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171

HUAWEI Mate XT|ULTIMATE DESIGN 首現國際 香港發售詳情公布・三摺疊 10.2 吋體驗

HUAWEI Mate XT|ULIMTATE DESIGN

自去年 9 月華為在國內宣布推出全球首款量產的三摺疊手機 HUAWEI Mate XT|ULTIMATE DESIGN,旋即引來一陣熱烈討論的風潮,更發展成近年少見的炒風。而外界關注的國際版推出時間亦於早前公開,該手機今日終於在馬來西亞的全球發布會上正式登場,同時亦公開更多香港上市資訊。

HUAWEI Mate XT | ULTIMATE DESIGN 將重點放於機身設計上,例如表面用上超薄素皮材質,配以航天級纖維,以呈現出貴氣尊貴之感。相機則以八角星鑽設計,中軸對稱,在鏡頭模組下細看會見到獨特的岩脈紋理設計,據講經過了 22 天的精心製作和 78 道複雜工序,要帶出此機一大特色便是要令外觀與別不同。

HUAWEI Mate XT|ULIMTATE DESIGN

每一摺・擴展視野

HUAWEI Mate XT|ULTIMATE DESIGN 之所以能夠引起用家注意,跟其獨特性有莫大關係,科技玩家就因為其三摺疊設計帶來了話題性;而即使這款機在國內身價不便宜,卻得到高端人士追捧。

應用上,HUAWEI Mate XT|ULTIMATE DESIGN 屏幕的每一摺,都在擴展視野,由單屏幕模式時的 6.4″ 擴展到雙屏模式的 7.9″,最大可以將屏幕打開至 10.2″,最高解像度更可以達到 3K(2,232×3,184 解像度),機身輕易由手機變身平板電腦。

HUAWEI Mate XT|ULIMTATE DESIGN
在三屏展開即睇多一倍內容。

HUAWEI Mate XT|ULTIMATE DESIGN 定位非凡用戶,工藝同其他手機截然不同,除採用了華為的天工鉸鏈系統,內摺鉸鏈引進嵌入式滑軌結構,讓摺疊更加流暢;外摺鉸鏈則首創一體化連杆結構,不僅有效減少厚度,也保證每次開合都穩定順滑。其中摺疊位置經過機械結構調校,將鉸鏈與屏幕帶來更精細的配合,以此達到雙軌聯動效果。

在使用上,在展開三屏模式下,機身最薄只有 3.6mm,最厚亦只有 4.75mm,拎在手會比一般平板更薄,摺合起來由於是三屏,所以亦會較厚,約為 12.8mm,比現時的雙屏手機厚上一點。拍攝上,手機在主鏡及遠攝部分都 OIS 光學防震技術,以提升拍攝的穩定性;主機提供 5,000 萬像可變光圈(f/1.4-f/4.0)鏡頭,等效焦距屬較標準的 24mm,至於超廣角提供了 1,200 萬 f/2.2 鏡頭(等效焦距 13mm),配合 1,200 萬遠攝鏡頭(等效焦距 125mm)長焦及 800 萬像前置鏡頭,給使用者提供完備的攝力選項。

電池方面, HUAWEI Mate XT | ULTIMATE DESIGN 配備 5,600mAh 大電池,由於電池厚度只有 1.9mm,因此機身仍能保持纖薄。新機同時提供 66W 有線快充或 50W 無線快充;同時針針反向充電,亦能提供 7.5W 無線反向充電,照顧用戶突然需要。

此外,HUAWEI Mate XT | ULTIMATE DESIGN 亦支援以八達通 App 來支付,對香港人來說是一大方便。

售價方面,HUAWEI Mate XT | ULTIMATE DESIGN 會有瑞紅及玄黑兩色,會於 2 月 19 日接受預訂,並於 3 月 7 日正式發售,售價為港幣 $25,499。而購買 HUAWEI Mate XT | ULTIMATE DESIGN 原廠行貨更會送 1 次碎屏服務(價值:港幣 $6,799),另加 2 年 4 次免費屏幕保護貼服務;購買者亦可加港幣 $99 換購 HUAWEI FreeClip(建議零售價:港幣 $1,399)。

總結

HUAWEI Mate XT | ULTIMATE DESIGN 向市場展現出將創新意念現實化,令手機可視範圍得以擴張,同時於重量及厚度之間保持平衡,體驗過後就有與別不同的感覺,因此給予 Best Performance 評價。

PCM Rating:4.5/5

best performance 2022

SPEC.

