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30

【場料】尿袋無線升級 綠聯國際版首發 QI2 25W

UGreen MagFlow 10000mAh
UGreen MagFlow 10000mAh

隨著 Apple 新手機的無線充電速度提升,相信追充電的用家都會考慮買新電,而綠聯的國版 MagFlow 10000mAh 就是目前少數新款擁有 Qi 2 25W 的尿袋產品。規格方面除了無線充電外,機身亦原生一條 USB-C 線及一個 USB-C 介面,兩者最大同樣可輸出 30W,並可三裝置同時充電。作為高階電池,設計上機身亦帶有簡單 LCD 提示,當中更貼心地設有快充指示燈。至於價錢以目前 $399 而言不算便宜,但在同類產品較少下想早買早享受也可考慮,不過要注意國際版貌似沒有 3C 認證,因此買嚟返大陸用就可以先問清楚。

UGreen MagFlow 10000mAh:$399
查詢:展昇

【場料】無「D」勝有「D」 腦場湧現 RTX 5090

腦場湧現 RTX 5090
腦場湧現 RTX 5090

自從美國對顯示卡的禁令擴大,被稱為「效能沒有不同」的 RTX 5090D 在年中就正式玩完停產。雖然其後再推出「效能仍然一樣」的 RTX 5090D v2,但作為消費者就並不是人人買單。因此,在用家對「卡王」的需求下,近日腦場就有舖出現三大板廠的 RTX 5090,當中不乏 ASUS 的高規型號。至於價錢上由 $23,912 到最貴的 $33,720 水冷款。價錢方面就一定沒有台灣便宜,但總算可以單購,對於堅持無 D 的用家,現在有得揀三大板廠下又會不會考慮呢?

【場料】Xiaomi Pad Mini 港行現身!疑似 REDMI K Pad 國行買邊款更著數?

Xiaomi Pad Mini 港行
Xiaomi Pad Mini 港行

日前小米香港 Facebook 專頁展示多款新品,其中包括罕有 Xiaomi Pad Mini 旗艦細平板,整合其外觀跟設計配置,如無意外應衍生自子品牌 REDMI K Pad 國行版,為早前推出配備天璣 9400+ 晶片 8.8 吋旗艦細機身平板電腦。

Xiaomi Pad Mini 港行規格
Xiaomi Pad Mini 港行規格

本文刊登時除小米香港外、小米台灣 Facebook 專頁亦展示了 Xiaomi Pad Mini 機身渲染圖,總合現有資訊基本可推斷為 REDMI K Pad 海外版衍生作。規格上可預期 Xiaomi Pad Mini 將大致沿用 K Pad 配置,包括 8.8 吋 3K 165Hz 螢幕,天璣 9400+ 晶片跟內置 7,500mAh 電池、縱橫雙 USB-C 埠等設計。

Xiaomi Pad Mini 機身渲染圖與 REDMI K Pad 頗為相似。
Xiaomi Pad Mini 機身渲染圖與 REDMI K Pad 頗為相似。

港人用家入手 REDMI K Pad 平板,可透過像京東港澳 App 小米官方自營旗艦店等渠道,齊備各色款及儲存配置選擇,標配 8+256 Wi-Fi 版包郵到港價約為 $3,061.60 港元;至於頂配 16+1TB Wi-Fi 版,包郵到港價則約在 $4,593.70 港元左右。

京東港澳 8+256 包郵到港價
京東港澳 8+256 包郵到港價

可預期港版 Xiaomi Pad Mini 至少具備「煙霞紫」配色(Facebook 專頁已展示圖片),儲存配置選擇按慣例較國行版少,不過多半擁有 12+256 跟 16+512 等熱門配置。現時未知 Xiaomi Pad Mini 會否提供 5G 款式,但考慮同期推出的 REDMI Pad 2 Pro 有標明具 5G 版本,可推斷前者應同樣只具 Wi-Fi 版選擇。

京東港澳 16+1TB 包郵到港價
京東港澳 16+1TB 包郵到港價

港版 Xiaomi Pad Mini 優勢除本地保養,預載海外版 HyperOS 亦是其吸引之處,相對國行 REDMI K Pad 就擁有更多配色及儲存配置可選。另外留意裝置或與 K Pad 一樣不設 MicroSD 擴充,如考慮入手的話選擇儲存容量較高款式或更合適。

