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3

八達通再推「828 樂悠節」 教你賺盡 $800 回贈

香港最有消費能力的,可能就是銀髮一族,為推動銀髮經濟,八達通今年再推 「828 樂悠節」,由 8 月 28 日起一連兩星期,向持有樂悠卡的長者提供優惠。

發佈會邀請了太極兩子出席,右二為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左二為八達通行政總裁應天麒。

據八達通指,現時已發行的樂悠卡數目已超過 200 萬張,並呈現穩定增長,形成一個極龐大的消費族群。因此去年推出「樂悠節」向樂悠卡卡望提供優惠,反應成功。今年八達通再辦「828 樂悠節」,由 8 月 28 日至 9 月 10 日,用好悠卡於 「828 樂悠節」參與商號單次消費滿 $100 或以上,可以有 $8 回贈,每張樂悠卡最多可取 $800 回贈。

有關回贈會在每單合資格交易 7 日後開始發放,如果想一次過取得回贈,可以在 9 月 17 日後領取,方法可以透過智能手機八達通 App 拍卡,或者到指定港鐵站或商場的八達通服務站拍卡領取。但要留意,所有回贈必須於 10 月 20 日前領取,否則作廢。

$100 買 4 個麥記套餐

今年有 120 個商戶推出優惠,當中最吸引是 $100 買到 4 個麥當勞指定套餐的套票,Starbucks 咖啡大杯裝手調飲品買一送一,另外大家樂和 Olver’s Super Sandwiches 都有 $28 樂悠茶餐,一粥麵買單點粥品送齋腸粉等。

另外還有超市和街市購物優惠,包括兩大超市百佳和惠康,都有 88 折侵惠(有指定消費要求),建華旗下香港街市有 $10 半斤瘦肉、$1 一隻雞翼、$2 一個橙等。

領展商場也有累積消費滿 $200 有 $10 領展商場 $10 現金劵一張。

全部優惠名單,可參閱以下宣傳網站:

https://octopus.app.link/828JoyYouPR

雙長焦鏡頭.演唱會神器 HUAWEI Pura 80 Ultra

HUAWEI 新一代旗艦 Pura 80 Ultra 正式推出,新機首創超大底雙長焦鏡頭,一鏡雙目,由近及遠清晰盡現,更搭配 1 吋超高動態主鏡頭,再一次突破流動影像的界限。

HUAWEI 新一代旗艦 Pura 80 Ultra 正式推出,新機首創超大底雙長焦鏡頭。
HUAWEI 新一代旗艦 Pura 80 Ultra 正式推出,新機首創超大底雙長焦鏡頭。

今代 HUAWEI Pura 80 Ultra 以「釉色天成」為概念,設計以高級珠寶和腕錶中常用的放射紋理為處理,呈現光芒綻放的太陽飾紋。HUAWEI Pura 80 Ultra 更在釉色之上增加了金屬光澤,呈現鎏光金釉質感。屏幕方面,今代 HUAWEI Pura 80 Ultra 搭載 6.8 吋 OLED 屏幕,配合 HUAWEI X-True Display 技術,提供高達 3,000nits 的峰值亮度,即使在日照下依然能清楚看到畫面的內容。 另外,為提升整機抗刮及耐摔能力,HUAWEI Pura 80 Ultra 採用第二代玄武鋼化崑崙玻璃,其耐磨損、抗跌落能力、抗刮能力是上代的提升 16 倍。

屏幕方面,今代 HUAWEI Pura 80 Ultra 搭載 6.8 吋 OLED 屏幕,配合 HUAWEI X-True Display 技術,提供高達 3,000nits 的峰值亮度。
屏幕方面,今代 HUAWEI Pura 80 Ultra 搭載 6.8 吋 OLED 屏幕,配合 HUAWEI X-True Display 技術,提供高達 3,000nits 的峰值亮度。
屏幕四邊採用微曲屏設計,手感圓潤。
屏幕四邊採用微曲屏設計,手感圓潤。
畫面相當亮麗
畫面相當亮麗
顏色相當自然
顏色相當自然

今代 Pura 80 Ultra 最大賣點,當然是它的雙長焦鏡頭,它通過重構光學結構,將 3.7x 中長焦鏡頭及 9.4x 超長焦鏡頭雙光學焦段合一,並整合在一個單元中。這項「一鏡雙目」的設計的確在目前智能手機中,是相當超前。配合 1/1.28 吋超大感光元件,帶來了更大的進光量,令 Pura 80 Ultra 的遠攝表現有明顯的提升。主鏡方面,Pura 80 Ultra 採用 1 吋超高動態主鏡頭,動態範圍較上一代提升 15 倍,高達 16 EV ,能還原明暗細節。在複雜光線場景下,畫面依然細緻層次感豐富。