  • 顏色:瑞红/玄黑
  • 操作系統:EMUI 14.2
  • 屏幕尺寸:6.4″(單屏)、7.9″(雙屏)、10.2″(三屏)
  • 屏幕類型:OLED 10.7 億 P3 色域
  • 記憶體:16GB
  • 儲存:1TB
  • 鏡頭:1,200 萬 13mm 超廣角(f/2.2)、5,000 萬 24mm 攝像(f/1.4-f/4.0,OIS 光學防震)、1,200 萬 125mm 長焦(f/3.4 光圈,OIS 光學防震)、800 萬像前置鏡頭(f/2.2)
  • 電池:5,600mAh(支援 66W 有線超快充、50W 無線充電、7.5W 反向無線充電)
  • 網路制式:4G TDD/FDD、3G WCDMA、2G GSM
  • 無連連接:802.11ax Wi-Fi 6 2×2、Bluetooth 5.2、NFC
  • 衛星通信:支援天通衛星通訊
  • SIM 卡:nano SIM
  • 解鎖方式:指紋電源鍵、面部解鎖、密碼鎖、智能解鎖
  • 連接:USB 3.1 Gen1 Type-C
  • 尺寸:156.7 x 73.5-219 x 3.6-12.8mm
  • 重量:298g
  • 售價:$25,499
  • 網址:HUAWEI

ZCOPE 最新影片

極上超高級耳擴+耳機套裝 Brise Audio FUGAKU 冨嶽旗艦入耳式耳機系統

追求極致,對於發燒級音響、耳機品牌,都不足以此為目標,畢竟每個人心目中的極致都不一樣,所需的人才、時間和成本都難以估計。Brise Audio 對此有強調執着,希望創製一套前所未見的個人音響系統,完整展示品牌聲音哲學。而 FUGAKU 「冨嶽」旗艦入耳式耳機系統,就是最終答案。

以「音質」、「設計」和「便利性」三大元素,在耳機、專用便攜式放大器和專用線材上應用了各種創新及高水平技術,製作出一套 5 路分音 8 單元,合共 10 組電子分音、12 組放大線路,配合專屬 16 絞純銀耳機線,挑戰 Hi End 質素、售價,真正的便攜耳機終極方案 – Brise Audio FUGAKU 冨嶽


Brise Audio FUGAKU 產品重點

  • 專屬 16 絞 Ultimate 級純銀線
  • 5 路分音 8 單元耳機、12 組放大線路組成便攜耳機系統
  • 採用電子主動式分音設計,設定更精準並解決訊號、功率流失問題
  • 4 層(供電)+ 8 層(放大)線路板設計
  • 首款專屬放大混合式 MEMS 單元作品,高頻延伸高達 100,000Hz
  • 動圈單元由平衡耳擴線路驅動,其他單元以單端方式驅動
  • 所有單元、主動分頻、放大部件都經過獨立測試、配對及調校。
  • 訊號處理、放大部分的機身以鍛造碳纖、CNC 鋁金屬製成
  • 耳機外殼由黑色 PVD 塗層純鈦金屬製造
  • 日本製造

Brise Audio 在 Hi-Fi 及 Head-Fi 線材方面取得了出色口碑,亦開創了 TSURANAGI 便攜耳擴系列,不過兩位創辦人渡邊慶一先生與岡田直樹先生,仍然希望創造一套完整的音響、耳機系統,務求完整地展示他們心目中所追求的聲音,FUGAKU 冨嶽的起點源於此。

轉捩點出現在 2022 年,工程師佐佐木瞭先生加入了 Brise Audio,與原先研發團隊的另一位工程師黑川亮一先生,成為 FUGAKU 系統的重要人物。佐佐木瞭先生曾經在不同耳機品牌工作過,於耳機研發領域擁有接近十年經驗。在 FUGAKU 企劃之中,他負責耳機部分,還有電子分音設定及校聲。至於黑川亮一先生,他曾於半導體行業工作,加入 Brise Audio 之後設計了 TSURANAGI 耳擴系列。FUGAKU 冨嶽計劃中,他的角色自然是電子線路部分。

兩位年輕工程師的技術實力和創新意念,讓 FUGAKU 成為一套超越發燒友想像的終極耳機系統。

全新 16 絞純銀耳機線

作為 Brise Audio 本業,FUGAKU 中的所有接線,都經精心設計。耳機線部分採用了基於品牌高階銀線型號 SHIROGANE 而發展的新線材。16 絞設計能夠完美配合耳機單元及放大線路的設計,同時線芯新設計保持柔軟度,功能、音質、實用性兼備。

FUGAKU 内部接線

除了外在看得見的部分,內部亦貫徹始終。耳機內部接線運用到專為 FUGAKU 新開發的純銀線材。在耳擴方面,線路板與端子的接線亦沿用 FUGAKU 耳機線線材。為達到巔峰音質,内部接線及16 絞耳機線用上 Ultimate級別屏蔽製作方法,並專為 FUGAKU 調校,而耳擴中的元件同樣利用到品牌引以為傲的屏蔽,將本業工藝發揮至極緻。

市場首款 MEMS 混合式單元耳機

UGAKU 系統的耳機部分,依據開發者多年從事客製化 IEM 及耳機製造的經驗,用上 5 路分音設計,將低頻、中低頻、中高頻、高頻和超高頻,通過原廠 7 針連接器、16 絞耳機線完整分配給 8 個單元。

市場罕見 MEMS 單元

最注目,莫過於選取最新 xMEMS 製造的 MEMS 單元,負責 10KHz 以上頻段。利用高壓電系統的迅速反應與重現頻寬的特性,增強了聲音的空氣感、細緻度與真實感。它利用逆壓電效應,透過施加電壓,控制由矽晶圓 (Silicon Wafer) 製成的壓電薄膜本身振動發聲,比起以線圈電磁感應來控制振膜的動圈單元或動鐵單元,體積更小,反應更靈敏,而且不需要組裝任何機械零件,因此變化極小。而應用在 FUGAKU 的這款單元能夠比舊款 MEMS 承受更大功率輸入,音壓輸出足以銜接系統內其他鐵圈、動鐵單元。

