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71

履帶式抹布、識攀越台階的洗地機械人 Dreame Aqua 10 Pro Track

Dreame Aqua 10 Pro Track

掃地機械人的功能正不斷進步,很多新一代的掃地機械人,都已經加入包括濕拖、自動清潔及集塵等功能。 不過這些功能都未必能滿足香港家庭的需要。所以追覓科技(Dreame Technology)就特別為香港用家帶來 Aqua 10 Pro Track 履帶式熱水洗地機。支援 100°C 煮洗殺菌 ,更配備底盤升降功能、雙倉清潔液等。透過加熱、噴淋、擦除、刮除、回收五大步驟,確保有效解決傳統掃拖機「越拖越髒」的難題 。

Dreame Aqua 10 Pro Track 本身配備 25000Pa 吸力,並搭載降噪技術,即使在最高吸力下工作,亦能減低對用家的影響。其混合式雙滾刷,將膠刷 + 膠毛一體刷設計,可適應地毯、地板與瓷磚。提升大顆粒垃圾拾取率。拖地功能方面,Aqua 10 Pro Track 採用首創的履帶式恆溫熱活水技術,履帶式設計就像將抹布無限延長,清水箱即時加熱至 45°C,透過多孔噴淋均勻浸濕履帶拖布,配合三倍下壓力滾動抹地;頂部刮條即時瀝出污水,並由氣泵將污水回收至污水箱,避免二次污染。每轉動一次即完成「拖地+自清潔」,解決傳統掃地機械人使用圓盤式抹布,會越抹越髒的問題。履帶拖布外擴設計,讓拖布可自動貼牆展開,有效清潔牆角與邊緣區域 。Aqua 10 Pro Track 還加入 AI 分析功能,當拖布沾上重度油污或灰塵時,機器將自動來回清洗、加強拖地,確保最佳清潔效果。香港版的 Aqua 10 Pro Track 會加入雙倉清潔液設計,可添加地板清潔液+寵物除臭液等,並自由設定使用頻率。

Dreame Aqua 10 Pro Track 另一個賣點是新加入仿生機械足 + 底盤升降技術。能將機械人抬起,能攀越約 6cm 高的台階,可輕鬆越過陽台滑軌、浴室及廚房的門檻、地毯等,擴大清潔範圍。洗地機械人的基站,除了會有集塵功能,其清洗系統可加熱至 100°C,有效殺菌並溶解頑固污漬,確保拖布清潔無菌。配合 45°C 熱風,快速烘乾拖布及塵袋,使拖布與塵袋能長期保持乾燥,再配合基站的 UV 除菌,能減低細菌與異味的滋生。

控制方面,港版 Aqua 10 Pro Track 可透過 Dreame App 進行連接與操控,新增廣東話語音控制,更貼合本地使用者的習慣。

Dreame Aqua 10 Pro Track 履帶式熱水洗地機械人
售價:$9,299(可選擇上下水模組 $1,199)
查詢:dreametech

NETGEAR Orbi 870 實測!BE21000 三頻.10Gbps 有線 Mesh Wi-Fi!

NETGEAR 去年推出了 Orbi 970 頂級四頻 Mesh Wi-Fi 7 產品,以 BE27000 四頻、10Gbps 有線頂級規格作賣點,但過萬元的定價,讓不少朋友卻步,而這次送測的 Orbi 870 同樣屬 Mesh Wi-Fi 7 產品,並設有 10Gbps、2.5Gbps 有線連接,但定價平上近半,以吸引一眾高階用家。

BE21000 三頻設計

NETGEAR Orbi 870 是針對效能有一定要求的高階用家而設的 Wi-Fi 7 Mesh Wi-Fi 套裝,今次測試的是 RBE872 套裝,由一部路由器接點 (RBE871) 與一部衛星接點 (RBS870) 組合而成,用家也可選擇一部路由器接點加兩部衛星接點的 RBK873 套裝 (定價為 HK$10,600)。

與上線 Orbi 970 的 16 Stream 四頻 BE27000 Wi-Fi 7 規格相比,Orbi 870 採用 10 Stream 三頻 BE21000 Wi-Fi 7 規格,提供 2.4GHz、5GHz 及 6GHz 頻道各一組 (編按:Orbi 970 為 2.4GHz、2x 5GHz 及 6GHz 共四組),當中 5GHz 及 6GHz 均以「Tx:4、Rx:4」MU-MIMO 模式運作,分別提供 8,640Mbps @ 5GHz 及 11,520Mbps @ 6GHz 最高連線速度,而 2.4GHz 部分則使用「Tx:2、Rx:2」MU-MIMO 模式及 688Mbps 最高連線速度。廠商指,Orbi RBE872 兩件套裝組合可支援 150 個 Wi-Fi 裝置同時連接,並可覆蓋高達 400 平方米空間。

RBE872 套裝,由一部路由器接點與一部衛星接點組合而成。
RBE872 套裝,由一部路由器接點與一部衛星接點組合而成。
NETGEAR Orbi 870 使用三頻譜運作。
NETGEAR Orbi 870 使用三頻譜運作。
Orbi RBE872 兩件套裝組合可支援 150 個 Wi-Fi 裝置同時連接,並可覆蓋高達 400 平方米空間。
Orbi RBE872 兩件套裝組合可支援 150 個 Wi-Fi 裝置同時連接,並可覆蓋高達 400 平方米空間。

