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206

【CES 2025】重達 1.05kg 可拆手掣! Acer 發表 Nitro Blaze 11 超大遊戲掌機

CES 2025 Acer 發表 Nitro Blaze 11 超大遊戲掌機

繼騰訊 Sunday Dragon 3D One 之後,台灣的 Acer 亦在 CES 發表另一款採用 11” 屏幕的 Windows 遊戲掌機 —— Nitro Blaze 11。根據官方介紹此機重量約為 1.05kg。當然作為 Windows 電腦,1kg 左右的重量尚算輕巧,但要像 Nintendo Switch 那樣手持使用的話,似乎 Acer 真的對用家們的臂力充滿信心。 

【更多 CES 2025 報道】https://www.pcmarket.com.hk/tag/ces-2025/

外觀方面,Nitro Blaze 11 採用類似 Nintendo Switch 的可拆式手掣及機背支架設計,配備 11 吋 16:10 比例 2,560 x 1,600 IPS 屏幕,支援 120Hz 刷新率和 500nits 亮度。機身有 2 個 USB-C、1 個 USB-A、1 個 microSD 卡插槽及 1 個 3.5mm 耳機插頭。而硬件方面,Nitro Blaze 11 將採用 AMD Ryzen 7 8840HS 處理器,整合 Radeon 780M 顯示卡、16GB RAM 及最高 2TB SSD。

除了 11 版本,Acer 同期推出 Nitro Blaze 8,規格大致與 Nitro Blaze 11 相同,不過手掣就不能拆出,並將屏幕刷新率提升到 144Hz。Nitro Blaze 11 和 Nitro Blaze 8 分別為 US$1,099 起及 US$899 起,預計 2025 年 Q2 正式發售。

【CES 2025】GF RTX 5090 發表 Neural shader 加持 DLSS4

NVIDIA CEO 黃仁勳於 CES 2025 發表 Blackwell 架構的 GeForce RTX 50 系列,首發會有 4 款型號:RTX 5090/5080/5070 Ti/5070,另外包括中國市場的 RTX 5090 D。售價 549 美元起至 1,999 美元,1 月內開售,另外流動版本筆電將緊隨 3 月上市。

【更多 CES 2025 報道】https://www.pcmarket.com.hk/tag/ces-2025/

NVIDIA CEO 黃仁勳手持Blackwell架構的GeForce RTX 5090顯示卡
NVIDIA CEO 黃仁勳手持 Blackwell 架構的 GeForce RTX 5090 顯示卡

GF RTX 50 採用 Blackwell 架構,具第 5 代 Tensor Core、第四代 RT Core,進一步針對 AI 驅動的視覺渲染作出突破發展,引入 Neural shader,結合小型神經網絡算力及編程彈性,可大幅提升數碼人類表情擬真度,媲美真人面部擷取。提供 RTX 開發套件可改善超高清貼圖壓縮比率、物件渲染質感、更複雜路徑光線追蹤渲染等效果,並將會引入至《DirectX》。

DLSS 4 三倍影格生成

除了 Shader 會結合小型神經網絡,其他技術更新尚有 DLSS 4 支援最多三倍影格生成,引入首個 Transformer 模型即時應用。在以往 DLSS 升頻基於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s) 架構之外,今次 DLSS 4 會另引入 Transformer 架構,能處理更多參數,對於光線重建(Ray-reconstruction)等場合,可應用 2 倍參考數量和需要 4 倍的計算量,以達成更高畫面穩定性,減少殘影閃爍瑕疵等,增加細節還原度。遊戲開發者可選擇升級 DLSS 程式庫,配合 GeForce RTX 50 系列 GPU 發揮 DLSS 4 功能,首發起即有超過 75 款遊戲和應用軟件支援,並會陸續支援主流遊戲引擎。

另外,用於降低輸入延遲的 NVIDIA Reflex 技術升級至 Reflex 2,支援 Frame Warp 將渲染幀發送至顯示器前,根據最新滑鼠輸入信號進行更新,最高可降低 75% 延遲。首發會優先支援 RTX 50 系列,未來更新會加入其他 GeForce RTX GPU 支援。