今代 Pura 80 Ultra 最大賣點,當然是它的雙長焦鏡頭。
今代 Pura 80 Ultra 最大賣點,當然是它的雙長焦鏡頭。
雙長焦鏡頭是通過重構光學結構,將 3.7x 中長焦鏡頭及 9.4x 超長焦鏡頭雙光學焦段合一,並整合在一個單元中。這項「一鏡雙目」的設計的確在目前智能手機中,是相當超前。配合 1/1.28 吋超大感光元件,帶來了更大的進光量,令 Pura 80 Ultra 的遠攝表現有明顯的提升。
雙長焦鏡頭是通過重構光學結構,將 3.7x 中長焦鏡頭及 9.4x 超長焦鏡頭雙光學焦段合一,並整合在一個單元中。這項「一鏡雙目」的設計的確在目前智能手機中,是相當超前。配合 1/1.28 吋超大感光元件,帶來了更大的進光量,令 Pura 80 Ultra 的遠攝表現有明顯的提升。
Pura 80 Ultra 採用 1 吋超高動態主鏡頭,動態範圍較上一代提升 15 倍,高達 16 EV ,能還原明暗細節。在複雜光線場景下,畫面依然細緻層次感豐富。
Pura 80 Ultra 採用 1 吋超高動態主鏡頭,動態範圍較上一代提升 15 倍,高達 16 EV ,能還原明暗細節。在複雜光線場景下,畫面依然細緻層次感豐富。
在複雜的光源下,人物的膚色、頭髮的細節、衣服的質感、手上的手機、燈光的散射及光影效果都拿捏得恰度好處。
在複雜的光源下,人物的膚色、頭髮的細節、衣服的質感、手上的手機、燈光的散射及光影效果都拿捏得恰度好處。
從看台山頂位現場看球賽,24mm 等效焦距下拍攝。
從看台山頂位現場看球賽,24mm 等效焦距下拍攝。
10 倍光學變焦,約 240mm 等效焦距下拍攝。
10 倍光學變焦,約 240mm 等效焦距下拍攝。
相當 720mm 的 30 倍數碼變焦下,雖然有輕微油畫化,但球衣上的商標,人物的五觀都尚算清晰。
相當 720mm 的 30 倍數碼變焦下,雖然有輕微油畫化,但球衣上的商標,人物的五觀都尚算清晰。
低光情況下,以 440mm 約 18 倍數碼變焦下,人物的頭髮、衣飾的質感和細節都能忠實呈現出來。
低光情況下,以 440mm 約 18 倍數碼變焦下,人物的頭髮、衣飾的質感和細節都能忠實呈現出來。
相對近台的位置,以 240mm 的 10 倍光學變焦拍攝,效果可跟傳統相機一較高下。
相對近台的位置,以 240mm 的 10 倍光學變焦拍攝,效果可跟傳統相機一較高下。
拍攝美食,效果出色。
拍攝美食,效果出色。
夜景抓拍
夜景抓拍
10 倍光學變焦下,會展的框架依然清晰可見。
10 倍光學變焦下,會展的框架依然清晰可見。
美顏人像效果自然不誇張。
美顏人像效果自然不誇張。

規格方面,HUAWEI Pura 80 Ultra 是採用中芯國際代工的 Kirin 9020 處理器、16GB RAM 及 512GB 內存,安兔兔跑分,分數約為 100 萬分左右。至於電池方面,HUAWEI Pura 80 Ultra 內置 5,170mAh 電池,支援 100W 有線和 80W 無線 HUAWEI SuperCharge 超級快充。 

HUAWEI Pura 80 Ultra 是採用中芯國際代工的 Kirin 9020 處理器、16GB RAM 及 512GB 內存,安兔兔跑分,分數約為 100 萬分左右。
HUAWEI Pura 80 Ultra 是採用中芯國際代工的 Kirin 9020 處理器、16GB RAM 及 512GB 內存,安兔兔跑分,分數約為 100 萬分左右。

HUAWEI Pura 80 Ultra 備有鎏光金及鎏光黑配色,提供 16GB + 512GB 版本,建議零售價為 HK$10,988。凡於指定零售商及運營商訂購全新 HUAWEI Pura 80 系列之港澳原廠行貨,即送 HUAWEI FreeBuds Pro 4 無線耳機 (建議零售價:港幣 $1,549)乙件及可享預訂優惠。優惠數量有限,送/換完即止。

SPEC

  • 操作系統:EMUI 15(Android 15)
  • 處理器:Kirin 9020 處理器
  • 記憶體及內存:16GB RAM + 512GB ROM
  • 屏幕:6.8 吋 LTPO OLED 觸控式屏幕 (2848 x 1,276),支援 3,000nits 峰值亮度及 120Hz 刷新率
  • 相機:5,000 萬像素 1 吋超高動態鏡頭 (f/1.6~f/4.0 光圈,OIS 光學防手震) / 4,000 萬像素超廣角鏡頭 (f/2.2 光圈) / 5,000 萬像素超大底長焦鏡頭 (f/2.4 光圈,感應器移動式光學防手震) / 1,250 萬像素大底長焦鏡頭 (f/3.6 光圈,感應器移動式光學防手震) / 150 萬多光譜通道紅楓原色影像鏡頭 / 前置 1,300 萬像素廣角鏡頭 (f/2.0 光圈,自動對焦)
  • 連接:Wi-Fi 6E 及 藍牙 5.2
  • 電池容量:5,170mAh 支援 100W 有線快充及 80W 無線 HUAWEI SuperCharge
  • 呎吋:163(H) x 76.1(W) x 8.3(D)mm
  • 重量:233.5g
  • 售價:$10,988
  • 查詢:HUAWEI HK

GoPro 轉攻雲台運動相機 新「HERO」有力單挑 DJI Pocket?

GoPro 轉攻雲台運動相機 新「HERO」有力單挑 DJI Pocket?

Vlog 相機市場正不斷擴張,Action Cam 運動相機、口袋雲台相機以至 360 相機,已成為新一代 Vlogger 愛用的攝錄裝置,而 Action Cam 大哥 GoPro,近日被流出新機消息,估不到是要向 DJI 的 Pocket 系列宣戰。

講到口袋雲台相機,DJI 的 Pocket 系列可說是表表者,機身細方便手持,有日本調查稱,DJI 的 Pocket 3 達到市場 50% 佔有率,可想而知受歡迎程度;相反 GoPro 的 Action Cam 領導地位近年開始被動搖,想開闢新市場也無可厚非。近日,來自 thenewcamera.com 的消息,流出了 GoPro 於美國申請的新機專利,雖然暫時未知確實型號,但一見外型就熟口熟面,根本就是衝著 DJI 的 Pocket 系列而來。

網上流出 GoPro 於美國申請的新機專利,看外型根本就是衝著 DJI 的 Pocket 系列而來。
網上流出 GoPro 於美國申請的新機專利,看外型根本就是衝著 DJI 的 Pocket 系列而來。

據該份 DJI 向美國方面申請專利的文件可見,GoPro 這部新機有多個主要特點:

  1. 模組化設計:文件中可見新機有著模組化設計,並列明有鏡頭、咪高峰、電池、手把等,還有其他更多配件,透過更換不同配件以擴充功能。
  2. 三軸防震:受惠於鏡頭備有雲台的特點,加上 GoPro 有自己的 HyperSmooth EIS 防震技術,新機有三軸防震是必然。
  3. 連接手機實時同步:以往 GoPro 的 Action Cam 都可連接自家 app,新機當然也不例外,連接後可作實時同步及資料傳送。
新機特點玩模組化設計,鏡頭、咪高峰、電池、手把等可自由配合。
新機特點玩模組化設計,鏡頭、咪高峰、電池、手把等可自由配合。
例如有短手把方便攜帶,又有連芒及 Joystick 的長手把。
例如有短手把方便攜帶,又有連芒及 Joystick 的長手把。

新機重點在於模組化設計,可直接更換不同配件,令新機有更多玩法,其實這有點似 Insta360 早期的 ONE R 系列,就是玩模組化的運動相機,今次 GoPro 就用這招來對付 DJI Pocket;另外,要挑戰 Pocket 3,就起碼要用上 1 吋感光元件,如此推算 GoPro 這款新機也值得期待。不過據聞這部新機要到 2026 年才推出,因 GoPro 應會於今年底先推出第二代 360 相機 Max 2,且看到時 GoPro 的新「HERO」能否挑戰 Pocket 3 成功,挽回現時失利的形勢。

或可配細芒大電的長手把,連外置收音咪,玩法多變(設計圖片)。
或可配細芒大電的長手把,連外置收音咪,玩法多變(設計圖片)。

來源:thenewcamera.com

用 AI 幫你搵機票 實用 7 個指令幫你慳更多 !

AI 年代下,很多日常工作都可以交由 AI 幫忙處理,最近美國理財網紅 Casper Opala 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如何透過 ChatGPT 輸入 7 項指令,最終成功以 92 美元 (約 HKD720) 的價錢,買到原價 1050 美元(約 HKD 8020)的機票,大約只是十分之一的價錢!如果大家正計劃到外國旅行,不妨也試試找 ChatGPT 或 Grok 來幫忙格價。

據 《Daily Mail》 報導,Casper Opala 住在芝加哥,他日常會投過「Casper Capital」的 Facebook 專頁,分享各類省錢招數。今次他就分享如何在不使用 「Google 航班」和「Skyscanner」 等工具網站,單憑透過 ChatGPT 來找到超值機票的技巧。Casper Opala ,詳細列出確他使用的 7 個步驟指令,更表示自己已多次使用這些指令幫他買到廉價機票,有一次甚至用 92 美元 (約 HKD720) 的價錢,買到原價 1050 美元(約 HKD 8020)的機票。

Casper Opala 分享使用 ChatGPT 找便宜機票的 7 項指令。

Casper Opala 分享的 ChatGPT 找便宜機票 7 項指令:

1. “Find the cheapest way to fly from [City A] to [City B] next month, include multi-stop routes and alternative airports.”
找出下個月從城市 A 到城市 B 最便宜的機票,包括隱藏路線與替代機場。

    2. “Which low-cost carriers operate this route but don’t appear on Google or Skyscanner?”
    哪些經營此航線的廉價航空沒有顯示在 Google 航班與 Skyscanner 的清單上?

    3. “What 5 cities could I stopover in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ost of this trip?”
    建議可以降低價格的轉機城市,即使要分 2 次訂也可以。

    4. “Compare this flight across Google Flights, airline websites, and booking platforms, where’s it cheapest today?”
    這個月是否有從(機場名稱)起飛的航班發生票價標示錯誤、快閃特價或異常便宜的狀況發生?

    5. “Find error fares or flash discounts departing from [home airport] this month.”
    在所有平台上比對此一航班的價格,現在哪裡最便宜?

    6. “Set up a 4-day monitoring alert for this route, notify me when it drops below $140.”
    連續監測這個路線4天,當票價低於(自己設定標準)時就通知我。

    7. “Check if combining a round-trip plus one-way ticket beats the price of a standard round-trip.”
    比較訂 2 張單程票與 1 張來回機票,哪一種比較便宜。

    當然我們實際操作時,因為實際情況不同, 7 條指令中,可能有部份未必適用。我們嘗試以 ChatGPT 及 Grok 來使用相關指令來查詢機票票價。看看是否會就到比例如 Trip.comGoogle Flight 更便宜的選擇 ? 

    以下是小編按個人的需要而嘗試輸入的指令

    1.找出 11 月從香港到日本東京及大阪最便宜的機票,包括隱藏路線與替代機場。

    2.哪些經營此航線的廉價航空沒有顯示在Google航班與Skyscanner的清單上?

    3.建議可以降低價格的轉機城市,即使要分 2 次訂也可以。

    4. 在所有平台上比對此一航班的價格,現在哪裡最便宜?

    5. 比較訂2張單程票與1張來回機票,哪一種比較便宜。

    以下是 Grok 的分析結果

    1. 11月從香港到日本東京及大阪最便宜的機票,包括隱藏路線與替代機場

    根據最新搜索結果,2025 年 11 月從香港(HKG)到日本東京(TYO,包括 Narita NRT 和 Haneda HND 替代機場)及大阪(OSA,包括 Kansai KIX 和 Itami ITM 替代機場)的機票價格因日期、航空公司和轉機而異。11 月屬於淡季,價格相對低廉,但需注意日本櫻花或秋葉旺季可能影響特定日期。以下是彙整的最低價格(以 HKD 計,基於當前匯率 1 USD ≈ 7.81 HKD;實際以平台最新為準;假設成人經濟艙,無行李):

