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210

AMD、Intel 各有所好 Z890、X870 兩大「硬漢」TUF 底板

踏入 2025 年,AMD 及 Intel 都各自有新一代桌面平台,要有比較全面的擴充及超頻功能,便要選 X870 或 Z890 晶片主機板,ASUS 的 TUF Gaming 系列相對 Strix 系列實惠一點,標榜夠「硬淨」襟用,砌機可以考慮。

Intel Core Ultra 200 平台

TUF Gaming Z890-PLUS WiFi

TUF Gaming Z890-PLUS WiFi 主機板。

針對 Core Ultra 200 系列的全新 Z890 晶片組,提供新一代超高速周邊連接功能,包括 Thunderbolt 4 及 40Gbps USB-C 介面等,當然亦有更多 NVMe SSD 插槽,以及 PCI-E 5.0 x16 供未來顯示卡或其他高速介面卡使用。TUF Gaming Z890-PLUS WiFi 的處理器供電使用「16 + 1 + 2 + 1」相數輔以大型散熱器,平均負責處理器的高負載供電狀態。其記憶體線路可支援到 9066+ 速度的 U-DIMM 及新一代 CU-DIMM 模組。

處理器供電使用「16 + 1 + 2 + 1」相數
處理器供電使用「16 + 1 + 2 + 1」相數。
記憶體線路可支援到 9066+速度的U-DIMM及新一代CU-DIMM模組。
記憶體線路可支援到 9066+ 速度的 U-DIMM 及新一代 CU-DIMM 模組。

儲存裝置提供 4 條 M.2 插槽,當中 2 條直連處理器(Gen5 x4 + Gen4 x4)、2 條連接晶片組,M2_1 插槽尚有加厚散熱片設計,並有 4 個 SATA 埠,共 8 個介面非常足夠。背板介面設有 1 個 Thunderbolt 4 USB-C、1 個 20Gbps USB-C、3 個 10Gbps USB-A 及 3 個 5Gbps USB-A,算是十分夠用。配合處理器 iGPU,亦可使用標準 DisplayPort、HDMI 埠,另其 Thunderbolt 4 及 20Gbps USB-C 亦可輸出顯示訊號。背板上方還可加上小名牌自訂風格。另板載 ALC1220P 7.1 音效及提供 DTS Audio Processing 強化,亦有音響玩家需要的光纖輸出,網路功能提供 Intel 2.5Gb Ethernet 及 MediaTek Wi-Fi 7、BT v5.4 連線。

背板有 Thunderbolt 4 Type-C 埠及其他齊全介面
背板有 Thunderbolt 4 Type-C 埠及其他齊全介面。
M2_1 有加厚散熱片給 Gen5x4 SSD 使用
M2_1 有加厚散熱片給 Gen5 x4 SSD 使用。

售價:HK$2,750

AMD Ryzen 9000 平台

TUF Gaming X870-PLUS WiFi

TUF Gaming X870-PLUS WiFi
TUF Gaming X870-PLUS WiFi 主機板。

Ryzen 9800X3D 已成為遊戲玩家焦點,配合 X870 晶片可說是十分夠用,反之再高一級的 X870E 就真的沒太大必要,因為它是雙晶片而且配置過於強大,很多用家未必用得著。TUF Gaming X870-PLUS WiFi 採用「16 + 2 + 1」 相數輔以大型散熱器給處理器供電,記憶體可支援至 8000+ 水平,以及增強型記憶體設定檔(AEMP)可進一步微調效能。

採用「16 + 2 + 1」 相數輔以大型散熱器給處理器供電
採用「16 + 2 + 1」 相數輔以大型散熱器給處理器供電。
記憶體可支援至8000+水平,以及增強型記憶體設定檔 (AEMP)可進一步微調效能
記憶體可支援至 8000+ 水平,以及增強型記憶體設定檔(AEMP)可進一步微調效能。

主機板儲存裝置提供 4 條 M.2 插槽,在最新 Ryzen 9000 處理器系列支援 2 條 Gen5 x4 及 2 條 Gen4 x4,以及 2 個 SATA 十分夠用,但要留意 Gen5 x4 的 SSD 比較熱,可能需要更換散熱片。背板提供 2 個 USB4 Type-C、3 個 10Gbps USB-A、4 個 5Gbps USB-A 及 1 個 USB 2.0,要使用 iGPU 顯示輸出亦有 HDMI 及可經由 USB4 Type-C 輸出畫面訊號。不過相對此板的 PCI-E 插槽比較少只有 2 條。網路功能提供 Realtek 2.5Gb Ethernet 及 MediaTek Wi-Fi 7、BT v5.4 連線,板載 ALC1220P 7.1音效及提供 DTS Audio Processing 強化。

背板相對簡單一點,功能仍然充足有2個 USB4 Type-C
背板相對簡單一點,功能仍然充足,有 2 個 USB4 Type-C 及其他 I/O。
2條 Gen5x4 + 2 條 Gen4x4 NVME,不過PCI-E 插槽只有2條
2 條 Gen5 x4 + 2 條 Gen4 x4 NVMe,不過 PCI-E 插槽只有 2 條, 另有 2 個 SATA 可接磁性硬碟備份。

售價:HK$2,999

查詢:ASUS HK(3582 4770)

掌握脈搏│ 2025 年十大商用科技趨勢

2025 TRENDS

隨著 2025 年的到來,各行各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掌握科技趨勢成為企業成功的關鍵,尤其是人工智能(AI)的發展,將成為未來商業營運的核心。在 AI 技術漸漸普及之時,企業需特別注意伴隨而來的數據安全、運算效能及成本等問題。掌握 2025 年十大科技趨勢,將有助企業在競爭中領先同儕。

1. 人工智能普及 AI 代理無處不在

人工智慧(AI)和機械學習(ML)將繼續深入各行各業。企業更加依賴這些技術來分析數據、預測市場趨勢、簡化營運和改善客戶體驗。自動化的客戶服務、智能推薦引擎和預測性維護將成為常態。當中的 AI 代理(Agentic AI 或 AI Agent)將無處不在,企業透過 AI 代理自動處理重複的任務,減少人手干涉,令工作更精準。因此,人力可投放在核心業務,並借助 AI 代理分析大量數據後,為商業決策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2. AI 伺服器出籠 在地部署更高效、更安全

不少企業已意識到混合模式能更有效地實現雲端經濟,開始重新審視公司的數據策略,將持續採用混合雲和多雲模型環境,以便擁有更具彈性的營運環境、更高的數據訪問及控制主權,帶動邊緣運算成為主流。 這情況亦套用在 AI 應用上,目前主流的 AI 平台大多設於雲端上,不過企業面法規、時延、數據安全等問題,紛紛考慮在地部署 AI 伺服器,取其有降低時延、減低數據洩露風險、可遵循嚴格隱私法規、高度控軟硬件規模等好處。因應企業需求,加上技術可行,市場上已有不少 AI 伺服器供選擇,帶起在地部署趨勢。

3. 遙距工作和協作工具 持續演進

雖然已有不少巨企要求員工返回辦公室上班,但遙距工作和虛擬協作工具仍然在跟夥伴、培訓工作,以至應付突發事件上發揮重要作用,故此技術將持續演進。企業投資於更高效的虛擬通訊工具和項目管理平台,以支持分散式團隊的協作。