Qualcomm Immersive Home 326 無線方案

NETGEAR Orbi 870 使用 Qualcomm Immersive Home 326 Wi-Fi 7 無線方案,配搭 4GB Flash 及 2GB RAM,內建 Qualcomm 四核 SoC 處理器,時脈為 1.5GHz,同時優化 Upload MU-MIMO 及 OFDMA 表現,可有效率地應付更多裝置、4K / 8K 影片串流直播、VR 電玩等極高流量用途,也支援 Qualcomm 自家的 Automatic Frequency Coordination (AFC) 技術,自動管理 Wi-Fi 頻譜資源與組成 Mesh Wi-Fi 網絡。值得一提,NETGEAR 在 Orbi 870 使用全新的優雅圓柱形設計,外觀較上代產品更纖薄精巧,而內置的 8 支高性能內置天線和高功率放大器,實現 360 度全方位覆蓋。

使用  Qualcomm Immersive Home 326 方案
使用 Qualcomm Immersive Home 326 方案
Orbi 870 使用圓柱形設計,內置的 8 支高性能內置天線和高功率放大器。
Orbi 870 使用圓柱形設計,內置 8 支專利的高性能天線和高功率放大器。
Wi-Fi 7 獨有 MLO 技術,讓客端與路由器可同使用多個頻道連接。
Wi-Fi 7 獨有 MLO 技術,讓客端與路由器可同使用多個頻道連接。

10Gbps WAN 有線連接

針對新一代極速寬頻,NETGEAR 在 Orbi 870 的路由器接點 (RBR871) 上提供 1 組 10Gbps WAN 及 4 組 2.5Gbps LAN 介面,除可連接 2.5Gbps、5Gbps 甚至 10Gbps 寬頻外,更可以高速連接有線客戶端如:高階 NAS、電競桌面電腦等等。另外,衛星接點 (RBS870) 也提供 4 組 2.5Gbps LAN,全屬最高速有線配置。

路由器設 1 組 10Gbps WAN 及 4 組 2.5Gbps LAN 介面。
路由器設 1 組 10Gbps WAN 及 4 組 2.5Gbps LAN 介面。
衛星接點設 4 組 2.5Gbps LAN。
衛星接點設 4 組 2.5Gbps LAN。

設定與功能

NETGEAR Orbi 870 的設定相當簡便,首次使用時只需透過《Orbi》App 掃描機身上的 QR Code,按步驟指示即可完成安裝及加入衛星接收器,快速建構家中 Wi-Fi 網絡。用戶更可在家中或外地遠端管理路由器,包括 Wi-Fi 設定、訊號分析、網速測試等,實現靈活便捷的網絡控制。同時,Orbi 870 隨機附送 30 日 NETGEAR Armor Powered by Bitdefender 安全服務,為所有連接裝置提供主動防護。Armor 作為一體化安全方案,內建於路由器中,能即時監控網絡進出流量,防止外部威脅並偵測物聯網設備異常活動,保障如電腦、監控鏡頭、嬰兒監察器等設備安全。用戶亦可安裝 Bitdefender Security 至手機或電腦,即使離開家庭網絡,依然受保護,毋須額外訂閱其他防毒軟件,即享全方位資安防護。

NETGEAR Orbi 870 路由器機面設 QR Code 作首次設定。
NETGEAR Orbi 870 路由器機面設 QR Code 作首次設定。
利用《Orbi》App 掃 QR Code 作設定。
利用《Orbi》App 掃 QR Code 作設定。
任何外地位置存取路由器功能進行網絡管理。
任何外地位置存取路由器功能進行網絡管理。
隨時檢視路由器、衛星連接狀態。
隨時檢視路由器、衛星連接狀態。
Wi-Fi 訊號分析。
Wi-Fi 訊號分析。
互聯網速度測試。
互聯網速度測試。
Wi-Fi 設定,可建立 Guest 專用 SSID。
Wi-Fi 設定,可建立 Guest 專用 SSID。
NETGEAR Armor 從路由器層面提供保護。
NETGEAR Armor 從路由器層面提供保護。

NETGEAR Orbi 870 無線速度實測

測試使用一部 RBE871 路由器與一部 RBS870 衛星建立 Mesh Wi-Fi 網絡,以對應 Wi-Fi 7 6GHz 技術的智能手機,連線到 NETGEAR SSID。測試以《Speedtest by Ookla》及同一伺服器進行,採用之寬頻為獨立 5Gbps 光纖入屋頻寬。

  • 測試點 A :與路由器相距約 1 米,沒有任何阻隔。
  • 測試點 B :與路由器相距約 6 米,相隔 2 面牆。

速度測試@一台

測試點速度
下載上載
A3,497Mbps3,009Mbps
B607Mbps527Mbps
測試點 A(速度測試@一台)
測試點 A(速度測試@一台)
測試點 B(速度測試@一台)
測試點 B(速度測試@一台)

速度測試@兩台

測試點速度
下載上載
A3,195Mbps3,166Mbps
B1,132Mbps1,185Mbps
測試點 A(速度測試@兩台)
測試點 A(速度測試@兩台)
測試點 B(速度測試@兩台)
測試點 B(速度測試@兩台)

只安裝一台時,於較近距離的測試點 A ,由於無線訊號良好,故可錄得約 3,497Mbps / 3,009Mbps 高速上下載速度,發揮 Wi-Fi 7 的高速表現。轉至在測試點 B 時,由於距離及阻隔增加,6GHz 無線訊號有所影響,但受惠 Wi-Fi 7 本身的高寬頻,故速度雖然大幅下滑,上下載速度大幅仍能保持 500Mbps 以上,基本上足夠大部份網上應用。在加入衛星建立 Mesh Wi-Fi 後,於測試點 B 測試,下載速度大幅提升 2 倍至接近 1,100Mbps 以上,這主要是因路由器與衛星之間,同時使用 5GHz 及 6GHz 作 Backhaul 回程連接,提供更穩定及長距離的 Wi-Fi 覆蓋。

