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圖上探索時的感覺跟《Final Fantasy XV》等類似,也會有一些不太難的場景解謎要求玩家完成,而遇敵也是即時動作戰鬥,類似《NieR: Automata》、《Bayonetta》等。使用輕、重攻擊鍵組合進行連招、進行地上及空中打鬥。隨進度也會取得特殊能力及變身,而且有技能樹可以成長,有長劍、大劍、雙頭槍、鐮刀 4 種武器可切換,主角的武器可以改裝加入不同配件,用以強化能力及自定外觀。不過打擊感或是特效處理仍有進步空間,部分時候畫面會顯得有點凌亂。而除了主線外,也會有一些挑戰關卡及平台動作挑戰等。遊戲在 PS5 上使用幀速優先的話,畫面會比較粗糙浪費了美術設定及角色場景細節,用畫質優先又影響戰鬥體驗,要 PS5 Pro 增強才可以配合 PSSR 升頻在兩者間取得平衡,遊戲也有提供 PC 版可以考慮。作為新晉工作室,作品就是比較多在細節上沒很好把握雕琢完善,所以看起來可以,玩起來不太差又總是差一點點細節。
作為一個智能手機品牌推出的無線耳機,除了音質表現之外,更重要是耳機和智能手機功能上的結合,特別是健康監測和 AI 語音助理功能,都是顧客考慮選購原廠耳機的原因。Samsung 今日就發表 Galaxy Buds3 FE,作為旗艦 Galaxy Buds3 Pro 的簡化版本,同樣保留豐富的 AI 助理功能,卻保持 FE 系到一貫的性價比特色。
Galaxy Buds3 FE 延續了 Buds3 系列的 Blade Design 設計語言。
保留 Blade 設計外型
Galaxy Buds3 FE 延續了 Buds3 系列的 Blade Design 設計語言,輪廓上直接移植自 Buds3 Pro 的入耳式耳塞設計,優化耳塞的貼合性,在確保穩固不易掉落的同時,減輕長時間佩戴的壓力感。這種設計對於通勤、運動或長時間工作的用戶來說尤為重要。
在操作方面,Galaxy Buds3 FE 採用了直覺式的 Pinch & Swipe 控制設計,長按或掃動代表不同的操作動作,包括:
聲音部分是 Galaxy Buds3 FE 和 Buds3 Pro 最大的分別,Galaxy Buds3 FE 採用單一發聲單元,比起 Buds3 Pro 的雙單元設計,Galaxy Buds3 FE 改用 11mm 單一大型驅動單元,相比前代產品 Buds FE 單元尺寸提升了近 2 倍,這使得低音表現更加強勁有力,聲音層次感更為豐富。
Galaxy Buds3 FE 的主動降噪 (ANC) 功能是其最大亮點之一。據官方資料,這款耳機的降噪能力高達 32dB,收音咪和 Buds3 Pro 同樣有 6 個,接近旗艦級產品的表現水準。除了主動降噪,Galaxy Buds3 FE 還提供了環境音模式,可以讓用戶在不摘下耳機的情況下聽到周圍的聲音,適合在需要保持警覺性的場合使用。
清晰可靠的通話品質
在通話品質方面,Galaxy Buds3 FE 採用了 Samsung 的 AI 智能通話技術。耳機設計具有人因工學的麥克風佈局,能夠更精準地捕捉用戶的聲音,並通過 AI 演算法過濾環境噪音,確保通話聲音清晰明亮。
Galaxy Buds3 FE 和旗艦型號一樣有 Samsung 的 AI 智能通話技術。
Galaxy AI 加持的智能體驗
作為 Samsung 生態系統的一部分,Galaxy Buds3 FE 支援 Galaxy AI 功能,當配合支援 Galaxy AI 的 Samsung 智能手機使用時,用戶不用拿出手機,就可以從耳機中體驗到即時翻譯功能,讓跨語言溝通變得更加便捷。
配合 Samsung Galaxy AI 智能手機,可以經 Galaxy Buds3 FE 進行即時翻譯,不用拿出手機。
此外,耳機還支援「免持語音控制」功能,Galaxy Buds3 FE 對應 Google 的 Gemini 智能助理,用戶可以通過語音指令控制音樂播放、接聽電話或啟動手機上的語音助手,作控制電話或者進行重要事件紀錄,進一步提升了使用便利性。
