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211

【場料】HUAWEI MatePad 12 X 平板 $3,900 有找!

HUAWEI MatePad 12 X
HUAWEI MatePad 12 X

近日有網店為 HUAWEI MatePad 12 X 平板推出減價優惠,現時可以以優惠價 $3,899入手 12+256 配置 Wi-Fi 版本,而且再送原廠 M-Pencil 第三代、Mouse Swift 藍牙滑鼠跟 AT 屏幕保護貼,總值達 $897。

HUAWEI MatePad 12 X 支援 GoPaint 專業繪圖工具,日常使用或進行生產力創作同樣合適。該平板採用全金屬鋁合金一體化設計,機體淨重 555g,厚度僅 5.9mm,機身設有六揚聲器,提供草木綠色版本。HUAWEI MatePad 12 X 採用 12 吋 2800 × 1840 解像度 144Hz 更新率 PaperMatte LCD 屏幕,內建 12GB RAM + 256GB ROM,搭載 1,300 萬像主鏡及 800 萬像自拍鏡頭,電池容量為 10,100mAh。

最新影片

【場料】NAS 都要 AMD, YES!Syno 進階型聖誕大特賣

Synology NAS 歡樂優惠在聖誕
Synology NAS 歡樂優惠在聖誕

儲存檔案對現代人需求愈來愈高。若需要的容量愈高,購買雲端服務容量成本就愈高。因此在節省成本下,可自行安裝硬碟的 NAS 就是理想選擇。而 Synology 就在聖誕推出優惠,三款用到 AMD Ryzen R1600 雙核型號就有最高 $1,400 的減幅,當中以 5bay 款自然最高,而入門款就有接近 $1,000。規格上,均有可升級 DDR4 RAM 槽、同時提供 M.2 NVMe 加速功能,而且除了 1G LAN 之外,各款型號均有 eSATA 以及 USB 擴充介面,若對硬件有要求的用家就是一步到位的選擇。

Synology DS723+:$3,380
Synology DS923+:$3,999
Synology DS1522+:$5,384

最新影片

【場料】HUAWEI Mate XT 三摺再返貨!nova 13 港版發布後國行價即跌

HUAWEI nova 13
HUAWEI nova 13

近日 HUAWEI 在港推出多款智能手機新品,包括旗艦大摺新作 Mate X6 及中高階手機 nova 13 系列。其中有引入國行版 nova 13 系列各街場商號,在港版推出後旋即下調了相關機型價格;另外品牌話題作 Mate XT 三摺,同期再有現貨返抵。

港版 nova 13 跟 nova 13 Pro,各自引入了國際版的 12+256 跟 12+512 儲存配置,行貨售價分別為 $2,999 及 $4,299。港版出台後,不少已上架國行 nova 13 跟 nova 13 Pro 的街場商號,亦分別下調了同配置機型街價。

其中 nova 13 Pro 的 512GB 國行版,在旺角始創等街場低位下調至約 $4,080 至 $4,180 之間,比港版有約百餘至二百港元左右價格優勢;不過 nova 13 的 256GB 國行版,即使新價調整後低位仍在 $3,050 至 $3,180 間,比不上幾乎與同配置 2,699 人民幣價(折合約 $2,875 港元)的港版 nova 13 價格。

而除了 nova 13 系列,近日街場再有 HUAWEI 在 2024 年第 3 季發表的 Mate XT 三摺屏手機現貨返抵。作為業界首款三摺疊屏幕手機,現時街場價格已回落至合理位置,除頂配 1TB 版貨源緊張外,標配 16+256 跟 16+512 機型,低位分別報 $25,698 至 $26,730,跟 $27,080 至 $29,480 位置,按不同配色在各商號間或有不同價格差異,比國行價高出約 3 至 4 千港元左右,以 512 版溢價相對較低。

最新影片

從 1972 – 2024 玩盡歷代 Game Console(2)

如果你是老一輩的遊戲迷,有機會遊英國,又或者已身在英國,推薦大家去曼徹斯特的科學產業博物館(Science and Industry Museum),這個博物館雖然現正重建,只餘下主館一個三層高展廳,展品不算多。但當中一個名爲「Power Up」主題館,就差不多有齊自 1972 年起至今的歷代家庭遊戲主機,絕大部分仍可以運作,足以回味和遊戲一同成長的時光。

Science + Industry Museum
地址 : Liverpool Road, Manchester M3 4FP. United Kingdom.
網址: https://www.scienceandindustrymuseum.org.uk/

