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88

【遊戲優化】PlayStation PC 版《Stellar Blade》 引擎優化上佳流暢玩

PlayStation 眾多移植作品中,《Stellar Blade》肯定是迴響最大的一款,PC 玩家亦等候了這款作品多時,之前的試玩版亦已經出現各種非官方角色模組。即使是幾年前的 GF RTX 4060 8GB 亦可以流暢玩。

《Stellar Blade》有末世設定、清純又有戰鬥力的女主角、爽快操作等,即使戰鬥有一點點難度,亦可以選故事模式硬過,玩家花更多時間完成支線任務,目標都是為了收集全部服裝、穿上表演劍技和爬梯。移植到 PC 平台,連製作人金亨泰都發話向玩家社群挑戰「魔改」角色模組,實在明白玩家想要的是甚麼,更新至全部 25 套服裝可以收集。

PC 版《Stellar Blade》追加 4 級詳細畫質設定,包括:「低、中、高、極高」,以及對應 NVIDIA DLSS 4、AMD FSR 4 升頻技術,可選擇比 TAA 更好的 DLSS DLAA 及 FSR 3 Native AA。另外畫面比例增加超寬屏 21:9 及 32:9,提供更好沉浸感,亦可以插上 PS5 DualSense 手掣,只要硬件顯示卡能力足夠,完全超越 PS5 的遊玩質感。鍵盤派玩家亦可以使用鍵盤進行遊戲。有一點大家可能不注意,就是遊戲用韓文配音最「原汁原味」,PC 版亦有同時收錄普通話、日語,而且更新角色口形同步,不會有「配音劇集」的觀感。

RTX 5060 Ti 16GB 試玩

官方指出遊戲在 1080P @ 60FPS 的「低」畫質設定,要求 Intel Core i5-7600K 或 AMD Ryzen 5 1600X、顯示卡 NVIDIA GeForce GTX 1060 6GB 或 AMD Radeon RX 580 8GB,在今天已經是十分寬鬆,4K @ 60FPS 建議為 NVIDIA GeForce RTX 3080、AMD Radeon RX 7900 XT。

PC 建議配備

  • 需要 64 位元的處理器及作業系統
  • 作業系統:Windows 10 64-bit
  • 處理器:Intel Core i5-8400/AMD Ryzen 5 3600X
  • 記憶體:16GB
  •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AMD Radeon RX 5700 XT
  • DirectX 版本:12
  • 儲存空間:75GB 可用空間

遊戲資料

  • 名稱:《Stellar Blade 劍星》
  • 類型:動作、冒險、角色扮演

伊芙變身《勝利女神:妮姬》

留意 PS5 的玩家如果仍未入坑,這次也是個好機會,有推出「劍星 完全版」可直接入坑,包括:主遊戲及《劍星》x《勝利女神:妮姬》聯動 DLC,已有主遊戲玩家亦可以考慮升級 DLC。而此內容已經包括在 PC 版當中,主遊戲推進一定程度就會觸發支線任務,玩家可以完成像《勝利女神:妮姬》的射擊小遊戲,伊芙最後要對決戰士紅蓮,當然也會有新服裝、髮型和歌曲獎勵等。

滑動側鍵面板 Corsair Scimitar Elite Wireless SE

Corsair 新一代 Scimitar Elite Wireless SE 遊戲滑鼠分別針對槍 GAME 及 MMO RPG 類特化,前者固然是要夠輕夠快,後者更加要有大量可自定功能鍵,才能綁定大量角色常用技能,分擔右手的負擔。這款滑鼠更能貼合不同玩家手形,獨有滑動側鍵面板及更寬承托面積。

Scimitar Elite Wireless SE 是三模連線,支援 USB、藍牙及 2.4G 無線技術,專為大型多人線上遊戲而設,又或是一些需要比較多按鈕的戰略或模擬作品,設有 16 個可編程按鈕,其中 12 個位於姆指區的操作側板,其特別處是隨盒有一支小螺絲批,可以鬆開底部的固定,將按鍵側板前後滑動。好處是更能符合不同姆指靈活度的玩家,不需要過度彎曲即可自然按到,另外於尾指區亦有加寬承托,以穩住施力的姆指區,符合右手人體工學。