Galaxy Buds3 FE 提供兩種顏色選擇:經典石墨黑和時尚霧灰白。在定價策略上,Galaxy Buds 3 FE 售價為 HK$998,定位明確針對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其定價相比旗艦型號 Galaxy Buds 3 Pro 低約 30-40%,但保留了大部分關鍵功能。
去年 Google 被美國法院盯上,裁定其用獨家協議非法維持搜尋引擎與搜尋廣告市場壟斷地位。之後美國司法部指出 Google 可能要賣掉 Chrome 瀏覽器等業務,令市場相當關注,而近日終於有正式裁決。簡而言之,美國法院裁定,Google 毋須分拆出售 Chrome 瀏覽器,但不得再與其他電子設備生產商或系統商簽訂合約,要求對方獨家預設 Google 搜尋引擎。同時,Google 須向競爭對手開放部分搜尋數據,以促進市場競爭。
Google 此前因壟斷搜尋及廣告市場,面臨出售 Chrome 瀏覽器的危機,Perplexity、OpenAI 及 Yahoo 等競爭對手更公開地虎視眈眈,欲趁機收購 Chrome 以擴展勢力。幸好最新裁決讓 Google 保住 Chrome,毋須分拆業務。日後 Google 仍可與電子設備製造商或系統廠商等簽訂協議,在個別產品或系統預裝 Chrome 為瀏覽器,但卻不得強制預設 Google 為搜尋引擎。
Google Chrome 是目前市佔最高的瀏覽器,今次 Google 逃過一劫毋須出售 Chrome,但卻同時要接受其他判決條款,絕對不輕鬆。
對眾多電子設備製造商及瀏覽器公司而言,今次 Google 的裁決可謂一場「勝利」。法院允許這些公司繼續從 Google 搜尋中獲取收益,同時擺脫 Google 作為獨家預設搜尋引擎的束縛。以 Apple 為例,Google 現時每年支付約 180 至 200 億美元的巨額費用,確保其搜尋引擎成為 iPhone 上 Safari 瀏覽器的預設選項。日後,雙方或需重新商議搜尋引擎選項或費用安排。
另一方面,Google 再無法透過協議排擠競爭對手,獨佔預設搜尋引擎地位,並須向競爭對手分享珍貴的搜尋數據。隨著 AI 瀏覽器迅速崛起,Google Chrome 未來甚或需開放 AI 助手或 AI 搜尋選項予其他競爭者,以避免再次陷入壟斷爭議,此舉無疑將削弱 Google 的市場影響力。據悉,Google 已計劃就裁決提出上訴,預料審理過程將耗時數年,期間相關裁決措施可暫緩執行,讓 Google 得以維持現狀,爭取喘息空間。然而,這對市場生態就未必是好消息,推動公平競爭的進程仍需視未來案件發展而定。
早於 2023 年,YouTube Premium 家庭 Plan 其實已明確規定,列明「所有成員與家庭管理員必須住在同一戶籍地址」,但以往 Google 官方「隻眼開隻眼閉」,鮮有嚴格執法。所以有些 YouTube Premium 訂戶,即使家庭 Plan 內的成員並非同住甚至遠在海外,都很大可能可以正常使用。
本來如果利用 AI 將一套近 30 年前的電影,作修復及畫質提升會是很好的選擇,不過作為片主的美亞娛樂,似乎有點「勇於創新」,竟想到將全套作品套上 AI 動畫效果,變成一套很 CG 的作品。而最大問題是,在美亞娛樂的 YouTuber 頻道,會有《高度戒備》的原版影片,在比較之下新的 AI 動畫版本,人物面相、畫面細節變得含糊,表情生硬,感覺相當粗製濫造。影片上架不到三日就已經有不少負評,而官方亦迅即將 AI 動畫版《高度戒備》下架,目前難以從 YouTube 上「欣賞」這套作品,不過我們仍可透過影片的截圖,感受一下 AI 的破壞力。另外,在電影評論 YouTube 頻道《梁仲文化 鳩寨Cult LEUNGCHUNGMANFA》會有該影片的評論及介紹。
AI 重製的電影作品 《高度戒備》,並以「AI 動畫化創香港電影先河」作招徠。
美亞娛樂的 YouTuber 頻道,會有《高度戒備》的原版影片。
AI 動畫版 《高度戒備》影片截圖
在比較之下新的 AI 動畫版本,人物面相、畫面細節變得含糊,表情生硬,感覺相當粗製濫造。
AI 動畫版《高度戒備》已被官方下架,已無法直接從 YouTube 上「欣賞」這套作品。
