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訓練孩子抵制衝動

    kaWing
    kaWing
    從事科技教育報導逾十年,見證香港電子學習及STEM的興起和轉變。

    0b6da56bd9ae096b10772e096399e76b4c68ac20.jpg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瓦特. 米伽爾(Walter Mischel)在六十年代做了一系列的糖果實驗,目的是研究有關自我控制與延遲享樂的能力。其中一個棉花糖實驗的研究對象是四歲的幼稚園學生。每位孩子前面放著一粒棉花糖,只要他們獨立在房間等候十五分鐘,就可以得到多一粒棉花糖。

    孩子的自發式延遲測試
    結果,有三份之二的孩子在十五分鐘內吃掉了棉花糖,只有三份一的孩子能獲得第二粒棉花糖。研究追蹤幼童十四年,直到青少年階段。研究人員比較兩批孩子的各方面指數,發現沒急著吃棉花糖的一群,在社會適應能力、自信、人際關係都較佳,而且在學習能力方面,無論是語文表達、專注、制定與實踐計劃、學習意願都表現較好。由此,米伽爾發明了冗長的名詞:「目標導向的自發式延遲滿足」(Goaldirected self-imposed delay of gratification)。

    有見及此,父母可以從兩方面幫助孩子,增強延遲滿足的能力,使他們成材。一方面,每當孩子要求多一些享樂時,父母可以延遲一點才給孩子,例如:做完功課才可吃雪糕,放假時才可用電玩,或以更優厚的回報來吸引孩子,例如:現在吃薯條只得半包,做完運動就可以有一包。另一方面,父母需學習堅定而溫和的態度,拒絕孩子一些要求,甚至哀求,卻要為他們建立目標,克制一時的衝動,放棄一刻的慾念。

    運用引導啟發改變
    有一次,黃太帶著七歲的女兒詠彤與九歲的表姐嘉儀一同到泳池游泳,由於泳池中的滑水梯吸引,大家便趕快去排隊,誰知該設施要求身高1.4米才能使用,而表姐符合高度的要求,可以享用,可惜詠彤只得1.28米,唯有望門輕嘆,向母親撒嬌及投訴,黃太便輔導女兒:「媽媽知你不開心,因為今天詠彤未夠高玩,可能有點危險,但只要你九歲時便能像表姐一樣有得玩了,不過如果你多做點運動,飲食均衡,我相信你不用等到九歲,便有1.4米高,那時候,媽媽還可以跟你鬥快呀!」詠彤聽到母親的鼓勵,漸漸露出了笑容說:「我可能八歲就高過1.4米啦!」

    延遲滿足和確立目標,可以訓練孩子抵制衝動,達致人生理想的目標。

    42a83f5537bbdb17c469f3c74fdf0ffc88d2fdbe.jpg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