附送的調校小螺絲批
附送的調校小螺絲批

Scimitar Elite Wireless SE 採用最新 MARKSMAN S 33k DPI 光學感應器,追蹤能力達到 750 IPS / 50G 加速,其 SLIPSTREAM 無線輪詢率有 1000Hz,快速甩槍抑或是像素級移動都流暢精準,而且功耗進一步下降,在 2.4G 無線下可使用達 150 小時、藍牙模式更達 500 小時水平。主微動亦改用光學開關,清除回彈出錯的可能性,以及具一億次點擊耐用度。滑鼠可在同廠《CORSAIR iCUE》詳細設定姆指側板的功鍵、RGB 燈效等。

SPEC.

感測器:MARKSMAN S 33K 光學感測器
最大 DPI:33,000 DPI
最大速度:750 IPS
最大加速度:50G
按鈕數量:16 個可自訂按鈕(包括可調整的 12 個側邊按鈕)
連線方式:2.4GHz SLIPSTREAM、Bluetooth、USB
電池續航力:2.4GHz 無線最高 150 小時、 Bluetooth(關閉 RGB)最高 500 小時
尺寸:119.23 x 73.48 x 42.17 mm
重量:約 113 克
微動開關:光學式,1 億次點擊耐用度
軟體支援:CORSAIR iCUE
售價:HK$1,088
查詢:Felton (2273 8393)

特朗普出 Trump Phone T1 宣稱美國製造以 iPhone 17 為假想敵

「令美國再次強大起來」(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座右銘,今日 Trump 集團旗下的 Trump Mobile 宣布將撞出 Trump Phone T1,聱稱是美國製造,全機金色外觀突顯 Trump 風格,預算會跟 iPhone 17 差不多時間上市。

Trumo Phone T1 是一部執行 Android 15 系統的 Android 智能手機,官方沒有說明使用何種 CPU,只有說是提供 12GB RAM 和 256GB 儲存,

屏幕有 6.8 吋大 AMOLED 顯示屏,支援屏下指紋及面容掃描解鎖,有後置雙鏡包括 5000 萬像素主鏡頭,以及 200 萬像素微距鏡頭,前置自拍鏡頭有 1,600 萬像素,機內有 5,000mAh 電池及支援 20W 快速充電。 售價 499 美元。

Trump Phone T1 機身滿有 「侵優」特有的一身「 黃金」裝飾

這部 Trump Phone 聱稱在美國製造,但據 Apple Insider 報道,該手機的零組件其實也是從中國廠商生產,而且只屬入門機的規格水平,而要賣上 499 美元,隨時比其他同級手機貴 2-3 倍。

網絡月費 47 美元

隨了智能手機,作為虛擬網絡的 Trump Mobile,也推出名𤔡 47 計劃的月費計劃,以特朗普就任第 47 屆總統而命名,月費屬全美無限數據(首 20GB 是高速),另有無限通話和無限短訊,以及 100 個城市的國際電話(使用時間視乎地點而有示同),月費是 47.45 美元。

人工智能是炒作還是在務實發展?從區塊鏈熱潮的教訓看 AI 的未來

近年來,人工智能(AI)已成為各行各業的焦點。從各種生成內容,到客戶服務用的聊天機器人,AI 似乎無處不在,準備顛覆一切。風險資本蜂擁而至,企業高管爭相宣稱自己的公司是「AI 優先」。然而,這股熱潮是否只是曇花一現?AI 的熱潮與 2017 年的區塊鏈狂熱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兩者都經歷了典型的技術炒作週期(hype cycle)。

一、什麼是技術炒作週期?

