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3258

【Gamescom 直擊】《Rainbow Six Siege》全新 Spectator 模式公開

3196b2b9da897034b1d509213d776b447dfa5e27.JPG
這個出動前裝備的畫面都比早前 CB 時靚得多。

繼之前一系列的 Closed Beta 後,今次《Rainbow Six Siege》算係首次於 Gamescom 入面對公眾開放。

早前的 CB 都只集中在一個人跟 NPC 的合作,在展場中不單以 4vs4 全真人對打之外,更首次展示「Spectator」模式,這是一個以鳥瞰式的視點,宏觀地將整個戰場一覽無遺並對隊友下達指示的新模式,跟《Battlefield 4》的 Commander 模式有幾分相似。Ubisoft 特別強調這個模式並不單純用在遊戲上,更可以作為訓練及教學用途上。

b91991222517c1076f656be01f9b440d9e753136.JPG
Spectator 係今次《Rainbow Six Siege》入面新曝光的玩法。

 

816f519e7eae60c9993dbc78e1341026aabe68ac.JPG
4 VS 4 才是王道式的 R6 玩法。

【K 仔打頭陣】Intel Skylake 新平台正式登場

2ca6a1aacd7814ebe8894d494527ade784a74209.png

Intel 今日(8 月 5 日)正式於德國 Gamescom 發布 Skylake 新平台,打頭陣的有兩款第六代 Core 系列 K 仔型號,包括 Core i5-6600K 及 Core i7-6700K,搭配全新 Intel Z170 晶片登場。

eef31cc2baaad3cdd97c5ee045b05201ef9986d4.pngbcd66192800de16beca1035cc71b1c94e0f92b42.png

根據 Intel 的 Tick-Tock 發展策略,Skylake 屬於「Tock」階段的產物,代表沿用上代(Broadwell)之 14nm 製程,但改用全新微架構。由於 Broadwell 微架構之第五代 Core 系列處理器,僅推出少量桌面型號(如:Core i7-5775C),加上至今仍未於本港腦場出現,今次變相由第四代 Haswell/Haswell Refresh 直接跳到第六代 Skylake 平台,可想而知效能將有一定躍升。

82743895cb5721ff9e6f3d4dc5e42eded3e1eca4.png

Intel 官方數字稱,Skylake 頂級型號 Core i7-6700K(4C8T、4GHz-4.2GHz、8MB L3 Cache)之效能,分別比一年前、兩年前及三年前的 PC 高出 10%、20% 及 30%。相比起三年前的 Core i7-3770K(Ivy Bridge 微架構),Core i7-6700K 的顯示核心效能更會有 20% 至 40% 的提升。

43f8de83875231200381993a9be6c26b9d88cb01.png

首輪發布的 Skylake 處理器,只有 Core i5-6600K 及 Core i7-6700K 兩款型號,分別開價 US $243 及 US $350,與 Haswell Refresh 之 Core i7-4690K 及 Core i7-4790K 相同。至於非 K 版本之 Core i5 及 Core i7 系列,則會於第三季內推出市場。

56deecf77cf68994b24a80541b1f0eb948b98b9e.png

cd2b67304ebe784cf76826961296ad0046a39707.png9259146ee85a344436f36100a6209ab4c60c86fc.png

Skylake 處理器改用 LGA1151 插座,並需要搭配全新 Intel 100 系晶片運作,率先發布的就有 Intel Z170 晶片。Skylake 同時內建 DDR3L-1600 及 DDR4-2133 兩組雙通道記憶體控制器,但因 Z170 晶片定位較高,首輪上市的主機板普遍對應 DDR4 記憶體。Z170 晶片的最大改進,是全面升級至 PCI-E 3.0 規格,提供多達 20 條 PCI-E 3.0 Lanes,理論頻寬較 PCI-E 2.0大增接近一倍。

21fc7626e65205b4d4989f3784372701fe29173c.png
Skylake 與 Intel Z170 平台架構圖。
 
9c75fc946f285f8ded226425b57bcce6e73da92f.jpg
Core i5-6600K 及 Core i7-6700K 採用全新包裝盒設計,破格有型。
 
11107e1af771e9ebdd66ffbab6ed753cef4581f3.jpg
《PCM》編輯部早已收到 Core i5-6600K 及 Core i7-6700K 兩款工程樣本,尊重 NDA 協議所以留待下星期出版之 1150 期才能刊登測試。
 
