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打印技術愈趨成熟,由以往在工業及設計上使用,到現在普羅大眾都容易接觸。但市場缺乏打印來源,傳統 3D 掃描器昂貴及難於操作是問題之一。專門研究影像技術的鄧永盛、康冠麟和黃德銘,創辦 S Square 並利用紅外線鏡頭開發平價 3D 掃描技術,正好為 3D 打印提供更多來源,亦藉此開創新商機。
隨著 3D 打印流行,提供來源的 3D 掃描器也愈來愈多,大型至人等身高的設備,到小型的手提式裝置也有。不過鄧永盛認為,現有的掃描器在操作上不及其開發的 SenseObjects 3D 軟件簡單方便。軟件配合紅外線鏡頭,經過簡單的調校設定,便能掃描物件。他指出,這組合可造出不同類型的 3D 掃描方案,既輕巧又快速,甚至極具趣味。
擺脫專用鏡頭 黃德銘補充,比起市場上的大型掃描器,SenseObjects 3D 具備低成本和高彈性的優勢。由於軟件可支援大部分紅外線鏡頭,包括 Xbox 的 Kinect,甚至 Intel 新一代的 RealSense,即可組成 3D 掃描器。利用兩、三個紅外線鏡頭,就可組成一個輕巧的 3D 掃描器,空間視乎物件的大小而定,彈性甚高。如要快速的全身掃描,用六個鏡頭,加上轉盤,只要轉一圈,便能收集足夠數據,數分鐘內即可製成 3D 模型。
「毋須專用的紅外線鏡頭,令 3D 掃描器的成本大幅下調。SenseObjects 3D 設有較正功能,用專屬圖案執行一次較正功能,讓各鏡頭了解本身的位置,便可作 3D 掃描。若 3D 模型要更仔細,例如重疊陰影部分,只要針對性地加入鏡頭掃描便可。」
Body360的設計十分簡單,用六個鏡頭擷取全身影像製作模型。
Body360透過多個鏡頭攝取全身影像,不消數分鐘便造出3D模型。
從 App 變 3D 掃描 他們三人想到開發 3D 掃描器,源自開發流動電話應用程式。康冠麟表示,S Square 在 2010 年初成立,早期專門開發流動程式,除了為企業編寫程式,還推出旗艦軟件 PicArts Photo Studio,讓平面照片變成立體。惟意念創新,但未受大眾歡迎,推出超過兩年未獲佳績。」
不過,這應用程式讓他們找到另一個全新的市場,因 3D 打印興起,卻欠缺打印來源。「做一個可打印的 CAD 檔案太花時間,市面上亦欠 3D 掃描技術,阻礙 3D 打印的發展。」
兩年前,他們基於 PicArts Photo Studio 的影像處理技術加以發展,成為 SenseObjects 3D 軟件,為 3D 打印提供最直接的應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