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23

RidePods:首款使用 AirPods 控制的 iPhone 遊戲

Apple 於 iOS 26 為 iPhone 和 AirPods 帶來不少新功能,其中近期最多人討論和嘲笑的,當然是透過舔舌的動作來滑手機。另外利用 AirPods 作為相機遙控及即時翻譯也有不少的分享。不過原來用 AirPods 還可以用來玩遊戲⋯⋯

《RidePods - Race with Head》是首款利用 Apple AirPods 作為可穿戴式動作控制器來操作的遊戲,類似於 Nintendo Switch 的 Joy-Con 手掣,讓玩家透過頭部傾斜來控制遊戲,而非傳統的滑動屏幕或傾斜裝置來控制。
《RidePods – Race with Head》是首款利用 Apple AirPods 作為可穿戴式動作控制器來操作的遊戲,類似於 Nintendo Switch 的 Joy-Con 手掣,讓玩家透過頭部傾斜來控制遊戲,而非傳統的滑動屏幕或傾斜裝置來控制。

RidePods – Race with Head》由獨立開發者 Ali Tanis 製作的手機遊戲,並有 iOS 和 iPadOS 版本。它是首款利用 Apple AirPods 作為可穿戴式動作控制器來操作的遊戲,類似於 Nintendo Switch 的 Joy-Con 手掣,讓玩家透過頭部傾斜來控制遊戲,而非傳統的滑動屏幕或傾斜裝置來控制。

必須戴上 AirPods 才能開始遊戲
必須戴上 AirPods 才能開始遊戲
還可透過將頭部略為抬首或垂頭來加速減速,不過效果並不明顯。
還可透過將頭部略為抬首或垂頭來加速減速,不過效果並不明顯。
《RidePods - Race with Head》雖然玩法上頗為創新,但遊戲畫面會略嫌粗糙,耐玩度不高。
《RidePods – Race with Head》雖然玩法上頗為創新,但遊戲畫面會略嫌粗糙,耐玩度不高。
可錄製遊戲畫面
可錄製遊戲畫面

遊戲的核心玩法是駕駛摩托車在高速交通中穿梭,玩家戴上支援 Spatial Audio 的 AirPods,僅需左右傾頭即可控制電單車的轉向。開發商指他們是透過逆向工程,將 AirPods 的 Spatial Audio 功能帶出更多可能性,不過其實 Apple 早已為開發者提供耳機動作資料的 API,用於健身追蹤等應用。在功能上,玩家可選擇頭部前後傾斜來控制速度,但測試中此效果並不明顯。遊戲提供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視角切換,第三人稱模式下摩托車呈現無騎士狀態,增添趣味。另有錄製功能,能同時捕捉遊戲畫面和自拍影片於單一片段中。若關閉自動頭部或耳朵偵測,玩家甚至只需單一 AirPod 即可遊玩。

《RidePods – Race with Head》目前僅支援包括 AirPods Pro、AirPods Max,以及第三和第四代 AirPods。這些耳機內建加速計和陀螺儀,能精準追蹤頭部移動,並據此調整音頻定位,能提升遊戲的體驗。不過《RidePods – Race with Head》雖然玩法上頗為創新,但遊戲畫面會略嫌粗糙,耐玩度不高。但這款遊戲的確為手機上的體感遊戲帶來新的方向。

安裝《RidePods – Race with Head》:https://apps.apple.com/hk/app/ridepods-race-with-head/id6752268828

升級 12GB RAM、CPU 效能提升 15%・未推出 iPad Pro M5 曝光

iPhone 17 系列推出後,Apple 又到每年底更新其他產品的時間表。 據傳 Apple 將在 10 月發佈 M5 版本的 iPad Pro,但未推出前再一次被俄羅斯 YouTuber Wylsacom 偷跑開箱,並將 M5 晶片的效能曝光。

從開箱影片看來,iPad Pro (M5)新機在外觀設計上幾乎沒有任何改變。換言之,新機升級焦點全放在 M5 處理器上,以及 iPadOS 26 會為 iPad 帶來的新功能。
開箱的 iPad 包裝盒上印上 iPad Pro 13 inch(M5)256GB 字樣。
iPad Pro M5 包裝仍有 USB-C 充電器和 USB-C 纜線提供,特別的是 USB 線會跟隨機身顏色,與 Mac 產品睇齊,反而 iPhone 就沒此安排。

Wylsacom 去年曾偷跑開箱 M4 版本 MacBook Pro,今次再透過不明渠道搶先取得尚未發表的 iPad Pro (M5)。從開箱影片看來,新機在外觀設計上幾乎沒有任何改變。換言之,新機升級焦點全放在 M5 處理器上,以及 iPadOS 26 會為 iPad 帶來的新功能。

