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29

AI 助理存取外部資料和 API iOS 26.1 Beta 揭示 iPhone 將支援 MCP

Apple Intelligence, App Intents, Siri
Apple Intelligence, App Intents, Siri

Apple 在 AI 方面一直都被視為落後於其他科技企業,不過剛剛推出的 iOS 26.1 開發者測試版的程式碼就顯示,Apple 正在將對「MCP(模型上下文協定)」的支援整合到 iPhone 中,讓 iPhone 能利用這種被視為 AI 助理與外部資料及工具聯繫的標準協定與第三方 AI 應用對接,提供更多有用功能,亦讓第三方 AI 應用可在 iPhone 上進行更多操作。

iOS 26.1 首個開發者測試版中的程式碼顯示 Apple 正在將 MCP 支援整合到 iPhone 當中。
iOS 26.1 首個開發者測試版中的程式碼顯示 Apple 正在將 MCP 支援整合到 iPhone 當中。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協定)」是由 Anthropic 於 2024 年底推出的開放標準協定,專門讓大型語言模型(如 AI 助理)以標準化、安全的方式對接外部資料和工具,被視為 AI 世界的通用接口,相當於互聯網的 HTTP 或電腦的 USB-C。AI 可以透過 MCP 查詢、讀取並操作各種外部資源,包括資料庫、文件、API 等。

使用 MCP 的好處是讓 AI 能即時存取企業內部資料、協助自動化操作,不再只能根據訓練時已知資訊回覆問題。此外,MCP 亦加強對安全與權限控制,確保資訊的可追溯與安全整合。

現時市場已經有成千上萬的 MCP 伺服器提供各種各樣資料和工具,AI 應用開發商毋須針對個別數據來源單獨設計接口,大幅節省整合成本。Apple 整合 MCP 就讓 iOS 和 Mac 應用能與第三方 AI 系統互動。Apple 在 iOS 16.0 SDK 就加入了名為 App Intents 的框架,讓開發商能將應用程式的功能和內容深度整合到 Siri、Spotlight、小工具等系統體驗中。當用戶向 Siri 和 Apple Intelligence,或利用 Spotlight 查詢時,例如查詢當前畫面上看到的內容時,Siri 就能適切地提供這些第三方應用的功能和資料給用戶,而用戶也能使用這些功能來要求 iPhone、iPad 和 Mac 機進行一些操作。

整合 MCP 後,用戶向 Siri 或 Spotlight 查詢時將可引用大量網上資源。
整合 MCP 後,用戶向 Siri 或 Spotlight 查詢時將可引用大量網上資源。

去年 WWDC 時,Apple 發布了一個具備 30 億參數、用於裝置上的泛用生成式 AI 模型「Apple Intelligence Foundation Models」,支撐 Apple Intelligence 的功能。據早前傳聞,Apple 計劃推出一款由 Foundation Models 支援的網路搜尋功能,據稱該功能將能調用 Google Gemini 技術,以強化 Siri 的資訊彙整與摘要能力。

據知新 Siri 將會由三個核心部分——策劃者、搜尋操作者和彙整者——組成,Foundation Models 將充當策劃者和搜尋操作者的角色,負責處理裝置上的用戶資料,而 Google 就會提供一個在 Apple「Private Cloud Compute」伺服器平台運行的 Gemini 版本擔當彙整者角色。預計透過 MCP, Google Gemini 將可在 iPhone 上進行更多操作,而 Siri 亦可以引用 Google Gemini 以外的網上資源。

據知新 Siri 將會由三個核心部分——策劃者、搜尋操作者和彙整者——組成,Foundation Models 將充當策劃者和搜尋操作者的角色,而 Google 就會提供一個 Gemini 版本擔當彙整者角色。
據知新 Siri 將會由三個核心部分——策劃者、搜尋操作者和彙整者——組成,Foundation Models 將充當策劃者和搜尋操作者的角色,而 Google 就會提供一個 Gemini 版本擔當彙整者角色。

預計新 Siri 將會在預計明年春季推出的 iOS 26.4 才會推出。

NVIDIA 投資 OpenAI 千億美元 部署上百萬粒 GPU 規模 AI 數據中心

晶片巨頭 NVIDIA 最近動作多多,早幾日才公內入股 Intel 進行合作開發 X86 CPU + NVIDIA GPU 的下一代 PC 用處理器。今日又公佈計劃向 OpenAI 投資最多1,000 億美元,並供應規模 10 千兆瓦的 AI 數據中心,數量多達數以百萬粒 AI 晶片。據悉,首批用以運作 NVIDIA Vera Rubin 平台的晶片最快於 2026 年底交付。