IBM 調查:香港 CEO 推動「AI 為先」轉型 AI 代理改革傳統金融服務業

IBM

早前 IBM 商業價值研究院(IBV)訪問企業 CEO 研究 AI 趨勢,發現 AI 成企業的發展策略,但同時面對隨之而來的信任和成本問題。

IBM 在今年 2 月至 4 月期間訪問全球 2,000 間企業的 CEO,歸納所得的意見,香港 CEO 的觀點跟全球趨勢大致相近:

50% 正在部署 AI 代理。
90% 有措施幫助員工適應與 AI 代理協同工作。
60% 招聘一年前尚未開設的 AI 相關職位。
75% 受訪香港 CEO 強調,成功取決於為管理層提供準確的策略洞察。

IBM 認為,企業必須採用 AI,訂立明確目標。推動技術,而同時平衡風險。

企業面對 AI 的信任、複雜性與成本

IBM 同時又列出,企業採用 AI 時面對的 3 個難題:

信任 —— 大多數大型語言模型(LLM)缺乏透明度,尤其訓練數據,企業難以評估安全和可靠。
複雜性 —— 數據分佈在本地系統、雲端和邊緣,生成式 AI 增加了 IT 的複雜性。
成本 —— 規模化開發、部署和治理 AI 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資源。

為此,IBM 建議企業由「+AI」轉為「AI+」,將 AI 嵌入核心營運。例如 watsonx 等平台以統一模型構立、存取資料與治理,協助企業在可控風險擴展引入 AI。Granite 等企業級模型亦可降低推理成本與能源消耗,讓中小企可負擔。

傳統金融業用AI代理改革

傳統金融服務業是 IBM 主要的客戶市場,旗下的 AI 代理方案和顧問服務,協助改革這行業,如與客戶聯繫、營運的合規和風險管理、加速開發技術。

實際例子有高資產客戶拋售股份套現,AI 策略代理偵測這些一系列相關交易,通知 AI 財富顧問代理,根據客戶的特點生成個人化投資建議。相較客戶經理在事後才察覺,AI 代理能做到即時按需要提供服務。

AI 代理背後涉及 IT 基建,如容器建立的混合雲架構,讓 AI 代理存取分散在各部門的數據,如風險偏好、家庭背景、投資分佈、行為模式等,建立 360 度的客戶視覺。同時,AI 財富顧問代理生成報告時,又受到 AI 合規代理審查,讓投資建議符合治理、公平的標準。最後由客戶關係經理(RM)以人機協作(Human-in-the-Loop)方式運作,審核 AI 生成的投資建議,並用人性化的方式向客戶講解。

輔助駕駛潛在安全隱患 小米召回 11 萬輛 SU7

小米汽車於日前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宣布召回 11 萬輛標準版 SU7 車型。召回原因是針對 L2 高速領航輔助駕駛系統潛在安全隱患,將透過 OTA(Over-The-Air)遠端升級方式解決。公告指出,部分 SU7 在啟用 L2 輔助駕駛功能時,對於極端特殊場景的辨識、預警或處理可能不足。若駕駛者未及時介入,可能增加碰撞風險,構成安全隱患。

小米 SU7 年銷量超過 12 萬,是目前國產電動車中最受歡迎的車款之一。
小米 SU7 年銷量超過 12 萬,是目前國產電動車中最受歡迎的車款之一。

此次召回基於今年 2 月 25 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智能聯網汽車產品准入、召回和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該通知明確要求,車企在透過 OTA 升級消除產品缺陷時,須按照《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執行。先前 Tesla 和 BYD 等車企亦採用此類備案方式召回產品作系統更新。

小米此次 SU7 秋季重大 OTA 更新核心在於提升輔助駕駛的安全性和用戶體驗。主要更新內容包括:

  • 優化大車避讓與繞行:更早辨識跨車道線的大車,提前完成車道內偏移,減少壓迫感;繞行更靈活安全。
  • 新增「動態車速」:在複雜環境(如雨天、夜晚)自動調整輔助駕駛系統目標速度,預設開啟。
  • 優化車速控制策略:結合道路與交通環境動態調整目標速度。
  • 新增「誤加速抑制輔助(MAI)」:降低誤踩油門風險。
  • 優化 DMS 駕駛員監測:取消「DMS」行程中重複彈出提示。

此次更新直接針對安全提升,且部分功能符合目前公開徵求意見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智能聯網汽車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