77f407fd0aa9824d66043cb385fe9bcaac473062.jpg
左方為 Core i7-6700K(Skylake),右方為 Core i7-4770K(Haswell),兩者封裝大小相同。
 
81969b006953e8a1c18b992602b3afd56846a7b3.jpg
左方的 Skylake 改用 LGA1151 插座,可見凹位與 LGA1150 的位置不同。
 

歐洲最大!Gamescom 開幕直擊

9be2b16412996e08490003e496c0cff0b7917178.JPG

歐洲最大的遊戲展 Gamescom 今日於德國科隆正式開幕,據主辦單位表示,今年的展位比往年大,參展商的數目也被去年有所增加。

兩大遊戲平台 PlayStation 及 Xbox 都有登場,而不少歐美的廠商都趁今次機會,將早前於 E3入面公布的作品帶到歐洲。雖然其中少不了有些是舊料,但也有不少廠商趁 Gamescom 為下半年推出的遊戲做勢。《PCM》記者尋日已抵達科隆,我哋當然會將現場有趣而又特別的資訊即時上載,同時亦請大家多多關注下星期推出的新一期《PCM V+》,入面會有關於今次 Gamescom 的深入報導。

 

大超特超非公版 ZOTAC GeForce GTX 980 Ti AMP! Extreme

486857bee1c2a1fbe5c46ad433cc307b42efa267.JPG

首輪上市的 GeForce GTX 980 Ti 全屬公版產品,各牌子一式一樣,特色欠奉。其實 NVIDIA 特地留有一手,留待 Radeon R9 Fury X 正式推出後,才拿出 GeForce GTX 980 Ti 超頻版迎戰。市場上各牌子之中,就以 ZOTAC GeForce GTX 980 Ti AMP! Extreme 的預超幅度最高。

a77a76c6ff49ed76bef65adf761b92b365f99f61.png

ZOTAC GeForce GTX 980 Ti AMP! Extreme 的超頻幅度十分誇張,核心 Base 及 Boost 分別提升至 1,253MHz 及 1,355MHz,比公版高出足足 25%,冠絕各款市售超頻版。此卡強化為「8+2」相供電,卡背更加入 Power Boost 晶片,號稱可提供更穩定的供電。

335b58eb3a6eb512308dae2abf1c3ed4e0b53f9b.JPG
PCB加高並延長,以容納「8+2」相強化供電設計。

 

此卡搭載巨型 IceStorm 散熱器,需要佔用 3 條擴充槽空間。散熱器內建 3 把 9cm 風扇、6 條熱導管,並設有大型 Carbon ExoArmor 外殼,全面包裹整張顯示卡正面及背面以加強保護。風扇則採用新的 EKO Fan 設計,扇葉加入雙刀刃設計,號稱可提升風流量達 30%,並且減少中央部分未能覆蓋的盲點。

ae53aefb18d5a94cd8e2d209c6abae371d1f76e4.JPG134ba74cd69d7e73c8a3a9c1118f97f07dd9f72f.JPG
大型銅底配以6條熱導管,將熱力傳導至鰭片各部分。 巨型散熱器需佔用3條擴充槽。
299adbe1ca908ff4578ee97bccf51a1b5b37b788.JPG 
卡背由金屬片全面覆蓋,並可見到Power Boost晶片。 

 

效能測試

6035d9d89e4c7ba7f76714224baefeeecf10b6b6.png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7-4960X(6C12T 3.6GHz-4GHz)
主機板:Asus X79-DELUXE
記憶體:4×4GB Kingston HyperX DDR3-1866
儲存:Kingston KC300 120GB SSD、WD Black 2TB HDD
作業系統:Windows 7 Ultimate SP1 64-bit
驅動程式:NVIDIA GeForce Driver 350.30 WHQL
解像度:2,560×1,440

 

相比公版GTX 980 Ti,ZOTAC的效能全面領先達12%至17%。使用Furmark將各顯示卡完全負載15分鐘後,ZOTAC的溫度仍然只有66℃,比公版更低溫,表現令人滿意。

affb14d286a1c22eaef04f91cc4dcc031649f09b.png

無人機玩轉海、陸、空

6aa640e2ea3f9dced8651a8cf2baed1161d85164.jpg

每次有無人機推出,搶眼的通常是高性能航拍機,但售價隨時論千上萬。其實市場更多是作為娛樂用途,價值一千幾百元的小型無人機,更為受人歡迎。

Parrot 上代 minidrones 除了上天落地玩耍娛樂外,亦有用作編程教育用途。想不到今年推出新款時,更連水上部分都玩埋,真係估佢唔到。三個系列全部都以藍牙遙控操作,經由 Smatphone 及 Tablet 裝同一個 App「Freeflight 3」就玩得。