NVIDIA 公佈資料,交易將分為兩部分:OpenAI 將以現金繳付晶片費用,而 NVIDIA 則會投資 1,000 億美元,購買 OpenAI 的非控股股份。首筆 100 億美元投資,將在雙方簽署最終協議、確認晶片採購後落實。OpenAI 最新估值約 5,000 億美元。

(由左至右):OpenAI 總裁 Greg Brockman、NVIDIA 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雙方已簽署合作意向書,計劃部署至少 10 千瓦(GW)、以百萬計的 NVIDIA 晶片,為 OpenAI 建立下一代人工智能基建。首階段 1 GW系統預計在 2026年下半年投入運作,以 NVIDIA 的 Vera Rubin 平台上線。

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在聲明中表示,一切都始於運算能力。運算基建將是未來經濟的基石,與 NVIDIA 建立的架構,將推動 AI 新發展。NVIDIA 將成為其 AI 工廠增長計劃中的「首選戰略運算與網絡合作夥伴」,雙方將共同協作以優化模型軟件與硬件部署。\

消息一出,令 NVIDIA 即時股價大漲接近 10 美元,最高每股股價 184.5 美元,接近歷史高位。

NVIDIA 上星期才向陷入困境的英特爾投資 50 億美元。市場認為,NVIDIA 接連加碼大額投資 AI,可能引發美國反壟斷監管審視。不過,華府現時以「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策略為主,執行較寬鬆的競爭政策,後續發展仍有待觀察。

另一方面,本月初傳出 OpenAI 有意打算自行開發 AI 晶片,並計劃向 Broadcom 下單 100 億美元的訂單,消息一度令市場解讀為 OpenAI 打算降低對 NVIDIA 晶片的需求。而今次 NVIDIA 入股,將會穩定未來 OpenAI 使用 NVIDIA 晶片。未來數星期 OpenAI 將會敲定新一輪策略合作的細節。

美中談判傾掂賣 TikTok 連最值錢演算法都要交出

美國與中國經過四輪貿易談判,加上總統特朗普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進行電話會議之後,終於就出售美國的 TikTok 問題達成共識。白宮新聞秘書 Karoline Leavitt 日前在 霍士新聞 披露更多交易細節,其中由甲骨文 (Oracle) 夥同風險投資者銀湖資本及 a16z 收購 TikTok 在美國業務,基建營運由甲骨文的 OCI 託管,甚至連演算法都要由美國控制。

上星期經過中美兩國的貿易談判之後,自各發表簡短聲明交待達成基本框架共識。Karoline Leavitt 在霍士新聞的《Saturday in America》節目訪問講出籌組美國版 TikTok 的細節。

「字節跳動」所擁有的《抖音》,將會分拆成美國 TikTok 成為新公司實體。由美國投資者持有該公司的 80% 股權,「字節跳動」或中國的資金可持有餘下的 20%。新公司的董事會將管理 TikTok 在美國的業務,共設 7 個席位,其中 6 個由美國人出任,已知包括福斯的拉克蘭、梅鐸、甲骨文的艾利森、戴爾科技的戴爾。

美國 TikTok 將會交由甲骨文的 OCI 提供基建,確保中國人員無法存取美國用戶的數據,保障美國人的數據私隱。同時,「字節跳動」要交出 TikTok 演算法的控制權,由當地的營運公司管理。不過 Karoline Leavitt 未有說明是採用授權方式,或是直接修改內容達成。

TikTok 的演算法是的公司的核心價值,給用戶推薦個人化內容,令用戶使用 TikTok 的時間加長。業界曾估算,TikTok美國業務估值 500 億美元至 1,000 億美元,但若不包括演算法,則起碼減半。中國的法律規定,中國科技公司的演算法必須要在中國控制之內。如今中國同意美國 TikTok 連同演算法分割,可謂作出重要讓步。

最後 Karoline Leavitt 指,兩國只達成口頭承諾,尚未簽署落實,預計今星期內會簽署協議。

TikTok 爭議早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時已經提出,質疑 TikTok 將美國用戶的數據「送中」,或透過演算法影響美國用戶的意識形態。當時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字節跳動」出售美國業務,或限制將美國用戶數據留在美國國內。惟 TikTok 煽動創作者以法律挑戰禁令,聯邦法院其後裁定超出職權範圍,暫緩執行禁令。