「技術炒作週期」由研究公司 Gartner 首次提出,描述了新興技術從誕生到成熟的典型路徑。該週期通常分為五個階段

階段 1 : 技術觸發(Technology Trigger):新技術出現,引發公眾和投資者的興趣。
階段 2 : 膨脹期望高峰(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誇大的承諾和樂觀預測推高技術的關注度。
階段 3 : 幻滅低谷(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技術無法兌現過高期望,市場熱情消退。
階段 4 : 啟發斜坡(Slope of Enlightenment):技術逐漸找到實際應用,市場開始穩定。
階段 5 : 生產高原(Plateau of Productivity):技術成熟,廣泛應用於實務。

    這一模型解釋了為何許多技術在初期被過分吹捧,最終卻陷入低谷。區塊鏈和 AI 的發展軌跡正是這一週期的典型案例。了解這一週期有助於我們區分真正的技術變革與由投機和市場行銷驅動的短暫熱潮。

    二、區塊鏈的教訓:從狂熱到幻滅

    2017 年,區塊鏈被譽為革命性技術,承諾改變金融、供應鏈、醫療等各行業。其去中心化的交易記錄方式被認為能取代傳統的中央機構。然而,許多區塊鏈項目最終淪為炒作的犧牲品。

    1.⁠ ⁠投機驅動的狂熱

    許多公司僅僅通過在名稱中加入「區塊鏈」一詞,就實現了股價的暴漲。例如,美國飲料公司 Long Island Iced Tea Corporation 更名為 Long Blockchain Corporation 後,股價一夜之間飆升 400%,儘管其根本沒有區塊鏈產品。柯達(Kodak)推出名為 KodakCoin 的加密貨幣,雖然概念模糊,股價依然大漲。這些案例顯示,區塊鏈的熱潮更多是由投機和「錯失恐懼」(FOMO)驅動,而非真正的技術應用。

    2.⁠ ⁠技術未成熟與應用錯位

    區塊鏈技術在當時尚未成熟,許多應用場景很不切實際。例如,一些公司嘗試用區塊鏈追蹤寵物食品成分,或推出基於加密代幣的忠誠計畫,但這些應用往往缺乏明確的優勢,傳統數據庫已完全可以勝任。結果,到 2019 年中,約 90% 的企業區塊鏈項目宣告失敗。

    3.⁠ ⁠從幻滅到務實應用

    儘管初期炒作消退,區塊鏈並未完全消失。經過調整,該技術在特定領域找到了實際應用,例如金融市場的「資產代幣化」(asset tokenization)。這一過程將房地產或公司股份等資產轉化為區塊鏈上的數位代幣,從而實現更便捷、低成本的交易。這表明,區塊鏈的真正價值需要時間和針對性應用來實現。

    三、AI 的當前熱潮:炒作的徵兆?

    AI 的發展軌跡與區塊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自 2023 年起,生成式 AI(例如 ChatGPT 和 DALL-E)引發了新一輪技術熱潮。以下是一些證據,顯示 AI 正面臨類似的炒作週期:

    1. 過高期望與股價飆升

    與區塊鏈類似,許多公司僅因宣佈採用 AI 就獲得市場青睞。例如,數位媒體公司 BuzzFeed,在宣佈使用 AI 生成測驗和內容後,股價飆升超過 100%。然而,其 AI 策略未能挽救其掙扎的業務,新聞部門最終關閉。這種現象表明,市場對 AI 的熱情更多基於期望,而非實際成果。

    2.⁠ ⁠倉促實施的後果

    金融服務公司 Klarna 在 2023 年用 AI 聊天機器人取代了約 700 名員工,聲稱其 AI 能處理數百萬客戶查詢。然而,這一舉措導致客戶滿意度下降,迫使 Klarna 在 2024 年重新雇用人力客服。

    類似地,科技媒體 CNET 發表的 AI 生成文章充滿錯誤,嚴重損害了其公信力。這些案例顯示,過早且缺乏規劃的 AI 應用往往適得其反。

    3.⁠ ⁠炒作的三大驅動力

    AI 熱潮背後有 三個主要因素

    膨脹的期望:科技公司受投資者和媒體壓力,誇大 AI 的能力,承諾不切實際的「轉型」。
    短期思維:企業專注於利用 AI 熱潮提升股價或市場形象,忽略長期風險。
    錯誤實施:許多公司倉促推出未經充分測試的 AI 系統,低估了技術的複雜性和實際需求。

    這些因素與區塊鏈熱潮如出一轍,顯示 AI 正面臨類似的風險。

    AI 算法在檢測乳腺癌和肺癌等疾病方面表現出色,準確率可媲美甚至超越人類專家。(AI 生成圖片)

    四、AI 是炒作還是真材實料?