上天下海都玩得 Hydrofoil
最新加入 minidrones 的是 Hydrofoil,你話佢係船又得,話係飛機又得。皆因佢係將一架無人機與一艘無動力三體船組合而成,結合無人機的動力及船體浮力,就變成可以響水上玩的遙控船。這個有點像氣墊船,不過毋須船底螺旋漿亦不需要船舵,只靠無人機「拉動」船隻前後移動及轉向,現場試玩所見,動作頗算靈活,水上航速最快為時速 6 英里(約時速 10 公里),在香港各公園水池玩應該很有趣。

c284c67b562f01b61f48a8b1d3e409573c589065.jpg
航行穩定靈活,不會太快亦令操控變得容易。

 

1abfe41970b0c305331751fecb9ba3e04db8637c.jpga368ac6fe96c03dc62dc4b1fca140f79618ac66f.jpg
三體船式船身設計,尾部設有大形穩定翼,急轉彎都唔會反艇。船體連接無人機的掛架設有關節,無人機啟動後會隨拉力自動「企起身」。

 

4637b877412a937f105ace4c972dc6dcd15f227c.jpgefbef2cdf9a18dc55cde1f5cce4695ad351e775b.jpg
左右浮筒下有水中穩定翼。船體以發泡膠為原料,既浮水又超輕巧,拎出拎入不成問題。

當然,玩厭了水上活動,Hydrofoil的好處是無人機可以與船分體,變回一架飛天小玩具,一物兩用,是聰明的設計。無人機單獨運作時,最高速度約時速11英里(約時速17公里),而電池壽命則為7分鐘,以船的話,稍微不足,在大水池玩就要小心忘記回程無電,快速充電時間要25分鐘,買多兩三塊電池似乎會玩得開心啲。

縱橫室內與室外 Airborne
作為無人多軸飛行器的早期廠商,Parrot的Airborne系列展示了確實的穩定飛行性能。機仔雖然真係好細,但已經內置了三軸加速計及三軸陀螺儀,還有現今流行的影像對比鏡頭及超聲波感應器,基本性能已經超玩具級,可以做到螺旋槳靜止時,用手拋出去自動懸浮,而且遙控App有預設特技動作,玩時可以表演嚇一嚇觀眾。

7f247305a2728e7fd6882a6cf880b7b40d14cd0e.jpgb9fead43451626c463d40911e5914e862bd61c14.jpg
擁有兩枚白色 LED 燈的 Night。可以與積木一起玩的 Cargo。

 

bbe97c20697534a748005c54ce4004c27025288d.jpgf31f0101ca51426fc45944214784b9ab9f3e7f32.jpg48c9fc3b86f5e9ff1d2e42352c7f5302a5340b95.jpg
向前照射的白燈,可以當作飛行在半空中的電筒?兩款機底(包括Hydrofoil)都有標準的超聲波感應器及鏡頭。Cargo每個螺旋槳底部都有積木接點,可以砌出大型運輸機格局。

今次 Airborne 系列分為兩機款,一款是 Night,機身上有兩個可調校亮度的 LED 白燈向前方照射;另一款是 Cargo,機身上有多個積木接點,可以砌出絕對自家組合。兩款續航力皆為 9 分鐘,最高時速為 11 英里(約時速 17 公里),Night 有三色選擇,而 Cargo 則有兩色。

其實,二合為一「Night Cargo」咪更加好,做乜要分兩款呢?

左穿右插對講機 Jumping
一架遙控車可以玩乜?上代Jumping已經示範過可以「跳起」,都嚇得吓人。今代Jumping隨了有鏡頭,更引入內置咪高峰及喇叭,於是開車出去遇到人,唔再係鏡頭面前見對方「牙斬斬」,可以「砵佢」及開咪傾偈,都真係幾好玩,尤其係同屋企小動物玩就更過癮。

71e8f44831ecec56ff94480c11bff2c53ed17960.jpg426d6e1d9039a27cd2cce1a3fb11d24956bfbd21.jpg
賣點為高速的 Race。左右各多一枚 LED 白燈的 Night。