路由器與衛星之間,同時使用 5GHz 及 6GHz 作 Backhaul 回程連接。
路由器與衛星之間,同時使用 5GHz 及 6GHz 作 Backhaul 回程連接。

SPEC

  • 網絡標準:IEEE 802.11ab/g/n/ac/ax/be
  • 運作頻譜:2.4GHz+5GHz+6GHz
  • 雙頻譜模式:同時運作
  • 速度規格:BE21000
  • 最高傳輸速度: 688Mbps @ 2.4GHz、8,640Mbps @ 5GHz、11,520Mbps @ 6GHz
  • 天線數目:8 條內置式
  • 介面:1x10Gbps WAN、4×2.5Gbps LAN (主機)、4×2.5Gbps LAN (衛星)
  • 售價:HK$7,680(主機 + 衛星)
  • 查詢:Winco (3619 8833)
  • 產品網頁:按此

Copilot+PC 變形初戰 Lenovo Yoga 7i 2-in-1 Gen 10 (14″ Intel)

自從 2024 年 第四季支援 Copilot+ PC 的 X86 處理器開始供應,選擇全新的筆記簿電腦,用戶仍會以 X86 作首選,以便對應用軟件有百分百的兼容度。隨著時間推移到 2025,電腦品牌都開始推出新季度的筆電型號,當中差不多大部分都是 Copilot+ PC,確保可以用上所有 Windows 11 的 AI 功能,消費者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其中 Lenovo Yoga 7i 2-in-1 Gen 10 就是加入平板模式的新成員。

市場上的 Copilot+ PC,變形筆電的選擇一直比較少,今季關始情況會有改變。

市場上可選擇的 Copilot+ PC 過去一直不多,撇除 ARM 處理器版本,用上X86 處理器的,大都是傳統型態的筆記簿電腦,如果想用上 Windows 11 「小畫家」的 AI 生成工具,選擇具有平板電腦功能的話,就可以用筆畫出草圖,再經 AI 生成出圖像。Lenovo 在新一輪推出的 X86 Copilot+ PC 筆電中, 加入幾款可作平板模式的 Yoga 2-in-1 型號, Intel 和 AMD 平台都有,當中主流選擇就是 14 吋的 Yoga 7i 2-in-1 Gen 10。

平板模式方便繪畫,可以配合 Windows 11「小畫家」,畫草圖再使用 AI 成生圖像。
機背設計保持 Lenovo 特色,提供銀白色外觀。

優先考慮 32GB 記憶體

14 吋 Yoga 7i 2-in-1 Gen 10 使用 Intel 第 2 代 Core Ultra 處理器,用戶可選擇較便宜的 Core Ultra 5 256V,或者效能較高的 Core Ultra 7 258V,兩者分別除了 CPU 運算時脈外,內置的記憶體也指定是 16GB 或 32GB,事後無法升級,因此用戶購買時要考慮清楚。考慮到 AI 運算以及共享顯示記憶體的需要,16GB 記憶體顯然不足,建議考慮 32GB 記憶體的高階型號,今次試用的就是 Core Ultra 7 258V +32GB 記憶體及 1TB SSD 版本。

今代 Core Ultra 200 系列,CPU 包含記憶體,因此購買時要決定好,事後示能再加 RAM。

使用的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處理器提供有  8 核心 8 線程,包括 4 個 P-core 和 4 個 LPE-core,基礎時脈為 2.2GHz,最高時脈為 P-core 4.8GHz / LPE-core 3.7GHz,而內置  Intel Vrc Graphics 最高有 64 TOPS 運算能力。另外也有針對 AI 運算的 NPU,提供 47 TOPS 運算力,整體 AI 運算效能達到 115 TOPS。

支援 AI Core 系統自動優化

配合 AI 應用,現時 Lenovo 在旗下電腦中都加入 AI Core,提供系統效能和電源管理,AI Core 會學習用戶使用電腦的習慣,提供配合的效能控制,優化充電時間。另外 AI Core 會為電腦提供硬件保安功能,包括屏幕防偷窺、人面辨識開機等。

屏幕上方鏡頭可以關閉鏡頭保障私隱。

機身內置的 71WHr 電池,充電 15 分鐘就可以提供 3 小時電池使用時間。使用 MobileMark 量度,當屏幕在 30@250nits 運作下,有 13.5 小時。以離線播放 1080p 影片,畫面調校到 150nits,可以有 24 小時播放時間。

鍵盤有純白色 LED 背光燈,看上去有純白色機感覺。

Yoga 7i 2-in-1 Gen 10 可以提供 360 度反向屏幕,可以作展示模式或平板模式使用。今次 Lenovo 同時有推出 14 吋和 16 吋,日常進行工作,16吋的大屏幕會比較方便,但考慮到便攜性,14 吋就會有更好的平衡度,寧可在回到家或辦公室時,再外接顯示器解決。14 吋 Yoga 7i 2-in-1 Gen 10 重量 1.38kg,機身摺合後厚度只有15.95mm 也屬於較輕巧的水平。

左方機身有 HDMi、1x Thunderbolt 4 / USB-C ,一個耳機插。
機身右方有 USB-A、 1x Thunderbolt 4 / USB-C、microSD 卡槽,以及電源開關。

擴充方面,機身有 HDMI、左右各一組 Thunderbolt 4 插頭,一個具5Gbps 的 USB-A,以及 microSD 讀卡器。筆者覺得 Thunderbolt 4 數目如果多一個會好些,因為如果沒有 Docking 又或者具 PD 供電的顯示器的話,電腦使用外置充電器時,就只餘下一個 USB-C 可用,所以多一個 USB-C 如多一個會較為合理。