從 Geekbench 6 測試軟件中發現 M5版 iPad Pro 256GB 版本會有 12GB RAM,比上代 M4 版本僅 8GB RAM 多。
從 Geekbench 6 測試軟件中發現 M5版 iPad Pro 256GB 版本有 12GB RAM (右),與 iPhone 17 Pro 睇齊,比 iPad Pro M4 256GB 版的 8GB RAM 多。想要 16GB RAM 以往要直上貴價的 1TB 版本,如今有 12GB 也可妥協,可算是今代最重要的升級,至於 1TB 版會否順勢變成 24GB RAM?要到正或發表未開估。
M5 處理器將擁有 9 核心 CPU 架構。單核心跑分提升 10%,多核心跑分提升約 15%。
M5 處理器將擁有 9 核心 CPU 架構。比起 M4 單核心跑分提升 10%,多核心跑分提升約 15%。
GPU 效能方面,在 Metal 的圖形顯示測試中,對比上代 M4 處理器,M5 會有多達 38% 機的成長
GPU 效能方面,在 Metal 的圖形顯示測試中,對比上代 M4 處理器,M5 會有多達 38% 機的增長。
安兔兔跑分也有比前代有明顯的進步。
安兔兔跑分也有比前代有超過 10% 進步。

而 Wylsacom 從 Geekbench 6 測試軟件中發現 M5 版 iPad Pro 256GB 版本將會有 12GB RAM,比上代 M4 版本僅 8GB RAM 多。M5 處理器將擁有 9 核心 CPU 架構。單核心跑分提升 10%,多核心跑分提升約 15%。 GPU 效能方面,在 Metal 的圖形顯示測試中,對比上代 M4 處理器,M5 會有多達 38% 機的成長;在安兔兔跑分也有比前代有明顯的進步。可預計 iPad Pro 有能力執行高階的 3A 遊戲,其圖像處理及 AI 運算效能亦將大幅提升。

以往如果有任何網上內容,在 Apple 發佈新產品前,以任何方式開箱,都會受到 Apple 的封殺與法律行動,所以外國好多媒體都只會以「傳聞」方式處理。不過俄羅斯現時沒有正式的 Apple 產品銷售渠道,因此可謂對 Wylsacom 的做法難有對付方法。所以去年 Wylsacom 有從特別渠道得到了 MacBook Pro M4 ,今年再有 iPad Pro M5, 型號 A3360。而根據 MacRumors 報導,美國 FCC 也剛為幾款 Apple 新產品進行註冊,分別是:

  • A3434: MacBook Pro
  • A3357: 11-inch iPad Pro, Wi-Fi
  • A3358/A3359: 11-inch iPad Pro, cellular
  • A3360: 13-inch iPad Pro, Wi-Fi
  • A3361/A3362: 13-inch iPad Pro, cellular

估計會在 10 底和 11 月陸續發佈。

提升物理精準.真實感.可控性 OpenAI 發表新一代影片生成模型 Sora 2

提升物理精準.真實感.可控性 OpenAI 發表新一代影片生成模型 Sora 2

多媒體影像的 AI 技術發展可以說以星期為單位進化,Wan2.2 (阿里巴巴通義萬相 2.2 影片生成模型)發表了沒幾天,OpenAI 就發動反擊,推出 Sora 2 模型,在物理精確度、真實感與可控性方面均超越過往系統,更具備同步對白與音效功能。美國和加拿大獲邀用戶可在全新的 Sora 手機應用程式中免費運用此模型進行創作。

發布影片中的 OpenAI CEO Sam Altman 和他的語音,其實都是由 Sora 2 生成的。
發布影片中的 OpenAI CEO Sam Altman 和他的語音,其實都是由 Sora 2 生成的。

Sora 2 能夠生成高難度動作如奧運體操、滑板後空翻或頂著貓在頭上三周跳等場景,能嚴格遵循物理定律。 它支援多鏡頭指令、電影或動漫風格生成,以及同步背景聲音、語音和音效,用戶可注入真實元素如個人外觀或聲音。OpenAI 發表 Sora 2 的影片中,CEO Sam Altman 的影像和聲音,就全都是由 Sora 2 生成的,可見 Sora 2 的利害之處,亦完美示範了 AI 生成如何取代真人演出。

【延伸閱讀】首位 AI 女演員誕生 恐觸發荷里活業界反對

外國用戶已經開始利用 Sora 2 來生成影片,可以見到物理動作精準得多,加上有配音和配樂,令影片的完成度大幅提升。而且在語音方面,除了英語外,亦兼顧其他語言,即使同一講者在一連串對白中加插不同語言也能流利說出,並吻合口型。

另一項改良的地方是在控制多角色動作方面,即使場景中有多人起進行有互動的動作也能處理得很好。

此外, OpenAI 似乎在訓練 Sora 2 時對生成動漫影像也著力不少,生成出來的動畫影片不限於一兩種風格,而且水準也很高。

實景配上 3D 角色光線自然。

不單人物動作自然,日文對白相當流暢自然。

在推出 Sora 2 的同時,OpenAI 推出名為《Sora by OpenAI》的手機應用程式,讓用戶創建、改編視頻,製作可定制的動態消息,並透過「Cameos 客串」功能將自己或朋友加入生成場景。 應用程式強調用戶福祉,提供自然語言推薦算法、每日生成限制(尤其是青少年),以及家長控制功能,如管理無限滾動和訊息設置。「Cameos 客串」功能需得用戶同意,並可隨時撤銷。