到拜登時期,共和兩黨在國會聯手通過法案,要求「字節跳動」在一年內分拆美國業務,否則禁止 TikTok 在國內經營。拜登在 2024 年 4 月簽署法案生效,原定今年 1 月要實行。然而,到特朗普第二任期,四度延遲生效,成為兩國重新談判貿易協議的一部份。如今雙方達成共識,1 億 7,000 萬的美國 TikTok 用戶可以繼續使用。

網上行用戶免費試用兩個月 Google Workspace with Gemini

繼 csl 和 1010 用戶可以免費使用 Perplexity Pro 服務一年,香港電訊旗下的寛頻服務網上行,也推出 Google Workspace with Gemini 個人方案,網上行用戶可以免費試用 2 個月。

Google Workspace 付費服務,過去都是提供予企業用戶使用,提供強大的 Gemini AI 生成工具協助提升營運效率。新推出的 Google Workspace with Gemini 個人方案,主要針對一人經營的個人企業、 自由工作者或專業人士使用,一般人士亦可以享受到 AI 應用。和同樣需要付費的 Google One 服務比較, Google One 主要針對個人或家庭共途的用戶,以擴充 Google Drive 個人儲存空間為主,其他功能包括有 Google VPN、家庭並享和相簿編輯工具等。而 Google Workspace with Gemini 個人方案除了有 1TB Google Drive 個人儲存空間,還可以使用 Gemini AI 模型的多種 AI 生成工具,包括:

  • Gemini 2.5 Flash Image (nano banana) AI 圖像生成和編輯模型:讓用戶能透過文字指令精確修改圖片,輕鬆完成如更改背景、換裝和改變人物姿勢等工作。
  • Veo 3 Fast 影片生成模型,快速產出兼具高畫質和音效的影片 。
  • Deep Research 功能令用戶可快速綜合及深度分析資料,並生成深入的多頁研究報告。
  • AI 助理 Gem 允許用戶設定特定角色或任務指令,成為用戶專屬的文案編輯或程式編碼專家,提升工作效率。

「網上行」提供有標準版及進階版 Google Workspace,均包含新一代 Google 最強 AI 模型 Gemini、Google Drive 雲端儲存(標準版 1TB / 進階版 4TB)及一系列 Google 核心應用程式,服務月費分別是每月 HK$108(1TB)或 HK$258(4TB)。 

合資格的「網上行」寬頻服務客戶,於 2025 年 9 月 18 日至 10 月 17 日推廣期內,親臨 1O1O 或 csl AI Store,或致電網上行個人客戶銷售熱線 2888 1888,即可登記領取免費 Google Workspace with Gemini 標準版/進階版服務兩個月。網上行客戶申請 Google Workspace 4TB 進階版服務(2個月免費試用)計劃並同時為指定 1O1O / csl / Club SIM之月費客戶,更可額外升級至 5TB 雲端儲存。 

此外,1O1O 及 csl AI Store 將不時於指定分店內舉辦 Google Workspace with Gemini AI 工作坊,詳情請留意 網站Facebook專頁。香港電訊自 2023 年設立「AI Academy」以來,已舉辦超過 200 場線上線下課程,免費向市民提供基礎及進階 AI 知識,旗下 49 間店舖亦設有 AI 培訓專員向市民詳細講解DeepSeek 、Perplexity、Gemini 等不同熱門 AI 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蘋果神話的隱憂:從 Nokia、BlackBerry 到 AI 滯後的警示

Apple 自 iPhone 於 2007 年推出以來,建立了強大的產品神話,不僅主導科技市場,還成為文化象徵,令公司市值長期領先業界;然而,歷史上如 Nokia 和 BlackBerry 的興衰故事提醒我們,科技巨頭的優勢並非永恆。


Nokia 曾在 2000 年代初佔據手機市場超過 40% 份額,但由於堅持使用 Symbian 系統,忽略觸屏操作和連接互聯網的趨勢,並受內部官僚主義影響導致決策遲緩,最終在 iPhone 問世後迅速崩潰,市佔率從 50% 跌至 2013 年的 3%, 並於 2014 年將手機業務出售給微軟,轉型為網路設備供應商。

類似情況如 BlackBerry 在 2009 年主宰企業手機市場超過 50% 的份額,專注於物理鍵盤和安全性,並拒絕全觸屏和應用生態的轉變,忽略消費者對娛樂和多媒體的需求,加上專利訴訟和競爭壓力,導致股價大幅下滑,並於 2013 年停止手機生產,轉向軟體服務。

過去例子的共同教訓

這兩個案例突顯出科技領導者的共同教訓:過度依賴既有優勢、忽略市場轉型如觸屏革命和用戶體驗變遷、內部組織僵化優先短期利潤而非長期創新,以及市場新競爭者如 Apple 的顛覆性影響,往往導致從巔峰到邊緣化的快速隕落,通常僅需 10-15 年。

