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264

【場料】Intel Core Ultra 200V 真的大反擊?ASUS 首款淨 U 機登場

ASUS Zenbook S14
ASUS Zenbook S14

自從 Apple 棄用 Intel CPU 後,Intel Ultra 系列就勢在必行,而經過上代架構的磨合,新一代的 Core Ultra 200V 就迎來大改革(編按:Intel 稱之為 Core Ultra 行動處理器 Series 2),低功耗的表演非常強悍,令不少用家期待新 Notebook 的定價。而 ASUS 就是目前場中首批用到 Core Ultra 200V 的 Notebook。不過,這台僅有 CPU 的 Zenbook S14,在用到 Core Ultra 7 258V 在配上 32GB LPDDR5 及 1TB,14 吋機身則用到 2.8K OLED 120Hz 觸控螢幕以及 1.2kg 重。以目前 ASUS 有舖定價 $17,998(官方建議零售價 $16,998),看來此粒 Core Ultra 7 258V 定價或者未如用家所想了,看到這裡的各位又會不會開始擔心 Intel 將來會不會被 Qualcomm 收購了……

最新影片

【場料】國行 8G3 大細摺街場齊冧價!全線 LEICA 鏡頭、最平唔駛 $6,000

Xiaomi MIX Fold 4
Xiaomi MIX Fold 4

相比強作頻出的 9 月份,踏入 10 月又將迎來手機界換代盛事。隨旗艦新機將分別緊隨 Qualcomm 與 MediaTek 新代晶片 Snapdragon 8 Gen 4 及 Dimensity 9400 推出,現時街場仍熱賣的 8G3 手機近日亦開始出現明顯降價跡象。

其中在 7 月中旬於國內發表的 Xiaomi 可摺疊螢幕手機 Xiaomi MIX Fold4 與 MIX Flip,自開賣至今於街場擁有不錯表現。其中僅在國內銷售、配備 8G3 晶片及 LEICA SUMMILUX 四鏡的書本式平板摺屏 Xiaomi MIX Fold4,標配 12+256 機型國行版在截稿時,於旺角先達、總統商場等地低位報價將在 $8,880 位置。

Xiaomi MIX Fold 4

系列高配儲存版本 16+512 跟 16+1TB 機型,截稿時街場報價亦下調至約 $9,880 及 $10,880 左右。現時標配 12+256 街場價相比國行 8,999 人民幣(折合約 $9,926 港元)便宜逾千港元;兩款高配機型街場價、相比國內售價 9,999 人民幣(折合約 $11,034 港元)及 10,999 人民幣(折合約 $12,137 港元)優勢同樣明顯。

Xiaomi MIX Flip

而有推出港版的小米 8G3 細摺 Xiaomi MIX Flip,國行 12+256、12+512 跟 16+1TB 三版本,截稿時國行版在先達等街場報價,分別約 $5,980、$6,980 跟 $7,680 左右。考慮到港行 MIX Flip 12+512 紫及黑色款,街場價亦降至約 $6,400 左右,除 256GB 標配價位稍具優勢(但儲存容量減半),其餘儲存配置相比下就未必更具價格吸引力。

Xiaomi MIX Flip

最新影片

富士通與 Supermicro 合作 研發綠色 AI 運算和液冷數據中心方案

Fujitsu supermicro

隨著 AI 的使用率與日俱增,對數據中心容量的需求比供應速度更快,耗電不斷增加卻成為挑戰,業界因而著手發展高效能運算技術及推動液體冷卻科技,以減輕數據中心的營運成本及對環境影響。富士通(Fujitsu)與美超微電腦(Supermicro)基於綠色 AI 運算,合作開發富士通基於 ARM 架構的 FUJITSU-MONAKA 處理器的平台及下一代綠色數據中心的液冷系統。

富士通和 Supermicro 將結合雙方的技術向市場提供新一代伺服務器產品組合。Supermicro 為伺服器設計的「建構塊」(Building Block)方法,可針對從雲端數據中心到邊緣應用的部署中,跨越 AI/HPC 與一般運算領域的特定工作負載,快速建立並認證各種伺服器。伺服器並整合富士通的 FUJITSU-MONAKA 處理器,確保在性能和電源效率方面均有出色表現,同時追求高可靠性、安全性和易用性,以及廣泛的軟件兼容性。FUJITSU MONAKA 是一款以 ARM 指令集架構為基礎的處理器,採用 2 納米晶片製造技術,預計在 2027 年發貨。

雙方還在液體冷卻科技合作,結合彼此的知識,進一步研發為伺服器機架而設的液體冷卻解決方案。另外,富士通子公司 Fsas Technologies 將在全球提供基於 AI 平台的 Gen AI 解決方案,結合 Supermicro 的 GPU 伺服器產品和實施支援服務,為數據中心營運商和企業提供服務。

最新影片

【場料】裸眼 3D 平板水貨叫價 8 千 紅魔平板 3D 探索版到港!