上篇回顧了 1972 – 1980,最初的家用遊戲機年代 (按此連結),那個時候的遊戲機樂多都從簡單的個人電腦變化而成,自 1981 年,任天堂開始加入推出「紅白機」,家用遊戲機與個人電腦分家的定位才得以確立。

1981-1994 家用遊戲機確立

1980 年代以前,遊戲主要都是透過電腦語言編寫而成,裝置除可以打遊戲外,也可處理一些簡單的電腦工作。直至任天堂於 1983 年在日本推出 Nintendo Family Computer(紅白機),家用遊戲機和電腦遊戲分道揚鑣的路線才得以確立。家用遊戲機售價比當時的電腦便宜得多,而且有相當大量遊戲可以選擇,只要更換遊戲匣子便換遊戲,玩家也不用有一定的電腦操作技能,吸引了不少家庭玩家,多樣化的遊戲主機選擇,也是最百花齊放的年代。

1983 –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NES)

1983 年 7 月 15 日,日本任天堂推出第一部 8-bit 家用遊戲機 Family Computer (Famicom),香港人稱為「紅白機」,採用卡匣方式提供遊戲,推出時有大量任天堂自 Game & Watch 時代創作的遊戲角色,包括 Dokey Kong、Mario 等,而且也有第三方遊戲開發商推出遊戲,成為最受歡迎的遊戲機之一。

任天堂在 1985 年為國際市場重新設計主機,命名為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NES),推出國際版,香港人稱為「灰機」。任天堂吸取了前十年太多生產商推出不同遊戲電腦,令市場太過零散的經驗,提出單一平台,共享利潤的做法,遊戲軟件公司需取得許可證,以維持遊戲質素,再經由任天堂負責卡匣的生產,以增強消費者的信心,也避免以往雅達利讓太多爛遊戲軟件推出,導致雅達利遊戲主機也失敗的事再次發生。

1985 – Sega Master System

遊戲開發商 Sega 於 1983 年在日本推出首部遊戲主機 SG-1000,希望和任天堂競爭,但 SG-1000 產量相當少,之後再推出 Mark-II,也未能與任天堂競爭。在 1985 年推出 Mark-III 並提供大量升級,令到其影像與音效都比「紅白機 」好。Sega 將 Mark-III 以 Master System 命名,並於 1985 年同步在日本和美國推出,時間上比任天堂「灰機」更早面世,深受美國玩家歡迎。

Sega 推出的遊戲較適合美國玩家歡迎,而且 Sega 有「街機」經驗,可以將多款 「街機」作品,如《超音鼠》最後更成為 Sega 代言人。

1987 – NEC PC Engine

如果以最破格的遊戲主機設計,筆者首選是 NEC 的 PC Engine,雖然 PC Engine 是最後一代的 8-bit 遊戲機,但其使用 16-bit 圖像晶片,遊戲的表現比起 「紅白機」 和 Sega Master System 出色,最特別是當時 NEC 與軟件公司 Hudsonsoft 合作,開發出如信用卡大小的 HuCARD,以取代機械式接點和記憶體晶片的使用,減少主機損壞,也可令盜版卡匣的製作難度增加。

不過最破格的是,製作 PC Engine 的 NEC,當時是相當活躍的日本電腦品牌,利用 PC 上最先進的 CD-ROM 光碟系統,移植到 PC Engine 成為容量擴充裝置,使 PC Engine 可以擁有大量完全移植自日本街機的作品,如《街頭霸王》、 R-Type 等,是1988 年日本最暢銷的遊戲主機。可惜只此一代,好快就不足以和 Sega Mega Drive 和之後的 Super Nintendo 競爭。

1989 – Sega Mega Drive

任天堂「紅白機」和 Sega Master System 都是 8-bit 遊戲機,遊戲內容、構圖和聲音質素都受限制,直至 Sega 於 1989 年推出第一部 16-bit 遊戲主機 Mega Drive,使用。Motorola 68000 16/32bit 處理器,具有 24-bit 記憶體位址管理,最高可寫讀記憶體達到 16MB (Mega Drive 的系統記憶體只有 136KB,包括 64KB 主記憶體、64KB VRAM、及 8KB 音效用記憶體),聲音方面還配備聲效專用 CPU,性能完全凌駕於以往遊戲機之上,一推出即令「紅白機」地位被動搖。

