其他品牌的長鏡袋裝相機,差不多有一倍價差。相信就算在手機影相拍片的主流下,有一部用來去演唱會或者去旅行都作有一定的市場空間支持。

  • Spec
    最高解像度 : 5184 x 3888
  • 有效像素:2000萬
  • 感光元件:1/2.3″ BSI-CMOS
  • ISO : 自動、80-3200 (擴展 6400)
  • 鏡頭焦距 :24 – 720mm (35mm 等效)
  • 最大光圈值: F.3.3 – 6.4
  • LCD 屏幕: 上揭式 3″ 觸屏屏幕
  • 屏幕像素 : 1,840,000
  • 最高快門速度:1/2000 秒 (機械)1/16000 秒(電子)
  • 拍片格式:4K30P MPEG-4 H.264
  • 儲存媒體:SDXC (UHS-I)
  • USB : USB 2.0 (Type C)
  • 重量: 322 克
  • 尺吋:112 x 68 x 43 mm
  • 建議零售價:$3,990
  • 查詢:信興電器 (2833 0955)

《ZCOPE最新影片:

迎合混合辦公模式 Zoom 運用大量 AI 打造智能工作平台

Zoom Office

個人用戶對 Zoom 的認知可能仍停留在跟朋友聯繫的視像會議應用,又或是上網課之用,用法較為單一。然而,面對後疫情的轉變,該公司早已向著提升員工生產力及簡化溝通等方面出發,透過大量 AI 技術改造方案,建立人工智能工作平台。最近,Zoom Workplace 和 Zoom Contact Center 更增設多項新功能,進一步幫助企業加強效率並改善在工作場所的協作體驗。

Zoom 北亞區負責人梁皚貝表示,隨著企業逐步轉向混合辦公模式,工作場所的溝通與生產力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她引述調查指出,80% 全球員工認為被過多的溝通訊息壓得喘不過氣,包括電子郵件、WhatsApp 等多種平台。此外,六成數員工表示在辦公室的時間並未得到充分利用。而新一代員工傾向選擇混合工作模式。

面對工作模式的新趨勢,Zoom 透過 AI 驅動的解決方案令混合辦公模式有更好的發揮。梁皚貝再引述研究報告稱,90% 亞太區企業管理層認為 AI 能幫助他們節省時間並專注於其他事項。可見往後大量運用 AI 將是必然趨勢,Zoom 順著趨勢推出 AI-First(AI 為先)的工作平台和商業服務,當中以智能助理 AI Companion 為核心,令職場工作變得更輕鬆。員工利用 AI Companion 可以自動生成簡單易明、準確的會議記錄,突出關鍵任務,毋須手動整理;又可以通過 AI Companion 快速了解最緊急的任務和電郵。梁皚貝說:「透過 AI 的強大功能幫助員工每周節省多達六小時時間,員工從而專注於真正重要的工作。」

梁皚貝表示,Zoom Workplace 通過提供單一平台,讓團隊能夠連結、慶祝成就並保持訊息暢通,從而幫助企業提升員工工作體驗。

AI Companion 已整合到 Zoom 各種工具中,包括會議、白板、團隊聊天及 Zoom 客戶聯絡中心等,並對 Zoom 授權用戶免費開放。基於 AI Companion,Zoom Contact Center 和 Zoom Workplace 已增設多項功能。針對前者有新的 AI Expert Assist 協助客戶服人員高效地解決客戶查詢。AI Expert Assist 可以做到:

  • 智能筆記配置:允許用戶和管理員自訂生成筆記,當中包括字數限制、格式、語氣、情感、代理名稱和後續工作,從而簡化客戶查詢後的流程。該功能還可再次生成智能筆記以改善摘要,更允許手動編輯,確保筆記的一致性和質素。
  • 動態客服指引:以 AI 驅動情景式文本,高效地實時解決客戶查詢並提高客戶滿意度。
  • 建議回應:提供即時建議回應,確保流暢且不中斷的客戶互動。