Sora 2 初期免費,ChatGPT Pro 用戶可存取更高品質的 Sora 2 Pro 模型,未來將透過 API 發布。 應用程式先在美國和加拿大推出,計劃擴展至全球。

針對維基百科的「巨大改進」 Elon Musk 宣布建立 Grokipedia

針對維基百科的「巨大改進」 Elon Musk 宣布建立 Grokipedia

全球鉅富 Elon Musk 在當地時間 9 月30 日宣布建立一個開放源碼知識庫項目 Grokipedia,旨在成為維基百科的替代品,提供更準確、無偏見的資訊。 根據 Elon Musk 的公告,這一平台將由 Grok 聊天機器人驅動,目標是實現對維基百科的「巨大改進」,並作為 xAI 理解宇宙目標的一部分。這是 Elon Musk 挑戰主流科技平台(如 Grok 對抗 ChatGPT)的延續,吸引對主流資訊來源持懷疑態度的用戶。

Elon Musk 引用特朗普第二任政府的人工智慧和加密貨幣主管 David Sacks 在 X 上的帖文,指維基百科存在嚴重偏見,人物傳記由一群左翼活動人士維護,並抵制合理的更正。問題被放大,維基百科經常出現在 Google 搜尋結果的首位,現在它還是 AI 模型訓練的可靠來源,他認為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Grokipedia 平台將由 xAI 的聊天機器人 Grok 驅動,基於 xAI 的 Grok AI 模型,使用 Grok 的「合成修正」功能來糾正錯誤,允許實時更新,旨在利用 AI 生成和驗證知識內容,涵蓋廣泛主題,強調準確性和中立性。Grokipedia 將是開放源碼的,並對公眾免費開放,無使用限制。這與維基百科的社區編輯模式不同,可能更依賴 AI 自動化和驗證機制。

目前 Grokipedia 仍處於開發階段,Elon Musk 邀請人們加入 xAI 參與建設,但具體上線時間和開發細節,如數據來源、內容審核流程或整合其他 xAI 產品的具體方式尚未公布。

(內容由 Grok AI 協助撰寫)

專業運動.血壓監測.長達 21 天續航 全新 HUAWEI WATCH 一門三傑

近年 HUAWEI 的智能腕錶產品,在全球的銷售持續攀升,憑著設計及功能漸漸贏得消費者的支持。今次 HUAWEI 再帶來全新的 HUAWEI WATCH 系列,包括針對專業運動的 WATCH Ultimate 2、具備全天候血壓監測功能的 WATCH D2 列陣,還有續航長達 21 天滿足日常生活及運動的 HUAWEI WATCH GT 6 系列。

今次 HUAWEI 帶來全新的 HUAWEI WATCH 系列,包括針對專業運動的 WATCH Ultimate 2、具備全天候血壓監測功能的 WATCH D2 列陣,還有續航長達 21 天滿足日常生活及運動的 HUAWEI WATCH GT 6 系列。
今次 HUAWEI 帶來全新的 HUAWEI WATCH 系列,包括針對專業運動的 WATCH Ultimate 2、具備全天候血壓監測功能的 WATCH D2 列陣,還有續航長達 21 天滿足日常生活及運動的 HUAWEI WATCH GT 6 系列。

極限探索 HUAWEI WATCH Ultimate 2

針對專業運動及極限探索的 HUAWEI WATCH Ultimate 2 在設計上相當型格硬朗,錶身採用堅固的液態金屬錶殼,配備納米技術陶瓷錶圈及藍寶石玻璃,全面提升手錶的剛性及耐用,以面對極端環境挑戰。

HUAWEI WATCH Ultimate 2 在設計上相當型格硬朗,錶身採用堅固的液態金屬錶殼,配備納米技術陶瓷錶圈及藍寶石玻璃,全面提升手錶的剛性及耐用,以面對極端環境挑戰。
HUAWEI WATCH Ultimate 2 在設計上相當型格硬朗,錶身採用堅固的液態金屬錶殼,配備納米技術陶瓷錶圈及藍寶石玻璃,全面提升手錶的剛性及耐用,以面對極端環境挑戰。

HUAWEI WATCH Ultimate 2 是全球首款支援 150 米潛水,配備突破性聲納水下通訊功能,可在水下 30 米範圍內實現手錶信息傳送,更可實現水下 60 米範圍內一鍵 SOS 求救,讓潛水愛好者可更安心。另外,全新的天線系統大幅提升戶外信號強度,配合 HUAWEI 向日葵定位系統,加上長達 21 天續航力,滿足深潛與專業健康監測的需要。

HUAWEI WATCH Ultimate 2 是全球首款支援 150 米潛水,配備突破性聲納水下通訊功能,更可在水下 30 米範圍內實現手錶信息傳送,更可實現水下 60 米範圍內一鍵 SOS 求救,讓潛水愛好者可更安心。
HUAWEI WATCH Ultimate 2 是全球首款支援 150 米潛水,配備突破性聲納水下通訊功能,可在水下 30 米範圍內實現手錶信息傳送,更可實現水下 60 米範圍內一鍵 SOS 求救,讓潛水愛好者可更安心。

