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師生共鳴啟發好奇 拓視野實現造星夢

    kaWing
    kaWing
    從事科技教育報導逾十年,見證香港電子學習及STEM的興起和轉變。

    STEM、AI、創意思維是大眾眼中的教育新範疇,然而對於資深教育工作者來說,只要教得其所,目的可以化繁為簡,中學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具備未來社會的共通力。英華書院教師陳汝堅 (Eric Sir) 在本刊多次分享教育心得,本文將整合報道學生的學習成果分享以及老師對科技教育的看法,包括如何提升學生有國際視野。

    《PCM》 曾邀請 Eric Sir 談及「教 AI 新法 志在擴展學生思維」,該文已談及通過學生的興趣作為出發點,促成學生自學能力,並培養出學生運用科技解難的能力,更重要是有高瞻目標的完整思維。要啟動當中的多項元素,說到底最困難是如何讓學生保持學習的好奇心?

    Eric Sir表示,培育學生關鍵是找回學生的好奇心,方法是與學生們有共鳴。
    Eric Sir表示,培育學生關鍵是找回學生的好奇心,方法是與學生們有共鳴。

    Eric Sir 以一個例子作為解答的開始,那就是為何香港人喜歡黃子華?他解說,黃子華的創作能引起人與人之間的共鳴,而當教師能與學生產生共鳴時,就可以適時從中觸發好奇心。 Eric Sir 以 AI 教學作解釋,指出傳統方法教授 AI 實難有吸引力,當教師急於講解 Machine Learning 原理、運作和架構時,此刻可能已抹殺了學生的好奇心。還有,就算教學時想運用硬件作吸引和號召,但現實卻是,現有的 AI 教學硬件,無論效能、功能及吸引力,實難與學生身邊日常使用的智能裝置匹敵,哪又如何達到新奇好
    玩有吸引力呢?

    以當日課堂為例, Eric Sir 會放下成人思維,畢竟這就是師生的距離,先與學生從生活事項討論如何辨別藍梅和西梅,當中需細心聆聽學生想法,原來學生會認為兩者大小顏色均相似。 Eric Sir 緊接著也不會給予答案,雖然會減低教學效率,但換來學生樂意投入課堂,達致雙方互動,學生能思考和回應產生共鳴,此時再說明 Machine Learning 的辨別方式,他們既能從中理解,這正是老師的工作和責任,亦因此能啟發學生們的好奇心。

    不要靜待完整方案

    世界不斷改變,教育不適合沿用昔日工廠式教學,現時學生會問為何要學習? Eric Sir 直言,這是人生課題,畢竟人就是不停要面對問題,而當教師轉換為引導者,就更能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助人方針,加上香港人帶點命數……, Eric Sir 笑說講解,香港人是全球最努力的群體之一,工時長工作多,但也覺得是一種驕傲,也就是香港人願意認真面對生活。除了想法外,他亦特別提醒,想要有作為不要凡事等到 Welldeveloped 才開始,否則機會大減。亦因此,他的教學和學習方式不會等待完整規劃,會邊試邊實行,從經驗所得,更要借助外力,例如比賽,不要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如此學生便能順理成章有更長遠的學習歷程。

    中二學生(左起)王俊霖、陳梓淳和麥耀文合力設計「腦中風系統」。
    中二學生(左起)王俊霖、陳梓淳和麥耀文合力設計「腦中風系統」。

    王俊霖同學在小學生時期已完成「長者溝通寶」,但一個人未全面拓展所想,Eric Sir引領學生組隊,升級成多人使用方案,如此一來系統可供護老中心使用。
    王俊霖同學在小學生時期已完成「長者溝通寶」,但一個人未全面拓展所想,Eric Sir引領學生組隊,升級成多人使用方案,如此一來系統可供護老中心使用。