根據資料,2025 年 1 至 7 月,國內新車搭載駕駛輔助系統的數量達 775.99 萬輛,年增 21.31%。滲透率升至 62.58%,較去年增長 6.5%。目前逾 60% 新車配備駕駛輔助功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車企過去會以「高階智能駕駛」、「零接管」、「有路就能開」等宣傳口號吸引消費者。然而,一般消費者難以區分駕駛輔助與自動駕駛的分別,導致無數事故發生。

今年 3 月,安徽省一名女大學生駕駛著小米 SU7 接載 2 位同學一同參加面試,結果在途中遇上意外,自撞起火,涉事車輛疑因斷電「車門被鎖」,導致 3 人困在車內被燒死。事件揭露輔助駕駛仍有很多不足之處,絕非如車企宣傳般可以完全由系統自行駕駛。
今年 3 月,安徽省一名女大學生駕駛著小米 SU7 接載 2 位同學一同參加面試,結果在途中遇上意外,自撞起火,涉事車輛疑因斷電「車門被鎖」,導致 3 人困在車內被燒死。事件揭露輔助駕駛仍有很多不足之處,絕非如車企宣傳般可以完全由系統自行駕駛。

有關小米 SU7 及其智駕系統,最惹人熱議的,相信是今年 3 月,安徽省一名女大學生駕駛著小米 SU7 接載 2 位同學一同參加面試,結果在途中遇上意外,自撞起火,涉事車輛疑因斷電「車門被鎖」,導致 3 人困在車內被燒死。據多家媒體報導,涉事的小米 SU7 車輛當時正啟用了輔助駕駛功能,並以高達 116km/h 的速度行駛。但系統被指未有將車輛限速,並在距離撞擊點不到 100 米的距離下,系統突然要求切換為人手操作,估計當時駕駛者未能及時作出反應而發生意外。事件發生後,國內多家車企都立即將所謂智駕系統,改稱為 L2 輔助駕駛功能。而事實上 L2 級別的輔助駕駛系統,仍需要駕駛者保持專注,隨時介入作人手操作。而不是跟國內車企宣傳那樣可以安心睡覺,讓車輛自行駕駛。

【場料】Arctic 轉代理!無光害品牌追加產品線

Arctic AIO水冷
Arctic AIO水冷

對於砌機又不想用到 ARGB 的用家,在香港可以選擇的水冷就幾乎只 Arctic 一個選擇。不過近日品牌就「大地震」,香港代理將由漢科擔任。其實早前就已有傳出轉換代理或改雙代理的傳聞。皆因近年 Arctic 積極擴大產品線,除了「屈服」市場推出 ARGB 水冷及風扇外, 今年更著手推出風冷散熱以及 E-ATX 機箱。估計轉換代理一事,或者是需要更大的代理「食貨」有關。至於代理交接事宜已經完成,由舊代理銷售的產品保用將無縫轉到新代理之上,而之後新貨都會貼上漢科的常見貼紙。因此舊用家毋須擔心變「孤兒單」。

查詢:漢科

《EA SPORTS FC 26》真實體驗 球員職業生涯與球會新增「原型」系統 FUT 淘汰賽回歸

EA 足球遊戲每年一次大作,同 iPhone 系列一樣都會於 9 月推出,新一集《EA SPORTS FC 26》亦當然會帶來革新。在經過數小時的深入試玩後,確信這款遊戲是一個相當大的重塑。從遊戲機制改進到引入的新系統,FC 26呈現出對玩家反饋的積極回應,同時保持了對足球真實性的追求。

競技與真實模式帶來差異化體驗

最新一集《FC 26》引入了「競技」和「真實」兩種遊戲預設模式。這不僅是簡單的難度調整,而是根據不同玩家群體的需求量身定制的完整體驗。在競技模式下,適合在 Ultimate Team 和線上球會模式中競爭的玩家。實際試玩中,我發現傳球更加快,自動攔截明顯減少,這要求玩家必須更加主動地進行防守。此外,頭球的爭奪變得更加平衡,為技術型球員提供了更多優勢。

真實模式則完全是另一種體驗。在領隊生涯和球員職業生涯模式中,這種設定提供了更接近實際足球比賽的節奏。在試玩中,我注意到 AI 控制的後衛位置感更強,防守更加紮實。特別是角球和混戰中的表現更加真實,守門員的撲救動作也更加合理,例如在短短的試玩時會有出現「省中」龍門再彈入,顯得力救無從的情況。