RTX 50 桌面.筆電同步發表

是次 NVIDIA 一舉發表桌面版本及流動版本 RTX 50 各 4 款。今次頂級 RTX 5090 售價再上升至 1,999 美元,比 RTX 4090 首發的 1,599 美元更高。而 RTX 5090/5080/5070 將會有 Founders Edition 公板,RTX 5070 Ti 由廠商推出自行設計版本。頂級 RTX 5090 亦已經有非公版卡發表。

另外,跟 RTX 40 系列一樣,將會有一款僅 2,375 AI TOPS 的 GeForce RTX 5090 D 在中國地區發售,預定 2025 年 1 月 30 日上市,建議售價 16,499 人民幣(約港幣 $17,510)。

最新影片

【CES 2025】最低階都有 4090 性能 ?! NVIDIA 發表 RTX 50 系列顯示卡及筆電

【CES 2025】最低階都有 4090 性能 ?! NVIDIA 發表 RTX 50 系列顯示卡及筆電
【CES 2025】最低階都有 4090 性能 ?! NVIDIA 發表 RTX 50 系列顯示卡及筆電

NVIDIA CEO 黃仁勳在今年 CES 2025 換上加入光追效果(誤 😂)的新皮褸,正式發表 GeForce RTX 50 系列旗艦顯示卡和電競及創作者筆電。新卡採用 Blackwell RTX 技術,多項技術都有所提升,包括能加速幀率多達 8 倍的 DLSS 4 和 Multi Frame Generate 多重影格生成、最多能減低時延達 75% 的 NVIDIA Reflex 2,與及為遊戲迷和創作者提供新一代像真圖像效果的 RTX Neural Shaders。

【更多 CES 2025 報道】https://www.pcmarket.com.hk/tag/ces-2025/

RTX 50 顯示卡 HK$4,2xx 起跳(唔炒的話)

在 CES 主題發表會上,老黃一口氣發表了四款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卡,包括 RTX 5070、RTX 5070 Ti、RTX 5080 和 RTX 5090 顯示卡,售價分別為 $549 美元(約港幣 $4,267)、$749 美元(約港幣 $5,821)、$999 美元(約港幣 $7,764)和 $1,999 美元(約港幣 $15,536),全部都會在 1 月推出。

至於筆電版 GPU 方面,配備 GF RTX 5070 Laptop GPU 的筆電售價將由 $1,299 美元(約港幣 $10,097)起跳,GF RTX 5070 Ti 筆電售價由 $1,599 美元(約港幣 $12,429)起,GF RTX 5080 筆電售價由 $2,199 美元(約港幣 $17,093)起,而配備 GF RTX 5090 的筆電售價由 $2,899 美元(約港幣 $22,535)起。預計 3 月起陸續推出市場。

RTX 5070 有 4090 性能 ?!

RTX 50 系列 GPU 採用 Blackwell 架構,配備 920 億個晶體管,記憶體就採用 GDDR7,頻寬比上代增加兩倍至 1.8TB/s,渲染器性能效上代提升 1.5 倍至 125FLOPS,RT 核心提升一倍至 380FLOPS,AI 性能更提升 3 倍至 3,000TOPS。

NVIDIA 宣稱四款卡中最低階的 RTX 5070 已經擁有與上代旗艦 RTX 4090 同等的性能。至於筆電版 5070 除了效能媲美 4090 外,耗電更節省一半。當然,5070 不會像 RTX 4090 一樣有 24GB VRAM 了。

延伸閱讀

【更多 CES 2025 報道】https://www.pcmarket.com.hk/tag/ces-2025/

最新影片

【CES 2025】續航 483 公里.入門價 HK$70 萬 Sony AFEELA 1 在美接受預訂

【CES 2025】續航 483 公里.入門價 HK$70 萬 Sony AFEELA 1 在美接受預訂
【CES 2025】續航 483 公里.入門價 HK$70 萬 Sony AFEELA 1 在美接受預訂

經過三年開發和測試,Sony 和 Honda 合作開發的純電動車 AFEELA 1 終於在今年 CES 2025 中正式公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展開網上預訂,訂金更只需 $200 美元(約港幣 $1,554)!這款車計劃 2026 年在美國和日本出貨,Sony Honda Mobility 將會在稍後再舉行發表會交代詳情。

2026 年美日出貨

AFEELA1 將有兩個型號,分別是 AFEELA1 Original 和高階版的 AFEELA 1 Signature,配備和顏色都會有所分別,連同三年 5G、AI 個人代理等網上服務免費訂閱,兩款車的售價分別是 $89,900 美元(約港幣 $698,622)和 $102,900 美元(約港幣 $799,646),而訂金就只要 $200 美元(約港幣 $1,554)!