這些歷史教訓與其他科技巨頭的經歷相呼應,例如 Bill Gates 後來承認 Microsoft 在互聯網早期階段誤判了其潛力,雖然他於 1995 年發出「Internet Tidal Wave」備忘錄警告公司需全力投入,但 Microsoft 仍頑固堅持自家網絡工具,忽略 TCP/IP 標準的廣泛採用,導致在瀏覽器和搜索領域落後於 Google 等對手,Gates 本人也表示這是其在職場生涯中最大的遺憾之一,讓 Microsoft 在後續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進一步滯後。

iPhone 17 系到推出後仍能受到歡迎,但不少舊 iPhone 用家也表示新 iPhone 升級不足,難以吸引到年年換機。(相片來源:Tim Cook Blog@ Apple)

今天,Apple 正面臨類似挑戰,尤其在 AI 領域的滯後已成為市場共識,致令其股價在 2025 年內下跌 5%,成為「Magnificent Seven」科技巨頭中最差表現者。分析師指出,Apple 損失了 20% 的 AI 團隊成員,流向競爭對手如 Meta 和 Google,而 Apple Intelligence 雖有進展,但仍被批評為「落後」,遠不及 Google Gemini 或 Samsung Galaxy AI 整合即時功能,投資者擔憂其 AI 推進緩慢,可能直到 2026 年才推出更成熟工具,這反映出 Apple 過渡依賴 iPhone 迭代升級,如 iPhone 17 的 AI 小幅改進,缺乏革命性突破,加上中國供應鏈依賴和歐盟監管壓力, 可能推高成本並削弱競爭力,「X」平台上用戶廣泛討論著 Apple 會否像 Nokia一樣「卡在過去」,若不加速革新, 股價恐進一步受壓。

Apple 股價在 2024 年 Boxing Day 創下 260 美元新高,今年 4 月曾經下跌,但自公佈 iPhone 11 至開賣日,已回升到 246 美元高位。

儘管存在這些風險,Apple 擁有獨特的優勢,有別於 Nokia 和 BlackBerry 的失敗,其封閉生態系統如 iOS、App Store 和服務如 iCloud、Apple Music、 Apple TV 等,創造了強大黏性,預計 2025 年貢獻超過 4,150 億美元營收;此外,AI 與硬體的整合潛力巨大,預計 2026 年 Apple Intelligence 將推升 iPhone 銷量 7%, 並與 OpenAI 合作強化 Siri,多元化業務如 Apple Watch 和服務將會增長 2-5%,減輕對 iPhone 的依賴,品牌韌性也讓其在文化層面維持領先,不像 BlackBerry 僅針對企業用戶,Apple 支持者的樂觀聲音認為 AI 長期效應將重振需求,R&D 投資達 335 億美元聚焦矽晶片,助其保持技術優勢。

Apple 神話仍可以延續

綜合而言,基於 2025 年 9 月的市場動態,Apple 產品神話延續至 2030 年的可能性約 70%,高於 Nokia 和 BlackBerry 的轉型失敗率,但需打破產品週期,推出如 AR 眼鏡的顛覆創新,樂觀情境下 AI 驅動營收年增 6-8%, 市值回升至 3.5 兆美元,維持領導地位;悲觀情境則若 AI 持續滯後和地緣衝突惡化,市佔率可能跌至 15%,開啟衰落階段,關鍵在於 iPhone 17 銷售和中國的 AI 應用部署,投資者應關注 Q4 財報並多元化避險,科技領域無永恆贏家, 但 Apple 的生態或許能創造例外。

為了優化並延續其產品神話,Apple 可採取以下可行建議。首先,加速 AI 人才招募與投資,透過併購小型 AI 初創或擴大與 OpenAI 等夥伴合作,目標在 2026 年前推出 Siri 2.0,融入即時翻譯和多模態功能, 以彌補當前落後;其次, 多元化產品線,加快 AR/VR 如 Vision Pro 的迭代,結合 AI 推出智慧眼鏡,減少公司對 iPhone 銷情的依賴,預計可貢獻 10-15% 新營收,第三,強化供應鏈韌性,逐步將生產線移出中國 20% 以上,投資越南或印度工廠,應對地緣風險;第四,注重用戶隱私與倫理 AI,差異化競爭,避免監管罰款;最後,透過內部改革管理結構,設立獨立創新小組,鼓勵「Jobs式」顛覆思維,定期審核 R&D 分配,確保至少 30% 預算投向前沿技術。這些建議若落實,可將延續可能性提升至 80% 以上,助 Apple 避開歷史陷阱。