HUAWEI WATCH Ultimate 2
售價 : $6,999(蒼穹黑)/ $7,999(蔚海藍)

時尚 X 運動 HUAWEI WATCH GT 6 系列

今代 HUAWEI WATCH GT 6 系列首度採用高矽疊片定製電池,電池密度提升 37%,從而令電池容量提升 65%。其中 HUAWEI GT 6 Pro 及 HUAWEI GT 6 46mm 版本在輕度使用下更可提供長達 21 天的續航。而時尚的 HUAWEI GT 6 41mm 版本亦可提供長達 14 天續航,能滿足日常佩戴、運動鍛鍊或出差外遊的使用需要。 


HUAWEI WATCH GT 6 Pro 越野跑模式,將透過精準定位系統、海拔趨勢圖、實時坡度分析等核心功能,協助跑者準確判斷路線難點,合理分配體能,提升表現。
HUAWEI WATCH GT 6 Pro 越野跑模式,將透過精準定位系統、海拔趨勢圖、實時坡度分析等核心功能,協助跑者準確判斷路線難點,合理分配體能,提升表現。

HUAWEI WATCH GT 6 Pro 採用 46mm 尺寸錶身,加入流線型立式計時錶圈,斜面邊緣交匯疊層幾何,造型富層次感。腕錶嚴選頂級材質,包括藍寶石玻璃錶面、航天級鈦合金錶身及納米晶陶瓷後殼,兼顧時尚感及耐用性。 

HUAWEI WATCH GT 6 設計相對簡約
HUAWEI WATCH GT 6 設計相對簡約

HUAWEI WATCH GT 6 備有兩個版本:46mm 型號的設計靈感啟發自單車運動的速度感,獨特選色搭配三色漸變錶圈,盡顯都市活力;而 41 mm 版本則創新採用可動式環形錶耳設計。

HUAWEI WATCH GT 6 系列支援升級版 HUAWEI TruSense 玄璣感知系統,提供更快、更準、更全面的運動健康監測應用。並聚焦不同的戶外運動場景,帶來專業進階體驗。例如的單車模式,能模擬功率,毋須專業功率計,就能精準掌握騎行功率表現;越野跑模式,將透過精準定位系統、海拔趨勢圖、實時坡度分析等核心功能,協助跑者準確判斷路線難點,合理分配體能,提升表現;而高爾夫模式新增高清球道地圖,助球手制訂擊球策略,提高揮桿的精準度。

HUAWEI WATCH GT 6 Pro
售價 : $2,499 起
HUAWEI WATCH GT 6
售價 : $1,699 起

血壓監測升級 HUAWEI WATCH D2 – 全新星雲藍配色

HUAWEI WATCH D2 是市場上少數配備血壓監測的智能手錶產品,自推出以來一直受到關注健康人士的愛戴。
HUAWEI WATCH D2 是市場上少數配備血壓監測的智能手錶產品,自推出以來一直受到關注健康人士的愛戴。

HUAWEI WATCH D2 是市場上少數配備血壓監測的智能手錶產品,自推出以來一直受到關注健康人士的愛戴。今次 HUAWEI WATCH D2 新增星雲藍配色選擇。而血壓監測功能亦作出升級,將包括單次定時測量提醒、連續定時測量提醒,並將原有的單次測量及動態血壓監測功能相結合,構建更完整的血壓管理方案,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健康管理需求。

HUAWEI WATCH D2 星雲藍
售價 : $2,999 起

26K mAh 容量.雙 140W 輸出 Anker Prime Power Bank (300W) 有手機 app 監察

Anker 於較早前舉行的 2025 年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IFA)發表全新的大容量 Prime 系列行動電源(26k,300W),不過當時這款產品還未有定價價,現在已透過 Anker 官方線上商店及 Amazon 通路開售,定價 $229.99 美元,未來六日限時優惠價僅 $184 美元(約 HK$1,431)。

配備兩組 USB-C 和一個 USB -A 輸出埠,兩個 USB-C 可同時提供高達 140W 功率,總輸出為 140W + 140W + 20W ,共 300W。
配備兩組 USB-C 和一個 USB -A 輸出埠,兩個 USB-C 可同時提供高達 140W 功率,總輸出為 140W + 140W + 20W ,共 300W。
在 Anker 官網會有特價,折扣價為 $184 美元(約 HK$1,431)。
在 Anker 官網會有特價,折扣價為 $184 美元(約 HK$1,431)。

這款 Prime Power Bank (26k, 300W) 配備 26,250mAh 的電池容量(3.8V 下達 99.75Wh),剛好符合目前航空安全規範,其能量密度低於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TSA)對隨身行李電子設備 100Wh 的最高限制。行動電源提供最高300W 的輸出功率,並配備兩組 USB-C和一個 USB -A 輸出埠,兩個 USB-C 可同時提供高達 140W 功率,即使同時為兩台耗電量大的 16 吋 MacBook Pro 充電亦游刃有餘。憑藉總計 300W 的總輸出功率,用家還能透過額外的 USB-A 埠以 20W 功率為手機充電,同時為筆記型電腦供電。