    儘管 AI 當前被過分炒作,但這並不意味著其毫無價值。與區塊鏈類似,AI 是一項具有真正變革潛力的技術,但其成功取決於應用方式和時間。以下是一些證據和分析,探討 AI 的真實潛力:

    1.⁠ ⁠AI 的實際應用與價值

    AI 已在多個領域展現了實用性。例如:

    醫療診斷:AI 算法在檢測乳腺癌和肺癌等疾病方面表現出色,準確率可媲美甚至超越人類專家。
    供應鏈優化:亞馬遜和沃爾瑪利用 AI 預測需求、優化庫存,顯著降低了運營成本。
    個性化推薦:Netflix 和 Spotify 的推薦系統依賴 AI 分析用戶行為,提供精準的內容建議,提升用戶體驗。

    這些應用表明,AI 在特定場景下能夠創造顯著價值,遠超區塊鏈當年的空洞承諾。

    2.⁠ ⁠AI 與區塊鏈的關鍵區別

    儘管兩者都經歷了炒作週期,AI 與區塊鏈有重要差異:

    即時價值:AI 產品(如 ChatGPT)能為普通用戶提供即時功能,例如文本生成或圖像創作,而區塊鏈的應用對普通人來說往往較為抽象。
    低風險:使用 AI 工具的風險較低,用戶無需擔心資金被盜或詐騙,這與加密貨幣的負面形象形成對比。
    成熟基礎:AI 技術已有數十年的研究基礎,相比之下,區塊鏈在 2017 年出現時期,仍處於早期階段。

    這些差異表明,AI 比區塊鏈更有可能在短期內實現廣泛應用。

    3.⁠ ⁠當前挑戰與未來方向

    儘管 AI 具有潛力,其發展仍面臨挑戰:

    技術限制:生成式 AI 常犯錯誤(例如「幻覺」問題),需要人類監督。
    倫理問題:AI 的濫用(如深度偽造)可能引發社會問題,需要嚴格監管。
    高成本:訓練大型 AI 模型需要巨額資金,可能限制中小企業的參與。

    未來,AI 的成功將取決於是否能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文章建議,AI 應專注於增強人類生產力,而非完全取代人類。例如,AI 可作為醫療專業人員的輔助工具,提供診斷建議,而非獨立診斷。

    五、從炒作中吸取教訓:AI 的務實之路

    區塊鏈的失敗教訓表明,技術的長期成功需要謹慎和針對性的應用。對於 AI,以下是一些建議:

    問題導向的應用:企業應專注於解決具體問題,而非盲目追隨 AI 熱潮。例如,零售業可利用 AI 優化庫存管理,而非強行將 AI 應用於不必要的場景。
    長期規劃:AI 實施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培訓,避免倉促上線導致失敗。
    人類與 AI 協作:AI 應作為人類的輔助工具,提升效率而非取代工作崗位。
    監管與倫理:政府和企業應制定規範,確保 AI 的透明性和安全性。


      總結

      AI 的熱潮無疑帶有炒作成分,其發展軌跡與區塊鏈的狂熱時期有諸多相似之處。過高的期望、短期的投機思維和錯誤的實施方式可能導致失望,甚至失敗。然而,AI 並非毫無價值。與區塊鏈不同,AI 已在多個領域展現了實際應用,且具備更低的進入門檻和更廣泛的用戶基礎。

      區塊鏈的教訓告訴我們,技術的真正價值需要時間和務實應用來實現。筆者認為對於 AI,企業和社會應避免被炒作沖昏頭腦,專注於有針對性的應用,並確保人類與技術的協作。唯有如此,AI 才能從炒作的泡沫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變革力量。