    另外,面對疫情時他會因應學生狀況,更完整發揮引導者的角色。以該校中二學生為例,疫情期間, Eric Sir 因應學生狀況,就以引導者讓三位學生設計「腦中風系統」。概念源自王俊霖同學在小學時,已憑一己之力設計出為中風爺爺而設的「長者溝通寶」,但當時是單機系統僅供家屬與長者溝通使用。 Eric Sir 觀察到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安排加入陳梓淳和麥耀文組隊,兩位同學亦發揮思維能力,三人由個人使用的系統擴展成護理中心系統,硬件由 Arduino Uno 轉至無線 Raspberry Pi ,從中可通過伺服器服務更多長者和連接護士站。學生個人技術型走入經歷團體合作,最重要是經歷解難、創意、協作和溝通,達成學習共通能力。

    學生陳梓淳和麥耀文協力讓系統由單機Arduino Uno 版本,拓展至無線 Raspberry Pi版本。
    學生陳梓淳和麥耀文協力讓系統由單機Arduino Uno 版本,拓展至無線Raspberry Pi版本。

    相片中的示範是一屏幕供家屬及病患溝通使用,另一屏幕是護士站監看及接收資訊。
    相片中的示範是一屏幕供家屬及病患溝通使用,另一屏幕是護士站監看及接收資訊。

    香港文化助學生走向國際

    另一組中六學生黃曦楠、劉皓琛、鄭泓峰和黃泓毅,也有類似經歷,但因應是高中生走得更遠。學生們有共同經歷和理念,認為中醫能提升個人免疫能力,調理身體從而戰勝疾病,而當中有少副作用的好處,故此設計出 「AI for Health」 ,期望能用科學方式推廣中醫。其產品設計是將脈象轉換為視覺數據,經由人工智能 Lobe 分析,用家再經由 Pulse Sensor 偵測身體數據,最後對比系統就能得出脈象分類。整項設計,揉合中西文化,甚至讓他們獲得 「Microsoft Imagine Cup Junior 2021 – Champion」 獎項。

    英華書院學生所設計的「AI for Health」,榮獲「Microsoft Imagine Cup Junior 2021 - Champion」獎項。
    英華書院學生所設計的「AI for Health」,榮獲「Microsoft Imagine Cup Junior 2021 – Champion」獎項。

    「 AI for Health」花了兩星期時間設計,目的是將中醫推廣至全世界,展示香港學生具全球視野。
    「 AI for Health」花了兩星期時間設計,目的是將中醫推廣至全世界,展示香港學生具全球視野。

    讓學生參加環球賽事,無論是師生均有得著。 Eric Sir 坦言以技術而言,印度學生的技術水平比其他國家高,故此香港學生要旗開得勝,就要從本身所長加以發揮。多年來,香港先天條件有限,但在文化歷史上卻無意中成為全球智慧匯集,這種共通能力,獨一無二。其次是人類生活上,單人之力不足以面對所有問題,
    要在世界裡獲得一個角色,就需運用擅長的「思維」 (Idea) ,而香港文化最強優
    點正是 「MIX & MATCH」 。世界性比賽,讓學生能促進自身使命感,加上獲取獎
    金及獎項能幫助升讀大學,合適的培育獲益不淺。

    學生們運用Raspberry Pi、Pulse Sensor 及Lobe將中醫知識以AI科學方式展現。
    學生們運用Raspberry Pi、Pulse Sensor及Lobe將中醫知識以AI科學方式展現。

    圖中是脈象轉換成數據圖。
    圖中是脈象轉換成數據圖。

    中六學生黃曦楠、劉皓琛、鄭泓峰和黃泓毅以兩個月時間,將早前參考的「AI for Health」概念設計製作成實物。
    中六學生黃曦楠、劉皓琛、鄭泓峰和黃泓毅以兩個月時間,將早前參考的「AI for Health」概念設計製作成實物。

    兩組同學因興趣和目標,無意中亦顯示出一個有趣的現象。 Eric Sir 表示,作為教師現在的引導方式更能培育出原不是學校裡表現突出的一群,但因應學生們樂於嘗試,就能成為科技學界全球頂尖的一群。 Eric Sir 展示出作為師表,有責任將更多不同類型的學生,無論能力高低儘量發揮其潛能,讓他們能成為一粒星,造星在學界是可實現的夢想!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