紅魔平板 3D 探索版
紅魔平板 3D 探索版

Redmagic 紅魔早前發表了「紅魔平板 3D 探索版」,而該產品於近日正式到港,據了解首批只提供 12GB RAM + 512GB ROM 版,開價為 $8,180。

Redmagic 紅魔平板 3D 探索版採用 12.1 吋 2.5K 144Hz LCD 電競屏,賣點是裸眼 3D 和 AI 人眼追蹤。配備主核時脈達 3.4GHz 的領先版 8G3 晶片組 ,搭載 800 萬像 + 1,300 萬像前後置雙 3D 鏡頭,內置 10,000 mAh 大電池並支援 66W 閃充等。

查詢:三禾電氣 (2374 0618)

最新影片

【場料】AMD X870 抵場 入門 $1,999 起 40Gbps 成賣點?

Asrock X870 Pro RS Wi-Fi
Asrock X870 Pro RS Wi-Fi

AMD Ryzen 9000 系列上月就正式登場,不過為配合新 U 的 X870 系列主機板就在本星期初才正式落場。如果有留睇規格的讀者可能已經知道「咩料」,在採用與 X670 相同晶片下,新的 X870 系列就提供上 40Gbps 的 USB 頻寬以及更多的 PCIe 5.0 Lanes。至於單 PCH 的 X870 及雙 PCH 的 X870E 均已發售,當中入門的 X870 為 Asrock Pro RS 系列,X870E 則是 $3,599 的 MSI MPG Carbon WIFI,若對比市價的 X670 系列,若會考慮 X670 的用家可直上 X870,不論價錢及規格也是完勝上代,筆者落場當日已經有客人砌 AMD CPU 選配 X870,至於 X870E 對比下就有一定差距,或者各位就可以再考慮了。

Asrock X870 Pro RS Wi-Fi:$1,999
MSI MPG Carbon WIFI:$3,599
查詢:正都

最新影片

【場料】愈窮愈多平價舖 !? 黃金外圍再添「特賣場」

愈窮愈多平價舖 !? 黃金外圍再添「特賣場」

香港經濟跟消費景氣相信有外出的讀者或者都知道,雖然腦場或者多了吉舖,但是在旁邊主打平價的「特賣城」就愈做愈有,就如兩餸飯一樣。而近日黃金腦場外原本空置半年的電視舖就新開張一家「特賣場」,應該是腦場附近第三間的電子雜貨特賣舖了。由於新開張筆者眼見貨架未算迫滿貨物,而且在黃金後門位置,暫時人流不算太多,但也有不少路經的途人進入,相信若食飯時間或者會有可將人流轉換到該舖位。不過,若要旺丁自然就是產品是否「平靚正」了。

最新影片

輕巧好戴唔漏聲 Nothing Ear (Open) 開放好聲音

電子潮牌 Nothing 推出全新的 Nothing Ear (Open) 耳機 ,顧名思義 Nothing Ear (Open) 是一款開放式耳機,特別針對市場上同類產品的不足之處加以改良,輕效好戴之餘,音色表現亦教人驚喜,更重要是可將聲音洩漏減至最低,確保隱私。

Ear (open) 沿用 Nothing 品牌纖薄透明的設計,耳機重量只有 8.1g,是目前市場上最輕巧的開方式耳機之一。支架採用三點平衡設計,矽膠耳掛內加入輕巧的記憶金屬,讓耳掛即使被扭曲拗彎後亦能回復原有形狀,並提供穩固、無重感的佩戴體驗,適應任何耳型使用。另外, Nothing Ear (Open) 亦採用修長薄身設計,厚度只有 19mm,即使女士們放在小手袋也很方便。

Nothing Ear (Open) 採用 14.2mm 階梯式驅動單元,新的驅動元件不單比同類耳機產品輕近 30%,並能讓聲音更準確地傳送到用家耳內。配合自家開發的鈦塗層振膜技術,能提升耳機在中高頻的表現。