與 Airborne 相同,Jumping 亦分為兩個型號,一個又是 LED 燈的「Night」,另一個則是車胎不同、速度較高的「Race」。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使用的輪胎,Night 的輪胎較窄但有刻紋,適應不同的地面;而 Race 的輪胎寬闊而且無紋,在平坦的路面抓地力會更高。Night 的最高速度為 4 英里(約時速 6 公里),而 Race 可以在「推動模式」下達至時速 6 英里(約時速 9 公里)。兩者續航時間皆為 20 分鐘,各有三色可以選擇。

66b93fe80eb4e4ed1b05d7057d13a73e2288a48c.jpg9ec0b1e5d742dd4465cf24f36721ddd7cff2f826.jpg42fbc3ec134c30f68a2432597e17ae336a8c825b.jpg
兩者輪胎各異。床下底收埋乜嘢,有Night就一清二楚。彈跳機關仍然是靠屁股呢條桿奮力一頂,得咗。

又係嗰句,「Night Race」咪更加刺激有趣?

售價:HK$1,238(Hydrofoil)、HK$988(Night)、HK$788(Cargo)、HK$1,498(Night / Race)

【Win 10 知多啲】手動測試硬件相容

614759cdbf5eaf3cf912c82a28650271b6755db8.jpg
若見到圖中畫面,恭喜你可以無痛升級至 Windows 10。

 
「取得Windows 10」的升級程式,已經內建「檢查您的電腦」功能,幫助用家了解電腦是否符合 Windows 10 之系統需求,亦會檢查各硬件是否具備兼容 Windows 10 之驅動程式。若有未兼容的情況,將會顯示錯誤訊息。為安全起見,建議大家升級前自行檢查 PC 廠商或各硬件廠商網站,預先下載一份 Windows 10 驅動程式及相關工具軟件。最容易忽略的,普遍是筆電之「Fn」按鍵、鍵盤滑鼠之工具軟件、音效卡優化工具等,大家心急升級亦應事先檢查一次。

80b14b94a92cd31791731b4f08a8ef07893281ec.jpg
部分硬件可能未有 Windows 10 版本驅動程式,工具將會出現錯誤訊息,需要留待稍後才升級了。

【新品嚴測】Ricoh GR II 隔空取景

5acfd3e89a5e18b2d9849107f0872646198a1ad2.jpg

自 1996 年菲林機時代的 GR 推出之後,就確立了輕巧 Snap Shot 機王的地位,每一代的延續,都是保留了初代的 GR 氣質而在這個基礎上再發展。上一代改用了 APS-C 大小的影像感應器,已是大大的躍進,也把同期 APS-C 傻瓜機殺過片甲不留,今次的二代目規格上雖沒大變,但就加入 Wi-Fi 及 NFC 功能,可以玩遙控拍攝,算是另類的進化呢。

GR 系列經過近二十年歲月的沈澱,已有一班忠實的擁躉。喜歡 GR 的都是率性的攝影師,在不經意、平凡之中發掘出不平凡的視界,你看網上用 GR 拍的照片的群組內的作品就會明白的了,此外 GR 也受到潮人的喜愛,已漸漸變成了一個 Snap Shot 的 icon。而今代最好玩的,就是那個遙控拍攝功能!

b2fddf93ebed5345a1cd486e67d867cad253209e.jpg376ac49702fea5d03a23285eadc5c1fa6bc7a61e.jpg
機頂的熱靴,是可以支援同廠的無線遙控閃燈,機仔細細都可玩飛燈。背面的按掣只要是GR系列用家一定不會陌生。

 

859d379b03fbb1ea08c61d443877b84bda8766a7.jpg
GR 另一吸引之處是其豐富的配件,由皮套、Wide Adaptor 到熱靴光學觀景器都很有格調。

你會說別家一早有啦,對,但今次 Ricoh 連 App 都不用裝,去個 GR Remote 網頁便可連線,對應 iOS 的 Safari 或 Android 的 Chrome,初步試用連線穩定而且反應也夠快,最離譜的是連相機的隔時拍攝功能也可以操作,真正可以放心使用它去拍攝呢。

7ebeca4fc5ce24d4a30bcac751fff552f87655f7.jpg59250462aee7f5c9c54d1b4cecd8e2d1cc0c64fd.jpgf370d6fe6b9045564ecb942976536a5aa8124f55.jpg
新增的GR Remote遙控拍攝,去Ricoh網頁連線就OK,Bookmark之後可以離線操作。取景之餘,模式、光圈快門、對焦等全部可以在手機上控制。除了時間掣之外也可操作隔時拍攝功能,是我最喜愛的地方,下次一於去拍銀河!