在 Zoom Workplace 上則為 Zoom Team Chat 新增側邊欄,讓用戶能夠瀏覽和自訂聊天側邊欄,提升協作體驗和生產力。還可以使用進階排序和篩選選項,快速搜尋訊息,並在「Today」選項中跟進當日的會議。同時加入程式碼區塊(Code Block)和內嵌程式碼(In-line Code),通過格式化和分享程式碼改善工作流程。使用內嵌程式碼時,用戶亦能凸顯文本中的片段,以視覺分辯公享訊息,避免混淆。另外,新增 Zoom Phone Push to Talk 一鍵通話,團隊成員只需輕觸即可快速地與特定組別的成員進行語音交流。

Zoom 還改進在會議和 AI Companion 摘要中的字幕和翻譯,當中包括日語、葡萄牙語和阿拉伯語。會議主持人可以在會議中啟用語言過濾功能,從會議摘要和字幕中移除預設的詞匯,避免不雅用語。該功能支援 36 種語言,包括簡體及繁體中文。

《ZCOPE最新影片:

Elon Musk 終承認聘用遊戲代練

全球首富的 Elon Musk 雖說自己也是遊戲迷,而且在包括《Diablo 4》及《Path of Exile 2》亦有相當高的等級,手上的裝備也很精良。不過有網友從早前 Elon Musk 本人的遊戲直播中發現,他對遊戲操作的熟練度和對遊戲系統的認識,似乎和一線玩家有很大落差。日前,Elon Musk 與知名遊戲實況主 NikoWrex 對話時承認,自己的確有花錢請人幫他練等升級,並直言不少頂級玩家都有請人代練角色⋯⋯

其實代練角色並不是新鮮事,在 20 多年前線上遊戲開始盛行時,就已經有玩家會找人代練角色,買賣裝備亦成為一個半公開的地下產業。不少玩家甚至能透過代練及買賣裝備來實現財富自由。當然我們都很理解作為全球首富的 Elon Musk,每日都要處理旗下包括 Tesla、SpaceX、社交平台 X (Twitter) 、人工智能公司 XAi、隧道建設公司 Borning Company,與及腦機介面技術公司 Neuralink 的業務,現在更要帶領新任政府的效率委員會,去改善美國政府的施政及營運效率,應該沒太多時間去玩遊戲吧。不過網民普遍認為只要 Elon Musk 一開始就說清楚,就不會引發如此大爭議,看來網友對 Elon Musk 還是很包容的。

《ZCOPE最新影片:

機動戰士 Gundam GQuuuuuuX 電影版上映・網友比較三代機設


新一輯《機動戰士 Gundam GQuuuuuuX》將於今年稍後時間播映,今次的作品是由《新世記福音戰士》的 Studio Khara 和 Sunrise 共同製作,在電視播放之前,由部分集數重新編排及剪輯的劇場版《機動戰士 Gundam GQuuuuuuX -Beginning-》亦於 1 月 17 日於日本上映。據日本的消息,新作的票房和評價都相當亮眼,不過很多人對新作的機設,都有不少的意見,有網友更將三代 Gundam 的機設作比較,作為 Gundam 粉絲的你,又有甚麼感想呢?

三代 Gundam 的機設,分別由大河原邦男、角木肇(即高達模型的 Ver.Ka)及今輯的山下育人負責。大河原老師筆下的高達設計,是以日本戰國的武士為藍本,線條相對簡約粗獷,感覺較接近 70、80 年代傳統機械人動畫的風格。而角木肇老師的設計,基本上是根據大河原老師的設計作修改,機體會略為纖瘦一點,線條更突出,亦會將原設計中,一些包括關節及裝甲中不合理或不協調的部份作修正及改良。

相比起來,曾擔任《新世記福音戰士》及《戰鬥妖精雪風》設計的山下育人老師,其設計就大膽破格得多。很多人都覺得新機體的設計似 EVA 多於 Gundam,尤其機體的瘦身程度,比起過去兩輯高達作品《鐵血孤兒》及《水星魔女》更甚,甚至有網友笑問新機體是否「營養不良」。而在預告片中出現的紅色 Gundam 頭部真的有點像劇場版《新世記福音戰士》中的新 2 號機。