混合式單元配置

低音用上兩枚 8mm LCP 液晶聚合物動圈單元,並面對面固定在一個鍍金 OFC 環上,能有效消除因振膜移動而產生的不必要振動。兩個單元運用串聯方式連接,可分散負載,從而實現低失真、良好的反應性和大範圍的低頻。高頻、中頻分別有兩枚 Knowles 動鐵單元,中低頻部分則採用一枚 Sonion 動鐵單元,因應工作頻段而選擇了不同型號。

3D 打印支架指揮聲音

將不同單元組合起來,就是靠著精心設計的 3D 打印單元支架。FUGAKU 包含了複雜聲學設計,具有聲音導管用途,配合末端鈦金屬導管部分,對齊每個單元的相位,使聲音更融洽,定位更清晰並撫平峰值,達到廠方理想聲音。3D 打印單元支架更設有低通濾波和阻尼物料,配合氣孔設計,減低低音諧振問題,改善低頻清晰度。

突破傳統的外觀

兼具配戴舒適與美感的外殼設計,是與工業設計師共同合作創造。純鈦金屬外殼提供高強度剛性,洽到好處的共鳴效果。外殼表面塗上 PVD 黑色塗層,以提高耐用性。而耳機加入特殊 TPE 耳掛設計,内有鈦金屬記憶線,有利耳機重量分佈。用家亦可自行調整曲度,提升舒適度。Brise Audio FUGAKU 同時提供 6 種尺寸的 AZLA XELASTEC II,確保出色的低頻表現。

集主動式電子分音及耳擴於一身

FUGAKU 另一個重點部分,就是耳擴部分。由電源開始,左右聲道共 14 個系統。在兩組電源產生器線路中,電池電壓經過升壓和相位改正處理,後方還設有線性電源電路,使用超高性能的線性穩壓器,能夠消除高頻雜訊,為耳擴提供乾淨電源。線性穩壓器獨立供電給耳擴線路,以防止線路間的干擾,加上用上不同大型電容,聲音的分離度和解析度得以改善。

市場少數電子分音設計

FUGAKU 採用多路電子分音設計、多組耳擴同時驅動,意念源自揚聲器。Brise Audio 之選擇主動式電子分音,是希望可以更仔細地進行分頻設定。而且電子分音設在耳擴之前,並非耳擴與耳機之間,因此沒有訊號及功率流失,訊號傳遞效率更高、更完整。

精細放大線路

放大線路方面,則通過品牌紅極一時耳擴產品 TSURANAGI 再改良。透過增加低通濾波器,用上特別為處理平衡訊號而搭配的二合一電容,有助於改善耳機動態。以差分線路接收訊號,配合 MUSES72323 電子音量晶片,提供了高階器材的空氣感與貴氣。

其中放大線路也區分了 MEMS 放大線路、動圈放大線路及動鐵放大線路。鑒於 MEMS 單元需要高壓電的特性,Brise Audio 設置了獨立直流偏置電路。而動圈放大線路結合了全差分放大器和電流回饋放大器,將其轉換成平衡信號,並以平衡方式推動動圈單元部分。其餘單元則由單端方式連接,功率放大部分採用全新的線路和強大電壓回饋放大器。動圈、動鐵放大線路亦加入了直流伺服放大器,以消除交流耦合電容,設定非常仔細。

線路板方面,Brise Audio 特意電源電路板的加厚銅箔厚度至一般的兩倍,以降低阻值。透過安裝超過 10000uF 的大型電容,大型電容採用高性能導電聚合物電容,以達到低重心的效果。而線路板安裝了一個同時作為散熱器的屏蔽箱,結合 CNC 鋁製外殼,於兩側設有小孔,以達到有效散熱。頂部面板以鍛造纖維製成,鍛造碳纖維由大量隨意排列的碳纖維絲,經特殊模具以高壓鍛造成型,輕巧、堅韌之外,令一件成品都有着獨特的紋理。鍛造碳纖維不但能減輕重量,而且能減低部件共振對聲音影響。底部設有日本 Toray 製造 Ultrasuede,讓耳擴更穩固地放在桌上,並保護裝置。

業界最高規格聲音 QC 標準

在一般耳機中,不同類型的耳機單元有不同頻率響應和效率,因此在組合時,需要透過篩選單元來實現左右匹配和頻率響應匹配,但這不但會增加成本,而且未能達到 Brise Audio 極度嚴謹的要求。因此 FUGAKU 加入微調功能,通過耳擴中的主動式電子分頻,可以微調單元的電平輸出,確保不偏離目標頻率響應。每一隻 FUGAKU 在組裝單元前,會先逐一測量所有單元的聲學特性,並根據差異程度決定應進行何種微調。配合業界頂級測量儀器,最終左、右曲線與目標曲線之間的誤差能達到 ±10% 内,且在 ±0.83 dB 之間,領先業界,確立新標準。

Brise Audio FUGAKU 冨嶽擁有極佳聲音表現,各種測量數據亦非常驚人,例如頻率響應達 10kHz – 100,000Hz! Brise Audio 團隊在研發期間,帶着 FUGAKU 工程樣板到各地展覽,和耳機愛好者收集意見,包括聲音和外觀,最後終於決定了現時的聲底和產品外觀,務求令 FUGAKU 冨嶽系統,都至臻完美,令聆聽者體驗前所未有的音效。