對應 DisplayHDR 1000 的 2.8K 屏幕

至於顯示屏幕,Yoga 7i 2-in-1 Gen 10 用上系內最高階的 2.8K 解像度OLED Multi-Touch 屏幕,具有高解像度之餘,OLED 也可以提供到 1,100nits 的 HDR 峰值亮度,標準亮度也達到 500nits,足可以在有日光下戶外環境使用,而且支援 Dolby Vision、DisplayHDR Ture Black 1000,對比度達 100,000:1,這絕對是少見的高對比度 HDR 屏幕的表現,觀看相片和電影也可以有極佳的 HDR 效果。屏幕也具有 100% DCI-P3 色域、120Hz 刷新率、低藍光及硬質玻璃表面材質,日常上網、文書處理及圖像編輯,色彩也可以準確顯示及減少眼睛疲勞。連接外置顯示器時,最多可連接 3 台外置顯示器,連同電腦本身屏幕進行 4 屏幕顯示。當中 HDMI 最高可顯示 4K @ 30Hz,而 Thunderbolt 4 最高可輸出8K@60Hz 解像度。

2.8K OLED 屏幕亮度相當夠,色彩忠於原色,暗位光位對比相當出色。

網絡連線方面,Yoga 7i 2-in-1 支援 2×2 Wi-Fi 7 及 藍牙 5.4 ,都屬較新的制式,機身內置有 4 個立體聲喇叭,包括 2W x2 (高音及 2W x2 (低音),支援 Dolby Atmos 音效。內置 4 個收音咪,支援 3D 陣距式收音。屏幕上鏡頭仍維持 500 幕像素,提供 1080p 攝影畫面,還好是有電子式鏡頭開關提供,增加私隱保障。

系統表現

PCmark 10
GeekBench 6
Geekbench AI Bench
3DMark

Spec.

  •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7 258V,內置 Intel AI Boost NPU
  • 記憶體 : 32GB LPDDR5x (CPU 內置)
  • 儲存:1TB SSD M.2 2242 PCIe 4.0 x4 NVMe
  • 顯示屏:14” 2.8K (2880 x 1800) OLED 顯示屏,亮度 (峰值 1100 / 正常 500),支援 120Hz、PCI-P3 色域、Dolby Vison、DisplaHDR TureBlack 1000 ,光面屏幕
  • 屏幕觸控:10點 Multi-touch
  • 擴充性:1x USB-A (5Gbps)、2x USB-C (Thunderbolt 4 / USB-C 40Gbps)、1x HDMI 1.4b、1x 3.5mm 耳機/收音咪插、1x microSD 讀卡器
  • 網絡:Wi-Fi 7 (2×2) 160MHz、藍牙 5.4
  • 重量:1.38kg
  • 尺吋:317 x 228 x 15.45mm(WxDxH)
  • 售價:$10,001 起
  • 查詢:Lenovo

政府刊憲的士需裝行車記錄儀 司機須接受電子支付

香港政府將於明天(7 月 18 日)刊憲,規定所有的士必須安裝行車記錄系統,並規定司機必須接受電子支付。新規定將於 2026 全面推行,政府希望能籍此提升的士的服務質素。

行車記錄須連結至運輸署中央資訊系統

新規定所指的行車記錄儀,不單裝在車廂內,更需將行車記錄連結至運輸署的中央資訊系統。但當局指傾向不會要求所有的士必須安裝同一指定型號的車 Cam,但運輸署會訂明規格要求,讓現有的供應商可向運輸署申請審批。的士車主可自行選購及安裝已獲運輸署審批認可的裝置,但如同的士咪錶一樣,安裝後須由運輸署會檢驗。

據局方表示,目前市場上符合政府擬議要求的車 Cam 系統,售價及安裝成本約為 $3,500 ~ $5,300 不等,其後每月服務費約為 $200 左右。

司機要接受電子支付

雖然近年不少的士商會都積極向司機推廣使用電子支付,但成效似乎有限。相信大部份的士司機仍然是以收現金為主。 而在新規定下,司機必須提供至少兩種電子支付方式,包括二維碼和非二維碼支付方式。相關安排將計劃在明年 4 月 1 日率先落實。不過的士業界指不少司機都較為年長,對使用二維碼收取車資可能需要時間學習和適應。

(更新)Sony Xperia 1 VII 死因查明 將以更換主板處理

(更新)文末加入香港 Sony 的換貨安排

早前 Sony 的旗艦手機 Xperia 1 VII 被用戶反映有不少無故死機狀況,Sony 也於本月 6 日宣佈暫停銷售,以及要查明原因及有解決邊法方會重售。今日日本 Sony 就公佈了調查結果,以及產品的後續處理方案。死機原因是產品有一部分批次在生產過程中出現製造工藝的不完善,需以更換主板方式處理。

早前有用戶發現,新推出的 Xperia 1 VII 手機部分使用上出現斷電、無故重啟、無法開機的問題。因此 7 月 6 日日本和不少國家 Sony 都暫停發售有關手機。

日本版 Xperia 1 VII 有跟台和無鎖 SIM 版本,日本機型除了無鎖 SIM 型號「XQ-FS44」之外,還有 NTT docomo的「SO-51F」、KDDI 的「SOG15」、以及 Softbank 的「A501SO」。

其中SIM Free 型號「XQ-FS44」實行免費交換對應。 按照支援頁面上介紹的確認方法,確認終端 IMEI 號碼後,如果是物件終端的話,就會申請交換。

更換產品預計從 7 月 18 日開始依次執行。Sony 建議用戶「 在等待交換期間,請備份必要的資料。」 至於台機,則會由各網絡商聯絡用戶作出更換安排。

日本 Sony 官網已從新發售 Xperia 1 VII。

來源: Sony 支援網站(日本)