      最後,恭喜《PCM》新網站上線,相信新網站能帶給用戶更多有價值的資訊及更優的用戶體驗,大家繼續支持《PCM》 啦。

      針對入門遊戲市場 AMD 為 AM4 限量追加 Ryzen 5 5500X3D

      Screenshot

      AMD 的 AM4 插槽推出差不多有 10 年歷史,至今不少主機板仍然有效運作當中,但多年來使用的 CPU 運算力,和今日的主流 CPU 比較,可能已有一倍的效能差距。還好 AMD 的「佛心」,至今日仍有供應新的 AM4 處理器,一來可以讓現有用家用最低成本升級,同時也可以讓一些不太富裕的市場,組裝和出售價格比較入門的電腦。日前,AMD 也低調地推出 AM4 最新成員 Ryzen 5 5500X3D,針對入門遊戲應用。

      作為 Zen 3 架構的 Ryzen 5 5500 系處理器,Ryzen 5 5500X3D 的 CPU 數量也是維持 Ryzen 5 5600X 一樣的 6 核心 12 線程,運作時脈設定為 3GHz,最高是 4GHz,和 Ryzen 5 5600X 的 3.7GHz 和 4.6GHz,時脈上是有點下降,設定上與去年推出 Ryzen 7 5700X3D 時脈比 Ryzen 7 5700X 有下降一樣。Ryzen 5 5500X3D 也可以算是去年 8 月推出的 Ryzen 7 5700X3D 的降級版,一樣有 96MB 加大 L3 Cache 以提升遊戲表現。不過 Ryzen 5 5500X3D 和 Ryzen 7 5700X3D 一樣,CPU 的耗電量,一樣也由 65W 大幅增至 105W,而且不設內置 GPU。因此需自行調配合適的散熱裝置,同時確保電腦的電源供應足夠支持 CPU 和外置顯示卡正常運作。

      根據 AMD 發表的數據,X3D 版處理器因為加大了 L3 Cache,遊戲表現會比普通無 GPU 版的同級 Ryzen X 處理器快 15%,但在一般工作環境下,則沒有明顯優勢。不過,X3D 版本 Ryzen 處理器的價格比起普通版 Ryzen 會高得多,今次 Ryzen 5 5500X3D AMD 官方沒有公佈價格,如果用去年 8 月 Ryzen 7 5700X3D 推出時定價超過 250 美元,相比 Ryzen 7 5700X 低於 200 美元的售價,高出四分之一有多,不少用家都批評 X3D 系列是給 AMD 的「智商稅」,市場估計 Ryzen 5 5500X3D 售價會在 150 – 200 美元之間。

      Ryzen X3D (AM4) 系列產品

      Ryzen 5 5500X3DRyzen 5 5600X3DRyzen 7 5700X3DRyzen 7 5800X3D
      核心 / 線程6 / 126 / 128 / 168 / 16
      基本 / 加速時脈3GHz / 4GHz3.3GHz / 4GHz3GHz / 4GHz3.4GHz / 4.5GHz
      TDP105W105W105W105W
      L1 / L2 / L3 Cache384KB / 3MB / 96MB384KB / 3MB / 96MB512KB / 4MB / 96MB512KB / 4MB / 96MB
      代號VermeerVermeerVermeerVermeer
      上市時間6/5/20257/7/20231/8/202420/4/2022

      【AI 王者之戰】OpenAI 推頂尖推理模型 o3-pro o3 大降價 8 成

      OpenAI logo
      OpenAI logo

      AI 爭霸戰愈演愈烈,近日 OpenAI 高性能推理模型 o3-pro 正式上線推出,以及針對現有 o3 模型大幅下調價格,以其繼續應對來自業界的激烈 AI 運算競爭,維持領先地位。