Brise Audio FUGAKU 產品規格

耳機部分

單元分音5 路混合式 8 單元
超高音xMEMS 製 MEMS單元 x 1
高音Knowles動鐵單元x 2
中音Knowles動鐵單元x 2
中低音Sonion 動鐵單元x 1
低音8mm LCP 液晶聚合物動圈單元 x 2
外殼材質 純鈦 (PVD 鍍黑塗層)
耳掛材質 TPE (含記憶金屬線)
連接器原創 7 針連接器
頻率響應範圍 5Hz ~ 100kHz

專用擴大機

驅動方式 平衡驅動 (低音) + 非平衡驅動 (低音以外)
外殼材質機身: 鋁合金 + 陽極氧化處理 頂蓋: 100% 鍛造碳纖維
音量旋鈕材質純鈦
輸入端子4.4mm 平衡端子 (GND 連接) 3.5mm 非平衡端子
輸出端子 圓形 9 針推拉式連接器 x 2
充電端子 USB Type-C (僅限 5V)
頻率響應範圍 2Hz ~ 408kHz
續航時間7 小時
充電時間 5 小時
尺寸80mm x 127mm x 33mm
重量475g

專用線材

絞數16 絞
導體高機能高純度銀導體 (SHIROGANE-14)
高音質加工Ultimate 等級
連接器耳機側: 原創 7 針連接器 擴大機側: 圓形 9 針推拉式連接器

建議零售價:$138,000

查詢:Soundwave (2771 8209)

AI  時代|OpenAI 兩大 AI 代理 一個精於研究報告、一個是私人助理

AI Agent 06

隨著 AI 代理的熱潮,OpenAI 亦自行推出兩個 AI 代理,分別是 Operator 及 Deep Research,兩個各具特色,前者屬消費者產品,以私人助手身分幫用戶在網頁上代辦日常任務;後者精於撰寫研究報告,是研究人員的得力助手。

《火紅的 AI 代理
1. 甚麼是 AI 代理?
2. AI 代理靠三大本領爆紅
3. AI 代理三個工作階段自動完成任務
4. 掌握 AI 代理分類 有助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5. 名牌廠商 AI 代理方案 一文盡錄!
6. OpenAI 兩大 AI 代理 一個精於寫研究報告、一個是私人助理
7. 通用型 AI 代理 Manus 跟 DeepSeek 大不同
8. 中小企用 AI 代理自動處理日常事務
9. AI 代理協助金融業有效管理風險法規
10. 電子商務庫存、客服 通通交給 AI 代理
11. 物流業請 AI 代理打理貨倉井井有條

Deep Research 如何使用?

OpenAI 表示 Deep Research 擅長於撰寫研究報告,幫助研究人員節省數十小時搜集資料及整理內容的時間,只要在 ChatGPT 的欄目輸入題目後,快至 5 分鐘至 30 分鐘之內得到詳細的報告,甚至具備文字和圖表並行視覺化數據。

Deep Research 由 OpenAI o3 模型開發的研究型 AI 代理,能夠計畫和執行複雜的研究任務。用戶在問題欄內輸入研究的主題或附上相關資料,Deep Research 便能夠自行分析及尋找額外資料完整研究內容,包括網上文章、學術期刊、研究報告等。在資料搜集期間,Deep Research 可能會向用戶提出問題以釐清研究的題目,至最後生成可比分析員深入程度的研究報告。

Deep Research 推出初期只限美國 ChatGPT Pro 訂戶可用,每月限制 100 次查詢研究,其他地區的同級別訂戶可經 VPN 使用。稍後會開放予 Plus 訂戶,以及企業的 Team 和 Enterprise,也會擴展至其他地區可用。

Deep Research 能力有多強?

Deep Research 運用 o3 模型的端到端加強學習(End-to-e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技術,做到規劃和報行多個步驟(multi-step)搜尋資料,以至深入挖掘研究題目。根據 OpenAI 提供的評測數據,Deep Research 在「Humanity’s Last Exam」的準確度達到 26.6%,較其他模型,如同公司的 o1,以至 DeepSeek-R1 或 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等不足 10% ,表現更優勝。跟 o1 模型比較,在化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進步更大。這測試用上逾 100 個學術領域、超過 3,000 個專家級問題。

Deep Research 運作步驟

當用戶向 Deep Research 提出研究題目,背後的 AI 代理開始工作。

  1. 分析用戶的題目內容去定義應該搜尋範圍。
  2. 從網上搜尋資料,包括網站、圖片、影片、PDF 文件、學術期刊、研究報告、數據庫等。
  3. 整理所得的資料,篩走不相關資料,也初步驗證資料的可靠程度,以及分析資料
  4. 運用 o3 的推理能力,將所得的資料作深入分析,驗證內容的準確度。
  5. 如有需要,可能搜尋更多資料補充。
  6. Deep Research 把結果清晰地製成報告給用戶,可能用上 Python 製作圖表以視覺化呈現數據。