70 秒就能拆除電池!iFixit 指 iPhone Air 維修容易

解拆 iPhone Air
解拆 iPhone Air

史上最薄的 iPhone:iPhone Air 厚度僅 6.5mm,好多人都擔心這手機電量可能大幅下跌,不過 Apple 表示手機可以連續播片 27 小時,顯示它在纖薄機身下仍然有足夠電量應付日常應用。著名的電子產品維修用品品牌 iFixit 一如以往對 iPhone Air 進行維修難易度評測,日前發表影片和暫定評分,發現此機非常容易更換電池,暫定評分也跟過往的 iPhone 不相伯仲。

iPhone Air 採用雙面介入設計,維修時除了吸出屏幕之外,也可以揭開背面玻璃,降低維修難度。
iPhone Air 採用雙面介入設計,維修時除了吸出屏幕之外,也可以揭開背面玻璃,降低維修難度。

這一代 iPhone 的設計特色,是重新布局邏輯電路板,將無線通訊相關的零件收納在凸起的鏡頭殼之中,以騰出最多空間來收納電池。新布局亦可減少當手機被暴力扭曲時,邏輯電路板所承受的壓力。iFixit 就在網誌貼出 iPhone Air 的 X 光掃描 3D 圖像,大家可以察看一下這款纖薄手機的精密構造。

iFixit 公開 iPhone Air 的 X 光掃描 3D 圖像,讓大家清楚看到 iPhone Air 的邏輯電路佈置在凸起的鏡頭殼下面,以騰出更多空間放電池。
iFixit 公開 iPhone Air 的 X 光掃描 3D 圖像,讓大家清楚看到 iPhone Air 的邏輯電路佈置在凸起的鏡頭殼下面,以騰出更多空間放電池。

除此之外,iPhone Air 還採用雙面介入設計,維修時除了吸出屏幕之外,也可以直接揭開背面玻璃來更換電池。此外,Apple 採用了一種電解剝離式黏著膠貼來黏貼電池,透過低電壓電流就可以弱化黏著力來拆出電池。iFixit 指只要約 70 秒就能取出電池,而電池的電量就有 12.26Wh,以一般 3.7V 充電池換算,約為 3,314mAh,較 iPhone 17 的 3,692mAh 少約一成,也正好符合 Apple 在官方規格表上指連續播放影片時間比 iPhone 17 的 30 小時少 3 小時的說法。

除此之外,iFixit 還發現 Apple 在其他方面也花了很多工夫來令 iPhone Air 更薄,例如在 USB-C 接口外殼,就用上了鈦金屬 3D 打印來鍛造。同樣的工法在 Apple Watch Ultra 3 也用到。

為了令機身更薄,Apple 用了鈦金屬 3D 打印工法來鍛造 USB-C 接口外殼。
為了令機身更薄,Apple 用了鈦金屬 3D 打印工法來鍛造 USB-C 接口外殼。

iFixit 同時拆解了售 $749 的 iPhone Air MagSafe 電池,發現當中所用的電池與 iPhone Air 所用的電池完全相同,不過 Apple 就指這款磁吸外置電池只能為 iPhone Air 帶來 65% 額外電量。

Apple 為 iPhone Air 推出的 MagSafe 電池能為手機提供額外 65% 電量,但原來它是使用與 iPhone Air 相同的電池。
Apple 為 iPhone Air 推出的 MagSafe 電池能為手機提供額外 65% 電量,但原來它是使用與 iPhone Air 相同的電池。

就著 iPhone Air 的容易拆換電池設計,和 Apple 兌現手機推出首日能提供維修手冊的承諾,iFixit 在 10 分維修難易度評測中給予 7 分,與過往 iPhone 相約,有待 Apple 方面的零件供應資料和零件配對測試結果作實。

iFixit 對 iPhone Air 的維修難易度給予 7 分評分,與過往的 iPhone 相約。
iFixit 對 iPhone Air 的維修難易度給予 7 分評分,與過往的 iPhone 相約。

資料來源:iFixit

iOS 26 安全功能 阻截充電詐騙

大家日常會使用租借電池,或是餐廳及圖書館的 USB 充電設施嗎?原來使用這些公用充電設備有可能會令手機被駭客植入惡意程式,竊取重要的個人訊息。而 Apple 就在 iOS 26 新增了一項新功能,讓手機能避免駭客藉著充電詐騙來攻擊你的手機。