40 個感測器.800TOPS 數據處理能力

ALFEELA 1 配備能減輕駕駛者壓力的 ADAS 駕駛支援系統和交談式個人代理,全車備有 40 個鏡頭、LiDAR、雷達和超聲波感測器等不同類型感測器,以感測汽車周圍環境和駕駛狀況。內置的 ECU 電子控制單元具備最高 800TOPS 的運算能力,並運用 AI 來為駕駛者提供先進的駕駛輔助。汽車的功能在出車後亦可以透過網絡服務來升級。

至於續航和充電方面,AFEELA 1 預計能提供最高 300 英哩(約 482.8 公里)續航能力,並且可以使用 Tesla 的超級充電器網絡來充電。

遊戲.娛樂技術融入電動車

ALFEELA 1 車內的資訊和娛樂都相當豐富,Sony 也有在車內用上遊戲和娛樂技術,例如環境數據就以遊戲引擎 Unreal 來圖像化展示在車內大屏幕,而各個座位均備有屏幕和音響系統,提供豐富的應用和娛樂內容。汽車音響方面就用上 Sony 自家研發的減噪和立體聲音響技術,同時亦備有 Dolby Atmos 環繞聲音響。

【更多 CES 2025 內容】https://www.pcmarket.com.hk/tag/ces-2025/

最新影片

Corsair Virtuoso MAX 旗艦現身 主動降噪 ANC 無線遊戲耳機

早前Corsair 推出新一代旗艦級無線遊戲耳機VIRTUOSO MAX,除了優質大型石墨烯音訊驅動器,具有新一代主動降噪、杜比全景聲及SoundID功能,亦通用多個不同遊戲平台,加上廣播級收音麥克風,聽講表同樣優異。

Virtuoso MAX 維持一貫高級造工,使用鋁材框架及金屬轉軸物料,順滑耐用,表面噴沙加工質感亦不錯,耳罩及頭帶緩衝包料為細密織布,耳罩內部為記憶海綿耳墊。雖然耳機拿在手上有一點重量約 418g 水平,明顯比多數頭戴式耳機要重,但加厚頭帶緩衝及耳罩的卸力設計算是不俗,戴起來感覺還可以,但每個人頭型不同或有差異。兩側耳罩不單外形時尚有典雅感,功能亦豐富,左右皆設幼邊RGB燈環可以經由《iCUE》設定,同時各有一個外圈旋鈕,用於控制2.4無線及藍牙音量。可拆式全向麥克風、電源模式開關位於左耳罩,並有一自訂功能鍵,右耳罩有媒體鍵及自訂主動降噪切換鍵(按三秒)。但是考慮到兩側耳罩內部有眾多元件及大型石墨烯音訊驅動器令本體加厚,耳綿屬稍薄類型,感覺會有一點偏硬而耳罩並不容易更換。

Virtuoso MAX 支援3模連接(2.4G、藍牙及有線USB),對應PC、MAC、流動裝置(藍牙)、Playstation(2.4G) 及 Switch 主機(藍牙),內置快充電池約有 60 小時 2.4G使用時間,藍牙更可見 130 小時左右。在《iCUE》能詳細設定燈效、快捷鍵、主動降噪模式、SoundID及EQ調整等,而且可在《Windows Store》下載《Dolby Atmos》App 使用 Dolby Atmos for headphones,進一步提升沉浸感,另外個人化的SoundID調校亦有提供,可進一步針對個人聽覺調整。

在2.4G預設EQ模式下,《CS2》已有很不錯定位感,爆炸及槍砲聲的動態範圍寬廣,低頻力度感覺充沛俐落,配合啟用主動降噪後會比較「純淨」清晰,如關閉主動降噪或改用「透明」模式,反會受到環境雜聲干擾。耳機只要配對好藍牙裝置後,可與2.4G訊號共存發聲,用外圈旋鈕調校藍牙音量,不怕錯過來電。

查詢:FELTON (2273-8393)
售價:HK$2,699 (黑 / 白)