Deep Research 實際用途

根據 OpenAI 提供的示範,Deep Research 用於商業市場分析、醫療健康研究、用戶體驗設計。而個人用途則用作購買產品前的比較分析和建議,以至尋找看過的電視劇,僅提供三場情節,便能找出劇集名稱。有 OpenAI 用戶試用過 Deep Research,建議用於金融分析、市場調查、法律研究及學術研究。

使用 Deep Research 最大優勢是節省時間,將過往用上數日、以至星期計的研究,縮短至 30 分鐘內完成。而此 AI 代理提供深入的數據分析,提供更全面的研究結果。用上端到端加強學習為研究結果提供一定的準確度,令 AI 生成的內容較可信。

不過,OpenAI 仍然強調,Deep Research 在個別情況會產生虛構事實或報告的格式出現小錯誤。

Deep Research 與 Operator 分別

Deep Research 與 Operator 同屬 OpenAI 開發的 AI 代理,用法卻大不同。Operator 由 GPT-4o 驅動,定位消費者產品,幫助用戶在網頁運作代辦日常任務,如預訂服務、網購等。而 Deep Research 由 o3支援,所用範圍不限於網頁,更能分析任何網絡可存取的數據,成為研究事項的資料。

OpenAI 示範 Deep Research 的用途時,也以 GPT-4o 作比較。在針對特定範圍、需要多項資料互相比較時,Deep Resarch 的調查講求深度與細節,而且能夠更切合指示整合多項資料來源,並以表格形式呈現。

無論是 Deep Research 或是 Operator,AI 代理服務的出現反映 AI 競爭正在加快。正如 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所說:「2025 年可能見到第一批 AI 代理引入至工作流程,長遠目標實現『超級 AI』。」

ZCOPE 最新影片

如何向 AI 撰寫精準的 Prompt

在與人工智慧(AI)互動的過程中,「Prompt」就是你給 「AI 助理」的提問或指令,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知識的大門。若要從「AI 助理」獲得貼近需求且正確的答案,提供正確 Prompt 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很多朋友習慣用搜尋器(Search Engine)的語法去撰寫 Prompt 而得不到理想的答案,都不斷問筆者如何撰寫一個更精準的 Prompt,特別在DeepSeek 爆紅之後,收到更多老友諮詢。筆者今次就嘗試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帶大家一步步學習如何編寫具針對性且精準的提示,以及輸入不良提示可能帶來的影響。

甚麼是 Prompt?

簡單來說,Prompt 就是你向「AI 助理」發出問題或指令的語句。它能夠引導 AI 回答或提供資訊。舉例來說,如果你問「告訴我關於黑洞的知識」,這個問題過於籠統;而若你改為具體要求「請以適合初中生理解的語言,分段解釋黑洞的基本概念及科學原理」時,AI 就能根據要求提供更精準、有系統的解答。

為何設計精準的 Prompt 非常重要?

1.⁠ ⁠明確目標

在撰寫提示之前,首先要清楚自己想解決什麼問題,例如解答數學難題、了解歷史事件或獲得創意思路。只有設定明確任務,才能精準告訴 AI 知道你的需求。

2.⁠ ⁠降低歧義、增進準確度

模糊的提問容易讓 AI 無法抓住重點,回答的內容也可能範圍空洞或者重點不明。通過明確描述情境、對象、要求與格式,AI 能夠更準確地理解並回應問題。

3.⁠ ⁠節省時間與資源

若提示寫得清楚、精確,就能避免反覆修改、浪費反問時間。這不僅提高學習效率,也可讓你更快得到滿意答案。

4.⁠ ⁠培養邏輯與表達能力

在設計 Prompt 的過程中,你會學習如何梳理思路,結構化表達問題。這對初中生來說,是訓練邏輯思考和語言表達的一個好機會。

如何設計一個精準的 Prompt?

以下列出幾個具體步驟和技巧,幫助你一步步構思出高效的提示:

1.⁠ ⁠定義你的目標

先問自己:「我究竟需要甚麼信息?」 

例如:如果你想知道太陽系的知識,明確地定義目標能讓提示集中在「太陽系中各大行星」而非泛泛的空間知識。目標設定得明確,AI 回答才不會不著邊際。

2.⁠ ⁠採用提示框架(RTF 框架)

RTF 框架將提示分為三個部分,有助於結構化問題:

  • Role(角色):指定 AI 的身份,如「你是一位歷史老師」或「你是電腦科學家」,幫助 AI 從特定角度思考。
  • Task(任務):具體說明你希望 AI 完成的工作,例如「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
  • Format(格式):告訴 AI 回答需要的呈現形式,如「請用條列式列出重點」或「分段說明」。

這種規範可以讓提示更加明晰,降低理解困難。

3.⁠ ⁠補充背景與情境

在撰寫 Prompt 時,加入一些背景信息能讓 AI 更好地了解問題環境。 

例如,你可以這樣寫:「請以初中生能理解的語言解釋……」或者「假設你是一位學校老師,請為課堂準備一份教材說明……」這樣可以避免因解答過於專業而引起混淆。

4.⁠ ⁠反覆迭代,持續修正

初次撰寫完成後,觀察 AI 的回答是否符合預期,如若不然,可以根據回饋進行修改: 