而香港的 Xperia 1 VII 更換安排如下:

Sony 於早前所通告的Xperia 1 VII 智能手機無故自動關機、重啟或無法開機的事故,經調查發現,部份零件在製造過程中未臻完善,可能導致電路板發生故障。

對於受到影響的裝置,我們將從 2025 年 7 月 25 日起提供免費更換服務。受影響顧客可以根據以下的步驟來查詢手機的IMEI號碼,確認是否為受影響裝置。若顧客的手機為受影響序號範圍之裝置,請聯絡 Sony客戶服務中心

請注意,更換程序將需一定時間處理,實際更換程序將於 2025 年 7 月 25 日開始。

在更換開始之前,請將重要資料備份,並將個人資料刪除。若有其他產品使用上的問題請與 Sony 客戶服務中心聯絡。對顧客所造成的不便,我們深感抱歉。

[受到影響的型號]

– Xperia 1 VII

[更換方式詳情]

符合受影響序號範圍內的手機將可免費更換, 並於 2025 年 7 月 25 日起提供換機服務。

[聯絡方法及換機地點]

若您的手機為受影響序號範圍內之裝置,請聯絡相應 Sony客戶服務中心

  • 香港客戶:

客戶服務熱線﹕(852) 2833 5129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上午九時至晚上六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客戶服務中心:九龍觀塘駿業街58號電訊數碼大樓8樓01室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八時 (公眾假期除外)

  • 澳門客戶:

客戶服務熱線﹕Whatsapp 信息 (852) 9508 5839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上午九時至晚上六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客戶服務中心:Xperia Care 授權服務點 – 澳門電訊高地烏街總店

澳門高地烏街 25 號地下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上午十時半至晚上七時半

[如何確認 IMEI 號碼] 

如果手機可以開機: 

1. 點擊「電話」。 

2. 點擊「撥號鍵盤」。 

3. 在撥號鍵盤輸入 [*#06#]。 

IMEI 號碼 (15 位數字號碼) 將會顯示。(查詢方式則為輸入IMEI 號碼最後7位數字)

如果手機無法開啟: 

請透過以下方式確認 IMEI 號碼:  

[透過包裝盒確認] 

IMEI 號碼(15 位數字號碼)印刷在包裝外盒的側面。(查詢方式則為輸入IMEI 號碼最後7位數字)

[通過 SIM 卡槽確認] 

*注意:如果手機已經維修並已更換電路板,SIM 卡槽上可能沒有IMEI 號碼。 

拔出 SIM 卡槽,確認印刷在第一行的(15 位數字號碼)。(查詢方式則為輸入IMEI 號碼最後7數字)

[如何確認更換資格]

查詢受到影響手機的IMEI號碼請在 Sony 檢查產品機號網址 瀏覽。

*注意: 於網頁內請輸入IMEI 號碼最後7位數字後點擊「核取」即可顯示該產品是否受到影響。此網頁查詢僅適用於香港官方產品。

玩味潮物三代目 Nothing Phone (3) Glyph Toys 功能夠新鮮

以透明美學及創新設計作賣點的 Nothing 推出新一代的旗艦手機 Nothing Phone (3) 今次新機特別在機背加入 Glyph Interface 及 Glyph Toys 功能,能透過光效提示,使用者能快速掌握通知、充電狀態等資訊,減少對屏幕的依賴。同時更採用 4 個 5,000 萬像鏡頭,拍攝效能亦全面提升。

Nothing 推出新一代的旗艦手機 Nothing Phone (3)
Nothing 推出新一代的旗艦手機 Nothing Phone (3)
今代 Nothing Phone (3) 沒有了機背的 LED 燈條⋯⋯
今代 Nothing Phone (3) 沒有了機背的 LED 燈條⋯⋯

今代 Nothing Phone (3) 採用頂級的 6.87 吋 AMOLED 面板,解像度為 1260 x 2800 ,支援最高 4500nits 峰值亮度,並具備 1Hz 至 120Hz 自適應刷新率。試播一些 YouTube 的 HDR 影片也可看到 Nothing Phone (3) 的畫面表現相當不錯。

採用頂級的 6.87 吋 AMOLED 面板,解像度為 1260 x 2800 ,支援最高 4500nits 峰值亮度
採用頂級的 6.87 吋 AMOLED 面板,解像度為 1260 x 2800 ,支援最高 4500nits 峰值亮度
試播一些 YouTube 的 HDR 影片也可看到 Nothing Phone (3) 的畫面表現相當不錯
試播一些 YouTube 的 HDR 影片也可看到 Nothing Phone (3) 的畫面表現相當不錯
即使一些較暗的畫面,也有出色的層次感。
即使一些較暗的畫面,也有出色的層次感。

Nothing Phone (3) 和小米的 POCO F7 都是首批採用 Qualcomm Snapdragon 8s Gen 4 處理器的中高階手機。安兔兔跑分達 190 萬,效能跟 Qualcomm 上代旗艦級的 S8 Gen 3 看齊。

相機方面,Nothing Phone (3) 採用 4 個 5,000 萬像鏡頭,包括 5,000萬像素 1/1.3 吋感光元件 24mm 廣角主鏡頭、5,000萬像素 3 倍光學遠攝、15mm 超廣角,還有 5,000 萬像素的自拍鏡頭。
相機方面,Nothing Phone (3) 採用 4 個 5,000 萬像鏡頭,包括 5,000萬像素 1/1.3 吋感光元件 24mm 廣角主鏡頭、5,000萬像素 3 倍光學遠攝、15mm 超廣角,還有 5,000 萬像素的自拍鏡頭。