【CES 2025】Intel Ultra 200S 系列擴軍 本年下旬推 18A 製程 Panther Lake

CES 2025 展開,Intel 發表今年最新產品藍圖,當中包括桌面及流動平台系列,桌面版Ultra 200S 系列正式擴軍 12 種 65W 和 35W TDP 型號,全面接棒 Core 14 代。其他尚有流動版 Ultra 200V 系列、Ultra 200HX、200H 系列、Ultra 200U 系列,並曝光Lunar Lake 繼承者 Panther Lake 處理器。

【延伸閱讀】CES 2025 大會焦點

Intel 2025 年大致仍會以 Ultra 200 系列為軸心進行擴充,推動 Windows 11 AI+ PC 發展。在消費級型號登場後,在 CES 2025 發表會先提及加入 vPro 技術支援的商務型號 Ultra 200V 流動平台系列,1 月 6 日推出。

另外,針對內容創作者及遊戲發燒友,提供 Core Ultra 200HX 和 200H 系列。Ultra 200H 系列最高具 16 核心、8 個 GPU 核心、99 TOPS AI 算力、28/45W TDP 規格,預定 2 月全球上市。Ultra 200HX 更有 24 核心、5.5GHz 時脈、13 TOPS AI 算力、55W TDP 規格,宣稱比 AMD HX 375 有逾 1.4 倍表現,預定 2025 年上半年發佈。另外,針對主流消費級的 Ultra 200U 系列則配備最多 2 個 P 核和 8 個 E 核、Xe LPG 架構 GPU,以及最高 24 TOPS 算力,同樣隨 Ultra 200H 系列 2 月全球上市。

當然桌面版 Core Ultra 200S 亦沒有忽略,今次再追加 65W 和 35W TDP 型號合共 12 種,即各級 Ultra 9/7/5 處理器「non-K」版本,1 月 13 日起發售。標準為 65W,而 35W 為「T」版,預料會伴隨其他主流級 800 系列晶片主機板一起發售。

18A 製程 Panther Lake 曝光

發表會結束前,廠商亦率先公開預定今年下旬推出的 Panther Lake 處理器實物,基於 Intel 18A 製程,但未有提供任何效能水平概念。

【延伸閱讀】CES 2025 大會焦點

最新影片

生成式 AI 創業公司暴風成長 2024 年集資 560 億美元

gen ai funding 2024

2024 年,市場對生成式 AI 的投資創了新高。根據 TechCrunh 引述金融追蹤 PitchBook 的數據,全球生成式 AI 公司在去年從創投公司手上籌集 560 億美元。與 2023 年的291 億美元相比,金額多出 192%。

推高去年融資金額的集資項目主要發生在第四季,分別有 Databricks 的 100 億美元 J 輪融資、 xAI 60 億美元的 C 輪融資、亞馬遜 40 億美元戰略投資,以及 OpenAI 的 66 億美元融資等,當季的交易價值飆升至 311 億美元。

PitchBook 的數據又指出,合併和收購佔生成式 AI 投資中的很少部分,只有 9.51 億美元。不過,該數字並沒有將 Google 、微軟和亞馬遜等各種收購交易計算在內。去年,Google 斥資 27 億美元聘請聊天機械人創業公司 Character AI 的大部分員工並為其提供技術資助;微軟花費 6.5 億美元為 Inflection 的 AI 提供技術支援,並聘請其行政總裁 Mustafa Suleyman。

去年的生成式 AI 融資集中在美國,其他地區相關技術創業公司僅獲得 62 億美元資金。當中最搶鏡的包括有中國北京的 Moonshot AI、上海的 MiniMax、法國的 Mistral、德國科隆的 DeepL 和總部位於日本東京的 Sakana AI。

由於 OpenAI、Anthropic 和 xAI 等公司繼續獲得重大融資並發布創新且具競爭力的產品,相信生成式 AI 集資市場在今年仍會有增長。

最新影片

【CES 2025】Samsung 全系列電視  導入 Vision AI 人工智能

去年 Samsung 在 GALAXY 智能手機和筆記簿電腦上推動 Samsung AI 人工智能,提供強項 AI 功能,今年 CSE 上 Samsung 預告了會在新的電視產品中加入「Vision AI」,針對電視娛樂和智能家居使用的 AI 系統。至於新款電視型號,一如以往有 Neo QOED 8K 和 OLED 電視的年度升級。