在原有的 iOS 安全設定中,使用有線配件會預設為「解鎖時自動允許」,對使用者可能會做成威脅。
在原有的 iOS 安全設定中,使用有線配件會預設為「解鎖時自動允許」,對使用者可能會做成威脅。
用戶可在「設定」應用程式,打開「私隱及保安」頁面並進行設定,選項包含「總是詢問」、「就新配件時詢問」、「解鎖時自動允許」及「總是允許」。
用戶可在「設定」應用程式,打開「私隱及保安」頁面並進行設定,選項包含「總是詢問」、「就新配件時詢問」、「解鎖時自動允許」及「總是允許」。

至從智能裝置普及,不少餐廳、公共設施都會安裝 USB 充電埠,方便客戶可使用。但國內約在 6-7 年前已經有報導指有民眾懷疑因使用這類公用充電設備,而令手機遭到攻擊,及後當共享行動電源興起,亦發現有駭客在共享行動電源裡「加料」,讓人難以防備。而今次 iOS 26 新增的權限設定,會在連接有線配件(如充電線、底座或轉接器)時,系統主動要求使用者授權數據傳輸。選擇「不允許」的話,會限制手機僅開放充電功能,有效阻斷所有數據存取,避免駭客藉著充電詐騙來的攻擊。用戶可在「設定」應用程式,打開「私隱及保安」頁面並進行設定,選項包含「總是詢問」、「就新配件時詢問」、「解鎖時自動允許」及「總是允許」。

設定為「詢問」後,當 iPhone 發現正連接 USB 設備時,就會詢問用戶是否接受
設定為「詢問」後,當 iPhone 發現正連接 USB 設備時,就會詢問用戶是否接受

從細節帶來更大進步 AirPods Pro 3 

Apple 的新一代旗艦級真無線耳機 AirPods Pro 3 正式推出。相信不少人都會被它新增的即時翻譯和運動心率偵測所吸引。不過今代 AirPods Pro 3 最強的仍是它的降噪效能,與及在音色表現的提升,加上配合 iOS 26 而帶來的新功能,讓 AirPods Pro 3 不再是單純的聽歌耳機。

相信不少人都會被它新增的即時翻譯和運動心率偵測所吸引,不過今代 AirPods Pro 3 最強的仍是它的降噪效能。
相信不少人都會被它新增的即時翻譯和運動心率偵測所吸引,不過今代 AirPods Pro 3 最強的仍是它的降噪效能。

AirPods Pro 系列可說是市面上辨識度最高的真無線耳機, 相信大家在街上一眼就能認出。不過今代 AirPods Pro 3 如果單從外觀,相信大家未必能一眼看出 3 代和 2 代的分別。

相信大家只能從使用的痕跡來分辨哪一對是 AirPods Pro 3。但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兩者的線條有微妙的差別。
相信大家只能從使用的痕跡來分辨哪一對是 AirPods Pro 3。但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兩者的線條有微妙的差別。

在細心比較下,3 代的耳機腔體會略為細一點,配戴起來會比 2 代更穩更貼耳。 另外耳機收音咪的黑色濾網位也略為加大;耳機腔體接近導管機的位置,會加入全新多氣孔聲學架構,能精準控制入耳傳聲氣流,有助耳機在空間感的發揮。

耳機腔體接近導管機的位置,會加入全新多氣孔聲學架構,能精準控制入耳傳聲氣流,有助耳機在空間感的發揮。
耳機腔體接近導管機的位置,會加入全新多氣孔聲學架構,能精準控制入耳傳聲氣流,有助耳機在空間感的發揮。
採用全新幾何形狀和泡棉 infused 矽膠耳塞
採用全新幾何形狀和泡棉 infused 矽膠耳塞
耳塞內和加入泡棉,好處是能更可好地貼合用家的耳道,使隔音效果能獲得提升。
耳塞內加入泡棉,好處是能更可好地貼合用家的耳道,使隔音效果能獲得提升。

今代 AirPods Pro 3 另一個和 2 代的分別,就是耳機的導管設計。今代 AirPods Pro 3 的導管設計會跟上代有所出入,並採用全新幾何形狀和泡棉 infused 矽膠耳塞,驟看來好像和傳統矽膠耳塞沒分別,但原來 3 代的耳塞內加入泡棉,好處是能更可好地貼合用家的耳道,使隔音效果能獲得提升。這亦是 Apple 之所以會強調 3 代的隔音效果是 2 代的 2 倍的原因。