當然作為開放式耳機,大家最關心當然是「與眾同樂」的漏音問題,而 Nothing Ear (Open) 配備了聲音密封系統 (Sound Seal System) 和前後喇叭防漏音設計,能將聲音洩漏減至最低,初步試用後發現,耳機的防漏音效果相當出色,基本上小編完全聽不到身旁的用家正在播甚麼音樂。

至於通話方面,Nothing Ear (Open) 就 AI 降噪清晰語音技術,廠方以超過 2800 萬種噪音場景中進行訓練,令耳機在動話降噪的表現也很出眾,即使在 Cafe 內跟同事們作視像會議,通話效果亦不下於高階的入耳式真無線耳機。

操作方面,Nothing Ear (Open) 同樣支援 Nothing X app,可針對耳機的觸控操作進行設定,還可以精準地調節均衡器,來提升音色表現。

Nothing Ear (Open) 採用藍牙 5.3,支援 AAC 無線音樂編碼。初步試聽包括 YUNGBLUD 的《Abyss》、Evanescence 的經典作品《Bring Me to Life》,還有何芊芊的《情人未晚》,三首作品的風格都很大出入,編曲變化亦頗複雜。個人覺得,Nothing Ear (Open) 的音量相當充沛,低音相當厚重,中高頻表現遠比很多同類開放式耳機細緻。

小結

PCM Rating : 4.5 / 5

best performance 2022

作為開放式耳機,Nothing Ear (Open) 無論顏值、佩戴的舒適度及穩定性、音色表現、防漏音及通話效果,都較很多同類產品出色,唯一可挑剔是按壓操作有點難用,初用的朋友需要花點時間學習和適應。

PROS

  • 佩戴舒適,穩定性高,即使做運動也不易鬆脫
  • 音色表現、防漏音及通話效果出眾
  • 纖薄的充電盒,攜帶更方便

CONS

  • 開放式單元位置不設角度調校
  • 按壓操作有點難用

SPEC

  • 單元:14.2mm 階梯式驅動單元 + 鈦塗層振膜技術
  • 藍牙:Ver5.3
  • 編碼:SBC、AAC
  • 電量:8 小時(30 小時充電盒)
  • 充電插頭:USB-C
  • 防水防塵認證:IPX5
  • 重量:8.1g(耳機)
  • 售價:$1,199
  • 查詢:Synergy(3183 0168)

最新影片

Final Fantasy XVI PC 版 7800 XT 扮 PS5 PRO?

《Final Fantasy XVI》獨佔期限完結,早前推出 PC 版本,得益於更先進的硬件效能及技術,能夠呈現出比 PS5 主機版本更佳的效果,即使 PS5 PRO 要推出,也不可能勝過現時最強的 GF RTX 40 系列顯示卡,甚至支援完善的影格生成及升頻技術。

前代《Final Fantasy XV》獲得不錯成績,可算是多方面的成果。來到新世代《Final Fantasy XVI》,是為系列第一款正統派動作 RPG,戰鬥系統更加現代化,節奏要緊湊得多而且爽快度佳,但相對地簡化了不少系列本來的經典 RPG 要素,對集集爆機的忠實玩家是有一些衝擊。對未曾接觸過舊作的玩家,由於本作是獨立故事,因此沒有任何包袱。《Final Fantasy XVI》序幕有磅礡氣勢,及後發展算是王道方向,惟說不上很出色,加上角色外形比較傾向動作英雄思維,似乎不易擊中前作女性玩家芳心,要達到《Final Fantasy XV》的迴響不容易。

今集完全即時動作戰鬥,令到主流動作遊戲玩家更願嘗新投入,畢竟回合指令式 RPG 已不復當年,現在玩家時間有限要求爽快感,當中召喚獸之間的戰鬥雖然簡單(就是硬砌對方),但表現足夠磅礡,在大畫面遊玩感覺極佳,角色組合召喚獸技能施展亦相當華麗而且多變化。《Final Fantasy XVI》尚照顧到傳統「動作苦手」的 RPG 玩家,加入不少救濟功能如半自動輔助及劇情優先模式,不用太擔心遊戲難度。但遊戲內容豐富程度似乎比較難掌握,以動作遊戲而言算滿意,但若以 RPG 來評價是較薄弱一些。