相機方面,Nothing Phone (3) 採用 4 個 5,000 萬像鏡頭,包括 5,000 萬像素 1/1.3 吋感光元件 24mm 廣角主鏡頭、5,000 萬像素 3 倍光學遠攝、15mm 超廣角,還有 5,000 萬像素的自拍鏡頭,整體拍攝效能不俗。另外 Nothing Phone (3) 會加入 Macro(微距)拍攝模式,預設 3x 及 6x 放大,對需要拍攝產品樣辦、玩具及花卉的用家會非常好用。值得一提,相機還預設幾款拍攝模式,包括 B&W Film、Retro、Soft Focus、Wide Angle 及 Lenticular 等等,會透過不同拍攝焦距及濾鏡,方便用家提高拍攝的成功率。

相機還預設幾款拍攝模式,包括 B&W Film、Retro、Soft Focus、Wide Angle 及 Lenticular 等等,會透過不同拍攝焦距及濾鏡,方便用家提高拍攝的成功率。
相機還預設幾款拍攝模式,包括 B&W Film、Retro、Soft Focus、Wide Angle 及 Lenticular 等等,會透過不同拍攝焦距及濾鏡,方便用家提高拍攝的成功率。
Nothing Phone (3) 特別在機背加入 Glyph Interface 及 Glyph Toys 功能,能透過光效提示來顯示電量、時間、手機音量、來電通知等資訊
Nothing Phone (3) 特別在機背加入 Glyph Interface 及 Glyph Toys 功能,能透過光效提示來顯示電量、時間、手機音量、來電通知等資訊
機背近音量下鍵的位置會有一個 Glyph Interface 按鍵,可用來切換及開啟 Glyph Toys 功能的功能
機背近音量下鍵的位置會有一個 Glyph Interface 按鍵,可用來切換及開啟 Glyph Toys 功能的功能

Nothing Phone (3) 特別在機背加入 Glyph Interface 及 Glyph Toys 功能,能透過光效提示來顯示電量、時間、手機音量、來電通知等資訊,同時在機背近音量下鍵的位置會有一個 Glyph Interface 按鍵,可用來切換及開啟 Glyph Toys 功能的功能,不過目前 Glyph Toys 可使用的功能有限,目前只有時鐘、轉酒瓶、電量顯示及 Stopwatch 等功能,如果日後能加入例如播音樂時會顯示曲目、指南針等功能,相信會更實用。

目前 Glyph Toys 可使用的功能有限,目前只有時鐘、轉酒瓶、電量顯示及 Stopwatch 等功能,如果日後能加入例如播音樂時會顯示曲目、指南針等功能,相信會更實用。
目前 Glyph Toys 可使用的功能有限,目前只有時鐘、轉酒瓶、電量顯示及 Stopwatch 等功能,如果日後能加入例如播音樂時會顯示曲目、指南針等功能,相信會更實用。

AI 功能是近年智能手機的亮點之一,而 Nothing Phone (3) 支援 Essential Intelligence,同樣提供有獨立 Essential Key,可以幫用戶快速捕捉靈感,如翻轉錄音可以長按啟動錄音,AI 自動標註關鍵資訊;Essential Space 根據主題自動歸類資料,保持整齊有序。另外,在介面中可以利用 Essential Search Bar 進行搜索,支援聯絡人、照片、文件、地點等多種搜索類型。同時亦可以提供即時天氣、日程與匯率轉換等多樣答案。不過因為 Essential Intelligence 有部分功能會依賴 ChatGPT 來進行,如要在香港使用,可能要透過 VPN 長期將手機翻牆到非中港澳門地區才能使用,這一點可要留意。

Nothing Phone (3) 支援 Essential Intelligence,不過因為 Essential Intelligence 有部分功能會依賴 ChatGPT 來進行,如要在香港使用,可能要透過 VPN 長期將手機翻牆到非中港澳門地區才能使用,這一點可要留意。
Nothing Phone (3) 支援 Essential Intelligence,不過因為 Essential Intelligence 有部分功能會依賴 ChatGPT 來進行,如要在香港使用,可能要透過 VPN 長期將手機翻牆到非中港澳門地區才能使用,這一點可要留意。
Nothing Phone (3) 也提供 Google 的 Circle to Search
Nothing Phone (3) 也提供 Google 的 Circle to Search

雖然 Essential Intelligence 功能未必人人都用得著,但 Nothing Phone (3) 也提供 Google 的 Circle to Search,可惜的是手機原生的圖片 app 就未有像 Samsung、小米或 Honor 等加入針對相片編輯的 AI 功能。幸好用家仍可透過 Google Photo app 使用包括智能消除、camouflage(去色)、blur / unblur 還有能將相片中的主體放大/縮小及搬位的 Magic Editor,感覺和 Samsung 的 Galaxy AI 的相片 AI 功能頗相似。

Nothing Phone (3) 偏偏不支援 LDAC,僅支援 aptX Adaptive,感覺跟旗下的耳機產品有點不同步⋯⋯
Nothing Phone (3) 偏偏不支援 LDAC,僅支援 aptX Adaptive,感覺跟旗下的耳機產品有點不同步⋯⋯

雖然 Nothing Phone (3) 很多功能都不錯,但偏偏在音樂方面就有點扣分,因為 Nothing 旗下多款耳機,包括最新的 Headphone (1) 及現有的 Ear 系列大都會支援 LDAC 無損音樂編碼,但 Nothing Phone (3) 偏偏不支援 LDAC,僅支援 aptX Adaptive,感覺跟旗下的耳機產品有點不同步⋯⋯

Nothing Phone (3) 價格分別為 $6,999(16GB+512GB)及 $6,399(12GB+256GB),2025 年 7 月 15 日正式發售。不過如上述所講,Nothing Phone (3) 預售將可以由 12/256GB 免費容量升級至 16/512GB,又或者選擇獲得 Nothing Ear。