      OpenAI 的 o3-pro 模型已正式向 ChatGPT Pro 與 Team 方案用戶開放,它是前作 o1-pro 的升級版。其底層技術與主力模型 o3 相同,但進一步加強思考推理能力,提供更可靠回應。o3-pro 模型在數學、科學、程式開發、數據分析及寫作等領域均取得優異表現,包括進行 Python 資料分析、實時網絡搜尋、文件與表格分析以至圖像推理均有提升。OpenAI 內部測試中,甚至在 AIME 2024 數學評測及 GPQA Diamond(針對化學、物理和生物學知識的高難度智能測試)中分別超越了 Google Gemini 2.5 Pro 和 Anthropic Claude 4 Opus。雖然 o3-pro 價格較傳統型號稍高(每百萬個輸入/輸出 Token 分別為 20 美元與 80 美元),但相較去年 12 月推出的 o1-pro 模型而言,其價格已大幅下調約 87%。

      對於普通用家來說,OpenAI 同時宣布現有 o3 模型定價大幅下調,相信會更具吸引力。原本 o3 模型每百萬個 Token 收費 10 美元、輸出 Token 元 40 美元,現分別降至 2 美元與 8 美元,降幅高達 80%。由於 o3 模型效能表現已相當出色,成本大降意味著開發者可更靈活廣泛地部署及採用更聰明的 o3 模型,令用家使用 AI 應用更受惠。

      另一方面,早前路透社引述多個來源消息報道,OpenAI 計劃與 AI 競爭對手之一的 Google 展開意料之外的合作,OpenAI 將使用 Google Cloud 的運算資源來滿足其日益增長的算力需求。換句話說,除了 Microsoft 之外,OpenAI 正計劃更多元化地加強算力來源,以便更好地訓練和部署 AI 模型,有望進一步提升模型運算效率與服務穩定性。惟 OpenAI、Google 及 Microsoft 都對報道未予置評。

      M2 Mac mini 試過無法開機?Apple 將提供免費維修

      Apple 已確定有非常少數之配備 M2 晶片的 Mac mini(2023 年)裝置可能無法開機。受影響的裝置是在 2024 年 6 月 16 日至 2024 年 11 月 23 日之間生產。

      如果你的 Mac mini 出現過此問題,請使用下方的序號檢查工具,查看你的裝置是否符合本方案的資格。若符合資格,Apple 或 Apple 授權維修中心將免費提供維修。

      https://support.apple.com/zh-tw/mac-mini-2023-service-program-for-no-power-issue

      【氣候挑戰】暑熱的健康風險:日本經驗與香港情況

      氣候變化,特別是近年來逐漸頻繁的高溫熱浪,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影響日益顯著。今年 5 月 21 日,一名地盤工人在酷熱天氣期間不幸中暑死亡,期間雖然香港天文台的「酷熱天氣警告」正在生效,但勞工處的「工作暑熱警告」卻沒有發出,顯示政府於 2023 年推出的「工作暑熱警告」機制還有不少問題有待改善,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暑熱健康風險。

      今年 (2025 年)4 月 17 日,筆者出席了東京大學醫學系研究科橋爪真弘(Masahiro Hashizume)教授在香港科技大學做的一場講座,並且擔任講座主持人。橋爪真弘教授討論日本近年的高溫引致健康問題,以及日本政府如何應對,令筆者得到了一些啓發,值得與大家分享。這個講座是「香港賽馬會國家衛生健康高端人才獎學金」項目下首個短期研修班的一部份,為 25 位來自中央部委,包括國家衞生健委,以及 19 個不同省市衞生健康部門和醫療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提供培訓。

      2024 年全球地面溫度相比工業革命前已經上升了 1.55°C,成為至少兩千年來最熱的一年。這樣的溫度上升並非只是簡單的數字,它已經給我們每個人帶來了切實的親身感受,甚至對人類健康帶來了威脅。溫度上升導致熱浪頻率與強度增加,對老年人尤其危險。在過去 40 年,全球 65 歲以上長者每年經歷的熱浪「人-天數」大幅攀升,尤其以中國、日本、美國和印度為甚(圖 1)。日本擁有全球最高比例的老年人口,預計到 2040 年,65 歲以上長者將佔總人口約 35%,而 85 歲以上人口將達到 1,000 萬人。這些長者多數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在極端高溫的情況下,他們的健康風險更為突出。