這款行動電源另一個有趣但相信很少人會使用的功能,就是雙 USB-C 輸入充電功能,用家可將這個行動電源同時連接兩組 140W USB-C PD 3.1 充電器,讓 Prime Power Bank 本身獲得高達 250W 的充電功率。
這款行動電源另一個有趣但相信很少人會使用的功能,就是雙 USB-C 輸入充電功能,用家可將這個行動電源同時連接兩組 140W USB-C PD 3.1 充電器,讓 Prime Power Bank 本身獲得高達 250W 的充電功率。
可透過藍牙連接手機後,使用 Anker app 進行監控。
可透過藍牙連接手機後,使用 Anker app 進行監控。

這款行動電源另一個有趣但相信很少人會使用的功能,就是雙 USB-C 輸入充電功能,用家可將這個行動電源同時連接兩組 140W USB-C PD 3.1 充電器,讓 Prime Power Bank 本身獲得高達 250W 的充電功率。能在約 35 分鐘內從完全耗盡充電至 80 %。和其他 Prime 系列一樣,您可透過電池的屏幕監控電力輸出輸入狀態,更可透過藍牙連接手機後,使用 Anker app 進行監控。

十年磨一劍的微距鏡 Sony FE 100mm F2.8 Macro G Master

Sony 自從有了 FE Mount 相機鏡頭後,那麼多年來有哪支鏡是最令人印象深刻?FE 90mm F2.8 Macro G OSS 絕對是其中之一,無論拍植物、產品特寫,或者作為人像鏡都相當稱職,畫面細緻利落。但這支名鏡原來已推出十年,當其他 Sony 鏡頭都已更新到第二代,也是時候更新,今日 Sony 終於推出 FE 100mm F2.8 Macro GM OSS 微距鏡頭,冠上了 G Master 之名,加上這十年累積的鏡頭技術,到底畫質會否更上一層樓?

大自然攝影除了要有一支長焦距、廣角鏡頭去捕捉生態之外,更需要一支微距鏡頭,拍攝昆蟲或動植物。距離上次 Sony 發佈的 FE 90mm F2.8 Macro G OSS 相隔十年,今日終於推出 FE 100mm F2.8 Macro GM OSS 微距鏡頭。

在拍攝期間,球形虛化效果可以令到背景更柔和,更加凸顯到細小動物的輪廓,FE 100mm F2.8 Macro GM OSS 具備 11 片圓形光圈葉,背景的散景就會更圓。另外,鏡頭採用 2 片 XA 極致非球面鏡片、能夠抑制到洋葱圈的問題,另外使用 2 片 ED 超低色散鏡片,而鏡面用上與的鏡皇的 FE 24-70mm f/2.8 GM II 的 Nano AR II 塗層技術,在強烈陽光或背光情況下,有助準確傳送光線。

Nano AR II塗層有效減少減少光斑和殘影。
今次所用的鏡頭組合,令到整支鏡頭的重量平衡,不會出現頭重尾輕。
如果拍攝水面上的動物,透過順滑的虛化效果,加上水面折射,做到更漂亮的淺景深。

FE 90mm F2.8 Macro G OSS 使用直驅超音波馬達(Direct Drive SSM),對焦速度以今日標準當然不夠快。而 FE 100mm F2.8 Macro GM OSS 使用了 XD 極致動態線性馬達,總共有 4 個,擁有安靜的自動追蹤對焦,縮短鏡内的對焦軌距,加快對焦速度和準確度,同時都會降低呼吸效應的問題,在拍攝時不會輕易掉焦。

今次這支鏡頭具備了 1.4 放大倍率,如果搭配增距鏡,為一眾自然生態攝影師,提供更長的拍攝距離,減少對一些動物的干擾,更易成功拍攝。

使用 XD 線性馬達,加快對焦速度,容易捕捉到主體。

在微距拍攝中,切換自動對焦和手動對焦至關重要,FE 100mm F2.8 Macro GM OSS 的前端對焦環能夠透過滑動去切換模式。前置位置則是 AF/MF 模式,後置就做到全手動對焦,單純利用與主體的距離和放大比例去進行對焦。此外,鏡頭保留光圈環,可以直接在鏡身上控制光圈。

需要注意前後拉動的對焦環,從背包拿出來時,有物件碰到而切換對焦模式,在拿出後重新切換想要的模式。
微距對焦鏡頭的操作比較專業,主要是對焦模式的切換。

短暫測試過 FE 100mm F2.8 Macro GM OSS,第一感覺鏡頭改善了頭重尾輕,對於長時間拍攝的用家,減少鏡頭重量對前臂的負擔。第二就是對焦環去切換對焦模式,帶來便利性,以往需要切換手動對焦,要用手指去找對焦模式切換器,不過會大幅度移動到相機,容易對相當敏感的微距對焦,失去對主體的對焦。在測試中,從自動對焦切換至手動對焦,變得更快捷。

AF/MF 切換器亦可以幫助更快切換對焦模式。

相片測試

在色差、解像力等表現上,FE 100mm F2.8 Macro GM OSS 比以往的 FE 90mm F2.8 Macro G OSS 更好。自動對焦速度亦受惠於 XD 極致動態線性馬達,不過超細的昆蟲就需要手動對焦,好考驗技術。

可以見到鏡頭所出來銳利度十分高,昆蟲的眼睛細節顯而可見。
拍攝昆蟲需要耐性,慢慢對焦,又要不騷擾到它。
鏡頭下,見到動物背部的粗糙紋理。
平時不會仔細看的花蕊,透過微距鏡頭拍攝出來,原來是這樣的結構。

SPEC.