在預告片中出現的紅色 Gundam 頭部真的有點像劇場版《新世記福音戰士》中的新 2 號機。

今次《機動戰士 Gundam GQuuuuuuX》的故事,改寫了原有「一年戰爭」的發展,講述自護打敗聯邦軍的五年後,即 UC0085 年,一座並未加入自護勢力的太空殖民星裡面,女高中生主角天手讓葉,與難民少女娜安相遇後被捲入非法 MS 決鬥競技「軍團戰(台版稱為「戰團對決」)」中,並駕駛著最新型 MS:Gundam GQuuuuuuX(諗作 Geek Axe)進行戰鬥,而被通緝的神祕 MS「Gundam」駕駛員修治也出現在她們面前⋯⋯

《ZCOPE最新影片:

為出親生仔 Android XR 眼鏡招兵買馬?Google 收購 HTC 部分 XR 研發團隊

VIVE Focus Vision XR 裝置
VIVE Focus Vision XR 裝置

HTC 宣布與 Google 簽訂在 XR 方面的合作協議,Google 以 2.5 億美元,買下 HTC 部分 XR 事業,部分 HTC XR 研發團隊成員將過檔 Google,HTC 亦會向 Google 授予 XR 方面的智慧產權非專屬授權讓他們使用。這是繼去年底 Google 發表 Android XR 作業系統和 XR 計劃之後又重大舉動。HTC 就表明會持續發展 VIVE XR 方案和產品。

今次可如果說是 2017 年 Google 買下 HTC 手機研發團隊發展 Pixel 手機的事件翻版。據台灣傳媒引述業內人士消息,HTC 團隊將約有 1/3 員工加入 Google。交易預計會在今年第一季完成。HTC 指簽署協議後將與 Google 探討未來合作機會。

雖然賣走部分研發人員,不過該公司就指協議可進一步強化 HTC 在 XR 生態系統發展的策略,並能精簡產品組合。該公司表示會持續投入未來 VIVE XR 全方位解決方案產品開發,如 VIVE Focus Vision 等產品,並持續建構虛擬實境生態系統。

另一方面,Google 去年底就宣布了他們再次發展 XR 產品的計劃,除了發表 Android XR 作業系統外,還展示了與 Samsung 合作的 XR 頭戴裝置 Project Moohan,及 XR 智能眼鏡的原型,並將結合 Gemini 人工智能功能。

香港業務未受影響 明起與知專合作搞藝術體驗展

據消息指香港 HTC 方面一切如常,收購沒有對香港業務造成影響。HTC 香港將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合作,1 月 24 日起舉行沉浸式藝術體驗展《巴黎 1874 ‧ 印象派之夜:一場虛擬實境藝術之旅》,以慶祝印象派誕生 150 周年。展覽會以 HTC 的 XR 裝置讓參觀者以第一身視角置身於 1874 年畫展的開幕現場,享受一段時長 42 分鐘的觀影體驗。

《巴黎 1874 ‧ 印象派之夜:一場虛擬實境藝術之旅》

展覽時間:2025 年 1 月 24 日至 5 月 11 日
開放時間:10:00 – 20:00(每週二休館)
展覽地點:將軍澳景嶺路 3 號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港鐵調景嶺站 A2 出口)
語言選項: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
票價:港幣 80 元
購票網站:Klook

《ZCOPE最新影片:

【ZCOPE】速睇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 新機 AI 功能

Samsung Galaxy S25 系列正式推出,今次可以係預覽會上抽到小小時間同大家講下幾個今年新手追加新功能,當然都係離不開 AI,有無邊個功能會幫到大家?


ZCOPE 友加入頻道!請大家多多支持!!!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UHQK4Zv55dusPVfdy0jGw/join

YouTube: 按此
Telegram: 按此
IG: 按此
FB: 按此
Twitter: 按此

Galaxy Unpacked 派彩蛋 預告 S25 Edge 單挑 iPhone 17 Air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發表
Samsung Galaxy S25 Edge 發表

Galaxy S25 系列正式曝光,但如有留意「Galaxy Unpacked」發佈會最後十數秒,就會發現有彩蛋出現,當大家還未消化完 S25 新機的時候,竟突然殺出多一部新機的預告,竟然是……