召喚獸之間的戰鬥很是壯烈, 從沒想過可以直接操作開打而不是落指令

PC 版效能建議

《Final Fantasy XVI》PC 版是由原 PS5 主機版本的開發團隊負責,廣泛支援 PC 的 GPU 功能,包括:AMD FSR 3 及 NVIDIA DLSS 3,並包括兩者的影格生成功能,另有 Intel XeSS 1.3 及傳統式(TSCMAA + FSR1)。有預設 4 種畫質:低、中、高、頂級,並可以自定各項。

於高階顯示卡如 GF RTX 4080 Super,4K 解像度「頂級」畫質,如不啟用升頻功能,平均亦不過 45fps 左右,已完勝 PS5 版的「畫質模式」。加上 DLSS 3 「效能」可升至 80fps 水平。進一步配合影格生成,更可見 120fps 水平。建議玩家在支援影格生成的顯示卡,同時啟用「動態解析度」,「幀率設定」可使用 144fps 或 72fps。

7800 XT 扮 PS5 PRO?

PS5 版本的畫質大概於 「中」、「高」水平,並有極進取的「動態解析度」,部分場合畫質明顯下降。來到 PC 版使用部份 GPU 規格接近 PS5 PRO 的 RX 7800 XT,設定為 4K「高」畫質 FSR3 及目標幀率 60fps,表現綽綽有餘,尚未啟用影格生成已經十分不錯。舊卡要跑「中」畫質 60fps 也沒大問題。

最新影片

《暗黑破壞神 IV 憎恨之軀》邪惡蔓延新章 團隊解構資料片設計理念

《暗黑破壞神 IV》的資料片《憎恨之軀》上線,玩家會繼續在本篇未完的旅程,試圖封印三大魔王之一墨菲斯托,前往全新叢林地區納漢圖,並可以使用新職業「靈魂師」對抗地獄大軍,加上之前數個賽季的系統翻新,令遊玩環境更完善,一直猶豫的玩家大可一步到位,然而邪惡不會在此終結。

叢林納漢圖:溫暖卻感哥德式恐怖

在主角打倒莉莉絲後,《憎恨之軀》讓玩家追上涅芮爾的步伐,卻又陷入墨菲斯托的計謀。雖然資料片故事流程不太長,但對往後系列的走向似有重大安排。使用即時渲染的劇情演出亦比本篇有明顯提升更為生動,特別是資料片強調「黑暗腐化」的主題,對環境及生物被黑暗物質腐化的效果甚佳,在大屏幕遊玩完全可以感受到腐化物的脈動扭曲與噁心感。

團隊首席設計師 Rex Dickson 稱,在設計納漢圖時要呈現暖色調感覺,又具經典哥德式恐怖主題,並融入《暗黑破壞神 II》的元素。而且對人類陣營之間的角力與心理扭曲等都有多加描寫令劇情更陰暗。納漢圖地區同樣廣闊,有不少新地城及小地窖及事件區域等讓玩家探索,部分迷宮的玩法也特別令人有印象。

「靈魂師」似武僧?

「靈魂師」是敏捷主屬的近戰職業,使用長柄類武器為主,持續攻擊敵人會產生精力作為攻擊技能資源,並不會像野蠻人的怒氣般消退,令筆者想起三代武僧的印象。遊戲總監 Brent Gibson 解釋,團隊想創造一個使用武術為主的職業,所以採用靈巧很合理。至於是否像武僧,其實在魂靈師身上也能看到來自多個職業的靈感,相互結合後令這個職業變得十分獨特,而且遊玩方式也有別於其他職業。

靈魂師的職業天賦有 2 次機會選擇魂靈守護者,以強化或結合不同魂靈守護者提供的增益效果,加上「力量聖典」提供的可收集刻印效果,輔以傳奇及獨特物品相乘,能產生出強大的效果及更多流派變化。

留意遊戲角色等級和巔峰面板系統皆有大翻新,即使沒有資料片亦會套用。首席線上平衡設計師 Colin Finer 解釋變動是希望玩家所有現存的分身和未來角色,都能從同樣巔峰等級池受益,能夠更快追趕上主要角色的遊戲終局進度。