無論選擇哪種模式,遊戲的基礎機制都經過了顯著改進。盤球和跑位系統現在更加敏捷,球員在帶球和無球狀態下都能更靈活地移動,這使得突破和跑位配合變得更加流暢。最令人滿意的改進之一是防守時球彈回對手腳下的情況大幅減少。在前作中,這一問題常常導致令人沮喪的進球,但在 FC 26 中,防守成功後球的物理表現更加合理,這讓防守變得更加有意義和令人滿足。

原型系統帶領球員發展

遊戲今集改用了「原型」系統,它徹底改變了「球員職業生涯」和「球會」模式中的球員發展方式。就似真實球員在成長過程中,都總有球星、偶像,通過球賽、影片去加以模仿學習,而「原型」系統中取代了舊有的「球員成長」機制,引入了 13 種不同的球員類型,每種類型都受到足壇傳奇球星所啟發。

在建立職業球員時,會根據「目標人物」原型,隨著比賽的進行和經驗的積累,玩家可以逐步解鎖特定的能力,使球員在該領域變得更加出色。這種進階系統讓角色發展變得更加有針對性和有意義,而不是簡單地提高所有屬性。在球會模式中,這一系統同樣有效,使得每位球員的發展更加個性化。與隊友合作時,不同原型的組合創造了有趣的戰術可能性,鼓勵玩家根據自己的遊戲風格選擇合適的搭配。

領隊實時生涯:動態內容提供長期價值

「領隊實時」在試玩期間,我體驗了幾個「即時挑戰」,包括一個模擬曼聯新主帥需要在賽季初期扭轉頹勢的情境。這些挑戰不僅有趣,還提供了一種快速沉浸在遊戲中的方式,非常適合那些沒有時間投入完整職業生涯模式的玩家。

「實況起始點」功能則允許玩家從當前真實世界的聯賽狀態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涯,這意味著轉會、球隊形勢和球員狀態都會反映現實世界的情況。這大大增強了遊戲的時效性和真實感,使玩家能夠在虛擬世界中延續現實足球的敘事。

領隊實時生涯的另一個亮點是其動態目標系統。根據你的表現和選擇,遊戲會調整挑戰的難度和類型,確保體驗始終新鮮且具有挑戰性。這種自適應系統有效延長了遊戲的壽命,提供了比傳統靜態職業生涯模式更多的回頭價值。

FUT 回應社群需求的變革

作為遊戲最受歡迎的模式的 Ultimate Team,更新了淘汰賽模式,引之回歸尤其令人興奮。在試玩中,我參加了幾場錦標賽,享受到了這種高風險高回報比賽形式帶來的緊張感。每場比賽當然,這種壓力創造了與常規 Division Rivals 完全不同的體驗。

Rivals 和 Champions 模式也進行了重大改進。取消了季後賽制度,改為直接獲得參賽資格,同時引入新的「賞金」系統和「限定檢查點」。這些變化使得進度感更加清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比賽結果系統中,如果對手在平局時退出或斷線,玩家將獲得勝利,值得高興是看到遊戲不再懲罰留下來的玩家。

一如以往,《FC 26》的內容豐富度令人印象深刻,擁有超過 20,000 名球員、750 多個球會和國家隊,以及 120 多個球場和超過 35 個聯賽。特別是對於喜歡小球會的玩家,可以由較低級別聯賽「從低級別崛起」的職業生涯模式變得更加有趣和真實。

遊戲平台:PlayStation 4、Xbox One、PC、Nintendo Switch、PlayStation 5、Xbox Series X|S、Nintendo Switch 2

【場料】又加價!SSD、RAM 10 月狂升

DDR5 RAM 加價
DDR5 RAM 加價

記憶體產品由上年開始不斷加價,繼早幾個月各大廠商「出口術」已令 DDR4 急速加價之後,新一波的加價潮亦將會在 10 月後來臨。而近日筆者落場調查已有多間舖頭稱記憶體類產品將陸續加價。其中手指、卡仔、RAM 及 SSD 等產品將會有 3% 至到 10% 的加幅,以一千元的 RAM 產品為例就可以有超過 $50 的加幅,如果砌機的話可能前後就已經相差一到兩百元。而且有消息指各大廠商為「招呼」AI 的商業市場,對於消費級產品就採取加價再封盤的操作,相信記憶體產品的升幅或將持續一段時間。因此近期會考慮購入不同產品的用家最好盡快入手,否則「遲買貴幾舊」。