日前 Samsung 舉行的「Galaxy Unpacked」發佈會,正式宣佈最新的旗艦 Galaxy S25 系列,三個型號分別為 S25、S25+ 及 S25 Ultra,當發佈會去到尾聲時,宣佈完 S25 系列的售價、發售及預售日期之後,連主講嘉賓的字幕都出埋後,畫面突然再現,並有聲音說出:「你以為完場?其實仲有嘢睇呀!」

然後再說:「嚟緊仲有部你哋未見過,集頂尖技術、時尚、功能強勁及獨特設計於一身嘅新機,就係 Galaxy S25 Edge!」,一講完現場隨即起哄,畫面出現一些零部件相片,正是 S25 Edge 所用的零部件,然後再播放 S25 Edge 的模擬組裝片段,最後見到的是一部超薄的新機,及打出「Galaxy S25 Edge」字樣,經過這一分多鐘的最後高潮,發佈會亦正式完結。

可惜官方並無提到更多相關資訊,連下次 S25 Edge 的發佈日期也沒有,純粹吊吊大家癮,預告 S25 系列仍有一個殺著,用來單挑傳聞多時的 iPhone 17 Air,而消息稱 iPhone 17 Air 最薄位置只有 5.5mm,未知 S25 Edge 又有幾薄呢?

依發佈會中的零部件相片及片段可見,S25 Edge 只有雙鏡頭,雙鏡組合部份頗為凸出,機背採用反晒光的鏡面設計,最後從機側看到 S25 Edge 機身極之纖薄,究竟 S25 Edge 又能否挑戰成功呢?就要拭目以待。

最新影片

Galaxy S25 系列登場 AI 深化功能上手速試

Samung Galaxy S25
Samung Galaxy S25

自去年開始,Samsung 的「Galaxy Unpacked」發佈會推前至 1 月舉行,早前於 CES 的發佈會中,「Galaxy Unpacked」亦已預告「Galaxy Unpacked」會於美國時間 1 月22 日舉行,話咁快,新一代的旗艦手機 Galaxy S25 系列於今日正式曝光!編輯部也有實機上手,並試玩過 Galaxy AI 功能,即刻同大家睇睇 S25 這系列的新機。

S25 系列延續 S24 系列的做法,分為三個型號,由最基本的 S25 到中階的 S25+,最頂級的當然就是 S25 Ultra。全型號都內置 Qualcomm 最新的 Snapdragon 8 Elite Mobile Platform for Galaxy 專屬八核處理器,有助結合 Google Gemini 的 Galaxy AI 運算能力,並支援 5G、Wi-Fi 7、Bluetooth v5.4,並有 IP68 防塵防水等級,採用 Dynamic AMOLED 2X 屏幕,更新率最高達 120Hz,今次的記憶體一律為 12GB,連最基本的 S25 也是,主要是為應付 Galaxy AI 運算,操作系統為 Android 15 配合 One UI 7 自家介面。

S25 Ultra 穩中求勝

最注目的 S25 Ultra,機身跟上一代 S24 Ultra 看似分別不大,但魔鬼在細節裡,首先 S25 Ultra 的機身用上圓角設計,長度微增 0.5mm 至 162.8mm,闊度則減少 1.4mm 至 77.6mm,厚度也微減 0.4mm 至 8.2mm,未知是否機身變得更薄,令鏡頭感覺更為凸出,機身重量也由 232g 減至 218g,而用上 Corning Gorilla Armor 2 的屏幕也由 6.8″ 稍微增大至 6.9″,屏佔比也進一步提升,能做到更窄更薄實在不易。

至於鏡頭方面,後置鏡組合只有超廣角鏡(0.6×)的像素提升至 50MP,等效焦距為 13mm,廣角主鏡及遠攝鏡也維持 S24 Ultra 的 200MP、50MP(5×)及 10MP(3×),前置鏡頭也是 12MP 無變;電池同樣為 5,000mAh,但官方公佈影片播放時間則較 S24 Ultra 多一小時達 31 小時。

至於之前傳聞 S-Pen 放棄使用 Bluetooth 也得到證實,由於 S-Pen 沒有電池,也是令 S25 Ultra 進一步變輕的主因之一,但卻因此放棄了一些隔空操作,甚至連拍照時的快門也沒有了,相信難免令不少 Ultra用戶失望。