Spec

  • 屏幕:6.67″ AMOLED 螢幕
  • 解像度:1260 X 2800
  • 更新率:120Hz
  • 亮度:4,500 nits 亮度峰值
  • 色域:100% DCI-P3 廣色域
  • 處理器:Snapdragon 8s Gen 4 處理器
  • 後置相機: 5,000 萬像素主鏡頭,f/1.7 光圈;5000 萬像素超廣角鏡頭;5000 萬像素 3 倍光學潛望式遠攝鏡頭
  • 前置鏡頭:5,000 萬像素前置鏡 (f/2.2)
  • 電池:5,150mAh (typ) 電池;65W 快充
  • 尺吋:160.6 x 75.6 x 9 mm
  • 重量:218g
  • 售價:HK$6,399 (12GB+256GB);HK$6,999 (16GB+512GB)
  • 查詢:Synergy (3183 0168)

【場料】OPPO Reno 14 系列落鋪 見機不見林明禎⋯⋯

OPPO Reno 14 Pro 5G

話說對上 Reno 13 喺香港推出咗只有半年多啲啲,今日落場行街就見到 Reno 14 系列準備賣街,雖然呢個系列推出都唔係新聞,因為馬拉之前已經有消息,仲喺當地請埋女神明禎 BB 出席活動!問返原來兩部新機 Reno 14 同 Reno 14 F 喺 7 月 15 日登場,難怪豐澤都未 Show 價錢出嚟。

講返兩部新機,價位係 $4,299 同 $2,599,兩款機全機型均具備 IP66、IP68 及 IP69 防塵防水等級,大家可以在泳池邊拍照錄影,俾大家夏天可以去水池同陽光玩遊戲。機身因為以一體成形設計,加上 USB 接口加入鉑金級抗腐蝕塗層,令佢可以更加耐用。硬件方面中階一款用了天璣 8450 平台、三顆 50MP 後置攝影鏡頭、6.83″ 1.5K 120Hz OLED 顯示屏(超窄邊框),特別是電池容量方面去到 6,200mAh,能支援 80W 快速有線及 50W 無線充電,另提供 50W 無線閃充。

另一款 Reno 14 F 同時落場,有 IP 69 同大電係最大賣點。
另一款 Reno 14 F 同時落場,有 IP 69 同大電係最大賣點。

另一款較入門的 Reno 14 F 提供 6.57″ 1.5K 顯示屏,同樣提供 3 鏡設計,主鏡提供 5,000 萬素 f/1.8 光圈,採用 Snapdragon 6 Gen 1 處理器,12+256GB 容量,提供 6,000mAh 電池及 45W 有線快充。不過香港朋友都好想見下明禎,強烈建議廠方代理都效法馬拉咁,搞個官方活動俾大家玩機又可以影下 BB 就最好喇!

《勇者鬥惡龍 I & II HD-2D Remake》雙版本隔離政策引起玩家不滿

日本國民級 RPG 遊戲《勇者鬥惡龍 I & II HD-2D Remake》將於 10 月 30 日推出,而隨著任天堂 Switch2 (NS2) 正式開賣後。當然不少玩家會直接購買 NS2 版。但也有玩家可能會選擇舊有的 Switch (NS) 版本,這樣遊戲就可以在新舊兩代主機上使用。不過 Square Enix 日前公布的官方 FAQ 中說明了 NS2 版本與 NS 版本的差異,就引發玩家的不滿。

日本國民級 RPG 遊戲《勇者鬥惡龍 I & II HD-2D Remake》將於 10 月 30 日推出
日本國民級 RPG 遊戲《勇者鬥惡龍 I & II HD-2D Remake》將於 10 月 30 日推出

簡單來說,Square Enix 會將 Switch 和 Switch 2 視為了兩個不同的平台。若把 NS 版和 NS2 版的 《勇者鬥惡龍 I & II HD-2D Remake》放進同一台 NS2 中,會顯示為兩款不同版本的遊戲,而兩個版本的遊戲存檔並不互通。此外,NS 特典版道具序號也無法於 NS2 上,這正是引發玩家不滿的地方。

購買了 NS 版本的玩家,將無法透過下載或付費升級成 NS2 版。NS 版特典的序號不能在 NS2 上使用。
購買了 NS 版本的玩家,將無法透過下載或付費升級成 NS2 版。NS 版特典的序號不能在 NS2 上使用。

日本玩家不滿的原因,是因為本作在 Switch 2 推出前就已經接受預購,很多玩家當時都先預購了 NS 版的特典版,雖然 NS 版遊戲仍可在 NS2 上執行,但因為 NS 版特典的序號不能在 NS2 上使用。而購買了 NS 版本的玩家,將無法透過下載或付費升級成 NS2 版,所以很多玩家或需要退訂或改買 NS2 特典版,這當然會對消費者造成不便。另外,要留意的是 NS 版會是完整版的遊戲,即是一開可以即玩。而 NS2 版本僅為 Keycard,仍需要透過 eShop 下載數位版的遊戲。

NS2 能透過向下相容執行舊有 NS 的遊戲,即是說購買了 NS 版《勇者鬥惡龍 I & II HD-2D Remake》的玩家,仍可在 NS2 上執行該遊戲。
NS2 能透過向下相容執行舊有 NS 的遊戲,即是說購買了 NS 版《勇者鬥惡龍 I & II HD-2D Remake》的玩家,仍可在 NS2 上執行該遊戲。

幸好 NS2 能透過向下相容執行舊有 NS 的遊戲,即是說購買了 NS 版《勇者鬥惡龍 I & II HD-2D Remake》的玩家,仍可在 NS2 上執行該遊戲。

作為玩家的你,如果已入手 NS 版 《勇者鬥惡龍 III HD-2D Remake》的話,今次你會選擇繼續購買 NS 版,還是 NS2 的 《勇者鬥惡龍 I & II HD-2D Remake》呢?