其實,生成式 AI 在影視製作上的確可大派用場,例如 Netflix 就表示有使用生成式 AI 去為旗下的電視劇作品製作特效畫面,也有不少 YouTuber 會利用 AI 去生成一些與影片內容相關的片段,以減少使用「罐頭式」的素材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可減省製作成本。同時荷里活亦嘗試利用 AI 進行影片修復的工作,而相信隨著如 Google Nano Banana、Grok Imagine 等創新的影像生成工具的出現,日後要用 AI 去處理影像效果會更得心應手,問題只是大家會不會認真花時間去學習如何活用 AI 來工作。
據報 Apple 即將推出新一代 Vision Pro 2 空間運算裝置,並且預計會採用還未正式發表的 M5 處理器。不過新裝置仍然具備第一代的特質:既重且貴。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過去已披露 Apple 打算在 2027 年推出減輕重量且售價親民不少的 Vision Air,他今日發表網誌,引述供應鏈的消息,預計 Vision Air 重量將會減少 40%,售價更降低逾 50%。
Apple Vision Pro 重量和售價為人詬病,預計 2027 年推出的 Vision Air 據報將減重 40%,便宜逾 50%。
現時 Vision Pro 的出貨量估計不足 40 萬台,但郭明錤估計,Vision Air 憑著其親民價格,出貨量有望於 2027 年達到 100 萬台級別。
國產 8K 眼罩美國賣得平過國內
不過市場未必會慢慢等待 Vision Air 推出才有反應,具備 Vision Pro 效能又較便宜的無線一體型 MR 頭戴裝置已經面世。近日海外的 VR 系 YouTuber 已經陸續收到上海廠商「玩出夢想」的 8K MR 頭戴式裝置「Play For Dream MR(PFDMR)」。這款 IMAX 級空間電腦配備真正 8K 解像度(每眼 3552 x 3840)的 Micro-OLED 屏幕面板,採用 Qualcomm Snapdragon XR2+ Gen 2 系統晶片,同樣配備手勢控制和視線追蹤功能,支援 Wi-Fi 7 無線網絡。重量方面雖然 PFDMR 與 Vision Pro 相約,不過 PFDMR 是包含電池頭帶,據報重量平衡做得不錯,可以抵銷眼罩前傾的壓力,亦不會有 Vision Pro 的有線電池包那麼累贅。
上海「玩出夢想」的 Play For Dream MR 空間運算裝置具備與 Apple Vision Pro 接近的影像效能,但在美國的售價就低至接近 Vision Pro 的一半。
Meta 量產高端 AI 眼鏡搶先 Apple
除了 MR 眼罩之外,據報 Apple 還正在開發 AI 智能眼鏡。不過現時 VR/MR 裝置與智能眼鏡龍頭 Meta 正受惠於 AI 智能眼鏡的爆發期,Ray-Ban Meta 智能眼鏡已經售出超過 200 萬套。據郭明錤上月披露,Meta 開發中高階版 AI 智能眼鏡「Hypernova」據報已準備在今年第三季量產,生命周期為 2 年,預計兩年內出貨量為 15-20 萬套。而據彭博 Mark Gurman 報道,Hypernova 的售價會較最初報道的 $1,000-1,400 美元便宜,但仍高達 $800 美元 (約港幣 $6,242)。
據報 Hypernova 將會配備 LCoS 矽基液晶顯示屏以顯示更多資訊,與及 Meta 研發多年的 EMG 肌電圖控制腕帶。不過,爆料人 Luna 就指 Hypernova 將會是由 Meta 獨自發表,不會夥拍持有 Ray-Ban 和 Oakley 品牌的 EssilorLuxottica。
傳聞 Hypernova 將配備 LCoS 顯示屏和 EMG 肌電圖控制腕帶,但出貨量不多。
郭明錤表示從 Qualcomm 的晶片出貨量估計,2026 年全球智能眼鏡的出貨量將達 1,300 至 1,500 萬套,所以 Hypernova 的 15-20 萬套可謂微不足道。不過郭明錤表示 Meta 推出 Hypernova 其實具有更重要的戰略目的,包括要搶先 Apple 發布,以打造品牌形象;盡早累積生態經驗,與及理解用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