  • 型號:Sony FE 100mm F2.8 Macro GM
  • 鍍膜:Nano AR II
  • 鏡片組:13 組 17 片
  • 特殊鏡片:2× ED、2× XA
  • 馬達:4x XD
  • 焦距:100mm
  • 恆定光圈:f/2.8
  • 最小光圈:f/22
  • 最高放大倍率:1.4x
  • 最近對焦距離:26cm
  • 重量:646克
  • 尺寸(直徑×長度):81.4×147.9mm
  • 價錢:HK$10,490
  • 查詢:Sony 2833 5129

可作頭飾的韓系女生耳機 Cleer Clip Pro 貼耳式 AI 無線耳機

唔少女生都一樣會戴耳機出街,但有無遇過耳機好唔夾自己的裝扮?Cleer 的 Clip 貼耳式耳機系列外型設計一向都針對女生,採用貼耳式設計,就算有戴耳環都可以方便佩戴。最新 Clip Pro 耳機加入女生頭飾設計概念,一改頭戴式耳機傳統型像,加上 AI 操控和 Dolby Atmos 空間音效,無論聽串流音好或煲韓劇都一流。

Cleer Clip Pro 採用全新人體工學的貼耳式設計,不會像傳統頭戴式耳機會壓壞髮型,也不用擔心戴耳環時被耳機耳罩壓著會引致不適。Clip Pro 配合航天鈦材料及不鏽鋼,全機不足 40g 重量,更加纖細輕巧貼合,取代笨重頭帶,即使佩戴眼鏡也能保持舒適穩固,更適合一衆女生女士佩戴。

Clip Pro 提供不少 DIY 空間,用家能夠自行加裝不同吊飾,令耳機也可成為獨一無二的頭飾。充電盒的設計精巧細緻,配上全玻璃頂蓋設計,受惠於高清 AMOLED 觸控屏幕令操作更簡便。

Cleer Clip Pro 產品特色

  • 首款貼耳式頭戴藍牙耳機同獲 THX 和 Dolby Atmos 空間音效認證。
  • 搭載高通 S3 gen 3 集成晶片組(高通 QCC3091 主芯片)。
  • Cleer AI 2.0 升級,提供多種改善音色及通話的 AI 功能。
  • 充電盒造工輕巧,配備高清 AMOLED 觸控屏幕,可自訂壁紙。
  • 配備多軸感應器,支援 AI 體感操控及頭部追蹤功能。
  • 耳機具 IPX7 防水等級,可以水洗。
  • 充電盒內置化妝鏡及 UV 消毒燈。
  • 單次使用時間達 8 小時,總計可達 32 小時超長續航力。
  • Cleer+ app 全面升級,高度自定義功能。
  • 支援陸續釋放更多大型語言模型 AI。
  • 革命性貼耳式頭戴頭戴設計,時尚與功能並重。

打造獨一無二的女生日常配件

Cleer Clip Pro 採用航天鈦材料及不鏽鋼的超輕量化機身,僅重 36.9 g,只有傳統頭戴無線耳機的 1/10 重量。有別傳統設計,Clip Pro 未有選用塑膠、皮革等焗促物料,頭樑部分改用上超輕量化金屬機身:比傳統材料耐用,更有助用家長時間佩戴不會產生壓迫感,減少頭部、頸椎壓力。可伸縮設計能讓用家自由調整佩戴,不論頭型和髮型如何,仍能完美平衡舒適性與穩固性。

耳機有多個可掛飾物的小鈎位,可以掛上飾物裝飾,使耳機都成為裝飾的一部分。

獨特的頭戴式結構設計不僅為 Clip Pro 提供穩定的佩戴體驗,耳機及頭戴均預留了空位讓用家DIY加裝不同的吊飾,將耳機提升至時尚配飾的層次,猶如精美細膩的頭鏈首飾。無論是日常通勤、辦公會議還是休閒娛樂,Cleer Clip Pro 都能完美融入各種場景,成為個人風格的延伸。

雙重影院級音效認證

Cleer Clip Pro 是全球首款同時獲得 THX 和 Dolby Atmos 兩大影院級空間音效技術認證的貼耳式頭戴藍牙耳機。作為全球首款獲得 THX 認證的貼耳式頭戴耳機,Clip Pro 在音質表現上達到高水準的表現。Cleer 不僅是第一個將 THX 標準引入貼耳式頭戴耳機的品牌,更與 THX 團隊共同制定貼耳式頭戴耳機的音質評價標準,為產品帶來了全新標準。

Cleer Clip Pro 是着隻同時支援 THX 和 Dolby Atmos 認證的貼耳式耳機,THX 保證耳機有良好的低音和動態表現,而 Dolby Atmos 則提供空間音效,除睇戲外,在 Apple Music 中也能得以發揮。