Gemini in Chrome 變身 AI 瀏覽器 美國用戶率先享 10 大功能

Gemini in Chrome
Gemini in Chrome

AI 瀏覽器戰火正急速升溫,繼早前 Perplexity 推出 Comet AI 瀏覽器搶佔市場後,瀏覽器大哥 Google 亦在自家反壟斷案塵埃落定後急起直追,宣告旗下 Chrome 華麗變身為 AI 瀏覽器,有 10 大新功能加持,並已於美國地區率先推出。

Google Chrome 產品副總裁 Mike Torres 在官方網誌上指出,是次 Google Chrome 更新是其歷史上最重大升級,將 Google 旗下 AI「大腦」Gemini 整合至 Chrome,讓它能更好地預測用戶需求,幫助用戶理解更複雜的資訊,並在瀏覽網頁時提高用戶的生產力,同時確保安全。新增的 10 大功能如下:

Gemini in Chrome 登場

由即日起,在美國以語言設定為英語的 Mac 及 Windows 桌面用戶已可使用 Gemini in Chrome。瀏覽任何網頁甚至是多個網頁時,用戶可以呼叫 Gemini 提問,並要求解釋各種複雜內容和資訊,連開啟 Gemini 首頁都省去。稍後 Gemini in Chrome 更會登陸 Android 和 iOS,屆時 Android 手機用戶只需長按電源鍵啟動 Gemini 即可,而 iOS 則會整合於 Chrome App 內。此外,Google 亦會於未來幾周將這項功能通過 Google Workspace 為企業用戶提供,具備企業級資料保護和控制。

Gemini in Chrome 讓 Gemini 完美整合至 Chrome 內,使用瀏覽器將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
Gemini in Chrome 讓 Gemini 完美整合至 Chrome 內,使用瀏覽器將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

新增代理瀏覽助手

未來幾個月,Google 將為 Gemini in Chrome 加入代理功能(Agentic Capabilities),可以代用戶處理眾多繁瑣任務,例如預約理髮或訂購每周雜貨等。只要用戶告訴 Gemini in Chrome 想完成什麼,它就會代表用戶於網頁上操作,毋須再費心。用戶亦可隨時停止操作,保持完全控制。

Gemini in Chrome 加入代理功能(Agentic Capabilities),購物都自動幫用家完成,恍如多了一個智能助手。
Gemini in Chrome 加入代理功能(Agentic Capabilities),購物都自動幫用家完成,恍如多了一個智能助手。

自動整理多個分頁資訊

Gemini in Chrome 現在可以跨多個分頁工作,幫助用戶快速比較和總結多個網站的資訊,找到所需內容。例如用戶正開啟多個分頁,查看旅行航班、酒店和度假活動等資訊,Gemini in Chrome 就可以幫用戶將各項資訊整合成一份行程,相當直觀方便。

自動整理多個分頁資訊讓用家規劃行程和活動更方便,幾乎毋須「用腦」了。
自動整理多個分頁資訊讓用家規劃行程和活動更方便,幾乎毋須「用腦」了。

輕鬆找回用戶之前瀏覽過的網頁

之前用家瀏覽過網站,可能對一些產品或資訊有興趣,卻懶得重新查找所有瀏覽紀錄,以後只要使用 Gemini in Chrome 就可以幫手找回資訊。例如問一句「上個星期我睇過邊個賣胡桃木枱嘅網站?」或「我睇過邊個 Back to school 嘅購物推介 Blog?」,Gemini in Chrome 就能幫手找回瀏覽過的頁面。

深度整合各種Google App更智能

Google 已經將 Gemini in Chrome 與旗下各種流行應用程式,如 Google 日曆、YouTube 和 Google Map 作更深入整合,相當智能。例如用家睇 YouTube 影片時問一句「幫我搵影片中家居裝修配色建議的片段」,Gemini in Chrome 就會快速切換到影片內容的相關時間點,就如有人幫用戶自動搜畫一樣。

Chrome 網址列直接使用 AI 模式搜尋

以後 Chrome 網址列不只打網址和搜尋資訊,更可直接使用 AI 模式搜尋。例如在網址列提問「邊度有好吃的水餃麵?」,Google Search 便會回覆一系列整理過的摘要與建議。Google 表示此功能將於今個月稍後於美國以英語推出,並於未來幾周擴展到更多國家和語言。