  • 調整語句或刪除不必要的部分。 
  • ⁠增加更多細節描述以縮小範圍。 
  • ⁠要求 AI 進一步詳解或解釋某部分內容。 

反覆迭代能逐步完善提示,最終獲得最佳解答。

進階提示技巧

當你熟悉基本的提示方法後,可以嘗試一些進階技術,讓提示更具深度與多角度:

1.⁠ ⁠連鎖思考

要求 AI 分步驟講解答案,例如:「請列出解答這道數學題的三個步驟,並分別說明每一步的重要性」。這樣能使複雜題目變得更易理解。

2.⁠ ⁠多角度提問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例如「請從歷史、科學與文化三個角度分析⋯⋯」的問題能涵蓋更多層面的資訊,使答案更全面。

3.⁠ ⁠模擬情境及角色扮演

讓 AI 扮演一個角色(如作家、科學家或顧問),要求它以專業身份給出建議。這種方式能激發更具體和切實的回應,也能增加互動的趣味性。

4.⁠ ⁠指定答覆格式

當你需要特定形式的資料時,如「請用條列方式列出重點」或「分段詳述每個部分」或「以 Power Point 格式」,明確要求能使答案更有結構,便於閱讀與理解。

不正確 Prompt 的後果

若使用含糊甚至重複的提示,可能會產生以下問題:

1.⁠ ⁠資訊錯誤或不全

當你的提示過於簡略或模糊,AI 可能返回過於廣泛或錯綜難解的答案,導致你難以抓住重點,甚至誤入偏差方向。

2.⁠ ⁠反覆修改浪費時間

輸入不精確的提示,往往需要多次反覆嘗試,每次都可能因回答不符合要求而重新撰寫,因而大幅浪費學習時間與精力。

3.⁠ ⁠混淆概念、影響學習

語意不清的問題容易導致 AI 傳遞錯誤概念,初中生可能因此獲得不正確或混亂的信息,進而影響學習成效與邏輯判斷。

4.⁠ ⁠無法真實發揮 AI 優勢

當提示內容太過簡略或含糊時,即使 AI 擁有強大數據和處理能力,也只能回傳「大概」的答案,無法精準指導學習或回答具體問題。

例如,單單詢問「請告訴我關於電腦知識」會使答案內容泛泛而談;而若更具體寫成「請以初中生易懂的語言,分點說明電腦硬體與軟體的主要區別及其基本功能」,則能使回應更有針對性與結構性。

實踐與建議

為了提升編寫 Prompt 的能力,建議讀者們採取以下步驟:

1. 初步實踐

從簡單問題開始,例如先詢問單一知識點,然後觀察 AI 的回答。當發現回答不夠詳盡時,再逐步增加提示的背景和要求。

2. 記錄與反思

每次提問後,記下哪些部分表達得好、哪些不夠清楚,根據收到的答案適時修改你的 Prompt。這樣可以逐步建立出一套自己的提示範本。

3. 交流與學習

與身邊的人討論各自使用的提示方式,分享與交流經驗。透過他人的建議,你可以學到不同的提示框架和技巧,從而豐富自己的方法庫。

4. 經常練習與改進

每次使用後都要反思:這個提示有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是否可以更簡單明了?長期下來,你將能夠自動形成一種邏輯清晰、目標明確的提問習慣。

總結來說,編寫精準 Prompt 的核心在於:

  • 明確設定目標:在提問之前,確定你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 
  • 結構化提示:利用像 RTF 這樣的框架,指定角色、任務與格式,讓 AI 能準確理解需求。 
  • 提供足夠背景:增加情境描述和細節,消除模糊性。 
  • 反覆迭代改善:不怕修改與重構提示,直到獲得理想答案。 
  • 充分利用進階技巧:透過分步驟解釋、多角度提問及角色扮演等方法,讓答案更全面、更具參考性。

掌握這些方法後,你不僅能更有效地運用 AI 輔助學習,還能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出清晰、有邏輯的表達能力。記住:Garbage In, Garbage Out (你比垃圾佢,佢比垃圾你),一個好的 Prompt 不僅能幫你快速找到正確資訊,也能讓你養成系統性思考的習慣,絕對有助大家在未來各方面學習和工作。

ZCOPE 最新影片

台灣會場租借記錄披露 Nintendo Switch 2 發售日很可能在這天…

Nintendo Switch 2
Nintendo Switch 2

早前,傳出加拿大 Costco 員工懷疑劇透了 Nintendo Switch 2 的售價。日前,有網友於台灣 expo Taipei 的場館租借記錄上,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看來 Switch 2 的發售日期很大機會會在…

早前,傳出加拿大 Costco 員工懷疑劇透了 Nintendo Switch 2 的售價。

從督阿賀的任粉 doho_niten 在《Threads》貼文指,在「財團法人臺北市會展產業發展基金會(expo Taipei)」官網的 場館租借資料 發現「香港商任天堂香港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將在 7 月 2 日至 7 月 7 日期間租借「台北市花博爭艷館」,網友們推測,這可能是台灣地區的 Switch 2 體驗會,甚至是新機在台灣首賣的活動。

從督阿賀的任粉 doho_niten 在《Threads》貼文指香港任天堂租借「台北市花博爭艷館」,網友們推測,這可能是台灣地區的 Switch 2 體驗會,甚至是新機在台灣首賣的活動。
expo Taipei 官網可看到相關資訊。