    香港到東京

    • 直飛最低價:一程約 HK$625-976,来回約 HK$1,085-1,828。航空如 HK Express、Greater Bay Airlines、T’way Air。
      • 示例:HK Express 直飛 HKG-NRT,一程 HK$625。
      • 替代機場:HND 通常比 NRT 貴 10-20%,但有更多國內轉機選擇。
    • 轉機隱藏路線:透過台北(TPE)、首爾(ICN)或馬尼拉(MNL)轉機,可降至 HK$523-757 一程。示例:經 TPE 轉 AirAsia 或 Cebu Pacific,避開主流路線。
      • 最便宜日期:11月中旬(如 11/10-15),避開月初或月底節日。

    香港到大阪

    • 直飛最低價:一程約 HK$578-1,085,来回約HK$1,039-1,749。航空如HK Express、Cathay Pacific。
      • 示例:HK Express直HKG-KIX,一程HK$578。
      • 替代機場:ITM 較少國際航班,但轉國內可省錢;KIX 為主流。
    • 轉機隱藏路線:經吉隆坡(KUL)或新加坡(SIN)轉 Scoot 或 AirAsia,一程可至 HK$570。另一隱藏:經香港鄰近深圳(SZX)出發轉機到 OSA,價格低 10-15%。
      • 最便宜日期:11 月上旬(如 11/1-7),價格圖顯示低谷。

    建議使用靈活日期搜索(如 Google Flights 的價格圖),並考慮鄰近機場如深圳或澳門出發轉香港,潛在省 20%。

    2. 哪些經營此航線的廉價航空沒有顯示在「Google 航班」與「Skyscanner」的清單上?

    Google Flights 和 Skyscanner 通常涵蓋主流廉價航空(LCC),但某些區域性或新興 LCC 可能因合作協議或數據更新延遲而不完整顯示。根據搜索,以下 LCC 經營香港到日本(東京/大阪)航線,但常在這些平台遺漏或不全,需要直接官網查詢:

    • Spring Airlines:中國 LCC,經上海(PVG)轉到 TYO/OSA,低價隱藏路線,但 Skyscanner 偶爾遺漏。
    • Vanilla Air(已合併至 Peach,但舊路線遺留):部分轉機不顯示。
    • Greater Bay Airlines:香港本地 LCC,直飛 TYO,低至 HK$976,但 Google Flights 有時不即時更新。
    • T’way Air:韓國 LCC,經 ICN 轉,低價一程 HK$757,但平台可能排除因轉機過長。

    原因:這些 LCC 偏好自家網站銷售,避免佣金。建議直接訪問官網或使用 Momondo/Kayak 補充搜索。

    3. 建議可以降低價格的轉機城市,即使要分 2 次訂也可以:

    轉機可大幅降低價格(省 20-50%),即使分兩段訂票(例如香港到轉機城市,再轉日本)。以下推薦轉機城市,基於 11 月淡季數據,考慮時間/簽證/價格:

    轉機城市推薦原因與價格估計示例路線(分段訂)注意事項
    台北 (TPE)短轉(2-4 小時),Eva Air 或 Starlux 頻繁,低價隱藏。來回省 HK$391-781。HKG-TPE (HK Express HK$391) + TPE-TYO/OSA (Starlux HK$625)。台灣免簽,適合分段訂。
    首爾 (ICN)Korean Air/T’way Air 優惠,11 月低至 HK$781 轉機段。HKG-ICN (T’way HK$469) + ICN-OSA (Asiana HK$547)。韓國轉機免簽,但分段需注意行李。
    馬尼拉 (MNL)Cebu Pacific 超抵,亞洲LCC 樞紐,省 HK$547-1,172。HKG-MNL (Cebu HK$312) + MNL-TYO (Philippine Airlines HK$625)。菲律賓轉機需查簽證,分段訂可避稅。
    吉隆坡 (KUL)AirAsia 樞紐,長轉但便宜,11 月淡季優惠。HKG-KUL (AirAsia HK$391) + KUL-OSA (Scoot HK$469)。馬來西亞免簽,適合過夜轉。
    新加坡 (SIN)Scoot/Jetstar 頻繁,高端轉機但低價。省 HK$391-938。HKG-SIN (Scoot HK$547) + SIN-TYO (Jetstar HK$625)。分段訂可加城市遊,轉機免簽。

    分段訂優勢:避開稅費,但需自理行李和延誤風險。使用工具如 Kiwi.com 找組合,但官網分訂更便宜。

    4. 在所有平台上比對此一航班的價格,現在哪裡最便宜?

    比對多平台(Google Flights、Skyscanner、Kayak、Momondo、Expedia、Trip.com 等)後,11 月香港到東京 / 大阪的最低價分佈如下(基於最新數據,價格浮動大,建議即時查):

    平台香港-東京(來回最低)香港-大阪(來回最低)特點
    SkyscannerHK$1,085HK$1,039最常有 LCC 隱藏 deal,靈活搜索強。
    MomondoHK$1,195 (約原$153 USD)HK$1,655整合 1000+航空,轉機 deal 多。
    Google FlightsHK$1,406HK$1,172-2,070價格圖佳,但 LCC 不全。
    KayakHK$976HK$1,655Hacker Fares(混航空)省錢。
    ExpediaHK$1,828HK$1,749捆綁酒店優惠,但航班單買貴。
    Trip.comHK$1,640HK$1,187亞洲航線強,含稅價低。

    現在最便宜平台:Skyscanner,通常最低(HK$1,039-1,085 來回),因整合更多 LCC 和隱藏路線。次選 Momondo/Kayak,適合轉機。價格因日期變,建議開無痕模式比對。

    5. 比較訂 2 張單程票與 1 張來回機票,哪一種比較便宜

    對於 LCC 主導的香港-日本航線,訂 2 張單程票通常更便宜和靈活,尤其是 11 月淡季。比較如下:

    • 2 張單程票:總價約 HK$1,155-1,952(東京:HK$625 去 + HK$625 回;大阪:HK$578 去 + HK$578 回)。優勢:可混航空/日期,避稅費,轉機隱藏路線易。
      缺點:無退改保護,行李需分開。
    • 1 張來回機票:約 HK$1,039-1,828。
      優勢:傳統航空如 Cathay 有行李/退改,價格穩定。
      缺點:日期固定,LCC 來回常不省。