4. 自動化和機械人技術 減少人力成本

自動化和機人技術正在重新定義各行各業的運作方式,特別是在製造、物流和服務業。這些技術不僅能顯著提升效率,以便更精確和高速地執行重複性任務,從而減少人手操作的錯誤率,有助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例如在物流行業,自動化倉庫和無人搬運車(AGV)能夠高效處理和運送貨物,減少庫存周轉時間。在製造業的自動化生產線利用機械人進行組裝、包裝和檢測,能有效提升產量和質素。就算在餐飲業,自動化訂單系統和機械人服務員也能提升服務顧客的效率。

5. 網絡攻擊嚴峻 保護數據安全和私隱不鬆懈

網絡攻擊沒完沒了,數據外洩事件頻繁發生,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仍然是企業的重中之重。2025 年,企業需要遵守更嚴格的數據保護規範,並投資先進的安全技術,如端點安全、身分管理和加密技術,以保障用戶數據的安全。

6. 更多 5G 方案出現 發掘新商機

隨著政府拍賣更多頻譜供 5G 網絡,營運商加快發展 5G 網絡,透過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和更低延遲的特性,為各種應用提供強大的支持,更多物聯網(IoT)、流動方案、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方案將陸續建基在 5G 網絡之上。企業借助 5G 應用幫助提升用戶體驗,尋求更多商機。

7. 區塊鏈技術加強運用 留意法規要求

區塊鏈技術已發展了好一段時間,愈來愈多企業採用區塊鏈技術提升業務流程的透明度和效率,如金融、供應鏈管理和醫療保健開始實施私有或聯盟區塊鏈,藉此提供更高的數據隱私和控制,並促進各方之間的信任,智能合約在此技術下將普及採用。同時要留意,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擴展,監管機構將更加重視對區塊鏈應用的合規性,企業需要遵循更嚴格的規範和法律,以確保其區塊鏈應用不僅技術合規,還符合倫理和法律標準。

8. 可持續技術興起 可用泛圍廣泛

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焦點,企業愈來愈重視採用綠色科技和可持續的商業實踐。從減少碳足跡到使用可再生能源,企業將探索各種方式以提高其對環境責任感,並吸引環保意識強烈的消費者。市場上的可持續技術眾多,泛圍廣泛,太陽能、風能、智能電網、智能能源管理、資源回收再利用、可降解產品、綠色建築、電動交通工具,以至利用無人機和感應器幫助各行業減少資源浪費、提高生產力,都可視為可持續技術,並將普及採用。

9. 量子運算成熟 帶動量子加密應用

量子運算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在處理複雜問題時顯著提高速度和效率,能夠快速解決目前傳統電腦無法高效解決的問題。量子運算正在改變運算基礎架構,還為安全通訊和數據保護開闢新的可能性,特別是量子加密領域。量子加密主要依賴量子密鑰分發(QKD),能夠確保即使在不安全的通道中,黑客也無法竊聽或篡改傳輸的密鑰,相信金融、政府及國防,以至醫療等機構將率先採用。

圖片來源:Google

10. 空間運算應用漸多 有助增強競爭力

空間運算(Spatial Computing)是指利用數碼技術來交互和理解三維空間的能力。這種運算結合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物聯網(IoT)和其他數碼技術,讓用戶能夠在物理空間中與數碼內容進行互動。空間運算通常涉及感應器、鏡頭和數據分析,能夠捕捉和解釋周圍環境的訊息,創造沉浸式的體驗。這技術將在培訓、產品展示、客戶互動和遠程協作中愈見普及。企業利用沉浸式技術提升消費者體驗,並加強員工技能培訓,從而促進創新和增長。這些技術的商業應用不限於娛樂領域,而是擴展到醫療、教育和製造等多個行業,為企業提供新的商機和競爭優勢。

2025 年商用科技的趨勢將影響各行各業的運作模式,企業需要積極適應這些變化,投資於新技術,以提高競爭力和市場地位。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的商業環境將變得更加智能、高效和可持續。

最新影片

930MB/s 讀寫速度 支援 PD 供電 仲可以插 Mic・實試多功能磁吸硬盤盒

自從 Apple 由 iPhone 15 開始,改用 USB-C 接口之後。大家以後買新機,就不用擔心手機的容量,因為我們可以直接將外置 SSD 直接駁到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去做備份。而使用 iPhone 16 Pro 或 Pro Max 拍攝 4K60p 的 Pro Res 影片,系統更會要求接駁 SSD 來儲存影片,所以具備磁吸功能的外置 SSD 或硬盤盒就開始普及起來。 

今次我們試用的 HAGiBis Magsafe SSD 磁吸硬盤盒 (MC100 Pro) 是國內的產品 ,硬盤盒的兩個面都支援具備磁吸功能,不單可以把 SSD 盒吸附在 iPhone 的機背,還可配合磁吸手機支架或其他磁吸配件使用 (但絕不能使用磁吸充電池 !)

今次我們試用的 HAGiBis Magsafe SSD 磁吸硬盤盒 (MC100 Pro) 是少數提供多個 USB 插頭的磁吸硬盤盒
硬盤盒的兩個面都支援具備磁吸功能,還可配合磁吸手機支架或其他磁吸配件使用 (但絕不能使用磁吸充電池 !)
其中 Host 是用來接連手機或電腦
一個 USB-C 會支援 PD 100W 供電,但實試配合 iPhone 16 Pro 才支援供電,在 Android 手機上似乎就用不上。

硬盤盒會有 3 個 USB 插口,其中 Host 是用來接連手機或電腦,而額外兩個 USB-C 接口,一個是支援 PD 100W 供電,但實試配合 iPhone 16 Pro 才支援供電,在 Android 手機上似乎就沒用。而另一個 USB 2.0 的 Type-C 接口就可以接駁無線 Mic 的接收器,出外拍片就專業得多。當然作為外置 SSD,MC100 Pro 亦可以接連電腦,過 File 或 Backup 資料都可方便。 

HAGiBis Magsafe SSD 磁吸硬盤盒,會支援 M.2 2230 短身 SSD,但因為硬盤盒僅支援 USB3.2 Gen 2 標準,最高傳輸速度為 10Gbps,讀寫速度唔算超快,我們使用 CrystalDiskMark 8 作測試,讀寫速度約為 930MB/s 左右,速度跟很多人使用的 SanDisk Extreme 行動固態硬碟相約。

至於為何會使用支援 PD 供電的硬盤盒,這是因為使用 iPhone Pro / Pro Max 拍攝 Pro Res 影片會相當耗電,所以如果有 PD 供電功能,就能延長工作時間。而另一個 USB-C 接口,方便拍片時就可以使用無線收音咪,實測使用 dji 最新的 Mic mini 也沒問題。

其實市場上都有不少外置的 SSD 產品,單純用來備份手機內的相片 / 影片都好方便。試想想,1TB 版本的 iPhone 16 Pro Max,售價要 $13,599。而一個容量為 1TB 外置 SSD 都不過是 $600 ~ 800。如果好似小編今次買一個硬盤盒再裝 SSD,總成本還不到 $800 ,但就幫你慳到 $3,400,計落其實相當伐算。

