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 Pete Docter(也是本片導演)有心思的地方,就是故事中韋莉只是經歷了一次其實十分平常的人生小插曲(一家人搬去新地方而不習慣),對她來說卻是翻天覆地的轉變,反映在她腦內便是緊張刺激、五感交雜的歷奇驚險。將如此微妙瞬間的情緒變化,影像化、甚而戲劇化成為一個有驚有笑有淚的長篇故事,完全表現出高超的想像力及說故事能力,本片絕對可做編劇教材。
要試兩者的解像力,我就跑一轉飛鵝山去拍香港的夜景,大圖是 5DsR 拍的,其解像力可謂有目共睹了,兩者的最高 ISO「只有」6,400,雖然可以擴展多一級到 ISO 12,800,但如非必要大家也不會擴展吧,在 ISO 動輒十萬八萬的這個怪雞數碼時代,高 ISO 顯然不是它們的強項,不過老實說我開盡 ISO 6,400 拍攝,其畫質又不是想像中的差,可以說它們的原生 ISO 由100 到 6,400 都是可用的範圍,只是要在黑暗中拍攝,就沒有救急的高 ISO 可用了。
原圖
原圖是以 5DsR 所拍,解像力放到 100% 都沒有叫大家失望,是一部可以拍“牆紙”的相機無誤。
用上 ISO 6,400 再拍攝放至 100%,基本上只有很輕微的油畫化,雜訊控制得很好,即是說原生 ISO 全部可用。
Camera : Canon EOS 5DsR、Telescope/Lens :24mm f/4@ Canon EF 24-70mmf/4L IS USM、Filter : none、ISO : 1600、Tracking Mount : none、Autoguide : none、Total Exposure Time :30s X 5frames(foreground 30s)JPEG stack, NO Dark Frames, Bias Framesprocess w PI, PS5
Camera : Canon EOS 5Ds、Telescope/Lens :24mm f/4@ Canon EF 24-70mmf/4L IS USM、Filter : none、ISO : 1600、Tracking Mount : none、Autoguide : none、Total Exposure Time :30s X 5frames(foreground 30s)JPEG stack, NO Dark Frames, Bias Framesprocess w PI, PS5
Mac鍵盤基本概念 大家也許對Windows的鍵盤捷徑已有認識,但要有效率地運用 Mac 的鍵盤捷徑,我希望大家先記住幾個重要概念:
1. Mac 鍵盤左下角的一堆鍵(Command、Option、Control、Shift、Fn)統稱Modifier Keys,主要作用是配合其他按鍵,「改變 Modify」它們的反應,所以在 99.9% 情況下,光按這些鍵是沒有反應的,不像 Windows 般,按 Shift 會變全形/半形、按 Alt 會跳到選單欄Menu Bar,我自己就是不喜歡。
2. Windows 的鍵盤捷徑,主要是 Control 開頭(例如 Control+S 代表 Save),但也有用 Alt 或 Windows 開頭的,我自己就覺得很難記住。Mac 的鍵盤捷徑幾乎一定是 Command 開頭(例如 Command+S 代表 Save),然後在需要時才疊加 Option / Control / Shift,例如Shift+Command+S 代表 Save As,總之 Command 是個「膽」鍵。
3. 一般 PC,即使鍵盤再小都幾乎一定有 Page Up、Page Down、Home、End 等鍵,還有F1-F12 等「功能鍵」,但在 Mac 上卻完全欠奉,除非你選用其他牌子的鍵盤,或是唯一的Apple Keyboard with Numeric Keypad。這怎麼辦呢?其實只要利用 Fn 鍵,配合上下左右箭咀和最頂一行的 Mac 專用功能鍵(即調校畫面光暗、音效等),就可以重新得到那些 PC 常用按鍵。
我最喜歡實而不華的「列表」顯示方式(View as List),其實理由還有很多,例如視窗內的檔案夾還可個別再展開,甚至多於一層,都在同一個視窗,這一點Windows無法做到。大家只要點擊檔案夾左邊的三角形即可開合,鍵盤捷徑則是← →鍵,→鍵展開、←鍵關上。
秘技中的秘技:加上Option 鍵的← →鍵,可以一口氣開關一個檔案夾裡的所有層數,慎用!
雖說我覺得 Mac 的鍵盤操作設計得較全面、較有系統,但同樣亦有值得向 Windows 學習的地方,例如 Home 和 End,即使配合含有這兩個鍵的鍵盤,還是無法完全發揮它們在Windows 同樣的作用:跳到一行文字的頭或尾。會否是因為 Mac 從未經過文字操作模式的洗禮?這種缺陷,恐怕 Windows 用家會覺得匪夷所思。
2015華為全球金融峰會由亞洲銀行家創始人兼主席 Emmanuel Daniel 擔任主持及主題演講。
華為企業業務不斷開拓新市場,每年都有可觀 IT 預算的金融界是重點展發的行業之一。為此,華為早在三年前舉辦華為全球金融峰會,讓業界了解新技術的及發展及趨勢。今年踏入第三屆,面對不穩的經濟環境及新加入者的衝擊,大會主題「重塑 IT,創新金融」,強調金融行業是時候轉型和創新。
大會由亞洲銀行家創始人兼主席 Emmanuel Daniel 擔任主持,他認為數碼化、流動互聯網、普惠金融,將成為改變金融服務業的三大趨勢。要應付這些趨勢,IT 基建成為關鍵,華為企業 BG Marketing 與解決方案銷售總裁何達炳回應:「近幾年,互聯網等新技術對金融業形成巨大衝擊,傳統銀行封閉的 IT 架構已無法滿足大容量、快速變化的業務需求。因此,華為與金融業的客戶和合作夥伴合作,重塑金融 IT 架構,讓企業透過雲端、大數據、創新服務渠道等,應付加速的業務及幫助轉型。」
何達炳(右)與 Robert Rooks 發布由華為與德勤聯合制定的《銀行業洞察白皮書》,闡述行業挑戰、趨勢。
另一方面,華為與德勤在峰會中聯合發布《銀行業洞察白皮書》。德勤企業管理諮詢香港辦公室合夥人 Robert Rooks 指出,如今銀行應以有力的支撐體系及 IT 能力建設,實施數碼戰略。其中三大技術各具優勢,通過雲架構轉型,銀行不僅能提高分析效率、降低運營和創新成本, 還增強資料儲備能力和災備能力;透過大數據技術,能分析海量客戶資料,迅速理解客戶的即時需求,並有能力針對此需求作出行動;至於從多渠道發展至全渠道,則可實現一致客戶體驗、無縫客戶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