    結論:2 張單程更便宜(省10-30%),尤其用 LCC 如 HK Express 或分段轉機。但若需行李/保障,來回票較穩。建議用Kayak的”Hacker Fares”比對。

    以下是經 ChatGPT 的查詢結過

    1. 11 月最便宜的機票(含替代機場/路線)

    東京(成田/羽田)

    • 直飛最低:HK Express 官網 11 月下旬成田線有 HKD 230 起單程(例如 11/26 類似檔期)。這類價位通常僅在官網促銷時段出現。香港快運
    • 聚合平台參考:Skyscanner 顯示 11 月上旬/中旬 **~US$95 起(約 HKD 740)**飛羽田的單程價位(多為 HK Express)。Skyscanner

    大阪(關西 KIX/替代:神戶 UKB、伊丹 ITM)

    • 直飛最低:Skyscanner 顯示 **US$74 起(約 HKD 580)**單程到大阪(KIX),回程最便宜的來回票 ~US$133(約 HKD 1,040)。實際以你選日為準。Skyscanner
    • 航點補充:桃園航空(Peach)維持 香港–大阪直飛(冬季時刻表已開賣),旺淡季促銷常見。PeachFlightConnections

    替代機場/城市(進東京或關西再轉城際交通)

    • 中部/名古屋(NGO)→ 東京/大阪:常有特價,轉新幹線 1.5–2 小時可到東京/大阪,總成本有機會低於直飛熱門航點。
    • 沖繩(OKA)→ 關西/東京:HKG–OKA 常見促銷,再用 Peach/Jetstar Japan 接國內段。Peach 冬季班表穩定。Peach

    2. 哪些 LCC 可能在 Google 航班/Skyscanner 不完整顯示?

    大多數會顯示,但 促銷價/快閃活動 常只在官網釋出或延遲同步。例如:HK Express、Peach、台灣虎航等,遇到活動時常見「官網更低/更早放價」的情況;因此建議聚合平台比價後 再去官網核對Kokoro Media
    (註:Google 航班覆蓋率很高,但仍有部分亞洲航司/票種不完整;第三方觀察也提到有些亞洲航司或活動票價未完全納入。)Thrifty Traveler

    3. 可降價的轉機/分段城市(可分兩張票)

    這些「自轉機」路徑常比傳統轉機票還便宜,特別是促銷檔期:

    • 台北 TPE/高雄 KHH
      • HKG–TPE:HK Express/華航等常有低價;
      • TPE–東京/大阪:台灣虎航、ZIPAIR、華航/長榮常見促銷(虎航主打廉價、航點多)。虎航
    • 首爾 ICN
      • HKG–ICN:濟州/T’way/大韓等;
      • ICN–NRT/KIX:LCC 航班密集,分段常有好價。flyasiana.com
    • 馬尼拉 MNL/克拉克 CRK
      • HKG–MNL:宿霧太平洋常見促銷;
      • MNL–日本:ZIPAIR、宿霧太平洋到東京/大阪價格競爭力。
    • 沖繩 OKA
      • HKG–OKA(HK Express)+ Peach/Jetstar Japan 國內段至 KIX/HND/NRT。Peach

    自轉機提醒:留足轉機時間(至少 3–4 小時),不同預訂編號行李需自取再托運;查清是否需簽證/過境條件。

    4. 平台比價:現在哪裡最便宜?

    以「11 月、工作天、只帶手提」的前提,綜合目前可查到的低價端點(示例,不綁定特定日):

    • HK Express 官網:東京(NRT/HND)單程低至 HKD 230–350 起(視促銷檔期與日而定)。通常官網最早釋出/最低。香港快運+1
    • Skyscanner:大阪單程 ~US$74、東京單程 ~US$95 有機會撈到;適合掃全平台最低,但仍建議點進「航空公司官網」比對最後價格與行李費。Skyscanner+1
    • Google 航班:快速看「整月最低價」很方便,但部分促銷/某些亞洲航司可能顯示不及時;建議用來定錨日期,再跳官網確認。GoogleGoogle Help
    • Expedia/Momondo 等 OTA:偶爾有套票/回饋,但LCC手提/托運費常需另加,總價未必低於官網。expediamomondo

    結論(以目前查到的即時低價):官網(特別是 HK Express、Peach)通常最便宜,其次 Skyscanner 能挖到接近官網的價位,用來找出低價日期很有效。香港快運Skyscanner

    5. 兩張單程 vs. 一張來回:哪個便宜?

    • LCC(HK Express / Peach / ZIPAIR):常見「兩張單程更便宜」或彈性更高的情況。例如現在可見的:
      • HKG→NRT 單程 HKD 230 起(官網促銷);回程(HND/HK 或 NRT/HK)常見 HKD 350 內外檔位。合計約 HKD 580–700(未含行李)。香港快運
    • 傳統航空公司(CX/ANA/JAL 等):來回票經常比兩張單程划算,且包含 1 件托運行李,總價可能勝過 LCC + 行李費。Google 航班 / OTA 常見 11 月來回 ~US$300+ 起(例:ANA 11/6–11/13 約 US$318)。Google

    核心判斷

    • 只帶手提、要超便宜 → 大多數情況是 兩張 LCC 單程 比較低。
    • 需要托運行李或更穩妥傳統航司來回 通常總成本更划算(含行李/更寬鬆改票)。

    實戰訂位建議(一步步拿到最低價)

    1. 先用 Google 航班 看「整月最低價曲線」,鎖定 11 月中下旬平日出發/回程日。Google Help
    2. Skyscanner 驗證最低價日期,展開「附近日期」觀察有無更低波段。Skyscanner+1
    3. HK Express/Peach 官網 查同一天是否有「官網促銷價」(常比聚合平台再低一級)。香港快運Peach
    4. 若直飛價偏高,改走 TPE/ICN/MNL/OKA 分段,用兩張單程組合;同時估算轉機時間與行李費。虎航flyasiana.com