HAGiBis M.2磁吸硬盤盒 (MC100 Pro)
售價 : RMB $219 (約港幣 $233)

Crucial P310 PCIe Gen4 NVMe 2230 M.2 SSD
售價 : $538 (1TB)

Sony : PS5 銷售周期約為 7 年・PS6 或於 2027 年推出

引述《Fami 通》的報導,SIE 平台業務集團首席執行官西野英明在訪問中透露,PS5 的生命周期將與 PS4 相若,同樣約 7 年左右,並暗示下一代主機 PS6 或於 2027 年推出。

據知 PS3 、PS4 及 PS5 分別於 2006、2013 及 2020 年推出,而過去兩代主機的銷售周期約為 7 年左右,如果 PS5 的銷售周期跟 PS4 相約,即是 PS6 很可能會於 2027 年推出。

記得 PS5 推出不久,剛遇上全球疫情爆發,令供應鏈一度中斷’,大大影響新機的產能。不過西野表示 PS5 已全面採用自動化生產,確保產能的同時,亦提升產品的穩定及耐用性。未來 Sony 將引入新技術,並延長現有硬件使用壽命,以滿足玩家的需要。不過 PS6 要面對的問題不獨是其他主機的競爭,同時也是要面對隨著電腦硬件發展帶來的挑戰。

由於電腦硬件的發展每年都有相當的進步,尤其當配備 NPU 的處理器的出現,透過 NPU 及內顯的效能,已足夠讓一些沒有獨顯的文書電腦也能執行到 1080p 畫質的遊戲。不排除在 2027、28 年當 PS6 推出的時候,就連中高階的文書筆電也擁有執行 4K60p 遊戲的效能,更不用說中高階的電競筆電可以去到甚麼程度。雖然,PS6 在硬件效能上未必會有很大突破,但相信只要有足夠的專屬作品支持,玩家們仍然會願意支持的。

用 AlipayHK 易乘碼搭車可申領政府交通補貼・推「搭車福利」活動額外賺高達$200 回贈

市民日常乘搭交通工具,都可申領政府的交通補貼,不過目前僅限於使用八達通,但由 2025 年 1 月 1 日起,使用 AlipayHK 的易乘碼搭乘指定公共交通工具,交通費用都可用作計算交通補貼。

為鼓勵市民使用 AlipayHK 的易乘碼,官方更推出多項優惠,包括若市民連結 A. Point 信用卡搭車,更可賺 20 倍 A. Point;啟動「自動領取補貼」功能,每月交通補貼自動存入 AlipayHK 餘額賬戶。參與「搭車福利」活動成功推薦 10 位好友,能賺高達價值港幣 $200 A. Point 。而 A. Point 可於日常消費當自動現金抵扣。

最新影片

【場料】限時預購 買旗艦手機送 DJI Neo

Honor 新一代旗艦手機 Magic7 Pro 推出在即,官方今日率先公佈預訂的尊屬禮遇。由 1 月 2 日至 1 月 9 日期間訂購 Magic7 Pro 16GB RAM + 1TB 版本,將獲贈 DJI Neo 航拍無人機 + HONOR CHOICE 12,000mAh 66W JOWAY 行動電源(總值 $1,858),而選購 Magic7 Pro 12GB RAM + 512GB 版本,將獲贈 HONOR Earbuds Open 開放式真無線耳機 + HONOR Band 9 智能手環(總值 $1,658)。  

HONOR Magic7 Pro 採用最新的 Snapdragon 8 Elite 處理器,加入多項先進 AI 科技融入攝影、翻譯、遊戲和護眼等功能,並加入全新的 AI 防詐換臉識別功能,能有效遏止全球盛行的深度偽造 (deepfake)詐騙,是目前最強效的 AI 旗艦手機之一。 

最新影片

過去喊打喊殺.今日做「法庭之友」 特朗普請求美最高法院押後封殺 TikTok

特朗普 TikTok
特朗普 TikTok

還記得特朗普在上一次任期時,曾指由中國字節跳動控制的 TikTok 威脅國家安全,要求該公司出售美國業務,否則就會被封殺。不過 4 年過去,現任總統拜登簽署類似的法令,特朗普卻出面阻止。他在當地時間上星期五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意見書,請求有關法案押後執行。

拜登簽署封殺 TikTok 的法令將會在特朗普宣誓就任前一天,即 2025 年 1 月 19 日實施。而今次特朗普就以「法庭之友 (AMICUS CURIAE)」的身份,向美國法院提出押後封殺 TikTok 法案的意見書。他的意見書指法案在新政府就任前夕實施,剝奪了下任政府處理這項有關保障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重大問題的機會。

意見書指特朗普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反對封殺 TikTok,並尋求上任後透過政治手段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意見書並指讓下任政府有能力透過談判來解決問題,既可防止 TikTok 被全國性封殺,保障 1.7 億美國人美國憲法修正第一條(保障言論自由)的權利,同時能解決人們對於政府在保障國家安全方面的疑慮。

當然,這份意見書也不忘吹捧特朗普,例如指他具有完美的交涉知識、透過選舉獲得民眾信任,具有一方面保障國家安全同時又能拯救平台的政治意志、是歷史上最具力量、最多產和最具影響力的社交媒體使用者等等⋯⋯

特朗普是在今年 6 月選舉期間開設 TikTok 帳戶來宣傳政綱,首日就獲得 320 萬追隨者支持,至今追隨者更達到 1,470 萬,獲得 1.07 億次讚好。

最新影片

Intel Arc B580 12GB 試玩硬上 4K60 性價比稱王取代 RTX 3060 新丐幫神卡

Intel 發表新一代 Arc B580 dGPU,採用最新一代 Xe2 架構,與 Core Ultra 200 V 系列內置的 Arc Graphics 140V 技術相同,在規格更充裕的配置下,加上 XeSS 2 升頻技術和 12GB 記憶體,或成 2025 年入門遊戲卡佳選。

Intel Arc Graphics 是廠商再圖進軍顯示卡市場的嘗試,同時針對遊戲、機器學習及 AI 運算,欲與 AMD 平台及其 Radeon 顯示卡抗衡,並挑戰 NVIDIA 入門遊戲卡霸主位置。Arc Graphics 基於新一代 Xe2 架構,模塊式運算核心有更佳擴充性,廠商稱之為「Render Slice」可透過擴充數量來提升算力,與 Radeon 的 GCD 及 GeForce 系列 GPC 設計概念更相近。首款用在 Core Ultra 7 258V 處理器內的 Arc 140V 有 8 個第二代 Xe 核心及 8 個 RT 單元,來到桌面版 Arc B580 增加至 20 個第二代 Xe 核心及 20 個 RT 單元,針對 AI 加速的 XMX 單元更達到 160 個。Arc B580 規格有提升但不是很誇張跟 GF RTX 4060 在同一水平,定價亦十分接近。預計市場定位是 2025 年發表的 Core Ultra 200 non-K 中階桌面平台配套顯示卡,甚至計劃推出 24GB 版本針對 AI 創作生產力市場。

Intel Arc Graphics 配搭同廠最新平台,可發揮其 Deep Link 分工,結合處理器 iGPU 及 dGPU 運算力以加速影片編碼、串流直播、AI 運算等工作場景,因此建議在插上 Arc B580 dGPU 時維持 iGPU 的啟用狀態。