設計團隊為 Clip Pro 用上全新型定製的 16.2mm 超大磁路複合生物振膜動圈。配合貼耳設計令 Cleer Clip Pro 的音色更清晰。結合自家 Cleer DBE 4.0 動態低音增強技術,直達耳道的低音雄渾有力,進一步改善了貼耳式頭戴耳機常見的漏音與失真情況。低頻控制力和人聲清晰度方面展現出電影級的水平。音場定位更真實,用家能清楚感知聲音的方向,營造出影院般的 3D 沉浸感。

搭載高通 S3 Gen 3 集成晶片

Clip Pro 搭載 Qualcomm 高通 S3 Gen 3 集成晶片組(QCC3091 主芯片),不但承繼上代 S5 平台運算速度,並首次擁有高通 Snapdragon Sound 技術認證,支持 aptX adaptive 無損音樂播放(須配合相應規格播放設備),用家可以享受到更加純淨、無壓縮的音樂體驗。

結合 Cleer 自家研發的專利技術 Cleer DBE(Dynamic Bass Enhancement)4.0,憑藉 Tensilica Xtensa HiFi 4 數碼訊號處理器,能即時分析訊號,根據音量智能動態調整低音效果,使低音更加強勁。融合全球最先進的音頻處理技術,為用家帶來前所未有的聽覺享受,無論是低音的渾厚還是高音的清晰,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現。

Cleer AI 2.0 集成多項 AI 功能

在 AI 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Clip Pro 將 AI 功能深度融入日常使用場景。升級後的 Cleer AI 2.0 集成了多種受歡迎的人工智能技術,包括:

  • AI 體感控制 2.0:透過 6 軸感應器,只需輕微前後晃動頭部,即可實現來電控制等操作。
  • AI 聲境衡音 2.0:在不同情景和環境噪音下均可獲得均衡聽感。
  • AI 雙向高清通話 2.0:採用聲音增強和噪音消除技術,實現清晰的通話品質。
  • AI 語音控制 2.0:透過語音指令操作接聽、播放、拍照等功能,實現更加直觀流暢的操控體驗(該功能暫時僅支援英語和普通話,未來將透過更新加入更多語言)

而日後透過更新,Cleer+ App 將加入連線 AI 功能,釋放多語言的「AI 語音助手」、「AI 語音筆記」、「AI 通話轉寫」、「AI 實時翻譯」等實用功能。

OLED 觸控屏幕充電盒

Cleer Clip Pro 和入耳式耳機一樣提供充電盒以延長耳機的使用時間,除了作充電和收納之外,充電盒同樣使用 ARC 5 的設計靈感,盒身體積變得更加精巧。將 Clip Pro 放回充電盒,頭樑就會變成手抽部分,就如手袋般的設計。

充電盒內部有一片少少鏡片,可以作補妝用。

充電盒上配有一個 1.6 吋 AMOLED 高清觸控屏幕,配上全玻璃頂蓋設計,提供清晰的顯示。使用重新改良與設計的觸控介面使操作既直接簡便,而且操作更順暢,更可以直接操控耳機,包括開關空間音效,更改 EQ 等功能。Clip Pro 充電盒的顯示支援多國語言,方便不同人士使用。另外,用家可自行儲存的壁紙 8 張預設和 8 張自定義,讓你製作出更個性化的屏幕。

充電盒有 1.6 吋 AMOLED 屏幕,可以操作和設定耳機,也可以建立有個人特色的耳機盒。
翠機盒有 Find my 功能,可以一按就尋找 Cleer 耳機。
充電盒與耳機都需要組藍牙配對才能操作。

Cleer+ 手機 App 提升自定義功能

Cleer 亦全面更新了手機應用程式 Cleer+ app,提供高度自定義耳機及充電盒的功能,用家可透過應用程式進行 EQ 設置、音效調節、聽力保護等操作。應用程式還提供韌體更新、設備管理、遙控快門拍照等功能,讓用家能夠充分發揮耳機的各項能力。

透過 Cleer+ App 手機 App,可以打開 Dolby Atmos 的電影或音樂向的空間聲,同時也支援頭部追蹤。

IPX7 防水等級 + UV-C 消毒燈

Clip Pro 的耳機擁有 IPX7 級別的防水能力(充電盒並無防水能力),即使在運動中出汗或遭遇突然降雨,也無需擔心耳機故障。耳機本體更可直接水洗,配合充電盒內置的 UV-C 消毒燈,能夠即時消毒 99.9%,保持耳機的清潔衛生。

耳機部分有 IPX7 級防水,甚至可以用水沖洗。

考慮到用戶的健康需求,Cleer Clip Pro 充電盒配備 UV 殺菌功能,能夠有效清除細菌,確保設備的衛生安全。充電盒更加入鏡子設計,有助於正確佩戴 Clip Pro 耳機的同時,亦可藉以整理儀容或化妝,增加日常實用性。這些貼心設計特別適合需要長時間佩戴或多人共用的場景,體現了品牌對細節的關注。

SPEC.