再推壓軸旗艦 Samsung「三摺機」今年尾登場?

Samsung 三摺機

外媒引述《韓國時報》報道,Samsung 行動通訊事業部負責人兼裝置體驗事業部代理負責人盧泰文(Roh Tae-moon)確認,Samsung 計劃於 2025 年末推出傳聞中的「三摺機」。

網上流傳這款「三摺機」將被命名為 Galaxy G Fold。盧泰文表示,Samsung 期望今年內能推出這款三摺疊屏幕手機,目前廠方正努力研發中,目標是在今年底上市。Samsung 正專注於完善這款產品及改善其易用性,但名稱則尚未確定,隨著產品接近完成,Samsung 預期很快會做出最終決定。

他又指出,Samsung 於 2019 年首次推出摺疊屏幕手機,當時業界不少人都持懷疑態度,但隨著多年發展改進,現時摺疊屏幕手機已成為手機市場上一個重要部分。他認為更多公司進入摺疊手機市場,可加強競爭及刺激創新,最終令產業和消費者得益。而 Samsung 近期上市的 Galaxy Z Fold7 明顯更趨型格、纖薄輕巧,看來獲得市場相當多好評,令人期待其「三摺機」亦能擁有脫胎換骨的設計。

Samsung 剛推出新摺機 Galaxy Z Fold7,終於在纖薄度上追上中國手機廠商同類產品,而且用色及設計都別樹一幟,非常型格俐落,令人期待未來登場的「三摺機」擁有同樣出色的設計語言。
Samsung 剛推出新摺機 Galaxy Z Fold7,終於在纖薄度上追上中國手機廠商同類產品,而且用色及設計都別樹一幟,非常型格俐落,令人期待未來登場的「三摺機」擁有同樣出色的設計語言。

市場上首款三摺手機,是中國廠商華為去年推出的 HUAWEI Mate XT 非凡大師,更邀得天王劉德華擔任代言人。HUAWEI Mate XT 非凡大師雖然纖薄,拉開後擁有高達 10.2 吋屏幕,但它的售價由人民幣 19,999 元起跳,頂規版本更高達 23,999 元,換算港幣約 $26,263,確實相當昂貴。

去年華為推出市場首款「三摺機」HUAWEI Mate XT 非凡大師,但卻仍未掀起業界三摺熱潮,無論外在內在都只是試水溫之作。
去年華為推出市場首款「三摺機」HUAWEI Mate XT 非凡大師,但卻仍未掀起業界三摺熱潮,無論外在內在都只是試水溫之作。

另外,現時似乎還沒有特別適合三摺大屏的創新應用,加上華為被美國制裁,只能配搭鴻蒙系統使用,發展大幅受限。該手機並配搭華為自家打磨多年的 Kirin 9010 處理器,令 HUAWEI Mate XT 非凡大師效能完全落後於同期旗艦手機,上市後似乎雷聲大雨點小,更被網民戲謔為「焗杯麵神器」。希望待 Samsung「落場」參賽後,「三摺機」有望在硬體設計以至應用上有進一步發揮。

來源:韓國時報

滿足 AI 怪獸食量 Seagate 30TB Exos M 及 IronWolf Pro 硬碟全面上市

Seagate 30TB Exos M 及 IronWolf Pro 硬碟
Seagate 30TB Exos M 及 IronWolf Pro 硬碟

在全球 AI 浪潮急速發展下,不僅高階 AI GPU 晶片極度渴市,連帶網絡傳輸和儲存設備需求亦同樣暴增。為應付市場對 AI 資料儲存的殷切需要,Seagate 近日宣布 30TB 大容量 Exos M 及 IronWolf Pro 硬碟已經於全球通路正式上市,企業擴充系統容量就有更多選擇。

Seagate 表示,Exos M 及 IronWolf Pro 兩款硬碟均基於旗下 Mozaic 3+ 平台,並搭載熱輔助磁記錄(Heat-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HAMR)技術。Seagate 邊緣存儲與服務高級副總裁 Melyssa Banda 指出,當前全球約 90% 的數據儲存在僅 10 個國家及地區。然而,隨著近 150 個國家與地區要求掌握數據主權,以及 AI 運算需求不斷擴展,更大部分的數據重力 (Data gravity) 正從網絡推向邊緣 AI 運算。廠方新推出 30TB 硬盤系列,務求滿足日益增長的可擴展高性能存儲需求,應對上述快速增長趨勢,尤其是實現邊緣 AI 運算所需的高容量、效率和可靠性。

Exos M 及 IronWolf Pro 兩款硬碟規格接近,但產品定位各異。Exos M 主要供數據中心、雲端應用等作大規模商業部署,在可靠性方面有更多改善;而 IronWolf Pro 則針對商業及企業用於 NAS 方面的儲存需求,適合多 bay NAS 及多用戶的長時間連續取存的設定。

現時 Exos M 30TB 及 28TB、以及 IronWolf Pro 30TB 及 28TB 硬碟已於 Seagate 網店以至全球通路伙伴及授權商戶上發售。售價方面,Exos M 及 IronWolf Pro 30TB 硬碟為美金 $599.99,折合港幣約 $4,679,而 Exos M 及 IronWolf Pro 28TB 硬碟為美金 $569.99,折合港幣約 $4,445。以其訂價來說,相信不少中小企以至個人用戶也能輕鬆入手,作為「平民級」產品也不為過,用作大容量儲存就更見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