任天堂全新 Nintendo Switch 2 將在 4 月 2 日的 Nintendo Direct 活動中公布更多細節,同時官方亦宣佈從 4 月 4 日開始,在全球多個城市舉行體驗活動,雖然香港及台灣地區也會有新機的體驗活動,但一直未有確實日期。

任天堂全新 Nintendo Switch 2 將在 4 月 2 日的 Nintendo Direct 活動中公布更多細節,同時官方亦宣佈從 4 月 4 日開始,在全球多個城市舉行體驗活動,雖然香港及台灣地區也會有新機的體驗活動,但一直未有確實日期。

不過根據初代 Nintendo Switch 是於 2016 年 10 月 20 日第一次公開,並於 2017 年 3 月 3 日於全球發售的時間來估算,今次 Switch 2 是於 1 月 16 日首次發佈,並在約 6 個月後上市,其實蠻合理的。去年 11 月底,有消息指任天堂正著手新機生產的前期準備工作,並會在新機上市前半年開始新機量產,看來和今次的消息相當吻合。

按鍵式方向燈受批評 新版 Model Y 改用傳統撥杆式方向燈

新版 Tesla Model Y 早前在港正式發佈,相信不少朋友都會關心新車會不會像 Model 3 那樣,在軚盤上使用按鍵式方向燈的設計,原來 Model 3 改用了按鍵式方向燈後,在全球多個地區都收到不少批評,因此新的 Model Y 會沿用傳統撥杆式方向燈。

之前 Model 3 的軚盤上使用按鍵式方向燈的設計,可是卻備受批評,普遍車主認為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甚至有點混亂。Model 3 / Y 的工程團隊總監 Nathan Di Giusto 表示,因為收到大量 Model 3 車主的意見,所以新的 Model Y 會沿用傳統撥杆式方向燈。至於日後推出的新版 Model 3 會否改回撥杆式方向燈的設計就暫時未有消息…

Model 3/Y 的工程團隊總監 Nathan Di Giusto 表示,因為收到大量 Model 3 車主的意見,所以新 Model Y 會沿用傳統撥杆式方向燈。
Model 3 / Y 的工程團隊總監 Nathan Di Giusto 表示,因為收到大量 Model 3 車主的意見,所以新 Model Y 會沿用傳統撥杆式方向燈。
新版 Model 3,其中兩個令很多用家較難適應的地方,就是要透過中控「轉檔」與及在方向盤上使用按鍵式方向燈。
新版 Model 3 其中兩個令很多車主較難適應的地方,就是要透過中控「轉檔」與及在方向盤上使用按鍵式方向燈。

新版 Model 3 其中兩個令很多車主較難適應的地方,就是要透過中控「轉檔」與及在方向盤上使用按鍵式方向燈。很多用家也表示,按鍵式方向燈在一般路段行車時未必有很大問題,但來到迴旋處的時候,就可能造成混亂。為解決以上情況,有第三方廠商,特別為新版 Model 3 推出配件,讓用家可以使用傳統撥杆式方向燈及波棍。幸好,Tesla 肯接受用家的意見為今代 Model Y 換回傳統撥杆式方向燈,相信可平息車主的不滿。

ZCOPE》最新影片

香港電訊 AI Superhighway 方案 800Gbps 光纖連線超高傳送 AI 數據

HKT LOGO

隨著企業紛紛將人工智能(AI)技術融入運營,藉此獲取競爭優勢。但在建立和運用 AI 模型的過程中,數據中心的運算能力固然重要,數據傳輸的效能同樣不可忽視。為此,香港電訊推出亞洲首個以 CE2.0 技術為基礎的 800Gbps 廣域網絡解決方案 —— AI Superhighway。這個專用光纖私人網絡提供超高速、低延遲的數據傳輸,還確保高度安全。

香港電訊表示,已成功完成將軍澳、柴灣及葵涌數據中心之間光纖路徑升級,從而實現 800Gbps 高速連接服務,並以 AI Superhighway 方案滿足企業對高速網絡的需求。AI Superhighway 方案能夠迅速傳輸大型數據集,支援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的 AI 模型訓練,並能夠支援高效能運算資源的 AI 推理應用,例如基因組學研究、科學模擬,以及聯絡中心的客服助理和虛擬客戶服務。

香港電訊商業客戶業務董事總經理吳家隆指出:「AI Superhighway 為企業在使用 AI 技術時提供保障,確保敏感數據的安全性。此外,該網絡還設有備用網絡及自動切換機制,為企業提供穩定可靠的連接服務。在收費方面,企業可選擇固定價格的高頻寬租用或按用量付費的靈活模式,滿足其不同需求。」

ZCOPE 最新影片

新感光元件大小相當於 M4/3? Canon 全新 PowerShot 系列年內登場

早前 Panasonic 及 Nikon 都先後推出長炮相機,不過很多網友第一個反應就是新機仍使用 1 / 2.3 吋的感光元件,比很多高階手機的相機還要小,不禁質疑這些新機的拍攝質素會如何?近日有消息指同是日系相機廠 Canon,今年內會推出新的 PowerShot 系列相機,而且感光元件會有驚喜…