S25 Ultra 機身顏色有鈦金屬藍、鈦金屬黑、鈦金屬灰及鈦金屬銀,而 Samsung 網上商店獨佔顏色有鈦金屬灰黑、鈦金屬灰綠及鈦金屬粉金,美國售價 256GB 為 US$1,299.99(約 HK$10,160),512GB 為 US$1,419.99(約 HK$11,090),1TB 為 US$1,659.99(約 HK$12,970),香港將於 2 月 4 日正式推出,但售價待定,值得留意是香港的 1TB 版本,記憶體為較多的 16GB。

想更了解 S25 Ultra 的 AI 功能,可以看看編輯部試玩的影片:

S25 Ultra 規格及售價:

處理器:Qualcomm Snapdragon 8 Elite Mobile Platform for Galaxy, Octa Core
操作系統:Android 15  with One UI 7  
屏幕:6.9” QHD+ Dynamic AMOLED 2X @1-120Hz
鏡頭:200MP Wide + 50MP Ultra Wide + 50MP Zoom、12MP(前鏡)
記憶體及容量:16GB + 1TB、12GB + 512GB、12GB + 256GB
連接:Wi-Fi 7、Bluetooth v5.4
電池:5,000mAh
其他:IPX68、S-Pen
體積:77.6 × 162.8 × 8.2mm
重量:218g

售價:$13,398(S25 Ultra 16GB+1TB)
$10,898(S25 Ultra 12GB+512GB)
$9,898(S25 Ultra 12GB+256GB)
網址:Samsung.com

S25、S25+ 更細更薄

至於 S25 及 S25+ 跟上一代的分別更少,除了可用到 Galaxy AI 新功能,以及換上新處理器外,機身也更細更輕,S25+ 只有 190g,比 S24+ 輕 4g,機身也輕微縮細及變薄;S25+ 美國售價 256GB 為 US$999.99(約 HK$7,810),512GB 售價為 US$1,119.99(約 HK$8,750)。

至於基本的 S25 也薄了 0.4mm 至 7.2mm,重量微減 5g 至 162g;S25 美國售價 128GB 為 US$799.99(約 HK$6,250),256GB 為 US$859.99(約 HK$6,720),由於美版無 512GB,但以 S25+ 同級容量的售價推算,512GB 售價為 US$979.99(約 HK$7,660)。注意:香港售價日後當官方作出公佈後會再更新。

S25 及 S25+ 的電池也維持 4,000mAh 及 4,900mAh,但影片播放時間也比上一代多一小時,而兩個型號的顏色都有霧軍藍、霧砂灰、霧冰藍、霧果綠,而 Samsung 網上商店獨佔顏色有霧黑藍、霧粉金、霧緋紅,兩機也將於 2 月 4 日正式推出。

Galaxy S25+ 規格及售價

處理器:Qualcomm Snapdragon 8 Elite Mobile Platform for Galaxy, Octa Core
操作系統:Android 15  with One UI 7  
屏幕:6.7” Dynamic AMOLED 2X @1-120Hz
鏡頭:50MP Wide + 12MP Ultra Wide + 10MP Zoom、12MP(前鏡)
記憶體:12GB
容量:512GB、256GB
連接:Wi-Fi 7、Bluetooth v5.4
電池:4,900mAh
其他:IPX68
體積:75.8 × 158.4 × 7.3mm
重量:190g

售價:$8,598(12+512GB)、$7,598(12+256GB)
網址:Samsung.com

Galaxy S25 規格及售價

處理器:Qualcomm Snapdragon 8 Elite Mobile Platform for Galaxy, Octa Core
操作系統:Android 15  with One UI 7  
屏幕:6.2” Dynamic AMOLED 2X @1-120Hz
鏡頭:50MP Wide + 12MP Ultra Wide + 10MP Zoom、12MP(前鏡)
記憶體:12GB
容量:512GB、256GB、128GB
連接:Wi-Fi 7、Bluetooth v5.4
電池:4,000mAh
其他:IPX68
體積:70.5 × 146.9 × 7.2mm
重量:162g

售價:$6,898(12+512GB)、$5,898(12+256GB)
網址:Samsung.com

新 AI 功能試玩

《視覺創作工作箱》生成圖片

《媒體瀏覽器》製作精華影片

《通話助手》通話變文字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