今年 CES,Samsung 以 「AI for All 」作主題,包括流動裝置和電視都已導入 Samsung AI 功能。

針對電視機沒有觸屏和鍵盤,只有遙控器的操作方式,Samsung 以 Samsung AI開發出電視專用版本的「Vision AI」,提高電視屏幕的可用性,主要針對娛樂,以及個人化風格兩大功能。主要包括:

個人化功能
.點擊搜尋 (Click to Search): 提供正在播放內容的即時資訊,例如識別演員及尋找及顯示其相關資訊,其間毋需打斷播放。

.內置即時翻譯: 電視內將內置即時翻譯模型,可以產生實時的多語言字幕翻譯,觀看世界各地的影內容會更容易明白。

.生成式桌布 (Generative Wallpaper):  將屏幕轉變成動態且個人化的桌布展示。

AI 人工智能的即時翻譯功能,示範中已包含繁體中文。

智能家居功能

.家居洞察(Home Insights):透過 SmartThings 結合智能家居,提供寶時的家居環境數據更新,包括安全警報、溫度等日常更新。

.竉物及家居護理 (Pet and Family Care),結合家居其他智能裝置,如鏡頭可以偵測竉物或家庭成員的異常行為,又或者自動調節動間的設置如燈光調暗,甚至可以利用電視將家居情況監察實時更新和進行錄影。

針對電視機本身操作,Vision AI 也可以進行 AI 圖像和 AI 音效的話音控制操作。而 Vision AI 將檢也可以和Microsoft Copilot 互連,在智能電視和 Smart Monitor 上使用 Copilot 功能。另外Samsung 也計劃跟 Google合作,擴大 Vision AI 的應用範疇。

Samsung 表示,旗下大部分智能電視,包括 Neo QLED、OLED、QLED  和 The Frame 系列都會有 Vision AI 功能。

【更多 CES 2025 相關新聞】https://www.pcmarket.com.hk/tag/ces-2025/

【CES 2025】AMD 晒冷!Ryzen AI 9 MAX+ 395 極限強化 Copilot+ PC

AMD 於 CES 2025 舉行發表會,預覽今年度將推出的多個消費級處理器系列,當中有最頂級桌面 Ryzen 9000 X3D 系列、流動平台 Ryzen 9000HX、Ryzen Z2 等,不過最注目的是 Ryzen AI MAX+ 395,將會是最強 Copilot+ PC 處理器。

AMD CES 2025 Press Conference

首先是桌面級的 Ryzen 9000 X3D 系列,今次 AMD 終於發表最高階的 Ryzen 9 9950X3D 及 9900X3D,使用新一代 V-cache 設計,令運算核心可維持全速,9950X3D 具有 144MB 緩存,同樣為 16c/32t 核心規格,最高加速時脈為 5.7GHz,基本功耗 170W TDP。9900X3D 則有 12c/24t 及 140MB 緩存,最高加速時脈為 5.5GHz,功耗 120W TDP。兩款處理器預定第一季推出。

三款流動版 Ryzen 9 HX

針對頂級遊戲及內容創作筆電,另有代號「Fire Range」的 HX 系列三款型號,功耗僅 54W TDP,型號包括:Ryzen 9 9955HX3D,具 16c/32t、144MB 緩存、最高加速時脈 5.4GHz;另有 Ryzen 9 9955HX,具 16c/32t、80MB 緩存、最高加速時脈 5.4GHz;Ryzen 9 9850HX 則具 12c/24t、76MB 緩存、最高加速時脈 5.2GHz。三款處理器預定 2025 年上半年內推出。

RDNA 4 桌面系列 : RX 9070 預覽

RDNA3.5 架構 iGPU 已經率先在流動平台現身,CES 2025 亦有披露更多更新細節,RDNA 4 將優化 CU 效率、提升 AI 及光追運算、升級媒體引擎畫質等,並提到 FSR4 將推出支援真正機械學習升頻及影格生成技術,預定配套的《Adrenalin》驅動程式亦會加入 AI 輔助工具,包括生成式影像、本機文件撮要等。首張 RDNA 4 桌面卡 RX 9070 XT / RX 9070 預定第一季推出,其後計劃有 RX 9060 系列。