Mega Drive 推出後銷量超過 2,900 萬台,成為 Sega 最受歡迎的遊戲主機,也使 Sega 成為美國遊戲業龍頭。

1990 – Nintendo Super Famicom

簡稱「超任」,歐美版稱為 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 SNES),是任天堂的第一部 16-bit 主機,日本版於 1990 年 11 月 21 日發售,美版則是 1991 年 8 月 13 日推出。「超任」在手掣上首次加入 L / R 按鍵,以及將 4 個按鍵以 ABXY 作 X 型佈局,成為今日沿用的遊戲手掣基礎。

「超任」仍以卡匣作遊戲媒體,相對其他品牌開始使用 CD-ROM 甚至 DVD-ROM,遊戲容量受到卡匣記憶體成本限制。不過任天堂承著標誌性遊戲如《超級瑪利奧世界》、《勇者鬥惡龍 V》等,使任天堂重奪日本最愛歡迎遊戲機,全球累積銷量接近 5,000 萬台。

1991 – Sega Mega CD

由於要擴展遊戲容量,使用卡匣製作遊戲,會因為要使用更大容量記憶體,記憶體價格不穩定,令成本增加,而遊戲的售價也未必能全數轉至消費者,令遊戲開發商的利潤受到蠶食。因此 Sega 在 Sega Mega Drive 上開發光碟機配件 Mega CD,首款 Mega CD 在 1991 年推出,可以直接玩 CD-ROM 遊戲,也可以用來聽音樂 CD 或觀看 CD+G 圖像音樂光碟。

Mega CD 被 Sega 認為是突破任天堂競爭的一步,所以在公開前一直都保持機密,直至 1991 年的東京遊戲展,遊戲開發商才知道有光碟機的存在。所以推出初期,沒有使用光碟的遊戲大作配合。

初代 Mega CD 是放在 Mega Drive 主機下方,光碟使用托盤操作,成本比較高。之後有第二代 Mega CD 2,改用上揭蓋式,再加上一大個 Mega Drive 底座。兩者功能大致相同。

1991 – Philips CD-I 450

作為有份制定 CD-ROM 光碟格式的 Philips,當 CD-Audio 和 CD-ROM 一推出時,就大量製作基於 CD-ROM 的遊戲軟件,以及相關的遊戲裝置,Philips 稱為 CD-Interactive (CD-I)系統,當中 CD-I 450 就是外型最似遊戲機的一部。

CD-I 系統是直接讀取光碟資料系統,可以節省內置硬體驅動器的成本,按 Philips 定制的「CD 綠皮書」所設計,提供更大的儲存可以容納更多影片和音樂過場效果,使玩起來更加真實。

不過 CD-I 450 使用的 CD-ROM 當時是最新技術,一台主機售價高達 700 美元,可以播放 CD-Interactive 、CD-Audio、PhotoCD、CD+G、Karaoke CD,以及可加入 MPEG-1 解碼卡,用來播放當時流行的 Video CD,購買者好多是都是因為其 VCD 面非遊戲功能。

1993 – Panasonic 3DO Interactive Multiplayer

Panasonic 於 1993 年公佈投入遊戲市場推出初代 3DO,強調使用光碟的大容量數據,提供即時的互動遊戲體驗,玩家的決定可以產生不同的遊戲結局。1994 年,日本 Sanyo 和韓國的 Goldstar (即現時 LG) 加入陣營,合組 3DO 公司。

3DO 遊戲概念主要來自 Electronic Arts 創辦人 Trip Hawkins 構思,而且更在 1994 年獲選 《時代雜誌》年度產品。不過 3DO 缺乏第三方開發商支援,以及已經相當飽和的遊戲市場,令其難以挑戰任天堂及 Sega。

1993 – Commodore AMIGA CD32

上集提到,Commodore 64 雖然成功,但遊戲機市場急速轉向遊戲主機的發展,Commodore 失去龐大市場,故在 1993 年推出一部基於全 32bit, 以 CD-ROM 作載體的高級遊戲機 AMIGA CD32,也可以加入鍵盤及滑鼠,規格和 Commodore 另一部 AMIGA 1200 電腦相似。

不過,CD32 推出時,受到美國法院的禁令影響,因其被控侵犯了Cad Track 的 XOR 專利。所以 CD32 雖然發佈了,但未能在美國發售。而 Commodore 在其他市場發售 CD32時,強制搭售遊戲,令評論家都打了一個相當低的分數。