Nikon 最新的 COOLPIX P1100,雖然擁有 3000mm 長鏡,但因為仍使用 1/2.3 CMOS,不禁讓人質疑新機的拍攝質素
Nikon 最新的 COOLPIX P1100,雖然擁有 3000mm 長鏡,但因為仍使用 1/2.3 CMOS,不禁讓人質疑新機的拍攝質素。
HONOR Magic 7 Pro 三鏡相機,採用包括 1/1.3” 5000 萬像素感光元件 f/1.4-f/2.0 可變光圈廣角鏡 + 5,000 萬像素 f/2.0 光圈超廣角鏡頭 + 1/1.4” 2 億像素感光元件…
HONOR Magic 7 Pro 三鏡相機,採用包括 1/1.3” 5,000 萬像素感光元件,f/1.4-2.0 可變光圈廣角鏡 + 5,000 萬像素 f/2.0 光圈超廣角鏡頭 + 1/1.4” 2 億像素感光元件…
全新的 PowerShot 系列 Prosumer 相機,會使用 Canon 自主研發及生產的新一代感光元件,大小會接近 M4/3
全新的 PowerShot 系列 Prosumer 相機,會使用 Canon 自主研發及生產的新一代感光元件,大小會接近 M4/3,比一般輕便相機的 1/2.3 吋感光元件大得多。

最近有消息指 Canon 亦計劃在今年稍後時間發表全新的 PowerShot 系列 Prosumer 相機,並會使用 Canon 自主研發及生產的新一代感光元件,大小會接近 M4/3,比起 2019 年推出的 PowerShot G7 X Mark III 使用的 1 吋感光元件更大…

消息指新機將名為 PowerShot V1,產品定位介乎 G1 X Mark III(APS-C 片幅)和 G7 X Mark III(1 吋)之間。如果消息屬實,可以相信這顆類 M4/3 感光元件,或會有更佳的解像力和 ISO 表現。

不過越來越多高階手機都用上更大更先進的感光元件,加上有強大 AI 運算去提升影像質素,在這方面一般輕便相機或 Prosumer 相機就未必有優勢,且拭目以待 Canon 會如何應對。

ZCOPE》最新影片

Switch 2 新專利曝光 新 Joy-Con 可以倒轉安裝使用?

日前 Video Games Chronicle(VGC)發現任天堂的一項新專利,指即將推出的 Switch 2,可依據用家喜好將 Joy-Con 左右倒轉安裝及使用,如果屬實的話,在操作時就更有彈性。

圖上為 Switch 2 Jon-Con 正常安裝的情況,而圖下則是 Jon-Con 左右調轉安裝的情況。

由於 Switch 2 的 Joy-Con 是使用磁吸連接的設計,讓您可以將它們任意固定在主機的兩側。而根據新專利的圖解,可以看到兩張圖片中 Switch 2 主機的下 USB 插(303)都是朝下方的,而兩個 Joy-Con 則可左右調轉安裝,留意上下圖片中的 Jon-Con,其「+」(33)及「-」(43)兩鍵的位置是調轉了,而現有 Switch 的 Joy-Con 由於是採用滑軌式設計,所以無法倒轉安裝。

據 VGC 指,用家或可以將 Switch 2 遊戲機顛倒過來,選擇耳機插孔是朝上還是朝下。當然,這樣使用時包括電源按鈕、音量控制和讀卡機也會移到底部。另外值得留意是,Switch 2 底部的 USB 插槽大概只會用於將 Switch 2 放入底座來使用電視模式。至於機頂的新 USB 會稍微偏右。因此,應該不能把 Switch 2 倒過來放入底座。至於 Switch 2 是不是可倒轉使用 ? 新加的 USB 插槽除了充電還可有甚麼功能 ? 相信要到 4 月 2 日才會揭曉。

ZCOPE》最新影片

iPhone SE4 將命名為 iPhone 16E

早前,Tim Cook 在 X (Twitter) 中表示 2 月 19 日(周三)會有新產品發表,市場預料這款新品很大機會是第四代 iPhone SE,不過包括彭博及多個科技媒題表示,新機將採用新的名字 iPhone 16E,而不是 iPhone SE。更指 16E 將成為 iPhone 16 系列的一員,並會每年也作出更新。

彭博表示,以目前的資料顯示 iPhone SE 4 (iPhone 16E) ,在外觀設計及規格上都有重大的改變,加上 Tim Cook 在 X 的發文表示 : Get ready to meet the newest member of the family 的說法,讓市場更相信新的平價版 iPhone 會正式撥入正規的 iPhone 系列,因此更新命名是完全合理的。

另外,@TheGalox_ 亦整理有關新機對比現有 iPhone SE3 規格上有甚麼升級,包括處理器由 Apple A15 升級到 A18 bionic,屏幕由 4.7 吋 750p LCD 變成 6.06 吋 FHD+ 解像度 OLED 屏幕,取消 TouchID 並改用瀏海屏 FaceID,相機由 12MP 升級到 48MP,電池由 2,018mAh 加大到 3,279mAh,新機記憶體由 4GB 增至 8GB RAM,以滿足 Apple Intelligence 的需要。新機的儲存空間,會由 64GB 起跳,並有 128GB 及 256GB 的選項,不過要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 的話,建議選購 128GB 或以上的版本。

ZCOPE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