符文與傭兵

另一個提高自由度的系統是在《憎恨之軀》加入的「符文之語」,與二代類似但相對比較直觀,需要佔用防具 2 個孔,分為儀式(發動條件)及咒法(效果)任意組合,全身最多可以有 2 套符文之語使用。咒法可以是其他職業的技能,進一步玩出更多花樣。收集到額外符文可到珠寶匠合成高階符文或是遠古秘傳獨特裝備(紫裝)。

Colin 進一步解釋,符文效果是有受二代啟發,如竊取其他職業魔法的能力。但團隊不希望玩家最後只追求符文物品,以免限縮流派多樣性和創意,目的是純粹用來額外加強流派而已。所以也就加入合成高階符文或是遠古秘傳獨特裝備(紫裝)的機制。

至於隨從角色在《憎恨之軀》亦進化成為傭兵,角色設定獨特有小劇情任務外,戰鬥時跟隨會有前衛與後援定位,並設友好度會解鎖獎勵等級與技能,以及相關任務獎勵的易物功能,提升入手傳奇裝備的機會。

Rex 補充在線上組隊中,各玩家可指派 1 位後援傭兵,其作用是想傭兵配合玩家的流派,讓玩家的技能效果有加乘更加強大,而不是期待他們為擊殺力量來源,可作為加速和/或能幫助推動進度。團隊會評估社群反應,再決定未來是否加入新功能。

新特殊地城

主線完結後的遊戲不外乎刷世界事件、地獄浪潮和雕紋強化的地城,資料片中再有「庫拉斯特荒城」,是個節奏緊湊的獨特地城,玩家可以直接進入,或是提供「貢品」和「協議」,以改變獎勵及懲罰,限制最終開箱掉落的物品附帶指定類型獎勵。進入荒城後有時間倒數,玩家要擊殺特定魔物延長計時,並盡量點燃火盆提升獎勵評級。當玩家實力達到 60 級(苦痛 I),將可以組隊挑戰多人合作的終極地城「黑暗堡壘」,此地城必須組隊進行不可單刷,Rex 表示黑暗堡壘是個龐大而嶄新的想法,會評估社群反應後再決定後續。

經過數個賽季的系統改善及玩家回饋意見,《憎恨之軀》資料片改版後遊戲的完成度已極高,玩家建立流派打法自由度更好,節省管理巔峰面板等的時間,新職業「靈魂師」的天賦組合加上裝備,也令其可以專注單項,或是多項精通靈活切換應對場合,對終局組隊會有明顯效果。但邪惡永不息止,故事還會繼續下去,在首發當時抱觀望的新舊玩家,都值得隨《憎恨之軀》再入地獄,回鍋玩家也會有新體驗。

《暗黑破壞神 IV:憎恨之軀》付費資料片將在 10 月 8 日各平台推出,需要已擁有《暗黑破壞神 IV》主遊戲。

最新影片

能「玩」的動畫 VR 互動電影《機動戰士 Gundam:銀灰的幻影》

機動戰士 Gundam:銀灰的幻影

由日本 Bandai 與製作過多套 VR 作品的法國製作公司 Altas V 合作製作的 VR 電影《機動戰士 Gundam:銀灰的幻影》,正式在 Meta Quest 平台推出。觀眾除了可以第一身以故事主人翁身份體驗《機動戰士 Gundam UC》拉普拉斯事變前後的明爭暗鬥之外,還可以第一身鑑賞 1:1 比例的機動戰士名機,並附有 MR 射擊遊戲,可以拿著小高達在現實空間迎戰從四方八面攻入房間的敵方機動戰士,活用 Meta Quest 各項功能。

官方稱本作是首套互動電影動畫,採用嶄新的表達手法,以全 3D Toon Shade(卡通渲染)角色來演戲,而觀眾就在場景中觀看戲情推移。雖然劇中鏡位會不時轉換,不過鏡位佈置得宜,不會令觀眾頭暈轉向去找尋畫面的重點。反而因為 VR 頭戴裝置是以 3D 視角來觀看,角色們又在觸手可及的身邊,機動戰士的巨體則具威壓感,投入感不錯。觀眾大可調整視點去察看場景中的物件、人物和機動戰士。

有時劇情會需要觀眾以主人翁的身份採取行動,例如避開礙障物移動、與其他角色互動,和駕駛機動戰士戰鬥等,不過要求並不嚴謹,要 Game Over 也不容易,不用太擔心過不了關而無法觀看後續劇情。