而 1993 年 Commodore 發佈 CD32 時,以 109 台 CD32 來運行,作為倫敦交通博物館的展品,以多重語言的信息、動畫、圖片、聲音和文本,示範倫敦地鐵模擬器,成為唯一可以串連運算的遊戲機。不過最後未能成功上市,也只能成為博物館藏品。

1993 – Atari Jagura

Atari 經過 3 年開發,於 1993 年發表名為 Jaguar 的新概念遊戲機,其實此機是由 IBM 所製造,內含 5 個處理組合,稱為「Tom」,分別是 32bit RISC GPU、64bit RISC 物件PU、64bit RISC Blitting PU、32bit DSP,以及 Motorola 68000 16bit PPU,配上 2MB RAM,可顯示 1680 萬色彩,使用 64bit 遊戲系統,技術上絕對壓倒當時所有遊戲主機。

不過 Jagura 的控制器設計相當複雜,遊戲按鍵下再包含數字鍵盤,而且遊戲開發結果相當失敗,做出來的遊戲與競爭對手的 16bit 遊戲無異。主要是因為多處理器架構令遊戲開發變得複雜。所以基本上沒有第三方軟件支援,最後 Jagura 只有 67 款遊戲能夠上市。而這次失敗,也導致 Atari 完全退出家用遊戲機市場。

1994 – SNK Neo Geo CD

街機遊戲開發商 SNK ,以 100% 街機移植作賣點,1991 年推出 Neo Geo 主機,不過當時 Neo Geo 遊戲以街機 Neo Geo MVS 系統同樣的 CPU 和底板製作,令售價高達 649 美元,初期更只有業務用版本,遊戲機中心只要換卡匣就可以提供新遊戲。

1994 年,SNK 推出 Neo Geo CD,以 CD-ROM 光碟取代街機卡匣,主機也總低成本製作,令到街機遊戲可全面入屋,加上當時相當流行「街頭格鬥」類遊戲,而光碟版遊戲當時每款售價大約是 50 美元,比卡匣版售價高達 300 美元親民得多,令到 Neo Geo CD 有一段時間相當受歡迎,但用戶後來反映,因為數據量大,光碟載入遊戲時間就變得好慢。

第 1 集 集中 70年代久遠主機展示(接此連結)

第 3 集 有新代 Sony、Microsoft 及任天堂三強鼎立(接此連結)

【場料】攝影人外遊必備整理盒 SD 卡收納盒都玩 AIO

BUDI TF Card Reader with TF Card Appearance
BUDI TF Card Reader with TF Card Appearance

近年拍攝器材大革新,Action Cam、航拍以及 Vlog 機簡單輕便,如果用家需求大要多帶幾張卡甚至即時讀卡,或者大家都會買收納盒方便整理。若果你有這個需要,近期到場的 BUDI 一個 MicroSD 卡收納盒就或者會吸引到各位,盒仔除了可以擺放 8 張 MicroSD 卡之外,當然就少不了 MicroSD 讀卡器,而設計更附有 C to A 介面,方便不同裝置即時讀取。除此之外,盒內更設有一枝 SIM 卡針,對於突然需要都可即時解決,甚至旅行時用來擺放 SIM 卡以便更換。

BUDI TF Card Reader with TF Card Appearance:$68
查詢:展昇

最新影片

【場料】加入劈價大軍 LG 4K Gaming 劈出新低價

LG 27GR93U-B 4K 電競屏幕
LG 27GR93U-B 4K 電競屏幕

OLED 螢幕來勢洶洶,當年首出賣到過萬的 4K144Hz 螢幕經過多年進化後近年價錢愈劈愈有。當中 LG 27″ 的 27GR93U-B 就落到 $2,690。雖然規格略遜於 Acer 亦貴多 $100,但整體亦不失禮。IPS 面板採用三無邊設計,支援 HDR400,並擁有兩組 HDMI 2.1、一組 DP1.4,而且機身更可提供兩個 USB3.0 延伸介面,再加上升降並可 90 度旋轉設計的支架功能應有盡有,唯一要留意就是沒內置喇叭。