遊戲掌機 Z2 Extreme

遊戲掌機的 Z1 系列獲得成功,廠商當然添食,發表 Z2 系列並擴充至三個型號,包括:Z2 Extreme(8c/16t)、24MB 緩存、加速時脈 5GHz、16 CU 顯示核心、15-35W TDP;Z2(8c/16t)、24MB 緩存、加速時脈 5.1GHz、12 CU 顯示核心、15-30W TDP;尚有全新入門級 Z2 Go(4c/8t)、10MB 緩存、加速時脈 4.3GHz、12 CU 顯示核心、15-30W TDP。留意其顯示核心仍然是 RDNA 3 架構。預定第一季起有遊戲掌機陸續推出。

Ryzen AI 家族強勢進場

Ryzen AI 300 系列在 2025 年會擴軍多路進擊,主打 24 小時以上電池使用時間,先會有進階級別 Ryzen AI 7 及 AI 5 系列,Ryzen AI 7 350 具 8c/16t、5GHz 加速時脈、24MB 緩存、50TOPS NPU、15-54W TDP;Ryzen AI 5 340 具 6c/12t、4.8GHz 加速時脈、22MB 緩存、50TOPS NPU、15-54W TDP,預定第一季上市,兩者對應企業功能的 PRO 版本,預定第二季上市。

Ryzen AI MAX 頂天單 SoC AI 算力

另一新系列為 Ryzen AI MAX,比目前 Ryzen AI 9 300 更高一線,最高有 16 個 Zen 5 效能大核心、40 個 RDNA 3.5 架構 CU 顯核、50 TOPS XDNA 2 NPU,以及極高 256GB/s 記憶體頻寬,廠商表示可分享至最多 96GB 專用記憶體,超越現時 RTX 4090 24GB,是首款 Copilot+ PC 處理器成功運行 70B 大小的大型語言模型,對比 Core Ultra 200 V 及 Apple M4 Pro 都有更強渲染效能,大幅改變迷你工作站 / 筆電、超薄遊戲筆電的 AI 運算表現。

4 款 Ryzen AI MAX 包括:頂級 Ryzen AI MAX+ 395 / PRO 395,具 16c/32t、5.1GHz 加速時脈、80MB 緩存、45-120W TDP、40 CU 顯示核心;Ryzen AI MAX 390 / PRO 390 具 12c/24t、5.0GHz 加速時脈、76MB 緩存、45-120W TDP、32 CU 顯示核心;Ryzen AI MAX+ 385 / PRO 385 具 8c/16t、5.0GHz 加速時脈、40MB 緩存、45-120W TDP、32 CU 顯示核心;入門級 Ryzen AI MAX PRO 380 具 6c/12t、4.9GHz 加速時脈、22MB 緩存、45-120W TDP、16 CU 顯示核心。預定第一季至第二季陸續上市。

Ryzen 200 主流入門

最後是面向主流商務的入門級 Ryzen 200 系列,可算是 Ryzen 8040 系列的小改版,並不特別注目,預定第二季推出,詳細規格如下圖。

【更多 CES 2025 相關新聞】https://www.pcmarket.com.hk/tag/ces-2025/

會場花絮

FSR 4 示範
FSR 4 示範,畫質有明顯提升
RX 9070 顯示卡
RX 9070 顯示卡
Ryzen AI PRO商務機種
Ryzen AI PRO商務機種
Ryzen Z2的遊戲掌機(LENOVO LEGION GO)
Ryzen Z2的遊戲掌機(LENOVO LEGION GO)

最新影片

【CES 2025】支援 40Gb/s 數據及 240W 電力傳輸 OWC USB4 光纖線材

【CES 2025】支援 40Gb/s 數據及 240W 電力傳輸 OWC USB4 光纖線材

OWC 在 CES 2025 期間宣佈推出 OWC USB4 40Gb/s Active Optical Cables 光纖線材,此 USB4 連接光纜可長距離提供高達 40Gb/s 的穩定資料傳輸速率,不過電力傳輸方面就會因長度而受影響,官方指,3m 長版本會最高支援 240W 輸出,但 4.5m 最高僅支援 60W 傳輸。兩款新光纖線材,都支援 8K 高解像影像傳輸 (DisplayPort over Thunderbolt),但不支援使用 DisplayPort Alt 模式的顯示器。

【更多 CES 2025 相關新聞】https://www.pcmarket.com.hk/tag/ces-2025/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