雖然作品本身是坐著觀看的,不過由於有很多動作都需要向前按或推,有時又需要轉身觀看,所以欣賞時最好在前面預留多些空間。

故事大綱

《銀灰的幻影》由多輯《JOJO 的奇妙冒險》和《工作細胞》等動畫的導演鈴木健一執導,《機動戰士高達 庫克羅斯.德安之島》的壽司擔當角色設計,明貴美加作機械設計。

故事始於宇宙世紀 0096 年。在三年前的第二次新自護戰爭中,馬沙想將阿古捷斯推向地球,主人翁就曾與阿寶一起,參與將阿古捷斯推離地球引力的行動。在行動中僥倖生還後,主人翁加入了既不屬於聯邦、亦不屬於自護的秘密僱佣兵組織 Argent Keil 擔當駕駛員。組織受聯邦政府秘密委托,本來要去暗殺與暗中串通自護的聯邦高官,但出擊前部隊卻受到聯邦軍的積根部隊襲擊,主人翁只有乘上 Argent Keil 秘密收藏的銀色高達:DELTA ZAYIN 出戰⋯⋯

角色選擇又是「政治正確」

軟件的主選單是在主人翁的房間電腦,互動電影部份支援語音和字幕的語言選擇,但只支援英語和日語。觀眾亦可以選擇主人翁的身裁和聲線,但不能選擇「性別」。故事與最近引起不少討論的《勇者鬥惡龍 3》重製版一樣跟隨「政治正確」的做法,身裁和聲線有 Type A 和 Type B 選擇(對,不是「男」和「女」),而且互不關聯,所以大家大可選擇 Type A 身裁 Type B 的聲線,幸好配起來也不太古怪。

值得留意的是揀選 Type B 聲線的話,配音將會是在《葬送的芙莉蓮》中聲演芙莉蓮的種崎敦美,粉絲該知道怎麼選擇吧?

機動戰士操作常改變

在劇中觀眾有很多機會操控制主角機 DELTA ZAYIN,不過它的操控很不統一,基本上是使用頭部移動來瞄準,而開槍射擊、揮劍和舉盾防禦則是推前駕駛座上的操縱桿。但要留意無論槍、劍或盾,使用一次都要等「回電」,所以不能隨便亂揮亂射。而機動戰士的移動則是最混亂的部分,有時使用要用左右操縱桿調節左右引擎噴咀輸出來控制軌道,有時則用眼注視畫面上的標記來移動。其他物件的操控就要聽劇中人的提示。

MR 模式房間大小有要求

《銀灰的幻影》除了主內容的互動電影動畫外,還有兩個 MR 模式,分別是 MR 戰鬥和 MR 畫廊,兩個模式都有別於互動電影的靜止坐下模式,而需要房間規模的活動空間,需要掃瞄房間布置。房間不需要太大,但不能有太多家具阻礙移動和轉身,否則程式不會開始。

MR 戰鬥

這個模式的玩法有點像 Quest 3 推出時的示範 MR 遊戲《First Encounters》,玩家在現實的房間中,敵人的機體進攻過來,玩家要控制小型的元祖高達來迎戰一波又一波的進攻。遊戲有多個章節和難度,也不算很陽春。由於自機和對手都是高達迷熟悉的機動戰士,加上有扣血、拾取特殊武器、防護罩等要素,玩起來比《First Encounters》投入得多。

MR 畫廊

這個模式的使用者介面有點像《Gundam 創戰者》中的系統,有一個擺放機動戰士 Action Figure 的架和一道通往機庫的傳送門。兩個物件只要抓取手柄都可以搬移來遷就房間,只要預留幾步路的空間以通過傳送門進入機庫就可以。

Action Figure 架上有眾多著名的機動戰士可供選擇,包括元祖高達、自護號、𝜐 高達、沙薩比等。大家可從 Action Figure 架上㨂選想看的機動戰士,把它抓放到傳送門旁的台座,傳送門另一邊的機庫就會出現等身大的該機體,大家可以穿過傳送門進入機庫,用鋼索槍移動到機庫不同位置來鑑賞。在 1:1 比例下,各機動戰士都相當有威勢。機體雖不至於精密,但細節亦頗多,只可惜不能與它互動,例如進入駕駛艙之類。期待將來會有更多控制機動戰士的 VR 遊戲推出。

機動戰士 Gundam:銀灰的幻影

  • 平台:Meta Quest 2/3S/3
  • 售價:US$17.99(約港幣 $140)
  • Meta Quest Store 頁面:按此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