LG 27GR93U-B:$2,690
查詢:Comdex

最新影片

【場料】又一主板挑戰者 MAXSUN 囡囡白板登場

MAXSUN iCraft B760M Cross
MAXSUN iCraft B760M Cross

早 10 年香港主機板市場已經由多個品牌縮至四大板廠的局面,多年來僅有 ColorFul 成功在腦場站穩陣腳,正當五大牌的日子以為會持續一段時間,結果近日就有新的挑戰者出現。相信 MAXSUN 對於香港人應該相對陌生,除了是中國品牌之外,品牌更是首次有香港代理。目前品牌就以中階晶片的主機板為主,分別有 Intel B760 及 AMD B650M,不過說到最搶眼就莫過於「極白」的主機板之餘,封面有著「二次元囡囡」作包裝,在板背更有 Q 版角色圖案襯托,如果用透明側版就要「留意」。至於這款 iCraft B760M Cross 就是設有四組 DDR5 的 MATX,可提供 Wi-fi 及三組 M.2 之外,整體散熱器亦非常充足,在「堆料」上絕對不馬虎。

MAXSUN iCraft B760M Cross:$1,270
查詢:Centralfield

最新影片

【場料】OPPO Reno 13 系列最快 1 月中登陸香港!

OPPO Reno 13
OPPO Reno 13

OPPO 早前發表了中階手機 Reno 13 系列,而國際版近日現身馬來西亞 SIRIM 認證資料庫中,意味著系列即將登陸國際市場。而筆者收到風,OPPO 計劃於 1 月中在港推出 Reno 13 系列。

OPPO Reno 13 系列海外版包括 Reno13、Reno13 Pro 及 Reno13F 三款機型,而香港地區頗大機會引入 Reno 13 F 跟 Reno 13 Pro 兩型號, OPPO 於 1 月中就會公佈 Reno 13 系列的定價及上市詳情。

最新影片

Anthropic 預計 2025 年 AI 模型加速發展 但同時運算成本激增

Anthropic
Anthropic

OpenAI 連續 12 日「擳牙膏式」發表新產品,最後由 o3 模型作結。另一 AI 大型語言模型創業公司 Anthropic 的聯席創辦人 Jack Clark 指出,OpenAI 發表 o3 反映 AI 發展未有如外界所指般慢下來,反而預計來年進一步加速。但同時稱運算成本激增,成為 AI 技術一大挑戰。

Jack Clark 在今星期的個人電子報《Import AI》談到前東家 OpenAI 的新模型 o3,證明技術還有增長空間。不再單靠擴展模型參數去進步,而是另闢蹊徑結合傳統的加強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RL),令模型執行時有思考。

Jack Clark 認為,邊執行邊思考,讓 AI 模型有另一全新發展方向,也是 2025 年的趨勢。不過,這做法卻導致推理時需要更多運算資源。例如最強的 o3 需要的運算效能較基本版本多 170 倍,而 o3 基本版已較 o1 用更多運算資源,o1 亦比 GPT-4o 用更多運算。

過去的推理運算成本屬可預計,視乎參數規模和輸出長度。但 o3 在執行時用上 RL 輔助思考,令運算成本難以估計。

不過,o3 將大型語言模型與傳統 AI 演算法結合,Jack Clark 預計在 2025 年應是 AI 發展的方向,加速技術演進。

最新影片

從 1972 – 2024 玩盡歷代 Game Console(1)

如果你是老一輩的遊戲迷,有機會遊英國,又或者已身在英國,推薦大家去曼徹斯特的科學產業博物館(Science and Industry Museum),這個博物館雖然現正重建,只餘下主館一個三層高展廳,展品不算多。但當中一個名爲「Power Up」主題館,就差不多有齊自 1972 年起至今的歷代家庭遊戲主機,絕大部分仍可以運作,足以回味和遊戲一同成長的時光。

「科學產業博物館」位於曼城市中心西面的原舊工廠城區,原址是世界第一條客運鐵路 — 曼城至利物浦的鐵路,曼城站的部分月台。不過現在大部分展廳都在修復重建,只餘下主館,當中有以紡織工業為主的展覽,還有現在還可以運作的舊式棉紗機示範。另外藏品還有曼徹斯特大學於 1948 年運作的第一台電腦,雖不及位於 Blecthley Park 內的世界第一台電腦的意義及規模,但也值得一睇。

至於遊戲機展廳「Power Up」位於一樓,博物館本身屬於免費入場,但進入此展區則要 8 英鎊入場費,作為維護遊戲機的資金。這裡展出的遊戲機,由於年代久遠,部分有經過少量改裝,例如將視頻輸出改裝成 RCA 的 Video 複合式輸出,有些更是由遊戲機生產商特別復刻生產的。由於涉及年份達 50 年,本文會分三篇刊登,以時間線方式跟大家回顧一下,當中有部分或會歷史有出入,或者有所遺漏,歡迎讀者留言補完。