      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亦不遑多讓,政府統計處推算,65 歲及以上長者的人口由 2021 年的 145 萬(佔總人口的 21%)大幅增加接近一倍至 2046 年的 274 萬(36%)。因此,香港在未來更多極端高溫的情況下,市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風險將會不斷增加,進而加重醫療開支。

      圖 1:全球和個別國家65歲以上長者每年經歷熱浪的「十億人-天數」。(來源:《刺針倒數報告》)

      近年來,日本中暑死亡人數持續上升,近年平均每年約有 1,300 人因中暑死亡,其中 80% 為老年人。中暑的症狀包括高燒(體溫超過 40°C)、意識混亂、頭暈、噁心甚至昏迷,屬於醫療緊急狀況。此外,日本每年約有 75,000 人因中暑需要救護車運送至醫院。值得注意的是,在 2017 至 2021 年間,日本的中暑死亡人數是自然災害(包括暴雨、颱風、雪災、地震等)死亡人數的 5.5 倍(圖 2),顯示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健康威脅,已超越我們一般認知的自然災害。如果我們將所有與高溫相關疾病(高危人士包括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腎病、肥胖、糖尿病等患者)納入計算,其死亡人數更是中暑死亡人數的 7 倍(圖 3)!這說明高溫不僅直接導致中暑,還會加劇多種慢性疾病的惡化與死亡風險。

      圖 2 :2017 至 2021 年,日本的中暑死亡人數與自然災害死亡人數比較。(來源:橋爪真弘教授)
      圖 3:2015 至 2019 年,日本的中暑死亡人數與高溫相關疾病死亡人數比較。(來源:橋爪真弘教授)

      在未來氣候變化的情境下,熱相關死亡與救護車需求將進一步攀升。根據模擬,在極端高溫情境下,日本的救護車系統可能面臨崩潰(圖 4)。在 1985 至 2014年期間,在高峰一小時中暑引致的救護車使用率已達 50%,但到 21 世紀中葉(2021 至 2050 年間),在各個不同的氣候變化情景下(由低至很高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在高峰一小時救護車使用率將會突破 100%(低及中溫室氣體排放情景),甚至超過 200%(很高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到了世紀末(2071 至 2100年間),在很高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更可能超過 700%!這意味著救護車系統就算一直擴展,也難以無法應付如此龐大的需求。

      圖 4:根據模擬推算,在低(SSP1-RCP2.6)、中(SSP2-RCP4.5)及很高(SSP5-RCP8.5)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於 2021 至 2050 年間及 2071 至 2100 年間,日本在高峰一小時的救護車使用率。(來源:橋爪真弘教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相比 1961-1990 年,氣候變化會令 2030 至 2050 年全球每年增加 25 萬人死亡,當中脆弱族群包括兒童、老年人、低收入國家、城市貧民、傳統生活方式者及小島國家沿海居民的風險最高。其中熱相關死亡增加約 40,000 人。針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健康威脅,日本於 2018 年通過《氣候變化適應法》,並制定國家與地方適應計畫。日本環境省負責定期發布涵蓋健康、農業、水資源、生態系統、自然災害、產業、都市生活等多領域的影響評估報告。健康領域評估顯示,高溫相關疾病的影響特別顯著,減緩暑熱壓力已成為國家高度重視的優先事項。

      中暑可能成香港的十大「殺手」

      日本政府於2021年啟動《中暑預防行動計畫》,並於 2022 年修訂,針對老年人提出優先措施,目標是到 2030 年將中暑死亡人數減少 50%。2020年,日本氣象廳與環境省聯合推出中暑警報系統,採用濕球黑球溫度(WBGT)作為預警指標,當預料 WBGT 的一小時平均值超過 33°C,會發出「中暑警報」;當預料 WBGT 的一小時平均值超過 35°C,會發出「特別中暑警報」。日本政府亦基於不同的 WBGT 指標,向市民發出在暑熱情況下運動的指引(圖 5)。

      圖 5:暑熱情況下運動的指引。(來源:日本環境省)