    小提醒:LCC 行李/選位費用可能讓「超低票」膨脹;下單前把行李/支付手續費都點進去看 總價 再比較。如果你告訴我大致出發回程區間(例如 11/18–11/26)、是否只帶手提、可否紅眼/轉機,我可以直接幫你組出 具體航班組合(含航班號/時間),並把兩張單程 vs. 一張來回的 總價 精算給你看。

    總結經驗

    單從 Grok 及 ChatGPT 的建議,來回香港大阪機票的價錢的確比使用 Trip.com 等網站便宜了近 $600 ~ $1000。不過因為目前小編還未定好行程,加上距離 11 月還有近 2 個多月時間,很多航空公司的最新優惠還未推出,所以機票價錢最終可能會和當前的搜尋結果有出入。建議在決定好出發日期後,再向 AI 查詢會更準確。不過我們可善用 Grok 或 ChatGPT 的建議,讓我們可以更精準的就到相關網站去購買機票,既能省錢亦節省不少時間。

    支援健康監察及即時翻譯功能 ? AirPods Pro 3 真的吸引嗎 ?

    AirPods Pro 2 已推出好一段時間,雖然 Apple 不斷藉著更新 iOS 系統,為 AirPods Pro 2 加入更多新功能。但市場更期待新一代 AirPods Pro 的推出。而跟據應用開發人從 iOS 26 beta 版本的代碼中發現 AirPods Pro 或將支援即時翻譯功能,令市場對新耳機更加期待。

    傳聞稱 AirPods Pro 3 將採用全新設計,包括更纖薄的充電盒和更小的傳感器,仍會保留 AirPods 標誌的耳機柄設計
    傳聞稱 AirPods Pro 3 將採用全新設計,包括更纖薄的充電盒和更小的傳感器,但仍會保留 AirPods 標誌的耳機柄設計。

    全新設計與 H3 晶片

    傳聞稱 AirPods Pro 3 將採用全新設計,包括更纖薄的充電盒和更小的傳感器,仍會保留 AirPods 標誌的耳機柄設計,但耳機柄的設計或會略為修改,將會有經典的白色和新增黑色版本。耳機可望搭載最新的 H3 晶片,除了提升降噪能能和電池續航表現外。更能配合新版本的 iOS 和 iPhone 帶來更多音樂以外的新功能。

    實時對話翻譯

    應用開發人從 iOS 26 beta 版本的代碼中發現 AirPods Pro 或將支援即時翻譯功能,能協助使用者能實時進行對話翻譯,但新功能在推出初期,或僅支援最新的 AirPods Pro 3 及 iPhone 17 系列手機。

    繼助聽器功功能後,AirPods Pro 或將支援即時翻譯功能。

    健康監察

    Apple 旗下的耳機品牌 beats by dye 在較早前推出的 Powerbeats Pro 2,就引入運動心律監測功能。而據消息指,AirPods Pro 3 或支援包括耳內心率監測和體溫感測等功能,並能與 Apple Health 生態系統無縫整合。

    Apple 旗下的耳機品牌 beats by dye 在較早前推出的 Powerbeats Pro 2,就引入運動心律監測功能。
    Apple 旗下的耳機品牌 beats by dye 在較早前推出的 Powerbeats Pro 2,就引入運動心律監測功能。

    售價或推高至 299 美元 ?

    引述外媒的消息,AirPods Pro 3 的定價或介乎 279 美元至 299 美元之間。約 HKD 2,180 ~ 2,336 左右,比目前 AirPods Pro 2 HKD 1,849 略高。並很可能會在今年 9 月與 iPhone 17 系列同步發表。

    AirPods Pro 3 的新功能真的吸引嗎 ?

    AirPods Pro 3 或支援健康監察及即時翻譯功能,對忠實果粉當然非常期待。但對於一般消費者或未有打算升級 iPhone 17 的朋友來說,會被這些新功能打動到嗎 ? 目前中國已經有多款支援即時翻譯功能廉價耳機產品,並已經成功搶佔歐洲及北美市場,這些耳機普遍會支援 Deepseek 人工智能代理,並可在現有的 Android 及 iOS 平台上使用,加上售價低廉,或會對 Apple 的新 AirPods Pro 構成壓力。至於健康監察功能,對於有使用 Apple Watch 的朋友來說,在耳機加入健康監察功能感覺和智能手錶的功能有所重疊,而且在手錶查看健康數據,應該比使用耳機更方便吧。而很多用家普遍認為 Apple 或 AirPods Pro 2 及預計在 AirPods Pro 3 推出的新功能,會給人一種不務正業的感覺,他們會更期望 AirPods 能在音色表現上會有真正的突破⋯⋯

    推出 2 年就取消?傳 iPhone 18 或取消呢個功能? 

    Apple 於去年在 iPhone 16 系列中首次導入名為 Camera Control 的相機控制鍵,更在發表會花了相當的篇幅,去介紹這個按鍵的功能用法。不過有消,Apple 內部調查數據顯示,iPhone 16 系列的用家在使用相機時,會用上 Camera Control 鍵的比例很少。似乎和 Apple 當初預期有很大的落差。有傳 Apple 或於 iPhone 18 中讓 Camera Control 鍵退場⋯⋯