XeSS 加入影格生成

Intel 於第一代 Arc 推出時有其升頻技術 XeSS 同步發表,來到最新一代 XeSS 1.3 對渲染品質有更大提升,約在 AMD FSR 3 及 NVIDIA DLSS 3 之間,部分場合比 FSR 3 畫質會更好一點,而當 Arc 顯示卡使用 XeSS 亦會比其他 GPU 以兼容模式運行 XeSS 升頻更好。在 Arc B580 發表時 XeSS 2.0 亦更新加入影格生成功能,有待遊戲陸續加入支援,但仍然可使用 AMD FSR3 影格生成作為代替方案。

留意 XeSS 自 1.3 版本起,它的升頻渲染倍率有改變,雖然一般玩家不會執著,以遊戲內「AUTO」即可,筆者在此列出 FSR 3、DLSS 3、XeSS 1.3/2 的升頻渲染倍率及設定名稱,可見新版 XeSS 使用更少原生像素作升頻,但維持相近畫質,有機會令相同設定下幀速比其他 2 種升頻技術略快。

畫質名稱XeSS 1.3/2DLSS 2/3FSR 2/3
Native AA1.0x1.00x (DLAA)1.0x
Ultra Quality Plus1.3xN/AN/A
Ultra Quality1.5xN/AN/A
Quality1.7x1.5X1.5X
Balanced2x1.72X1.7X
Performance2.3x2X2X
Ultra Performance3x3X3X

MAXSUN Intel Arc B580 iCraft 12G 開箱

作為中階顯示卡,Intel Arc B580 12GB 也使用精簡的短身 PCB,MAXSUN 推出的非公板 Intel Arc B580 iCraft 12G 線路短小,後方大部分是三風扇巨大散熱器及鰭片,內置4x6mm 導熱管及可調 ARGB 燈效。

顯示卡設有 3 組 Display Port 2.1 及 1 組 HDMI 2.1 影像輸出,最高可達 4K@240Hz 或 8K@60Hz 12bit HDR 解像度。記憶體因為核心使用 192-bit 位寬,故採用 6 顆 32bit GDDR6 記憶體共 12GB,對 1440p 及 4K 的超高清貼圖載入、AI 運算或生成式圖像等應用更為充裕。供電輸入要求 2 個 8-pin,GPU 功耗約 190W。

基本效能

測試平台:
處理器:Core Ultra 9 285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
記憶體:DDR5 6000

處理器Ultra 285KUltra 285KUltra 285K
升頻DLSS-QXeSS -UQDLSS-Q
1080pRTX 4060Arc B580RTX 3060 12GB
CS2 HIGH286.3264.4247.8
Forza Horizon 5
-extreme
11710486
RE4 -RT (FSR)11712494
Indiana jones
-Low 原生反鋸齒靜態67
153124140
黑悟空 -High
DLSS/XeSS 70
765963
Cyberpunk 2077
-RT Ultra
63.761.1353.76
COD:BO6
-Ultra
979677
Stalker 2
-High No FG
624650
顯示卡RTX 4060Arc B580RTX 3060 12GB
GeekAI ONNX
-Single
170651905714085
GeekAI ONNX
-Half
287183036224240
GeekAI ONNX
-Quantized
13095127149234
3DMark
-Steel Nomad
239730721965
3DMark
-Speed Way
269924692211

測試可見多款主流新舊遊戲中,Arc B580 都有不錯表現,舉如《Cyberpunk 2077》、《黑色行動 6》、《CS2》等,跟 RTX 4060 接近。不過在光追應用比較繁重的新一代遊戲如《奪寶奇兵》、《STALKER 2》就有些吃力,但《奪寶奇兵》目前只針對 GeForce 卡優化有不公平之嫌,《STALKER 2》和《黑悟空》皆是《Unreal Engine 5》引擎技術的作品,效能差異有類似傾向,似乎該引擎似乎對 Arc B580 的支援亦要改善。若是用於 AI 運算,在《Geekbench AI》可見 Arc B580 和 RTX 4060 運算力接近。

Arc B580 硬上 4K60

4KArc B580
DLSS / XeSSUltra Performance
CS2 -Medium195.7
Forza Horizon 5 -extreme69
RE4 -RT FSR88
Indiana jones -Medium 原生反鋸齒靜態 5056
黑悟空 -Medium XeSS 2563
Cyberpunk 2077 -RT Ultra50.96
COD:BO6 -Balanced83
Stalker2 -High + FSR 影格生成74

過去 RTX 3060 12GB 因為有 DLSS 及 12GB VRAM,可硬上 4K60 玩遊戲,但 RTX 4060 8GB 卻視遊戲需求,或會不夠記憶體提升畫質,換成 Intel Arc B580 12GB 在 4K 解像度,大可使用遊戲的預設畫質「中」,加上 XeSS「超高效能」,並再進一步手動調整貼圖品質為「高」或「超高」等用盡顯示記憶體,基本遊戲效果仍然令人滿意,遊戲細節不會極度鬆蒙。不過在《奪寶奇兵》表現就十分一般不太穩定,不及優化極好的 GeForce RTX。

總結:12GB 性價比不容忽視

Intel Arc B580 使用 Xe2 架構有明顯表現提升,加上已經是第 2 代產品,驅動程式比首代要成熟很多,用來玩新遊戲已經可以接受,但面對優化不太理想的遊戲,效能大概比 RTX 3060 好一點。雖然它沒有 DLSS 功能及支援齊全,但 XeSS 升頻畫質本身不弱,亦可混搭 FSR3 影格生成,日後 XeSS 專屬影格生成亦令人期待。

最大誘因還是 192bit 12GB 記憶體,在多數新遊戲環境以 4K60 FSR/XeSS 升頻,仍保持可接受清晰度及幀速,是 8GB 顯示卡難以實現,12GB 可方便運行各類 AI 應用,而且在影像編碼全面支援4K AV1 HDR 加速比舊 RTX 3060 優勝,配上平價 4K60 顯示器,用於生產力、偶爾玩玩遊戲對畫質沒極高追求已勝任有餘。決定使用 Core Ultra 200 平台的中階用家,Arc B580 是頗值得考慮。

查詢:Rivia (3957 0816)

最新影片

【CES 2025】LG 綠色家電 家居種植座地燈

今年 CES 2025,為 LG 打開序幕的,並不是電視或傳統家電,而是一款家居種植座地燈, 新燈具分為低、高兩款,較矮的一款的高度跟沙發扶手差不多,而較高的一款就像是傳統的立式燈,而燈的下方會有一個用作水耕的托盤,可用來種花或種菜。

這款燈最特別的地方,是燈的圓形燈罩可以改變照射方向,在白天向下照射,透過特殊波長的 LED 燈,托盤內的植物能借助光合作用得以生長。而到了晚上,燈光就會變成往上為室內照明。LG 的兩款型號的底座內配有容量達 1.5 加侖(約 5.6L)的水箱。並能透過 LG ThinQ 手機 app,從遠端調整照明和澆水時間。對於有興趣在家中進行水耕的朋友,會是不錯的選擇。LG 的家居種植座地燈將會在 CES 2025 期間展出,價格和發售日期待定。