Science+Industry Museum
地址 : Liverpool Road, Manchester M3 4FP. United Kingdom.
網址: https://www.scienceandindustrymuseum.org.uk/

1972 – 1980 初代遊戲

這是個人電腦處理器剛開始發展的年代,自 1972 年開始,歐美出現不少以「乒乓球」玩法的家用遊戲機,第一部是 1972 年 Magnavox 推出的 Magnavox Odyssey。及後類似玩法的遊戲機相繼出現,包括 1975 年雅達利推出的「Atari PONG」。

1976 – Binatone TV Master

展出最早的一台初代遊戲機 Binatone TV Master 是 Binatone 的第 4 代產品,基本上仍是「乒乓球」玩法的遊戲機,但已加入了網球、足球、壁球和個人練習 4 種玩法。此機現在仍可以在 eBay 中找到。

1978 – ATARI 2600

這是可以更換遊戲匣帶的第二代主機中的第一個產品,由雅達利於 1977 年 10 月推出,經典遊戲除了《Pong》之外,還有《太空侵略者》和《頂磚》。當年 2600 有幾個版本,包括 Junior、Short Rainbow 和 Long Rainbow,分別是甚麼筆者無從稽考,但此機已支援彩色電視,讓遊戲進入彩色世界。

1981 – BBC Micro

BBC Micro 是英國廣播公司 BBC 在 1981 年 12 月以「電腦素養計劃」(Computer Literacy Project)名義推出的簡單版個人電腦,旨在推動更多人可以接觸電腦,由 Acorn 生產,在英國賣出超過 150 萬台,而且超過 80% 學校,都有用 BBC Micro 作電腦教學,意義比 iMac 還更大。

BBC Micro 可作遊戲或程式編寫,內置運算速度 2MHz 的 6502A 處理器、32K ROM,當時售價 299 英鎊, 另有內置 32K RAM 的 Model B 版本,售價 399 英鎊。

1982 – Vectrex

由於電視機在 70-80 年代仍未算相當普及,GCE(後來被 Milton Bradley 收購)推出這部整合遊戲機與顯示器的 Vectrex,開機就可以玩,機身右邊有卡匣位置可以換遊戲。但顯示屏只有黑白版本,廠方特意加入幾款不同顏色的玻璃紙,套在顯示屏上,使看起來有點彩色的效果。

1982 – Commodore 64

這是早期個人電腦產品中極受歡迎的型號,不少人第一次擁有個人電腦,就是 Commodore 64,自 1982 至 1993 年間,一共銷售出 1,100 至 1,700 萬台。而期間一共推出過 25,000 隻遊戲軟件,以及 10,000 款商業應用軟件。至今日仍有「忠粉」為其製作新的遊戲。

Commodore 64 推出時具有 64K RAM,聲音和圖像質素都比當時的 IBM 相容電腦好,而且其銷售網絡是一般的電器商店而非專門的電腦店,所以更易入屋。充足的零件和配件也使其擁有一群用戶支持。

1982 – Sinclair ZX Spectrum

回應 Commodore 64 大賣,英國 Sinclair 同年推出 ZX Spectrum,使用橡膠鍵盤和超迷你機身(當時),有內置 16K RAM 和 48K RAM 兩個版本,當中 16KB RAM 版本可以升級 32KB RAM,成為一時佳話。

ZX Spectrum 是一台執行 Basic 語言編寫程式的個人電腦,因此可以用錄音帶作數據儲存,而且也有不少遊戲軟件可以選擇。不過軟膠鍵盤的耐用性有限,1984 年 ZX Spectrum+ 推出,改用堅固的硬鍵盤,而 ZX Spectrum 用戶也可以將電腦送回,廠方會為其安裝新的鍵盤。不過當時採用 Basic 語言的同款電腦太多,ZX Spectrum+ 銷量大不如前,Sinclair 在 1986 年將電腦品牌 Spectrum 賣了給 Anstrad,而 Spectrum 款式的電腦,更銷售到 1992 年。在英國 Spectrum 系列一共賣出 500-600 萬台,僅次於Commodore 64。

第 2 集將有 1981 – 1994 年代的遊戲機回顧(接此連結)

第 3 集 有新代 Sony、Microsoft 及任天堂三強鼎立(接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