      以日本應對暑熱的經驗,我們可以回看香港的情況。首先,筆者必須指出,香港天文台和學術界一直都非常關注香港的暑熱情況,並且做了相當多的研究。但缺乏直接與中暑及高溫相關的醫療和健康數據(例如因中暑及其它與高溫相關的入院率、死亡率以及救護車使用率)仍然是一大難題。從橋爪真弘教授的講座得知,近年日本每年中暑死亡人數約為 1,300人,而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更是中暑死亡人數的 7 倍,即每年約 9,000 人。按人口比例(日本:1 億 2 千多萬;香港:750 多萬)和考慮到日本的人均中暑死亡人數是中國的 2.5 倍,可以粗略估計香港每年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約為 240 人。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粗糙的估計,因爲我們應該同時考慮其他因素,包括:人口年齡分佈差別、城市與鄉郊差別、適應高溫能力差別等。但這個粗略數字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聯合建築學院最近做了一些研究,發現基於 2014 至 2023 年的數據,可能有介乎 1,500 至 3,200 人因高溫死亡,亦即每年有 150 至 320 人死亡,這個研究結果與上述的粗略估計(240 人)不謀而合。更重要的是,此估計死亡數字接近香港的第十位「殺手」糖尿病的死亡數字(基於 2023 年衛生署數據,男性有 297 人因糖尿病死亡;女性則有 273 人),香港社會放在治療和預防糖尿病的資源著實不少,在氣候變化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應該對高溫相關的疾病(尤其中暑)加强關注,並增加社會資源和提升大衆意識去來好好應對?


      岑智明先生參與創作的天文科普漫畫 — 《CMS 天文調查隊》最新第 3 期經已出版,歡迎到各大書店,或 Playit.hk 網店購買。

      【場料】中階耳機變高階 Logi G522 三模上陣

      Logitech G G522 LIGHTSPEED
      Logitech G G522 LIGHTSPEED

      近年 Gaming 產品價錢一路飆升,不少品牌高階型號甚上到 $2,000 以上,因此有留意相關產品的話也會發現中階產品也開始突破千元。當中已推出 4 年並作為中階的 Logitech G535 最近就迎來大更新,全新的 G522 以 $1,299 開賣。當定價破千後,耳機以三模示人,用家更可以利用手機 App 調校耳機。除了單元再有提升之外,G535 及 G733 兩款無線耳機最為人詬病的 Microphone 亦有改良,除了引入 Blue 調整之外,規格更上升至 24bit/48KHz,大大改善收音表現。而作為市場上少數頭帶式耳機,頭帶同耳罩也有作出修改,頭帶就加入軟墊,耳罩更貼服面形,使得整體規格比同系列更高階的 G733 要好,因此 Logitech 才夠膽標出更高的定價。因此用過以上兩款耳機的用家或者可以考慮升級,又或者先做「等等黨」,到電腦節時或者會有些微減價兼有贈品送。

      Logitech G G522 LIGHTSPEED 三模遊戲耳機:$1,299
      查詢:2000Fun

      【場料】Intel 14 代配 5060!MSI 入門新 Notebook 有選擇

      MSI KATANA 15 HX
      MSI KATANA 15 HX

      RTX 50 系列於 Computex 已經全數推出,當中最入門的 RTX 5060 因為加設 MFG(多畫格生成),因此不少用家都久等新機推出,而 MSI KATANA 15 HX 就是其中一台。規格上,除了 RTX 5060 之外,CPU 就使用上 8P8E 的 Intel Core i7-14650HX,不過唯一要留意就是 RTX 5060 的版本在 RAM 方面僅只有 16GB,因此若加購一條 16GB RAM 的話,其實價錢上已非常接近 RTX 5070 的版本。除此之外,兩款型號均擁有 15.6 吋 2K 165Hz 螢幕、Wi-Fi 6e 以及 1TB SSD,屬常見入門機規格。因此除非預算緊,否則 RTX 5070 版本就更為抵用。

      MSI KATANA 15 HX (i7-14600HX+5060):$12,799
      MSI KATANA 15 HX (i7-14600HX+5070):$13,999
      查詢:Central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