最新影片

從 1972 – 2024 玩盡歷代 Game Console(3)

如果你是老一輩的遊戲迷,有機會遊英國,又或者已身在英國,推薦大家去曼徹斯特的科學產業博物館(Science and Industry Museum),這個博物館雖然現正重建,只餘下主館一個三層高展廳,展品不算多。但當中一個名爲「Power Up」主題館,就差不多有齊自 1972 年起至今的歷代家庭遊戲主機,絕大部分仍可以運作,足以回味和遊戲一同成長的時光。

Science + Industry Museum
地址 : Liverpool Road, Manchester M3 4FP. United Kingdom.
網址: https://www.scienceandindustrymuseum.org.uk/

前兩篇分別回顧了 1972 – 1980,最初的家用遊戲機年代 (按此連結),以及 1981 – 1994 年,日本遊戲主機品牌百家齊放的年代 (按此連結),那是最多遊戲機選擇的時段,好多玩家在家中都有多過一部遊戲機。但自從 1995 年 Sony Playstation 的出發,市場幾乎被這個遊戲界新丁所吃掉。

1995-2025 遊戲機三強鼎立

今日的遊戲機市場,以 Sony、Microsoft,以及任天堂三強鼎立,除任天堂外,Sony 和 Microsoft 都是在 1995 年後才開始進軍遊戲界,但就足以將之前各家曾經推出過遊戲機的廠商趕絕。到底這三強鼎立世代如何形成?就要從 1995 年 Playstation 出現說起 ⋯⋯

1995 – Sony Playstation

任天堂的國際版遊戲機 NES,香港玩家稱為「灰機」。

歷史先回到 1988 年,當時眼見 Sega 開始使用 CD-ROM 光碟作為遊戲軟件載體,同時光碟也可擴展遊戲機的其他娛樂功能,例如播放詢樂和影片,一直以生產遊戲卡匣的任天堂,找上了另一個持有 CD-ROM 技術授權的 Sony,希望發展光碟版遊戲機。當時 Sony和任天堂合作開發 Super Disc,目標是用於超級任天堂上作為光碟配件使用。但最後 Super Disc 沒有成功上市,反而讓 Sony 看到了光碟遊戲機的市場潛力,故在 1990 年開始以 Super Disc 作基礎,開發 Playstation。

由任天堂找 Sony 合作開發的「Super Disc」作為「超級任天堂」的光碟配件,可惜最後沒有正式量產,但造就了 Sony 進軍遊戲機界別的契機。

最初的 Playstation (Super Disc)是可以同時使用超級任天堂卡匣,可以玩「超任」遊戲外,也可以播放音樂 CD,以及有視頻內容的 CD(即 CD-Video,非 Video CD),最後 Sony 只生產了 200 台。 1994 年,Sony 公佈自行開發 Playstation 遊戲,不再兼容「超任」,同時推出 Playstation X (PSX) 開發者專用主機,目標是 Playststion 推出時,就有大量自家和第三方遊戲軟件支援。

最終,Playstation 在 1995 年 9 月發佈,成為第 5 代 32bit 遊戲主機,也是最成功的遊戲主機,直至 2005 年 3 月 31 日,10 年來 Playstation 出貨量達到 1.0249 億台,成為第一部「一億」 遊戲機。

1995 – Sega Saturn

Sega 在 Mega Drive 取得巨大成功,日本 Sega 開發新一代以光碟為媒體的遊戲主機 Saturn,本來 Saturn 是以橫向 2D 遊戲為主,但因為 3DO 和 Playstation 的機能都可以支援 3D 遊戲,Sega 在 Satrun 開發後期大幅更改硬件設計,其內置有 8 個處理器以提升性能。不過 Saturn 在 1995 年 7 月搶先 Playstation 推出時,沒有太多遊戲,只有大家熟悉的格鬥遊戲《Virtual Fighter》和賽車遊戲 《SEGA Rally Championship》,欠缺展示到新機能的護航大作。

Saturn 在初推出時,銷量也不差,但後來 Playstation 有著更多第三方軟件商的支持下,令到 Saturn 的遊戲大作不算多,有的大作多數是 Sega 自家推出的,至 2000 年的 6 年間,共有 1,144 個遊戲件推出過。

1996 – Nintendo 64 (N64)

N64 的手掣是第一款內置震動功能的手掣。

任天堂在 1996 年 6 月,於日本推出「超任」的後繼主機 Nintendo 64(N64),主打世界產第一款純 64bit 主機,也是任天堂第一部 3D 功能的遊戲機。不過 N64 仍是以卡匣作遊戲媒體,比起 Playstation 甚至 Saturn,消費者比較喜歡光碟遊戲,而第三方軟件開發商,也沒有推出過任何卡匣遊戲。就連一向是任天堂合作夥伴的 Square,其大作《Final Fantasy》系列也轉投 Playstation,成為當時遊戲界大事,N64 只有靠任天堂自家遊戲支撐。

N64 本身的設計也相當奇怪,首先是相當玩具感的外觀和配色,以主打科技感的 PS 和Saturn 比起來變得格格不入,手掣設計加入模擬搖桿,配合遊戲作 360 度操作,加上首度加入內置震動功能,可以作類似釣魚動作等是一項突破。但模擬搖桿加上中間把手,令操作時難以按其他鍵而受到劣評。雖然及後因為任天堂調低了遊戲卡匣的生產費用,令到如Softbank 等日本軟件再推出 N64 遊戲,但 N64 銷量不高,至 2005 年的十年後,全球只賣了 3,293 萬台,其中日本只賣出 554 萬台。

1998 – Sega Dreamcast

Dreamcast 是 Sega 第一部使用光碟,同時又有網絡連線巧能的主機。
Dreamcast 的配件相當多,特別是遊戲手掣下可以插入 2 個 Dreamcast 儲存器,又或者儲存器另加一個配件。

Playstation 的成功,令到其他遊戲機開發商加快開發第 6 代遊戲機,希望保持競爭力。Sega 在 1998 年 11 月發佈新的 Dreamcast 主機,除了是第一部第 6 代遊戲主機外,也是第一款可以連線進行遊戲的主機。

Dreamcast 儲存器本身也是一個小型遊戲機,最適合玩當時流行的育成遊戲,育成遊戲也變成了 Dreamcast 的遊戲類別。

Dreamcast 其中一個特色,是控制器內置可以進行遊戲儲存的記憶卡 VMU,玩家在不玩遊戲時,也可以隨身攜帶 VMU,進行一些簡單的任務,或者繼續進行育成遊戲。

Dreamcast 主機也有相當多突破,包括內置當時效能最高的 3D 圖型處理器,由 NEC 開發的 PowerVR 晶片,還有開發出容量比 CD-ROM 多一倍的 GD-ROM,而作業系統更是採用由 Microsoft 開發的 Windows CE,具有上網瀏覽的能力。Dreamcast 推出後也有不少經典的遊戲作品,如 Sega 自家的《Sonic Adventure》、《Crazy Taxi》、《莎木》等。不過 Sega 自從有 Sony 的 Playstation  以及後來的 Playstation 2 競爭下,Dreamcast 銷量完被比下去,2001 年 Sega 宣佈停產 Dreamcast,而 Sega 自此也完全退出遊戲主機業務,Dreamcast 成為了 Sega 最後一代主機。