  • 型號:Cleer Clip Pro
    音頻技術:THX Spatial Audio、Dolby Atmos
  • 音頻處理晶片:高通 S3 Gen 3(高通 QCC3091 主芯片)
  • 藍牙版本:藍牙 5.4(A2DP 1.4、AVRCP v1.6.2、HFP v1.9)
  • 支援規格:SBC、AAC、aptX adaptive、aptX Lossless、LE Audio
  • 單元:定製 16.2mm 超大磁路複合生物振膜動圈
  • AI 功能:Cleer AI 2.0
  • 防水等級:IPX7(僅限耳機)
  • 充電方式:USB-C 快充
  • 電量:8 小時(耳機)、32 小時電量(配合充電盒)
  • 特殊功能:UV-C 紫外燈消毒、耳機可水洗、蘋果產品 MFi 認證
  • 建議零售價:HK$1,580
  • 查詢:Soundwave (2771 8209)

在手指中發脹變形無法取下 Samsung Galaxy Ring 發生電池事故

Samsung Galaxy Ring 電池發脹
Samsung Galaxy Ring 電池發脹

智能戒指曾經被視為有機會成為新一代隨身電子裝置,其中 Samsung 就在去年 9 月推出過 Galaxy Ring,提供簡單健康監測和手勢控制功能,不過市場反應一般,有些用戶更投訴戒指很快就沒電。不幸地,Galaxy Ring 剛剛就發生了一宗事故:戴在一位科技網紅手指上的 Galaxy Ring 電池突然發脹變形,戒指卡住不單弄痛他,還無法取下。最後他要到醫院才能取下戒指。事件令人關注智能戒指這類貼身電子產品的電池安全問題。

科技創作人 Daniel 昨晚 10 時在 X 貼文,指他在機場準備登機時,戴在手指上的 Samsung Galaxy Ring 電池突然發脹變形,無法取下。他在貼文中加了 SamsungUK 和 SamsungMobileUS 的 tag 尋求協助。SamsungUK 隨後回覆 Daniel 他們很重視事件,並要求 Daniel DM 他們以便盡快解決問題。

從 Daniel 貼出的相片可以見到 Galaxy Ring 內側已經脹起,手指被夾緊,指頭開始發紅,看來無法取出戒指。據 Daniel 表示,他曾經使用肥皂和潤膚膏嘗試取下戒指,但這不單不成功,還似乎令電池進一步膨脹。個半小時後,Daniel 再次貼文報告狀況,表示他被拒絕登機。最後需到醫院以冰來消腫,並用醫療用潤滑劑才能取下戒指。從特寫照中可以見到戒指內側已經變形剝離,幸好好像沒有發熱的情況。

戒指電池發脹有先兆?

Daniel 表示他是在今年 1 月配戴該戒指的,當時電量就如官方宣傳一樣可以用到 7 天。不過慢慢地電量就變少,到事件時已只能使用一天半。他認為電池本身早已有一些問題。他估計令電池突然發脹可能有幾個原因,包括夏威夷天氣酷熱(當時他去參加 Qualcomm 高峰會)、戒指被鹽水浸泡過、曾戴著它乘搭兩班航機、電池本身早已有問題。最後 Daniel 稱他以後也不會再配戴智能戒指。

其實 Samsung Galaxy Ring 的電池問題在網上已被討論了一段時間,多個月前更有人在 Reddit GalaxyRing 社群發起過有關電池問題的討論,不少人都投訴戒指很快就沒電。也許這次事件會令更多人不再配戴智能戒指。

不過,Samsung 官方曾在 9 月的新聞稿中表示 Galaxy Ring 根據 ISO22810 標準具備 100 米防水性能,亦曾在 5% 鹽水及 4ppm 氯水下進行測試。Galaxy Ring 亦具備 IP68 防水防塵性能,在實驗室環境下可在 1.5 米清水中浸泡 30 分鐘。不過 Samsung 同時提醒用戶戒指不適合高壓水底中潛水和活動,只適合在淺水中活動例如在泳池或海中。防水性能並非永久,會隨著時間而減低。如果戒指浸泡過海水,應使用清水沖洗並晾乾。

而 Samsung 方面在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情況極為罕見,將會直接聯繫當事人取回產品以了解原因。

無法脫下戒指怎麼辦

事件中 Daniel 無法摘下戒指,相信當時人當然會很心急。其實坊間都流傳了一些方法,可以幫助大家嘗試摘下戒指,大家不妨記下來。

(圖片來源:@ZONEofTECH

【ZCOPE】初創研發「Tinder 式」搵食約飯 App 掃住揀餐廳挑戰 Openrice

大家平日約朋友食飯,第一件事係搵餐廳,但係咪要花好多時間去睇食評,再去做選擇?香港就有人研發一個 Tinder 方式的搵餐廳 App,透過掃幾下去揀食咩,希望簡化成個過程!之後仲可以幫用家規劃旅行行程!


ZCOPE 友加入頻道!請大家多多支持!!!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UHQK4Zv55dusPVfdy0jGw/join

YouTube: 按此
Telegram: 按此
IG: 按此
FB: 按此
Twitter: 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