    Apple 於去年在 iPhone 16 系列中首次導入名為 Camera Control 的相機控制鍵
    Apple 於去年在 iPhone 16 系列中首次導入名為 Camera Control 的相機控制鍵
    iPhone 的 Camera Control 鍵位於機身右側下方,個一個採用壓感式的操作區域,而非傳統按鈕;能根據使用者按壓力道、手勢操作來進行對焦、控制快門、曝光、色調等等。驟聽來這個 Camera Control 鍵的功能相當多,但可能就是功能太多,一般用家需要花時間去學習和適應。
    iPhone 的 Camera Control 鍵位於機身右側下方,一個採用壓感式的操作區域,而非傳統按鈕,能根據使用者按壓力道、手勢操作來進行對焦、控制快門、曝光、色調等等。驟聽來這個 Camera Control 鍵的功能相當多,但可能就是功能太多,一般用家需要花時間去學習和適應。

    iPhone 的 Camera Control 鍵位於機身右側下方,一個採用壓感式的操作區域,而非傳統按鈕;能根據使用者按壓力道、手勢操作來進行對焦、控制快門、曝光、色調等等。驟聽來這個 Camera Control 鍵的功能相當多,但可能就是功能太多,一般用家需要花時間去學習和適應。加上多年來的使用習慣也讓使用者習慣了使用屏幕上快門和選單來進行拍攝的操作,令 Camera Control 鍵的存在變得可有可無。當然也有不少專業創作者會覺得 iPhone 16 系列的 Camera Control 真的很好用,專業用戶欣賞其便利性,但在主流市場中卻反應平平。即使 Apple 仍會在 iPhone 17 保留相關功能,但據來自微博上的最新爆料,Apple 內部已認定該功能使用率偏低,因此有計畫在 iPhone 18 起正式取消  Camera Control,不過目前有關說法還未得到證實,相信要留待明年的 WWDC 後,才會有更確實的消息。 

    致命車禍引發爭議 Volkswagen 因車機觸控介面設計被起訴

    近年不少汽車品牌都會因為要將座艙的設計變得更簡約,更具科技感,所以會使大型觸控屏或觸控式按鈕來取代實體的按鍵。但往往就忽略駕駛者在行車時可能因此而分心。最近大眾汽車 Volkswagen 正面臨一場訴訟,將該公司車輛的觸控設計推上了風口浪尖。根據美國加州法庭的資料,2023年 一名女子在駕駛一輛 2021 年款  Volkswagen Tiguan 時,因使用車內的觸控式控制面板而分心,導致車禍身亡。家屬指控汽車的觸控式按鈕設計,容易導致駕駛者分心,進而引發交通事故。

    報導指出,該女士在駕駛時試圖調整空調系統,因觸控式介面的設計而分心,導致她無法專注於道路,最終撞上路邊的護欄。這起事故不僅奪去了她的生命,還引發人們對汽車使用觸控屏取代傳統按鍵的廣泛質疑。原告方認為, Volkswagen 在明知觸控屏操作可能導致駕駛分心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將其應用於車輛,明顯未有充分考慮安全問題。

    近年不少汽車品牌都會因為要將座艙的設計變得更簡約,更具科技感,所以會使大型觸控屏或觸控式按鈕來取代實體的按鍵。
    近年不少汽車品牌都會因為要將座艙的設計變得更簡約,更具科技感,所以會使大型觸控屏或觸控式按鈕來取代實體的按鍵。

    近年不少汽車品牌,會在汽車中廣泛採用觸控式屏幕,取代傳統的物理按鈕和旋鈕,其中 Volkswagen Tiguan 和 Golf 上,廠方更將該設計宣傳為現代化且直觀,但事實上許多駕駛者和汽車媒體都批評,使用車機介面的操作複雜且反應遲緩,尤其一些需要快速調整功能(如空調或音響)時,觸控屏車機往往要切換兩三頁版面才能從主頁跳到空調頁面,而且反應遠比不上傳統物理按鈕或旋鈕直接。訴訟中引用了多項研究亦指出,使用觸控式屏幕或輕觸式按鍵時會需要較長的注視時間,大大增加安全的風險。

    評論認為這宗案件,並不是單一車禍的訴訟,而是汽車行業過於依賴使用觸控式介面的一個警號,事實上不少安全監管機構都提出過,新一代的汽車過度使用電子屏幕,一旦在行車時車機出現當機或顯示屏故障等問題,駕駛者可能無法讀取汽車的行駛或故障資訊,這將會對道路安全構成威脅。而近年有汽車安全評級機構,除了會測試汽車遭撞擊時的安全性,更會要求新車必須配備實體按鍵,例於壞車警告燈、空調等,否則將會列為安全評級不達標。

    支援 240W 單一輸出 UGreen Nexode 500W GaN 桌上型充電器

    目前,大部分 USB-C PD 充電器,最高只能提供 100-140W 單一輸出,當然未能用盡 USB 4 標準的 240W 電力傳輸的極限。而最近國內品牌 UGreen 推出的 500W GaN 桌上型充電器,不單能提供最高 500W 的總輸出,其單一 USB-C 更支援 240W 輸出,可說是目前市場上輸出功率最高的 PD 充電器之一。 

    UGreen 推出的 500W GaN 桌上型充電器,不單能提供最高 500W 的總輸出,其單一 USB-C 更支援 240W 輸出,可說是目前市場上輸出功率最高的 PD 充電器之一。 
    UGreen 推出的 500W GaN 桌上型充電器,不單能提供最高 500W 的總輸出,其單一 USB-C 更支援 240W 輸出,可說是目前市場上輸出功率最高的 PD 充電器之一。 
    第一個 USB-C 提供 240W 輸出,其他四個 USB-C 亦能提供 100W 輸出,而底部的 USB-A 連接埠在單埠模式下輸出為 20W。
    第一個 USB-C 提供 240W 輸出,其他四個 USB-C 亦能提供 100W 輸出,而底部的 USB-A 連接埠在單埠模式下輸出為 20W。

    Ugreen Nexode GaN 充電器的最大輸出功率為 500W,並擁有共六個連接埠,包括五個 USB-C 和一個 USB-A 。電力分配方面,第一個 USB-C 提供 240W 輸出,其他四個 USB-C 亦能提供 100W 輸出,而底部的 USB-A 連接埠在單埠模式下輸出為 20W。如果在六個充電埠同時使用下,輸出功率則變為 1 x 240W、4 x 60W 及 1 x 20W。 當然要實現 240W 的電力傳輸,也必需要合適的線材配合。目前市場上多個品牌都有推出支援 USB 4 / Thunderbolt 4 標準的 USB-C 線材,能提供最高 240W 電力及 40Gbps 數據傳輸速度。