2000 – Sony Playstation 2 (PS2)

Playstation 取得大成功,令到 Sony 將遊戲產業成為集團其中一個重要業務,2000 年推出其第 6 代主機 – Playstation 2 (PS2)。PS2 採用了當時剛發佈的 DVD-ROM 光碟,由於當時 DVD 機也是新產品,消費者用差不多的價錢,購買 PS2 就可以有新世代遊戲和DVD 播放兩大功能,令全球都對 PS2 需求若渴。

PS2 可以相容舊的 PS 遊戲,加入雙模擬搖桿的 DualStock 遊戲手掣 ,可以作更精準操作,CPU 使用 Sony 跟 Toshiba 合作開發的 64bit 處理器 Emotion Engine,還有獨立 GPU 支援 1280 x 1024 輸出,當時已是相當高的解像度,同時也加入當時最新的電腦擴充規格,如 USB、IEEE 1394 插頭等,加上有 8MB 容量的遊戲進度儲存卡,當時來說是最先進的遊戲主機。 PS2 推出以來,相當成功,只用 5 年就達到了銷售 1 億部的成績。遊戲軟件一共有 3,874 款,成功銷售出達 15 億份的驚人數字,也奠定了 Sony 在遊戲機市場的領導地位。

2001 – Microsoft Xbox

眼看 Sony 的 Playstation 在遊戲界取得成功,Microsoft 也打算利用 Windows XP 的 Direct X 技術,開發一個可以在 Windows PC 和遊戲機共用的遊戲平台,利用大量 PC 遊戲支持的優勢,Xbox 於 2021 年就推出第一個版本,同時 Microsoft 也開通了 Xbox Live,用戶可以連線對戰,也可以直接從網上購買遊戲,也是第一個同時賺取主機、遊戲和網上服務收費的遊戲平台。

Xbox 推出初期,有大量 PC 遊戲名作移植,對歐美玩家來說,相比以日系風格遊戲為主的 PS2 遊戲,Xbox 更受歡迎。而且 Xbox 同樣提供上網和 Xbox Live 線上服務,打造龐大的線產遊戲社區。

Xbox 使用大量來自 PC 的零組件,處理器是 Intel Pentium 733MHz,GPU 是NVIDIA GeForce 3 連 64MB 記憶體,Xbox 的名字,也就是執行 Direct X 的匣子。

2001 – Nintendo GameCube

面對後起之秀 PS2 推出後市場的壟斷局面,加上 Microsoft 放在 Xbox 的龐大資源,其他遊戲主機廠商壓力相當大,包括任天堂,2021 年 9 月推出其 N64 的後繼機 GameCube,今次任天堂終於放棄卡匣改用光碟作遊戲媒體,但仍屬於封閉格式,無法與 CD 或 DVD 相容,因此也不能播放電影光碟,令 GameCube 吸引力大減。

另一個令 GameCube 受到劣評的是其手掣,這款由瑪利奧作者宮本茂親自設計的 GameCube 手掣,每個按鍵大小不大,排列也不整齊,其中 A 鍵特別大而被其他鍵包圍著,使用者打機時常錯按其他鍵。雖然今代有入有按壓的 L/R 按鍵,可以改變速度、發射速率等,創新更多遊戲玩法,受歡迎程度比 N64 有進步,但和 PS2 和Xbox 相比,則仍差很遠。

2005 – Microsoft Xbox 360

Xbox 的推出令到 Microsoft 在遊戲界的話語權顯著提升,而 Microsoft 自家也成立了 Microsoft Games Studio 專門負責 Xbox 與 PC 遊戲的開發與發行。2005 年,Microsoft 更新初代 Xbox 的硬件,推出 Xbox 360, 成為第 7 代遊戲機的首部產品。Xbox 360 主打是線上遊戲,包括 Xbox Live 線上服務,除遊戲外,也提供線上音樂和電影內容,也可以作為電腦的網絡播放器,透過 Xbox 360 在電視上觀看電腦內的影音檔案,加上 Xbox 360 本身可以播放 DVD,如同一部 Media Center PC。也可以加入硬碟擴展容量,也是遊戲機的首創。

不過要數最特別的,是 Xbox 360 放棄使用 X86 處理器,改用 RISC 架構的 PowerPC 處理器,由 IBM 提供 的Xenon 處理器,以 3.2GHz 的 3 核心架構運行,加上 ATI 特別開發的圖像處理器,達到 240 GFLOP 圖像運算能力。顯示輸出加入了 HDMI,支援1080p 全高清輸出和 5.1 音效,以及 Wi-Fi 無線上網,完全具有現代遊戲機的雛型。

2006 – Sony Playstation 3

PS2 推出短時間就取得成功,很大程度在其支援當時最新的DVD 光碟制式,而Playstation 3 則要在 6 年後才出現,原因就是等待 Sony 引入 Bly-ray 藍光碟,期間 Sony 推出過 PS2 的多款薄版和簡約版,以減價延續銷量。

PS3 一共出現過 4 個版本, 3 個設計的主機,經典多次改良散熱和成本控制,是經歷最長銷售時間的一代 Playstation。

PS3 初代機不單支援 Blu-ray 高清藍光影碟,還可以播放高清音樂 SA-CD,由於當時純音響用的 SA-CD 播放機售價高昂,儘管 PS3 開價高達 599 美元, 也一樣極受歡迎,全球都出現一機難求現像,香港更曾一度出現炒價上萬元的新售價紀錄。

PS3 除了用上最先進的光碟系統,其 CPU 當時也達到了大學科研用超級電腦級水平,由 Sony、Toshiba 、IBM 合作開發的 64bit Cell 處理器,屬 3.2GHz Power PC 架構,圖像處理器則採用 Nvidia 專門設計的 RSX Reality Synthesizer,同樣可以輸出 1080p 全高清影像。60GB 版的的初代 PS3 還有 4 個 USB 2.0,另有 20GB 版本,只有 2 個 USB 的入門版本,SA-CD功能被取消。而初代 PS3 也可以改行 Linux 系統,直接作為電腦使用。

由於 60GB 版 PS3 成本過高,而且經常有出現過熱無法運作的情況。2017 年Sony 更新 PS3 規格,推出 40GB 和 80GB 版本,改良散熱之餘,也取消了 SA-CD 支援。由於初代 PS3 的 SA-CD 可以用作讀取成高滿音樂檔案的功能,也是唯一一部有此功能的民用機器,但不少初代 PS3 已經因過熱壞機而報銷!因此,初代 PS3 至今仍是不少影音愛樂者的收藏對像,特別是想將 SA-CD 轉錄成高清音樂電腦檔,初代 PS3 更是必不可少。

2009 年 ,PS3 用的 Cell 處理器改良製程,PS3 的散熱設計也可以進一步簡化,因此 Sony 推出了 PS3 Slim,保留吸入式碟機設計,同時將新推出的 DualStock 3 手掣納入標準配件,手掣以藍牙作無線連接,可以提供 6 軸動作操作,以及雙模擬搖桿,提供今日PS 遊戲的基礙操作型態。