前方為 AirPods Pro 3 後面的是 AirPods Pro 2,由於兩代耳機的導管設計不同,所以耳塞是不通用的。

不過要留意:由於兩代耳機的導管設計不同,所以耳塞是不通用的。即使日後有第三方品牌推出的泡棉或矽膠耳塞,用家也要留意該產品是支援那款耳機。

Live Translation 即時翻譯相當靈敏

「即時翻譯 Live Translation」是 AirPods Pro 3 其中一個重點功能,不過這個功能其實在現有的 AirPods Pro 2 及 AirPods 4 中也能使用,所以正使用 2 代的朋友,可不用因為這個新功能而急於換新耳機。而且「即時翻譯 Live Translate」必需配合 iPhone 15 Pro 或以後,能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 的 iPhone 型號,並更新到 iOS26 或更新的版本才能使用。至於 iPad 方面,雖然新一代的 iPad 產品,包括 iPad Pro、iPad Air 及 iPad mini (2024) 都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 ,但就未有支援「即時翻譯 Live Translation」,相信有待日後 Apple 的更新,才能使用得到。 

「即時翻譯 Live Translate」必需配合 iPhone 15 Pro 或以後,能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 的 iPhone 型號,並更新到 iOS26 或更新的版本才能使用。
「即時翻譯 Live Translate」必需配合 iPhone 15 Pro 或以後,能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 的 iPhone 型號,並更新到 iOS26 或更新的版本才能使用。

現階段 AirPods 的 Live Translation 能支援包括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及西班牙文;預計在年底前將支援另外四種語言:意大利文、日文、韓文及簡體中文。

首先是手機的「地區及語言」建議設定為英文,同時 Siri 的語言也同樣為英文。

使用方面,Live Translation 的使用方法其實很簡單,但前期的一些設定一定要弄清楚,首先是手機的「地區及語言」設定和 Siri 的語言也同樣為英文。但即使同為英文,但也要弄清楚是英文 US 還是 UK,如果「地區及語言」和 Siri 使用不同的語言,就無法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 及 Live Translation。

設定 Live Translate 步驟

  • 檢查手機的 「地區及語言」建議設定為英文
  • Siri 的語言也同樣為英文
  • 確認兩項設定也使同一語言
  • 開啟 Apple Intelligence
  • 打開 Translate app,下載所需的語言包
  • 在 Translate 的主頁在右下角會看到有 AirPods 的圖示,即代表可使用 Live Translation
以英語短句翻譯成法文基本上問體不大。
以英語短句翻譯成法文基本上問體不大。
試用 YouTube 上一些法語街頭訪問的影片來進行測試,系統都能將之翻譯成英文,當然中間會有少許延遲,但大致都相當流暢
試用 YouTube 上一些法語街頭訪問的影片來進行測試,系統都能將之翻譯成英文,當然中間會有少許延遲,但大致都相當流暢

我們試用 AirPods Pods 3 配合 iPhone 17 Pro 來試用 Live Translation,以英語短句翻譯成法文基本上問體不大。而試用 YouTube 上一些法語街頭訪問的影片來進行測試,系統都能將之翻譯成英文,當然中間會有少許延遲,但大致都相當流暢,相信隨著機器學習,翻譯過程將更快更準確。

聲音表現有驚喜

對比起 Technics、Sony 及 Bowers & Wilkins 的耳機產品,Apple AirPods 的音色表現僅屬於中上程度,原因是不論 iPhone 還是 iPod 僅支援 AAC 無線音樂編碼,音色表現上當然不能跟支援 LDAC 或 aptX lossless 的耳機攀比,但今代 AirPods Pro 3 即使只能使用 AAC,但因為隔音效果提升,並加入全新多氣孔聲學架構。可以在樂器細節表現、歌者的呼吸和換氣等細微變化也能聽得出來。同時音樂的空間感亦變得更開揚,聽感上真的有明顯提升。除了「即時翻譯」和「運動心率偵測」之外,iOS 26 亦為 AirPods Pro 2 及 3 等,帶來包括「錄音室品質錄音」、「相機遙控器」 ,還有很受老友記歡迎「助聽器功能」,讓 AirPods Pro 的使用場景變得更豐富。另外,今代 AirPods Pro 3 在電池效能上亦得到提升,官方表示在開啟 ANC 的情況下也能連續播放長達 8 小時,效能比起大部分真無線耳機平均 4-5 小時長效得多。

Apple AirPods Pro 3
售價 : $1,849

Veeam 調查指七成企業自認數據防護充足 實際只有 8% 達標

企業面對各類網絡風險,要講求可持續營運業務,備份軟件公司 Veeam 提出數據韌性(Data Resilience)。最新研究發現,企業的數據韌性自信與現實存在巨大落差,約七成管理層認為自身的數據保護策略已足夠,但經專業評估後,真正能達到「最佳水平」的僅得 8%,數據安全仍是企業一大盲點。