    目前市場上多個品牌都有推出支援 USB 4 / Thunderbolt 4 標準的 USB-C 線材,能提供最高 240W 電力及 40Gbps 數據傳輸速度。
    目前市場上多個品牌都有推出支援 USB 4 / Thunderbolt 4 標準的 USB-C 線材,能提供最高 240W 電力及 40Gbps 數據傳輸速度。

    目前這個 UGreen Nexode 500W GaN 桌上型充電器在國內的電商平台有售,售價為人民幣 899 元(約 HK $980)。

    UGreen 官網

    【場料】SAMSUNG Z Fold7 歐版水貨殺到!eSIM 雙卡+12GB RAM $12,000 有找

    SAMSUNG Z Fold7 歐版
    SAMSUNG Z Fold7 歐版

    SAMSUNG 新一代摺疊旗艦 Galaxy Z Fold7 歐版水貨驚現香港市場!最大亮點是支援 eSIM 與實體 SIM 卡雙待功能,最低入手價竟跌破 $12,000 港元,成為近期最受矚目的摺屏手機。

    這款歐版機型雖然僅提供 12GB RAM + 256GB ROM 單一規格,但硬件配置與港版完全一致,更內建繁體中文介面,使用體驗無縫銜接。機身僅重 215g,展開時薄至 4.2mm,摺合後也僅 8.9mm,堪稱目前最輕薄的書揭式摺疊旗艦。

    配備雙 Dynamic AMOLED 2X 螢幕系統,主屏幕達 8 吋 2,184 x 1,968 解析度,外屏則為 6.5 吋 2,520 x 1,080 全高清規格,雙屏均支援 1-120Hz 自適應刷新率及 2,000nit 峰值亮度。拍攝方面搭載專業三鏡頭:2 億像素廣角主鏡(f/1.7 大光圈)、1,200 萬像素超廣角(123° 視野)及 1,000 萬像素 3 倍光學變焦遠攝鏡頭,前置則採用 1,000 萬像素屏下隱藏設計。

    性能方面配置頂級 Snapdragon 8 Elite 處理器、LPDDR5X 記憶體與 UFS 4.0 儲存,搭配 4,400mAh 電池及 45W 超級快充,30 分鐘即可充至 70% 電量。

    查詢:三禾電氣 (2374 0618)

    唔只想入股?SoftBank 原來想買 Intel 晶圓生產業務

    SoftBank, Intel Foundry Services
    SoftBank, Intel Foundry Services

    風雨飄搖的 Intel,近日迎來日本電訊科技巨頭 SoftBank 入股 $20 億美元(約 $156 億港元),成為其在美國本土晶片生產領域的重要策略性投資者。然而外媒報道指出,SoftBank 原本並非只想入股,而是有意直接收購 Intel 的晶圓代工業務——Intel Foundry Services(IFS)。若此事成真,無疑將成為半導體業界的一大震撼彈。

    作為曾經的處理器霸主,Intel 近年負面新聞頻出,實在令人憂心。一方面公司大規模裁員,另一方面其 CEO 陳立武曾因為政治壓力一度面臨下台要求,雖然最終看似平息,但在業務陷入困境之際,各種外部對 Intel 的援助傳聞亦不絕於耳,當中包括美國商務部已確認有意入股,更有報道指美方曾希望台積電入股 Intel。惟至今出現的「白武士」竟是來自日本的 SoftBank,確實令人意外。

    Intel Foundry Services(IFS)是公司旗下的代工晶圓生產業務,但相比起台積電,其客戶群仍然相當小,而且在先進製程上落後。
    Intel Foundry Services(IFS)是公司旗下的代工晶圓生產業務,但相比起台積電,其客戶群仍然相當小,而且在先進製程上落後。

    SoftBank 董事長兼 CEO 孫正義表示,半導體是各行各業的基礎,過去 50 多年來 Intel 一直是「值得信賴的創新領導者」。這次的大手筆投資,反映了 SoftBank 對美國強化先進半導體製造與供應能力的信心。不過,就算 SoftBank 本欲收購 IFS,卻肯定面對強大阻力,事關美國政府並不希望先進製程落入非美國公司之手。

    早在 2024 年,Intel 與美國商務部根據《晶片與科學法案》達成協議,前者因此獲得約 $78.6 億美元資金。但協議條款規定,若 Intel 將 IFS 分拆為獨立公司,它至少需保留 50.1% 股權。這一限制大大提高了 IFS 的收購門檻,難以重演 2008 年 AMD 將晶圓廠出售予阿布扎比的 ATIC(成立現時的 GlobalFoundries)那類交易。

    此外,SoftBank 更重要的是擁有全資子公司 Arm,幾乎壟斷著全球智能手機及物聯網終端設備處理器的 IP。近期,Arm 公司被指計劃加速戰略重組,大舉招聘人才,打算直接落場設計晶片,甚至與自家客戶如 Qualcomm、Apple、NVIDIA、MediaTek 等展開競爭。如果當初 SoftBank 成功收購 IFS,則可能將其與子公司 Arm 整合,進一步實現晶片一條龍服務。因此,是次 SoftBank 入股 Intel,或仍將進一步加強旗下 Arm 與 Intel 在晶片生產之間的合作。未來 Intel、SoftBank 及 Arm 之間的互動和發展,無疑值得密切關注。

    Arm 被指有意落場生產晶片,今次其母公司 SoftBank 投資 Intel,令人聯想到日後 Arm 可能將晶片交予 Intel 生產。
    Arm 被指有意落場生產晶片,今次其母公司 SoftBank 投資 Intel,令人聯想到日後 Arm 可能將晶片交予 Intel 生產。

    來源:
    Tom’s Hardware
    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