2006 – Nintendo Wii

Wii 推出不少善用體感操作的遊戲,最經典當然是 《Wii Sports》,但如圖中的 《Cooking Ma Ma》以體感代替遊戲搖桿,結果好玩程度比原版街機更佳。

之前回顧的次世代遊戲機,一直都是性能上的升級,遊戲的操作法都是以手掣控制為主,不過當大部分市場份額都由 Playstation 和 Xbox 分享後,任天堂在 Gamecube 之後變得無以為繼。因此,任天堂決定以一種完全不一樣的遊戲方式回應對手。

2006 年底,在沒有被看好的情況下,任天堂推出 Wii 遊戲機,同時以體育遊戲為首波主打的 《Wii Sports》 遊戲,以 Wii mote 小搖棒作為體感遊戲操作,在其他遊戲機上從來未見過。而從 Wii 開始,任天堂也打造每個遊戲玩家的 Mii 頭像和參與 Mii 社群,個人頭像的文化更一直流行到今日。

Wii 的 Wii mote 與「小雞脾」連結後完全可以捕捉到人體的動作,遊戲也要遊戲玩家以動作進行。因此就算以往沒有打遊戲的人,都可以用 Wii 來玩體育類遊戲,從小朋友到療養院的病人都可以受惠,也因此令 Wii 推出 《Wii Fit》 遊戲鼓勵玩家每日運動。Wii 成功改變了遊戲的開發方向,也使任天堂走出另一個以基礙效能硬件,提供另類遊戲玩法的路線。不再跟 Playstation 與 Xbox 在效能上追逐。

不過由於 Wii 的效能不高,在 Playstation 和 Xbox 上流行的遊戲大作,都難以移植到 Wii 上發行,變成 Wii 大都是提供任天堂自家,又或者第三方開發商提供一些小品式的遊戲。

2012 – Nintendo Wii U

Wii U 主要是由一部升級的 Wii 主機,可以對感 Wii 和高清 Wii U 遊戲,另外加產一部手提遊戲裝置,打遊戲也不一定要在電視上進行。

相對於同期的 PS3 和 Xbox 360 都以 1080p 畫質 3D 遊戲,任天堂的 Wii 只有 720p畫與的 2D 遊戲,就算畫法獨特,主流玩家仍認為 Wii 大落後,因此,任天堂在 2012 年 11 月在美國先行推出 Wii 的進化版 Wii U,但不少人都認為這不算是第 8 代主機,最多只能算是 7.5 代的半代升級。

Wii U 由原來的 Wii 主機,加入一部手提裝置而成,Wii U 主機加入 1080P HDMI 畫面輸出, 光碟機改用有 25GB 容量的高密度藍光碟,可以高畫質玩 Wii U 遊戲,也可以 720p 畫質玩 Wii 遊戲。同時也支援所有 Wii 手掣和配件。

Wii U 的另一個部分,則是一個有帶有 6.2 吋LCD 觸控屏幕的「Wii U 控制器」,上面有齊遊戲按鐽,也有 9 軸動作感應裝置,本身就像一部大型的手提遊戲機,「Wii U 控制器」可以作為 Wii U 遊戲的副屏幕,也可以在沒有電視機的環境下,在屋內任何地方玩遊戲。「Wii U 控制器」上也有自拍鏡頭,方便製作玩家的 Mii 頭像。

雖然 Wii U 的硬件效能比 Wii 有大幅度提升,不過定位奇怪,而「Wii U 控制器」只能在家中同一 Wi-Fi 環境下使用,未能攜帶出街使其使用率奇低。遊戲方面大都是延續著 Wii 的後續版本,玩法沒太大突破。當一年後 PS4 和 Xbox One 推出後,Wii U 銷量就大幅下滑, 2016 年任天堂就宣佈 Wii U 停產,量產只有 4 年時間。不過 Wii U 的經驗,令到任天堂開發下一代遊戲機Switch 時,就提供了重大的參考價值。

2013 – Microsoft Xbox One

作為第 8 代機種,Microsoft Xbox One 在 Xbox 360 推出後 8 年才發表,今次 Microsoft 選定在 2013 年 11 月於歐美先推出 Xbox One,亞洲版則遲 10 個月後才推出,與傳統遊戲機先攻日本市場的策略不同,可見 Xbox 在歐美市場較受歡迎。

今次 Xbox One 再次改用 X86 處理器的平台,採用 AMD 定制的 X86-64-Jaguar 架構處理器,一推出時 Xbox One 不能兼容 Xbox 360 的遊戲,直至 2015 年推出系統更新,就可以相容大約 100 款 Xbox 360 遊戲,至 2017 年的 E3 大展中,Microsoft 更宣稱 Xbox One 可以玩初代 Xbox 遊戲。

Xbox One 的 Kinect 系統,用產鏡頭和紅外線定位,掃描出玩家的全身動作,當時是一件相當專業的高科技產品。

Xbox One 大部分設計都以 Xbox 360 作基礎,改良的手掣設計一直沿用至今天, 而回應任天堂 Wii 的體感遊戲大受歡迎,Microsoft 為 Xbox One 開發了一套 Kinect 套件,以視像鏡頭和紅外線捕捉元家之全身動作,最多可以一次過感應 4 個人同時動作,玩家也不用手持任何遊戲裝置,如 《Just Dance》遊戲就完美使用 Kinect 捕捉玩家的動作再作出評分。Kinect 也可以用於各種互動功能,就算遊戲機已退役,Kinect 到現在還有使用於不少博物館或商場的互動展示中。

2013 – Sony Playstation 4

跟 Xbox One 打對台的 Sony 第 8 世代主機 Playstation 4,選擇同年同月份於散置上市,可見兩者競爭相當激烈。PS4 主要是在遊戲畫質和流暢度作提升,可以處理更豐富光影效果的遊戲畫面。PS4 加入了手機 App《Playstation App》支援,加入了線上社群的分享模式,另外也有雲端遊戲的串流服務《Playstation Now》玩家可以分享遊戲擷圖或進行影片直播。

Sony 官方聲稱 PS4 的運算能力是 PS3 的20 倍,足以處理 1080P 解像度的原生遊戲,使遊戲的真實感大增。PS4 也是使用 AMD的 A86-64 處理器平台,所以好多第三方遊戲出版商,好容易就可以用步推出 PS4、Xbox One 以及 PC 版本的遊戲軟件,進一步拉近兩大主機平台的分野。

不過 PS4 推出時,未有引入最新的 4K Ultra HD 藍光影碟機,仍只使用 Blu-ray 藍光碟,是唯一一代沒有升級光碟機的Playstation 遊戲機。2016 年,Sony 公佈會推出。PS4 的兩款半升級型號,分別是機體縮小的 PS4 Slim,以及加入 4K 畫面輸出的 PS4 Pro,當中 PS4 Pro 改用了新的 CPU 和 GPU,配合已成主流的 4K 電視機,令 PS4 遊戲的影像質素有明顯的提升。

PS4 推出一系列的體感配件和 VR 眼鏡,為遊戲界提供一個全面平台。

PS4 都有回應 Wii 體感遊戲熱潮,推出過類似 Microsoft Kinect 的 PS Camera,以及第一隻 VR 鏡鏡,從 PS4 實現 VR 遊戲,玩家可以從眼鏡下享受虛擬 120 吋大畫面,以及 360 度 VR 遊戲的玩法。