規格方面,GR II只是上代的延續,1,620 萬像素 CMOS 影像感應器和 GR Engine V 處理器都是遺傳自上代,廠方會和你說,好的東西會經得起時間考驗,事實上上代的畫質已十分好,根本是一部袋裝 DSLR,除了不能換鏡頭之外。除此之外 Fine Tune 還是有的,像調節了白平衡的表現、增加了效果模式等,都不算是太大的轉變,其實喜歡 GR 的,從其二十年如一日的外觀已知道其不是輕易會作出改變的實力派風格。不過對 GR 用家來說,升級的意欲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想玩那個 GR Remote 遙控拍攝。

c1f743bb0d42ed29935d1623074b4baac7be39c7.jpg
機細對途人來說「殺傷力」也細,抓拍超輕鬆的。

 

b4853ca0046bc23ee86b1624babc1b333a0724fe.jpg
天陰下拍攝,成像都十分好,銳利度和動態範圍都有很好的表現。

而對 GRD 系列的用家或是想買一部高質素的 Snap Shot 機仔的消費者來說,GR II 仍然是有不俗的吸引力,至於潮人拍照我真是識條鐵咩,於是我決定下次找來 GR 女達人攝影師LittleCookie 一起和大家分享 GR II 的試用感受!

【有理直說】香港航空產業優勢盡失(一)

edcb4bd34a9767ea2161f7634250824d0399bbec.jpg

每個地區要發展成為國際樞紐,除依賴資訊基建,亦要透過航空產業如機場、航空公司及物流公司等將人流及物流快捷地運送。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但過去憑著驚人的毅力,總算能夠在國際舞台佔一席重要位置,然而,近年不論是特區政府或機管局都欠缺發展航空產業的視野,往日的優勢已大不如前,從最新的全球國際機場及曾是人見人愛,屬於香港人的航空公司(國泰航空)排名便略知一二,彼此同樣下跌至全球第四,創造有史以來的新低,相信長此下去,跟鄰國在此消彼長的形勢下,要創更低的排名相信是指日可待。

首先是機場問題,多年來都沒有重大新基建發展,儘管不少人歸咎於第三條跑道的開發,筆者雖認同這一點,但事實上是機管局的政策出現嚴重失誤,包括 28 億元建成的「2 號客運大樓」沒有登機橋上落飛機,10.5 億元建成的「北衛星客運廊」需要巴士接駁,乘客也不能出境後直接登機;另一方面,對於歸心似箭的回港旅客,相信經常面對行李輸送愈來愈慢,聽聞平均等候行李時間長達 30 分鐘。

更不幸地「機場管理局」變成了「商場管理局」,商場思想主導,建造了莫名其妙、冷冷清清的巨型商場,然後包裝成 2 號客運大樓,整個機場太過著重旅客消費,令一號大樓商舖林立因而空間擠壓感增強,漸漸淪為另一個東涌購物商場,難怪曾經年贏得數年「世界第一」的榮譽,由 2013 年起拱手相讓,逐步走向成為二流機場。

971b8b354c7ad773572e360dca72222c35f58589.jpg

相反,同樣是彈丸之地的新加坡,近年愈戰愈勇,在機場規劃十分有遠見,為了容納更多旅客,已經不斷擴建,4 號客運大樓將會在 2017 年啟用,更會將整個樟宜機場全新包裝,把機場和樂園連繫一起,機場建築外觀展現令人印象深刻的鋼鐵玻璃有機形式的結構,內部則構築出滿布植物和一個巨大瀑布的自然空間。全新 Jewel 樟宜機場預計在 2018 年落成,將整合機場設施、購物與娛樂休閒場所,另外也預計設置遊樂場與酒店。

若要吸引來訪旅客,海外宣傳是少不了,而機場在旅遊業戰略中絕對是一座橋頭堡,皆因能給予旅客入境時第一個印象,可能是筆者孤陋寡聞,未能察覺有任何關於香港國際機場在海外的宣傳;相反,新加坡旅遊局與新加坡樟宜機場攜手邀請當地知名導演陳子謙全新打造「從心發現新加坡」主題系列微電影《從心發現》將溫情發佈,令旅客感受機場不是一座冷冰冰的航站樓,而在新加坡樟宜機場能讓你在一落地就感受家一般的溫馨服務,從微電影中兩個小主角在機場看到的水滴狀空間雕塑,到機場整體設計乃至地毯的選擇,令用軟性宣傳手法去打造樟宜機場為旅客提供最舒適與最具設計感的機場環境。