Veeam 引述《勒索軟件趨勢與策略報告》數據,指過去 12 個月內有七成企業曾遭受攻擊,其中九成以上的黑客能成功刪除或破壞備份,令「付款換數據」的方案徹底失效,更有 69% 付贖金的企業再次成為同一黑客集團的目標。

Veeam 亞太地區及日本總經理及資深副總裁 Beni Sia 表示,企業應建立系統化的數據韌性框架,方能應付挑戰。這套框架涵蓋五個項目:可靠及潔淨的備份副本、快速復原能力、數據可攜性、以安全為核心的設計,以及應用人工智能輔助監測與預測。這不僅是技術功能,而是跨越人員、流程與策略的整體藍圖,幫助企業在遭受攻擊時仍能保持營運連續性。

Veeam 亞太地區及日本總經理及資深副總裁 Beni Sia
Veeam 亞太地區及日本總經理及資深副總裁 Beni Sia

Veeam 的研究亦發現,雖然 94% 受訪企業計畫增加IT投資,但大部分投入的比例不足,未能發揮數據韌性帶來的真正價值。調查指出,每在數據韌性投資 1 美元,能換來 10 美元的業務回報。然而,全球企業在過去一年因數據事故累計損失達 4,000 億美元,當中包括金錢損失,更涉及品牌信譽,導致流失客戶信任。

推出預製軟件 Veeam Software Appliance

Veeam Software Appliance 內建 Linux 作業系統,讓企業安裝即可啟用備份生產環境。
Veeam Software Appliance 內建 Linux 作業系統,讓企業安裝即可啟用備份生產環境。

Veeam 在上月推出 Veeam Software Appliance,為預製軟件、預先配置,讓企業指配到目標的平台便可即時啟用。Veeam 亞太地區及日本系統工程副總裁吳孔煜(Raymond Goh)指出,內置 Veeam 拓管的 Linux 作業系統,製作可開機的 ISO 鏡像檔案或虛擬機器,IT 人員直接安裝,甚至在雲端平台上指配,減省傳統設備需安裝、維護及授權的繁複程序,冀能吸引企業引入數據保護方案,降低總持有成本。

吳孔煜介紹 Veeam Software Appliance,以創新方式簡化安裝數據保護方案。
吳孔煜介紹 Veeam Software Appliance,以創新方式簡化安裝數據保護方案。

Beni Sia 表示,Veeam 的業務保持快速增長,目前年度經常性收入(ARR)達 17.5 億美元,擁有逾 55 萬客戶,涵蓋七成《財富》全球 2000 大企業。

Veeam 的私募基金母公司 Insight Partner 在今年初向多個機構投資者以估值150億美元批出20億美元的股份,包括TPG、新加坡淡馬錫、微軟等。Veeam由俄國工程師Ratmir Timashev及Andrei Baronov在美國創立,2020年初向Insight Partner悉數售出公司股權,獲得50億美元之後便全身而退。

【場料】vivo V50 優惠價 $3,198!蔡司 50MP OIS 大減 $1,100

vivo V50 5G
vivo V50 5G

雖然 vivo 已於本月初在香港推出配備 ZEISS 鏡頭的中階攝影旗艦手機 V60,但同樣擁有 ZEISS 蔡司鏡頭的 V50 5G 在攝影表現方面依然毫不遜色。好消息是,現在有零售商提供 $3,198 的優惠價發售,遲來入手反而可享高達 $1,100 港元的折扣優惠。

是次 vivo V50 5G 的優惠由衛訊香港官方網店提供
Screenshot

是次 vivo V50 5G 的優惠由衛訊香港官方網店提供,其以 $3,198 的優惠價發售(原價為 $4,298)。截至本文刊登時,12GB RAM 配 512GB 儲存容量的黑色款式仍有存貨。根據某香港大舖 Facebook 專頁的資料,顧客需使用指定信用卡簽賬,方可享有此 vivo V50 5G 手機的優惠價,於 eShop 購買更可額外賺取現金回贈。vivo V50 5G 港版主打 ZEISS 5,000 萬像素 OIS 主鏡頭,並與 5,000 萬像素廣角鏡頭組成雙攝影模組,前置鏡頭同樣具備 5,000 萬像素輸出。手機配備 7G3 處理器及 6.77 吋 FHD+ AMOLED 螢幕等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