2016 – Microsoft Xbox One X / S

Xbox One X (圖中黑色機身)與 Xbox One S (圖中白色機身)都屬 Xbox One 系列,分別是 One S 是 1080P 輸出,而 One X 是 4K 輸出。

當 Xbox One 推出 3 年後,不少用戶都反映 Xbox One 容易出現散熱不良導致的當機問題 (俗稱三紅問題),Microsoft 在 2016 年重新設計新的 Xbox One S 主機,使用 16nm 製程 CPU 晶片,縮細的散熱器,令到機身大幅縮細 40%,而且可以內置電源供應。Xbox One S 也加入了 4K HD-DVD 影像光碟的播放功能,也支援 HDR 輸出,不過 Xbox One S 的遊戲畫面輸出仍維持在 1080P。

一年之後,Microsoft 宣佈再有 Xbox One X 的開發計劃,Xbox One X 採用浮點運算比 Xbox One 快 4.6 倍的 AMD Jaguar Evolved 客製化處理器,可以輸出4K 解像度遊戲和影音播放,支援 4K@60Hz 輸出,是當時效能最高的遊戲機。

2017 – Nintendo Switch

前面提到任天堂推出過 Wii U,雖然其「Wii U 控制器」未能將 Wii 系列遊戲機拿下更高成績,但就讓任天堂睇到家用的手提遊戲機的市場潛力,結果在 2017 年發表了相當受歡迎的手提遊戲機 Nintendo Switch。

Switch 是一部可以拆除左右手掣的手提遊戲機,分有 「TV 模式」和「手提模式」,「TV 模式」使用一個遊戲機座,提供 HDMI 輸出以及 Ethernet 網絡連線,可以連接電視輸出 1080P 畫面,兩個手掣可以拆出來,讓 Wii 一樣以體感操作,也可以當成小型控制器,以模擬搖控和 4 按鍵方式玩遊戲,最多可以 4 人同時遊玩。

「手提模式」則可以插上兩個手掣,加產屏幕有觸控功能,內置電池就可以讓 Switch 拿出街跟其他 Switch 玩家一同對戰,就如以往相當成功的手提遊戲機 NDS 一樣。所以 Switch 一口氣結合了任天堂的家用機和手提機市場,加上其售價比 PS4、 Xbox One  X/S 便宜一大截,而且 Switch 可以用體感和傳統遊戲方式玩遊戲,以往好多在任天堂出現過的遊戲大作,都選擇在 Switch 上推出續作,因此令 Switch 大推出時極受歡迎。

Switch 之後推出過 Switch Lite,使用細一點的屏幕,手掣也不能拆出,以家庭的第二部 Switch 作銷售對象,機價可以有較大幅折讓;之後又有大屏幕版 Switch OLED,但效能未有升級。截至 2024 年 11 月,Switch 一共售出了 1 億 4,604 萬台,是任天堂最好賣的遊戲主機。 2025年,任天堂會有好大機會發表 Switch 2 新主機,到式是大升級還是只換上新硬件?拭目以待。

2020 – Microsoft Xbox Series X / S

作為 Xbox 第 4 代產品, Microsoft 從 Xbox One X / S 走雙線發展的經驗,一口氣推出 Xbox Series X / S 兩款主機,雖然都是第 8 代主機,但 Series S 主打性價比路線,而 Series X 則是高效能版本,而由於兩者無論是硬件設備和效能差距頗大,市場以 Series X 的接受程度較高。

Xbox Series S 不單沒有光碟機,連 CPU、記憶體、 SSD容量,規格都比 Series X 為低,所以我們集中回顧 Series X,Series X 一樣是使用 AMD 客製化的 Zen2 架構處理器,以及 AMD RDNA 2 GPU晶片,遊戲浮點運算能力達 12 TFLOPS,Series X 也內置 1TB NVMe SSD,16GB RAM,支援 UltraHD 4K 藍光影碟,Xbox 同樣支援新一代遊戲的光追效果,最高 8K@ 30Hz  或 4K @ 120hz  輸出,以及是唯一對應 Dolby Vision 和 Dobly Atmos 音效的遊戲。

Xbox Series X / S 兩者差別不單只是有無光碟機,連 CPU、GPU 都差很遠,早期 Series S 沒有太多人選擇,但近期減過價後,就有更多人選其為「床頭的娛樂中心」。

Xbox Series S/X 最吸引消費者的地方,不單是齊全的遊戲和影音播放功能,更吸引是 Microsoft 提供了 Xbox Game Pass 線上訂閱,用戶只要像訂購串流影音平台一樣支付月費,就可以任玩絕大部分的的 Xbox 遊戲,包括第三方關發商的作品。此做法在歐美市場上相當受落。

2020 – Sony Playstation 5

Sony 在 2020 年 11 月12 日作全球性上市的 Playstation 5,作為 PS4 的後繼機種,PS5 在硬體上有著極大的提升,採用大量最新電腦使用的規格,包括 PCIe 4.0 的 SSD,以及 AMD 的客製化處理器,PS5 跟對手的 Xbox Series X/S 幾乎同時間上市,兩者都是 第 9 代主機,大部分機能都相當接近。

PS5 有分只能下載遊戲的數位版,以及有內置 Ultra Blu-ray 4K 藍光碟機的光碟版,PS5 機身也是歷代 PS 當中最大的一部,採用 AMD 客製化的 Zen2 8 核心 / 16 線程處理器,以及 AMD RDNA2 圖形處理器。以 PS5 公佈時的售價 399 /499 美元計,業界估計相當接近成本價。

初代 PS5 加入支援大量現代電競電腦的光影及物理反光效果,對應最新電視的 4K@120Hz 遊戲模式,也可以輸出最高 8K 解像度。不過初代 PS5 也受到散熱問題困擾,初代 PS5 有著大型散熱器令機身變得巨型。及後 Sony 多次為 PS5 進行修改,改良散熱設計,後期更用上改良至 6 奈米製程工藝的 SOC 晶片。

Sony 在 PS5 的後半產品周期,推出 PS5 Pro (左 )、PS5 Slim(中),以及 PS5 手提無線終端 PS Portal,不用電視也能玩 PS5。

2023 年,Sony 推出 PS5 Slim 主機,同樣有數位版,以及可裝拆式光碟版,機身稍有縮細,內部 SSD 也由 825GB 增加到 1TB,也可以額外再裝多一條 SSD,取代初代 PS5 成銷售主力。

2024 年,Sony 再發表 PS5 Pro,提升處理器和 GPU 效能 45%,支援新的光線追蹤效果,也可以採用新的 AI 超取樣技術,令 PS5 Pro 可以同時開啟高畫質以及高流暢率模式,不似 PS5 只能 在當中選其一。不過 PS5 Pro 售價為 699 美元,而且提升了的遊戲畫面,只滿足到高級遊戲玩家,一般玩家未必對此有要求,因此 PS5 Pro 正式上市,銷情未有出現預期的缺貨現像。

第 1 集 集中 70年代久遠主機展示(接此連結)

第 2 集將有 1981 – 1994 年代的遊戲機回顧(接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