針對當前頁面提問並了解更多

用家可以於網址列查問正在瀏覽的頁面中的一些問題後,Chrome 會按上下文建議相關問題。除了在頁面旁邊可以看到 AI 搜尋提供的 AI 總覽外,亦能以 AI 模式提出後續問題,讓用家毋須離開頁面即可獲得有用資訊。現時這項上下文建議只在美國以英語提供,並將於未來幾周擴展到更多國家和語言。

Gemini Nano 對抗更多複雜詐騙

Google Chrome 安全瀏覽的增強保護模式,已經開始使用 Gemini Nano 來識別企圖誘騙用家下載有害軟件的技術詐騙行為。未來更將擴展至阻止使用假病毒或假贈品的網站。

減省惱人的通知和不必要權限

Chrome 現已可檢測潛在的垃圾或詐騙通知,並讓用家選擇查看或取消訂閱。Google 指,此功能推出以來,每日為 Android 上的 Chrome 用戶減少約 30 億個不必要的網站通知,大幅降低干擾。另外,Chrome 亦會使用 AI 來學習用家的偏好,例如對攝影機或位置的權限等。如果 Chrome 判斷用家不太可能授予權限,便會以較低干擾的方式呈現權限請求。

一鍵更改被盜密碼

Chrome 已經能在用家密碼被盜時主動提醒。不久之後,它更可使用 AI 作為密碼代理,在一些網站如 Coursera、Spotify、Duolingo、H&M 等,只需一鍵即可讓用家更改儲存的密碼。

Google 今次火力全開推出 Chrome AI 瀏覽器改版,完美結合了 Gemini 的強大優勢,相信可助 Google 在瀏覽器技術上進一步超前,鞏固市場領先地位。其他對手如 OpenAI、Perplexity、xAI Grok 以及 Microsoft 等,面對整合了先進 Gemini AI 的 Google Chrome,要搶奪瀏覽器市佔亦變得相當困難。希望日後會有 AI 功能及技術加入各種瀏覽器,帶來更多競爭與進步、提升用戶體驗。

來源:Google Chrome

無線科技商會調查:八成港企錄得 AI 投資回報 人才不足成最大挑戰

香港無線科技商會(WTIA)公佈最近調查,發現超過六成香港企業已經整合人工智能,較 2024 年顯著上升。而且有八成企業已見投資回報,更有一成錄得逾倍回報。AI 已經成為推動數碼經濟的重要技術。

WTIA 舉辦「2025 亞洲智慧創新大獎」,其中包括「亞洲智慧創新大獎業界調查 2025」。調查今年 8 月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 300 間香港及亞洲地區的智能科技企業管理層。結果發現:

● 62% 受訪香港企業將 AI 整合在業務之中,較 2024 年的 47% 增 15 百分點。
● 73% 受訪香港企業用生成式 AI,較 2024 年的 60% 增加,也追上亞洲其他地區的 79%。

投資回報更見顯著:

● 81% 受訪香港企業已錄得 AI 投資回報;
● 其中 42% 回報由 0% 至 50%;
● 25% 錄得 51% 至 100% 回報;
● 14%更稱回報率超過 100%。
● 57% 稱未來 12 個月計畫投資超過 10 萬港元,較去年 37% 大增,反映投資信心顯著增強。

香港無線科技商會主席李勁華表示,生成式 AI 普及,帶動企業應用與投資同步增長。若香港能在運算成本、培訓人才,以及清晰的合規框架等範圍再走前一步,將有條件把握AI帶來的新一輪競爭優勢,讓創科成果大規模走進產業。

不過,人才和技能是企業投資AI最大挑戰:當中有 61%的香港企業聘用不多於 10 名 AI 相關人才。其中有 46% 需要為員工升級培訓。最難招聘的技能則有 46% 認為是行業專屬 AI 技能,亦有 40% 稱是生成式 AI。顯示市場已從通用技術轉向融合行業。

問到未來的發展,業界普遍期望特區政府的政策支援「資助、人才、監管與基建」四方面。最受期待的措施包括:
直接資助及研發撥款(55%)、人才升級或再培訓計劃(49%)、、更清晰的監管指南(46%)、跨境 AI 合作機會(44%)及共享基建(如運算能力與數據沙盒)(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