有此想法的宣傳,難怪過去數年不斷被評為「全球最佳機場」。筆者在下一次專欄再跟大家分享對有關航空公司的看法。

【八達通換卡】第一代租用版八達通本月更換

79e8e8fc380ed0492bf64d20214c4b3fc554aace.jpg

八達通宣布將會於今日開始,為市面上流通的第一代租用版八達通進行換於計畫,計畫會以自願形式進行更換。

第一代租用版八達通,與現時卡上的最大分別,是卡面識別號碼上的最後數字並無括號;八達通卡有限公司表示,此項換卡計畫屬於恆常性質,目的是為市面上流通的八達通提供技術更新,以令大眾可以持續有效地使用八達通與及並享用最新的八達通服務。

是次換卡計畫將完全免費,持卡人士可以到新的「八達通服務站」進行更換,而換卡時,用戶可以將舊有八達通的餘額及連接八達通的大部分服務及優惠,轉移至新的八達通卡上,官方指過程只需要一分鐘。

要知道自己的八達通是否可以更換?可以到以下網址輸入八達通號碼查看。

【名筆論壇】升級的抉擇

53e7631431ce23d0241374402a7b642506a35162.jpg

Windows 10 終於正式推出,微軟公布了在 29 日發表的 24 小時,就有 1,400 萬台 PC 已經升級,由於今次是 Windows 的首次免費升級,加上日後 Windows 將會視之為服務,不再主打零售和收費升級,香港微軟的發布會就顯得低調,沒有甚麼大型的公眾造勢大會,但在外國,微軟有辦大型的發布活動,甚至是公開的大型升級大會,只要帶同你的筆記簿電腦來,就有專人幫你升級,好玩過拎部 MacBook 去天才吧找天才,可惜香港沒有類似服務,否則我一定拎自己的 MacBook 去用 BootCamp 裝 Windows。

企業仍在觀望
對於每次的 Windows 升級,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用戶都是大事,特別是企業用戶,對上一次的大型電腦升級,才只是兩年前 Windows XP 強制結束支援,企業才在最後期限前升級到WIndows 7 而非 Windows 8。最主要原因,是 Windows 8 的介面設計,並不適合企業使用。至於 Windows 10 ,雖然有免費升級的誘因,但這非企業升級的考慮,而是究竟有沒有升級的需要。對企業需言,電腦系統的隱定與統一性,是 IT 支援最注重的項目。Windows 10 的真正升級開始,就有不少用戶反映升級過程,因為不同的理由需無法完成,例如是硬件不匹配,又或舊軟件未能支援,又或者有檔案未能過渡去新系統的「慘況」,令到電腦要重新回到舊版 Windows。

另外,就算是成功安裝,也都有用戶發現一些嚴重的 bug,其中一個頗為有趣的,是有用戶發現,若安裝的應用程式多過 512 個的話,「開始」功能表就會無法正常運作!就算將應用程式刪減至 512 個以內,開始功能表仍無法回復正常。

ea6b9f55ea7259566efda27e12ab1429063ffeab.jpg

白老鼠Twitter齊抱怨
當然,對大部分用戶而言,電腦要裝多過 500 個程式的,應該沒有幾人,但對程式開發者而言,卻絕對有此機會。類似的大大小小 bug ,在一個如此大型的系統升級,一定會出現,而且 Windows 10 更是免費升級,類似蘋果 Mac OS X 的做法,不過 Mac OS X 升級支援的電腦,都是蘋果自家的 Mac 機,硬件兼容和驅動程式的支援相對比較簡單,不過 Windows 7、8 PC 在世界隨時多達 6,000 萬台電腦可以升級,當中甚麼類型、規格,都有,試問要完全支援,幾乎沒可能。所以,這也是一部分企業甚至個人用戶遲遲不願作系統升級的原因。

升級 Windows 10 而出現的問題,層出不窮!但大部分都是和驅動程式有關,如果你仍未升級 Windows10,又想「觀摩」一下人家的災情才決定是否升級的話,提供一個好建議給你!只要你在 Twitter 上鍵入「#windows10sucks」的話,就睇到不少人因為安裝不了Windows 10 而大吐苦水,藍畫面自然不在話下,其他奇怪的事也陸續有來,有時間不妨看看白老鼠們的怨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