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另類天虹 全校學生做 Young Maker(上)

    kaWing
    kaWing
    從事科技教育報導逾十年,見證香港電子學習及STEM的興起和轉變。

    香港教育制度近年受各方關注,原因之一是維持多年的課程內容,一直有增無減,令到課堂緊迫,師生均添壓力。有學校藉 STEM 加入重新檢視及改變課程,全校推行之餘,預期下學年更會將課程內容公開,分享予其他學校。在小編眼中,仿如見到另類天虹。

    天虹小學於近年頗負成名,既是家長眼中 Happy School ,也是靈活運用科技的學校。不過,該校的校情與其他小學有別,其時該校處於殺校邊緣,很多人事有較大的空間。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天虹小學並非華德福類型方式教育,由於天虹是津校,它仍需遵循教育局的相關規定。

    小學過往積存困境

    多年來走訪各類型校,令小編深明對於中型及大型的小學而言,要全面變革並不容易,當中涉及人事之多,令問題十分複雜。加上教育局有發展多年的教學政策,當中涉及嚴謹的教學目的及理念,因此不少學校受限於框架之中。然而,教育理念是成就未來,有不少教育團隊懷有強烈抱負及勇於實踐。今期受訪學校天水圍天恩邨的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簡稱梁銶琚分校),該校於數年前因應編程課題,已陸續革新教學內容。

    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老師團隊同心協力製作了全新的教學內容予該區學生學習。
    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老師團隊同心協力製作了全新的教學內容予該區學生學習。

    校長劉鐵梅講解是次改變的由來,學校於去年取得優質教育基金撥款 279 萬元,與 22 間小學、兩間大學聯合製定全新電腦科課程。新課程將會符合教育局指引,另一方面也抱著繼往開來的使命感。計劃實際上將該校由 2013 年累積的經驗,與上述各校同工及專家教授研討結合,並會於明年全面公開。以小編角度來看,該課程也無形中令該校的課程內容在橫向和縱向均有所調整。

    [row][double_paragraph]

    梁銶琚分校獲得優質教育基金撥款 279 萬元,發展校本編程課程,並會與 22 所小學的常規電腦課。
    梁銶琚分校獲得優質教育基金撥款 279 萬元,發展校本編程課程,並會與 22 所小學的常規電腦課。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校長梁鐵梅指出 STEM 與 Maker 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 Maker 更適合的動手作經歷,十分適合學生習。
    校長梁鐵梅指出 STEM 與 Maker 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 Maker 更適合的動手作經歷,十分適合學生習。

    [/double_paragraph] [/row]

    STEM 與 Maker

    梁校長有特意解說 STEM 與 Maker 的概念。她認為 STEM 不是高深的學問,而 STEM 能令老師及學生的解難和創意能力大大提升。加上 Maker 實際上包含 STEM 的各項核心理念而兼具彈性,因此該校最終以 Maker 作為主導。此外,她表示可幸的是學校老師們對 STEM 也十分感興趣,事實是 STEM 讓師生們有更多的生活分享,而在交流過程中,往往令各方有所增益,正正是教學雙長。

    跨科合力改革

    要透視整個計劃細節,可從科目開始。以下將由該校四位老師講解分享,他們是常識科老師吳慧賢、電腦科老師蕭燕唐、英文科老師楊佩詩和課程統籌主任張靜思。

    第一位講解是常識科吳老師,畢竟常識科已涉及科學與科技知識。吳老師指出該校運用了綜合和應用兩個模式,並將兩個學習元素放入一個課題,務求令學生發揮手腦並用的能力。以二年級為例,有一個課題是認識社區環境,傳統課程會派發指南針認識方向。 STEM 化的教學是讓學生製作指南針,當中有數學的方位應用、科學的磁效應。學習相關概念後,學生於禮堂舉辦尋寶遊戲,學生們既能真正理解原理之餘,也能靈活應用。

    [row][double_paragraph]

    透過模擬實驗讓一年級學生知道蛀牙的影響,從生活例子吸引學生,也能加深其學習印象。
    透過模擬實驗讓一年級學生知道蛀牙的影響,從生活例子吸引學生,也能加深其學習印象。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五年級學生經由聲音物理實驗,運用分配儀學習如何令聲音的傳播更清晰,緊接也可運用知識製作喇叭。
    五年級學生經由聲音物理實驗,運用分配儀學習如何令聲音的傳播更清晰,緊接也可運用知識製作喇叭。

    [/double_paragraph] [/row]

    從生活例子吸引學生

    另一個例子是五年級製作防盜盒,當中有閉合電路的應用。校長提議讓學生設計媽媽的手飾盒作為解難任務,學生會上網學習原理,並以小組合作形式合力製作,當中就是深度上提升,學生學習知識外,也學會協作。值得一提的是學習之外,加入自評表,讓學生既可進一步認識自己,也可作為老師教學成功度的參考根據。

    老師透過酸鹼性實驗的活動,讓學生知道如何選擇健康飲品,當中也會學習運用儀器。
    老師透過酸鹼性實驗的活動,讓學生知道如何選擇健康飲品,當中也會學習運用儀器。

    還有一點是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會運用不同儀器進行實驗,吳老師直言效果也比預期更理想。畢竟小學的學習能力以目測為主,例如過往討論大細聲的問題,學生掌握能力較抽象,她笑言學生們還學會討價還價。現時以分貝儀作測試,有效度和可信度提高,學生也就更容易掌握相關概念。類似的應用有測光儀理解地球四季的變化、酸鹼值測試儀檢查健康飲品等。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